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建照工程造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建照工程造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建照工程造價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874的網紅竹北市民代表 陳冠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過三年至今才動工 竹北東區菜市場一案已延宕多時,#從2018年就有相關新聞,當時代表會表示:「公所起初態度積極,但等代表會通過規劃預算,後續進度卻像爬坡,希望公所能夠加快腳步。」(參考新聞:https://reurl.cc/mqmaK1) #2021年的最近,市長又表示「竹北市長何淦銘透露,最近...
建照工程造價 在 竹北市民代表 陳冠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過三年至今才動工
竹北東區菜市場一案已延宕多時,#從2018年就有相關新聞,當時代表會表示:「公所起初態度積極,但等代表會通過規劃預算,後續進度卻像爬坡,希望公所能夠加快腳步。」(參考新聞:https://reurl.cc/mqmaK1)
#2021年的最近,市長又表示「竹北市長何淦銘透露,最近終於取得建照,將盡速動工,可望在2年內完工」(參考新聞:https://reurl.cc/a5WQ39)
都已經快卸任才開始動工,對比一河之隔的新竹市,舊公共設施整理的美輪美奐,新的也一棟棟起來,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莫過於還沒動工,就不斷追加預算、變更設計,而監督權的我們不配合通過,就對外說「代表會在阻擋建設預算」,但事實上是如此嗎?
#原本的預期
當初代表會與市長在共識「竹北東區菜市場」的想像,是朝「乾淨舒服的傳統市場」為方向(如新竹市竹蓮市場),這種市場好處,就是工程複雜度相對沒這麼高,所需費用也是相對低,然而等預算通過後,接踵而至的問題就來了。
#因為相信所以通過
理論上應該先規劃設計完畢,在討論建造工程預算,但市長卻以「整筆打包」(設計費 + 營造費先通過)為提案,要求代表會通過,即便這不符合正常的公共工程討論方式,但基於樂見地方建設能趕緊起來,所以也就應市長的要求通過。
#變卦與不斷追加
奇怪的是,原本預期「乾淨舒服的傳統市場」,#市長突然說:因應東區民眾需求,必須蓋一個「現代且有設計感的菜市場」此後預算就不斷追加進議事堂,原以為109年通過 #2億3398萬 是最後一筆(此時總費用已達 #3億7898萬)
年底卻又提出 1億4514萬(#預算增幅快達40% ),代表會討論過後,認為通過的話,光一個竹北東區菜市場就造價 #5億5912萬,實在有點扯,故不給予通過,而去年年底,何市長又硬是送了一案3500萬的車道拓寬及增設設備,代表們一番討論過後,才免強給予通過,理由如下兩點:
1. 3500萬對比 3億7898萬 的總預算,增幅約一成,尚且合理。
2.如沒通過,到時候設備短缺或車道出現問題,代表會難辭其咎。
#充滿疑問與擔憂
1.乾淨傳統市場的攤位租金便宜,如改成高級市場,那後續成本將轉嫁誰身上?
2.為求設計與多工能情況下(二樓咖啡廳、餐廳),攤位數量明顯不足(一樓77攤位)
3.現今有全聯、頂好,或其他市集都有機會買到肉品與蔬菜,如沒特別誘因,未來營運能否撐起這高額的建造金額呢?
4.未來營運採OT方式委外經營(Operate-Transfer 由政府投資新建完成後,委託民間機構營運;營運期間屆滿後,營運權歸還政府),如廠商營運利潤不達預期,會是下一個蚊子館?
