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建築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建築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建築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建築展產品中有79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週三學生日 #學生免費看展覽 常常聽到觀眾分享《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覽不像一般的建築展,雖然展出內容和一間建築學校有關,作品也多半是建築設計,但是更像是一檔 #藝術展 或 #平面設計展,可以看到很多創意激發並且被記錄下來的樣子,也能看到不同繪畫媒材的應用與表現。 各位同學們!趁著開...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馬丁垃圾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脫北者要回台北了?整個有種近鄉情怯的感覺! Day 1 台北地下街/松屋/西本願寺/剝皮寮/新富町市場/時代寓所/日星鑄字行/燒肉Like Day 2 星巴克時代寓所店/228國家紀念館/寶藏巖/華江社區 Day 3 唐吉訶德/W Hote/聲音與建築展 📸 IG天天更新 ➡ http://ln...

建築展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4:59:19

【#睇展】香港的城市面貌,總是以驚人的速度改頭換面,往往當你察覺到的時候,許多建築風景不是面臨消逝,就是已經消失了。早前中環街市重開固然引起城中熱話,但除了這些名氣大的地標之外,香港尚有許多值得深究、欣賞的建築之美。 例如在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一度流行,後來卻漸漸隱沒於城市中的粗獷主義Brutal...

建築展 在 Daisuke Motogi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9:00:41

Sequence of the Japanese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An ordinary house in Setagaya, Tokyo, was thoroughly r...

  • 建築展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9 22:45:52
    有 23 人按讚

    #週三學生日 #學生免費看展覽
    常常聽到觀眾分享《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覽不像一般的建築展,雖然展出內容和一間建築學校有關,作品也多半是建築設計,但是更像是一檔 #藝術展 或 #平面設計展,可以看到很多創意激發並且被記錄下來的樣子,也能看到不同繪畫媒材的應用與表現。
    各位同學們!趁著開學期間,報告和考試還沒來襲之前,歡迎空出禮拜三的時間來參觀展覽唷!吸收當今建築大師年輕時期的創意,說不定可以讓你的報告靈感滿滿!

    💡預約參觀連結:https://tinybot.cc/jutbooking/

    ++++++++++++++++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Drawing Ambience: Alvin Boyarsky and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2021.05.08 SAT – 12.05 SUN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展覽介紹│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946

  • 建築展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0 03:08:22
    有 391 人按讚

    台北『中正紀念堂』的蔣雕像應否移除,最近又有爭論。其實不僅蔣雕像,連孫中山的所謂國父像都應拿掉,兩個紀念館都應改做它用。我曾就此寫過專文;但多年過去了,此問題仍沒解決,可見台灣轉型正義的路多長啊!

    曹長青:台北「國父紀念堂」的荒唐

    幾次去台灣,都因忙於參加會議和各種活動,而難得有時間參觀遊覽。上次去台灣,離開前終於有一天空檔,按朋友的建議去參觀了「國父紀念館」,即孫中山的紀念堂。

    剛走到座落在台北市區的「國立國父紀念館」附近,就有一種該館氣勢很大的感覺,因為我曾參觀過台北的「二二八紀念館」,兩相比較,真是大相徑庭﹕二二八紀念館座落在台北一個小公園裡,只有一棟房子而已;而孫中山的紀念堂,則內有大廳、大會堂,幾層樓的多種展室,外有寬廣的庭院,西部廣場,還有「中山碑林」,其陣勢和規格,超過了天安門廣場上的毛澤東紀念堂。

    不久前,因去華盛頓參加一個會議,順便又再次去參觀當地的林肯和傑佛遜兩座紀念堂。和台北的「孫中山紀念堂」比較,也令人感觸。美國人對解放了黑奴、統一了美國的林肯總統,對《獨立宣言》的作者傑佛遜等如此偉大的先賢和國家奠基者,也只是建造了只有一個大廳、只放一座雕像的簡單紀念堂而已,近年傑佛遜紀念堂增加了一層地下的圖文生平介紹。

    進入「國父紀念館」裡面,更令人驚訝,那裡正舉行的幾個展覽,除了書法作品之外,幾乎都是中共的統戰宣傳,其中兩個是中共南京市政府等官方機構提供的「中華民國建築展」和「中山靈展」,實際上圖片都是關於蔣介石國民政府時期在南京的那些「總統府」、「外交部」、「財政部」等機構所在樓房而已。中共不承認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千方百計地打壓台灣,即使連一瓶印有「中華民國」字樣的辣椒醬也不被允許進口到中國,但他們卻把宣揚「中華民國」的圖片送到台北來展出,其統戰台灣的意圖一目了然。不知是「國立國父紀念館」的負責人糊塗,還是有意借中共之手,給台灣人洗腦,讓他們繼續相信「中華民國的首都在南京」,中華民國的領土仍囊括中國大陸和外蒙古,延續蔣介石時代灌輸的那個神話。

