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康德主義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康德主義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康德主義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康德主義意思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每次,當我們跟「牆內」的小粉紅罵戰,除了「你媽死了」就會被罵「廢青」… 那到底牆內的年輕人有多勤奮呢? 近月中國在大陸一篇網絡文章《躺平即是正義》引起網民熱烈討論,雖然很快就被平台刪除,但已引發一大班年輕人追隨「躺平主義」。 最有趣的是,中國官方媒體《光明日報》、《南方日報》、湖北經視電...

康德主義意思 在 藍橘子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03 00:59:06

每次,當我們跟「牆內」的小粉紅罵戰,除了「你媽死了」就會被罵「廢青」… 那到底牆內的年輕人有多勤奮呢? 近月中國在大陸一篇網絡文章《躺平即是正義》引起網民熱烈討論,雖然很快就被平台刪除,但已引發一大班年輕人追隨「躺平主義」。 最有趣的是,中國官方媒體《光明日報》、《南方日報》、湖北經視電...

康德主義意思 在 李錫錕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8:51:46

POWER錕語錄》自由是爭取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知識就是力量 它有三個POWER: 一個是描述 二是分析 三是預測 康德的「超高理性主義」被公認為 史上最偉大的知識之一 我們受惠最深的 就是它的「預測」POWER 換言之 這是我們對生命現象的「預防性措施」 例如我們預知了「不完美不卓越」的...

  • 康德主義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30 22:19:20
    有 9,189 人按讚

    每次,當我們跟「牆內」的小粉紅罵戰,除了「你媽死了」就會被罵「廢青」…
     
    那到底牆內的年輕人有多勤奮呢?
     
    近月中國在大陸一篇網絡文章《躺平即是正義》引起網民熱烈討論,雖然很快就被平台刪除,但已引發一大班年輕人追隨「躺平主義」。
     
    最有趣的是,中國官方媒體《光明日報》、《南方日報》、湖北經視電視對「躺平主義」嗤之以鼻,更說「躺平可恥!」。
     
    到底什麼「躺平主義」?為何這種主義能在大陸掀起熱潮?
     
    正所謂知己知彼,如果你有大陸潔癖,覺得解構大陸新聞就是五毛或幫大陸洗白,那麼…嗯,隨便你們吧。
     
    先說文章《躺平即是正義》,作者說自己兩年多沒工作,一直保持著低慾望的生活,盡量不消費,也不去工作,完全躺平,覺得這樣活著沒什麼不對。
     
    接著,文章引起大量討論,原因是很多勞工都被老闆壓榨,現在的高樓價與高生活壓力,就算怎樣努力,也不可能爬到更高層,也不可能擺脫現況,只會淪為工具人,賺錢消費也是落入大財團手中,陷入大財團的圈套。
     
    大陸有很多工廠都曾經出現過工人過勞死的新聞,樓價也不是正常人能支付得起。很多大陸「網紅」又不斷在網絡上宣揚高尚物質的生活,導致很多女生都變得物質主義,男生想要拍拖結婚,就要不斷奉獻金錢,買包包、買車、買樓…
     
    既然被打壓得站不起來,又不想跪著掙錢,只好躺平,我就是不消費不買樓,怎麼樣?
     
    與其盲目工作,倒不如用多餘時間充實自己,看看世界(不知道他們能否看到),把時間投放在自己喜歡的事上。
     
    簡單來說,有點像前陣子香港頗流行的「佛系」,不過口裏說佛系,身體還是誠實去上班。我們對社會的控訴,就是照樣去旅行、照樣去吃自助餐、照樣消費…緣分來了,自然買到樓。
     
    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則比較乾脆,不生活,只生存…
     
    有評論說:「躺平的韭菜不好割~」年輕人躺平,是代表他們對未來和前途極度失望。
     
    (註:韭菜意思指等待被宰割的人,大多指在股票市場的輸家)
     
    亦有評論家指出,躺平的流行,是因為「內卷化」。
     
    (註:內卷化是由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戈登威澤等人衍生出來的詞彙,大概意思社會某種文化不斷重複,已無法發展,只能向內卷,使內部更複雜化。
     
    近年在中國大陸泛用的「內卷」,意指一種惡性循環,例如某個員工明明已經完成工作也堅決要加班,希望成為在老闆眼中的勤力員工,而其他員工也跟著一起加班,挑戰極限…最後得益的就是老闆得到一群廉價勞工。
     
