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弁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弁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弁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弁言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地球發炎記◎陳克華 像一顆充血的眼球 當我回望地球 有一群瘦瘦的北極熊抱著細小的浮冰,在游泳...... 文明走到這裡了 我舔著手中快溶化的冰淇淋 一邊想起得乾眼球的 火星與金星...... ──2008.9.3 -- ◎作者簡介 男,一九六一年十月四日生於台灣花蓮,祖籍山東省汶...

 同時也有2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7萬的網紅田中なつき/なっちゃ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あしやちゃんのチャンネルはこちら🌹 →https://www.youtube.com/user/fujiashiy ▽田中なつきのTwitter →@nachangagaga ▽チャンネル登録はこちら!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5RBcM...

  • 弁言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30 21:11:47
    有 90 人按讚

    地球發炎記◎陳克華

    像一顆充血的眼球
    當我回望地球
    有一群瘦瘦的北極熊抱著細小的浮冰,在游泳......

    文明走到這裡了
    我舔著手中快溶化的冰淇淋
    一邊想起得乾眼球的
    火星與金星......

     
    ──2008.9.3

    --
     
    ◎作者簡介
     
    男,一九六一年十月四日生於台灣花蓮,祖籍山東省汶上縣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個人網站:桂冠與蛇杖
    http://www.thinkerstar.com.tw/kc/index-c.html

     
    --

    ◎小編旭鈞賞析
      

    「文明走到這裡了。」
     
    本詩第二節開頭直指文明的前沿地帶,而文明(civilization)就其系譜意義,是civillis與公民化,現用以描述特定社會樣態與體系。「走到這裡」,似乎很單純只是「走到這裡」,像是里程碑,也可能是末日。「走到這裡」究竟意味著什麼?「這裡」指涉著某種當下的時間與境況,而末日似乎也在此出現,如同〈啟示錄〉大力天使所頒布:「不再有時日了。」值此末世,敘事者「舔著快融化的冰淇淋」,想起另外兩顆行星。然而,這段透露的卻是一種悠哉:本詩首節藉由北極熊的危機提示了緊急性,文明又「走到這裡了」,甚至連冰淇淋也快融化。然而,「我」還是舔著冰淇淋,想著其他的星球。面對末日與剩餘的時間,「我」是悠哉的,彷彿一點都不緊急。為什麼呢?
     
    答案在首節。這是一個「回望地球」的「我」,在末日被宣布以後,開啟有距離的觀看。相較其他知覺(尤其觸覺),視覺常被描述為安全、有距離、彰顯主體性的。這讓我們意識到,「我」與這場末日是如何事不關己。「眼球」同時是星球,也是出離地球的「我」,提示行星間的共通性,並藉由其他無法成為「家」的星球,提示地球的命運也不過如此爾爾。如果沒有「北極熊」與「乾眼症」,本詩不一定能被讀出生態末日的意義。生態(ecology)與經濟(economy)其實有著相近的語源,Οικοθ(oikos),都有「家」的含義[1]。然而,對於「我」而言,無須持家,而地球之所為可為某些物種的「家」,也不過因為水。但水將覆滅一切。
     
    這種悠哉與觀看,消解了人類。讀者一方面相信主述者有某種人格,令一方面卻又發現他的種種超越已經脫出人的範疇,甚至是「上帝視角」,時間不再重要,末日也不再重要。這樣的視角對凡人而言,是恐怖而不可想像的。這種恐怖也能被讀作示警——詩人開始思考末日的世界,並透過超凡入聖的眼球,提示各位:這種悠哉與不在乎,不是凡人能有的處境。凡人會死。
     
    以「生態」為關鍵字閱讀這首詩,除了能留意其「家」的意涵外,也能從「家」讀出弦外音:如果生態其實指涉的是家,且經濟(oiko-nomie)初始指涉著持家之學[2],如果種種開發與耗用是以經濟為名,則持家之學,也是毀家之學。北極熊承擔著與眼球不一樣的風險,地球上的一切分配本就不均等。然而,就算彷彿「不在同一個星球上」,凡人也沒有出離地球、在太空中當一顆「充血的眼球」的能耐與權力。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pixabay
     
