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精神病人的現代都市生活
家裏所有人都離開了,我再起床時,已經是某個星期四的下午。等到所有人都消失了後,我才開始有「活着」的實感。
秋天的天氣漸涼,我起床之後,隨便找了一件衣服穿上,然後去廁所刷牙、洗面。由於我盡可能不想被困在厠所裏面,所以我握着牙刷,步出客廳,可是一旦步出客廳,我又看着...
-
#一個精神病人的現代都市生活
家裏所有人都離開了,我再起床時,已經是某個星期四的下午。等到所有人都消失了後,我才開始有「活着」的實感。
秋天的天氣漸涼,我起床之後,隨便找了一件衣服穿上,然後去廁所刷牙、洗面。由於我盡可能不想被困在厠所裏面,所以我握着牙刷,步出客廳,可是一旦步出客廳,我又看着我倒下過的地方發呆。於是久而久之,我會站在客廳,看着雪櫃刷牙。可能是過去的某些事令我受傷了,不論我如何遮掩,那些傷痕都在。
受傷是一種隱喻,它代表懦弱。可是對比懦弱,隱喻本身更加可怕。它代表不能坦白,甚至代表一種浪漫化的遮掩。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隱喻,不論誰來走近、走得多近,我們都有不想被人揭發的部分(或可稱為不想主動揭開的部分),正當別人以為對我已有100%的了解之際,他最多只有九成。正是這種「無限」以及「無限減一」之間的差別,造成了人與人間期望的落差,並釀成如此多的災難。
本來我想留在家裏,不再出去。如果可以不見人的話,最好不再見人,但從現實看來,一輩子不再見人也有難度——我開始覺得無聊。我躺在床上的日子,自我決定放假以來,已經很多天了。
我休息到飽和之後,我重新踏入自我消耗的周期。我縱無法對抗命運的打擊、不幸的埋伏,我仍然想對抗無聊。於是我對着鏡,練習了幾次工具性的微笑後,我剃光了幾天下來衰頹的鬍鬚。我鼓起力氣,終於踏出家門。
那天下午我去了一個盡量遠的地方。之所以說是盡量遠,那是考慮到我的財力不致於即時飛往歐洲同時,我想盡可能背着我家,去到最遠最遠的一點。我搭上了前往港島的巴士,經過了許多幢高樓、許多盞紅綠燈,以及樹木、公路、隧道之後,我到達了一個平常根本沒人會去的博物館。
巴士駛走了,揚起了很多塵。那幢博物館依山而建,距離入口還有一段短促的山路,我穿過樹蔭,沿山路上斜,偶爾會有旅遊巴駛過,我站到一旁等它過去了後,我才繼續行。不過一陣間的路程,就會看見博物館的純白色大型天幕,以及它白色的外牆。它新簇的設計一直給人藝術館的感覺,但它是談歷史的,裏面全是過去的事。
它座落在港島之東,鯉魚門的對面。那裏偶爾會有一門大炮,正對着維多利亞港的出海口處,有時在、有時不在。為了遊客安全,這裏一切來自過去的硝煙味都散失掉了,雖然在某一處的牆壁上會留下過去的彈痕,但我到達時候大炮已被收起,海面一架船都沒有。
這個地方我一生只到過兩次。第一次來,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我還是大學生,正與當時的前度一起到來完成某份功課,我只記得這裏曾經有她。直至第二次來,我身邊甚麼人都沒有了,只剩低自己。
如果你問我喜不喜歡孤獨,我比較習慣回答喜歡,但我一個人的時候,又總會突然想念起誰。即使在我平常的日子裏連他/她的容貌都不記得,只要我一旦感到孤獨,這些過去的影像都會變得清晰。或許我是害怕孤獨的,只是不能接受自己「除了孤獨別無選擇」的處境,因而強迫自己喜歡孤獨。
