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那年,我隻身到了英國倫敦的廣告公司實習。
抵埗的第一天,我住進了一間8人男女混宿的hostel。在擠滿碌架床的房間裡,我第一個認識的朋友是一個西班牙人,他22年,獨自一人來到英國找工作。下午,我們結伴去了Covent Garden。
後來,我在hostel認識了另外一個英國人,他來自Wal...
23歲那年,我隻身到了英國倫敦的廣告公司實習。
抵埗的第一天,我住進了一間8人男女混宿的hostel。在擠滿碌架床的房間裡,我第一個認識的朋友是一個西班牙人,他22年,獨自一人來到英國找工作。下午,我們結伴去了Covent Garden。
後來,我在hostel認識了另外一個英國人,他來自Wales,也是20出頭,從鄉下來到大城市,馬拉松式參加在倫敦舉辦不同的carnivals,為這些carnivals設計宣傳品謀生之餘,自己也投入一個個party裡,寓工作於娛樂。說真的,他的口音我只聽懂三成,我只為他向我展示的design work不停地喊「amazing」。 這間hostel是我未找到住宿前的藏身之所,其中一個員工是俄羅斯人,他也是20來歲的年輕小伙子,千里迢迢來到英國工作。在我入住那天和離開那天,他都主動幫我把行李從那條古老殘舊的木樓梯抬上搭落,不時會問我成功找到住宿沒有,他的友善深深印進了我的腦海。
在廣告公司實習的日子,我認識了各個國家的同事,他們各自歐洲不同國家,跟我一樣,英文都不是我們的first language,我們帶著口音的破英語經常鬧出不少笑話。我其中一個老闆是西班牙人。有一次,我們要向她請假去捷克旅行,她竟然二話不說就批了,還向我們介紹當地必買手信必看景點,我才知道外國人是那麼開明。
後來我找到了住宿,我的housemates是兩個亞爾巴尼人(Albania)和一個韓國人。Albania,我中學讀History讀過這個名字,原來這個國家真的有人住!記得那年,Eurovision的冠軍自來阿塞拜疆(Azerbaijan),孤漏寡聞我才知道歐洲原來還有這個國家。
23歲前的我,世界好細,就只有香港。我覺得的人生,一定要循規蹈矩。就像我大學選了廣告設計,我畢業出來一定要做廣告公司,而在進一個好的廣告公司之前,我一定要為自己舖路,砌一份靚的CV。然後,到我進了廣告公司,我一定要踏踏實實、循規蹈矩,努力慢慢一級一級地升上去,最後成為一個創作總監(Creative Director)。 23歲前的我,我還什麼都沒有試過,什麼都沒有看過,但卻一早就為自己的前半部份人生寫好了預告,甚至預測了結局。我不知為什麼那時的我要這樣規劃我的人生,也從沒有問過自己喜不喜歡,反正,就是這樣。
23歲去了外國實習那年,我才發覺自己就是那隻住了在井裡23年的青蛙,我以為那五蚊銀大小的井口就是整個人生的全部。
去了一個跟自己慣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地方,聽著異國人口中娓娓道來一個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就發覺原來人們的生活有100種。他們,也是在燃燒著自己的青春在發夢,就像美少女戰士所提及,每個人內心也有的一塊塊夢想之鏡,裡面住了象徵夢想的獨角天馬。
至今我還歷歷在目的是,我那兩個亞爾巴尼housemates,每晚在廚房煮飯時,教我唱他們國歌,和到我離開要回香港那天,我拖著行李箱,他們給我圍上他們國旗作為餞別禮,著我將來一定要回來的情景,想起也想流淚。
畢業後,我沒有入廣告行業,而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捨棄了靚CV,去做了一個最平凡不過的職業-空中飛傭。
兩年前,我去了維記澳洲航空,第一次在一間澳洲公司工作,直到現在。
