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引導使用模式密碼錯誤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引導使用模式密碼錯誤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引導使用模式密碼錯誤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引導使用模式密碼錯誤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綠豆爸.粉圓媽,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問:0-2歲、6-10歲|孩子都知道行為不對,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做父母的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 #綠豆爸 回答: 回答問題之前,我先「老王賣瓜」一下,大家可以先瀏覽《阿德勒父母學》線上課程,我們有開放第3課「歸屬感與行為目標」供大家免費試看,許多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是源自於「歸屬感匱乏」所...

  • 引導使用模式密碼錯誤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14 07:00:00
    有 31 人按讚

    問:0-2歲、6-10歲|孩子都知道行為不對,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做父母的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

    #綠豆爸 回答:

    回答問題之前,我先「老王賣瓜」一下,大家可以先瀏覽《阿德勒父母學》線上課程,我們有開放第3課「歸屬感與行為目標」供大家免費試看,許多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是源自於「歸屬感匱乏」所衍生出來的「行為錯誤目標」。

    https://www.yottau.com.tw/course/intro/721#chapters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父母在面對不良行為時,有共同的作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鼓勵

    每個展現不良行為的孩子,都是反應內心的「氣餒和挫折」,此時的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而不是「落井下石」。

    和上一項相同,我們從小也都很少得到鼓勵,倒是很習慣挑錯,所以成為父母之後,挑孩子的錯對我們就像是呼吸一樣自然而然。

    然後孩子愈來愈氣餒、挫折,愈來愈害怕失敗,都得到國際PISA「害怕失敗」的世界第一了!為人父母的我們還不警覺嗎?

    #溫和且堅定的態度

    這八個字就是阿德勒父母學的「核心密碼」,要如何落實呢?考驗著父母的智慧、情緒、童年回憶、原生家庭依附關係⋯⋯等。

    因為多數我們這代的父母,從小到大都沒有被「溫和且堅定」的對待過,直到現在,「黑臉、白臉」仍然是多數家庭的選擇,但黑臉白臉是無效的教養行動,只會激發孩子的「戰、逃」反應而已。

    #自然或合理的結果

    孩子太少面對自然結果了!父母總是會心疼、不捨、擔心、煩惱⋯⋯,以致於「幫」孩子承擔了行為的自然結果,於是孩子就無法從行為結果中產生經驗,喔!孩子有產生經驗,就是「父母會幫我處理和解決」,然而這和「自立、共好」的目標是相反的呀!

    合理結果則容易被誤用,變成「包裝後的懲罰」,因此除非家庭的親子關係是平等的狀態,否則先不建議使用合理結果喔!

    #自由且承擔責任

    下一代的孩子出生就在自由的氛圍中,別再想在家庭中營造威權的氛圍了,那只會讓親子關係惡化而已。

    然而也不能只談自由而已,因為會讓孩子誤以為「自由=只要我想要、什麼都可以」,並非如此,自由是在讓關係當中的雙方都感受到自由自在。

    同時自由代表可以自己作出決定,而決定後的責任也要由決定的個體來承擔喔!

    例如:「吃多少自己決定,但添到碗裡的要吃完」,就是自由且承擔責任的展現。

    #平等且互相尊重

    之前的問答,有提到「上對下的縱向關係」是最傷害彼此的關係模式,我們要努力地達到「平等的橫向關係」,阿德勒父母學談的「平等『不等於』公平」,我們談的平等是「身而為人的價值是一致的,不會因為身份而有尊卑之分」,而公平則是「我有的你也要有」。

    近期認識許多父母,因為兒時被上對下的威權對待,所以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不再想要重蹈覆轍,卻一不小心,變成「孩子在上、父母在下」的溺愛縱向關係了。

    阿德勒父母學談的「尊重」是指雙向的互相尊重,因此父母除了要先示範「什麼是尊重」之外,也需要引導孩子練習「尊重他人、尊重情境」。

    台灣的文化,容易把「尊重」和「尊敬」搞混了,在阿德勒父母學的定義中,尊重是平等的、而尊敬則是上對下的,就像我們在看待「孝順」這個詞彙,「孝」是平等的,是我們內發的讓父母愉悅、自己幸福,而「順」則是上對下的,反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只能順從。

    #後記

    「孩子無法控制自己」,這句話對、也不對。

    對的原因是孩子在大腦發展的過程還未成熟,因此無法控制自己是正常的,這也是需要教養和教育的原因(但如何教養、教育是我們所關注的)。

    不對的原因是孩子從每天和人的互動中,累積出自己的生命風格、行為目標,很多時候看似「無法控制」的狀態,卻是孩子「控制的恰到好處」的工具呀!

    例如阿德勒曾經談的「水的力量」,一個淚眼汪汪的孩子,是無法控制情緒?還是淚水的控制者呢?就看大人是否能夠溫和且堅定的陪伴孩子面對行為結果,就能夠知道答案囉!

    ---
    #可能教育教養俱樂部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poedu.org/

  • 引導使用模式密碼錯誤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0-11 20:00:01
    有 457 人按讚

    正向教養|啟發式提問使用技巧
    #以自立為目標的教養方式

    在前兩篇文章中,
    我們明白指示的方法無法養成孩子自立的性格》https://reurl.cc/lLeNed
    也明白在與孩子(或者任何人)對話前需要先安定自己的心》https://reurl.cc/EKRgrv

    當心安定了,也準備好與孩子對話了,
    要如何開始?