***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處於「喜歡孤獨同時害怕孤獨」的混亂之中。
考慮到人類無法同時喜歡X,同時害怕X的假設,我把這種現象叫作「孤獨悖論」。雖然我以「孤獨」名之,但它並不止適用於「孤獨」。它同樣適用的還有「女人」、「活着」、「承諾」之類面目模糊的字。
關於我的過去,在故事繼續之前,我必須澄清:這些「孤獨悖論」的基礎相當薄弱。我在談論「喜歡孤獨同時害怕孤獨」,甚或乎「喜歡女人同時害怕女人」時,我討論的是這些詞語的兩種面向,前者的X不完全等於後者的X。因此這個「悖論」只是語意含混所造成的誤解,而非真正意義的悖論。
例如我對「孤獨的清靜」的愛,其實相對於我對「孤獨的無助」的恨;我想象的「女人的溫柔」的好,也其實相對於「女人的善變」的壞。我對它們的愛恨好惡可以毫無衝突,甚至我所謂的好,在不同背景下都可以變成不好。同一個詞語,可以有無限多的變項。
我喜歡孤獨的清靜,同時害怕孤獨的無助。這些分別相當重要,縱然這種混亂於我當時仍不能避免,我也想首先話在前頭。
***
#一個精神病人的現代都市生活 (續)
————————————————————
支持自卑上班族,記得Follow與Share:
@gaakyoung
————————————————————
#文學 #文字 #短文 #小說 #心理學 #心理 #哲學 #抑鬱 #焦慮 #HKIG #HK #台灣 #即刻完唔爛尾 #受傷人類研究所
(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廁厠分別 在 鄭丞傑教授/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年夜
花了近三小時車程
從住的千葉大學國際交流會館輾轉來到東京北方的琦玉縣
只因為這邊有個國立女性教育會館
這是提升日本女權的重鎮
有許多值得台灣借鏡之處
不過其中有一點我覺得困惑
他們不認為全球都把男女廁所分別用藍色紅色標示是妥適的
因此一律改用藍色
但是我想這樣豈不是更不容易一目瞭然
更容易在內急的時候跑錯廁所
而且即使用同一顏色
能夠因此而提升女權嗎?
我認為基於男女先天生理構造的不同
女厠所的數目比男厠所多
不要讓女士們常常大排長龍
不要讓女士們蹩尿而影響健康
這才是提升女權才是真平等吧
廁厠分別 在 鄭俊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細述乾德宮來龍去脈.回應劉景滄、謝文賢8/14上午10:00召開記者會中、片面不實【指控】!
《説清楚、講明白》
指控一
※乾德宮存簿沒有過戶,印章又不拿出來、怎麼有交接。
說明:乾德宮96年8月依法立案,一切收支都要依法辨理,「乾德宮公印、存簿,俊雄早已移交」,謝只要
取得『彰化縣政府同意函』至銀行辦理變更過戶即可、根本不需要鄭俊雄私印。
1、95年「陳兆民」(個人戶頭)→移交給鄭俊雄、俊雄立即依法辦理寺廟立案→96年8月取得寺廟登記
證→到銀行農會申請乾德宮存簿(縣府同意函+乾德宮宮印+鄭俊雄私章)存簿名稱「乾德宮鄭俊雄」
領款時要2個印章,宮印由會計保管、私章由管理人保管!
2、103年12月俊雄已將「乾德宮 鄭俊雄」宮印、存簿、移交給謝文賢, 謝文賢只要取得「縣府同意
公文」即可至銀行辦理過戶,至今不依法取得縣府同意函、辦理過戶,反而胡亂指控鄭俊雄沒有移交,
一心想陷俊雄於不義。
指控二、
※八年九個月金牌才增加16面、乾德宮負債48萬?現金也減少、台林股票及台紙股票也少了很多...
說明:宮廟的金牌增加到一定數量後,本就會將其變現後轉存入存簿內。
1、議員自己也表示移交清冊上頭尚有800多萬定存現金盈餘,又何來負債一說?