    在中國大陸雖然有明確的加班法例,公司必須支付加班費給員工(以前我工作有接觸過大陸的辦公室文員,一到了吃飯和下班時間,遲一分鐘打電話過去都不會有人接聽電話,一到下班時間就會離開)
     
    但另一方面,有很多勞工為了生活,卻過著違反法例的「996、007、886」工作模式。
     
    這些數字是什麼意思呢?
    996指工作朝9晚9,每周工作6天。
    886指朝8晚8,工作6天。
    007最誇張,指每天24小時每周7天都在工作。
     
    亦因為這種真的會操死人的生活,也沒法讓自己富裕起來,成為上流人士,這麼累倒不如放棄,畢竟人生只有一次…
     
    而最有趣的是,這種非暴力的不合作抗爭,竟然觸動到中共官方的神經,官方媒體反應超大,不斷評擊這種躺平主義。
     
    也許是他們害怕年輕人會因為抽離整個體系,衍生出「自我」獨立思想,大家都知道的,中共最討厭的就是「獨立」,不管是地方獨立還是人民獨立。
     
    不可能被撼動的巨人,突然大為緊張起來,正所謂敵人反對的,就證明方向正確。於是官媒愈是反駁,網民就愈熱血沸騰。
     
    時事評論作家「長平」,是一名被中共禁聲的記者,從2010年底就被中共禁止發表任何文章,香港政府也拒絕為他簽工作簽證,現居德國。
     
    他揶揄:「躺平也需要制度環境,需要一定的社會福利,需要真正的法治,還需要更少歧視,以及獨立自主的觀念意識等。不是誰想躺平就能躺平。」
     
    新華網《南方日報》直接批評「躺平」可恥,「毒雞湯」沒有任何價值。湖北經視電視也在評論時指出:「你們認命可以,但躺平不行,怎麼不想想父母和子女?!」
     
    的確,整個中共多年以來的統治基礎,都是將人民當成齒輪去推動社會,齒輪壞掉就換下一個,但如今一大班齒輪躺平不動,整個機械都會停頓下來…
     
    面對政府的評擊,網民只覺得可笑,說:「遊戲不公平,現在不玩也是無恥啊?」
     
    看來中國大陸的人民們,似乎找到抗爭方向了。
     
    後記:
    寫這篇文章最痛苦是那些大陸才懂的詞彙。
     
    想瞭解最強的躺平「三和大神」嗎?
    看文章:https://bit.ly/3iaqLl1
     
    在香港被消失前,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全書以故事瞭解歷史,用手繪地圖繪畫當時狀況!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

  • 康德主義意思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31 18:22:25
    有 1,267 人按讚

    上次很開心能參加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東吳大學。那天知識量太大導致肚子餓,但又不好意思吃兩個便當,所以發現樓上有麥當勞還開心地傳訊息給朋友說:「妳學校好讚喔!竟然有麥當勞。」對方回:「我學校確實有麥當勞,但我讀的是清華大學。」
    😔
    當天研討會的下午茶點心很讚,我一直盯著桌上的司康流口水,但實在不好意思跟同學搶點心吃。😂
    我擔心教授誤會我去現場白吃白喝,所以寫了一份作業證明我有認真聽課。

    =======研討會開始=======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時間:2020年12月5日(週六)09:00-18:00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社會學家Max Weber於1920六月因感染大流行肺炎而過世,一百年後同樣遇到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們紀念這位影響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家格外具有意義。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人文社會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合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讓現代學者透過知識上的交流與韋伯對話。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韋伯只是社會學家,對他的印象就是與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和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並列為「社會學三大經典作家」。如果更熟悉韋伯一些的人可能會知道其最著名的著作《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以及《經濟與社會》都是社會學經典,但較可惜的是,讀過這些著作的人,或許也罕有機會去深度理解韋伯的知識創造過程,以及為何他從不認為自己是社會學家。

