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廟宇招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廟宇招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廟宇招聘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446的網紅梁震明 Liang, Chen Mi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龍柱】清朝時期現場雕刻發展略述 在從事台灣清朝龍柱相關研究時,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實物觀察,發現某些廟宇的龍柱是採用台灣本地石材,並在現場雕刻而成。 最好的例子就是北埔慈天宮,以當時的經濟及交通條件,位在山區的廟宇是很難進口石材或龍柱,做為興修改建之用。而解決的辦法即是招聘匠師們來此居住生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龍柱#北埔#慈天宮 在從事台灣清朝龍柱相關研究時,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實物觀察,發現某些廟宇的龍柱是採用台灣本地石材,並在現場雕刻而成。 最好的例子就是北埔慈天宮,以當時的經濟及交通條件,位在山區的廟宇是很難進口石材或龍柱,做為興修改建之用。而解決的辦法即是招聘匠師們來此居住生活,並利用當地的岩場...
-
廟宇招聘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9-02 01:35:45#龍柱#北埔#慈天宮
在從事台灣清朝龍柱相關研究時,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實物觀察,發現某些廟宇的龍柱是採用台灣本地石材,並在現場雕刻而成。
最好的例子就是北埔慈天宮,以當時的經濟及交通條件,位在山區的廟宇是很難進口石材或龍柱,做為興修改建之用。而解決的辦法即是招聘匠師們來此居住生活,並利用當地的岩場找尋適當的石料,就近開鑿雕刻,來減少運送過程的耗損與費用。
這種採取現場雕刻的做法,對培植台灣本土相關石雕師傅具有一定的關鍵因素。匠師渡海而來,帶來的技術與工法,對當地民眾來說是最好學習觀摩的機會,也對石作事業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甚至匠師完工後留在台灣,例如日治時期的辛阿救家族及張火廣和張協成父子,對後學的養成及產業的發展,絕對有著正面的貢獻。
從現有資料來看,廣東潮州的粵派匠師是最早來台尋找機會,在兩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間已經有用觀音石或砂岩雕刻的作品誕生,例如新莊廣福宮和嘉義水上苦竹寺等。咸豐年間前後福建惠安閩派匠師也前來,並在北港朝天宮及萬華祖師廟用觀音石材雕刻龍柱。
而在清朝最大規模粵派現場石藝雕刻並保存妥善的即是北埔慈天宮,同治年間共雕刻了八根紋飾柱,兩對龍柱和兩對人物柱,此外三川殿石獅及所有的牆堵也是用砂岩堆砌雕鑿而成。從雕刻的題材與內容來說,體現了客家鄉親的宗教觀與家庭觀,也為我們保存了相當珍貴的歷史文化資產。
北埔慈天宮的兩對龍柱,因為是現場雕刻,也產生了一些不見於其他廟宇類似作品的狀況,例如同對龍嘴牙齒的造型及排列為何會不同?兩對公龍中間的尾鰭為何被刻意敲斷,是基於何種理由而為之?改天有機會去北埔老街旅遊時,千萬別錯過,一定要去一探究竟呦!
【台灣龍柱】圖像拍攝過程經驗分享
2006年開始研究台灣龍柱,歷經四年的時間,過程中曾蒙國家文藝基金會美術類研究與調查補助,走訪台灣三百多間廟宇,拍攝超過兩萬多張的照片,最後撰寫了14萬餘字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且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審訂,華香園出版社發行。
因為是龍柱圖像造型研究,所以現場拍攝是無法避免的工作,有時一天要跑四、五間廟宇,拍到手酸到不行,不過這樣的過程也是讓自己重新認識台灣文化的契機。
有時下午三點過後,就會發現陽光會透過天井,照耀正殿,此時的廟裡充滿了神光普照的視覺氛圍,也是最適合拍攝正殿龍柱的時間。
升龍柱例的龍首是最難拍攝的,除非用梯子,不然沒有辦法拍攝到完全正面的照片,也就無法精確的做圖像分析的研究工作,但是梯子並不容易攜帶,所以我是先把相機固定在腳架上,再用雙手提高到龍首差不多的高度,最後用無線遙控快門線來幫助按下快門,當然因為不穩,所以都是設定三連拍的模式處理。
拍了這麼多張照片,儲存是一個最大的問題,買了一個桌上硬碟好備份,但是到了後期,因過度使用,結果把硬碟搞壞,萬分懊惱,只好花錢請人把硬碟資料的圖片救回。
修圖也是一份苦差事,背景過於凌亂,就只能用修圖軟體慢慢的塗黑,不過也發現透過如此這般的改造,視覺感受竟然完全不同,那種純雕塑的美感自然散發。當然用鐵欄保護的龍柱就愛莫能助,也就盡量挑選看不出有欄杆的照片,加減使用。
有時候運氣不好,只能多跑幾趟,像北港朝天宮第一次去的時候正逢大修,整個觀音殿是全部拆解編號,龍柱也用氣泡布完全密封。到鹿港龍山寺也是適逢大修,整個廟宇都圍起來,只好拜託廟方人員破例讓我進去拍攝,可惜五門殿那對乾坤交泰的龍柱,四周都佈滿施工用的鷹架,很難拍攝到理想的照片。
清朝龍柱都是單龍盤柱的佈局,一柱一龍,背後偶有八仙四獸,整體造型簡練,氣勢非凡,其中最讓人驚訝的是位在金山老街的慈護宮正殿龍柱下竟然出現螃蟹等水族造像,象徵台灣本土意識的抬頭,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
偶爾來一趟台灣古廟之旅,看看那百年龍柱所散發的迷人魅力,也是不錯的文化旅遊新選擇呦!