在維記的每分每秒,都令我回想起以前在英國實習的那段日子。這兩年,我又認識了不同國家的同事,又認識了一些從未聽過的國家、聽了一些從沒聽過的故事。地平線上這些人和故事,每次都令我的價值觀和偏見歸零,令我由麻木重新注滿好奇,像一個初生嬰兒般每天去學習、去看這個自以為一早已認識的世界。
今年,我將踏入29歲。身邊好多人問:「你幾時settle down?」 如果,settle down的意思是默然接受現實,去走上一條社會一早已經告訴了你的道路,機械式、沒靈魂地去從事一份職業,就算爬上高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特殊意義…… 我願意拒絕安定、擁抱改變,對身邊的人和事仍然保持熱情和好奇。
不安、迷惘,可能是代價,
但既然是我選擇的,
不settle down,
那
又如何。 「放膽試一次出走 縱使看不到以後
這一秒可否放開手 抱擁你的每撮傷口
遇困難時仍並未罷手
不管天高與地厚」─《陳蕾 Panther Chan - 出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38uN5AajaY * 攝於23歲那年在倫敦廣告公司Last day那天
廣告宣傳品英文 在 部長影像研究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部媽翻出了以前報紙上會有的『電影本事』,是「電影的故事情節」,也是早年戲院發送給觀眾的「劇情說明書」、「電影本事單」之簡稱,部媽這張是經典作品《十誡》的本事。
《本事是什麼?》
今日年輕人也許多不識「電影本事」為何?究其字意,「本事」一詞意為「事情的經過原委」、「詩詞或戲劇中的故事」。應用於電影,本事之意昭然若揭,它是「電影的故事情節」,也是早年戲院發送給觀眾的「劇情說明書」、「電影本事單」之簡稱。
電影本事通常薄薄一張,報紙似的材質,雙面印刷,橫直大小不定。一面多是當日放映影片的劇情簡介,另一面則是下期電影預告。如此一來,只消一張電影本事,戲院既可介紹播映影片,使觀眾更了解劇情內容,亦可宣傳即將上映的電影。剩餘空白處,業者有時會另闢蹊徑,發揮巧思,夾雜入五花八門的文案劇照、影評解說、演職員表、主題曲樂譜,甚至與電影毫不相關的房屋出租或藥品廣告、選舉文宣、反共標語等等,讀來十分趣味。
因此,電影本事不再只是一張單薄的「廣告傳單」,實際上它可謂最早的「電影資訊看板」,可以自由創意、深入淺出、甚至突梯滑稽地,承載記錄了早年台灣電影文化史。
《本事的起源與衰落》
電影本事其實起源很早,日治時期台灣戲院就已發送本事。國民政府剛遷台時,還可見一陣子中日文並列的本事!在默片時期,對白主要依靠現場的電影辯士,厲害點的還可以「拿了本事,就上台解說」,任憑辯士透過本事就可決定如何替劇情加油添醋!
進入有聲片年代後,辯士漸從戲院消失了,但本事仍是片商及戲院的必備宣傳手法之一。尤其台灣早已等同好萊塢電影殖民地,設備好的首輪戲院幾乎放映洋片為主,本事更是不可或缺的輔助素材。
電影史學家黃仁解釋:因為當年「懂英文的還是不多,看字幕時間都來不及,因此要發本事」,加上「看完電影後很多人看完都忘記了,拿個本事回去的話他會再看,看了會和別人講,所以本事很重要的。」因此本事是那個年代除了「報紙」、「海報」、「戲院看版」等之外,戲院提供的一項重要宣傳品,也兼具某種程度的教育意義。
本事的設計製作,通常是由片商提供文字劇照等素材,各家戲院自行設計印製後,再於電影院發贈觀眾。細節的發送方式,則隨時代與戲院各有不同。大多是免費贈送,只有1946年據稱戲院業者曾為了節節高漲的娛樂稅,竟把原本免費的本事略加裝飾,「每份出售5元或10元不等」!但大多時候,本事是隨票附贈一張,或進散場時才發送,又或更輕鬆簡單地安置於電影院一角落,供觀眾隨意拿取。直到約1980年代開始,在電視與錄影帶市場衝擊下,國片產量滑落谷底,台灣電影工業走向低迷,映演業面臨衰退命運,加上民眾教育水準提升等諸多原因,戲院逐漸不提供本事。
電影本事於是慢慢銷聲匿跡,它的角色也逐步轉變。
