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庶粵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庶粵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庶粵音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5萬的網紅Initium Media 端傳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三十年東北,三十年廣東。#習時代 的未來,卻在 #江浙滬】全文:https://bit.ly/2R1uBS0 #南北之爭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從來不是一個新時局下的發明。毛時代的30年,北方主導着中國的形象。同時代的香港,南渡出走的文人知識分子們便把他們心中「自由中國」與「共產中國」的區別,描述為和...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TIK L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新世紀福音戰士 OP『主唱: Ming@熱氣球』/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粵語【明亮之星】 #EVA #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 主唱: Ming@熱氣球 改詞: TIK LEE 原曲:《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新世紀福音戰士》主題曲) 作曲:佐藤英敏 編曲:大森俊之 詞:及川眠子 原唱:高橋洋子 ...
庶粵音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16:00:25
【誰說古代女子皆深閨?】 傳統女子總給人弱質纖纖,三步不出閨門的印象,但唐代女性卻是例外中的例外。 隨著唐太宗戰勝東突厥,大量胡人進入中原,促使兩族文化交融,胡風盛行,當時的女子地位甚高,且作風較開放自由,她們穿起流行的胡服,策馬遊街踏青,參與馬球運動等已成為她們的日常。 儘管...
庶粵音 在 唱出大家的心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21:40:37
生僻字 - 陳柯宇🤤 (普通話&粵語版) 😌 煢煢孑立 沆瀣一氣 踽踽獨行 醍醐灌頂 綿綿瓜瓞 奉為圭臬 龍行龘龘 犄角旮旯 娉婷裊娜 涕泗滂沱 呶呶不休 不稂不莠 猛鷙 佇眙 縱恣 幼穉 薏苡 賜諡 蕞爾 逶迤 封豕 披緇 幡幟 繼嗣 溷廁 庶事 陸贄 諦視 困躓 遞次 鏑矢 螽斯 瞽師 鞭笞 繅...
-
庶粵音 在 TIK LE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3-04 08:00:00新世紀福音戰士 OP『主唱: Ming@熱氣球』/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粵語【明亮之星】 #EVA #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
主唱: Ming@熱氣球
改詞: TIK LEE
原曲:《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新世紀福音戰士》主題曲)
作曲:佐藤英敏 編曲:大森俊之
詞:及川眠子 原唱:高橋洋子
