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廣論原文科判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廣論原文科判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廣論原文科判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ool810 (silence)看板Buddhism標題[轉載] 北京:《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

廣論原文科判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9-21 12:51:43

《#皮諾丘的奇幻旅程》殘酷世界裡的純真 (8.2/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皮諾丘的奇幻旅程》是一部義大利奇幻冒險電影,由馬提歐賈洛尼執導,演員羅貝托貝里尼、費德里科埃拉皮、...


鳳凰網:推動漢藏佛教交流互鑑第四屆國際佛學論壇在京舉行
http://fo.ifeng.com/a/20141101/40854114_0.shtml

鳳凰網佛教北京訊:2014年11月1日至2日,第四屆國際佛學論壇“菩提心思想與實踐
”暨《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出版發布會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論壇發表論文36
篇,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高僧大德與社會賢達共180餘人出席了會議。論壇圍繞佛學
體系中的核心概念“菩提心”,從菩提心的概念、意涵、菩提心經典研究、菩提心在佛教
史上的地位、菩提心的修習實踐及現代價值等多個方面,對菩提心思想與實踐進行了全面
、深入、系統的探討。

佛教認為,菩提心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眾生成佛的精神基礎。黑龍江靜波法師
、台灣修禪法師、南京農業大學王建光教授、瀋陽北塔法輪寺的土登曲扎、雲丹、巴丹等
人的論文,對於菩提心的概念、意涵、結構進行了嚴謹的剖析,從深層次義理層面推動了
對佛教哲學與現代價值的認知。

論壇的重要特色是漢藏佛教深層次的交流互鑑。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楊曾文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張文良教授、張建宇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葉憲允教授、無錫靈山書院張磊
等人的論文,著重探討菩提心思想與漢傳佛教的關係。來自藏區的夏壩活佛、崗娃活佛、
瓊布活佛、扎西堅贊格西、仁增格西、雅培格西、康巴降央格西、巴登一西格西、彭措格
西、佐倉尊珠格西、降巴洛西格西、白瑪戰堆、青海民族大學更登教授、達哇教授、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佛教研究所江波研究員等人的論文,則重點討論了菩提心在藏傳佛教中的含
義與地位。學者、高僧從原始經典出發,對漢藏兩大佛教系統的菩提心思想研究、比對,
深化了佛教間的相互認知。

論壇還分享了菩提心的現代價值與實踐體會。泰國學者周瑞孟、越南學者釋廣樂、青
海民族大學丹增切盼教授、上饒師範學院郭文教授的論文,討論了菩提心與持戒、修行的
關係,對於如何在現代社會發揮菩提心的作用,弘揚菩提心的當代社會價值,提出了有價
值的看法。

在本屆論壇開幕式上還舉行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出版發布會。

宗喀巴大師著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已有500餘年,法尊法師譯成漢文也近八十年,
目前漢地研習《廣論》蔚然成風,甚至形成了許多研究《廣論》文本的學習型團體。《廣
論》在西藏有200多家註釋,至19世紀初,形成了4種經典注疏,並被合為一編,分上下兩
函,不同作者的注疏以不同的顏色撰寫,題名《無比至尊大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
諸難要處善解之四家合注大乘明燈》,這就是著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
200年來,這部著作一直沒有漢譯。2010年起,宗峰、緣宗兩位年輕法師在社會各界的勸
請與大力支持下,以兩年時間專心致志完成了初譯。其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
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於譯稿進行了精心的校訂,統一了科判、格式,並納入夏壩‧降
央克珠、魏德東主編的《佛學譯叢》,分上下冊,合計1112頁,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
版,完成了學術界、佛學界的一大心願。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的翻譯出版,堪稱1934年法尊法師譯出《菩提道次第廣
論》之後漢藏佛教交流的又一件盛事。對於推動佛教學術的深入發展,漢藏佛教間的交流
互鑑,以及各民族之間的互信團結,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簡介:

