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康泰納仕薪水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康泰納仕薪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康泰納仕薪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康泰納仕薪水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年是 Anna Wintour 最衰的一年,但她竟然升官了】 時尚產業有則大新聞,康泰納仕集團在本週二(15日)正式任命 Anna Wintour 成為康泰納仕全球首席內容官以及《 Vogue 》全球編輯總監。 簡言之,這位在時尚圈呼風喚雨的女強人又升官了。 康泰納仕首席執行長 Roger...

康泰納仕薪水 在 奶媽 Naima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4:01:02

【今年是 Anna Wintour 最衰的一年,但她竟然升官了】  時尚產業有則大新聞,康泰納仕集團在本週二(15日)正式任命 Anna Wintour 成為康泰納仕全球首席內容官以及《 Vogue 》全球編輯總監。  簡言之,這位在時尚圈呼風喚雨的女強人又升官了。  康泰納仕首席執行長...

  • 康泰納仕薪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24 13:22:42
    有 71 人按讚

    【今年是 Anna Wintour 最衰的一年,但她竟然升官了】

    時尚產業有則大新聞,康泰納仕集團在本週二(15日)正式任命 Anna Wintour 成為康泰納仕全球首席內容官以及《 Vogue 》全球編輯總監。

    簡言之,這位在時尚圈呼風喚雨的女強人又升官了。

    康泰納仕首席執行長 Roger Lynch 直接在聲明中大力表揚:「 Anna Wintour 的升職,代表著集團的關鍵時刻,我深信她絕對有能力連結讀者與時尚的關係,同時並培養業界最傑出的新人,她是媒體業最厲害的高階主管。」

    實際上, 2020 年對 Anna Wintour 來說並不好過,畢竟這份升職聲明尚未出爐之前,外界皆是傳聞她即將被集團拔除。

    /

    隨著「佛洛伊德之死」事件爆發,美國正處在抵制「種族歧視」的氛圍裡。

    然而, Anna Wintour 今年卻陸續遭員工踢爆美國版《 Vogue 》辦公室中,有半數以上皆為白人員工,非裔職員非但毫無升職機會,甚至沒有受到合理對待,薪資與同期白人職員有差異。

    Anna Wintour 頓時成為「白人菁英主義」代表,遭到鋪天蓋地謾罵。

    事發後 Anna Wintour 發聲明道歉,稱自己「找不到方法提升辦公室的多樣性」,不過並沒有被普羅大眾接受,還被媒體當成標題訕笑一番。

    就連之前待在 Anna Wintour 身邊的非裔編輯 André Leon Talley 接受電台採訪時也嘲弄:「 Anna Wintour 說她種族平等?是嗎?我不認為她會讓任何事情阻擾她的白人特權。」

    /

    同時, Anna Wintour 還被指責將「瘦即是美」捧成主流審美, 美國版《 Vogue 》選用的模特兒都是又高又瘦,就連 Anna Wintour 編輯助理們清一色是高瘦美女,讓媒體質疑她身為時尚圈龍頭,但對美麗的定義太狹隘。

    這都不是雪上加霜的。

    疫情越發嚴重,支撐著 Anna Wintour 權力的 Met Gala 創辦 72 年以來首次被迫停辦。

    這場晚會自 1995 年 Anna Wintour 掌舵後,將 Met Gala 的藝術性與商業取得平衡,打造品牌價值和高額收入。

    今年停辦, Anna Wintour 難免有折翼之感。

    再來,康泰納仕打從 5 月 1 日起,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的員工薪水通通降低 20%,降薪策略將持續 5 個月,甚至還有人被裁員,與雜誌長期配合的外包攝影、兼職寫手接案量銳減,這件事曾經在 Twitter 上引起討論。