    首先有幾點很重要的:

    1. 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關心孩子

    當一個人感受到你是真心愛他、關心他時,對方才會打開心跟你說話、聽你說話。

    在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與父母效能訓練裡都有提到類似的觀點:「不解決問題,不加入自己的意見、想法與價值判斷,單單專注在對人的關注上」

    在乎對方的感受與想法更甚於事件的本質,
    我們有沒有對人好奇,或者說,
    我們有沒有對孩子好奇。
    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中,好奇是開展對話的根源。
    他是怎麼想的?
    他的感受如何?
    以及他的話語和行為背後所要傳遞什麼樣的訊息?

    2. 會聽比會說更重要

    在親情救贖一書中提到,光是傾聽就能達到療癒的效果。
    作者在後記寫到「諮商不是解決煩惱,而是要確認自我存在,穩定內心,諮商純粹就是傾聽的工作。」

    而在父母效能訓練則是以積極聆聽作為工具,孩子的行為和話語提供了一個訊息,或者說是密碼,積極聆聽可以幫助我們成功解碼。

    「不是在乎表面的不當行為和言語,而是覺察孩子深層的需要。」

    但通常我們都是說比聽還多,並且被表面的行為和言語困擾(或者激怒),而產生一些會將溝通之門關上的回應。

    以下為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十二個溝通的絆腳石:「命令、 恐嚇、教訓、建議、曉以大義、責備評論、讚美認同、嘲笑、分析診斷、安慰、詢問、轉移。」

    而適當的做法則是利用「敲門磚」及「邀請孩子多說一些」:「我瞭解、原來如此、真的、很有意思、告訴我吧、再多說一點、我對你的看法很感興趣、我們談談這件事好嗎、告訴我事情的經過、我想聽你說。」

    對於較小的孩子、或是剛開始練習的家庭,可以使用「封閉式提問」。
    透過觀察去推論孩子的情緒、觀點與期待,封閉式提問也有助於引導孩子統整思緒,並進入對話,也可以做為再次確認孩子的意思而沒有被錯誤解碼。

    以下為封閉式提問句型:
    「你感覺是這樣嗎?」
    「你認為事情是這樣對嗎?」
    「你期望事情要這樣發展是嗎?」

    如果推論正確,孩子會感受到「父母是我的夥伴」,
    進而勇氣大增。
    即使推論不正確,也可以透過積極聆聽,
    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加深親子間的理解。

    以下為我和孩子早上的對話練習:
    喬伊:「媽媽陪我上廁所!」
    媽媽:「你不想一個人上廁所是嗎?」(推論觀點)
    喬伊:「恩。」
    媽媽:「你一個人會害怕是嗎?」(推論感受)
    喬伊:「對,而且我會有點孤單。」(更多表達自己的感受)
    媽媽:「你不喜歡孤單一人的感覺。」(積極聆聽)
    喬伊:「對,我孤單時嘴巴會這樣(嘴形成下弦月狀)」
    媽媽:「我明白了,我陪你去吧!」(積極聆聽)

    以上我都用「你」作為句首,單純以「關心和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當中沒有加入任何個人意見和價值判斷,這是很好的一個練習(我也還在練習)。
    #從現在開始練習用你為句首與他人對話吧

    那如果我用錯誤的回應會發生什麼事?

    「長這麼大了要自己去上廁所啊!」
    「有什麼好害怕的!不要這麼膽小。」
    「你老是這樣什麼都要我陪,能不能獨立一點。」

    孩子可能會產生「媽媽不了解我」、「我不好」、「你不關心我」等感受,
    久而久之,我們在孩子眼中也被定型了。
    我們的每句話都在表達我們對孩子的看法,同時也描繪我們在孩子眼中的模樣。

    錯誤的回應會將溝通之門關上,
    正確的解碼與積極聆聽則會將之開啟,
    並且增強連結,拉近距離。

    3. 傳遞出接納性語言與非語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是否接納我們的孩子。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一個人如果發自內心接納他人,他就擁有幫助他人成長的能力。」
    接納也是一種無條件的愛,當人感受到被愛被接納時,他們會感受到安心、自在,並且能欣賞自己、肯定自己。
    而父母接納孩子的程度,跟本身的個性、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孩子不同的性格、家庭現階段狀態都有其關聯。

    上面提到的積極聆聽就是一種接納性語言,
    而我們的表情、肢體與姿態也會傳遞出我們是否接納。
    孩子都是敏銳的觀察者,卻是差勁的解讀者。
    當你說著接納性話語,但肢體與神情卻傳遞出不接納的訊息,孩子也會感到矛盾與困惑。

    在薩提爾中有提到「一致性」的應對姿態,
    意思就是內外一致,內在感受與外在言行是一致的。
    當我們覺察無法接納孩子的某個行為或言語,
    我們不用強迫自己假裝接納(或稱為虛假的接納),
    區分出這是誰的課題?並使用有效的溝通,例如我訊息、家庭會議等工具(之後再來分享)。
    同時,不干涉與不說話(消極聆聽)也代表著非語言性接納。

    #因著理解而能接納

    坦白說,我不是一個天生母愛爆棚的媽媽。
    在有孩子前,我完全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
    又或者說,我不喜歡和孩子相處。
    我討厭吵雜、討厭混亂、討厭髒亂又高度敏感,
    對於孩子的接納與忍受程度很低,
    許多人覺得我很有愛心與耐心,
    真的都是學習與練習來的。

    去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質,
    去理解孩子在每個發展階段的敏感期與行為,
    透過閱讀、上課等方式,
    因著理解而打開接納的舒適圈,
    我不是天生就很會當媽媽,
    是因著學習與練習才慢慢勝認這個角色。

    我也還在學習與練習的路上,
    邀請你們與我一同走這條路。

    #不只孩子成人也適用
    #以瞭解為出發點 #不只為了解決問題
    #親子關係 #同理與接納 #接納孩子也接納自己
    #阿德勒正向教養 #PET父母效能訓練 #薩提爾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