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廠場危害預防應變計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廠場危害預防應變計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廠場危害預防應變計畫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跨局處團隊合作成立專案小組 持續精進路平作為 陳其邁市長執政團隊就職滿周年,持續透過各項政策作為,落實競選政見,其中,市長交付由我督導的路平專案,已透過公私協力模式,由土木技師公會、工務局、養工處、水利局、地政局、經發局等,共同組成專案小組,針對各項路平作為進行滾動式檢討,期以「讓市民朋友享...
廠場危害預防應變計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跨局處團隊合作成立專案小組 持續精進路平作為
陳其邁市長執政團隊就職滿周年,持續透過各項政策作為,落實競選政見,其中,市長交付由我督導的路平專案,已透過公私協力模式,由土木技師公會、工務局、養工處、水利局、地政局、經發局等,共同組成專案小組,針對各項路平作為進行滾動式檢討,期以「讓市民朋友享有平坦道路的舒適感」為目標,不斷導入各項科技應用於路平實務工程推進。
今(8/25)我主持0805豪雨後整體路平改善狀況檢討會議,通盤檢視高雄市路平專案執行現況,聽取專案小組成員的各項工作進度報告,並經過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陳存永理事、高雄市土木技師公會黃清和理事長、高苑科技大學劉文宗教授、用路人代表的NGO團體高雄市綠色協會黃暉榮理事都給予市府團隊路平作為相當的肯定;我們將不定期滾動式檢討,責成工務局增修瀝青混凝土刨鋪作業手冊」更新,以及洽請工務局及水利局共同合作處理「道路淘空預防及緊急應變sop」,更在未來配合產官學界來試擬「道路平整及管線管理優化的中程計畫」。以下是今日會議所獲得之共識,供大家分享:
#針對排水設施進行預防性檢測作業,避免地下坑洞
面對極端氣候威脅,強降雨頻仍,地基易遭沖刷土石流失,且多有使用逾10年以上的老舊管線,易造成水利設施連通管接點損壞滲水,導致掏空而引發地下孔洞。水利局表示已籌措340萬經費,投入排水設施預防性檢測,主要為:「過往排水設施損壞引發之路面下陷」與「老舊排水設施」兩種樣態。今年度首度試辦透地雷達檢測作業,針對近期內曾發現的既有排水設施損壞引發路面下陷,或老舊排水設施,列為今年度檢測熱區,如鳳山區鳳東路、林森路,前鎮凱旋四路等8條計畫路段6個行政區優先試辦,計畫長度3650公尺,預計於今年10月底前完成檢測。
#建立道路掏空路基緊急應變SOP
0805豪雨期間所致道路掏空情形,我要求市府團隊工務局、養工處、水利局共同合作,在自我巡檢或接獲民眾通報後,隨即修補管線缺失,緊急處理掏空所可能引發的公共危險問題,必須立刻排除,除開挖釐清管線權責單位,並優先以最快速度,復原道路交通安全通行。
#經發局、工務局攜手整合既有工業管線及道路挖掘管制圖資
由經發局工業管線管理系統所控管的工作日誌,紀錄每起不明異味通報案件,以圖層方式呈現,串接地政局道挖中心道路挖掘現況,以做為物質危害辨識與應變處置建議、管制疏散參考距離、洩漏擴散模擬。
#導入資通訊科技整合應用,讓整體路平SOP更智慧化且落實道路施工標準化:
1.訂定瀝青混凝土刨鋪作業手冊
建立基準,品質如一。自道路設計開始,為一系列的測量、刨鋪整合、孔蓋下地、基底改良等施工流程管控,訂定一套標準作業流程,以提供本府各機關道路工程施作標準依據。
2.道路補修機制SOP建立
因時制宜,彈性處置。遇雨天採用冷料緊急修補,第一時間消弭用路人交通危險,俟放晴後即刻運用熱料AC鋪平輾壓,再視道路損壞情形予以方正切割修補,經由路面PCI評估,採行大面積全路寬刨鋪。
