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中午做故事訪問,好記得受訪者自言自語說道,「應該有一種生活,可以與政權無關吧。」我就帶著他當時的說話和心情趕回工作室做立場新聞的訪問。
整個訪問我一直回想他的問題和說話時絶望無奈的表情。立場的訪問到出街那天前,其實我已忘記說過什麼,還記得我在msg問記者晴韻我說過什麼。
她回答我,那天你不停叫我...
當日中午做故事訪問,好記得受訪者自言自語說道,「應該有一種生活,可以與政權無關吧。」我就帶著他當時的說話和心情趕回工作室做立場新聞的訪問。
整個訪問我一直回想他的問題和說話時絶望無奈的表情。立場的訪問到出街那天前,其實我已忘記說過什麼,還記得我在msg問記者晴韻我說過什麼。
她回答我,那天你不停叫我離開這𥚃。
#我的日常
#Repost @standnewsculture with @get_repost
・・・
【專訪】含蓄 插畫家的生存之道
立場人語
含蓄家每逢過年,都會在植物上,掛滿利是封,喜慶又吉祥。有一年,含蓄偷偷拿走母親裝在利是封內的散銀,東湊西湊,湊足 45 元,好讓隔天與繪本合作夥伴在咖啡店開會時,夠錢買一杯咖啡。一周開會三天,對方都約在咖啡店,這對含蓄的錢包而言,有點超負荷。
「我真係冇錢,但開會唔得㗎嘛,失禮!咁就喺屋企摷散銀,(美孚)屋企行出深水埗。」含蓄無奈道。
那年三十而立。也因窮途末路,想到「以畫易物」。
含蓄憶述,那段日子窮到常想要多少錢才能維持基本生活,窮到掙扎過回頭當薪高糧準的建築設計師,想東想西,但一次轉念,含蓄想通了。
「其實唔係要幾多錢,而係你要啲乜嘢去生存,衣食住行啫,你咪努力搵呢啲嘢,識畫畫咪用畫畫換囉。」
於是,含蓄就此展開「以畫易物」生活,至今已三、四年。用一幅畫,換一餐飯,換一件衣服,換一個工作室,換一個陌生人的故事......
今年八月底,因太多人查詢以畫易物的詳情,含蓄應接不暇,便在 Facebook 公開一份願望清單,寫了自己希望交換的項目,包括:三個月工作室租金連水電、Website 技術、企劃書寫手、食物券、Staycation 套票等等。不足兩個星期,願望清單已完成七、八成。
以畫易物,有求必應,有無訣竅?沒有。他說,自己只是比較幸運,碰巧年前有人找他合作出版有關學童自殺的繪本而嶄露頭角,碰巧有人願意與他以畫換物,碰巧有不少媒體訪問讓他為大眾所識。
從建築設計師到全職插畫家,以畫易物過活,這些際遇或轉變,回過頭來看,含蓄都覺得是理所當然、自然而然地發生,「窮咪諗生存,諗生存咪諗以物易物」,沒有太多計畫與考量,甚至無法解釋清楚。
他幾番強調,只想活在當下,「冇咩理想生活,我呢刻過得快樂就得」。一如六年前,選擇轉身從事藝術創作,在虛無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生活。
沒有未來
成為全職插畫家前,含蓄從事建築設計。香港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了三、四年,還未考牌,月薪已逼近四萬。直至 2014 年雨傘運動期間,從未學過畫畫的含蓄辭去高薪厚職,由零開始,當插畫家。