    --
     
    附註:
    [1]張君玫。2020。〈弁言:人類世的多樣性政治〉。《中外文學》49:7-12。
    [2]Carl Schmitt。2020。〈Nomos〉。譯:蔡慶樺。《疆界、主權、法》。主編:林淑芬。新竹:交通大學。

    #生態詩 #陳克華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30.html

  • 弁言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06 20:00:00
    有 601 人按讚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M編
    【想像一本書: #組成一本書的內容架構篇】
     
    📖翻過扉頁之後,迎來的就是書本的內頁,也就是真正體現書籍內容核心架構的部分。書本內容的組成大致如圖所示,但並非所有書都有這些頁面,而是視類型、裝訂方式與東西方習慣不同而改變。
     
    編輯需要了解不同類型的書籍由哪些單元構成,並幫助、提醒作者完成所需的內容。
     
    1⃣【#半書名頁】:西方書本常見的前置頁,以略低調於書名頁的方式呈現。

    2⃣【#前廣告頁】:放置該書作者的系列作品、出版社同書系的其他著作,或是介紹書系內容、出版社本身的介紹等內容。

    3⃣【#書名頁】:登載書名、副書名、出版社商標、出版地與年分等,以及裝飾性的元素或插圖。通常是封面的簡化,或直接使用封面作為書名頁。

    4⃣【#版權頁(前 or 後)】:登載該書之出版、製作、編輯、營銷、印刷團隊訊息以及版權聲明與訊息等資料。包含該書之定價、出版時間與版次、刷次、ISBN(國際標準書號)、GPN(政府出版品編號)與CIP(出版品預行編目;有時候會將CIP獨立一頁)。版權頁可能位於書名頁後,也可能置於全書末尾。過去曾有作者會要求在版權頁蓋章,以證明作者知道有多少數量的書在市面販售,以免出版社有偷印偷賣而不計入版稅的情況;在現今的翻譯書中,也時見權利方會要求臺灣出版社貼上防偽的「授權貼紙」,也是相同作用。

    5⃣【#推薦文】:由編輯邀請名人撰寫,或為各界評論之推薦短文、推薦詞與評論集錦。

    6⃣【#凡例、#編輯弁言(前言)】:常見於工具書、史料圖錄與學術書中,為編輯人員對本書的內容與編輯方式說明。也就是編纂說明、編輯大綱等內容,描繪出版緣起、編輯體例、內容取材或主旨議題探討的範圍等。

    7⃣【#獻詞頁】:簡短寫出本書題獻的對象,可能是作者的親友、啟發本書之人、協助本書創作至關重要之人或與該書議題重要相關之人。

    8⃣【#目次】:完整呈現書籍主文的架構,條列章節名目與頁碼,提供讀者查閱之用。讀者一般透過目次綜覽全書大綱,以此評估書籍的編排與重點。

    9⃣【#導論、導讀】:常見於經典著作或較艱澀的書籍,作為一種大篇幅的輔文,用來引導、協助讀者了解全書要旨與閱讀方式。通常由他人撰述,多少帶點評論與詮釋的觀點。

    🔟【#序、前言】:書的開場白,由作者交代本書創作的動機、緣起、宗旨。或由他人撰述(推薦序),以表敬愛或作為對本書的評論與心得。序文的功能在於引起讀者的閱讀興味,並且不會喧賓奪主。

    1⃣1⃣【#章名頁】:篇章起首,各章節的門面,登載章節名稱與裝飾性的元素,用以區分各個獨立的篇章。慣例上書名頁、目次、章名頁與版權頁等,由編輯規劃並經版面設計之特別頁面,不設頁碼。在單頁章名頁的情況中,左翻書章名頁置於右頁起;右翻書章名頁置於左頁起。

