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廢電池處理流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廢電池處理流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廢電池處理流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廢電池處理流程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張麗善,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針對近期縣內掩埋場發生多起火災事件,我們特別至虎尾鎮公所清潔隊現場進行掩埋場通盤體檢,評估需改善缺失及精進改善方案;針對整個掩埋場,管理維護及消防應俱全,並針對缺失限期改善,輔導轄內回收業者執行消防安全檢查並改善,或輔導設置滅火設備加強防災工作。 今年縣府已協助向環保署爭取掩埋場改善經費,改善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電腦王阿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ECOCO宜可可循環經濟官網:https://ecoco.page.link/jt9Q Facebook粉專:https://ecoco.page.link/7vCc 立即下載 ECOCO APP:https://ecoco.page.link/mweY 你家的廢電池都怎麼處理呢?以往要累積500公...

  • 廢電池處理流程 在 張麗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02 17:25:10
    有 2,091 人按讚

    針對近期縣內掩埋場發生多起火災事件,我們特別至虎尾鎮公所清潔隊現場進行掩埋場通盤體檢,評估需改善缺失及精進改善方案;針對整個掩埋場,管理維護及消防應俱全,並針對缺失限期改善,輔導轄內回收業者執行消防安全檢查並改善,或輔導設置滅火設備加強防災工作。
     
    今年縣府已協助向環保署爭取掩埋場改善經費,改善防火措施及提升管理作為,並加強清潔隊員應變能力及預防觀念,杜絕火警事故的發生。且褒忠鄉及土庫鎮公所已可協助巨大傢俱進場破碎及農業廢棄物處理,請鄉親切勿貪圖一時方便而燃燒,所衍生問題相當嚴重,雲林縣境內優良環境需要你我共同維護。
     
    雲林縣目前沒有焚化爐,若垃圾量增加會造成相當大的危機。除了透過「零廢棄資源化系統」(簡稱 #ZWS),破碎、分選、減量及乾化處理流程,將垃圾轉換成衍生燃料,達到垃圾資源化成果,我也要呼籲全民共體時艱,拜託鄉親落實垃圾分類減量及生熟廚餘分類,可以顯著降低垃圾量,也可以減少本縣的負擔...如有易燃物如高壓瓶罐、香灰菸蒂、電池等,切勿丟入垃圾桶,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

  • 廢電池處理流程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05 16:30:44
    有 197 人按讚

    【太陽能板回收能滿足循環經濟嗎?】
    #矽的回收是關鍵 #現有技術的回收經濟效益不高
    太陽能光電模組(PV)的生命週期約為20-30年,出乎意料的是,目前全球尚無針對壽命結束的PV元件設計完整的規劃,到了2030年,報廢的PV模組總量估計將達8百萬噸;到2050年數字可能會翻十倍(8千萬噸),屆時將佔全球電子廢棄物的一成。其中,佔PV總重八成的鋁材和玻璃易於回收,問題在剩餘二成金屬材料的回收難度很高,加上矽材的回收純度不夠,無法建立有效的循環經濟模式。

    鑒於PV垃圾的指數成長危機,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進行了一次全球規模的評估,試圖找出回收PV原件的最佳方案,並將研究成果以《滿足循環經濟之矽光電模組回收模式的研發重點》為題,發表在NATURE的副刊《NATURE ENERGY》上,以下是報告的論點摘要。

    🔍️報告全文:https://reurl.cc/MvqvWv

    ▋降級回收無誘因
    光電板通常在使用20-30年後,仍可維持70%到80%的效能,雖然不差,但已不符大型電力系統的標準,理論上可以對舊元件進行翻新再繼續使用,或轉換到效率需求較低的用途, 即降級回收(downcycling)。可是如同其他電子工業的回收困境,由於建置新的光電板很便宜,翻修與測試退役元件的成本超過了生產新模組的成本,因此PV的降級回收缺乏經濟誘因。

    ▋現有PV模組的回收概況
    既然光電板的二次使用難以建立循環模式,下一個選擇就是回收。在政府推動下,回收業務在歐洲和日本等地早已建立,WEEE是歐盟關於廢棄電子設備的回收法令,在2012年就增設PV回收的類目;美國較為落後,聯邦政府目前尚無光電板回收的規範或獎勵,州政府中也只有華盛頓州要求業者需負PV廢棄物的收集與回收之責;其他國家如澳洲、南韓與印度,近年也開始制定法律。強制回收以外,也有一些業者的自發性回收,如美國太陽能工業協會(SEIA)自2016年起,已減少3600公噸的太陽能相關廢棄物進入掩埋場。

    但今天全世界的PV回收系統由於缺乏整合與優化,#經濟效益與高純度材料的回收率都很低,即使在有法律強制PV處理的歐盟,專門回收的設施也很少,回收效率的公開資訊又難以取得。根據論文,歐盟和其他國家的標準做法,是透過現有的玻璃與金屬回收產線,以物理方式分離出玻璃、鋁製框架、外部銅線等所謂的散裝材料(bulk material),靠這些材料滿足WEEE規定的75%回收率的要求。但散裝材料的經濟價值不高,具最大潛在經濟效益的銀、錫、銅、鉛等金屬無法從該流程回收。