宗喀巴大師著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已有500餘年,法尊法師譯成漢文也近八十年,
目前漢地研習《廣論》蔚然成風,甚至形成了許多研究《廣論》文本的學習型團體。《廣
論》在西藏有200多家註釋,至19世紀初,形成了4種經典注疏,並被合為一編,分上下兩
函,不同作者的注疏以不同的顏色撰寫,題名《無比至尊大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
諸難要處善解之四家合注大乘明燈》,這就是著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
200年來,這部著作一直沒有漢譯。2010年起,宗峰、緣宗兩位年輕法師在社會各界的勸
請與大力支持下,以兩年時間專心致志完成了初譯。其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
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於譯稿進行了精心的校訂,統一了科判、格式,並納入夏壩‧降
央克珠、魏德東主編的《佛學譯叢》,分上下冊,合計1112頁,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
版,完成了學術界、佛學界的一大心願。

四家註釋不僅原文的顏色不同,詮釋也各有重點,相互補充,形成了對《菩提道次第
廣論》的全面解釋。

第一家註釋俗稱墨注,是最早的註釋,以黑色寫成,作者為跋梭天王‧曲吉堅參(
1537-1605),在本書中以“跋:”標識。跋注的重點是補充《廣論》正文之間省略的文
字,疏通文意,有助於完整地理解原文的思想。如199頁寫道:“希樂(獲得更上進的)
功德(的比丘)住林藪,(以其能生驕慢故)不應(如窺伺般)觀察他過失”,其中括號
中的話,就是跋梭天王所做的注。墨注屬於對正文的補充,需要連貫起來閱讀。

第二家註釋俗稱黃注,最早以黃色寫成,作者是卡若堪欽‧阿旺饒丹(16-17世紀),
在本書中以“阿:”標識。阿注的特點是為各個段落做出小結,並予以解釋,以幫助讀著
把握每一小段的中心思想,深化對段落的理解。例如第505頁寫道:“阿:如是,六度的
根本也唯是菩提心而已。”黃注多在段落之間獨立成句,且篇幅較長,屬於闡述性的解釋


第三家註釋俗稱紅注,最早以紅色寫成,作者為嘉木樣協巴‧阿旺尊哲(1648-1721)
,在本書中以“嘉:”標識。嘉注是對正文做科判與解釋,也就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分析,
比後來法尊法師的《廣論》科判還要詳細,有助於讀者更精準地把握原文的邏輯脈絡。例
如第69頁:“三、如教修行。分二:一、總行。”

第四家沒有說明最早寫本的顏色,作者是札底格西‧仁欽頓珠(17世紀),在本書中
以“札:”標識。札著並不是對全本《廣論》的註釋,而是專門毗缽舍那部分,在解釋方
式上是綜合性的。

《四家合注》有兩個來源,一是1802年的勝壽洲寺版,此後又於1842年、1946年、
1972年、2005年重刻,合計5版。二是1807年的拉卜楞寺版。此次翻譯,譯者比對了兩大
源流,將所有藏文譯出,力求完整。