    1⃣2⃣【#楔子】:在故事作品中,塞入正文前的短文,作用為補充正文與加強敘事。與正文不直接相關,而是勾起讀者的好奇心並營造氣氛與懸念之用。

    1⃣3⃣【#序章】:如戲劇中的「序幕」(第一幕前的一場戲),在故事作品中交代世界觀、人物與時代,烘托出劇情展開的氛圍,以開啟正文的故事情節;或不直接與正文第一章相關,而是遠述與本書劇情重點相關之事件開端。

    1⃣4⃣【#主文】:構成書籍的主體,依據不同的文類有不同的內容。

    1⃣5⃣【#跋、#後記】:若簡述本書創作緣起的文字置於書末,則稱為跋;所有置於主文之後的補充性文字都可稱為後記,可用於回顧正文、撰寫謝辭與致意的內容。

    1⃣6⃣【#註解】:分為隨頁註(腳註)與頁後註(置於篇章結尾或全書結尾),就註解的內容而言分為「資料註」與「內容註」。前者用以說明引用資料之出處,後者用以闡釋、補充說明正文或引用資料。使用註腳在於避免打斷行文與閱讀性,因此要避免過於大量的註腳占據版面,否則反而有鳩佔鵲巢之嫌。

    1⃣7⃣【#參考文獻】:條列作者在撰述本書時所參考與引用的文獻資料,依據不同的學門與作者習慣參考的制度,而有不同的寫法。全書之參考文獻格式應一致。

    1⃣8⃣【#附錄】:與本書內容相關的延伸資料或補充,並依主文提及的順序擺放。附錄可能是問卷調查的內容、表格、原始數據、專業術語釋義、中外文對照及詞彙表。

    1⃣9⃣【書後 #索引】:根據本書所提及之重要名詞、事項或概念,逐字、逐詞、逐句條列,並附上頁碼供讀者查閱其出現在書中的段落。索引收錄的名詞可能是人名、事件名、年分、地名、物名、書名、篇名⋯⋯)與抽象的概念或主題(句子)。若為外文書翻譯本,需查找原文索引所附上的頁碼所指涉的段落,再對應到中文版段落的頁碼之中,因此需要對原文有一定的理解並逐條、逐頁查核;另一種方式為中文版所收錄的索引頁碼仍為原文頁碼,並在內頁段落旁標明「原書頁碼」,供讀者可同時查找中文版與原文書。

    2⃣0⃣【#後廣告頁】:依據出版社廣告與行銷需要,放置出版社所發行書訊或配合廠商之廣告、折價券等。

    2⃣1⃣【#讀者回函】:出版社向讀者諮詢的意見調查與問卷。其內容可能是詢問讀者的背景與購書通路等行銷資料,同時也提供讀者向出版社反應意見與陳述評價的工具。如今出版社也會在讀者回函上附上QR code供讀者填寫線上版,或取消讀者回函的頁面,一併由線上客服或客服信箱處理。
     
    配合出版社習慣的架構,並依據不同的書籍類型與情況,安排適合的元素與順序製作成落版單。在後續的編輯會議中,即可以落版單與作者或設計師、排版人員溝通書籍整體的裝幀設計規劃。
     
    by #M編

    ------

    為了檢視與再次提醒自己投身編輯與出版工作以來的所學與感受,開始了「編輯的事說來話長」寫作計畫。(https://matters.news/@Morphy)在Matters發表的文章中,會盡量整理出完整的編輯與出版工作流程,以實務的「#編輯術」精神,提供有志者參考。這些僅是一介菜鳥編輯的工作筆記,但期待以這些基礎的工作常識,讓所有編輯台上的出版人們,可以走得更久、更遠。 #和我一起成為編輯吧 #M編的出版鍊成陣

  • 弁言 在 新聞人事全面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7-20 02:46:16
    有 15 人按讚


    值得一看,不論是否認同大台新聞部的作風。

    究竟 TVB 發生咩事?