從廣告宣傳品、電影資訊看板,搖身一變成為收藏家的藏品物件!雖然對那個即使連電影膠捲也毫不在意細緻保存的年代而言,本事是更不受人重視的邊緣附屬品。但對影迷來說,本事卻是當年可直接輕鬆搜集的觀影紀念物,曾有本事收藏家表示:「小時候假日常去西門町地上撿本事,拜當時的人有隨手扔掉的習慣,本事還蠻好撿的。」當年遭觀眾棄之如蔽屣的電影本事,現在已是收藏家之間的交易物件。原本免費的本事,現可叫價約一張新台幣70-300不等,端視其珍稀及保存完整度而訂。
今天發現這個東西覺得很酷,分享給大家
(本文轉載自高雄市電影館官網 http://kfa.kcg.gov.tw/n/review/talk_detail.php?catid=106
廣告宣傳品英文 在 傭仔日記 Maid's diar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3歲那年,我隻身到了英國倫敦的廣告公司實習。
抵埗的第一天,我住進了一間8人男女混宿的hostel。在擠滿碌架床的房間裡,我第一個認識的朋友是一個西班牙人,他22年,獨自一人來到英國找工作。下午,我們結伴去了Covent Garden。
後來,我在hostel認識了另外一個英國人,他來自Wales,也是20出頭,從鄉下來到大城市,馬拉松式參加在倫敦舉辦不同的carnivals,為這些carnivals設計宣傳品謀生之餘,自己也投入一個個party裡,寓工作於娛樂。說真的,他的口音我只聽懂三成,我只為他向我展示的design work不停地喊「amazing」。
這間hostel是我未找到住宿前的藏身之所,其中一個員工是俄羅斯人,他也是20來歲的年輕小伙子,千里迢迢來到英國工作。在我入住那天和離開那天,他都主動幫我把行李從那條古老殘舊的木樓梯抬上搭落,不時會問我成功找到住宿沒有,他的友善深深印進了我的腦海。
在廣告公司實習的日子,我認識了各個國家的同事,他們各自歐洲不同國家,跟我一樣,英文都不是我們的first language,我們帶著口音的破英語經常鬧出不少笑話。我其中一個老闆是西班牙人。有一次,我們要向她請假去捷克旅行,她竟然二話不說就批了,還向我們介紹當地必買手信必看景點,我才知道外國人是那麼開明。
後來我找到了住宿,我的housemates是兩個亞爾巴尼人(Albania)和一個韓國人。Albania,我中學讀History讀過這個名字,原來這個國家真的有人住!記得那年,Eurovision的冠軍自來阿塞拜疆(Azerbaijan),孤漏寡聞我才知道歐洲原來還有這個國家。
23歲前的我,世界好細,就只有香港。我覺得的人生,一定要循規蹈矩。就像我大學選了廣告設計,我畢業出來一定要做廣告公司,而在進一個好的廣告公司之前,我一定要為自己舖路,砌一份靚的CV。然後,到我進了廣告公司,我一定要踏踏實實、循規蹈矩,努力慢慢一級一級地升上去,最後成為一個創作總監(Creative Director)。
23歲前的我,我還什麼都沒有試過,什麼都沒有看過,但卻一早就為自己的前半部份人生寫好了預告,甚至預測了結局。我不知為什麼那時的我要這樣規劃我的人生,也從沒有問過自己喜不喜歡,反正,就是這樣。
23歲去了外國實習那年,我才發覺自己就是那隻住了在井裡23年的青蛙,我以為那五蚊銀大小的井口就是整個人生的全部。
去了一個跟自己慣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地方,聽著異國人口中娓娓道來一個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就發覺原來人們的生活有100種。他們,也是在燃燒著自己的青春在發夢,就像美少女戰士所提及,每個人內心也有的一塊塊夢想之鏡,裡面住了象徵夢想的獨角天馬。
至今我還歷歷在目的是,我那兩個亞爾巴尼housemates,每晚在廚房煮飯時,教我唱他們國歌,和到我離開要回香港那天,我拖著行李箱,他們給我圍上他們國旗作為餞別禮,著我將來一定要回來的情景,想起也想流淚。