    ▋金屬回收的困境
    細部來看,回收光電板分三個主要步驟:1⃣以機械方式拆除面板的框架與接線盒。2⃣藉熱力學或化學反應分離玻璃和矽晶圓。3⃣透過電化學方法將矽晶圓與特殊金屬(銀、錫、鉛、銅)加以分離及純化。

    目前的回收困境在步驟3⃣,特殊金屬雖佔不到PV模組總質量的1%,回收過程卻極為耗能、其廢棄管理也不容易(因其化學毒性),又得支出較大的勞動力,導致回收成本十分昂貴,不過它們的經濟價值很高,且含化學毒性,廢棄物若處置不當,#在所有光電元件中對環境殺傷力最大,因此論文作者認為應該投入研發、將上述步驟的回收過程以「技術經濟分析(TEA)」以及「生命週期評估(LCA)」等前瞻性工具加以優化,盡可能使高比率的金屬能被回收。

    ▋矽材回收的困境
    除了高價值金屬,步驟3⃣中的矽也是問題的核心:矽元素是PV模組中成本最高的物質,質量占比也僅次於散裝材料(玻璃和鋁框架),檢視太陽能板的整體耗能、碳足跡與製造成本,矽的生產過程都佔了一半的比重,#因此矽材回收在經濟與環境面上都是達成循環經濟的關鍵,能回收更多高純度的矽,使之回流PV元件的製造,就能減少原料的開採、碳足跡,並降低成本。

    問題是:目前的技術無法輕易分離出高純度的矽,只能得到純度98%的冶金級矽(Metallurgical Grade),不適合重新用於電子產品、半導體工業或新的太陽能電板。學者認為,回收並純化出可重新投入PV元件等級的高純度矽材,在技術上辦得到,但不符經濟效益,因為市場上原始矽晶(virgin silicon)充裕,加上現有回收設備的能耐有限,使回收出來的矽材在短期內恐怕只能應用於某些金屬合金(metal alloys)的製造。不過,考量矽材在PV產業中的關鍵角色,作者把矽的純化列為未來的研發重心,#從使用過的PV晶圓中提煉高純度的回收矽來建立太陽能產業的循環經濟,建議投資大量R&D,但報告中也承認此過程涉及的複雜度很高。

    ▋避開「完整」矽晶圓的回收
    另外,儘管在實驗室裡能達到整塊矽晶圓(intact silicon wafer)的回收與再利用,但在現實中要達到大規模的高純度水平,仍存在許多障礙:整塊矽晶圓電池經常破裂,加上今天的矽晶圓電池越做越薄,九零年代以前規格是400μm,今天的厚度降到只有180μm,晶圓愈薄、破裂的風險愈高,因此矽工業對整塊回收的矽晶圓不感興趣,論文作者建議不要在該領域太過著墨。#根據業界的製程趨勢調整PV回收的研發走向,是報告提供的一項建議。

    ▋永續的初始設計
    PV模組難以回收的另一個原因,來自工程師將產品設計的重心擺在效率和耐用上,付出的代價就是不利於拆卸與回收。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PV系統過去的設計宗旨都在追求最低的「發電均化成本(LCOE)」,只看生產電力的成本,但現在許多工業開始拋棄線性思維,考慮產品從源頭到終點的完整生命週期、其對環境的影響,及易於回收的程度。報告建議廠商該嘗試達到「搖籃到搖籃認證(C2C certification™)」或NSF/ANSI 457(光電元件的永續領導標準)等門檻,使消費者在選購PV模組時可以辨識產品的可回收級別。歐洲生態設計指令(European ecodesign directive)是EU制定的另一種強制業者走向循環設計的法規。

    透過研究發現,若從太陽能的回收現況看來,再生能源雖然被稱為綠色能源,但其優勢來自於發電時的低碳排,「綠色」與永續性(sustainability)、可回收性(recyclability)以及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等概念 #不能畫上等號,要建立能源產業的循環與永續,綠能仍有一段長路要走。

    順便推薦最近一本書《稀有金屬戰爭》,可以拿藝fun券去買。

    ▋參考資料:
    https://reurl.cc/KkV01n
    https://reurl.cc/V6yM6N

  • 廢電池處理流程 在 已成年登山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30 02:13:58
    有 69 人按讚

    轉自張八千大大 #張元植 在靠北登山寫的,
    好文共賞,希望大家花點時間看完。

    然後看完之後,
    還不會用離線地圖的趕快學,
    要知道現在揪團主流都是

    『必需要能自理以及會看離線地圖』,
    別說你沒爬百岳不用啦,
    郊山其實才是大魔王。

    -------------------我是分隔線------------

    《參雜一點靠北的百岳單攻攻略》

    上班日第一天大家可blue?連假終於平安結束了,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幫忙,沒什麼重大山難事件。

    肥宅我有在嘉明湖兼差當山屋管理員應該是個眾所皆知的事情了。之前排班時,完全忘記六月底是端午連假,於是人群恐懼症的我,就這麼在可怕的連假,在上頭值班......