    另外,眼見康泰納仕全球不同刊物的多位高階主管紛紛離職。

    像是中國版編輯總監張宇、康泰納仕中國總裁 Sophia Liao、 《Vogue》西班牙版負責人 Eugenia de la Torriente 、《Vogue》德國版負責人 Christiane Arp,就連康泰納仕義大利公司首席執行官 Fedele Usai 宣布將於 1 月離職。

    看著集團風雨飄搖, Anna Wintour 自然被懷疑是下一波離職的人,誰都沒想到執行長 Roger Lynch 不但力保她,還讓她升官。

    /

    Anna Wintour 在時尚出版界的貢獻,在於她擅於將高高在上的時尚走入民間,不介意跟流量明星與政治人物掛鈎。

    歷年美國版《 Vogue 》封面會看到像是 Kim Kardashian 、美國前總統夫人 Michelle Obama 等人物,這些人乍看好像都覺得跟高山流水的時尚很不搭。

    但這就是 Anna Wintour 的理念:

    你不呈現讓老百姓感興趣的東西,不讓這些東西走入大眾,時尚就僅是一群文青自嗨罷了。

    Anna Wintour 的「時尚大眾化」有時受到時尚圈詬病,更有網友笑她是想賺錢想瘋了。

    但不可諱言地是,她為美國版《 Vogue》締造買氣跟話題性,讓越來越多時尚門外漢願意花時間去了解這些看似高山流水的設計,以及設計師們背後的風格和故事。

    面對危機四「竄」的 2020 年, Anna Wintour 的升職象徵著她卻有過人之處,讓執行長不惜一切都願意保住她。

    她未來要如何帶領全球《 Vogue 》,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載: #Adaymag

    https://www.adaymag.com/2020/12/18/anna-wintour-career-advises.html

  • 康泰納仕薪水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3-15 11:55:00
    有 162 人按讚

    【天下專欄 | 龍岡親義公所的烤乳豬,與你不知道的「僑胞」問題】
    #我那時候超胖都是因為烤乳豬

    我派駐洛杉磯那4年,總共吃了4次烤乳豬。

    不是一般燒臘店的烤乳豬,而是每年2月春宴在中國城裡,跟我的龍岡親義公所「兄弟姊妹」們共享的烤乳豬。

    龍岡親義公所是洛杉磯眾多僑團之一,由「劉關張趙」四姓的僑胞組成。我姓劉,在四姓裡排行老大。每次去到公所,那些60、70歲姓關張趙的長輩總是熱情熟絡地稱呼我為「劉大伯」,我都怪難為情,每次急忙跟他們說:「元老!別這樣叫!擔當不起啊!」他們總是正氣凜然地回應:「不會不會!你姓劉,你就是大哥,我們是小弟!」

    公所裡掛著桃園三結義的圖像,講的正是三國時代的傳奇故事。約莫兩千年前的俠義,在今日的美國各大城市裡的中國城或唐人街,仍然被後代尊奉傳頌著。站在公堂,凝望著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的畫像,我總是瞬間神入那段歷史,以自己能身為龍岡公所一份子為榮。

    #自成一個世界的華僑們

    龍岡親義公所屬於「老僑」,也就是早期來到美國的華人。他們有的來自中國,有的來自香港。洛杉磯的中國城,有無敵好吃的港式飲茶跟燒臘。當地的餐廳「金龍」,更是中國城裡無數江湖軼事的起源,多少豪傑出於此,也敗於此。

    早期的堂口,耍真刀拿真槍,江湖上憑著真實力,平日傍晚放飯,養的是自身的弟兄。不過今日的堂口,多已逐漸轉型為公所,平日打打麻雀活絡心神,經費餘裕時也頒發獎學金嘉惠公所的勤勉學子。在中國城裡,大家說著廣東話或家鄉方言,感覺不像美國、不像加州,倒像是香港古惑仔電影裡的場景。

    除了老僑,也有後期才到美國的「新僑」。他們多半來自台灣,完成大學教育後遠渡重洋追求美國夢,然後落地生根到今天。跟老僑相比,新僑更致力融入美國當地主流社會,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甚至踏入美國政壇,令人佩服。