==================================
殘酷天使 為何神話裡沒名字
末世之時 唯有我是你曙光
那年,創世間時年
明亮一閃天際已劃開烏雲
無盡貴氣盡現 我乃天軍之劍
一千百萬星辰搖動
那人,到我主前頭
蒙受恩寵天國要向它稱神
明亮似我地位 那可屈膝失格
金星發亮全部聽命
我照耀我發亮天使也亦全部
奮勇地激起反抗
再努力再拼命出生也沒法改
願天使歌頌永久
神啊請你聽人和天使未同道
是我等天使侍奉傳召先降世
人子憑何凡人尊貴在前面
在我心相信永遠是我最高
路西法的靈魂不會被埋沒
讓世間知道 信我就有永生
世人 已變得沉淪
神子祂的聲線已早經覆滅
人盡冷眼落莫 戰火蜂擁不至
天子國度早已埋地下
我們 已快將來臨
末世的拯救會肅清天地
無論富庶疾病 那管膚色光暗
統統殺滅人類再造
這侮辱這怨恨一生也未忘掉
跌到地底的深處
這悔恨刺痛著
驅使我用兩手 向基督宣戰雪恥
哈利路亞 耶和華請你別忘掉
是你的兒我地位全部不見了
用我的靈魂完成刻印並傳召
地界魔王全降到現世看清
讓惡魔聽我名銜率領造神話
號角響七次世界為我破曉
這世上 愛已盡
不應繼續存在 世界上伊甸不再
愛與恨 信與叛
交織這末世曲 墮天使歌頌永生
號角聲已經如神話裡在傳頌
滅世的天使墮落重造新世界
殘酷天使 為何神話裡沒名字
劃破星晨 全世界又見曙光
路西法的靈魂不會被埋沒
讓世間知道 信我就有永生 -
庶粵音 在 TIK LE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2-22 08:00:00新世紀福音戰士 OP/EVA/ 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粵語改詞【明亮之星】 - TIK LEE
改詞: TIK LEE
原曲:《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新世紀福音戰士》主題曲)
作曲:佐藤英敏 編曲:大森俊之
詞:及川眠子 原唱:高橋洋子
==================================
殘酷天使 為何神話裡沒名字
末世之時 唯有我是你曙光
那年,創世間時年
明亮一閃天際已劃開烏雲
無盡貴氣盡現 我乃天軍之劍
一千百萬星辰搖動
那人,到我主前頭
蒙受恩寵天國要向它稱神
明亮似我地位 那可屈膝失格
金星發亮全部聽命
我照耀我發亮天使也亦全部
奮勇地激起反抗
再努力再拼命出生也沒法改
願天使歌頌永久
神啊請你聽人和天使未同道
是我等天使侍奉傳召先降世
人子憑何凡人尊貴在前面
在我心相信永遠是我最高
路西法的靈魂不會被埋沒
讓世間知道 信我就有永生
世人 已變得沉淪
神子祂的聲線已早經覆滅
人盡冷眼落莫 戰火蜂擁不至
天子國度早已埋地下
我們 已快將來臨
末世的拯救會肅清天地
無論富庶疾病 那管膚色光暗
統統殺滅人類再造
這侮辱這怨恨一生也未忘掉
跌到地底的深處
這悔恨刺痛著
驅使我用兩手 向基督宣戰雪恥
哈利路亞 耶和華請你別忘掉
是你的兒我地位全部不見了
用我的靈魂完成刻印並傳召
地界魔王全降到現世看清
讓惡魔聽我名銜率領造神話
號角響七次世界為我破曉
這世上 愛已盡
不應繼續存在 世界上伊甸不再
愛與恨 信與叛
交織這末世曲 墮天使歌頌永生
號角聲已經如神話裡在傳頌
滅世的天使墮落重造新世界
殘酷天使 為何神話裡沒名字
劃破星晨 全世界又見曙光
路西法的靈魂不會被埋沒
讓世間知道 信我就有永生 -