    不過也是讓我看到各種以前沒看過的神奇現象,算是開了眼界。

    這次想來跟大家聊聊單攻。

    首先嘉明湖自從總量管制後難抽到爆已經是個既定事實,山屋床位就這麼多,想要來爬的人則是那~~~麼多。於是許多山友就把腦筋動到單攻頭上。

    剛好林管處這幾年大幅度開放單攻限制,只要事前在網路申請,沒有任何名額限制,也不會審核,申請就讓你來單攻。

    於是我這幾天就這樣看到各種世界奇觀:

    這兩天連假,每天單攻人數都破百人,路上根本人潮絡繹不絕。但光是26-27這兩天,我就收容了兩組奮勇衝到湖邊,結果最後衝不下山的山友。然後還有一組是凌晨三點從向陽遊樂區起登,結果最後回到向陽遊樂區已是隔天早上八點。現在是怎樣?嘉明湖當八千在爬?

    這還不論每天都有好幾組是從天黑走到天亮,再走到天黑的,看到我都捏把冷汗,腦中都響起忠孝東路走九遍的旋律了。也為我駐守登山口管制站的同事感到疲倦,每天都要等人下山等到十點以後......

    至於那種不帶頭燈不帶雨衣,跟我說有手機燈光就ok的我就不想講了。還有完全不做功課,來到山屋第一句就問嘉明湖在哪個方向的......講完方向之後,順口提醒說事前要研究地圖唷,結果回我一句:「呵呵我們都free style。」我臉上笑笑的但是腦中閃過的是free你老師...

    -------抱怨完畢分隔線-------

    看完抱怨還有耐心看下去的,我下面想簡單分享一下,如果想要來一趟這類的百岳單攻,需要準備些什麼。

    裝備:

    1. 頭燈。

    這個不用說了吧?拿手機或手電筒照路都得佔用一隻手,非常不方便。手機電力寶貴,我寧願你拿手機來打卡,也不要用它當主要照明啊啊啊!

    在單日行程,備用電池倒是不一定。如果你對使用的頭燈與電池品質有信心,且出發前檢查過確定滿電,那不帶也還好。

    2. 雨具。

    這邊說的是兩件式,分成雨衣雨褲的東西。嘉明湖路很寬,沒啥植物會勾,所以用斗篷式雨衣問題也不大,可以接受。

    不過斗篷式雨衣拜託不要便利商店的輕便小飛俠,那東西你舉個手抬個腳就撕裂了.......然後水一樣流進來。27號中午爆炸豪雨,我巡查步道回來路上就看到一堆便利商店小飛俠在哀嚎...

    然後拜託不要只帶把傘就衝上來,現在午後熱對流的雷陣雨常常伴隨起風,稜線上風更大,你撐著傘一樣濕。然後跑到山屋抖得跟篩糠一樣在那邊跟廚師要熱水......瓦斯不用錢膩?

    3. 適當的保暖衣物。

    這個比較沒有固定標準,端看你行走速度而定。走得夠快的話,只要有雨衣褲,身體產熱就足夠維持溫暖。但速度慢點的話,如果又碰到下雨摸黑,可能至少一件刷毛外套較好。

    要注意的是:保暖衣物建議不要羽絨,因為單攻時,會需要穿保暖層的狀況,一般都是下雨淋濕。而羽絨淋濕就喪失保暖效果。建議是刷毛或化纖填充材質。

    4. 個人藥物&簡單外傷處理耗材。

    個人藥物很簡單,你在平地有什麼病,上山還是都有可能發作。平常會備什麼藥,建議單攻時就都備著。

    外傷處理也很簡單,OK繃幾個、中size紗布一包、小棉棒一包、抗生素藥膏小條一條、小管生理食鹽水一管、透氣膠帶、大力貼若干。這樣大概100公克上下,很輕,夠你處理95%以上外傷跟水泡。

    嘉明湖這邊是好在我們山屋都有醫藥箱,但如果你各位今天去沒山屋或是山屋沒醫藥的地方單攻呢?醫藥包還是要備啊啊啊!

    5. 水、路上吃的

    拜託不要都單攻了還一直來我們廚房要飲用水。我們這邊廚師人都很好,但有些人經過一直要免費的水,要那些付錢包餐才能裝飲用水的山友情何以堪?

    要準備水有兩個思路:一是出發就背著全程需要的水,不過這樣一定很重。二是自行攜帶飲水處理的器具。

    飲水處理的器具最簡單又輕的就是濾水器,現在個人用的一個1000多塊而已,有帶就自己去我們水塔裝生水過濾。

    如果你有打算中間吃熱食,比如泡麵,那就順便把水煮開就能喝了。不一定需要濾水。

    當然如果你很相信自己的鐵胃,水塔直接裝著喝我也管不著。不過我只能說,在知道那些山屋水塔裡面可能有什麼鬼東西後,我是不會生喝的科科。

    吃的就看大家喜歡,這種長時間活動建議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能量補給,較有效率。可以算一下大卡,人體一小時「最多最多」吸收400大卡熱量,再多也沒意義。帶太多也不要一直跑來塞給管理員跟廚房,我們雖然在上面待滿多天的,但不是饑民ok?

