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弄瓦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弄瓦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弄瓦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弄瓦意思產品中有26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黄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坦白說,一個國家若不是統治權出現了很大的正當性動搖,是不應該,也不會對自己的國民做這種將所有異見都視同中共同路人的研究。 因為你我都知道,國防安全研究院是國防部底下的智庫,沒有上級先射箭的指示,這些單位是不會做這種假設國民皆是敵人的原創性的研究的。 而且,你我都知道,這些人並非叛國,這些人只是對...

弄瓦意思 在 ↟*⋏ ?????????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15 11:27:08

𓈟 𓈟 。越 來 越 上 手 。 有檸檬香氣的西西里泡泡咖啡。 不專業過程在限動😬 下午在家喝咖啡看舊電影 今天看這部「 生存家族 」 / 無雷摘要 / 故事說的是某天電力突然消失,IH爐、瓦斯、以及水的運轉全部停止。 住在東京的主角一家因為住在公寓,因此無法使用電力、氣體燃料和水。只好回到鹿...

弄瓦意思 在 邱昊奇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6-03 03:00:35

- 「只希望我們能夠回到原本的位置。」 - 這位朋友想談的是修復一段關係,以往我遇到類似的問題其實都會感到無力,因為我並不是修復關係的專家。 - 真要說起來,也許是因為,我對這事情不感興趣。放棄修復,不是說壞了就壞了,管他去死。而是我打從心裡認為,在人際關係上,修復這個概念也可以拋棄。 - 「修復」...

弄瓦意思 在 33の吃貨日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26 17:17:20

台東住宿|15電梯民宿 ✄---------—--------------— 🏠15 電梯民宿的外觀就能看出是兩戶透天厝打通 歐式風格的設計和花花草草的造景 看了就舒服~ 低調高質感的大廳還有氣派的公區像高級飯店🏨 有不同造型的水晶吊燈 還有價值不菲的桌椅🤭 對我來說最棒的是有鋼琴可以彈 瞬間氣質滿...

  • 弄瓦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5 20:46:38
    有 0 人按讚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 弄瓦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5 08:42:53
    有 0 人按讚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 弄瓦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6 16:40:16
    有 253 人按讚

    [ 🌎🌍🌏巫師地理,感謝抽獎贈書活動 ]

    公布得獎名單喔

    不好意思,巫師小編消失一段時間。因為最近帶領學生在指導地理奧林匹亞競賽,然後自己又南北奔波在弄甄選。調整一下心情,又再次出現(笑)。這裡要分享這些優質好書,而且也是跟人文地理、區域研究,有所關聯的書籍,並且公布粉絲專頁感謝活動的贈獎名單。巫師掏腰包哦~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Vol.3】

    這裡要大大感謝,出版社:野人。大力贊助!

    簡介:本書直擊衝突核心,以最強大的地理圖表,解答諸多國際議題、地緣糾紛的根源。作者以歐陸視角分析、濃縮複雜資訊,用一張地圖就能展現政治、人口、經貿、文化等不同尺度的訊息,同時輔以極有條理的文字說明,清楚梳理事件的「歷史脈絡  →當前現況→演變趨勢→未來展望」,是所有關注世界局勢、重視國際觀的讀者,一手掌握地緣政治最新動態的圖解聖經!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92373

    🎉恭喜抽中得獎者(兩位):江孟庭、鄭安安

    📌一看就懂台灣地理

    個人覺得,學好地理需要搭配圖解 😀

    簡介:本書分為地質、地形、氣候、水文、生態系五大部分,每個主題再從不同分類及項目,作者黃美傳具有多年地理科的教學經驗,以文字敘述各項地理現象的成因,並藉由照片及插圖輔助,圖文並茂的方式,讓讀者易於了解,也不致感到艱澀枯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7112

    🎉恭喜抽中得獎者(一位):孔昭翰

    📌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農村、童玩、青草巷,我從亞馬遜森林回來,追憶台灣鄉土植物的時光

    這本書讓人很驚艷,原來南美大陸跟台灣有深厚淵源!

    簡介:

    日常生活中的拉美
    從生活裡的各層面──田裡、夜市、供桌、青草巷、童玩、台語歌、俗諺、休閒嗜好……處處可見融入其中的糧食蔬果、鄉花野草、園藝植物,自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以來,它們如何風靡台灣的民生市場、擔負經濟貿易的重任,見證幾代人的回憶。

    中西文獻裡的拉美
    從西方植物學至台灣歷史文獻,探尋拉美植物自地理大發現後,來台的歷史淵源、當時人們的接受情形、它們又如何融入台灣鄉土?此外也探究拉丁學名的涵義,連結到台語的命名,以及從中衍生的趣聞。

    胖胖樹眼中的拉美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大家熟悉卻不一定知道來自拉美的懷舊植物,二是作者實際到拉丁美洲的見聞,從植物學家的眼光,連結起鄉土植物與拉美原鄉。文中穿插介紹80種熱帶植物,記錄其生態特性及文化應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96324

    🎉恭喜抽中得獎者(一位):Queenie Hsu

    📌被隱藏的帝國:一部發生於「美國」之外,被忽略的美國史

    美國為何可以成為如此?這是一本滿耐人尋味的書

    簡介:

    多數人都熟悉封面上方那張「經典」美國本土地圖;或許也都知道,美國以共和國之名自我標榜,同時卻大行「帝國擴張」之實,如今,它的世界霸權影響力依舊顯見。

    但在本土之外,星條旗高揚的還有那些散落全球、住著許多「美國人」的島嶼、環礁和群島,卻一直以來備受忽略。

    從建國以來,除了向西擴張,美國人也積極將觸角伸進中美洲,甚至拿下如波多黎各、美屬維京群島等地。而在靠近遠東地區,更有知名的太平洋領地,包括夏威夷、關島,以及二戰中至關重要的中途島、威克島、豪蘭島等多個軍事基地。

    上述這些地方,有的是遭到殖民式資源掠奪,有的則是當地原住民承受來自本土白人的欺壓,甚至是被推上世界大戰的戰場。

    長久以來,這些地方籠罩在美帝陰影之下,且常常為美國歷史所忽略,或不被承認為「真正的」美國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家丹尼爾.因莫瓦爾要為讀者講述的,正是美國自建國以來在這些地方崛起、擴張、活動的種種事蹟,這是美國成為「美帝」的關鍵,卻從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887

    🎉恭喜抽中得獎者(一位):su_tingyu

    📌跟以色列人做生意,和你想的不一樣!造就以色列成為科技強國的七大溝通和創新模式

    這個是巫師加碼贈送!也是要感謝出版社:真文化

    簡介:

    Google導航系統、自動駕駛、通訊軟體、USB隨身碟、膠囊內視鏡、沙漠農業灌溉系統等,都是以色列改變世界、傲視全球的高科技發明。面積比台灣小、人口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的以色列,為什麼能夠發明出許多改變世界的高科技產品?

      以色列是個移民國家,一間企業內,就可能包括了俄羅斯人、美國人、亞洲人、阿拉伯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如何在這樣多元文化的情況下,更有效率溝通、共同激發新點子,這就是以色列獨有的企業文化。

      本書作者採訪多位以色列、以及和以色列人合作過的各國商務人士,整理出了以色列企業的七大特質,掌握這些特質,即使第一次和以色列人談生意,也能快速和以色列人建立起互信、友善的關係。本書亦適合不含以色列人的多元文化企業,尤其全球化企業,讓你更容易取得生意夥伴的信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8791

    🎉恭喜抽中得獎者(一位):F-Wei Hsu

    --

    這裡,要再次感謝這些年來,喜歡巫師地理的粉絲朋友。可以了解到地理原來跟這麼多議題有所關聯,也讓更多人可以關注到許多時事與國際情勢。這次活動,包含291位網友在Fb留言參加,有2位表示打氣並讓出抽獎,以及有64位在巫師的ig留言(巫師的ig是 Wizard.geo)。我有很認真地把大家都留言都看完。然後我一一整理名單,運用Excel跟網路的抽獎程式,抽出這些幸運兒。

    要麻煩這些幸運兒,私訊巫師地理喔!您的通訊地址、姓名、連絡電話,讓巫師小編可以在近期寄送給您。

    感謝大家的參與活動,希望這個活動可以讓大家了解到這些好書,也可以持續關注臺灣在地跟國際連結的議題 :)

  • 弄瓦意思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7-25 09:27:03

    坦白說,一個國家若不是統治權出現了很大的正當性動搖,是不應該,也不會對自己的國民做這種將所有異見都視同中共同路人的研究。

    因為你我都知道,國防安全研究院是國防部底下的智庫,沒有上級先射箭的指示,這些單位是不會做這種假設國民皆是敵人的原創性的研究的。

    而且,你我都知道,這些人並非叛國,這些人只是對行政的防疫作法感到不滿,以言論自由的角度來抱怨,結果國家的智庫是怎麼處理的?用虛假的分析與數據,硬是將這些人打成通敵叛國者:而這種作為只是提供了洗腦死忠支持者的工具,更是提供了國民彼此互相殘殺的數據,這是以偽學術出發的統治者之鞭!

    身為國民,實在感到深沉的悲哀,因為這個國家已經不愛自己的國民了......