《四家合注》的兩位譯者均為青年僧才。翻譯上卷的宗峰法師,號法印。1971年生於
新疆拜城,199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1994年出家於浙江三門多寶講寺,在智敏上師座前剃
度。1996年赴拉卜楞寺學習諸大經論,2000年赴青海同仁縣隆務寺學習。下冊的譯者緣宗
法師,法名妙方,1972年生於山東單縣,1993年4月在五台山出家,1995年參學於多寶講
寺智敏上師,1996年以來參學於拉卜楞寺、隆務寺、色須寺等寺院。兩位法師心無旁騖,
專心學術,為年輕一代學者樹立了榜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的出版得到佛學界、學術界的極大關注。著名的前輩廣
論學者智敏上師為此撰文《溝通漢藏、利益群生《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翻譯及
出版的意義》,指出:“學習《廣論》的熱潮已經興起,但可惜以前《廣論》的藏文原版
註釋皆未譯出,《廣論》部分文詞難銷,法相細微,漢人學習《廣論》沒有幫助閱讀的資
料,學習上存在實際的困難。”“欣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翻譯出版《菩提道
次第廣論四家合注》,此舉對於《菩提道次第廣論》在漢地的進一步推廣學習,利益漢地
的廣大眾生而言,其意義亦非同尋常,十分隨喜。”“此次出版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
合注》的一大特色是譯者還對法尊法師漢譯《廣論》中所引的經論名目和引文,盡量查找
出其在《大正藏》中相應的漢譯經論名目和文字,然後將校核的結果添加在腳註中。宗大
師學識廣博,造論旁徵博引,引用許多經論,現在譯者查找出《廣論》中所引的經論名目
和引文在《大正藏》中相應的漢譯文字,方便了學人研讀《廣論》及深入《廣論》的義理
,可以加深學人對《廣論》原文的理解,也有助於漢藏佛法的溝通。”

智敏上師強調:“在物慾橫流、精神空虛的今日世界,亟需要一種高尚的信仰來平衡
人類的生活,而佛教的信仰,卻又是推向智慧的一種動力。因為佛教是講理智的,所以絕
不參雜任何迷信成分。就這方面而論,更為知識分子所歡迎。目前由於時代發展和民眾需
求,佛教的傳承與弘揚顯得尤為迫切。《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的翻譯及出版正逢其
時。”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此前也發文,闡述《菩提道次第廣論出版四家合注》出
版的學術意義與現實意義。他說“藉由《四家合注》我們可以發現,宗大師重視戒律的態
度是一以貫之的,幾乎遍及廣論的前前後後。”

中國人民大學漢藏研究中心的沈衛榮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的班班多傑教授、中國社會
科學院的嘉木揚‧凱朝副研究員都對本書的出版有高度的評價。
───────────────────────────────────────
初讀《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

中國民族報2014年11月11日 學誠法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是宗喀巴大師最重要的佛學著作,《菩提
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以下簡稱《四家合注》)則是對《廣論》最重要的注疏合集,歷
史上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權威性。此次《四家合注》譯成漢文出版,對我們全面了解藏
傳佛教的基本教義以及道次第的理論與實踐內涵大有裨益。《廣論》的思想內容對於當今
中國佛教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以下僅談兩點:

  宗派融合

《廣論》自始至終充分體現了宗喀巴大師獨到的宗派融合思想,其中包括4個方面:
大小二乘的融合、顯密二教的融合、空有二宗的融合、教證二法的融合。而前三者,正是
基於第四者即教證二法的融合。因為無論顯密、大小、空有,一切佛法無非教法、證
法,本質上都是引導不同根基眾生的成佛法門,沒有絕對的高低上下分別。正如《四家合
注》所詮釋的:“佛所說的一切都唯是正對所化眾生(的根性)而引導令入佛地的方法。
然則,由於所化機的根性有勝有劣,所引導的方法就應有圓滿與不圓滿、快與慢等的差別
。因而就形成了引導入佛地的各種支分方法,以及大乘二道的不同。”

而教證二法實際上是一體的兩面,不可割裂,否則就會如《廣論》中所說:“今勤瑜
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在這個時候,佛法已經分為講說與修行二途:一方面講說
的佛法流於文字,不能變轉內心,逐漸演變為學術知識的佛教;另一方面修行的佛法脫離
經教,流於旁門左道,逐漸演變為神鬼迷信的佛教。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是對佛教健康發
展的不利因素。

僧人戒律

  宗大師所處的時代戒律廢弛,宗大師重振律幢以圖復興佛教,這也鮮明體現在《廣論
》之中。《廣論》中部分章節是專門針對出家僧人的問題而談的,例如中士道的“抉擇能
趣解脫道性”。而藉由《四家合注》我們可以發現,宗大師重視戒律的態度是一以貫之的
,幾乎遍及《廣論》的前前後後。