「傘運嘅時候就覺得呢個社會冇希望,冇必要為將來盤算。」讀書,工作,儲錢,買樓,典型港式人生。含蓄笑言,「你知香港人為將來過活㗎嘛......咁如果你冇將來,就重新思考過要做啲咩,我發現自己淨係想畫公仔,所以辭咗份工就開始畫」。
經歷雨傘運動,含蓄見證許多人上街爭取真普選,在佔領區度過無數日與夜,也初嚐催淚彈,只是最終什麼都沒改變,「咁就完咗,冇嘢發生」,「冇人爭取到任何嘢」。這令他深刻體會到,努力工作、儲錢買樓等長遠規劃,在香港這地方是毫無意義的,因這社會只會越來越差,沒有未來。
「冇未來,就做自己想做嘅嘢。」既然深信香港不會變好,想過移民嗎?「傘運嘅時候冇諗過離開,你走,就唔係做當下嘅嘢,有好多嘢要計劃。我嗰陣覺得活呢一刻就好喇。」
所以,他決定把握當下,只做自己喜歡的事——畫畫。
但建築設計呢?若不喜歡,也難以熬過由讀書到工作那近十年的時間吧?「我唔鍾意做建築,我鍾意讀建築。」含蓄說,做建築,好 routine。他憶述離職整理電子郵件及工程資料時驚覺,自己這些年做的建築幾乎一模一樣,「棟棟樓一樣㗎......香港冇建築設計」。
除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外,還有那一個加班夜,讓含蓄更不戀棧建築師設計這一行。
含蓄任職的則樓是上市公司,他看著公司掛牌,與同事飲杯慶祝。上市幾天後,含蓄如常加班到凌晨兩、三點,卻看見七十幾歲的老闆也在加班,他不禁感嘆:「呢個算成功人士啦,上市公司主席、建築師,七十幾歲人,同我一樣喺度 OT ,哇......呢份工真係冇咩未來」。他越說越激動:「有咩未來啫?!你(老闆)真係算一個頂峰啦,但都係咁樣冇生活嘅!」
香港沒有未來,從事建築設計也沒有未來,一樣不會進步,生活不會變好。他毅然離開職場,告別穩定收入,展開全職插畫家生涯。
「咁就好窮喇。」含蓄笑言。
初期含蓄也擺市集,賣手繪明信片,賺錢找卡數。直到一天,一對情侶來到他的攤檔,看著桌上的畫,說了一句:「好得意啊!」 誤踩地雷。含蓄事隔多年回想,依舊氣忿:「咩好得意啫依家,我諗成個禮拜畫一張畫,你就因為好得意去買?」一直深信觀眾會願意花心思與時間去理解其作品,卻獲得如此迴響,難免感到錯愕與不忿。他常說,筆下那些奮身表演的「面具人」,與自己很相似,「努力表達,同時唔係好直白,對方(觀眾)係要花力氣去搵意思」。
一氣之下,含蓄當天將所有作品送給旁邊的市集檔主,自此不再擺檔。
「咁就開始更加窮喇。」繼續笑道。
窮到要偷家裡的散銀,窮到維持基本生存都成問題,便開始以畫易物。窮途末路,何不直接找份兼職或回去做老本行?「離開咗個制度,係返唔到去,乜嘢都…
#含蓄 #插畫家 #立場
建築系讀書計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吳念真聲助在土耳其蓋難民中心的裘振宇:「我這樣相信著,如果此刻我們能給世上某個地方正在飽受貧困,正在遭受戰火的摧殘,生命危機正在掙扎(的民族), 給他們一點資源、一點光芒,給他們一點光和熱的話,台灣在未來一定會被尊重,在世界的政治版圖上他會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我們都是難民/裘振宇》
一名敘利亞婦人說,她和家人在天色未光之時離開家園,一出門即被屍體絆倒,那是昨夜命喪於圍城屠殺的少年。另一名婦人說,一家人本在大馬士革安居,戰亂使人流離失所,某日,炸彈在臨時住處門口炸開,女兒被炸斷一條腿,小城封城了,沒藥物、沒食物,她只得帶女兒鑽下水道逃亡,在惡臭泥濘和汙水中匍匐前進,往盡頭的光亮爬去。