北埔慈天宮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post/144900081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廟宇招聘 在 梁震明 Liang, Chen M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龍柱】清朝時期現場雕刻發展略述
在從事台灣清朝龍柱相關研究時,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實物觀察,發現某些廟宇的龍柱是採用台灣本地石材,並在現場雕刻而成。
最好的例子就是北埔慈天宮,以當時的經濟及交通條件,位在山區的廟宇是很難進口石材或龍柱,做為興修改建之用。而解決的辦法即是招聘匠師們來此居住生活,並利用當地的岩場找尋適當的石料,就近開鑿雕刻,來減少運送過程的耗損與費用。
這種採取現場雕刻的做法,對培植台灣本土相關石雕師傅具有一定的關鍵因素。匠師渡海而來,帶來的技術與工法,對當地民眾來說是最好學習觀摩的機會,也對石作事業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甚至匠師完工後留在台灣,例如日治時期的辛阿救家族及張火廣和張協成父子,對後學的養成及產業的發展,絕對有著正面的貢獻。
從現有資料來看,廣東潮州的粵派匠師是最早來台尋找機會,在兩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間已經有用觀音石或砂岩雕刻的作品誕生,例如新莊廣福宮和嘉義水上苦竹寺等。咸豐年間前後福建惠安閩派匠師也前來,並在北港朝天宮及萬華祖師廟用觀音石材雕刻龍柱。
而在清朝最大規模粵派現場石藝雕刻並保存妥善的即是北埔慈天宮,同治年間共雕刻了八根紋飾柱,兩對龍柱和兩對人物柱,此外三川殿石獅及所有的牆堵也是用砂岩堆砌雕鑿而成。從雕刻的題材與內容來說,體現了客家鄉親的宗教觀與家庭觀,也為我們保存了相當珍貴的歷史文化資產。
北埔慈天宮的兩對龍柱,因為是現場雕刻,也產生了一些不見於其他廟宇類似作品的狀況,例如同對龍嘴牙齒的造型及排列為何會不同?兩對公龍中間的尾鰭為何被刻意敲斷,是基於何種理由而為之?改天有機會去北埔老街旅遊時,千萬別錯過,一定要去一探究竟呦!
廟宇招聘 在 鹿港鎮長許志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土地公生日頭牙與尾牙的由來
#小編長知識時間
在工商界,流行著這樣一句俗語:“頭牙請主顧,尾牙請脫褲”;而在臺灣也流行這樣一句俗語:“頭牙無做尾牙空,尾牙無做不是人”〈編者按〉。這個俗語在農曆年終往往常常被人提起,引為重視。
那麼,這“頭牙”、“尾牙”是怎麼一回事呢?