    國防部底下不是有一個這個
    國防安全會做了一篇報告
    就是以前在菜市場政治學寫網路的
    一個叫蔡榮峰
    真的啊你把他名字弄出來了啊
    小弟是TCIA
    他就定了幾個他用六個定義
    那六個定義這個叫做
    就是所謂配合中共同路人的認知作戰
    竟然把批評疾管家批評台灣的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都把他納入
    變成中共同路人
    所以我說蔡榮峰你這個研究
    你本身就是中共同路人
    因為你這樣一搞
    台灣的中共同路人突然過半你知不知道
    批評防疫的人有多少啊
    我跟你講中間有一個人還有網友
    因為我們這邊有人是那個四十七浪人之一
    他說他有看到有一個網友啊
    就是在做什麼
    就是他接種了那個高端
    他參加高端的測試
    結果發現那個測試的過程
    沒有像疾管家講的跟仙一樣
    所以他就出來就講說
    我覺得這個流程不對
    那個流程不對真是很糟糕
    然後我再跟你講 阿宅我剛剛講了一半
    後來我們那個徐巧芯她就決定去對
    那個報告裡面認定是中共同路人來做一下
    他們過去的言論紀錄 反查嘛
    反查你過去的言論數據
    結果發現高達74%都是發表過反中
    反國民黨支持民進黨言論的人
    結果這74%的人
    現在居然都被他定義為中共同路人
    這真的是很糟糕
    這個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個就是以前這些人都是反串
    那大家都是林瑋豐 不是嗎 對啊
    那第二種就是很多人因為防疫
    現在都站到反面去了
    不是因為你做不好
    我批評一下不行嗎 是嘛
    所以就是說他們過去
    比如說反過中國反過國民黨
    或者支持民進黨
    那個是基於人家各別事情的判斷
    難道你防疫我就要永遠死忠到底嗎
    真的不行
    我都是蔻蔻嗎我都是林靜儀嗎
    而且我又沒拿標案
    所以他這個研究變成非常荒唐
    結果我們巧芯妹妹一公開
    原來這個不是反串
    就是你低估了良心發現的那個動力
    坦白講我認識很多朋友對防疫有意見
    很多很多本來都是綠
    這跟我上次跟你講跟停電一樣
    事實上PTT我觀察了好一陣子
    太賭爛了當然翻臉
    就是人家就是覺得你實在太過分了吧
    那大概是從停電跟防疫開始
    官逼民反你官做的好丐幫哪會多
    你就是官做不好丐幫才多
    我你講那個國家安全研究院的報告
    都會送到總統府跟國安會
    這個就是悲哀
    而且你這個調查水平這麼低
    你那個六個定義範圍
    憑什麼把反對疾管家批評對防疫批評
    對疫苗的批評都納入
    你這是基於什麼方法論啊
    簡直是胡說八道
    我跟你講這個徵兆是什麼咧
    就是從國防安全研究院針對
    網路的認知作戰的研究
    然後進一步就要就要叫NCC推動
    數位網路的什麼視聽服務法
    然後接下來就要來抓阿宅就這樣
    看起來就是我啦
    不好意思容我當一個矛尖部隊
    我被折斷了大家就要完蛋
    就是網路視聽服務法一定會規定一些罰則
    罰到我叫不要啊
    下架啦
    我覺得從學術的角度
    我看到這樣的東西
    我都會特別的有感
    或者是更進一步講會特別的憤怒
    為什麼說憤怒
    因為我覺得在學術圈
    如果你真的想做研究的話
    你不能先射箭再畫靶
    我覺得犯了...
    看起來我必須說
    這看起來像是學術研究的東西
    他很容易混淆視聽
    他很容易讓很多人覺得
    這是一個多麼嚴謹的研究
    可是因為大部分的人
    不會認真的去看裡面的內容
    大部分的人看到這個報告
    他的一些圖表覺得哇這好酷這好炫
    這有什麼精密的統計分析又是大數據
    所以一定是對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這種假象所迷惑
    都會覺得說人家很專業
    可是真的拿專業
    就是我們真的從學術的角度
    去看這個東西的時候
    你就會發現問題非常的多
    他裡面提到的不只是這四十七個人是
    找的這四十七個人的這個帳號是
    這個有問題的
    他所做的所有的假設
    就像我說的先射箭再畫靶
    他的所有的假設他有六大假設
    他說這些論述都是有特意為之的帶風向
    我就很好奇就是說
    大家如果真的認真看的話
    大家難道不會覺得
    他所舉出的六種敘事的方式
    或者是六種所謂的網路的風向
    每一個都是可以擊破的
    我所謂的擊破是每一個都有邏輯上的瑕疵
    他不相信輿論public opinion
    是可以自然產生的
    他認為背後只要不符合我的假設
    就有問題 就是壞蛋
    這個很幼稚 是抓鬼是不是
    當代的這個科技抓鬼嗎我不太理解
    所以我就說像這樣的一個學術
    看起來像學術然後包裝他的論述
    其實他才是 這樣的東西才是真的帶風向
    而且你可以想像
    因為他是特定的這個智庫機構
    所以可能會有媒體可能會有一些相關的報導
    然後再接著就把這樣的報導的剪裁出來說
    你看這些人都是台灣現在就是很明顯的
    有所謂的可能被認知作戰了
    你可以想像這樣的風向會出現
    像是他講說懷疑美國捐贈疫苗
    是不是有其他的政治考量
    或者其他的外交考量
    為什麼不能問呢
    任何人對我們好
    我們可以感謝可是在感謝的同時
    也可以看國際政治的局勢
    我也常常說我們感謝美國
    但是美國他做任何的事情
    絕對不可能是完全出於
    完全沒有私心
    或完全沒有其他的考量不可能的
    我們就說美國
    如果說美國要沒有私心的在捐疫苗
    他可以捐給COVAX
    他可以捐給世衛組織公平去分配
    就像德國法國
    他們捐是捐COVAX
    德國總理梅克爾還自己講說
    他們不打算要捐各別的國家
    因為如果捐各別國家
    對方接受者會有壓力
    就必須要聽我的話
    梅克爾就很直白的講我不幹這種事
    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能質疑美國
    為什麼我們不能質疑日本
    為什麼不能質疑其他的國家
    當然可以質疑
    可是在這個文章裡面
    他就把這樣的質疑或者是任何的疑問呢
    就說你可能是中共同路人
    你可能就是那個認知作戰的人
    我現在不能有question
    我不能問政府說你為什麼不多買一點疫苗
    不能
    因為你質疑政府那代表說
    你可能是你可能有其他的用心
    我們只是單純的問說
    為什麼我的父母親
    老父老母不能早點打到疫苗
    你早點買早點就有
    就是這種很簡單的問題
    不行你通通都是壞人
    你只能站在政府的角度就是說
    這個世界上都沒有疫苗就是買不到
    可是我們在美國就是看到
    到處你走進去都有疫苗
    你怎麼讓我相信說這個什麼買不到
    或者是...
    總而言之
    你如果拿出去到真的國際期刊
    或者是真的學者當中做Peer Review
    一定會被打回票
    一定會被說太多太多的邏輯謬誤
    有網友講說民進黨想要做台灣的麥卡錫主義
    麥卡錫主義是什麼狀況
    你覺得台灣有進到這個情形嗎
    我覺得是麥卡錫的2.0這才是我所擔心的
    因為麥卡錫的時代五零年代六零年代
    他是在扣帽子
    他用這種論述用媒體用廣播用電視台
    用扣帽子的方式 當時因為反共
    所以把所有他不滿的人
    他用虛造的故事用捏造的故事說
    有很多的共產黨潛伏在政府當中
    他沒有證據
    可是因為當時大家很怕共產黨
    所以當時他說美國聯邦政府有很多的共產黨
    就搞成這個整個政府是天翻地覆
    接下來人人都不敢說話都覺得說
    我如果幫誰說話就變成了共產黨
    當時麥卡錫主義在社會上面
    在美國社會造成很大很大的騷亂
    撕裂跟仇視彼此鬥爭
    對撕裂跟仇視
    直到後來有國會議員跳出來
    撕裂這個國王的新衣
    我們在等待在台灣是不是有更多有良知的人
    敢講真話不應該被貼上標籤的
    你敢提出質疑不應該被貼上標籤
    我覺得現在的台灣的輿論的氛圍
    問題是出在說太多的媒體都可能
    都已經出現了寒蟬效應
    所以我覺得像這樣的東西
    在年輕世代的它的影響力會很深遠
    很多的年輕人會以這樣的證據
    作為全台灣都受到認知作戰
    老人家你們都不懂我們最懂
    我們要守護台灣民主
    可是忘記了本身他們拿到的這個證據呢
    就是有極大問題的
    所以我比較擔心的是
    這樣的一個現象繼續發展下去
    整個年輕世代到底看到的資訊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覺得這個可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吧
    把真的話講出來吧

