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建築設計研究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建築設計研究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建築設計研究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建築設計研究所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森林城市-高雄愛樹人,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記得讀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的時候,因為對樹木的喜愛,做了很多樹木和建築共生的設計,最近到這三年開始認真研究樹木種植的科學,才發現當時在學校做的設計,對樹木來說幾乎都是災難。建築師和建築學系的養成,一直以來缺乏樹木相關的必修和選修課程,但執業後,卻要肩負起所有景觀設計和園藝的工程,導致樹木常常是建...

 同時也有7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青埔#青埔特區#川睦叡極 領航南橋位於40米領航南路一段和領航南路二段交接處,橫跨老街溪,往公園橋方向左側,為河岸第一排有總戶數25戶,樓高12層的順儷MOMA、總戶數76戶,樓高21層的川睦叡極和總戶數44戶,樓高12層的宜誠有合等華廈。 後方則是總戶數69戶,樓高18層的華爾道夫NO.1...

  • 建築設計研究所 在 森林城市-高雄愛樹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1-09 23:53:19
    有 92 人按讚


    記得讀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的時候,因為對樹木的喜愛,做了很多樹木和建築共生的設計,最近到這三年開始認真研究樹木種植的科學,才發現當時在學校做的設計,對樹木來說幾乎都是災難。建築師和建築學系的養成,一直以來缺乏樹木相關的必修和選修課程,但執業後,卻要肩負起所有景觀設計和園藝的工程,導致樹木常常是建築設計案中一個最容易被搞砸的一環。

    今天受邀去高雄市建築師公會,針對【打造森林城市--樹木工程的常見問題】主題做演講分享,非常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和建築師交流樹木保護的心得與施工重點。與會約15位建築師,一想到他們未來的設計路上,有可能因為這次的分享而讓更多的樹木被善待,真的非常開心。

    任何建築師事務所、景觀規劃設計單位、政府部門,也歡迎演講邀約。

  • 建築設計研究所 在 良室商行( Swallow 燕子老傢俱 )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10-08 10:41:07
    有 27 人按讚


    【公車大改造】好想搭乘這台公車呦。
    廢棄公車變身成廚房,「城市田園號」公車!
    已廢棄的台北市公車,在裡面和周圍種植許多蔬菜,並利用回收材料打造廚房,結合了都市農園和實驗廚房的概念,成為一座可食地景的公共藝術。

    2015臺北市地景公共藝術節 2015/10/7-12/6
    10/10嘉年華活動: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89928194434174/

    【藝術公車大改造】都市中的公共廚房-城市田園號

    對於公車的想像是什麼呢?
    當你坐在公車上,可能想過公車如果是廚房會變成什麼樣呢?

    「都市中的公共廚房-城市田園號」是由任室空間主持人任芯瑩(Hsin-Ying Jen)打造的公共藝術裝置,讓綠意駛入日常生活地景中的「城市田園號」,結合都市農園(urban farming)與實驗廚房的概念,運用回收材料創作呈現「自己的廚房自己造」,推廣「自己的食物自己種」等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e)新概念。

    創作者介紹|
    任芯瑩(Hsin-Ying Jen)
    實踐建築設計研究所畢業,現為任室空間主持人。具景觀背景的視野,在建築創作上,總在不同材質空間變換中,創造及空間場景的想像,曾獲臺北都市設計獎、學學獎特別獎、變向城市學生競圖首獎。

    關於更多的活動資訊,請留意10月10日的藝術總站嘉年華 ART TERMINAL FESTIVAL活動唷!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89928194434174/

    #TaipeiWatch #2015臺北市地景公共藝術節 #地景藝術總站 #田園城市號

  • 建築設計研究所 在 阮義忠攝影工作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04-16 11:38:28
    有 690 人按讚

    顏大喆《漫步在邊境・strolling on edge》攝影展

    展期:4/25-5/8 10:00-18:00(每日皆開放)
    開幕茶會:4/25 14:00
    展覽地點:北投路一段9號3樓 (阮義忠影像空間)近捷運唭哩岸捷運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顏大喆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學生,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年輕建築人中。

