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家書🇸🇬]《逃犯條例》爭議期間,有學者指出這是香港作為一個「軟威權半民主政體」(soft authoritarian, semi-democratic)自製的「完美風暴」;既然風暴來了,這個「軟威權半民主」政府的對策,據說是構築「大平台」讓各方對話。但邏輯上,這是完全不成立的,因為香港並非真...
[#隨緣家書🇸🇬]《逃犯條例》爭議期間,有學者指出這是香港作為一個「軟威權半民主政體」(soft authoritarian, semi-democratic)自製的「完美風暴」;既然風暴來了,這個「軟威權半民主」政府的對策,據說是構築「大平台」讓各方對話。但邏輯上,這是完全不成立的,因為香港並非真正的「軟威權半民主」,新加坡才是;香港不過是一個「威權政體featuring民主成份」的奇怪實驗,屬最不理想的政治體制,既沒有威權、民主各自的好處,卻又齊集兩者的弊端,因此所有人無論是「藍絲」、「黃絲」,都不快樂。根據政治正確原則,新加坡作為主權國家,自然不能和香港特區比較;但根據這原則,世上任何地方和香港比較都是犯禁,特區政府的官方文件,就不時充滿這類比較,我們落到今天如此境地,總不能再庸人自擾。他山之石,總有啟發的。
1. 、新加坡的真普選,與執政黨的危機感
新加坡經常被批評為威權政體,原因是政府「依法治國」操控生活不少層面,這正是讀法律出身的李光耀當年精心設計。例如對媒體、公民社會、工會和言論自由,新加坡法律都有嚴格規範,政府主導了輿論,批評政府只要沒有確實證據,很容易被控誹謗,近來又引入針對新媒體假新聞的法規,這一切和西方理解的民主大環境,都有一定距離。但不少筆者在香港的「深黃」友人,到了新加坡,卻感到安居樂業,變成了當地「深藍」,原因之一是說到底,新加坡政府是如假包換、一人一票、沒有篩選的真普選選出來。每一屆選舉,理論上都足以變天。建國以來一直執政的人民行動黨明白,要是施政不受歡迎,無論多少行政手段,都不足以改變結果,加上近年選情越趨透明,每一仗都勝得不易。搞群眾運動起家的李光耀本人從來充滿危機感,他的政黨鼓勵內部競爭,對民意研判從不鬆懈。這和香港特首的權力來源完全不同,這幾任的特首固不待言,即使是有天真的根據「人大831框架」普選特首,他/她也不會有新加坡領袖的危機感,因為既不容易被罷免,又能找到特首之上的國家領導人位置作退路誘因。
2. 新加坡政府對大型群眾運動的結構性回應
新加坡對群眾運動管得很嚴,但一旦出現示威、或明顯民情逆轉,政府的回應速度和魄力,卻是驚人的。最明顯例子是2013年,執政人民行動黨不過在補選輸掉議席,加上在2011年大選輸掉一個集選區,又出現了一些針對政府的示威,執政黨就內部研判為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機。官方表面上說敗選原因和物價、民生有關,但群眾示威和社交媒體的不少批判,都在針對新移民,洋溢一片「新加坡本土主義」情緒。結果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幾乎一夜間改變,移民新加坡的門檻高了很多,保護本土就業的措施紛紛出台,聘請非本土員工前都要滿足本土化的法律要求,捍衛新加坡本土的文化政策也被推上日程。不像在香港,政府思維只會在立法會「數票」,遊行示威無論多少人參加,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沒有用」的,除非直接影響到議員投票取態(例如2003年二十三條立法),或直接令議會不能有效表決(例如逃犯引渡條例)。背後反映了單一事實,就是香港的立法會並不具備全面反映民意的功能,只是威權政府借「民主元素」為「justification」的工具,這也直接令政府養成「無須理會遊行人數」的惰性。
3. 新加坡閣員的「Meet the People Sessions」與真問責
新加坡採用單一議會內閣制,所有閣員都要是議員、也就是要從地區產生,這是李光耀刻意製造的從政階梯,確保任何有意擔任高級領導的人,無論多麼精英主義、「年年考第一」,都要從低學習吸選票做起,時刻留意民情,天天深入群眾,不會太離地;官員不可能不懂得使用EZLink card,李顯龍本人也經常不帶保鑣獨自乘坐地鐵、到大排檔排隊,要是今天的香港特首如此公開行動,則後果堪虞。對不少外間觀察者而言,新加坡議員的每週落區見選民的「Meet the People Sessions」,不過是行禮如儀的接見,但他們的確能較有效掌握民情,例如不少新加坡人對地鐵、組屋、CPF一類政策充滿意見,這類民情很難通過群眾運動傳遞,卻能通過耳語傳到領導當中。忽視地區工作的閣員,哪怕是執政黨的明日之星,也可能遭遇滑鐵盧,最明顯例子是年前意外失去議席的外長楊榮文將軍,他現今倒成了香港常客;而政府也會主動改組內閣,有時是政治原因,有時是年輕化,由於被換掉的閣員依然是議員,也沒有多大震撼,卻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問責制。不像香港,問責制只是向同一權力來源的特首一人「問責」,行政會議成員以不食人間煙火為常態,視「民意」為「民粹」,只會連累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團成為民意對立面。 ...... #信報 #隨緣家書 #新加坡 #逃犯條例 #大平台 #香港 #antiextraditionbill #singapore #hongkong
庸人自擾例子 在 文字的那些小事:接案觀察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不滿意自己的地方,
有可能是別人羨慕你的原因。
如果要列出三個你覺得很棒的特質,
你會寫什麼?