又有一名婦人說,她逃往土耳其敘利亞邊界,見邊界告示牌寫「歡迎來到土耳其」,她說,那是她人生最快樂的一天,理由只因她還活著;但那同時也是人生最悲傷的一天,因為踏過了邊界,家鄉、親人和敘利亞的回憶,將徹底被她拋棄了。
戰亂之地 創建台灣中心
42歲的裘振宇掀開筆電,為我們播放他錄製的敘利亞難民訪談影片。3年前,我們訪問過他一次,其時,他是土耳其安卡拉畢爾肯特大學(Bilkent University)建築系助理教授,在土耳其、敘利亞邊境小鎮雷伊漢勒(Reyhanlı)蓋難民中心,造價粗估一百萬美元,但他手邊只有台灣外交部贊助的40萬美元,他回台找錢、找建材,未料一毛錢、一塊磚全沒著落。3年後,竟也讓他在這無邦交的戰亂之地蓋出房子,建築以「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簡稱台灣中心)名之。他被小鎮市長延攬,從建築師變成該中心營運長,招攬50餘個NGO(非政府組織)進駐,負責該中心的管理和使用,同時輔導敘利亞婦女就業,此次返台便是為販賣難民編織的圍巾。
2010年底,突尼西亞人爆發反政府運動,推翻獨裁政權,隨之在中東國家相繼掀起革命浪潮「阿拉伯之春」,大勢所趨,敘利亞人走上街頭,釀武裝衝突,美、俄、土耳其、伊朗等多國勢力介入,內戰至今仍未停歇,奪走逾40萬條人命,同時也有560萬敘利亞人逃到國外,土耳其收容難民最多,多達370萬,7成是婦女和兒童。我們坐在台北咖啡館,裘振宇語速彷彿調快1.5倍,企圖在最短的時間,為我們補充最多的資訊。他的口氣哀戚而氣憤,說到一半,他又得中斷訪問,電腦連線到德國,為他今年夏天在慕尼黑策劃的台灣建築展進行視訊會議,他將難民婦女編織的狗狗圍巾披在肩上,聲音歡快,充滿正能量,越洋視訊會議結束了,跳回難民議題,他又是一臉哀戚,情緒起起伏伏,未免太大了。
感同身受 也給別人平等
問他何以台灣人要關注敘利亞難民議題?坐在對桌的裘振宇身體前傾,頓了一秒,惡狠狠地瞪視著我,抬高音量,彷彿我問了什麼笨問題而氣憤,「台灣不被承認是一個國家啊!我們某種程度是難民島,但如果台灣可以讓這些人(敘利亞難民)變得更平等,不也是一種台灣價值?我們祈求國際社會能正視台灣,跟世界要求一點點平等,但希望別人給我們平等之前,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給別人平等?讓更多在下面的人更有生活的資格?」
建築師關注難民的理由很大,大到與國仇家恨有關,但關注難民的理由也很小,小到只是個人心結。他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服完兵役,24歲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建築碩士,其後,他在澳洲墨爾本取得博士學位、在芬蘭博士後研究;他說在國際各大學院流浪18年,亞洲人身分無異於次等公民,和同學爭取獎學金、工作機會,學院中那些不動聲色的排擠和打壓,讓他深刻體認人從來不是生而平等,「我在很多時候覺得自己是難民,幾年前,我媽把舊房子賣掉,買了一個房子,裡面只有3個房間,我媽、我妹的房間,還有一個客房。他們把舊房子的雜物全部丟掉,也沒聯絡我,從小到大的衣服、照片、畫畫比賽的獎狀,都被丟掉了。」