    直播yt連結:
    07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9hqvgcXP4

    07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_HRJFMpN8&t=5s

    直播主題:
    0720
    聽黨指揮,永遠跟黨走,黨在我心中,世界第一免疫橋接疫苗是我大台灣第一,只要聽黨話,病毒也會無力化~~~~我編這個超棒的是不是可以加入民進黨?

    0721
    從國防安全院的報告說起,台灣新一代網路文字獄...對政府有不滿就等於親中?友邦史瓦帝尼和海地一團亂,外交部覺得設置台灣辦事處是超級大突破

  • 弄瓦意思 在 粒方不插電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2-19 21:00:11

    遊戲這裡買➡️https://myship.7-11.com.tw/cart/confirm/GM2008191889365


    0:00 5 心靈共感
    4:43 4 推理事件簿
    8:33 3 高塔神廟
    11:57 2 國家公園:自然之旅

    15:28 1 心靈同步(靈光同現)











    但是近期讓我最驚豔,也帶給我許多朋友們數不禁的娛樂的作品,當然就是《心靈共感》,
    該怎麼開始形容這遊戲?
    我是說,你看看它的外表就會忍不住被吸引了吧?
    這個看起來像是嗑了迷幻藥,全身上下都在告訴你「玩我」的封面,
    每次有人第一次來我的工作室時,第一個好奇的桌遊幾乎都是它。
    而你一打開來,看到的就是一個幾乎像是玩具,卻又同時像是個魔術戲法的東西,
    它一拿起來,插在盒子上,不需要任何設置就能拿出來玩了,
    這令人目不轉睛的設計,幾乎像是在炫技,一擺出來,馬上就能讓人眼睛一亮。
    這就是所謂真正高明的派對遊戲,連人都還沒開始玩的時候就已經炒熱氣氛了,
    這個輪盤是什麼? 這個指針是做什麼用的?
    「我馬上就會跟你們解釋了」你笑著回答。
    啊,多麼美妙的感受
    但是,這遊戲到底怎麼玩?
    非常好的問題,現在,容我用我今天剛出的遊玩影片其中的規則說明。


    下一款要來介紹的,就是《推理事件簿》,
    我知道,看起來不太像是你平常認知的聖誕交換禮物桌遊,
    但是,相信我,如果你要送一個真的收到會開心的禮物,沒有人會不喜歡這個桌遊。
    推理事件簿,是一個打開就能玩,完全不需要看規則的遊戲。
    我是說真的,不是「規則很簡單」,是完全不需要看規則。
    因為這個遊戲最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是一個搭配app進行的遊戲,
    你在遊戲過程中,就是到各個地點,盤查各個看起來心懷鬼胎的人物以及目擊證人,
    蒐集線索,去詢問專家,來尋找出任何破解案見的蛛絲馬跡。
    而你是怎麼做這些事? 拿著你的手機,掃這些卡片的QR Code。
    它甚至還有提供一個教學關卡,在玩完之後,你就能馬上毫無障礙地進行這個遊戲了,
    我會推薦《推理事件簿》的原因就是因為故事性,
    相信各位應該很少遇到不喜歡懸疑推理故事的人,而在這個桌遊之中,
    你就能自己真正扮演警探,去逐漸將這些案件的拼圖逐漸拼湊出來。
    而這些案件,我得說,都非常具有挑戰性,
    不像許多你可能玩過有推理元素的電玩,
    這遊戲是真的要用上你聯想以及觀察的技巧,才能知道要拿什麼線索去問什麼人,
    要跟誰打聽某人的蹤跡。