又或是有沒有哪些特質是你不滿意,
但是別人卻常常稱讚你的?
以我自己來說,我其實很不喜歡自己過於注重細節這件事情,總覺得自己想的太多、庸人自擾。
⠀⠀⠀⠀⠀⠀⠀⠀⠀⠀⠀⠀
但是我身邊的朋友反而會覺得:你總是那麼細心,而且都能照顧到大家,還能面面俱到,這樣怎麼會不好?
⠀⠀⠀⠀⠀⠀⠀⠀⠀⠀⠀⠀
看著我的好友那爽朗大笑、不拘小節的豪爽個性,突然間笑了出來,因為我們其實都在羨慕對方:在我們眼中是缺點的特質,在對方心目中說的跟寶一樣。
其實特質本身是中立的,是看的人賦予它不同的解讀和意義,也跟你如何看待自己有關係,當你對自己了解的深一點,你也就不會對自己產生不必要的期待和要求。
試著列出你沒那麼喜歡的特質,看看你能不能像下面的例子一樣,用不同的方式來詮釋它?
1.自我感覺良好 vs. 自信心
2.做事橫衝直撞 vs. 行動力
3.思考不周全 vs. 反應力
4.一心多用 vs.面面俱到
5.固執己見 vs. 堅定立場
看見自己的本質,才能真正知道如何發揮自己的長處,當你開始試著整理,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也有不少很棒的特質呢!
庸人自擾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雖然是姐弟戀,但是在交往上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目前交往一年半左右。我男朋友是一個極度樂觀幾乎沒有什麼煩惱的人;我則是常常往壞的方面想,且常常庸人自擾的類型。所以跟他在一起他的樂觀都會感染到我,我覺得這樣很棒。
在我跟我前男友在一起的時候,現任的男友在當時是聊得來的朋友,有時候會跟他講講心事和前男友相處的問題,所以再在一起前他就很瞭解我。
我現在跟男朋友交往非常穩定,就算吵架也很快就會合好也都會溝通,他也非常疼我,從許多小事情方面都可以感受到他非常愛我,若以世俗的眼光的話,可以舉些例子,就是他很願意花錢在我身上(即使他錢不多)、常常會主動幫我拿背包、一起煮飯的時候都不讓我拿刀洗碗等等…基本上幾乎沒有什麼好挑剔的地方了。
雖然我常常跟他撒嬌,但只要我覺得這個男生比我弱的時候(因為他年紀稍小學歷又比我差一些),我就好像會自動開啟一個模式變成女強人似的(因為現實的經濟問題,如果這個男生讓我覺得在以後工作能力上不會比我強的話,那這樣怎麼養家呢?所以我就會開啟女強人模式讓自己變強,這樣兩人以後生活才不會太辛苦),但我清楚我其實是想當一個小女人的。這個問題我也有跟男朋友說他也知道。(我們幾乎是無話不談的)
或許也是因為我在意現實的經濟問題,而且我其實是想當一個小女人,所以我很容易被高學歷的男生吸引,當然我明白學歷並不是一切!因為我前男友的學歷就很好但是因為個性的關係我還是提分手了…然而現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新的追求者,他的學歷比現任男朋友更好,給我感覺跟男朋友也有些相似,是一個幽默、樂觀、脾氣又好的男生,但感覺比男朋友再多一點成熟穩重(追求者的年紀跟我一樣)。現在和追求者的相處也僅限於朋友之間而已,因為我不想背叛我的男朋友,但”容易被高學歷的男生吸引”的這個問題讓我很困擾,讓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覺得兩個人相處和個性很重要,我也知道不可能有100%完美的情人,但有時候內心都會出現這樣的想法:『如果有一個男生跟我男朋友的個性差不多,但學歷更高、更穩重,讓我覺得我可以當一個小女人該有多好』。簡而言之就是:我是個會期待更好的男生出現的人。
但我最好的朋友說,她現在已經認定她男朋友就是他老公了,她也不會期望遇到下一個更好的人,因為沒有人會比她男朋友更好了。雖然我覺得就算跟我現在的男朋友結婚也沒問題,但為什麼我就沒有認定的這種感覺呢?我愛我男朋友,卻沒有認定就是他了的感覺。我也不是一個花心或是只要高富帥的女生,但是我一直很想釐清這個問題…我也明白”追求更好的對象”這種想法,會讓自己陷入一種無止境的狀態…但難道大家都不會希望有更理想的對象出現嗎?遇到這種問題的我該怎麼辦呢…
不知道我上述的敘述是否有清楚,希望H先生可以幫我解惑,謝謝!
