為什麼這篇弱小意思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弱小意思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bowaveradio (Chris)看板ask-why標題Re: [請益]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欺...
弱小意思 在 Johnee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3:53:07
話說我尋日課金三千蚊去做Body check要驗血驗尿驗大便,今日我終於要面對我嘅終極挑戰: 【大便樣本の採集任務】 難易度:✰ ✰ ✰ ✰ ✰ 為免大便樣本被污染,我思前想後決定用前日用嚟影product shot嘅米白色畫紙墊住喺地下再喺上面大便,那張畫紙應該做夢也想不到顏色亮麗天資聰慧的它會...
為什麼強勢的一方總是欺負弱勢的一方,可以從很多觀點來切入
先從內團體(ingroup)和外團體(outgroup)的觀點來看
內團體:一個人會有歸屬感與認同感的團體
外團體:一個人沒有參加且不認同的團體
人有時需要其他團體的比較,來增加自己的優越感。內外團體的
畫分無可避免。而內外團體的劃分,可能造成下面三種情況:
一、刻板印象(stereotype)
錯誤的「認知」將某事與其他事物僵化地連結。
(例如:他這麼瘦小,打架一定很弱。)
二、偏見(prejudice)
一種無條件的喜歡或是討厭具有某種特徵之人,不論是真實的或
是想像的特徵,是種無條件的「情感」。
(例如:我就是討厭這麼瘦小的人。)
三、歧視(discrimination)
剝奪或侵害某種團體成員的「行為」
(例如:我要欺負像他這樣的人)
偏好欺負人的一群人,會形成一個團體(內團體),並且去欺負
其他團體(外團體)的人。內團體不一定是個實際存在的團體,
即使行為人依據「參考團體」的想像,所做的投射,一樣會影響
著行為人。
(註:「參考團體」為個人引其規範來指導自身行為的團體,只
要心嚮往之,即使並非其中的一份子。仍能造成影響。)
那麼,一個人如何將自己歸類為「欺負弱小一方的團體」?這邊
舉例四種可能
一、初級社會化
家庭:
若是家中一起生活的親人,是屬於「欺負弱小的一方」,自然會受其影響。
同輩團體:
家長最常說自己的孩子「交到壞朋友了」,就是這個意思,青少年的偏差
行為,受同輩團體影響甚劇。
二、參考團體
個人引其規範來指導自身行為的團體,只要心嚮往之,即使並非其中的一份
子,仍會對個人造成影響,此乃「預期社會化」。
簡單來說就是,看到「欺負弱小的一群人」,覺得很希望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不論是在電視還是網路上看到都可以,且都可能造成影響。
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施暴者可能自己以前被施暴過,為了擺脫被施暴的陰影,而開始對其他人施
以暴力,藉此希望得到以前對自己施暴的人的尊重,以及消除一些自己的自
卑感。
四、標籤理論
一個人因為第一次犯錯被發現後,被貼了標籤,受到嚴厲的批評,以至於強
化了「標籤」的自覺,這個標籤迫使人必須扮演偏差者的角色,偏差的標籤
逐漸成為了被貼標籤之人的生活方式,進而成為真正的偏差者。
白話文
甲捉弄乙,乙就追甲,追逐中兩人跌倒在地
乙壓在甲身上,甲摔傷開始大哭
老師剛好看到,劈頭罵了乙一頓
之後大家都故意不和乙講話,說他是暴力狂
被眾人排擠,乙很難過
過了一陣子,有一天,丙捉弄乙
乙打了丙一頓,心想:「我就是暴力狂」
從此以後,打架鬧事就算沒有乙的事
乙也要湊一腳進來,因為「暴力狂」是大家眼中所看見的他
正所謂:「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標籤理論強調「旁觀者對第一次偏差行為反應的重要性」
原po處理霸凌的事,請記得「標籤理論」所可能帶來的後果
不只關心被霸凌的一方
有時候,霸凌別人的那一方,才是真正需要去關心的
常常老師口中的「壞孩子」,原本都可能是「好孩子」
謝謝大家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1.20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