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康德的美學思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康德的美學思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康德的美學思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康德的美學思想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Fan-Chiang Yi 范姜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0 4/1 :義大利作曲家、鋼琴家布梭尼誕辰144週年紀念 Ferruccio Busoni (1 April 1866 – 27 July 1924) 📹范姜毅演奏布梭尼的第二號小奏鳴曲: https://youtu.be/G8Q_AjXtCJc 布梭尼雖為義大利人,但其作品深受德奧...

  • 康德的美學思想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01 19:49:20
    有 32 人按讚

    2020 4/1 :義大利作曲家、鋼琴家布梭尼誕辰144週年紀念
    Ferruccio Busoni (1 April 1866 – 27 July 1924)

    📹范姜毅演奏布梭尼的第二號小奏鳴曲:
    https://youtu.be/G8Q_AjXtCJc

    布梭尼雖為義大利人,但其作品深受德奧思想和文化的薰陶和滋養,並將南歐的奔放抒情和中歐的厚重深邃熔為一體,成為心靈和思想、激情與理智的巧妙融合。其早期作品受到李斯特和布拉姆斯等人影響,以規模宏大及技巧艱難而著稱,晚年轉倡導新古典主義,並接受電子音樂等新奇的音樂表現。

    除了樂曲,布梭尼對於樂理也頗有貢獻,曾撰寫數本關於音樂理論與的著作,顯示其受到當時盛行的浪漫主義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康德與菲希特等哲學大師的影響甚深。1907年發表的《音樂新美學概論》是他畢生代表作,明白反對過時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與表現主義,也為新古典主義打下理論的基礎。

    在作曲家的身分之外,布梭尼還是優異的鋼琴演奏家,無論演奏技巧與演出內涵皆超然卓絕,音樂表現豐富多彩,特別是對鋼琴踏板的掌握有其獨到之處。他在世時所留下的數張珍貴的鋼琴演奏錄音,足可為明證。

    另外,布梭尼一生中最為人所樂道的事蹟,則是他出神入化的改編技巧,讓許多古典音樂家的舊作得到全新的生機。這方面,或與他本身被譽為當代巴哈的最佳代言鋼琴家有關。為了演出,布梭尼運用鋼琴改編了巴哈許多原本為管風琴或小提琴所創作的作品,後來改編的樂曲還遍及音樂大師李斯特、莫札特等人的名作,此外貝多芬、布拉姆斯、蕭邦、荀白克與舒曼的作品,亦是其所垂青的對象。布梭尼以與眾不同的風貌,使這些世人耳熟能詳的樂曲,能以更曼妙的姿彩重現舞台,因此稱其為是20世紀前半葉最具視覺效果的作曲家,可說一點也不為過。

  • 康德的美學思想 在 虛詞.無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5-01 21:00:01
    有 75 人按讚


    《無形》發刊辭

    不可否認,也無法否認,即管被大量的現實圍繞,人們心裡,仍然存有,飄渺的願望。無形,心中的異動,指涉某些方向,驅力,箭頭——複數的箭頭,簇狀散開,游離與未知。

    無形者,如抽象的理念,與意志,比如康德所謂的知性框架,它們在現實裡沒有確鑿形狀、未可實現,但卻可能在許多時刻,於無限下沉的現實深淵中,成為提升我們的關鍵動力。心志依靠抽象的星光。

    無形者不可見。始終隱密,或已消逝者,或根本未嘗到來——貯存於記憶,託寓於未來。在想像與情志中,主體可將無形者還原,建構,摺出疊疊起伏的形狀,而有命名之賦權,抒情之衍化。

    有時,無形者並非不存在——它們一直都在,但因某些原因,未被看見——當代思想家朗西埃言道,讓不被認知之物進入被認知的範疇,這一範疇的轉換既是美學的,也是政治的。

    有時,一切事情,無形中發生,不知不覺——到我們醒悟過來,已被巨大的現實籠罩。《無形》願於各種間隙中,以有間入無間,將不知不覺之物,以文學的方式,呈現於讀者眼前。

    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在這樣一個時代,當虛擬世界讓一切變得具像而唾手可得,紙本實體的刊物,如此刻攤展在你眼前的《無形》,或者反而承載著,可供追尋的遙遠命題。《無形》,一個信封。在星象學中,此乃隱士的形狀。

    這是對文學的信念,遭遇巨大搖晃的時代。我們願以對文學的信念,再建無形的建築,開展最大可能的文學空間,信仰縱深的挖掘,內心的幽微,與層次的繁複。我們願能不亢不卑。前因後果,未來與過去,當下的無窮現實,這一切,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

  • 康德的美學思想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6-11-15 10:00:42
    有 35 人按讚


    美學講求突破框框,卻同時需要框框,沒有框框又何從突破呢?像愛情一樣,總是在表白的一刻最澎湃,激情過後卻餘下經營。唐璜的哲學正是不斷地追求女人,而不是得到她,在得到和得不到之間,浪漫便產生了。所以,美盲的現代人最不懂情趣了,只懂浪漫的微末,送下禮物,而不解浪漫的精粹。

    這解釋了為何凡人會美盲:他們連框框的存在也一無所知,又何談突破呢?

    面對我們不懂欣賞的作品,可能性有兩個:一是它真的不值得欣賞,二是內藏我們未了解的美學原則。美的原則又是存在真理,例如黃金比例、旋轉對稱、調性諧音、格律美等等,而每個時代各有其獨特風潮,藝術家有不一樣的信仰框框,文藝復興時期看洛可可風格是時髦,以今人的眼光回望卻是古典。學習美學史能令你把握其流變,獲得對不同階段作品是革命性抑或庸俗的判斷力。

    康德的看法有點不同,他主張未經學習就能領會的美才是最崇高的美,是自然美,次一等的不過是仿造美,與柏拉圖的思想暗合。陽光明媚的冬日、秋天的紅葉、開滿黃花的田野、壯麗的大瀑布等等,都是人人都看得懂的美,具有普遍性(Universality)。之所以普遍,是因為其美學原則一早就存在於你我心裡,毋須學習,大自然與全人類都共享宇宙(Universe)的道(Logos),才可產生不證自明的效果。可是,當古人類首次在石壁上用顏料刻畫自然開始,美學就由人類重新奠基。我們不住地創作和紀錄,為的是把平常世界看不到但被我所發現的新東西傳揚開去。原本人類仿照自然學習美學,但當他不住地超越和革命,他的作品便不再屈從於自然底下,創造出超越自然的人為美。

    想想音樂,它正是非自然的產物,又必須依從自然的物理定律運作,同時彰顯自由意志與上帝意志。當凡人聽完一首好音樂,他的評價可能只得一句「好聽」,卻說不出好聽在哪。而美學的責任就是回答「哪」的問題,摸索和把握原則,學會欣賞,之後更進一步,創造新的原則。知道哪,自然更加好聽。

    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