2、關於現金減少部分,怎麼能不提房屋增加二棟、土地增加三筆、贈消防隊勤務車,厠所與儲藏室重新
建造、辦公室裝潢整修、購置辦公設備與外圍環境整理等費用!用如此斷章取義的說詞、混淆視聽。
3、俊雄任內未曾就乾德宮的股票在市場上買賣過,然因股票公司本身虧損減資或賺錢配息的情況下,持
股數量就會跟著異動,劉景滄身為議員,未盡查證責任而胡亂指控,顯見其動機只想抹黑鄭俊雄!
指控三:
※卸任前兩個月、密集提領4.191.653元,錢都跑到哪裡去了?
說明:縣府委託乾德宮爐主宮,辦理彰化縣媽祖繞境活動、預算案收支還是代表會審查通過,還有大甲媽祖
參加田中踩街祈福活動,相關的收入與支出全都記載財務報表上,劉景滄、謝文賢睜眼說瞎話!
指控四:
※偽造文書想篡奪乾德宮!
說明:劉議員跟縣府關係密切、將近四年了你會不清楚!102年底縣府要求鄭俊雄盡速籌備成立信徒管委會
的籌備會印章,跟移交給謝文賢的乾德宮宮印不一樣。乾德宮在俊雄任內已經合法立案,管理、經費
動支均須依循制度,豈是俊雄可以篡奪?劉議員用字遣詞聳動不實,故意入人於罪」
指控五:
※檢察官將三人分別收押及交保
說明:
1、介紹一個簡單的法律常識:檢察官並無收押權。且請問收押的資料證據在哪?
2、關於交保一事:105年4月13日謝文賢管理中的乾德宮、回函檢察官的01號函稱103年僅交接清冊
一份,關於104年前8年之香油錢並未交接等,「此乾德宮公文明顯誤導檢察官陷害當事人」幸虧簡
雲龍里長作證提供當天在現場照相、相片內有接交里長、代表與點收財產物品等照片,以及陳瑞卿里
長等找出8年9個月財務報表供檢察官對照,此事已經澄清真相,事後檢察官與律師親至乾德宮查證
並查獲所有帳冊資料皆在乾德宮內,證明所有指控皆是故意造假、意圖迫害他人。
指控六:
※指控廟婆偷開香油箱、並分錢給志工、八年九個月信眾投入香油錢都跑到誰的口袋去?
說明:廟裏的香油箱是會計與公所人員負責管理與廟婆無關。
1、廟婆的金紙箱是她自備、放置在金紙財帛旁的個人保險箱,自己出錢買金紙賣金紙,盈虧自付其個人
如何支出與廟無關。依過去慣例、廟婆與乾德宮的約定就是負責管理廟內一切內、外環境衛生整潔、
打掃清潔廁所,整理神尊與貢桌並焚香協助禮生敬佛,接待來賓等工作....。
2、香油錢開啟必須由公所派人與會計、志工、廟婆等四到五人以上,一同開啟點算後由會計存入銀行,
檢察官、律師也都在乾德宮內查到8年9個月所有帳冊與進香資料之所有收據全都在,經比對查證、
會計確認相關財務收據收支平衡無誤。
指控七:
※議員連番上網、貼圖開記者會指、田中公所爆弊案、秘書等五人被起訴、!
說明:此案原由:步道工程四次流標,主因是物價上漲工程沒有包商願意投標,已到年度12月底最後一
日工程款面臨繳回國庫之際,公所陳秘書積極尋求地方人士協助找包商、並拜託包商能以最底價承
包,讓八堡一圳步道大社段工程得以順利施工,惟有心人士惡意藉端檢舉傷害相關協助人員,最終法
院也已證明事實真相後、還所有人清白,但委屈終難還。劉景滄卻故意拿舊烏龍新聞、四年來無時無
刻以霸凌人為樂、真是過分!
*請劉景滄議員多留意民生議題,以政見而非以抹黑其他候選人方式贏得選民支持,你一再抹黑、霸凌,本人已透過司法程序進行中、請勿一錯再錯!