  出家僧人不可以脫離戒律來修習道次第,戒律本身便是出家人修習道次第的主要入手
處,如《廣論》所言:“如《道炬釋》,未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前,是為戒學。”同
時,戒律之次第即是菩提道之次第,下士道有五戒,對應於希求後世之心;中士道有比丘
戒,對應於出離心;上士道有菩薩戒,對應於菩提心;乃至密乘還有三味耶戒。所以,戒
律與道次第兩者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互攝互融的。無論位於哪一個次第和階段,修行者都
應該把戒律作為行持的首要標準。

  《廣論》的思想內涵十分廣闊豐富,在有限的篇幅中難以盡述。相對而言,這裡所提
到的宗派融合、僧人戒律對於當今中國佛教界具有更為特別的現實意義。相信《四家合注
》的翻譯,也將在這些方面對我國佛教事業的長久發展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四家合注》的內容相當豐富,其中有對難詞難句的文意疏通;也有對藏傳佛教典故
和公案的解說;有對章節細部的詳盡科判,幫助讀者準確地把握段落大意;也有結合現實
生活的修行教授,給讀者以深刻的佛法啟迪。此外,譯者還針對個別疑難之處和全書所引
用的經論做了大量而細緻的註釋和考證工作,值得隨喜讚歎!

(本文作者係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翻譯及出版的意義

智敏上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是宗喀巴大師把全部佛法顯教部分有體係
有次第組織的一部代表作,是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次第無缺,見行合一,趣向佛位的殊勝
之論。   

宗喀巴大師貫通了佛說的各種法,認識到佛說的一切法都是不相違背的。宗大師的“
教”有個特殊點,即視一切聖言皆為教授教誡,都是修行的指導,沒有空談理論的。

  太虛大師亦曾為《廣論》做序,序中說道:“借觀西藏四五百年來之黃衣士風教,獨
能卓然安住,內充外弘,……為之勝緣者雖非一,而此論力闡上士道必經中下士道;俾趣
密之士,亦須取一切經律論所詮戒定慧遍為教授,實為最主要原因。”太虛大師評價《廣
論》是:“不沒自宗,不離餘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證。故從天竺相、性各判
三時,以致華、日諸宗之判攝時教,皆遜此論獨具之優點。”

  由此可見《廣論》的殊勝與價值所在。研習《廣論》對於實現當下傳統文化的復興,
特別是漢傳佛教的復興,更有著現實的促進作用。   

從理論上來說,宗喀巴大師的代表作《廣論》,是最契合當代科學的發展。因為科學
中講的條件,與原始佛教中講的緣起極為相似,而《廣論》中把緣起性空的教義發揮得極
為詳盡。目前,海內外已掀起了一股學習《廣論》的熱潮。但可惜以前《廣論》的藏文原
版註釋皆未譯出,部分文詞難懂,法相細微,漢人學習《廣論》沒有幫助閱讀的資料,學
習上存在實際的困難。欣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翻譯出版《菩提道次第廣論四
家合注》,此舉對於《廣論》在漢地的進一步推廣學習,利益漢地的廣大眾生而言,其意
義亦非同尋常。   

此次出版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的一大特色是譯者還對法尊法師漢譯《廣論
》中所引的經論名目和引文,盡量查找出其在《大正藏》中相應的漢譯經論名目和文字,
然後將校核的結果添加在腳註中。此舉方便了學人研讀《廣論》及深入《廣論》的義理,
可以加深學人對《廣論》原文的理解,也有助於漢藏佛法的溝通。   

佛教是講理智的,不參雜任何迷信成分,就這方面而論,更為知識分子所歡迎。目前
由於時代發展和民眾需求,佛教的傳承與弘揚顯得尤為迫切。《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
》的翻譯及出版正逢其時。

(本文作者係浙江上虞多寶講寺住持)

--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6472708.A.065.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11/20/2014 16:57:1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