以上是大家可以討論看看的點,畢竟結果還沒出來前,這些問題也不一定會發生(說不定大家逛爆),只求市長不要再追加預算,一個簡簡單單的市場,搞這麼複雜,我還以為要蓋世界奇觀呢。
#GOOGLE地圖上有則笑話
#107年規劃設計 #108年發包施工
#今年110年還是塊大草地
建照工程造價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麗灣建照註明造價1億元,為何要全民賠6.29億?】
台東美麗灣渡假村案仲裁結果上月出爐,仲裁庭判台東縣府應支付6.29億元買回美麗灣。台東反反反行動聯盟及環保團體11日赴監察院前高舉布條陳情,批評企業違法罪證確鑿,卻要由納稅人負擔龐大的國賠支出。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指出,美麗灣的建築使用執照,清楚註明美麗灣建築物工程造價為「1億零71萬2924元」,儘管法定造價一般低於實際造價,但也不至於是1億與6億之差。
#台東 #美麗灣 #納稅人 環境資訊中心
建照工程造價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年1月16日晚間,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22號,已完工的校園福音團契新大樓燈火通明。(張哲生 攝)
2017年是校園團契60週年。歷久彌新的「校園福音團契」是一個專職學生福音工作的機構,自1957年創立至今,雖然已經走過一甲子歲月,卻沒有顯得老態龍鍾。這一年11月,位於臺大對面的校園書房大樓進行拆除重建工程,並在2019年底完工。
1940年代初,有一波非常重要的中國大學生信主與奉獻的浪潮,於烽火戰亂中來到,復興的火炬促使學生自發組成「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簡稱「學聯會」)。
1947年夏天,學聯會舉辦了第二屆全國大專基督徒夏令會,與會者約五百位,在會中獻身傳福音者超過一百位。當中有一位大學生查逸錕(查大衛),於1949年來台灣讀神學院。
1952年時,已有一些內地會的宣教士,開始在台灣的北、中、南部作學生福音工作,但未有整合。查逸錕自神學院畢業後,心中領受神要在台灣興起學生事工的異象,渴想把他在中國大陸求學時所經歷的那種屬靈復興帶出來。在他尋求的過程中,剛好對中國學生工作非常有負擔的艾得理牧師適時來到台灣。
艾得理牧師之前是內地會宣教士,他在中國宣教期間,曾參與學聯會的學生工作,一直到中國政權易手,他不得不離開中國,之後他加入了「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FES),負責東亞地區學生工作的推動與聯繫。他到台灣之後,積極尋找合適的學生工作者。
查逸錕與艾得理牧師前往台南,與內地會宣教士魏德凱牧師會面,此時查逸錕深受鼓勵,明白時機已到,回到台北後,查逸錕便開始了校園團契的事工。
1957年夏天,查逸錕憑著信心跨進學生工作領域,成為台灣第一位全職的學生工作者。他與艾得理牧師的相遇,並未使他得到美國「國際學生福音團契」的經費支持,但他在禱告中有確實的把握:神必然供應。他在家中放一個匣子,將所有講道費等收入全部放入那個匣子內,到月底打開匣子發薪水,發現神的供應居然超過之前在牧會時期的薪水,這是「校園福音團契」信心道路的開始。
在聖靈引導下,各方學生福音工作的異象開始結合。
1957年秋天,透過第一次全省聯合大專夏令會的舉辦,正式成立「校園福音團契」的具體組織,並在多位基督徒大學教授的關注下成立輔導會,確立校園團契兩項重要決策:一、校園團契是中國本色的,也是屬於中國基督徒知識份子全體的,它不求助於任何國外團體經濟上的支援,只仰賴神的供給;二、為使大專工作更有基礎,福音工作也要從中學生身上著手,以便為大專工作預備人才。
1957年10月,《校園團契》雜誌創刊,此為校園團契文字工作的重要里程碑。(1968年更名為《校園》雜誌)
校園團契創立時的兩個決策影響深遠:一是使校園得以迅速成為本色化、在地化的福音機構,不至因西方差會的經濟支援問題而在國際政經局勢變化中受影響,得以有更多空間獨立發展;二是它的工作對象兼顧中學和大學生,得以長期地培育學生,使校園學生工作的影響層面深廣。