3. 三方即時智慧監控已進行路面刨鋪
市政府要求發包的工程所需之瀝青材料,自料廠出料後運送至現場施工,均採全程錄影,品質安心無疑慮;現場監控情形,即時回傳至道路挖掘管理中心,三方同時錄影監控,以求交互把關,路平施工過後的每一條道路,務求均質如一,禁得起考驗。而且將科技導入,養工處透過「養護資訊管理系統」巡查監控,並開發視覺辨識軟體,以AI自動偵測道路缺陷,搭配GPS紀錄及Google map定位技術,提供道路包商巡查即時位置及歷史軌跡查詢。
#重視市民即時回饋,實現迅捷、效能的路平精進作為
1.建案聯合挖掘制度流程管控,減少道路挖掘:
起造人備妥資料整體流程管控縮短至約45天內完成,並排定每週2次時間協調聯合進場時間,避免民眾誤解重覆挖掘,挖管中心110年1-7月核發路證下降7%,比原先設定下降5%更多,對此我勉勵市府團隊持續保持,更加精進。
2.刨鋪整合2.0,由挖管基金統整為一次性的復原工程:
指定單位統一修復,以確保路面修復品質,有效減少工程資源浪費,同時為市庫增闢財源收益。
3.擴大推廣便民APP系統:
市民可直接查詢施工位置、施工單位、施工廠商等資訊,並連結即時施工影像,全民一起來督工。
4.加強管挖竣工品質抽查:
110年度起,針對50公尺以上路證之AC厚度、壓實度、平坦度及孔蓋下地深度,以現地實際抽查方式,巡查抽驗管挖案件竣工後的道路平整度,確保道路品質,挖管中心資料說明查驗比率63%,已達到陳市長宣佈50%目標值。
5.三維管線圖資建置,預防災害應變:
遴選測繪業者協助各管線單位於竣工後繳交高品質管線測量或3D攝影測量成果,以快速有效提升管線竣工圖資精準度,並指定危安管線等申挖案件,必須導入3D攝影測量,透過保存挖埋現況的PDF檔建置,以供未來隨時調閱之所需,防範於未然。
#路平專案
#團隊合作更勝於相互究責歸屬
#道路通行市民權利優先
#任務交付_使命必達
廠場危害預防應變計畫 在 劉建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在麥寮有一個環保署主辦的 #毒化災防制與教育宣導活動,有很多鄉親一起來參加。
說到雲林麥寮,大家都知道這裡有一個全台最大的石化園區六輕,時不時來個爆炸或大火,每次會有什麼樣的危害或是污染,環保署化學局台中隊要趕到六輕檢測,路程就要將近一個小時,緩不濟急。
為此,我提案要求成立「#專屬六輕之毒化災應變技術小組」,也獲得環保署支持,今年1月1日在麥寮六輕正式成立隊部,編列12位隊員,配應變偵檢車、應變勤務車各一台、A級防護衣22件、可隨身攜帶式層析質譜儀系統一組、手持式五用氣體偵測器10台等等,今天這些毒化災器材也都有展示出來。
如今麥寮隊成立,2分鐘內就能進到六輕進行毒化災的檢測與防災應變,像是今年7月六輕台塑石化麥寮一廠煉油部二廠火警事故,麥寮隊就迅速抵達現場監測,馬上監控。且今年麥寮隊進駐後,針對六輕的「危害預防應變計畫書審視」、「無預警測試」、「臨場輔導」等檢查比過往超出三倍,給居民真的有如一個定心丸。
這都要感謝 #化學局 謝燕儒局長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過去針對「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修法,107年桃園敬鵬公司大火,因廠房存有大量柴油及腐蝕性化學物質,造成救援困難,因此謝局長來與我商談修法,在107年12月21日完成修法三讀,當了那麼多年立委,修過那麼多法案,第一次因為法案三讀被邀請合照,作為歷史見證,就是謝局長。
台灣過去防災宣導都著重在火災、地震,在毒化災這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因此在麥寮隊成立即將屆滿一年之際,我建議謝局長舉辦活動,來加強全民毒化災的意識,讓大家更關心自己家鄉環境。
✅ 建國骨力請您鼓勵