回應事實真相人:鄭俊雄
中 華 民 國 107年 8月 25日
廁厠分別 在 翁靜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佛誕禮物]佛誔,就是釋迦牟尼佛祖的生日。借臺灣昭慧法師一輯學術演說,做了筆記,簡略敘述一下佛教的歷史背景。
古印度,文字仍未全面普及,人們對於重要的事物,靠囗耳相傳。祭祀的儀規,就是其中一項,師父傳授徒弟的重要任務。外界不知底蘊,祭祀就變得神秘,祭師亦於是地位崇高。
婆羅門推崇「祭司」的意色形態,佛教的僧團,不知不覺竟步其後塵。
印度宗教的三大主義,是:(1)吠陀(祭師)天啟(2)祭祀萬能(3)婆羅門第一。
可見,祭司有不可搖動的權威性。因為只有他們懂得處理複雜的祭事、儀規,從而壟斷宗教市場,提高祭司的尊貴性,令祭司無法替代。再加上,對信眾強調祭司是「天啟」的、是上天指派的、是天叫我們崇敬的,就使得負責祭祀活動的人,高高在上。
祭祀是順應人們的慾望而產生的,透過祭祀而達成願望的風俗,早上於佛陀出生前,經已形成。
古印度的阿利安民族,分為四大種氏:婆羅門(祭司)、剎帝利(貴族)、呔舍(自由民眾)、首陀羅(賤民)。這些原本是職業分工的種氏制度,後來變成為社會階級。而祭司當然是四大之首,甚至高於貴族。
古印度的宗教繁多,當中「耆那教」與佛教有不少相同之處,例如素食。而耆那教以「沙門(修道者)」為中心,相信人們可以通過修行改善命運,有異於婆羅門教的「祭司主宰一切」。印度東方地區的小國王,不願臣服婆羅門者甚多,於是有不少人信奉耆那教。
沙門和婆羅門其中一個分別,是沙門是「出家人」,離開了原本的家庭,斷了種氏關係,脫離了四大種氏的系統。
至於印度教的「奧義書」,是最早的「業說」和「輪迴說」,認為兩者互相影響、關連;命運不掌握在祭司手上,而在於個人。但因此,亦出現了宿命論, 使民眾接受社會不公平現象,認定一切壞事,都源於業報,安之樂受。
就這個宿命論,昭慧法師帶出一個真實個案,話說法師去尼泊爾(古時屬於印度)考察,同行還有一個西洋的修行人,懂當地語言。一行法師去到收費公廁,付費之後發現裏面滿地糞便。昭慧法師問,為何收費公廁乏人清潔。西洋修行人為她翻譯,管理員解釋是因為停水。西洋人接受這解釋,事件原本告一段落。
但昭慧法師看見附近有一條河流。建議若不打掃,就不該付費,動議尚未付款者不要付款。管理員見狀,立即派員往河邊取水,清潔公厠。
西洋人接受了管理員的解釋,是被宿命馴化的現象,她甚至同情管理人,認為法師太執著。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去思考。
佛教,可說「他力宗教」到「自力宗教」的突破。前者是靠祭司的法力,後者是靠自己的修行。
婆羅門的理想人生階段,分為四點:梵行(清淨)、居家、林隠、遁世。梵行是人生的學習期,然後成家,到家庭成熟之後便去森林靜坐,最後到處雲遊,以死於異地告終。後兩者有沙門的影響,祭司和沙門的最大分別,是祭司擁有家庭。
佛陀就是在這個背景,誔生於其中一個小邦國。這個邦國的人民,以黃皮膚為主,佛陀屬剎帝利階級,其國家一直受附近兩強國威脅,受婆羅門思想影響。
佛陀的啓悟,源自他週遊四城門,在北門見到修行者(沙門),令他離城出家,尋求生老病死的解決方法,是年他29歲。佛陀的思想,不斷受到婆羅門與沙門的衝擊。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說到:印度的宗教方式歸納為六類:祭祀、咒術、德性(戒律道德)、苦行(改變體質、命運、心靈)、遁世(斷家庭入森林)、瑜伽(禪定訓練)。