庶粵音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12-17 08:00:004. 鵝翎寺坐落於桂林市荔浦縣境內一處風光奇絕的喀斯特地貌—鵝翎岩上。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已經1400年了。相傳唐高僧惠能法師(638—713)曾到鵝翎寺修道多年,撰寫《壇經》一書流傳於世。鵝翎寺因得此佛根而名聲大振,成為我國西南地區一座名寺。鵝翎寺依山而建須拾級而上,逐一可參觀地藏王殿、三寶殿、文殊殿、觀音殿、玉佛殿和居士樓等。見彌勒佛笑口大開袒胸而坐,似在勸說世人放下煩惱、笑對人生。各殿觀音菩薩、釋迦牟尼、十八羅漢和達摩、惠能、臨濟三尊宗師及韋馱、關羽等塑像,栩栩如生。歷代官員文人題詠不少,雖歷盡風霜仍算清晰可辨,令遊人發思古之幽情。現存摩岩石刻32處,唐宋代13處,明清代19處。當登上最高層,佇立在玉佛殿前憑欄遠眺,無限風光盡收眼底。鵝翎寺擁有四奇:奇崛,奇特,奇秀,奇妙。奇崛是此地山勢奇崛,岩洞多而幽深,且洞洞相連,奇石嶙峋,正所謂「懸崖抱奇崛,絕壁駕崚嶒」。岩北有一石門,內有超大溶洞,洞內滴水如乳,有一巨型鐘乳石,形若鵝翎,栩栩如生,鵝翎岩之名由此而來。觀音殿裡也有一洞,內有奇石狀如神龍,洞壁龍鱗清晰可見,兩顆龍珠圓潤可愛,得名「神龍洞」,至今探尋者不絕。洞前有一聯:「松鱗變化身成玉,石骨開張頷有珠」,將鵝翎寺的奇崛寫活了。奇特是鵝翎寺緊貼鵝翎岩,整座寺廟依山崖、峭壁、溶洞而建,高達四五層,可謂寺在山上、山在寺中,殿裡有洞、洞裡有殿。更奇特者,它不像一般寺院平面延伸前後推進,而是疊加而建一層一殿,這種立體框架的「山寺」,不是絕無僅有也屬奇特之極吧!還有一段奇特的美麗傳說:相傳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荔浦全縣大旱,禾苗焦枯,民眾聚集鵝翎寺拜佛祈雨。真的奇蹟出現:瞬間驕陽變烏雲,雷電大作豪雨傾盆,秧苗死而復生喜獲豐收。百姓盛讚鵝翎寺有菩薩保佑、聖人相助。從此一遇荒年,荔人禱告祈雨,每每禱雨輒應十分靈驗,於是「鵝翎應禱」成了荔浦「古八景」之一。奇秀是鵝翎寺的美,可不是一般意義的秀美,而是出類拔萃、舉世無雙的奇秀獨俏!你看,古剎四圍千峰疊翠風情萬種:遠望山嵐繚繞綠水依偎,不無「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之意境;近看茂林修竹掩映佛殿樓閣,一泓碧水親吻玲瓏寶塔,大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韻味。走進古樸清幽的寺院,緩步迎來莊重梵音、繚繞檀香,堪稱人生一大快事也!最後鵝翎寺奇妙無數。寺內大小岩洞無數,璀璨奪目妙不可言,誠如一副對聯所寫「入寺始知山竅妙,登峰便見小城雄」。最奇妙的則是流傳甚廣的一段軼聞:傳說建寺之初,三寶殿東壁出現一小洞,每天淩晨有白米嘩嘩流出,流出的量正好夠寺內僧尼一天口糧,被稱「出米洞」。一俗人陡生覬覦之念,趁月黑風高之夜溜進寺院,用釬將洞口鑿寬,期待滿載而歸。豈料左等右等,鑿寬的「出米洞」卻「顆粒無收」了。自此鵝翎寺僧人開荒種田自食其力,那俗人也落得眾人恥笑。不久洞口多了一聯:「洪洪福福地,空空洞洞天」,此聯妙語勵人,意謂天上不會掉餡餅、富庶全憑雙手創造啊!
庶粵音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三十年東北,三十年廣東。#習時代 的未來,卻在 #江浙滬】全文:https://bit.ly/2R1uBS0
#南北之爭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從來不是一個新時局下的發明。毛時代的30年,北方主導着中國的形象。同時代的香港,南渡出走的文人知識分子們便把他們心中「自由中國」與「共產中國」的區別,描述為和「華」和「夷」的區別。
雖然中共在革命成功後也曾對地方進行換血。但大陸的經濟起步與發展卻仍然依賴部分地區的帶動。毛時代的「前三十年」,特殊的是 #東北。比鄰蘇聯援助,又有工業基礎,富庶的東三省曾經是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土地。改革開放「後三十年」則是 #香港 - #廣東 的時代。從香港引入的文化和新鮮事物從沿海向內地傳遞,一度使廣東沿海成為開放、先進的弄潮兒。