    6. 定位裝置。

    這個在現在意義底下應該都是在講手機離線地圖了,會用紙本地圖跟指北針定位的,應該也不需要看這篇。

    不過我個人認為,有手機跟安裝離線地圖之外,還有兩件事情更重要:一是事前的資料收集(後面講),二是去學怎麼用(去上阿牛老師課,或是自己在網路上研究好使用教程)。這次才發現真的有人手機離線地圖跟航跡是當裝飾的。

    7. 天幕或緊急避難帳。

    這個是選配,而且是大約3-6人準備一張就好(看天幕大小),算是團體裝備。

    主要是如果意外碰到致災性暴雨,或是出乎意料的低溫,而保暖衣物不夠時,還有最後手段可以與惡劣環境隔絕,避免失溫。

    這個的使用方式不是搭起來,而是整張直接罩在自己頭上,底下用屁股坐著壓住。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密閉空間,溫度會跟外界有一大段差距。如果有帶爐頭,在裡面開小火,甚至可以直接露宿。為啥我知道?我跟三個夥伴用這個方式在零下30度c的地方露宿過一晚,現在還活著打這些字。(但爐頭開一下,溫度有上來就要停唷,不然一氧化碳中毒會先弄死人XD)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算是最後大絕招。事前的天氣資料蒐集,還有對體能的估計,是更為重要的前置作業,非不得已不要把自己搞到要動用這招,能下山泡湯多好?幹嘛在山上露宿對吧XD

    ------裝備結束的分隔線-------

    事前準備:

    1. 地圖:對單攻目標的地理相對位置、路線的了解。

    這個很重要,你去隨便哪個城市玩當觀光客,都會做資料收集,拿張城市地圖畫來畫去,安排景點順序,憑什麼以為來山上不需要?憑什麼以為來這邊可以free style?

    登山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更不是某些幹話說的一條路走到底就會到。

    如果以嘉明湖為例,你不需要會看等高線地圖這種高深的東西。但至少要弄一個有步道上各地標資訊的地圖。上面會顯示這條步道上,在多少里程數的地方,會出現岔路、這個岔路會通往哪裡。還有在幾k處會有什麼重要地標。

    只要稍微花半小時做這件事情,你就不會在三叉山那個岔路問我,請問這兩條路哪一條會通到嘉明湖?

    在找地圖資訊的時候,有一點務必注意:時效性。其實這個是蒐集任何登山資訊都要注意的,資訊越新越好,最好是同一年度的。

    這兩天至少有五組單攻的山友,從湖邊回來嘉明湖山屋,然後跟我抱怨說,為什麼向陽山頂直接往北那條路這麼難走,害他們差點迷路走不出來.......但是只要有稍微查近一兩年的資料,應該都能查到,那條路現在已經甚少有人走,而且路跡不明顯了。大部分人都是從向陽山登山口那個岔路原路來回向陽山頂。

    2. 腳程估計

    很多人來嘉明湖山屋第一句話問我,這邊到嘉明湖還要多久?說實話我根本很難回答。因為我過去最快只要40分鐘,但我也看過走4小時的。你屬於這個光譜的哪一端呢?

    其實你只要稍微做一下腳程估計,就不用問這個了。怎麼做呢?

    查閱至少三份,能夠到五份最好,別人單攻的紀錄,這個紀錄要包含抵達每個重要地點的時間。

    然後你在走的時候,就要從第一個段落(也就是起點到第一個重要地標)開始,比較自己跟紀錄的時間差異。假設你蒐集了3-5份紀錄,那應該會有至少一份的時間,跟你的速度是接近的。比較個兩三段後,你就知道能不能使用那份紀錄的時間,作為你估計自己之後還需要走多久的參考了。

    3. 設定停損點

    這兩天,我看到太多山友,就是滿腦子:我一定要去看嘉明湖!!!然後就一發衝到底。我常常在山屋門口看啊看,哪些人狀況不太妙其實看得出來。但我個性不是那種喜歡勸退的人,我只會提醒:要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態跟腳程唷,不行就不要勉強。大家都會回:好的我們會評估。結果呢?最後還是摸到深夜才下山,或乾脆就在我們山屋迫降一晚......幹根本沒有人真的在評估啊啊啊!