廠場危害預防應變計畫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鉛在骨頭裡半衰期長達25年!遠離重金屬危害」
鉛是一種天然生成的金屬,於地殼中存在少許的含量。鉛在環境中無所不在,包括空氣、水和土壤。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鉛在環境中有多重來源,包括石油(含鉛汽油)、油漆、染料、食物罐頭之焊接劑、含有染料的食品容器、含鉛水管、工業製程、含鉛中草藥、含鉛糖果紙、含鉛玩具等。
經由空氣、家戶灰塵、街塵、土壤、水及食物進入人體者占80%以上,如將鉛物質或食物吃下被小腸吸收,經由門脈循環後進入肝臟,然後分布到肝、腎、血球,其中有80%以上儲存於骨頭與牙齒中,鉛在血液中半衰期約為30天,在骨頭中則約高達25年以上。
■鉛暴露與心血管危險因子有正相關,濃度與股骨骨密度有負相關
「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與「恩主公醫院林建宇副院長」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黃柏菁助研究員」,過去兩年來針對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鉛暴露研究發現,青年人的鉛暴露不僅與胰島素阻抗、血壓、代謝症候群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正相關,更進一步地發現,鉛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也有密切的正相關。
進一步探討鉛造成動脈硬化的可能機轉,發現早期鉛暴露與內皮細胞功能失常有關,且鉛除了直接與動脈硬化相關,也可能藉由調控DNA的甲基化後間接造成動脈硬化。
此外,研究團隊也藉由分析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資料庫,發現體內鉛濃度也與股骨的骨密度有負相關,這趨勢在停經前的婦女更加明顯,因此也可能會增加之後骨折的風險。
■鉛負面影響身體生理系統,避免鉛暴露生活有對策
鉛之所以被重視,是因為鉛幾乎負面影響了我們身體所有的生理系統,並非人體所需之必要元素,最重要的是國際間公認鉛暴露沒有所謂的安全值。
為防堵鉛暴露,蘇大成主任建議:
▶早上或返家後自來水水龍頭先打開,讓水流1-2分鐘,將沉積在管路之鉛排出,並可作為沖馬桶、澆花等非食用用途。
▶在烹煮蔬菜前徹底浸洗,尤其是葉菜,可減少蔬菜表面上含鉛的塵垢及泥土。
▶盛裝菜餚食物用安全餐具,不用裝飾器皿,且避用色彩鮮艷的餐具,更不能用鮮豔餐具來盛放酸性食物,以防彩色顏料中的鉛滲入食物中。
▶與食物接觸的餐具,最好購買沒有顏色或圖案,儘量挑選白色、平滑的
▶給予小孩的玩具的挑選上,也應具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安全標章之玩具。
▶使用中藥則須注意其來源安全可靠,如長期服用後發現四肢微麻或無力等神經症狀,應暫時停藥且諮詢其他醫師。
▶在所處環境,宜注意清掃、吸塵,避免處於有落漆、剛油刷或焊接作業的場所
▶油漆建議選用獲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推動之健康綠建材標章之水性材質
▶從事含鉛作業時,應穿著工作服,且勿將工作服穿回家,下班時需於工廠更衣、沐浴再回家。
(資料來源:【註1】)
■遠離重金屬危害,食品重金屬檢測
每當聽到在食物檢驗出重金屬殘留,總是讓人覺得惶惶不安,深怕不小心就把這有毒重金屬一併吃進去。不過正因為人民對飲食安全的高度重視,目前大部分食品都會進行重金屬檢測,確定檢驗的重金屬含量低於衛生濃度標準後,才能出現在市面上販售。
■重金屬是什麼?