H這樣說
👀追蹤「作家H」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h0711writer/
📺訂閱「作家H」的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wqyDPJ6T2Jdu22LDrzhJA…
🔑付費訂閱方格子專題看更多精彩小說與優先感情回文
https://vocus.cc/ScentofaWoman/introduce
💊生命靈數諮詢感情與數字占卜測未來
https://reurl.cc/b6d8kd
❤️最新創作「真。愛的平行宇宙」全面發行。
博客來:https://reurl.cc/4g9xbK
庸人自擾例子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安的認識自己小筆記(一):原來,我的內心裡的糾察隊長,來自於我接收到的「好孩子標準」】
在上一篇「你的內心裡也有個糾察隊長,一直要求你管教孩子嗎?」當中提到的糾察隊長,其實有個心理學上的名詞,叫做Condition of Worth,中文翻譯是「價值條件」。(前文傳送門:https://is.gd/4NPIYO)
沒有。跟行銷策略或是品牌分析一點關係也沒有。我不知道是誰翻譯的不要看我。
我比較喜歡把它理解成「好孩子標準」。
「好孩子標準」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透過跟週遭的他人互動,學習到自己什麼樣的舉止或是狀態,會更能得到對方的愛、讚許,或是關注。最開始影響我們的當然是父母、阿公阿罵、保母等等主要照顧我們的人。當我們逐漸開始長大,我們也會接收到老師、朋友甚至是媒體和社會訂出的標準,還有對我們的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標準也包含那些沒有清楚說明過的潛規則,透過眼神、態度、情緒、表情等等的非語言訊息傳遞給我們。例如說各式各樣的「本份」,為人子女的本份,做媳婦的本份。那些我們說不太上來為什麼,但是違背了的話總是覺得心裡哪邊不舒坦的潛規則,多半都屬於這種。(我自己的例子是「晚餐後跟父母說要出門會非常難開口」,還有「跟同學出門會下意識不提有男同學一起」等等)
我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給這些標準不同的權重,匯集起來就變成心裡的糾察隊長,在我們身邊隨時提醒我們,要成為一個好孩子、好人、好配偶、好員工,我們該往哪個方向成長,目前的距離還有多遠。
為什麼是出現一個糾察隊長,而不是我們自己直接變成符合期待的形狀呢?因為人不是黏土,可以被任意彎曲揉捏成各種不同的造型。我們天生是有自己的個性和本質的。
有聽說過日本紅極一時的「方形西瓜」嗎?果農們在西瓜的生長過程中,用一個透明的方形模具把他們一個一個罩起來,隨著時間更換模具大小,等到成熟的時候就可以採收方形西瓜了。很簡單吧!
所以同樣的方法,可以做出三角形西瓜吧?應該可以。愛心形西瓜?好像有看過。那聖誕樹的形狀?
嗯?你笑什麼?