    單攻很重要的一點,叫做時間風險控管。這甚至比過夜行程還重要,原因是單攻本身是輕裝,不一定有足夠的裝備應付非預期過夜。

    而這個時間風險控管,要跟前面的腳程估計一起做。

    首先,你要先想好:你能夠接受自己走到幾點。

    這個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我之前去一日北大武兩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走15-18小時,鐵定摸到黑。但因為這本來就是我的計畫,本身就是以這個來準備。

    但對一般大眾來說,我會建議底線設定成以下兩個:1 不要摸到晚黑 2 最多不要超過15小時(12小時內較好)

    理由是,摸晚黑跟過長時間的行走,都是讓風險大幅提高的因素。黑夜能見度差;而人在過長時間行走累積的疲累下,判斷力跟肌肉控制力都大幅下降,這時候發生意外的機會就更高(跌倒、走錯...等等)

    有了底線後,加上前面收集好幾份的時間紀錄,你應該對於單攻一趟大概要花多少時間有初步概念。比如五份紀錄的時間,分別是10小時、12小時兩份、14小時兩份。那你就能合理推估,腳程快的山友大概要10小時,中等是12,慢一點是14。

    此時,出發前,你就可以依據你對自己體能的了解,對照紀錄的時間,去預估「你可能會走多久」。比如你以前登山的經驗,都是走比別人還慢,殿後吊車尾,那就不要以為你能10小時搞定,請準備至少14小時。

    這時候就能以這個最初的預估,來倒推出發時間。如果你預估自己單攻一趟需要14小時,然後你希望在天黑前下山,那就來算:現在天黑是19:00,減掉14,你最晚得在凌晨5點開始走。但我通常不會抓那麼剛好,會再預留10%左右的預備時間,以避免自己身體狀況差,或估計不準。以14小時的10%來看,就是大概一個半小時。所以我會再把凌晨5點提早一個半小時,也就是凌晨三點半出發。反正早出發早好,提早下山也是賺到,寧願早也不要晚。

    開始走後,就要定時定點,去對照自己實際的速度,跟自己原先預估的,以及拿來當作參考基準的那份紀錄,有多少差距。是比自己預估的快,還是慢呢?差多少?

    這件事情在每個重要地標都要做。舉個例子,假設當你來到嘉明湖山屋,你發現你原先拿來當作預估參考的那份紀錄,用了6小時抵達,但你到這邊已經花了8小時。那這時候就不用猶豫了,回頭吧。因為如果你繼續走,那就可以清楚預見到,下山一定大大超過自己預估的時間,而且會大摸黑。

    上面這段比較複雜,我用一個簡化的流程,來概括上面講到的東西
    1. 設定幾點下山
    2. 對照自己的體能,以及蒐集到的紀錄
    3. 訂出一個最初的預估總耗時
    4. 倒推回去,設定幾點出發
    5. 實際開始走後,在每一段去印證自己的實際速度,跟預估差多少。
    6. 若符合預估,或比預估快,則繼續
    7. 若比預估慢,且已可預見繼續下去,會超過當初設定的下山底線,撤退。

    4. 天氣資訊

    單攻的天氣資訊算好掌控,因為你直到出發前一天,都還能查看天氣預報。現在的氣象其實到三天內都算準了。

    知道那天大概的天氣後,就看個人對天氣的容忍度。對我來說,除非是梅雨那種下整天雨的,或是颱風,這兩種我會乾脆就在家裡耍廢。

    但像這幾天算是典型夏季氣候,也就是早上晴朗,下午開始雷陣雨,傍晚前會停然後放晴。那就可以依據自己的接受度,看要不要衝。如果要衝,那就做好面對天氣的最佳準備。

    以這個連假的夏季氣候模式來看,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早點出發,走快一點,下雨前就給他結束。但這種想法總有一天會失準,像是27號,山上應該很少人算到早上十點多就下雨。所以這種時候,第二個思路,也就是充足的裝備就很重要,可以回去參看前面的準備部分。

    然後提醒一下,雷陣雨的天氣,最怕的其實不是下雨,而是打雷。聽到雷聲或是看到閃電很近的話,就不要繼續待在空曠的稜線高處了,趕快烙跑實在。比如說嘉明湖後半段,從向陽北峰到三叉山這大段,碰到熱對流旺盛的時候,雷擊風險都不小。

    ----------很雞婆的分隔線----------

    好啦打很長了,不過真心希望打這些內容,可以在這個山林解禁的年代,讓更多想嘗試這門運動的人有些幫助。

    我相信很多人不是天兵,只是不得要領。希望大家都能安全的享受登山的快樂,也希望知識的傳播,能讓山林開放的陣痛期短一點。

    如果有大大覺得我有沒寫清楚的,歡迎補充。也歡迎到處轉載,註明作者即可。

    啊對了,補充一點:單攻也是可以請嚮導的。如果你就是不想花心思想那麼多,那至少雇個專業的嚮導,幫你做上述這些事情。而不是傻傻的衝去找虐送死。《參雜一點靠北的百岳單攻攻略》

    上班日第一天大家可blue?連假終於平安結束了,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幫忙,沒什麼重大山難事件。

    肥宅我有在嘉明湖兼差當山屋管理員應該是個眾所皆知的事情了。之前排班時,完全忘記六月底是端午連假,於是人群恐懼症的我,就這麼在可怕的連假,在上頭值班......

    不過也是讓我看到各種以前沒看過的神奇現象,算是開了眼界。

    這次想來跟大家聊聊單攻。

    首先嘉明湖自從總量管制後難抽到爆已經是個既定事實,山屋床位就這麼多,想要來爬的人則是那~~~麼多。於是許多山友就把腦筋動到單攻頭上。

    剛好林管處這幾年大幅度開放單攻限制,只要事前在網路申請,沒有任何名額限制,也不會審核,申請就讓你來單攻。

    於是我這幾天就這樣看到各種世界奇觀:

    這兩天連假,每天單攻人數都破百人,路上根本人潮絡繹不絕。但光是26-27這兩天,我就收容了兩組奮勇衝到湖邊,結果最後衝不下山的山友。然後還有一組是凌晨三點從向陽遊樂區起登,結果最後回到向陽遊樂區已是隔天早上八點。現在是怎樣?嘉明湖當八千在爬?