每逢農曆初二、十六,無論是開商店的店主,或是擺攤的小販,還是開作坊、工廠的老闆,這一天都像過節一樣,晚餐置辦葷腥菜餚。先在家中廳堂的“土地公”神位前上供,燒香點燭,焚化紙帛,燃放鞭炮。然後,將供品煎炒蒸煮,款待店中、廠中的伙計、學徒、工人,主人全家也共享豐盛晚餐。這一民俗,自古至今在工商界世代沿襲,名曰“做牙”。閩、台一帶尤盛。
做牙的習俗由來已久,最初是從“牙商”之家開始盛行的。牙商就是古代城鄉市場中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並從中提取佣金“牙錢”的中間商人,類似近代工商界的經紀人,也稱牙人、牙子、牙儈。“牙商”歷史悠久,唐宋以後,商品經濟繁榮,牙商眾多,還出現了行會性的組織,稱為“牙行”,又名“牙店、”“牙部”。這些行會性牙商組織,不但為產銷雙方溝通說合,而且還負有代官府監督商人納稅的責任。明清時規定開設牙行須經官府批准,並發給“牙帖”作為經營執照,方為合法。每年還應依法交納一定數額的帖費和稅銀,稱為“牙稅”。持有“牙帖”的人,就叫“官牙”。也有沒有“牙帖”的牙商,就是“私牙”,有點像現代的“無照經營”。牙行隨著商品經濟不斷發展,還逐步形成專營某一商品的專業化經紀,如“絲綢牙行”、“茶葉牙行”等。從事某一商品經紀的牙商,也被冠以該商品的名稱,如“牛牙”、“豬仔牙”、“柴炭牙”,讓人們知道他是專門做耕牛、豬苗、柴炭生意的牙人。這些牙行於每月朔望日,都要舉行兩次“牙祭”,供奉“財神爺”,祈求生意興隆。同時,還通過請嘗牙祭,加強與產銷雙方主顧的聯誼,也是維繫產銷關係的一種手段。被請吃“牙祭”的人。就增添了一次改善膳食的機會。自古以來,人們稱這種享受為“打牙祭”。著名的古典小說《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就有店鋪招聘伙計時約定伙計享有初二、十六在店裡“吃牙祭肉”的描寫。
做牙還有“頭牙”、“尾牙”之說。頭牙在農曆二月初二。《安溪縣志》關於二月初二祭土地神“各村俱祭土地,名為做福”的記載,這實際上就是新的一年裡的第一次做牙。商賈延此習俗,從這一天開始,以後每逢朔望都祭“土地公”,這就是“頭牙”的由來。這是年頭的第一次做牙,比較隆重,供品豐盛,紙帛也特多,祈求“財神爺”保佑一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這次做牙又是年初新來伙計、學徒第一次聚餐,師傅徒弟、店主伙計,新年伊始歡聚一堂,希望以後關係搞得更融洽。尾牙則在農曆十二月十六。清乾隆版《泉州府志》載,臘月十六“商賈皆祭土地神,牲醴極豐”。
民國版《南安縣志》也有同樣的記載。這是歲末的最後一次做牙,也就是“尾牙”。主人特意備辦豐盛菜餚,熱情款待,懷有種種寄託之意。而被請吃牙祭的人,心情並不輕鬆,尤其是伙計、徒工們,擔心吃完“尾牙”這一餐後被主人宣布解僱。而工商界大戶人家的頭牙、尾牙邀請就餐的範圍更廣,不僅隻請本店廠的伙計、徒工,還請經常有業務往來的客戶。請吃“頭牙”,意味著期望在新的一年裡,繼續保持生意來往的友好合作關係。請吃“尾牙”則兼有通知在這一天來結算一年往來帳目的意思,如有掛賬欠款,則起著催促還清欠款的作用。故有“頭牙請主顧(主要客戶),尾牙請脫褲”的習俗。
到了近代,“做牙”的習俗已經跨出工商界了。凡是大興土木,營建宅院、廟宇、樓閣,主人都要做牙。供奉的不只是“土地神”,還有“楊府真人” (據傳是輿地學家的先師),祈求保佑施工安全,同時也是主人家每月兩次犒勞工匠的一種形式。乘做牙這一晚餐,讓師傅、徒弟、小工大吃大喝,盡歡盡醉,以消除施工的勞累。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每月兩次“打牙祭”的機會,並不像以前那樣具有引誘力。但是,作為一種古老的工商民俗,卻一直在閩台兩地保留下來,具有濃厚的人情味和鮮明的地方色彩。特別是“尾牙請脫褲”這一約定俗成的說法,具有催促人們在商業活動中誠信履約的鞭策作用,建立誠實守信的產、供、銷合作關係,在當前仍有現實意義。
本文來源:英都鄉訊
廟宇招聘 在 萬國郵政 Simon's Stamps Internation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郵票列教志] 郵票常常成為各國政府塑造形象的工具,圖中的巴基斯坦郵票便是例子。雖然以天主教、錫克教和印度教的教堂和廟宇為圖案,並以口號 "We Care for All" 宣傳「宗教小眾週」,事實卻是巴基斯坦的宗教歧視嚴重,特別是法例只禁止侮辱伊斯蘭,最高刑罰是死刑,卻沒有保護其他宗教。非穆斯林無論在教育和就業也受到歧視,多個省政府招聘清潔雜工時候,其中一項要求竟然是「非穆斯林」,理由是下賤工作只適合由非穆斯林擔當。宗教暴力衝突更時有發生,死傷不是罕見。
剛過去周末,中南部信德省一所印度教廟宇遭受搗毀,聖像被盜,最後在污水渠發現碎片。 4 月中,一名大學生在校園辯論宗教問題後,遭同學以「侮辱伊斯蘭」之名義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