    無線的問題並非僅僅染紅

    前員工:籲勿誤中副車傷害有心人

    「你未必知道你鬧緊嘅德軍士兵偷偷地救緊猶太人」

    * * *

    弁言

    16/6 反送中遊行,民陣發言人在終點接受記者群訪(扑咪)。遊行民眾發現了無線新聞,不忿如火山爆發,包圍著訪問地點半小時,不斷喊「撤回」和「林鄭下台」之餘,叫得最多的口號,就是「TVB 收皮/垃圾/食屎」。

    群眾是有意為之,欲迫使無線新聞無法刪走他們的呼叫。不過叫聲實在太大,訪問無法繼續,終須由其他媒體的記者出面制止。

    然而群眾的不滿並非無的放矢。21/6 包圍警總,抗爭者堵路之初,無線訪問到兩名受阻司機,不但沒責怪抗爭者,更點明始作俑者是政府(bit.ly/2LIW5r3)。

    筆者求證電視觀眾,從上午到中午仍見無線新聞有上述訪問,但到傍晚六點半新聞,上述訪問全被剪走。

    一位觀眾解釋:「我奇怪竟然喺無線睇到,所以印象好深刻。」她對無線的印象亦可謂深刻,所以無線新聞很快便恢復「正常」。

    無怪無線新聞的形象沉痾難救。但據悉無線 24 小時新聞與六點半新聞有不同的編輯考量,訪問在前者得以保留,惟在後者卻遭剪走。

    是故非僅僅一句「染紅」可窺全貌。筆者訪問了兩位前無線員工,披露更多細節,解釋無線緣何至斯,俾讓公眾有更多思考,也有更多選擇。

    * * *

    一、青黃不接

    前員工解釋無線從來親建制,不過當權者由港英變為中共。

    回顧 03 年七一遊行,迄至 08 年汶川地震,公眾對無線的觀感依然正面。大學的老師會說:「TVB 雖然係建制,教你要乖要顧形象,但佢教到你點寫好睇嘅故仔。」

    可是無線的形象自 08 年後江河日下,「同社會脈搏相距愈嚟愈遠」。前員工 A 見證著無線由盛轉衰,「佢由一粒耀眼嘅星,到而家暗淡無光。」

    A 回憶自己最初入行,是在另一間電視台,上司幾乎都是無線出身,督促非常嚴謹。「(扑咪直播時)聽唔到你提問,會喪打電話畀你;對方答嘅唔係人話,依然會喪打電話畀你,要不斷追問到對方講人話為止。」

    乃後轉到無線,採訪主任不再有此要求,A 一度相當不慣。彼時無線很多資深員工,俱已轉投有線和 Now。

    但顛簸的漏船尚有一些好記者支撐,比如何文雯、林子豪、潘蔚林、方東昇、吳宜婷等等。全賴這些前輩面提耳命,尚有優秀的傳統得以傳承。

    A 憶述另一同事,雖已離開無線,但一直感激周潔儀,以師禮事之。上一代的觀眾也許記得她,昔年每逢美國大選,都會由周潔儀主持,即時傳譯點票結果。她秉持老派記者的素養,會執聲線,捉懶音,督導新人最嚴。

    「唯一有要求嘅就係周潔儀。份稿點寫先言簡意賅?點講觀眾先聽得明?點讀先唔會令人誤會有預設立場?依啲技巧只有佢先肯教。」他們仍記得周的教導,至今受用不盡。「點解 TVB 嘅 VO(旁白)愈嚟愈差?而家對咬字冇要求。」