    而你看到什麼線索,就請其他玩家幫你把那一張線索卡拿起來,掃一下就好了,
    看到這個機制,你可能會想「那為什麼這是一個桌遊? 幹嘛不做成遊戲就好了」
    但是關鍵就在於,這也許是到目前為止將電子內容與桌上遊戲融合得最好的內容,
    因為這些線索以及地點和人物,全都是擺在桌上看得清清楚楚的圖片以及文字,
    你不需要費盡心思去連結或是做筆記。
    當你心中有一個理論,就先去找一個人,再掃一下你想問的線索或是人物就好了。

    嘿,這位...看起來一副就是很可疑的中年男子,
    請問你對於這個繩子有什麼看法?
    「這個...說來話長,這是我的個人癖好,你還是不要知道比較好」

    而說實話,這遊戲的故事有時候可說是流於D俗,甚至是B級片等級,
    有時候更是有一些刻板印象,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影響遊戲體驗的缺陷,
    有時候甚至還讓它更讓人沉浸於其中,也加快了節奏以及整體的刺激程度。
    其中充滿各種八點檔的荒唐故事以及案件,每破完一個劇本都讓人覺得「貴圈真亂」,
    但是這正是這個遊戲的吸引人之處,
    在聖誕節那天,打開這盒遊戲,大家一起推理這些離奇又好笑的案件,
    互相丟出各自荒唐的推論,
    絕對是一個不容錯過的遊戲。
    而之後更是有更多劇本擴充,跨足不同時代,從50年代的黑色電影到80年代的怪奇物語都有
    更重要的是,有時候你懶得找其他人玩,這個遊戲當然也可以單人遊玩。
    《推理事件簿》,非常推薦。


    現在,你可能在想「嘿! 那如果我想要在我們的聖誕派對上喝酒,
    然後在ㄎㄧㄤ掉的情況下玩遊戲,那要玩什麼?」
    噢,孩子,讓我跟你推薦一個完美的遊戲。
    見見《高塔神廟》,這個遊戲,實際上的體積超小,一個夾鏈袋就能帶出去玩,
    我們上次去台南玩的時候就是在民宿拍了這個遊戲的影片。
    為什麼我會說超適合邊喝酒邊玩?
    因為,這遊戲是所謂的「技巧型遊戲」,也就是那些考驗你手眼協調的桌遊,
    在這個合作遊戲之中,玩家們的共同目標是要把這個高塔建到指定的層數,
    最少三層,最多...沒有上限,這我等一下再來解釋。
    每一回合,你就是要抽一張藍圖牌,並且依照上面的指示來放柱子,
    有一些可能是要你放兩根,有些可能是要你把兩根下層的柱子移到上層。
    關鍵是,你只能把柱子放在相同顏色的格子之中,所以這並不是一個讓你隨便亂放的遊戲,
    而每次把一層的格子都填滿之後,你就必須要加一個樓層板塊,
    如果你覺得這放下去絕對很不穩的話,可以擴建地基,但是這樣的話就要加一張樓層牌,
    意思就是說,你們的目標,從建造三層變成了建造四層。
    而如果你無法達成藍圖的指定目標,或是不想答層的話,一樣要加上樓層目標。
    所以,這遊戲就是各種你和你隊友自己成為自己的絆腳石,
    上個回合放的柱子以及樓層板塊,下個回合才發現,
    啊,完蛋了,我現在面前的柱子組合根本放不上去。
    所以這不只是一個比誰的手比較不抖的遊戲,其中還有一些規劃以及策略,
    而藍圖牌還有分簡單、中等、困難,因為每種難度都是有限的,
    所以你沒辦法一直選擇簡單了藍圖來蓋,要在情況不怎麼危急的時候挑戰一下困難藍圖。
    那你知道這遊戲更困難的地方是什麼嗎? 你不只要建到指定的樓層數,
    你還要把柱子全部用完,或是把樓層板塊全部蓋完,或是把藍圖全部用完,
    才能結束遊戲。
    所以即使你已經建到了指定的層數,還是要戰戰兢兢地把這個搖搖欲墜的高塔蓋得更高,
    因此,這是個不斷的掙扎,我到底要勉強試圖達成這個藍圖,
    還是放棄,把它加到樓層牌堆?
    有時候,在你規畫得好的話,你甚至能夠把這個高塔建到不可思議的高度,
    我之前就有看過有人在蓋到七層的情況下贏得遊戲。
    那想像一下,在一群人黃湯下肚,已經有點神智不清的情況下玩這個遊戲,
    想像一下每個人都掙扎著拿著柱子,費盡吃奶的力氣不要把這個高塔弄倒,
    結果還是不小心因為自己之前放的板塊不太平衡,結果,整座高塔,就這樣傾頹。
    多麼美妙的一瞬間,即使輸了,所有人都還是共享那爆炸性的一瞬間。
    如果這不是一個好遊戲,那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了。