    這場研討會邀請了多位學者與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裴元領的論文<宗教是什麼?為研究韋伯宗教社會學的準備工作>以中國四書五經、易經、聖經、佛經、墨子、印度摩科婆羅多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來分析韋柏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的<從新社會學的角度談韋伯>認為社會學的關鍵在於創造力,而不是有多少學派、生產多少論文。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是社會學誕生的那個年代,而是數位社會時代,這個年代你(妳)在網路上的「帳號」比自己是誰更重要。在(法國後現代思想家)布希亞的時代,人們認為「大眾不在乎真實」,但到了今天,則是「大眾創造真實」——假新聞、偽資訊都是現代人的集體創造。跟性愛機器人做愛算不算出軌?未來趨勢已經不是在爭吵性別、性向,而是當機器人成了人類更好的選擇而非替代品時,這些倫理問題怎麼辦?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君玫的<韋伯與奧斯華德:一個能量社會學的想像>從化學家奧斯華德的「社會能量學的一元論」與韋伯的「多元社會學觀點」的對立衝突切入。根據她的研究,韋伯不認為奧斯華德的化學概念可以推展到人文社會,只是現代的人反而開始重讀奧斯華德的能量學(能量的關係),因為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確面臨能源、環境等新的問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賴曉黎的<從禁欲概念論尼采與韋伯的異同>研究尼采的《道德系譜學》與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宗教社會學》中,禁慾理想與韋伯禁慾主義之間的主要區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黃厚銘的<消失於社會學中的理論與經驗間關係之多元想像>認為思想史、理論研究不該只存在哲學、歷史學中,但不少人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只有「質性、量化、田野」三種方法。講者取三大家理論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來說明:涂爾幹的「社會事實論」是用一個理論來掌握一個實在,並從經驗中來驗證理論是否符合實在,或從經驗中產生新的理論。韋伯的「理念型」則建構出一個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的東西,認為社會學是具體事實的科學,所以最抽象的法則最沒有用處,沒有辦法套用於所有社會。韋伯的理念型和涂爾幹的普遍可以適用的想法與抽象概念抵觸。如果是這樣,那麽,馬克思學說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狀態」,若將其核心精神從《資本論》中抽掉,只留下經驗證據,那這本書還能成立嗎?青年馬克思談了一個共產世界的理想狀態的理論,但《資本論》的實證經驗卻非如此。中山醫大醫社系副教授黃敏原的<韋伯的人論及其社會心理學考察>指出韋伯由理念引導世界圖像,認為需要我們「熱情」參與,並舉「清教徒可望成為天職人,我們則必須是職業人」的新教倫理為例。

    每位講者雖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但卻帶給現場聽眾如沐春風的知識啟迪。只可惜礙於篇幅與我的知識有限,僅能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論文作為研討會代表,而與會學者豐富精彩的研究,大家可以按照論文題目搜尋拜讀。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在其論文<韋伯的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1895-1907>(Max Webers Konzeption einer “Wissenschaft vom Menschen”:1895-1907 )中提到,韋伯關於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形成,與他轉換人生跑道(由法學家轉變成國民經濟學家)有關。並且,這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從 1895 年弗萊堡大學就職演說首度提出,到1907到 1910 年已初步完成, 直到1910德國才成立社會學學會。講者在研討會上企圖論證韋伯的通才在各領域皆有傑出表現與貢獻,只是韋伯在學術領域中不斷跨界的強烈特色,也導致後人不斷地挑戰他的權威;但同時,各領域的學者得藉著韋伯的典範出發,才能開啟更多知識上的創新與可能。根據韋伯太太瑪莉安娜(Marianne Weber, 1926)的說法,青少年時期的韋伯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製作了一幅 1360 年的德國歷史地圖,並在 15 歲那年的聖誕節期間再度寫了一篇長達 46 頁的論文<對印度日耳曼諸民族之民族性格、民族發展與民族歷史的一些考察 >。
    但從小熱愛歷史的韋伯並沒有成為歷史學家,除了他的興趣廣泛外也有經濟上的考量——就跟我們尋常人一樣。韋伯 1882 年 5 月在海德堡大學註冊時,是以「法學」作為主修與職業學門 ,1884 年冬季學期轉讀柏林大學、1886 年通過第一次法學國家考試,直到 1889 年完成博士論文及1891 年完成任教資格論文完整了法學家訓練。所以,韋伯在 1892 年開始以私講師身份在柏林大學教授法學課程,並於 1893 年 11 月被任命為法學非教席教授。

    韋伯的教職生涯並非一路到底毫無變動,這與德國的教育體制、韋伯個性與博學多聞都有關係,就像1893 年 6 月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就已經想要挖角韋伯去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 而韋伯在 1894 年 4 月初決定轉換人生跑道接受聘任,前往弗萊堡大學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這也意味如果韋伯只懂法學,是無法受到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青睞的,假如他的底子不夠也無法輕易脫離舒適圈,獲得更好待遇的工作。