一般定義是指密度大於 5 g/cm3 的金屬,但若用在食品檢測中,則是對於生物體有危害的「有毒重金屬」之簡稱,當食入過量有毒重金屬,慢慢累積在身體的有毒物質便會引發各種疾病,讓健康亮起紅燈。而我國「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中,將以下7種物質列為重金屬檢驗的目標對象。
➜鉛:鉛幾乎對於人體的所有器官和系統都有影響,主要的毒性是影響成人和兒童的神經系統。而孩童又比成人更為敏感,鉛對於孩童的發育、精神智能發展與認知能力皆有影響。IARC已將無機鉛認定為可能的致癌物(IARC 2A)。
➜總砷與無機砷:砷依照存在的型態分為『無機砷』及『有機砷』。有機砷的毒性較低,但無機砷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證實對人類具有致癌性(IARC I),可能導致罹患肝癌、膀胱癌等癌症的風險增加。著名的「烏腳病」即為砷中毒之後果。
➜鎘:鎘會損害腎臟、肺臟及骨頭。著名的「痛痛病」即為鎘中毒的疾病之一。
➜汞與甲基汞:甲基汞(有機汞的一種)和汞蒸氣比其他型態的汞更有害,曝露率在高濃度的金屬汞、有機汞或無機汞可能永久損害大腦、腎臟和發育中的胎兒。著名的「水俁病」即為甲基汞中毒所引起。
➜錫:短時間攝入過量無機錫化合物,恐會引起胃痛、貧血等問題,也可能對肝臟、腎臟等器官造成傷害。
➜銅:適量的銅有助於維持健康,但攝入過量的銅會引發噁心、嘔吐、胃抽筋、腹瀉等急性症狀,非常高濃度的銅會導致肝、腎損害。
➜銻:高濃度的銻恐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如雙眼或肺部發炎,或是引起胃痛、腹瀉、嘔吐與胃潰瘍等腸胃道病症。(資料來源:【註2】)
■台大醫列日常3類排鉛食物要多吃
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建議日常可食用這3類排鉛食物:
➜含鈣、鐵、鋅食物:
鈣、鐵、鋅與鉛進入體腸胃道是通過同一運載蛋白,所以具相互競爭機制,因此可以多吃些富含鈣、鐵、鋅的食物,例如豆製品、肉類(牛肉)、蛋類、動物肝臟、牛奶、蝦皮等。
➜蛋白質食物:
例如豆製品、蛋等,其蛋白質成分與體內鉛結合成可溶性化合物,進而阻止人體對鉛的吸收。
➜含維生素C的食物:
可抑制人體對鉛的吸收、促進鐵質吸收,有助抵抗鉛害,協助體內的鉛從糞便排出。
(資料來源:【註1】)
【Reference】
國衛院論壇議題「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簡介
➤➤議題召集人:葛應欽講座教授(中國醫藥大學)、余幸司代理院長(國家衛生研究院)
➤➤提出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之政策建言,降低食品安全爭議事件之發生及加強政府緊急應變之處置能力, 保障消費者健康。
本計畫針對加強食品風險預防提出以下政策建言:
(A)潛在性未知毒物之調查與規範。
(B)分析檢討已有規範之食品或添加物之國際差異。
(C)評估對健康效應爭議之食品或添加物風險。
經專案會議討論,將集合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完成「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建言書」,研究成果將可提供食品藥物管理署參考,以降低食品安全爭議事件之發生及加強政府緊急應變之處置能力。
此建言書分六個章節,分別為前言、潛在性未知毒物之調查與規範、分析檢討已知規範之食品添加物之國際比較、評估爭議性食品及汙染物或添加風險、食品安全與食品詐欺之國內外處理經驗及結語。
➜ https://forum.nhri.edu.tw/projects/forum-projects/108-pp-5/
1.來源
➤➤資料
∎【註1】
元氣網「鉛在骨頭裡半衰期長達25年! 台大醫列日常3類排鉛食物要多吃」: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7/4847119
∎【註2】
SGS「遠離重金屬危害:讓重金屬檢驗為你做好食品安全檢測」:https://msn.sgs.com/Article.aspx?n=5825&d=FOOD
➤➤照片
∎【註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重金屬危害 #鉛 #鉛暴露 #心血管危險因子 #股骨骨密度
台大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 恩主公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