他去年11月初返台,至耶誕節當天我們訪問他,整整2個月是他近18年來待在台灣最久的一次,然而他為著台灣中心和來年的台灣建築展奔波,2個月尚未與母親見面。上次見到媽媽是什麼時候啊?「6年前。」他淡淡地回答,口氣沒有惋惜,沒有傷悲,「對我媽來說,我做的一切都是不務正業,我應該算是她很失敗的投資吧。」他說父親在他出國讀書前病逝,父母感情不睦,2人卻不離婚,寧願用一輩子怨恨彼此,父親死後,母親也不發喪,怨偶在婚姻互相折磨無異於內戰;他選擇離開,和逃難的敘利亞女人一樣,將親人和故鄉的回憶拋在腦後。
陰鬱少年 變身戲劇女王
裘振宇從小立志當建築師。父親原是遠洋漁船輪機長,後來開營造公司,出身外省菁英家庭,卻因父親工作關係,在萬里鄉下長大。小學課堂上,老師發問,他永遠是第一個舉手,因為他國語講得比其他同學好,課堂上他的優越感輾壓同學,下課輪到他被同學霸凌,不是書本被藏起來,就是在走廊上被推擠、挑釁。先是省籍,後來是自己的同志傾向,成長過程中,他覺得自己和整個世界總是格格不入,故而在圖畫紙上畫各式各樣的房子,他迷戀宮崎駿,看了不下50次的《天空之城》,幻想打造一座飛翔的城堡,要當自己的造物主。
他念中原大學建築系,於迎新舞會做扮裝皇后,在蒂娜.透娜歌聲中,陰鬱少年長出一個熱情的社交人格。他真的熱情,初次訪問,他提早5分鐘站在約定的咖啡館外頭翹首盼望,見著我們就是熱情的擁抱。「他(裘振宇)情感表達很直接,這樣的人很容易引起誤會,很多人會斜眼看他,但他也不會被成見框住,非常不屈不撓。」建築師黃聲遠是他中原大學的老師,說數年前裘振宇跑來找他,拉著他在陽台上著急地說台灣在國際建築界被忽略,快沒時間了,裘振宇眼底的焦慮和真切,他至今仍記得。
鍥而不捨 像是夢幻騎士
那樣的焦慮和真切,正是裘振宇在博士後研究之後,明明有大半年找不到工作,還堅持在歐洲辦台灣建築展的理由。他大學做表演藝術之家的設計案,認識當時的雲門總監林懷民,林懷民說他:「他像是個奇怪的夢幻騎士,很神經的,黃聲遠、謝英俊在國外辦展覽,都是他弄出來的,他挨家挨戶拜訪建築博物館館長,鍥而不捨地敲門,有人不見他,他就拿著紅酒和玫瑰花去人家家門口堵。這個案子(台灣中心)也是這樣,他像是60年代長大的小孩,相信公平與正義、相信愛與和平,他掏了自己很多錢去做這件事,這需要能夠在當地周旋,那邊有政治的較量,還要組織很多人去管理(台灣中心),這是很大的夢想。」
5年前,他構思把黃聲遠展覽辦在土耳其,去拜訪台灣土耳其駐外使館,大使給他看外交部在土國邊境蓋難民小學的設計圖,問他意見,他脫口而出就是設計好爛喔,結果公親變成事主,這差事便落在他身上。後來土國強迫性的種族融合政策,硬性規定敘利亞學童與土耳其學童一起上課,建物改了方向,變成難民中心,「我4年改了10個設計圖,機能不對,造價不對,工法不對,施工品質不對。初步的規劃光是打地基就要新台幣1,200萬元,等於預算就爆了,後來找到邊界蓋邊境圍牆的預鑄混凝土,裡面是鋼模,底座很大,又防爆,我買了300顆,一顆才500美元。」