    例如南加州的長灘,每年7月都舉辦國際龍舟賽,參與隊伍超過200支,現場觀眾數萬人,加州政要每年都會出席。而這項體育盛事的主辦人,是一位來自台灣的牙醫師陳信豪,他對這項體育賽事的熱情,常讓人搞不清楚他的本業到底是看牙還是龍舟。我在2011年7月抵任的第一週就被同事抓去參加駐洛杉磯辦事處所組成的龍舟隊,此後年年參與,2015年7月離任前3天又去划了一次,總共4年划了5次龍舟。每年辦事處的名次都墊底(事實上我們參加的是貴賓組,有點像是趣味賽),但划完之後大家吆喝著去附近嗑個加州知名的In-N-Out Burger,那快樂時光令人懷念。

    不管是烤乳豬還是划龍舟,都是我在洛杉磯的眾多美好回憶之一,我自己也有許多包括老僑及新僑在內的好朋友。也許可以藉這個機會,今天談談台灣外交工作中敏感脆弱卻容易教人忽略的部分──僑務。

    #僑胞到底是什麼

    我常被問起,台灣的外交工作跟其他國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答案其實很多,端看你如何切入。例如我們的外交處境異常艱難。例如我們只有20個邦交國,但中華民國護照卻好用到全世界趴趴走。

    又或者是我們的僑胞/僑務制度。

    在討論之前,也許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僑」?翻開字典,英文裡好像沒有相對應的單字。沒關係,查查萬能的維基百科吧!從1926年迄今,僑務委員會 OCAC的英文翻譯共有三個版本: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ssion, Overseas Compatriot Affairs Commission, Overseas Community Affairs Council。很妙,英文縮寫都是OCAC,卻有前後不一的說法。針對「僑」這個詞,似乎概念從「海外華人」、「海外愛國者」再演變到「海外社群」,讓人眼花撩亂。

    那台灣以外的國家,除了中國之外,有「僑」這個概念嗎?有些國家的確有,例如越戰結束後大批逃難的越僑。另外跟戰爭相關同時也是國人較有印象的,是1990年由朱延平執導的國片《異域》(英文片名A Home Too Far)。這部電影卡司堅強,主角包括劉德華、庹宗康 Shotgun、柯俊雄跟郎雄等,描述的是1949年國共內戰後的泰北孤軍,他們存在於主流歷史的邊緣,多數時候被選擇遺忘,特定時間例如選舉又被點綴般地提起,人數估計在7、8萬到20萬之譜,端看如何定義。這群泰北滇緬一帶的孤軍,也是廣義的僑胞。

    而在西方國家,最接近的,應該是「海外國民/公民」(overseas national/citizen)的概念,或是遊牧民族背景脈絡下的「離散」(diaspora)。不管是哪個概念,跟我們所稱的「僑」,在歷史及文化意義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回答中文跟英文在「僑」這個詞的意義落差之前,也許可以先想想:為何我們有「僑」這個意義產生?空一格國父曾(?)說:華僑為革命之母。之所以打問號,是因為很多人試圖考證,孫中山究竟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就各種文獻看來,他似乎還真的沒有講過這句話。問題來了!假如沒有,那為什麼會有這句話?

    一說當然是因為,在國父的11次革命之中,僑胞的確出錢出力。各位不要忘記,革命運動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工作,而搞政治就跟今日一樣,是很燒錢的,文宣組織聯繫茶水請客吃飯付薪水等等,在這麼多次的革命裡,僑胞的金錢資助的確幫了很大的忙,所以說華僑為革命之母似乎不為過。

