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又名李岸、李良;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                                                            
                                                        
                                                        
                                                            
                                                                ⭕️第399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又名李岸、李良;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被尊為律宗十一祖,為著名的佛教高僧。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父名李世珍(是清同治四年進士,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大鹽商,還兼營銀號,家財萬貫,樂善好施,有李善人之稱)叔同行三,側室王氏所生。李叔同幼年時就受到了佛教的薰染。據說,他降生之日,有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大家都認為這是佛賜祥瑞。後來,李叔同將這根松枝攜帶在身邊,終生不離。他的父母都篤信佛教,他的大娘(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學會了念誦《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長嫂信佛,曾教他背誦佛經。叔同小時候,常在家與三弟一起學僧人作法,「兩個人都用夾被或床罩當袈裟,在屋裡或炕上念佛玩」。李叔同六七歲時,開始跟著年長自己12歲的兄長文熙讀書,並學習日常禮儀。文熙對他督教甚嚴,日常功課不得馬虎,應對進退也不得稍越禮儀。他小小年紀便受到如此嚴格的教育,無疑會使他的天性受到壓抑,但對他養成嚴肅認真的習慣卻大有好處。他日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樣的好習慣。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5歲在天津。8月5日,父病逝,終年72歲,叔同跟母親在李家的處境更顯尷尬。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李叔同小時候難免有一些自卑傾向,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就這樣形成了。1884年9月23日(農曆8日初5),父親病故,卒年72歲。臨終前囑家人請僧人誦《金剛經》。1885年從仲兄文熙受啟蒙教育。讀詩書朗朗上口,人多異之。1887年有王孝廉(曾在普陀山出家)時返津,居無量庵。叔同大侄媳從王氏學《大悲咒》、《往生咒》等,叔同旁聽。同時從乳母劉氏讀誦《名賢集》。又從常雲莊受業,讀《孝經》、《毛詩》等。此候又讀過《唐詩》、《千家詩》、《四書》、《古文觀止》、《爾雅》等。十三歲學篆文,十五歲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等詩句吟誦。平時愛貓。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中國,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其書法「樸拙圓滿,渾若天成」。他是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填詞命名的《送別歌》,來自十九世紀西方傳統曲目,歷經一百多年傳唱經久不衰,使這首幾近隕落約翰·P·奧德威的歌曲成為經典名曲。他1913年作曲作詞的《春遊》是突破中國音樂單聲部的第一部多聲部音樂作品,成為標誌著中國音樂傳統與現代分水嶺的經典曲目。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人體寫生、引進西方美術、音樂現代教育方法的藝術教育家,先後培養出了著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吳夢非等。他後期生涯對佛教做出巨大貢獻,尤其是使佛教律宗從絕學臻於顯學,撰寫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並躬行實踐,成為恪守佛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典範,被佛門弟子奉為中興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李叔同在出家後,幾乎絕口不談他的前塵往事,而他的好友、學生如夏丏尊、豐子愷等也很少提起他的私生活,所以李叔同和他日本妻子的生活一直不為世人所知,甚至連她真正的名字也無法確定。陳慧劍在他所著的《弘一大師傳》裡坦陳,他四處蒐證,還是難以確認,而只能用「雪子」這個假設的代名,並對此深感歉疚。                                                            
                                                        
                                                     