圓形要變成聖誕樹也太誇張了吧,你說。我同意,但是這其實就是「好孩子標準」在我們身上可能形成的問題。
「好孩子標準」是周遭的人或社會幫我們設定的,很多時候,他們並沒有能力,或是根本等不及去觀察我們原本是什麼形狀,再去找出教育我們的方法。只是單憑自己的經驗選擇自己覺得好的模具就套在我們身上,可能是當初他們自己用過的那種,或者是挑他們自己喜歡的那種。模具越是沒有彈性、越是離我們這個人的真正的本性越遠,就會越難達成,也就會讓我們活得非常不快樂。我們很可能看著自己弧形的邊緣怨嘆,覺得自己永遠都不會擁有正方形美麗的直角,卻不知道其實自己其實從圓形走到現在的樣子,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高敏感人遇到的處境會更艱難一點。遇到不理解他們特質的父母時,他們的困境就像是果農從來沒想過西瓜可能天生長成聖誕樹的形狀,他們各自拿著圓形方形三角形的模具套用,卻發現長出來的西瓜怎麼亂七八糟的。所以要嘛是高敏感人那些突出來的地方被強迫削掉,不然就是縮得小小的不要長大碰到模具的邊框,甚至有些果農覺得從來沒看過西瓜長這種樣子,八成壞掉了丟掉比較好。這就是很多高敏感人普遍覺得自己很糟糕的原因。
另一方面,假設有三個孩子出生在同一個家庭,但是家人並沒有觀察出他們一個可能是圓形,一個可能是聖誕樹形。拿著正方形的模具套下去的時候,有一個就是會適應的比較好,另一個就是搞不定。但沒有理解到孩子本質不同的家長會不知道到底哪裡不對勁,錯以為搞不定的那個就是頑劣不受教,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
了解「好孩子標準」這個概念可以在生活上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呢?今天我們先討論對於自己的好處。
身為一個成人,我們不像孩童時代只能順應環境成長,被動地接受「好孩子標準」。尤其當我們認識的人變多,開始跟不同的人深入交流之後,我們一定會經歷到「這個人的好孩子標準跟我不同」,或者是「這個環境的好孩子標準跟我熟悉的不同」。這時我們的心裡經常會出現不舒服的感覺,因為腦袋裡的教察隊長一邊「嗶嗶嗶」吹哨,但是我們一邊又發現眼前的這個人,甚至這群人,明明違背我們信仰的標準,卻又活得好好的。或者,我們的新環境要求我們做出違背標準的事情,我們就會進入一個進退兩難的窘境。
這些討人厭的困境,卻是一個最好的契機,讓我們可以檢視背負在身上的「好孩子標準」是否太嚴苛,是否適合我們。
舉例來說,我從小到大都被父母耳提面命:「先做完正事才能做雜事。」所謂的雜事當然就是學校功課之外,看漫畫看書畫圖玩遊戲之類屬於消遣的活動。雖然我經常違反這個規則,但是我先做雜事的時候,都是「偷偷來」,因為我知道這樣是「不對的」。
結果之後我去讀了藝術學校,「畫圖」變成我的正事的時候,「先做完正事才能做雜事」的「好孩子標準」讓我整個人無所適從。我只要一提筆畫圖,我的糾察隊長就開始吹哨,搞得我趕作品的時候內心罪惡感爆表。一直到我弄清楚問題出在「糾察隊長還停留在『畫圖就是打混』的標準」,才終於跟糾察隊長達成溝通,要他不要再打擾我畫圖。
另一個例子,跟高敏感有關。我的旅遊習慣跟週遭的人很不同。我認識的很多人都喜歡在十幾天之內走訪多個國家,或者是一天至少安排三個以上的行程,挑戰最高CP值就是他們旅遊的樂趣。但是我卻喜歡花上兩個禮拜,住同一間旅館,每天去同一個咖啡廳吃早餐,吃完以後再隨當天的心情安排行程,也只會安排一個地點。
有很多年我一直覺得對自己的旅遊方式很羞愧,覺得非常浪費錢,也經常被人這麼批評,弄得我甚至開始認為自己是不理解旅遊價值的人,倒不如不要去。直到我發現原來這原本就是高敏感特質的人會喜歡的方式,我才明白我不需要拿這樣的標準套在自己身上,只要讓自己覺得滿足又愉快的旅遊方式,都是好的方式。
寫出來以後都會覺得自己當時庸人自擾,「這哪有什麼,就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就好了」,但是當一個做法違背我們內心前幾名重要的標準時,是沒有那麼容易發現「我沒有做錯什麼」的。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概念,所以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我自己也還在練習發覺自己身上背負的「好孩子標準」到底有哪些。懷著好奇心,多去探索自己「為什麼」會做出某些選擇,是非常有趣的呢!
下回,我們再繼續聊會讓糾察隊長特別抓狂的可能原因,下次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