    還有另一說帶有戲謔,真實性不得考。武昌起義時,我們的國父人其實不在現場(據說他那時候在檀香山打零工)。革命前10次都沒成功,這第11次他老兄原本也沒抱太大期望,就留在檀香山「運籌帷幄」。想不到好死不死,這次竟然推翻滿清,怎麼辦?雖然是「看報才知道」,但也要十萬火急搭機飛奔中國刷個存在感。抵達中國第一時間,記者蜂擁而上,問「孫先生從國外趕回來,到底帶了多少錢?」只見孫文眉頭一皺,總算他也見過場面,悠悠地吐出一句話:「我沒有一文錢。帶回來的,只是革命精神!」語畢全場喝采!正是因為孫文當年就是住在美國的僑胞,所以他必須要發明出「華僑為革命之母」的金玉良言,因為他自己就是華僑啊!

    不管故事如何,我們都可以看出,僑胞或僑務的概念,的確有著很特殊的歷史及文化根源。而這樣的特殊性,也在今日造就一些問題,其中最明顯者,就是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

    #重新思考僑胞的權利與義務

    例如,僑胞是不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公民?在現代民主政治中,公民有著嚴謹的定義,隨之而來的是作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以台灣來說,以前公民課本都要背誦而聯考也都必考的三大義務「納稅、服兵役、接受國民教育」,適不適用於僑胞?嗯,似乎沒有。以洛杉磯為例,僑胞繳美國的稅、(在台灣實施徵兵制的時代)小孩不需要回台灣當兵甚至還加入美軍、在美國接受完整教育。那僑胞可以享受作為台灣國民的權利嗎?報紙上最常見的,就是僑胞享用我國健保資源的爭議了,這點毋需贅述。

    請千萬不要誤會,我並非批評僑胞的行為不對。例如,僑胞繳美國當地的稅,稅率也許甚至比台灣高;志願加入美軍有的甚至贏得紫心勳章(Purple Heart Medal),也是一種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表現;更不用說美國的教育資源跟制度,是明顯優於台灣的。

    我其實要說的是,我們必須在僑務制度上,認真思考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必要性,以及在現代社會,僑務制度是否應該調整或重新定義。舉例而言,上面提到的龍岡親義公所,公所成員的下一代為了傳承,成立了「名義軒」,他們負責在春宴時提供精彩的舞獅表演。但獅頭一拿下來,這些華人面孔講的可都是道地的英文,有些甚至不諳中文。我其實很感動這些年輕人願意追溯並發揚自己的文化血統,但,他們就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小孩啊!雖然他們的父母是我們口中的僑胞,但這些小孩的心中,還真的認為自己是「僑胞」嗎?我常常心裡在思索這個問題。

    近年來在組織改造的議題上,常常都有僑委會跟外交部是否應該整併的討論。這當中牽涉到許多政治考量及實務運作的問題,僑委會也試圖在「僑青」、「僑商」、「僑教」等面向強調自身存在的價值。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僑務牽涉到資源配置的問題,以及國民納稅金的分配與衡平問題。眾多僑團中,品質參差不齊,甚至遊走兩岸也不是新聞。拿台灣人民辛苦工作繳納的稅金,來補助對台灣實質外交沒有助益的僑團,到底有沒有必要性?還是每年都要「循例補助」?類似的問題,是否也適用於在中國的台商?當然更值得我們仔細審度思考。

    僑胞當然是我們的重要資源,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對我們的外交工作,在幕前幕後出錢出力,這些都毋庸置疑,也都應該給予掌聲,但這並不代表僑務制度不需要通盤檢討或規劃。我很慶幸我曾經在僑務繁重的洛杉磯工作4年,面對南加州幾十萬的台僑及近百萬的華僑,我對於僑胞或僑務工作有著深刻體會。這些話,雖然有些不中聽,但希望能讓大家認真思考及討論。

    說了那麼多,其實到現在,還是很懷念烤乳豬的香味啊~

    #胖子 #洛杉磯 #僑胞 #美國 青年外交官 劉仕傑

    -

    天下雜誌原文連結:
    龍岡親義公所的烤乳豬,與你不知道的「僑胞」問題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38/article/668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