從查逸錕開始的信心之路,一直持續到今日,在沒有任何國、內外固定經費的支持下,校園團契走過60年,經歷無數神奇妙的供應,今天位於黃金地段的台北校園書房大樓就是最好的例子。
查逸錕開始全職作學生工作時,在台北市金山街租了一個小房子,所有的工作,包括行政、籌備營會、編輯雜誌等,就從那裡開始。
1960年,遠東歸主協會把位於台大對面,產權原屬於世界展望會的兩層木造建築,稱為「十字園」裡的一個房間借給校園團契使用。
1963年,世界展望會將整棟建築免費交給校園團契使用,讓校園團契得以順利擴展校園工作。
1968年,展望會負責人來台,看見校園團契充分使用這兩層樓,十分感動,於是接受丁曉亮大夫的建議,將木造的房子連同土地一起贈予校園團契。至此,校園團契有了固定的工作基地,加上全職同工不斷增加,校園團契的學生工作,有如滾雪球般發展。
1970年代初期,校園團契每個星期在十字園裡的聚會高達三十次之多,經常有四、五個聚會同時舉行,連同工辦公室、小書房都成為臨時聚會場所,唱詩聲音常會彼此干擾,同工與學生們都感覺到改建一事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但當時大家都覺得不可能,因為哪來改建的大筆經費?舊房子的環境越來越糟,到處漏水、地板會吱吱作響,上樓要小心翼翼,大門也有點搖晃,修理也困難。於是校園同工們開始向神禱告。
1971年,校園團契提出正式改建十字園的呼籲,預算是三百萬,但那一年只收到十四萬九千多元,同工們真是只能憑信心仰望神的供應。之後便產生許多弟兄姊妹關心校園改建的感人故事,例如,在美國有一位弟兄突然中獎,他將中獎的轎車變賣金錢,全數奉獻作為改建經費。然而當時突然爆發石油危機,建築原料上漲,奉獻遠遠追不上上漲一倍的改建費用,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下,校園眾同工只有憑信心走下去,之後神奇妙的供應卻源源而來,台北畢業生團契的弟兄姊妹爭取加班、家教的機會,每月湊起一筆奉獻的錢。各國中、高中團契也不落人後,一大堆銅板抱來司庫同工的桌上,校園同工們也盡心盡力的奉獻,那時某同工郵局裡的存款只剩49塊錢。
1974年3月,校園團契起造的新大樓正式開工,這棟地下1層、地上4層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由張寶文設計繪圖,但是因為張寶文尚無建築師執照,故委由合聯建築師事務所代為申請建照,新大樓由泉安營造廠承造,工程造價約新台幣720萬元。
1975年3月17日,大夥兒夢中的校園書房大樓終於落成了!這棟建築位於台灣最重要文教區的交通樞紐地帶,見證了60年來,神在學生福音工作中的心意與恩典。
坐落在臺灣大學正門對面的「校園福音團契」與「校園書房」四層樓建築,位於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22號,是公館地區的福音地標之一,更是重要的學生事工據點。如今,走過40年歷史的校園書房大樓,空間已不敷使用。
到了2000年之後,饒孝楫牧師認為校園團契若要面對21世紀的新挑戰,其硬體與軟體都應該更新,遂提出改建大樓的構想,並在2015年取得全體同工及執委、董事們的共識,確定了新建大樓計畫。
2016年,校園福音團契的新建大樓計畫正式啟動,校園書房設立的公館分店(羅斯福路三段301號B1)也已在2016年6月1日開幕。
2017年3月31日,臺大校門對面的校園書房臺北總店吹熄燈號。
2017年11月初,校園書房大樓開始進行拆除工程,於同年12月2日拆除完畢,然後在同地興建一棟地下3層、地上12層的新式大樓,由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預定2019年完工。
2018年1月9日,校園福音團契舉行新大樓工程開工動土典禮暨動土感恩禮拜。
之前,臺大團契固定每週四在這裡舉行大聚會,但因場地僅能容納100人左右,每當舉辦迎新活動時便擠不下所有人,只得借用學校活動中心。未來的新大樓裡將會有可供250人聚集的會堂空間,讓更多學生可以在其中活動。
(謝謝饒孝楫牧師補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