    下一個遊戲,大概是這幾個之中最跳Tone的,
    這個遊戲,是《國家公園:自然之旅》
    欸等等嘛不要走得那麼快! 回來啦拜託我保證它沒有聽起來的那麼無聊
    欸!
    我是說...你就看看這遊戲!
    你大概沒有看過如此美麗的遊戲吧?
    這盒子一打開,就是一張明信片歡迎你,以及一本用神奇的紙質做成的說明書,
    接下來,就是一些完美收納著的資源,就好像幾盒你不小心忘記收在哪裡的巧克力。
    我的天啊,你就看看這些卡牌以及板塊,
    每一個畫的都是一座不同的國家公園,每一張都是精心的手繪藝術,
    充滿鮮豔的色彩,鮮明的線條,強烈的光影對比,
    就連對大自然沒什麼興趣的我,每拿到一張,都忍不住多看幾眼。

    但是,這遊戲並不是有顏值而已,
    在這幾個排好的板塊上,每個人會有兩個冒險者,
    而你要做的事,就是往前移動任意的格數,但是你一但移動了,就不能回頭。
    更重要的是,你不能站到其他冒險者存在的地點,除非你用掉你的營火,
    而營火token每一次更換季節才會翻回來。
    意思就是說,你必須要仔細思考你究竟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真的需要這一格的資源以及動作嗎?
    或者我可以先到其他格做事,不急著用掉我的營火?
    在這幾個簡單的機制之中,就產生了許多張力,
    在後面的格子有一些我非常需要的資源,那也許...我可以讓我的一個冒險者直接衝過去,
    然後再讓我另外一個冒險者慢慢走?
    更有趣的是,在你拿到水資源的時候,還能裝滿水壺,用來換其他更多的資源,
    這遊戲看似簡單,確實也是很簡單,你甚至拿給你爸媽玩也行,
    但是其中卻有不少從它外表看不到的策略。
    就連你走到這一條路的最後時,還是有更多選擇,
    你要直接把資源換成國家公園卡來得分,還是要買裝備讓你之後比較好做事?
    或者是先預約你資源還不夠換的國家公園,以防被其他人搶走?

    而這個看起來非常悠閒的遊戲,事實上卻充滿著各種間接的競爭性,
    因為一切都是如此清楚明瞭,你一眼就能看得出來其他玩家到底想做什麼,
    哦,它在蒐集一堆光跟森林資源,看起來就是想要拿走黃石公園,
    那這時候你就可以先把那個公園預約走,來打亂對方的計畫。
    或者是看到其他人已經預約了一個公園,而且營火又已經用掉了,
    那你就可以故意踩到有著他需要的資源的那一格,讓他咬牙切齒地在心內罵你髒話。
    這就是這遊戲最吸引人之處,它玩起來確實非常chill,的確只是個拿資源來換資源的遊戲,
    卻充滿著各種卡人以及節奏上的規劃,走得快,你可能會錯過一些東西,
    走得快,你可以做比較多事,但是好東西也有可能都被別人拿走了,
    這就是這遊戲的絕妙之處。
    所以,這不僅是個充滿顏值的好遊戲,還適合任何人一玩再玩。


    當然,最適合拿來交換或是一群人一起玩的遊戲,是這幾個遊戲之中最小盒的,
    但是卻也可能是設計得最巧妙的。
    這個遊戲,是心靈同步,現在改名叫做《靈光同現》
    很多人大概都是因為之前我們玩的影片才知道這個頻道的,
    而據我認識的桌遊店老闆和廠商,在那部影片發布之後,全台灣好像缺貨了半年,
    我在此誠摯地道歉,但是也謝謝各位。雖然我沒有賺到半毛錢
    這個遊戲,非常簡單,有1-100的數字牌,第一關,每個玩家發一張牌,
    第二關2張,第三關3張,以此類推。
    而我們的目標,就是依照數字從小到大把牌打出。
    聽起來很簡單,對吧?
    但是關鍵就在於你沒辦法溝通,你不能跟隊友提示你手上的牌是什麼數字,
    最硬核的玩法,則是完全不能說話。
    這就是這個遊戲「心靈同步」的地方了,
    一開始你只能瞎猜,推測什麼牌什麼時候能出,
    有時候你手上的牌明明就超大,但是為什麼就是沒有其他人要出牌?
    難道他們手上的牌更大嗎?
    而從這個遊戲的第一場、第二場、第三場,你就會如此不斷地培養默契感,
    不斷地看出每個隊友對於數字的概念,有些人會出得很急,但是有些人死都不出牌。
    你還可以把手舉起來喊暫停,再繼續重置這次的尷尬互看,
    就有如西部片的對決,隨時都可能有人開響下一槍,
    你只能從其他人的眼神推測你到底該不該開槍。
    而每次有人不小心出了不該出的牌,全場的哀號總是讓人同時鬆了一口氣,卻又變得更為緊張。
    你還可以發動手裡劍來讓每個人丟掉手上數字最小的牌,
    但是因為整場只能發動約莫三次,你要謹慎選擇什麼時候發動,
    太早發動,可能會浪費在原本靠默契就能解決的情況上,
    太晚發動,可能也沒有太大的幫助。
    這遊戲就是如此,像是個讓人上癮的魔藥,在你失敗之後會想要馬上接著下一場,
    接著再一場,然後再一場。
    雖然你從頭到尾都不能說話,但是你卻能感受到深刻的...心靈同步,
    就好像你在玩了這個遊戲之後就學到了讀心能力一樣。
    一個如此簡單的遊戲,卻能創造出如此樂趣,真的是令人極為崇拜。
    所以,如果你想要看起來沒什麼厲害,但是卻有無限爆發力的遊戲,
    極為推薦《心靈同步》