咒術後成印度教最受推崇部分,也深切影響大乘佛教。顯示出人性的愚昧,希望引用他力,而達成個人願望。
佛陀在六者中作出取捨,判斷咒術驅遣鬼神的方法,不予採用。一來助長貪心,二來與大貪大嗔鬼神打交道,沒有好結果。(註:「阿含經」講述佛陀保留了「防毒蛇咒」,以保護弟子。但基本上,佛陀反對咒語和法術。)
佛陀亦反對通過祭祀得到福報,認為人類需要通過德性,取之有道。強調屠宰牲口的祭祀,更是得到無量的禍殃。佛陀對於祭祀,是不以為然的。對於亡者的超渡,佛說祭祀只能夠幫助墮入鬼道的亡魂,亡者假如墮入其他道,則無效。
但基於一般人沒有辦法知道,亡者究竟是否進入鬼道,所以祭祀也屬心安理得。後漢傳佛教出現「中陰身」的說法(南傳的講法,是短暫墮入鬼道,等候輪迥)。除了極少數,直接上天堂或落地獄的之外,大部份人都會經過短暫「鬼道」的時間(不是長期鬼道),只屬於短暫性質,因此對於這類情況,祭祀可有可無。佛陀對祭祀的觀感,是基於慈悲,基於孝道,而不是存在什麼撈取福報的動機。
德性,是多方面操行守則。不殺生亦不只限於殺人,而是廣及不殺眾生,這點與其他宗教有所分別,佛教提倡敬畏及悲憫生命。
佛陀贊成種族階級觀念(四姓平等),更規定進入僧團一律平等,這些都是佛教的歷史背景。
(以上是第一節的內容,如果有興趣了解,可以上YouTube繼續。在往後的講座,會帶出現今佛教的現象,例如僧人開始將自己奉為「祭司」,高高在上。也不容許外界知道他們的戒律,要善信接受宿命等等。昭慧法師的講話,全部有文獻根據,很有啟發性。)
[佛誕禮物]佛誔,就是釋迦牟尼佛祖的生日。借臺灣昭慧法師一輯學術演說,做了筆記,簡略敘述一下佛教的歷史背景。
古印度,文字仍未全面普及,人們對於重要的事物,靠囗耳相傳。祭祀的儀規,就是其中一項,師父傳授徒弟的重要任務。外界不知底蘊,祭祀就變得神秘,祭師亦於是地位崇高。
婆羅門推崇「祭司」的意色形態,佛教的僧團,不知不覺竟步其後塵。
印度宗教的三大主義,是:(1)吠陀(祭師)天啟(2)祭祀萬能(3)婆羅門第一。
可見,祭司有不可搖動的權威性。因為只有他們懂得處理複雜的祭事、儀規,從而壟斷宗教市場,提高祭司的尊貴性,令祭司無法替代。再加上,對信眾強調祭司是「天啟」的、是上天指派的、是天叫我們崇敬的,就使得負責祭祀活動的人,高高在上。
祭祀是順應人們的慾望而產生的,透過祭祀而達成願望的風俗,早上於佛陀出生前,經已形成。
古印度的阿利安民族,分為四大種氏:婆羅門(祭司)、剎帝利(貴族)、呔舍(自由民眾)、首陀羅(賤民)。這些原本是職業分工的種氏制度,後來變成為社會階級。而祭司當然是四大之首,甚至高於貴族。
古印度的宗教繁多,當中「耆那教」與佛教有不少相同之處,例如素食。而耆那教以「沙門(修道者)」為中心,相信人們可以通過修行改善命運,有異於婆羅門教的「祭司主宰一切」。印度東方地區的小國王,不願臣服婆羅門者甚多,於是有不少人信奉耆那教。
沙門和婆羅門其中一個分別,是沙門是「出家人」,離開了原本的家庭,斷了種氏關係,脫離了四大種氏的系統。佛教的出家,理念來自沙門,僧尼跟隨「釋」姓,脫離四大種姓。
至於印度教的「奧義書」,是最早的「業說」和「輪迴說」,認為兩者互相影響、關連;命運不掌握在祭司手上,而在於個人。但因此,亦出現了宿命論, 使民眾接受社會不公平現象,認定一切壞事,都源於業報,安之樂受。