    2013年初參與宜蘭綠色博覽會之“漂流之林”大型裝置藝術的設計施工。

    2014年后台灣beyond taiwanism ada新銳建築獎創作展中,朱弘楠建築師的作品“同居”中,參與一部分的設計與施作。

    2013年六月前往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進入劉家琨建築師事務所實習,並利用在中國工作的些許時間前往新疆與四川西部的藏區旅行,沿途紀錄並整理集結成這次攝影展中之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自述:

    2013年的夏天,我有機會去到中國四川工作實習。
    在還沒踏上這趟旅程之前,我對中國並沒有太多的想像,畢竟,台灣對於中國已有太多太多的意識型態了。沒想到,真正踏上對岸的土地時,一種無以說起的對於故鄉的親切感襲來,好像,對於台灣的社會與文化來說,那邊是真正血與骨的真實存在。不過雖然如此,那邊終究還是異鄉,所以這種“異鄉”還是“故里”的矛盾感受就一直在我行走這段旅程的各個角落裡。

    但這趟旅程的目的畢竟還是去工作的,在朝九晚五的忙碌中,異鄉生活的孤寂感已被面對工作的興奮還有與同事間一起努力的滿足給蓋過,只有在不多的假日獨走與深夜望著窗外的市區夜景時才會趁虛而入,感覺比較多的,還是藏在那些光鮮的都市化後的市井生活所帶來的“類故鄉”的親切感,所以想拋開那故鄉親膩感的想法在工作中的那些時日裡就變得越來越茁壯, “出走” 變成了必須該做的事項,想趁著回台灣前去看看邊疆,那些我們一直以為擁有但卻遙不可及,完全不熟悉的地方。

    這趟“出走”,就從我所工作的成都市為起點,由近而遠,往中國的邊界走去。

    “色達”,在離四川成都市坐車兩整天的青藏高原上的一個山谷裡,縣城的旁邊,有一個藏傳佛教的佛學院。我看了公司去過的同事拍的照片,一格格數以百計的小木房子建在山坡邊上圍在佛學院寺廟旁,好似有一種神聖的氛圍包圍著,那裏只有居住著在佛學院修習的喇嘛,就像是一個不受世間打擾的烏托邦。總歸“西藏”這個地方,對於外面的人來說,總是帶有許多神聖與純潔的印象,但因為一些政治因素,台灣人已不能自由的探索那邊最真實的生活,所以當我得知在四川西邊有“色達”這麼一個地方時,我直覺性的就想去那邊一趟,去貼近最真實的味道。而新疆,則是我想望了很久的冒險。我一直覺得新疆是個很不中國的中國地方,那邊的人長得跟我們不一樣,信仰的宗教也不同。而且他們生活在荒漠裡,高原上或是沙漠中,根本離外界的事物十萬八千里,卻被稱作是中國人,還要說中文,我對那種政治因素下介入的“中國性”所形成的違和感還有那條絲路所留下的歷史碎屑如何形塑了當地人的生活感到好奇。不過想要去到那裡,更多的是,為了逃離都市的喧囂往壯麗的即景走去,找尋身處在異鄉的孤寂感。

    這趟旅程,有時身旁有人陪伴,有時則無。但因為距離的遙遠造成的移動時間拉長,所以很多的時刻都必須在交通載具上默默地與自己相處,在狹小的座位上,身旁混雜著不認識的人的氣味與語言,窗外延綿不絕的山峰與河流伴隨著,相機就變成了與自我對話的重要媒介,眼睛所看到的景物和內心對於旅途的感受被它給聯繫起來而記錄著,似乎,先前尋覓的異鄉孤寂感或是那沒有防備而來的親切感已被遺忘在外,取而代之的是自己與自己相處的滿足,拍攝下來的則是心情的寫照。

    旅行的攝影似乎有種魔力,不在風景拍攝的多美好,而是傳達出對於 “出走” 時那自由的感受,和與自己相處時的踏實感。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