畢業後,我沒有入廣告行業,而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捨棄了靚CV,去做了一個最平凡不過的職業-空中飛傭。
兩年前,我去了維記澳洲航空,第一次在一間澳洲公司工作,直到現在。
在維記的每分每秒,都令我回想起以前在英國實習的那段日子。這兩年,我又認識了不同國家的同事,又認識了一些從未聽過的國家、聽了一些從沒聽過的故事。地平線上這些人和故事,每次都令我的價值觀和偏見歸零,令我由麻木重新注滿好奇,像一個初生嬰兒般每天去學習、去看這個自以為一早已認識的世界。
今年,我將踏入29歲。身邊好多人問:「你幾時settle down?」
如果,settle down的意思是默然接受現實,去走上一條社會一早已經告訴了你的道路,機械式、沒靈魂地去從事一份職業,就算爬上高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特殊意義……
我願意拒絕安定、擁抱改變,對身邊的人和事仍然保持熱情和好奇。
不安、迷惘,可能是代價,
但既然是我選擇的,
不settle down,
那
又如何。
「放膽試一次出走 縱使看不到以後
這一秒可否放開手 抱擁你的每撮傷口
遇困難時仍並未罷手
不管天高與地厚」─《陳蕾 Panther Chan - 出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38uN5AajaY
* 攝於23歲那年在倫敦廣告公司Last day那天
廣告宣傳品英文 在 陳妍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剛提到今天發現的《國影本事》這小冊子~其實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事》這兩字,覺得熟悉~後來突然想起以前曾聽過老師或看過電影書籍提到。
相信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叫《電影本事》吧⋯⋯
《電影本事》:指早期的電影院,在散場後會發給觀影者的電影劇情說明單~
哈,ㄧ時興起上網找到這篇文章,內容詳細介紹什麼是《電影本事》外,也多點對過去電影院行銷手法的認識,真是滿棒的收穫⋯😊🌹🌹
認識昔日台灣戲院裡的「電影本事」(Movie Synopsis)
作者/林亮妏
「電影本事」,是一種極輕巧、又饒富趣味的電影歷史文物。
表面上,本事雖是一張張「廣告單」而已,極難書寫成一全面完整的大歷史論述、涵蓋一切的意義說法。但細窺之下,這裡頭充滿許多另類有趣的微小歷史。也許細碎零亂、期期艾艾地容易遭人遺忘,卻更貼近庶民生活,片片段段記錄了人們觀影的情感與記憶,活靈活現訴說出那年代獨特的電影文化。
《本事是什麼?》
今日年輕人也許多不識「電影本事」為何?究其字意,「本事」一詞意為「事情的經過原委」、「詩詞或戲劇中的故事」。應用於電影,本事之意昭然若揭,它是「電影的故事情節」,也是早年戲院發送給觀眾的「劇情說明書」、「電影本事單」之簡稱。
電影本事通常薄薄一張,報紙似的材質,雙面印刷,橫直大小不定。一面多是當日放映影片的劇情簡介,另一面則是下期電影預告。如此一來,只消一張電影本事,戲院既可介紹播映影片,使觀眾更了解劇情內容,亦可宣傳即將上映的電影。剩餘空白處,業者有時會另闢蹊徑,發揮巧思,夾雜入五花八門的文案劇照、影評解說、演職員表、主題曲樂譜,甚至與電影毫不相關的房屋出租或藥品廣告、選舉文宣、反共標語等等,讀來十分趣味。
因此,電影本事不再只是一張單薄的「廣告傳單」,實際上它可謂最早的「電影資訊看板」,可以自由創意、深入淺出、甚至突梯滑稽地,承載記錄了早年台灣電影文化史。
《本事的起源與衰落》
電影本事其實起源很早,日治時期台灣戲院就已發送本事。國民政府剛遷台時,還可見一陣子中日文並列的本事!在默片時期,對白主要依靠現場的電影辯士,厲害點的還可以「拿了本事,就上台解說」,任憑辯士透過本事就可決定如何替劇情加油添醋!