引首章篆刻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聯經出版 《#筆花盛開:#詩酒書畫的年華》分享※
侯吉諒〈臺靜農先生印象〉(節錄)
臺老寫字善用偏鋒,起筆與轉折之處稜角特別銳利,這和他精研過晚明倪鴻寶的字很有關係。臺老的字形及其轉折,確脫胎於倪鴻寶筆走偏鋒、狂冷老辣的路子,但是臺老的點、畫、運筆卻更為變化多端,筆畫較長的撇、捺、橫、豎,經常開闔吞吐,在不快不慢的一筆之間,便蘊含多種力度的變化,墨跡彷彿虬結抖動,筆勢隨著一定的方向寫去。一個字寫完後,看似運筆甚快的連筆之處,其實頓挫有致,而像水旁三點有時飛快點落,竹字頭則起筆緩澀,到了最後向右上一挑,順勢往左下一短撇的二筆,又迅速非常。經此目睹,我才稍稍了解臺老的運筆與行氣。
◆◆
臺老八十三歲出版《靜農書藝集》時,自序中又說到「時我有自喜者,亦分贈諸少年,相與欣悅,以之為樂」,後來雖然「外界知者甚多,而求索者亦眾,斯又如顏之推所云:『常為人所役使,更覺為累。』而不再『請者無不應』」,但我與他不過一面之緣,卻不嫌冒昧,言語委婉,長者之儀,果真教人如沐春風。蔣勳在〈墨的斑斕與筆的虬結──書法之美與靜農先生〉的文章中說:「書法以藝術視之,大概還只是門外的徘徊,在書法中見人品,見風度,見情操,見懷抱,才真正是中國書法不可言喻的境界吧!」我想,也只有站在這一高度,才能體會臺老書法所綻放出來的風貌與光華。
臺老早年身處戰亂動盪的時代,在北大時與魯迅頗有交誼,所行所思,無不以知識報國為先,因而「視書藝為玩物喪志」。來臺後,「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鬱結,意不能靜,惟弄毫墨以自排遣」,這和他耿介的個性不無關係。他教書半世紀,桃李滿天下,是學生極愛親近的長輩。但我拜讀他的文章,細觀他的書法,卻總有一種「江湖寥落爾安歸」的孤寂感,我不知道為什麼總有那種感覺。
有一次,臺先生在電話中問我寫小楷懸不懸腕,我說:「精神好的時候就懸,精神不好的時候就偷懶了。」沒想到臺先生突然嘆了一口氣,說:「我年紀大了,體力差了,現在幾乎都不懸腕了。」
我在電話這頭聽得難受,正不知如何回答,臺老卻又笑了:「哎呀,沒有好字寫很難受的!」
我總時常想起臺老那間古意盎然的書房,想起他鋪紙寫字的神情,想起他電話中談寫字的感慨,心中充滿許多複雜的感情。
在讀了他的書、臨摹了他的書跡的時候,每每就越發了解,林文月女士在〈臺先生和他的書房〉一文中,提到一個初冬的黃昏,林女士去看他,「臺先生正一個人在薄暮的書房飲酒消遣」,那時,臺先生的多年知交莊嚴先生剛逝世,為什麼林女士會這樣寫了:「我沒有多說話,靜靜聆聽他回憶他和亡友在大陸及臺北的一些瑣細往事。彷彿還記得他把桌面的花生皮撥開,畫出北平故居的圖形給我看。冬陽吝嗇,天很快就暗下來。臺先生把桌燈點亮,又同我談了一些話。後來,我說要回家,他也沒有留我,卻走下玄關送我到門口,並看我發動引擎開車走。我慢速開出溫州街巷口,右轉彎到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的交叉處,正趕上紅燈,便煞車等候號誌指示,一時無所事事,淚水竟控制不住地突然沿著雙頰流下來……」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侯吉諒 創作
#林蘅 手寫、選篇及心得
※〈#臺靜農先生印象〉全文收錄於侯吉諒散文集《筆花盛開:詩酒書畫的年華》(#聯經出版,2020年9月24日)。
※小編 林蘅 心得
侯吉諒《筆花盛開》一書裡不僅寫他個人從七○至九○年代與文藝大家們來往的故事,更寫自己於其間所獲取的,或遠或近的意義。而在本文裡,則寫自己與「臺老」(#臺靜農)於書藝交流上的始末,以及自己從中所得到的種種感悟。
從文中描寫,可得見臺老的字就如其人一般。意若虬龍。臺老寫字非但不役於物(不講究筆、墨、紙、硯),且不限於時空(不務求空間安靜、時間完整)。意到筆隨,援筆即能勾勒出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甚且,還可得見臺老的字外尚有字。神似潛龍。臺老寫字時甚至會將「時不我待」的蒼涼也給一併寫就。不只透出了「江湖寥落爾安歸」的孤寂感,更透出了因「年紀大了,體力差了」而「沒有好字寫」的凋零感。總之,讀者透過一位寫字之人的眼,而得見一代寫字大家的字與人。
※侯吉諒(1958-)
臺灣當代詩人、書畫與篆刻家。
出生嘉義,早年師承文人畫大師 #江兆申 先生。數度榮獲「#時報文學獎」及 #年度詩人獎、書法獎等多種獎項;已在臺灣、日本、美國舉辦數十次個展,是首位獲邀至美國國務院演講的華人藝術家。
創作兼擅現代文學、書畫篆刻,並長期致力筆墨、紙張等材料研究,以及書法教學。已出版詩集《#交響詩》等七本,散文集《#紙上太極》等十八本,書畫作品集《#筆墨新天》等九本;為推廣書法而出版的《#如何寫書法》、《#侯吉諒書法講堂》廣獲好評,著作並曾獲金鼎獎入圍肯定。(引自本書折口)
引首章篆刻 在 陳美梅 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桃源美展」徵件
突破、實驗與挑戰,2020桃源美展今年8月3日開放線上徵件
桃園市立美術館承辦「2020桃源美展」,自109年8月3日至8月16日開放線上徵件。凡具中華民國國籍,或居住於中華民國並持有居留證明之藝術創作者,均得以個人方式參賽。竭誠歡迎創作者們踴躍投件,在桃源美展的舞台上揮灑創意!