回到習時代,無論是東北,還是廣東,似乎都不再是新經濟結構的寵兒。天津多年來的GDP增長疲軟,人口還在淨流出。2020年,以珠三角模式和浙南模式為代表的商品出口從1990年代末佔整個中國GDP的近40%降低到20%以下。
時過境遷,北方的土地上大工業製造的轟鳴聲不再,趙本山的鐵嶺小品也已經淡出觀眾的視線已久;南方的城市也再難見到香港明星的海報貼滿街巷,粵語電視劇和音樂變成了一代人的懷舊。而如今,江浙滬的時代大門正在開啟。
#延伸閱讀
盤點十九大以來中共官場:誰在反腐中落馬,誰得到升遷?👉https://bit.ly/3vi77rh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評論 #中國南方 #中國北方 #江南
庶粵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天參加由馬世芳先生主持、陳培豐老師的新作《歌唱臺灣》新書發表會,也在發表會前匆匆快覽過這本書,覺得相當有意思。
這本書份量不輕,不過最主要的一個課題是:戰後初期乃至於70年代的臺語流行歌曲,為什麼這麼像日本歌?陳老師用了相當嚴謹與仔細的方法去考察、研究,從臺日的時代背景,從曲風、唱腔到歌詞如何翻譯,爬梳臺灣戰後音樂的形塑脈絡。
正因為陳培豐老師本質是個學者,雖然這個議題本身很「庶民」,音樂本身很「娛樂」,不過老師硬是以論文發表的方式來分享,展現了一絲不茍的態度。馬世芳先生本身是資深樂評以及廣播節目主持人,適時的提問和補充,為這場發表會做了恰到好處的潤滑,兩人的合作是個絕配。
這本書裡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甚至違背直覺的見解。例如問起「為什麼傳統臺語歌會跟日本演歌這麼像」,很多人直覺想法是「日治時代受到日本音樂影響」,但書裡用了許多當時臺日曲盤的唱腔做例子,證明在剛開始有流行樂的時候,臺灣歌謠的唱腔與其說受日本影響,毋寧說是受到歌仔戲唱腔的影響較大。臺語歌開始往演歌靠攏,反而是從戰後臺灣脫離日本之後開始的。為什麼離開日本了才開始學日本歌?這在會後的提問有兩位聽眾提出了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政治上討厭「新主」懷念「舊主」因此開始學日本,有人認為是受日本音樂教育的人才開始集結活躍的成果。這番討論相當有趣。
書裡花了一個章節討論的議題我也覺得很有趣,臺語歌的「港口」意象非常常見,從戰後乃至80、90年代的「碼頭酒」、「行船人的純情曲」皆是,但臺灣由於戒嚴的關係,事實上一般民眾對於可以出海的「港口」是沒有那麼熟悉的,漁業從業人員的比例也沒有這麼高,所以這種「港口」成為那段時期一種「想要逃離」的象徵......
會後由於時間不多,我本來預想補充一件事情和詢問兩個問題,沒有時間提出,在這裡發表以及跟大家討論。
會中主持人提到〈孤女的願望〉這首歌,談起當時的孤女是什麼身份?是養女、童養媳、被雙親遺棄、還是父母雙亡?再來是孤女上台北到工廠找工作,有可能是什麼工廠?
〈孤女的願望〉翻唱於1959年,當時的時空背景而言,社會是還有許多養女、童養媳沒錯,但她們的身份通常註定只會與養兄送做堆,在家幫忙種田;如果在外有「工作」,通常是被賣到私娼寮,不會到工廠的,所以那時的「孤女」通常真的是父母雙亡。1959年距離二戰與228其實並不遠,戰亂時的幼女長到1959年,恰好是該到工廠找工作的年紀。
再者「孤女」這個形象也不一定真的代表現實的孤女,在臺灣新文學作品的傳統上,經常用弱女子來代表台灣/台人的處境。臺灣第一篇現代小說是謝春木的〈她要往何處去〉,就探討了女性處境問題。所以我認為〈孤女的願望〉可以只是一種人民集體的象徵,並不必深究當時社會是否真有那麼多孤女。