就這個宿命論,昭慧法師帶出一個真實個案,話說法師去尼泊爾(古時屬於印度)考察,同行還有一個西洋的修行人,懂當地語言。一行法師去到收費公廁,付費之後發現裏面滿地糞便。昭慧法師問,為何收費公廁乏人清潔。西洋修行人為她翻譯,管理員解釋是因為停水。西洋人接受這解釋,事件原本告一段落。
但昭慧法師看見附近有一條河流。建議若不打掃,就不該付費,動議尚未付款者不要付款。管理員見狀,立即派員往河邊取水,清潔公厠。
西洋人接受了管理員的解釋,是被宿命馴化的現象,她甚至同情管理人,認為法師太執著。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去思考。
佛教,可說「他力宗教」到「自力宗教」的突破。前者是靠祭司的法力,後者是靠自己的修行。
婆羅門的理想人生階段,分為四點:梵行(清淨)、居家、林隠、遁世。梵行是人生的學習期,然後成家,到家庭成熟之後便去森林靜坐,最後到處雲遊,以死於異地告終。後兩者有沙門的影響,祭司和沙門的最大分別,是祭司擁有家庭。
佛陀就是在這個背景,誔生於其中一個小邦國。這個邦國的人民,以黃皮膚為主,佛陀屬剎帝利階級,其國家一直受附近兩強國威脅,受婆羅門思想影響。
佛陀的啓悟,源自他週遊四城門,在北門見到修行者(沙門),令他離城出家,尋求生老病死的解決方法,是年他29歲。佛陀的思想,不斷受到婆羅門與沙門的衝擊。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說到:印度的宗教方式歸納為六類:祭祀、咒術、德性(戒律道德)、苦行(改變體質、命運、心靈)、遁世(斷家庭入森林)、瑜伽(禪定訓練)。
咒術後成印度教最受推崇部分,也深切影響大乘佛教。顯示出人性的愚昧,希望引用他力,而達成個人願望。
佛陀在六者中作出取捨,判斷咒術驅遣鬼神的方法,不予採用。一來助長貪心,二來與大貪大嗔鬼神打交道,沒有好結果。(註:「阿含經」講述佛陀保留了「防毒蛇咒」,以保護弟子。但基本上,佛陀反對咒語和法術。)
佛陀亦反對通過祭祀得到福報,認為人類需要通過德性,取之有道。強調屠宰牲口的祭祀,更是得到無量的禍殃。佛陀對於祭祀,是不以為然的。對於亡者的超渡,佛說祭祀只能夠幫助墮入鬼道的亡魂,亡者假如墮入其他道,則無效。
但基於一般人沒有辦法知道,亡者究竟是否進入鬼道,所以祭祀也屬心安理得。後漢傳佛教出現「中陰身」的說法(南傳的講法,是短暫墮入鬼道,等候輪迥)。除了極少數,直接上天堂或落地獄的之外,大部份人都會經過短暫「鬼道」的時間(不是長期鬼道),只屬於短暫性質,因此對於這類情況,祭祀可有可無。佛陀對祭祀的觀感,是基於慈悲,基於孝道,而不是存在什麼撈取福報的動機。
德性,是多方面操行守則。不殺生亦不只限於殺人,而是廣及不殺眾生,這點與其他宗教有所分別,佛教提倡敬畏及悲憫生命。
佛陀贊成種族階級觀念(四姓平等),更規定進入僧團一律平等,這些都是佛教的歷史背景。
(以上是第一節的內容,如果有興趣了解,可以上YouTube繼續。在往後的講座,會帶出現今佛教的現象,例如僧人開始將自己奉為「祭司」,高高在上。也不容許外界知道他們的戒律,要善信接受宿命等等。昭慧法師的講話,全部有文獻根據,很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