我們在歌舞昇平的咖啡館談論遠方戰火,空氣中有咖啡香與輕音樂,他突然中斷談話,問我可否聽見旁邊低音音響的震動?邊界小鎮時不時轟炸,深夜裡,從住處陽台眺望,黑夜的盡頭火光起滅,砲聲隆隆作響,因為聽久習慣了,死亡變成日常;他說,後來他聽見低音音響的震動都會以為是遠方的轟炸。按原訂計畫,公民中心去年秋天竣工,眼看履歷又可添上一筆豐功偉業,可以銷假回學校,寫完那本欠了劍橋大學很久的學術論文,但他9月又受雷伊漢勒市政府的邀請,擔任公民中心營運長,集結一幫難民婦女編織圍巾,開發文創商品。
留下故事 才能改變世界
裘振宇在畢爾肯特大學任教,月薪4千美元,5年來攢近6萬美元,他拿出5萬美元投入商品開發,簡直要花光所有積蓄,「如果我不把自己弄到一無所有,這樣別人怎麼會相信我?」不單是敘利亞婦女,他也扶植土耳其婦女投入生產。他說雷伊漢勒本來就住著近10萬名土耳其居民,但十年間卻湧進12萬名敘利亞難民,邊境小鎮工作機會原本就少,多了一倍的外來人口用一半的價錢來搶工作,土耳其人就算再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也都用完了,「無論土耳其或敘利亞人,只要沒有工作,每一個人就有可能是難民。」
他將在台灣停留到2月初,偶爾和他的敘利亞助理瓦力視訊聯絡事情,瓦力總問他何時會回來,說如果他不快點回來,也許他們再也見不到面了…。他說,肺炎疫情在土耳其完全失控,說好要幫他們生產肥皂的工廠因為疫情全部停擺,他們所在的哈塔伊省(Hatay)每天有將近3萬人確診,民眾一旦有確診跡象,醫院只會叫你回家待著,因為醫療系統早已崩潰。裘振宇總擔心著瓦力每天還是忙進忙出,忙著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單靠臉上薄薄的口罩,是否真能保護得了他?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建築師死了留下房子,但先是內戰,而後是疫情威脅,即便在這亂世之中蓋了堅固的房子,也承諾不了永遠吧?「建築沒了,至少我還留下故事。台灣中心目前就生產2件事,工作機會和故事。我照顧很多人,很多人都有故事。只要這些故事藉由這些圍巾織品流傳下去,人心才會改變,人心改變了,世界才有好轉的可能。」咖啡館裡,他愈說愈悲憤,音量愈來愈大聲,見他脖子掛著無線耳機,轉移話題問他手機都聽什麼音樂,還聽蒂娜.透娜嗎?「每天這樣忙,哪有時間聽音樂!」
做人這樣戲劇化,快樂嗎?「我睡覺做各式各樣的惡夢,夢見沒趕上飛機,報告沒寫完…但只要沒有自殺,應該都是快樂的吧。」可若非這樣戲劇化和張狂,大概也蓋不出這樣的房子,成就不了這樣的志業。不免好奇張狂的建築師偏好什麼樣的居家空間?他說只要有4堵牆圍起來,可以擺床睡覺,容得下他買的很多書就好。但大概是這樣的回答太不專業,他連忙掏出手機,秀出他之前和男友在墨爾本住的房子,牆上的畫,客廳的地毯,簡潔而高雅,有北歐風。雖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無家可歸之人,但建築師在空間正中央擺著一張圓桌全然洩漏了自己的欲望:自比地球難民的人,還是期盼著和親人在圓桌上吃飯,一家團圓。
建築系讀書計畫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活動資訊📍
「藝術與美學」是我們非常喜歡的領域,但也常擔心自己的觀看或欣賞方式不夠深入,是不是有更多元的看法呢?