    正在館裡參觀時,突然傳來一聲巨響,好像又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循聲找去,原來正門大廳孫中山雕像旁,手持步槍的士兵正換崗,四個軍人用槍托狠狠地擊地,在整個展廳發出回響,震耳欲聾。換完崗後,兩個士兵站在孫中山的雕像兩側,紋絲不動,還有一個軍官去擺正他們的領帶、軍服,甚至測量士兵兩腳之間的距離,然後「調整」他倆達到「分毫不差」。這些動作簡直像肥皂劇中的情節讓人忍俊不禁。

    我問那個軍官,這些站崗的是真軍人,還是館裡警衛人員?他回答說,他們是真的士兵,來自台灣空軍,總共有幾十人,每小時換一次崗,每天八班輪換。而培養到如此紋絲不動的「站功」,需培訓一年以上。

    當時聽到他的介紹,相當感慨,台灣不是有人反對軍購,說花費太大嗎,那麼為什麼讓這麼多真正的士兵不去國防前線,卻去「保護」一座石頭(雕像)!在華盛頓,無論是林肯還是傑佛遜紀念堂,裡面沒有一兵一卒,因為人家美國人沒有愚蠢到用大活人去「守衛」石頭。當然台灣的士兵也還幸運,畢竟他們沒活在秦始皇的兵馬俑時代,現在他們只是每天「陪葬」一小時。

    我曾向勇於為台灣發聲的民進黨立委林重謨先生建議,應該在立法院提案,撤銷這種活人為石頭站崗的荒唐制度,不僅節省軍費開支,也解放那些可憐的士兵;如果連宋們的泛藍立委不通過,那就讓連戰、宋楚瑜他們倆到那裡站一天崗,體驗一下像蠟像般站立是什麼滋味。

    在紀念館的裡面,還看到另外的荒唐﹕有一面牆掛著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實際就是闡述三民主義。且不說三民主義中,兩個內容(民族民生)都是強調大政府,而不是個人權利,對「軍政,訓政,憲政」都沒有清晰、明確的定義,因而為後來蔣介石獨裁提供了可能,而在牆下的玻璃櫥窗中,擺著同樣內容的兩幅手跡的結尾都標明,不僅這個大綱是個急就篇,而且一個是給「科兒玩索」(即給兒子孫科),一個是給「賢妻玩索」(給宋慶齡),是寫給妻兒們的「玩索之物」。

    在美國,制定《獨立宣言》這樣的建國大綱時,是由美國最早13個州成立的國會指定包括傑佛遜、富蘭克林、亞當斯等精英的委員會來起草,由傑佛遜執筆寫出,再經過富蘭克林和亞當斯的修改,最後經國會討論通過,才正式成為美國的建國指導文件。而中國人真是悲哀,孫中山自己一個人想出來,寫給兒子、妻子「玩索」的東西,竟成為中國人建國的指導文件,還至今掛在台北的「紀念館」大廳。而孫中山當時建立的中華民國,下轄35省,還不包括台灣。可他在台灣又成了「國父」,天底下就有這樣滑稽的事情。

    台灣正處於轉型期,什麼時候改換了「國父紀念館」的內容,才可能標誌台灣人真的當家作主﹕確立自己真正的國父,認識自己真實的歷史,擁抱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

    ——原載台灣《壹號人物》月刊2004年11月號

    詳見『曹長青網站』台灣專題:https://caochangqing.com/gb/index.php?Content=6

  • 建築展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1 20:00:13
    有 142 人按讚

    【#睇展】本地首個粗獷建築主題展:https://bit.ly/3hnD7VA
    有人嫌醜,有人嫌突兀,更多人其實是一無所知。本地首個粗獷建築主題展,展覽名就直接叫《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透過研究整理、攝影紀錄、水泥藝術裝罝,多角度還原香港粗獷建築不為人知的真實面貌。

    始於上世紀戰後五、六十年代,粗獷主義主張追求樸實、真實的材料質感;正因為它不塗脂抺粉的個性,不易討人歡喜,讓人容易忽略其背後的社會意義,因此很快便隱沒於城市雨後春筍般的高樓之中。

    當新一代建築師仔細研究半世紀前的粗獷建築,他們看到當時的建築師以及客戶,都勇於不從主流,接受新事物,「為甚麼當時的人可以接受如此不同的風格,建築師又為何有膽量提出如此不同的想法?」保育的重要性,除了建築物的歷史、設計價值,還在於保留其所屬時代的人文精神價值。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展覽
    日期:即日至9月17日 (星期一休息)
    時間:12點至晚上7點
    地點:openground (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98號一樓)

    《明周文化》推介:
    【This is art?】瞭解碎剩氣球的Banksy女孩
    https://bit.ly/3A5lHoc
    【米蘭設計周2021】從爆破中誕生的家具 葡萄牙設計師的疫情實驗
    https://bit.ly/38PQBFh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香港建築 #建築保育 #粗獷建築 #建築設計 #明周文化 #我就是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