    關鍵的轉捩點是傘運七警案。周潔儀正是負責審核並允許播放七警報道的編輯,隨後遭到「流放」,撰寫外銷歐洲的國際花絮趣聞 - 沒人看的新聞。

    參與聯署的編輯、採主、記者相繼求去,無線的菁英幾乎清廓殆盡,現在的記者多屬新人。「一班前輩同佢地傳承嘅文化已經連根拔起。」

    * * *

    二、把關機制失效

    另一前員工 B 憶述一件真人真事:「有次上頭叫我地問黃之鋒有冇收過美國嘅錢。」

    「如果喺專訪時請黃之鋒澄清仲可以接受。但扑咪時無端端咁問好奇怪,觀眾當然覺得你有偏見。你嘅資料來源嚟自邊度呀?」他們以「時間太短、太多行家提問」蒙混過去,推了這問題。

    可是新人未必能夠抵擋。最近無線記者向毛孟靜議員提問,可能出於同一原因。新人既不會推搪又不善修飾,成為眾矢之的。

    「而家做過蘋果同明報,幾乎入唔到無線。做過大公、文匯、星島、東方先有機會。」

    B 強調新人未必差,亦未必偏頗。但他們再無資深的前輩點撥提攜;也欠缺閱歷和上頭周旋頡頏。昔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文化今成絕響,新人難抵上頭壓力,自然愈做愈乖,「佢地好聽老細話。」

    而且新來的記者多屬報紙出身,「寫電視稿同報紙稿係兩件事。」均須久歷浸潤,反覆磨練,才能掌握到遣字用詞。資深的前輩俱已星散;新人的出品便見參差。

    過去無線的港聞有嚴謹的二重審稿機制。記者撰寫新聞稿後,會先給採訪主任審視;再給國際新聞的編輯過目。後者通常是經驗老到的採主,才能晉升此位。

    採主的把關至為重要,會全面檢查報道是否準確、內容的取捨拿捏、選用哪位受訪者的片段等等。至於國際新聞的編輯,則會進一步檢查字眼等細節。

    B 披露上述機制今已名存實亡,大部分港聞的採主放棄把關,將改稿的責任下放予首席記者或高級記者。但誠如前述,資深記者早已寥寥無幾,現時首席記者和高級記者其實年資尚輕。

    採訪主任的責任除了審稿,另一重要職務就是負責每日的工作調配,比如分派隊伍跟進突發新聞。B 解釋新聞部的士氣低迷,彌漫推諉之風,若干採主既不想沾稿,也不欲承擔指揮之責,反而要攝影師為調動拍板。

    「官僚嘅問題早已經存在,採主唔敢落決定,驚落錯決定。而家情況更差,連起碼嘅互信都冇,大家都自己顧自己,甚至互相投訴。」

    * * *

    三、幕後黑手都係「花哥」?

    「花哥的確事事關心。」A 回顧自己尚在無線,袁志偉*的確宵旰憂勤,事無大小事事過問,務使下屬不敢逾越。

    (註:「我好似冇聽過同事叫佢袁生,大家都叫佢花哥。。。」)

    過去無線有一獨特風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每逢「花哥」外遊,就是無線新聞「小陽春」的時候。「佢唔喺度就作反,啲報道即刻 sharp 左好多。有時佢番嚟會追究,但好多時佢冇為意到就算。」

    不過「小陽春」的日子已愈來愈少,近乎曇花一現。畢竟袁志偉已升上管理層,管不了那麼多。「好多時佢未出聲,下面嘅人(總監、經理、編輯、採主)早已經出手干預。」

    A 說在傘運期間,「唔乖」的同事都不得落場採訪傘運。其中一人更被調往朝早五點更 - 做《香港早晨》。「確保左係『安全』嘅記者出去做 live,唔會亂講嘢。」

    網絡不時重提民建聯總幹事陸漢德,A 澄清他既無實權,也早已離開無線。現在是由黃淑明接任袁志偉升遷而留下的總監位置。

    黃淑明既掌管所有稿件;也監督所有影片。在她治下影片的剪輯和長度,更嚴重地向建制靠攏(詳見 BBC:bbc.in/2NYvl8C)。

    A 說:「有啲時候花哥比明姐更會聆聽同事;明姐係鐵板一塊。以前審查尚有些少機會突圍;而家審查已經制度化,明姐要滴水不漏。」

    無線只能用錢挽救士氣低沉。自傘運起已新增一項津貼,名為「hardship allowance」。最近數月若干記者接連獲得加薪,更打算提高新人的起薪點到 $ 16000。