「桃源美展」是桃園歷史最悠久的指標性視覺藝術競賽,每年吸引近千位來自各領域、不同年齡層的創作者參加,經由專業評審,遴選優秀的作品參與展出。今年活動順應全球疫情及數位化潮流,全面改為線上報名,期望藉由公開徵件比賽,打造良性競爭的藝術交流平台,鼓勵美術創作的傳承與創新,培育藝術人才,帶動國內藝文發展。
隔年輪替辦理各類別徵件,提高創作彈性及展出機會
桃源美展過去依媒材分為10個類別徵件,考量每年展出類別繁多,各類入選作品數量、尺寸及展出效果較受限制,因此今年調整賽制,改為隔年輪替的方式辦理各類別徵件,並接受更大尺寸作品投件,提高參賽者創作上的彈性以及展出機會。「2020桃源美展」的徵件類別主要為「繪畫與書寫類」,細分為水墨、膠彩、書法篆刻、油畫、水彩及版畫共6類,其他類別則改至2021年徵件,希冀給予參賽者充分時間醞釀靈感、投入創作。
首獎獎金提高並新增「年度特別獎」,鼓勵實驗與創新
「2020桃源美展」的參賽作品將經過初、複審二階段評選,由專家、學者評定各類別的前三名以及「佳作」、「入選」若干名;而曾經3屆獲得本展覽同一類別首獎之參賽者,可以免審查資格參與展出。為鼓勵國內創作者報名,今年各類第1名「桃美獎」獎金提高至12萬元,第2名獎金6萬元,第3名獎金4萬元。另外,今年新增2名「年度特別獎」,頒予彰顯當代性或實驗性之參賽作品,得獎者可獲得獎金12萬元,期能勉勵創作者在各類創作中再造新猷,挑戰自我大膽實驗!
以上得獎作品將於今年11月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及中壢藝術館盛大展出,以展覽開拓民眾的藝術視野,激發想像空間,更展現桃園市支持藝術創作、推動美感教育的決心與成果。
今年線上徵件時間自109年8月3日(星期一)至8月16日(星期日)止,請至桃園市立美術館官網報名(https://tmofa.tycg.gov.tw/)。詳細活動資訊及徵件簡章可於官網查詢、下載,或於6月中旬後至桃園市立美術館、各縣市文化局免費索取紙本簡章。
引首章篆刻 在 曹登科直播代購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國八大國石欣賞
.......................................................
在多如牛毛的玉石中,就有這麽8種名氣流傳最廣,價值也較高,更有“中國八大國石”的美譽,那究竟是那些呢?