    這還不論每天都有好幾組是從天黑走到天亮,再走到天黑的,看到我都捏把冷汗,腦中都響起忠孝東路走九遍的旋律了。也為我駐守登山口管制站的同事感到疲倦,每天都要等人下山等到十點以後......

    至於那種不帶頭燈不帶雨衣,跟我說有手機燈光就ok的我就不想講了。還有完全不做功課,來到山屋第一句就問嘉明湖在哪個方向的......講完方向之後,順口提醒說事前要研究地圖唷,結果回我一句:「呵呵我們都free style。」我臉上笑笑的但是腦中閃過的是free你老師...

    -------抱怨完畢分隔線-------

    看完抱怨還有耐心看下去的,我下面想簡單分享一下,如果想要來一趟這類的百岳單攻,需要準備些什麼。

    裝備:

    1. 頭燈。

    這個不用說了吧?拿手機或手電筒照路都得佔用一隻手,非常不方便。手機電力寶貴,我寧願你拿手機來打卡,也不要用它當主要照明啊啊啊!

    在單日行程,備用電池倒是不一定。如果你對使用的頭燈與電池品質有信心,且出發前檢查過確定滿電,那不帶也還好。

    2. 雨具。

    這邊說的是兩件式,分成雨衣雨褲的東西。嘉明湖路很寬,沒啥植物會勾,所以用斗篷式雨衣問題也不大,可以接受。

    不過斗篷式雨衣拜託不要便利商店的輕便小飛俠,那東西你舉個手抬個腳就撕裂了.......然後水一樣流進來。27號中午爆炸豪雨,我巡查步道回來路上就看到一堆便利商店小飛俠在哀嚎...

    然後拜託不要只帶把傘就衝上來,現在午後熱對流的雷陣雨常常伴隨起風,稜線上風更大,你撐著傘一樣濕。然後跑到山屋抖得跟篩糠一樣在那邊跟廚師要熱水......瓦斯不用錢膩?

    3. 適當的保暖衣物。

    這個比較沒有固定標準,端看你行走速度而定。走得夠快的話,只要有雨衣褲,身體產熱就足夠維持溫暖。但速度慢點的話,如果又碰到下雨摸黑,可能至少一件刷毛外套較好。

    要注意的是:保暖衣物建議不要羽絨,因為單攻時,會需要穿保暖層的狀況,一般都是下雨淋濕。而羽絨淋濕就喪失保暖效果。建議是刷毛或化纖填充材質。

    4. 個人藥物&簡單外傷處理耗材。

    個人藥物很簡單,你在平地有什麼病,上山還是都有可能發作。平常會備什麼藥,建議單攻時就都備著。

    外傷處理也很簡單,OK繃幾個、中size紗布一包、小棉棒一包、抗生素藥膏小條一條、小管生理食鹽水一管、透氣膠帶、大力貼若干。這樣大概100公克上下,很輕,夠你處理95%以上外傷跟水泡。

    嘉明湖這邊是好在我們山屋都有醫藥箱,但如果你各位今天去沒山屋或是山屋沒醫藥的地方單攻呢?醫藥包還是要備啊啊啊!

    5. 水、路上吃的

    拜託不要都單攻了還一直來我們廚房要飲用水。我們這邊廚師人都很好,但有些人經過一直要免費的水,要那些付錢包餐才能裝飲用水的山友情何以堪?

    要準備水有兩個思路:一是出發就背著全程需要的水,不過這樣一定很重。二是自行攜帶飲水處理的器具。

    飲水處理的器具最簡單又輕的就是濾水器,現在個人用的一個1000多塊而已,有帶就自己去我們水塔裝生水過濾。

    如果你有打算中間吃熱食,比如泡麵,那就順便把水煮開就能喝了。不一定需要濾水。

    當然如果你很相信自己的鐵胃,水塔直接裝著喝我也管不著。不過我只能說,在知道那些山屋水塔裡面可能有什麼鬼東西後,我是不會生喝的科科。

    吃的就看大家喜歡,這種長時間活動建議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能量補給,較有效率。可以算一下大卡,人體一小時「最多最多」吸收400大卡熱量,再多也沒意義。帶太多也不要一直跑來塞給管理員跟廚房,我們雖然在上面待滿多天的,但不是饑民ok?