進入有聲片年代後,辯士漸從戲院消失了,但本事仍是片商及戲院的必備宣傳手法之一。尤其台灣早已等同好萊塢電影殖民地,設備好的首輪戲院幾乎放映洋片為主,本事更是不可或缺的輔助素材。
電影史學家黃仁解釋:因為當年「懂英文的還是不多,看字幕時間都來不及,因此要發本事」,加上「看完電影後很多人看完都忘記了,拿個本事回去的話他會再看,看了會和別人講,所以本事很重要的。」因此本事是那個年代除了「報紙」、「海報」、「戲院看版」等之外,戲院提供的一項重要宣傳品,也兼具某種程度的教育意義。
本事的設計製作,通常是由片商提供文字劇照等素材,各家戲院自行設計印製後,再於電影院發贈觀眾。細節的發送方式,則隨時代與戲院各有不同。大多是免費贈送,只有1946年據稱戲院業者曾為了節節高漲的娛樂稅,竟把原本免費的本事略加裝飾,「每份出售5元或10元不等」!但大多時候,本事是隨票附贈一張,或進散場時才發送,又或更輕鬆簡單地安置於電影院一角落,供觀眾隨意拿取。直到約1980年代開始,在電視與錄影帶市場衝擊下,國片產量滑落谷底,台灣電影工業走向低迷,映演業面臨衰退命運,加上民眾教育水準提升等諸多原因,戲院逐漸不提供本事。
電影本事於是慢慢銷聲匿跡,它的角色也逐步轉變。
從廣告宣傳品、電影資訊看板,搖身一變成為收藏家的藏品物件!雖然對那個即使連電影膠捲也毫不在意細緻保存的年代而言,本事是更不受人重視的邊緣附屬品。但對影迷來說,本事卻是當年可直接輕鬆搜集的觀影紀念物,曾有本事收藏家表示:「小時候假日常去西門町地上撿本事,拜當時的人有隨手扔掉的習慣,本事還蠻好撿的。」當年遭觀眾棄之如蔽屣的電影本事,現在已是收藏家之間的交易物件。原本免費的本事,現可叫價約一張新台幣70-300不等,端視其珍稀及保存完整度而訂。
《趣味文案,令人捧腹》
高雄市電影館現今所典藏的電影本事,總計約1497件,其中八成以上是由民眾捐贈,僅少數是向收藏家購置,以及前市府新聞處移撥而來。內容涵括國片(國台港)、西片、日片及韓片,主要落於1950、1960年代。
那是一個極端保守的年代,本事上隨處可見幾句國族大義、剿滅共匪,或講究道德的時代性標語。例如:「共匪『人民公社』就是黑地獄」、「為解救大陸同胞而戰,為實現三民主義而戰」、「人人保密,處處防諜」、「請勿隨地吐啖,隨地吐啖害人害己」等教條字樣。
但即使在如此壓抑單調的時刻裡,電影本事依然突顯出一種極不搭調的活潑奔放、別出心裁的廣告趣味。尤其那些或令人發噱、或挑逗激情、或聳動有力的文字拼貼,即使現今讀來,也著實覺得光怪搞笑。例如:「十全十美,壓倒一切,輕鬆無敵,豔情風趣」、「反奴役的先驅,正義的呼喚,熱情智慧哀艷美感的大融合」、「大家都不談的事,看本片如進醫科大學,價值連城性教育,傳宗接代大名片」等。無論是四字成語,或簡短文字,都透露一種市井通俗的樂趣,貌似粗糙卻滑稽玩味的吸引力。
另有一張高雄在地味道極濃的本事──日本片《香蕉姑娘》,那擺明是高雄青果運銷合作社為了推廣香蕉,才出資拍攝的電影。該文案上寫道:「本片聽到高雄香蕉味美,風行日本,搬上銀幕,是高雄地區你我光榮,香蕉歌好請大家合唱」。現今讀來雖令人莞爾一笑,但仔細思索,這也算台灣早年道地資本主義式的異業結盟,置入行銷呢。
眼下一張張隱含著台灣電影歷史記憶的「廣告單」,實在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藉由也許完整珍貴、也許粗製破爛的電影本事,試圖拼湊那些遭人遺忘掩埋的邊緣文案、排版設計、印刷材質等資訊,重塑某一時代小群體的生活經驗及感覺記憶,建構出另一種台灣社會文化微觀史。
(本文轉載自高雄市電影館官網 http://kfa.kcg.gov.tw/n/review/talk_detail.php?catid=106,圖中之電影本事皆為高雄市電影館典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