和田玉(新疆)
和田玉,又稱和田軟玉,在翡翠出現之前,引領了中國幾千年的玉文化,是中國的玉石之王。
和田玉按産出環境來分,可分爲山料,山流水,戈壁料和籽料;從顔色上分又有白玉、黃玉、青玉、墨玉等,尤以白玉爲代表,光澤多爲油脂或蠟狀光澤,給人凝脂般的感覺,溫潤、內斂、柔美,魅力無窮。
和田玉産地相對單一,經過幾千年的長期開采而存量漸少,優質的和田玉已寥寥無幾,所以無論商業價值還是文化價值都居高不下,價格一路飙升,投資前景無限。
和田玉,可以說超脫了“玉石”這個物質概念,深入到文化和人的感情上,在某些人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在中國玉文化裏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可欣赏和田玉圖篇]
壽山石(福建)
“壽山出靈石,石韻自天開”,壽山石,中國獨有的珍貴彩石,品質、價值在中國寶玉石中首屈一指
它是以葉蠟石爲主要組成的一種礦物石料,顔色五彩斑斓,質地致密細膩,脂潤柔和、似玉非玉,其中又以田黃石最爲出名。
壽山石因産于福建壽山而得名。其開采困難而又稀有珍貴,福州民間自古就有“一兩田黃一兩金”的說法。
壽山石也很早就被國人使用,因其獨特的玉質,尤其將其用于印章雕刻,是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一,被贊爲“中華瑰寶”。[可欣赏壽山石圖篇]
獨山玉(河南)
獨山玉是我國古代四大名玉之一,因産于河南南陽獨山而得名。因其品形類似翡翠,又有“南陽翡翠”之稱。
悠久的開采曆史和自身獨一無二的魅力,獨山玉還曾被冠以“天下古玉唯我獨尊”的美譽。
獨山玉質堅韌微密,細膩柔潤,光澤透明,色澤斑駁陸離。有綠、白、黃、紫、紅、白6種色素77個色彩類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可欣賞獨山玉圖篇]
南紅 (川、滇、甘 )
南紅瑪瑙古稱”赤玉”,質地細膩油潤,是中國獨有的品種。現在的南紅、和田玉、翡翠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雲南保山、四川涼山和甘肅叠部是南紅瑪瑙的主要産地,雲南保山量少多裂,精品難尋價格高,市場以四川涼山料爲主。
南紅顔色鮮豔,質地細膩,手感溫潤,它極具魅力的“紅”不僅是國色也代表著吉祥,有著獨特的魅力,于靈性之中帶有一份厚重,像古典美人,所有的美麗都化于溫和內斂的氣質,張揚但不招搖,十分符合人們的審美。[可欣賞南紅圖篇]
雞血石(浙江昌化)
雞血石産自于浙江省臨安市昌化西北的“浙西大峽谷”源頭的玉岩山。雞血石因石中含有殷紅豔麗的辰砂,猶如雞血一樣,故名“雞血石”。
昌化雞血石是中國特有的珍貴寶石,已有數千年文化,具有雞血般的鮮紅色彩和美玉般天生麗質,以“國寶”之譽馳名中外。
雞血石美麗、晶瑩、稀少,曆來被譽爲“石後”、“印石公主”、“章石皇後”,奈何如今雞血石開發已到尾聲,所以出産的雞血石産量相當有限,成爲世界上僅存之物,極其稀少,價值難以言喻。[可欣賞雞血石圖篇]
綠松石(湖北)
綠松是四大名玉中最早享有國際盛譽的玉石,十分古老。我國是世界上著名的綠松石産地,主要集中于鄂、豫、陝交界處,其中以湖北的鄖縣、竹山縣的綠松石礦最爲著名。
湖北鄖陽更被稱爲東方的綠寶石之鄉,盛産的綠松石料質純淨,色澤豔麗,燦爛奪目,顔色多爲天藍、碧綠、灰藍、粉綠,極爲罕見。近年來,國內綠松石礦山一個接一個的關停,資源與日俱減,尤其是高瓷高藍的綠松石更爲稀少,市場供不應求。[可欣賞綠松石圖篇]
岫岩玉(遼甯岫岩)
岫岩玉以産于遼甯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而得名,爲中國曆史上的四大名玉之一,文化價值較高。
岫岩玉具有耐高溫性和耐腐蝕性的特點,並且可雕性和抛光性較好,體型較大,質地細膩、純淨,顔色豔麗多彩,有綠、黃、黑、紅、白各色,深受人喜愛。[可欣賞岫岩玉圖篇]
青田石(浙江青田)
青田石産自浙江省青田縣而得名,以葉蠟石爲主要組成,是雕刻、篆刻的理想材料。
青田石呈蠟狀,帶有油脂、玻璃光澤,無透明、微透明或半透明,質地堅實細密,溫潤凝膩,色彩豐富,花紋奇特,易于篆刻。有黃、白、青、綠、灰等顔色,以石質細膩透明爲上品,即所謂凍。
青田縣曆代被人們稱爲“中國石雕之鄉”,青田石也是非常具有收藏價值的玉石。[可欣賞青田玉圖篇]
整理前輩高人們的見解看法,整理編輯僅供參考。
每天一篇好文章,讓您更懂和田玉
感謝大大們欣賞觀看今天的文章,歡迎大大們補充並且指出不足,歡迎分享評論,我们明天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