    6. 定位裝置。

    這個在現在意義底下應該都是在講手機離線地圖了,會用紙本地圖跟指北針定位的,應該也不需要看這篇。

    不過我個人認為,有手機跟安裝離線地圖之外,還有兩件事情更重要:一是事前的資料收集(後面講),二是去學怎麼用(去上阿牛老師課,或是自己在網路上研究好使用教程)。這次才發現真的有人手機離線地圖跟航跡是當裝飾的。

    7. 天幕或緊急避難帳。

    這個是選配,而且是大約3-6人準備一張就好(看天幕大小),算是團體裝備。

    主要是如果意外碰到致災性暴雨,或是出乎意料的低溫,而保暖衣物不夠時,還有最後手段可以與惡劣環境隔絕,避免失溫。

    這個的使用方式不是搭起來,而是整張直接罩在自己頭上,底下用屁股坐著壓住。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密閉空間,溫度會跟外界有一大段差距。如果有帶爐頭,在裡面開小火,甚至可以直接露宿。為啥我知道?我跟三個夥伴用這個方式在零下30度c的地方露宿過一晚,現在還活著打這些字。(但爐頭開一下,溫度有上來就要停唷,不然一氧化碳中毒會先弄死人XD)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算是最後大絕招。事前的天氣資料蒐集,還有對體能的估計,是更為重要的前置作業,非不得已不要把自己搞到要動用這招,能下山泡湯多好?幹嘛在山上露宿對吧XD

    ------裝備結束的分隔線-------

    事前準備:

    1. 地圖:對單攻目標的地理相對位置、路線的了解。

    這個很重要,你去隨便哪個城市玩當觀光客,都會做資料收集,拿張城市地圖畫來畫去,安排景點順序,憑什麼以為來山上不需要?憑什麼以為來這邊可以free style?

    登山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更不是某些幹話說的一條路走到底就會到。

    如果以嘉明湖為例,你不需要會看等高線地圖這種高深的東西。但至少要弄一個有步道上各地標資訊的地圖。上面會顯示這條步道上,在多少里程數的地方,會出現岔路、這個岔路會通往哪裡。還有在幾k處會有什麼重要地標。

    只要稍微花半小時做這件事情,你就不會在三叉山那個岔路問我,請問這兩條路哪一條會通到嘉明湖?

    在找地圖資訊的時候,有一點務必注意:時效性。其實這個是蒐集任何登山資訊都要注意的,資訊越新越好,最好是同一年度的。

    這兩天至少有五組單攻的山友,從湖邊回來嘉明湖山屋,然後跟我抱怨說,為什麼向陽山頂直接往北那條路這麼難走,害他們差點迷路走不出來.......但是只要有稍微查近一兩年的資料,應該都能查到,那條路現在已經甚少有人走,而且路跡不明顯了。大部分人都是從向陽山登山口那個岔路原路來回向陽山頂。

    2. 腳程估計

    很多人來嘉明湖山屋第一句話問我,這邊到嘉明湖還要多久?說實話我根本很難回答。因為我過去最快只要40分鐘,但我也看過走4小時的。你屬於這個光譜的哪一端呢?

    其實你只要稍微做一下腳程估計,就不用問這個了。怎麼做呢?

    查閱至少三份,能夠到五份最好,別人單攻的紀錄,這個紀錄要包含抵達每個重要地點的時間。

    然後你在走的時候,就要從第一個段落(也就是起點到第一個重要地標)開始,比較自己跟紀錄的時間差異。假設你蒐集了3-5份紀錄,那應該會有至少一份的時間,跟你的速度是接近的。比較個兩三段後,你就知道能不能使用那份紀錄的時間,作為你估計自己之後還需要走多久的參考了。

    3. 設定停損點

    這兩天,我看到太多山友,就是滿腦子:我一定要去看嘉明湖!!!然後就一發衝到底。我常常在山屋門口看啊看,哪些人狀況不太妙其實看得出來。但我個性不是那種喜歡勸退的人,我只會提醒:要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態跟腳程唷,不行就不要勉強。大家都會回:好的我們會評估。結果呢?最後還是摸到深夜才下山,或乾脆就在我們山屋迫降一晚......幹根本沒有人真的在評估啊啊啊!

    單攻很重要的一點,叫做時間風險控管。這甚至比過夜行程還重要,原因是單攻本身是輕裝,不一定有足夠的裝備應付非預期過夜。

    而這個時間風險控管,要跟前面的腳程估計一起做。

    首先,你要先想好:你能夠接受自己走到幾點。

    這個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我之前去一日北大武兩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走15-18小時,鐵定摸到黑。但因為這本來就是我的計畫,本身就是以這個來準備。

    但對一般大眾來說,我會建議底線設定成以下兩個:1 不要摸到晚黑 2 最多不要超過15小時(12小時內較好)

    理由是,摸晚黑跟過長時間的行走,都是讓風險大幅提高的因素。黑夜能見度差;而人在過長時間行走累積的疲累下,判斷力跟肌肉控制力都大幅下降,這時候發生意外的機會就更高(跌倒、走錯...等等)

    有了底線後,加上前面收集好幾份的時間紀錄,你應該對於單攻一趟大概要花多少時間有初步概念。比如五份紀錄的時間,分別是10小時、12小時兩份、14小時兩份。那你就能合理推估,腳程快的山友大概要10小時,中等是12,慢一點是14。