    狼人殺 阿瓦隆 派對遊戲 驚爆倫敦

  • 弄瓦意思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6-14 10:00:37

    林家宅37号,杀人修仙灭门惨案!
    封面源自网络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我在上海念书生活工作了19年,应该说跑遍了大街小巷,但最熟悉的恰巧是这个事件的案发地!就是这玉佛寺的周围一圈,从苏州河东岸,耀水弄、长寿新村、江宁武宁到这边亚信生活广场、安远路、常德路、西康路!我98年到上海,就住在西康路澳门路。几十年前这一带叫“大自鸣钟”…因为从1926年到1958年这里一直有一栋高高耸立的自鸣钟楼,钟楼这种建筑本来就点阴煞之气,当年又是日本为了表彰当地棉纱厂总经理“川村利兵卫”而建,而这个人之前又枪杀过一名棉纱工人叫做顾正红。所以老上海人对他恨的咬牙切齿!日本人管先生不是叫什么“桑”,跟大自鸣钟的钟连起来呢,就是“钟桑”反过来又是丧钟。而上海人骂一个人畜生“错桑”,逐渐综合演变就成了一个新的骂词 “钟桑”大概是“人渣禽兽”的意思。虽然钟楼早已拆除,但我印象中一直到2000年之前还都有很多老人把这一带称为大自鸣钟…而这栋钟楼拆除的时间,又恰巧在这个事件的前后。怎么流传开来的呢?就是一个退休的老刑警跟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儿,讲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离奇的办案经历。1956年上海的繁华区域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大,主要是黄埔、卢湾、静安,静安区的最西面就是安远路长寿路大自鸣钟这一带,现在亚新生活广场普陀静安交界的地方。那个时代长寿这边还好,对面一排工厂和沿街店铺再后面就村庄农田了,他所在的分局就在这后面村庄的位置。当年他还是一个小刑警,正好轮岗值夜班,按说平时没啥事。吃过晚饭屋里坐坐、看看书读读报、院里伸伸懒腰活动活动筋骨,抬头就能看到不远的钟楼。大概有个8-9点钟吧,街上可就没啥人。丁铃铃,几声烦躁的老式电话的响铃,小刑警快步进屋拿起电话,喂这里是警察局。对面唏唏沙沙的杂音特别大,但是听得出气喘吁吁,喂这里是警察局。一个分不清男女的声音说:我刚才杀人了我想自首。小刑警一听赶紧故作成熟稳重,说:“好,你先不要激动,先告诉你的地址!我们马上过来,你也不要离开。记录清楚之后赶紧放下电话紧急联系分局领导,经过一番调动,先回来了一个更年长的刑警带着他,这俩人就先骑着三轮摩托警车赶赴现场。

    黑漆漆的宽窄街巷,只能看到远处很少的零零星星的灯火,可能偶尔有一两家开着小灯透过窗帘,那边远远的巷尾有个昏黄的路灯,基本全凭老刑警对着一带的熟悉,再借着一点摩托车前灯和手电筒光亮一段一段找了得有这么一刻钟,发现一面高高的红砖墙,手电筒四面照照,一个虚掩的木门旁边写着“林家宅37号”,老刑警稍微一推门,一个黑漆漆的四方小院,呜…一阵阴风打着旋儿扫动地上的落叶沙沙作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仅仅隔着一道墙一道门,一脚踏进去你就能感觉到这里外的温度甚至气压都是不一样的。上下两层的小楼,漆黑一片漆黑诡异没有一丝人气儿。屋里相有宁瓦?问一句有人吗?没动静!但是背后的院门有撩动的闪光和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两个人退出大门外一查看,是这一带派出所的民警,收到消息也赶过来...两边一沟通说这原来的屋主解放前跑到台湾了,现在住这的一家姓叶,是从河北调过来工作的,老婆是个瘸子,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儿!老刑警也说,现在看来屋里没人,门窗都关着,里面的情况也还不太了解!小刑警说:其实可以打碎窗户进去的…老刑警回头想了想,那咱小心点!两人返回院内用手电筒后面敲碎玻璃窗,伸手拉开插锁开窗扶着窗台跳进屋内突然脚底一滑,也幸好一只胳膊勾着窗台没有摔倒,另一只手摸索着地板找掉在地上的手电筒,发现这地面又湿又粘…随后老刑警也跟着翻进窗户,说你别动!这屋里有血腥味…其实也是怕他破坏现场。于是贴着墙壁摸索发现一个开关,灯光一亮两个人惊呆了,满地的鲜血似凝未凝还没干透,可是并没有尸体…一个小小的房间一张桌子和一个竹藤编的婴儿车,小刑警看看自己刚才摸索地板手吓得两腿瘫软说:“怎么这么多血?老刑警说走先去开门…两个人打开木门看见门口等待的民警说,情况严重赶紧回去打电话报市刑侦总队。于是大批刑警、民警、法医赶到,封锁现场、上下勘查,忙活了几天做了一些情况的汇总。首先案发时间就在当日,现场房间内的血量至少是6个人,询问过周围邻居,说这叶家太太老早就带着儿女回了乡下,房主叶先生也好几天没见过人,打电话自首报案的是谁也不知道,只能透过仅有的信息一点一点的排查。男女主人各自的老家也都有调查组赶往调查,也都说很久没有回来过。