    韋伯於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二場演講,<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為何韋伯會特別提到政治呢?在還沒了解韋伯前,我原以為像他這樣的經典學者不會沾染政治領域,但在閱讀這兩篇演講稿後得知,在當時德國的學術氛圍,韋伯意識到政治立場干擾學術領域造成的困惱。他在演講中呼籲——一種學術倫理的規範性訴求——政治不屬於課堂、教師扮演先知的徒然。在此摘引<以學術為志業>中對於學術倫理訴求的經典段落:「在文化團體以及政治團體的範圍內應該如何行動——這兩種完完全全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如果他接下來問道,他在課堂上為什麼不應該同時處理這兩者,那麼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就是:因為先知與鼓動家並不屬於課堂上的講臺。先知和鼓動家都被告知說:『要走上街頭去公開演說。』意思就是到容許批評的地方。」

    擁有學者身分的韋伯排斥政治進入課堂上,但課堂外的韋伯卻希望透過候選而不競選的方式從政,來達到他參與制憲的目的。他在1918年12月25日寫給友人的信中,韋伯還信誓旦旦地認為:「看來,我在法蘭克福相當篤定能夠當選。」結果卻事與願違。韋伯也曾經感嘆地說,終其一生,他都是個「政治獨行俠」。從這兩篇演講稿中就能發現,韋伯身處學術領域與政治領域中,產生既熱愛又互斥的矛盾心情。

    張旺山教授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韋伯一生始終對政治有一種「秘而不宣之愛」,因此,他對政治學的貢獻,也使得諸如《政治學的經典作家》(Klassiker der Politik)這樣的書,不得不將他列入政治學的「經典作家」之列。韋伯提出「正當支配的類型」的學說時,雖不是為了政治學而生,但卻影響了政治學領域,並被政治學者所用。Carl Heinrich Becker(1876-1933)曾依照韋伯的期望並提供優渥的條件,希望聘他為波昂大學的「政治學」講座教授,但後來韋伯基於私人理由選擇了到慕尼黑接 Lujo Brentano(1844-1931)退休後所留下的國民經濟學講座教授的空缺。1920 年夏季學期,韋伯甚至在慕尼黑大學開設了一門進階課程,課名就叫作「一般國家學與政治學(國家社會學)」。

    我們廣為傳頌韋伯的博學多聞,但卻忽略了就是因為他懂太多、擁有太多知識,常讓他面臨抉擇的痛苦。在一封韋伯於 1887 年 9 月 30 日寫給他的大姨丈包姆加騰(Hermann Baumgarten, 1825-1893)的信中,韋伯就曾坦承:由於「種種實際上的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規制,乃是法律發展的基本課題呈現了種種的結合,而這些結合在我看來,用我們的科學的那些手段,是無法加以掌握的」。這意思是韋伯體悟到法律知識的極限,而將其排除在自己的興趣與職涯之外。

    雖然講者一樣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卻提供了韋伯豐富的知識之旅。韋伯在學術職涯上並非如我們習慣的教育體制,只能線性發展的刻板印象。在這意義下,韋伯的一生為台灣學者、學生帶來的啟示是:在求知、求學的旅程中,「修正」與「調整」是再正常合理不過的現象了。我們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擊倒,休息夠了爬起來就好。同時,韋伯的一生也提醒我們面對知識要謙卑,那是因為人擁有的知識都有極限與界線。即便博學如韋伯也不斷地受到各領域的專家挑戰,但知識就是憑靠在如此的堆疊中精煉與豐富。或許韋伯可以成為各種領域的專家,但他卻未定義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所知所能有限。不過,韋伯逝世百年後其知識系統並沒有因為各種挑戰崩潰,反而留給社會學界與對社會科學有興趣的每一個人,可以憑著韋伯的典範達到他以前辦不到的事情,與少經歷他在肉體與精神上的煎熬。

    最後,由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與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韋伯學說與二十一世紀對話」只是第一個一百年,未來將會有兩百週年、三百週年與韋伯對話的學術研討會。雖然韋伯的生命逝去,但他卻能持續地啟發後人追求知識,熱愛生命與社會;死亡只是瞬間的終點,卻是邁向精神永恆的起點,韋伯的學問與精神永存在知識宇宙中。

  • 康德主義意思 在 利世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22 19:35:15
    有 758 人按讚