這系列的閱讀探索,正好讓達人帶路,希望在最美妙的領域中,學習到不同的探索方式。
⭐帶團人何熊貝,GQ風格評論作家,建築系畢業後於媒體圈工作,曾任職欣傳媒之欣建築編輯、長虹教育基金會擔任建築青春 - 專欄作家,阿薩布魯聊書會副主持人。
「藝術與美學」邀請到三位重量級的特別嘉賓擔任講師:
⭐黃以曦,資深影評人&作家,導讀雋永經典藝術專書《觀看的方式》(作者:約翰.伯格)。
⭐李惠貞,作家、獨角獸計畫The Unicorn Reading Project發起人、出版界資深工作者,導讀重量級社會學書籍《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作者: 哈拉瑞 )。
⭐陳德政,資深樂評人&作家,導讀引爆品味辯論的書籍《好品味,壞品味?: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作者:卡爾.威爾森)
大家千萬別錯過,將藝術美學帶入日常生活的有趣分享會。
==========
【藝術與美學】星空遙測-深度閱讀社群讀書會
當我們在談論美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是藝術鑑賞帶來知性的滿足,或是純粹感受帶來全新觀點?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日期與書目:
09/12(六)《直到長出青苔》-講者:何熊貝
09/26(六)《觀看的方式》-講者:影評人、作家 黃以曦
10/17(六)《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講者:獨角獸計畫The Unicorn Reading Project & 作家 李惠貞
10/31(六)《聽見地景的聲音》-講者:何熊貝
11/14(六)《好品味,壞品味?: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講者:作家 陳德政
11/28(六)《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講者:何熊貝
📍活動時間:19:00-21:00
📍活動地點:依場次調整(台北市)
📍報名連結:https://pse.is/SRXKH
==========
【報名資訊】
實體場|團報價1,500元(含講師費、6場場地費)
單場價300元
代訂書|閱讀推廣價6折,請填表>>>https://www.surveycake.com/s/XqvY3
建築系讀書計畫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青鳥分享 ::
小野田泰明 老師 --〖 #給台灣讀者的話 〗
對即將升大四21歲的我來說,建築,#是一個無從掌握的恐怖。正煩惱著未來時,我突然出現起一個念頭,如果去紐約,會不會有些什麼可能性?於是我找尋了各種方法,以實習身分潛入紐約的設計事務所。早起上班,下班後就在紐約圖書館裡拼命地讀書。但大多時候不如人意,體會到要在不同文化裡生存何其困難。不過卻也因為建築工作本身的豐富性開拓了我的視野,恐懼感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之後,我回到畢業的大學任教,正如在書裡所提到的,參與了幾項建築案。其中,仙台多媒體中心(smt)是一個艱鉅的案子,不只單純地蓋出建築物,還需要顯示出它的使用方法。為此,我與建築師阿部仁史先生一起構想了一個將建築系學生的畢業設計齊聚一堂並進行討論的活動,即為「卒業設計日本一決定戰—Sendai Design League」(2003年~)。這活動的新穎性使其不只在日本國內,也吸引了海外的關注。2012年,臺灣宜蘭舉辦了大評圖,集聚了中華系海洋亞洲地區的畢業設計,#王俊雄 老師是這個活動的策劃人。王老師與我同一世代,和他相遇之時令我非常驚訝,我們不僅工作類似,也幾乎同時期在美國東岸修習建築,並且都因這個相似的經歷,成為立定要以建築人而生的契機。
在建築裡迷惘,又在紐約周邊嘗盡辛酸,重頭再學建築;都在亞洲季風地區出生的這兩人,如今終於透過建築教育相遇了。仍記得我們初次深入談話時湧現的那不可思議的感覺,彷彿遇見了25年前在同一地方擦肩而過的另一個自己。
因為這樣的緣分,當王俊雄老師提出希望在臺灣出版「Pre-design的思想」一書的想法時,我沒有第二句話立即贊成。覺得這本書經由王老師的手,以中文得到另一個生命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本書的日文版由伊東豊雄先生幫忙寫了推薦文,也獲得日本建築學會著作賞,在日本國內得到了正面評價。或許因為本書的內容是關於少見的「#建築計畫者」,而使翻譯具有難度。但儘管面臨如此難題,在兼具設計及思考才華,且富好奇心的兩位臺灣女性——蔣美喬和林與欣的貢獻之下,克服了這個挑戰。
#決定建築品質的並不只建築師或施工者,還有使用者、營運者及業主。建築計畫者有機地參與其中,成為這些人之間的節點,而建築和空間相關的研究是建築計畫者最有力的武器。本書若能讓大家對這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建築計畫的世界有所了解,透過建築而豐富社會,將是非常榮幸之佳事。
小野田泰明
2017. 8. 6
========================
小野田泰明《Pre-design的思想——實踐建築計畫的11個條件》簽書會
◇ 時間:12/15(六)15:30-17:00
◇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玻璃屋 2F(青鳥書店)
◇ 開場主持: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曾光宗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