    时间过了差不多一个月,派出所的民警突然接到报告说:“弄堂里的小孩子放学回家路上发现林家宅37号的封条被扯断,大门也开着,没多久小刑警跟两个民警一起匆匆赶到。看到大门敞开,封条在门框和大门上各留一半。小刑警经过那天的惊吓,确实心里有点腻歪…但没办法,还得硬着头皮进去。三人进屋依次查看,满屋是血的房间有好多苍蝇嗡嗡乱飞,地板的血迹已经凝成黑色,发霉、腐烂的腥臭味儿直辣眼睛…但还是感觉这个房间有人动过,刚要蹲下凑近看看。突然听见楼上一阵阵小孩子的笑声,三个人非常警觉的抬头竖耳的判断,又没什么声音,相互对了下眼神轻声的退出房间看着楼梯,再尽量压低脚步声慢慢上楼。上到视线与二楼地面平行的时候,小刑警浑身汗毛炸裂,那天房间里的婴儿车怎么会孤零零的放在楼梯口。于是下意识的从腰间拔出手枪,也不是真觉得有人,只是手里握着枪能壮胆!三个人又把二楼的房间检查一遍,就匆匆赶回局里汇报情况。言语之中就夹杂着一些自己的恐惧和感受,局里的领导呢?也对他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又过了几天派出所又接到群众反映,说林家宅37的2楼昨天晚上亮灯了,好像有人回来!局里的领导也觉得不太对劲…说这栋房子确实古怪,极有可能是个特务的据点。于是组了一个五人小队,半夜在房子周围埋伏…也正好赶上当天特别阴冷。小队成员在外面冻的搓手取暖,怕被特务发现火光还不能抽烟。大概有这么夜里10点多钟,二楼突然有了光亮,但是还不像开了灯的感觉,好像是在烧什么东西的火光,大家觉得这更像是特务了…潜伏里就这么演的,身份暴露之前烧毁电报、名册或者机密文件。于是安排两人把守门口,这两人其中有一位就是第一天跟小刑警一起来的那位老刑警。领队的黄警官,带着小刑警和另一位同事三人各执手枪进入房间,直接上楼老上海建筑的楼梯都是木质的,所以踩上去会有嘎吱嘎吱的响声。黄警官在最前、小刑警在中间、同事在最后!等黄警官完全踏上二楼的地面回身以楼梯扶手这一面的墙壁作为掩护举枪侧身探头的眼神正好被小刑警捕捉到,黄警官合不拢嘴的看了看小刑警,示意他自己上来看。小刑警再进前一步把着墙壁回头看,也惊呆了…完全跟他们勘查现场的印象就不是一栋房子,当然格局还是一样的,上了楼梯转弯楼梯扶手的这一面墙壁的正对面有一面双开的大门,里面是一个灯火通明的大客厅,所以这面墙与大门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宽敞的走廊,或者廊厅。透过敞开的门能看到部分装饰完全是老上海有钱人家的客厅的样子,再往前走试探着走两步就能看见一张挺大的桌子,和一只垂下来的胳膊,顺着身体一直到指尖往下滴着血…我的描述当然会有很多文字,但是据这个刑警回忆这突入其来的混乱大概也就几十秒一分钟,小刑警看到黄警官的眼神,转身上楼刚踏出一步看见那只胳膊,最后面的同事突然一声:“啊,有鬼!紧接着当当当当几声,两人也吓一激灵,回头看楼梯这边,感觉那个同事被什么东西拖走了,当当的声音是人倒了之后被往下拖着走,身体撞击台阶的声音,楼上这边的客厅里呢,留声机突然响了,播放着特别大声的音乐…两个人前后不是一阵慌乱啪,整栋建筑像是烧断了保险丝一下停电全黑。外面两个刑警也很警觉,听到自己同事的声音喊有鬼,就赶紧冲进院子到了房门着发现门反锁了,哗啦哗啦晃动几下打不开,退后一脚把门踹开,举着手电筒查看汇合了在楼梯半截上的黄警官和小刑警,四个人满屋找不到之前那位同事,在派一个人回局里报告情况又来了大批刑警、民警、法医、刑侦专家,把这房子里里外外查了个遍,没有发现任何机关暗道,但是那个被拖下楼的同事,就这么凭空失踪了。这丢了个刑警可不是件小事儿,剩下的四个人也把各自感觉奇怪的事一一沟通,各种诡异就不在话下了,这他妈门是谁锁上的?失踪的同事只能定性为因公牺牲,此案件也变成局里的保密案件,刚开始还调查了一段,之后时间一久又毫无线索,就这么搁置下来,老刑警因此案精神恍惚办理了提前退休,黄警官因为其他的案例立功被调升到其他分局,还有一个同事,时间久了忘记名字也托关系换了工作,到最后这个分局里跟这个案子还有关系的唯一一个人就是小刑警,但是他也不太想再管这个案子。时间久了也就没人再提此事了,直到两年之后其他的专案组破获了一个反动封建的邪教案,抓了一大批一贯道的修炼者,局里的同事突然找过来跟小刑警说:“在一贯道大量的物证中有一本名册,在里面发现了一个名字,叫“叶先国”你还有印象吗?小刑警瞪着眼睛回看说话的同事,汗毛又炸开了,这他妈不是林家宅37号的房主嘛?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