    「一入去就萬六蚊,應該係三台(無線、有線、Now)之中最高。」A 說無線素以「孤寒」著稱,現在的薪津高得誇張,是想用錢換取服從。「有啲似而家警察嘅 OT 補水。hidden message 就係 you are well paid for it。」

    * * *

    四、同流合污就係共犯,大可辭職唔撈架?

    因此網絡盛行一套說法,既自願加入建制,即自願成為共犯。唯有辭職方可撇清責任,否則便是同流合污。

    B 理解以上批評,「我喺 TVB 時一直自責。但現實係 TVB 最入屋,最多觀眾受影響。」不但商場和公營機構都播無線新聞,他更得悉無線想指染港鐵車廂,取代有線電視。

    B 解釋難以收視作準,必須考慮無線在公共空間的佔有率。辭職不會令無線癱瘓,只會進一步加速換血。趨慕大台名氣而樂於聽話的人多的是,若無線內碩果僅存的有心人都意興闌珊,結果只會更形惡劣。

    何況媒體的市場甚小,不是話走就走話咁易。在七警案中,幾位無線職員堅持原則但保持低調,沒有參與聯署,結果轉工都遇到阻滯,不少人心灰意冷,從此離開新聞業。「我地當然覺得佢地冇錯,但現實就係世人會提防。」

    攝影師的處境更加艱難,他們多是師徒制出身,專長只能在行內打轉。而且人到中年,難有轉型可言。

    * * *

    五、Camman 心裡苦,但 Camman 不說

    民眾對無線的不滿,往往轉為針對攝影師 ,妨礙他們拍攝。

    A 從其他媒體的 live 見過無線攝影師遭包圍,奇怪新人記者不但沒保護攝影師,反而站在後面旁觀。

    「我喺無線前輩一直教我,記者要第一時間企喺前面,為攝影師出頭。」類似的阻撓在大陸司空見慣,前輩一直言行身教,但凡攝影師受滋擾,記者都要挺身而出。「有咩不滿同我講,唔好阻我同事,一定係咁。」但如今無線攝影師似乎要為自己單打獨鬥。

    A 說無線仍有著行內最資深的攝影師,即論反送中運動,仍數無線拍出的新聞片最可觀。

    「佢地嘅責任就係有咩影咩,對攝影師最大嘅侮辱就擋住佢支 Cam。」作為電視台的低層,攝影師無權左右編採。他們沒有參與無線的操控,A 勸公眾不宜針對不善言辭的他們。

    早於傘運之初便有攝影師向 A 訴苦,他們都拍到警察濫權的片段,只不過無線一秒都沒播出。928 施放催淚彈,現場大亂,一位在無線在行內皆屬老行尊的攝影師,雖與記者失散,依然身兼兩職,一邊詢問民眾遭遇一邊拍片。

    A 回顧聯署當日,眾多車長、攝影師、工程人員都對記者說:「我地等左依日好耐喇。」他們都是電視台的底層,人微言輕。唯有記者及以上的職級開口,才能為他們出氣。

    「佢地只係一班麻甩佬。但佢地知道世界發生咩事。」A 理解民眾的憤怒其來有自,但呼籲勿誤中副車。

    全因媒體披露,公眾方知先後救起跳橋少年和落單警察都是同一無線攝影師。「我地係唔妥希特拉,但你未必知道你鬧緊嘅德軍士兵偷偷地救緊猶太人出去。」

    * * *
    * * *
    * * *

    照片攝於 2014 年雨傘運動,記者簇擁黃之鋒。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