    一,「一國一制,又有乜好驚?十幾億人都係咁生活啦!你有冇返大陸睇下近年嘅經濟發展?」 #Nancies 一定咁講;甚至乎再加多句:「都話咗你吔鬥唔過共產黨㗎啦!激嬲共產黨,佢吔一定唔放過你。」

    二,「係囉。唔好咁多事啦。我都唔明,你哋有乜咁不滿?吵吵鬧鬧,香港又點會有發展?」我估大家都聽過類似嘅說話。

    三,香港人,大把人想做順民;可以嘅話,我都想。其實,我係一個好怕事嘅人,相信大家都係。

    四,根本問題係,共產黨唔信香港人,點解香港人要信共產黨?共產黨唔信香港人,香港就要硬食各種嚴刑峻法;香港人唔信共產黨,所以要制度上有所保障,有乜唔掂?

    五,「國家,就好似我哋嘅父母;父母就算有乜不是,你都唔會⋯⋯」Nancies 呢個講法,對唔住,真係接受唔到,真嬲。當然,佢哋嘅邏輯係:「父母,你冇得揀,國家都係。」之前都有寫過,Nancies 嘅忠孝,其實係不容置疑嘅服從。某程度上,呢種唔容許「個體」存在嘅意識形態,就係 Nancies 同我嘅最大分歧。

    六,個體嘅存在,唔代表個體同其他個體唔會相親相愛,唔會同氣連枝。Nancies 成日好鍾意話洋人唔照顧老竇老母,但實情係我見到嘅不孝仔女,真係應該天打雷劈,唔少滿口忠孝仁義。洋人嘅倫理,簡單講,就係愛;愛你的近人如你愛自己。

    七,唔自愛,又點識得愛人?愛又係乜?愛係一種好強烈嘅 empathy ;憂戚與共,係好大嘅承擔。愛自己都唔係人人識,愛人更難,愛國,係歷史英雄級數,愛全世界人,好似得耶穌同佛祖先有咁嘅境界。所以話,個啲開口埋口愛國愛黨嘅,一係偽君子,一係好膚淺。

    八,膚淺?係,膚淺。因為佢吔搞錯咗,依附(attachment)同愛嘅感覺。BB 仔唔會識得愛,只會有不安、恐懼。所以尋求安全感,要依附。

    九,又有一種心理狀態,就係希望被依附。依附同希望被依附,呢對關係,可以話係變態。所謂嘅愛國者同國家,就係建立響咁嘅關係之上。

    十,關鍵在於,我哋有冇為「個體」定下界線,set a boundary。再講一次,個體嘅存在,唔代表離群,唔代表絕對獨處。

    十一,就算父母仔女,假如只係因為「冇得揀」,所以要永遠維持依賴同被依賴嘅關係,咁樣,係唔會有真正嘅愛。只有當個體之間有明確嘅 boundary,咁先至可以互相尊重。

    十二,「所以美國要尊重中國嘅主權囉,要認清條界線囉。」我估,會有 Nancies 咁講。正如 **八** 所講:「膚淺?係,膚淺。」我講緊嘅係群體唔會蠶食吞噬個體嘅自主,Nancies 就將整個「中國人」當做一個個體,「美國人」係另一個個體。大家唔同層次,好難溝通。

    十三,「我唔明你講咩個體群體;究竟你係咪中國人?」我,就係一個人,this is the undeniable fact。完。中國人又好,美國人又好,都係一個人。康德叫我哋要 treat humanity as an end in itself,意思就係,對自己,對其他人,都要將每個人視為個體,唔好視任何人為達到其他目的嘅工具。要記得,人,本身就係為最終目,呢個就係道德嘅定義。

    十四,所以,我選擇唔要某種身份,唔一定因為仇恨一班人,一個國家;亦唔可以話因為我冇得揀,所以要焗撐某個身份。每個人都為自己嘅所作所為負責,亦冇責任為其他人嘅所作所為付出。只有出於自由選擇嘅,先係真愛。

    十五,有朝一日假如世界各地都有人話:「我想做中國人,我想學中國文化,過中國人嘅生活。」咁就真係民族復興喇;做一個中國人,唔單止係國籍,而係身份文化認同。講真,本來都有唔少洋人仰慕中華文化,但硬係要將中華民族同中國共產黨綑綁,咪世紀攬炒囉。

    十六,傳統中華文化同個人主義可唔可以共融呢?歡迎大家討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