    此時,出發前,你就可以依據你對自己體能的了解,對照紀錄的時間,去預估「你可能會走多久」。比如你以前登山的經驗,都是走比別人還慢,殿後吊車尾,那就不要以為你能10小時搞定,請準備至少14小時。

    這時候就能以這個最初的預估,來倒推出發時間。如果你預估自己單攻一趟需要14小時,然後你希望在天黑前下山,那就來算:現在天黑是19:00,減掉14,你最晚得在凌晨5點開始走。但我通常不會抓那麼剛好,會再預留10%左右的預備時間,以避免自己身體狀況差,或估計不準。以14小時的10%來看,就是大概一個半小時。所以我會再把凌晨5點提早一個半小時,也就是凌晨三點半出發。反正早出發早好,提早下山也是賺到,寧願早也不要晚。

    開始走後,就要定時定點,去對照自己實際的速度,跟自己原先預估的,以及拿來當作參考基準的那份紀錄,有多少差距。是比自己預估的快,還是慢呢?差多少?

    這件事情在每個重要地標都要做。舉個例子,假設當你來到嘉明湖山屋,你發現你原先拿來當作預估參考的那份紀錄,用了6小時抵達,但你到這邊已經花了8小時。那這時候就不用猶豫了,回頭吧。因為如果你繼續走,那就可以清楚預見到,下山一定大大超過自己預估的時間,而且會大摸黑。

    上面這段比較複雜,我用一個簡化的流程,來概括上面講到的東西
    1. 設定幾點下山
    2. 對照自己的體能,以及蒐集到的紀錄
    3. 訂出一個最初的預估總耗時
    4. 倒推回去,設定幾點出發
    5. 實際開始走後,在每一段去印證自己的實際速度,跟預估差多少。
    6. 若符合預估,或比預估快,則繼續
    7. 若比預估慢,且已可預見繼續下去,會超過當初設定的下山底線,撤退。

    4. 天氣資訊

    單攻的天氣資訊算好掌控,因為你直到出發前一天,都還能查看天氣預報。現在的氣象其實到三天內都算準了。

    知道那天大概的天氣後,就看個人對天氣的容忍度。對我來說,除非是梅雨那種下整天雨的,或是颱風,這兩種我會乾脆就在家裡耍廢。

    但像這幾天算是典型夏季氣候,也就是早上晴朗,下午開始雷陣雨,傍晚前會停然後放晴。那就可以依據自己的接受度,看要不要衝。如果要衝,那就做好面對天氣的最佳準備。

    以這個連假的夏季氣候模式來看,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早點出發,走快一點,下雨前就給他結束。但這種想法總有一天會失準,像是27號,山上應該很少人算到早上十點多就下雨。所以這種時候,第二個思路,也就是充足的裝備就很重要,可以回去參看前面的準備部分。

    然後提醒一下,雷陣雨的天氣,最怕的其實不是下雨,而是打雷。聽到雷聲或是看到閃電很近的話,就不要繼續待在空曠的稜線高處了,趕快烙跑實在。比如說嘉明湖後半段,從向陽北峰到三叉山這大段,碰到熱對流旺盛的時候,雷擊風險都不小。

    ----------很雞婆的分隔線----------

    好啦打很長了,不過真心希望打這些內容,可以在這個山林解禁的年代,讓更多想嘗試這門運動的人有些幫助。

    我相信很多人不是天兵,只是不得要領。希望大家都能安全的享受登山的快樂,也希望知識的傳播,能讓山林開放的陣痛期短一點。

    如果有大大覺得我有沒寫清楚的,歡迎補充。也歡迎到處轉載,註明作者即可。

    啊對了,補充一點:單攻也是可以請嚮導的。如果你就是不想花心思想那麼多,那至少雇個專業的嚮導,幫你做上述這些事情。而不是傻傻的衝去找虐送死。

  • 廢電池處理流程 在 電腦王阿達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9-29 20:00:32

    ECOCO宜可可循環經濟官網:https://ecoco.page.link/jt9Q
    Facebook粉專:https://ecoco.page.link/7vCc
    立即下載 ECOCO APP:https://ecoco.page.link/mweY
    你家的廢電池都怎麼處理呢?以往要累積500公克才能去超商換,等到生鏽漏液超噁心,數量太少只能丟資源回收,真的很可惜。現在來自台南的「ECOCO宜可可循環經濟」在全台各地設置電池智慧回收機,只要您家中有任何乾電池,就算只有一顆也能兌換點數,可在Q哥、小北百貨、迷客夏、台安藥局、foodpanda...等單位使用(詳細清單請見官網),動手作回收還能領好康!
    除了電池,家中的空瓶、空罐、飲料杯都能換,千萬不要浪費了喔!
    #ECOCO #宜可可循環經濟 #垃圾變黃金
    00:00 前言
    01:50 ECOCO 電池回收服務介紹
    02:23 ECOCO 回收流程
    05:20 ECOCO 點數回饋與配合廠商
    06:18 ECOCO 空瓶、鐵鋁罐回收介紹
    06:46 ECOCO 智慧回收機原理
    08:50 ECOCO 目前服務區域
    10:32 ECOCO 點數兌換流程
    11:38 結語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