這個孤女當時到台北去,應徵的是什麼工廠呢?臺灣早期提起工廠,最具代表性,甚至只要提「會社」兩字,不必細講是幹什麼的會社,就是糖廠了。不過雖然50、60年代臺灣糖業在國際正蓬勃,全台也有許多糖廠營運,但就是因為糖廠全台都有,這個孤女似乎不必大老遠跑來台北應徵,理應在家鄉附近就有糖廠才是,所以糖廠的可能性就降低了。查了一下50年代大量崛起的工廠,最具代表的應該是紡織廠吧;問問走過那年代的長輩,大概都舉得出幾個親友當年就是去紡織廠工作的故事。
以上是發表會中關於〈孤女的願望〉我的一些補充看法。接著是我的疑問。
一、既然臺語歌有這麼多「港口」意象的歌曲,象徵人民對於現狀不滿、想逃離的情緒(陳老師說:臺語歌的出航,幾乎都「有去無回」),為什麼華語歌曲似乎沒有這麼多港口意象?或曰外省人在國民黨的保護下,他們沒有想逃離的情緒,這個講法無法說服我。白色恐怖的迫害,受難者外省人比臺灣人多,而漂泊失根的情緒,真的「出航」到國外留學甚至移民者,也是外省人的比例多。所以要論「逃離」的情緒,我不認為外省籍會比台灣人淡薄太多。
二、臺灣從開始有「流行歌曲」(有別於傳統念歌、民謠)開始,似乎就走向「詞曲分離」,也就是沒有「詞曲咬合」。臺語流行歌似乎直到1990年林強的〈向前行〉才讓大家驚覺「臺語原來用念的也可以譜成歌」。但是粵語流行樂裡,沒有「詞曲咬合」的歌是會被調侃的,粵語歌唱出來,每個字的音調高低不能與念法相差太大。臺語歌和粵語歌對於詞曲該不該咬合有這麼大的分歧,分水嶺從何開始?是打一開始各別誕生「流行歌」的時候就決定了嗎?原因是什麼呢?
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希望能有音樂文化研究者日後能夠為我解惑。
(書影圖片來源:衛城出版)
庶粵音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李屍朝鮮》改名 — 不是爭持歷史而是爭持史觀】
喪屍宮廷劇《李屍朝鮮》第二季上映前後,有人投訴劇名諧音「李氏朝鮮」,是日本人以前用以貶低朝鮮;Netflix即以「尊重韓國歷史文化」為由,中文片名改名為《屍戰朝鮮》。
歷史和文化如果留在過去,今人根本不在乎;牽涉到韓國主體,即「現在」才是爭持處;發乎內為「韓國人民感情」,發乎外即「韓國中心史觀」
「李氏朝鮮」一詞不只日本用,華人亦然。現在亦找到不少中文內容有這個字。前者是日帝國主義史觀,後者是大中國主義史觀。日本為洗白日韓合併,有過「日鮮同祖論」(にっせんどうそろん),「大家都是一家人」;又有主張日本、朝鮮、滿洲、蒙古,是中國長城以外的人種,才是近親;帝國主張「滿鮮人」和日本人才是近親,跟中國人反而沒那麼熟;
中國人則長期認為韓國是「中國文化」一個小弟,中老年一輩甚至會認為,日本和韓國越南以前都是「中國領土」。
申采浩:韓國歷史發明家
如果說香港一直處於雙重殖民,受中國和西方兩套中心主義宰割,那麼韓國的處境亦相似,只是處於中日之間的夾縫。日本戰國末期,豐臣秀吉攻襲韓國,全韓八道有四道失陷;明神宗若不派援兵,韓國已經亡國;二戰前夕,日本終於成功吞併了韓國,自然是國仇家恨;但韓國亦不永遠依戀中國。韓國遭日本滅亡,震驚韓國知識份子,窮而後工,新東西就出來了。
韓國歷史長期被擠壓於天朝(世界)歷史陰影,要建立民族,必建立歷史。例如申采浩(1880-1936)作為日殖時期的朝鮮獨派兼歷史學家,便致力將朝鮮的民族主體,從中國歷史疏理 (創造) 出來。至今仍是兩韓一致推崇的民族主義歷史家。
例如韓民族起源。以前一向說法,都是中國歷史之延長,即「箕子朝鮮說」,說朝鮮建立者是商人箕子。箕子是商紂王叔父,因不能勸好紂王,就往東方出走,後來周武王命令他在朝鮮建地建國。如此朝鮮就永遠只是中國人後代;朝鮮歷史就永遠只是中國歷史一部份。
歷史即神話 即今人慾求
申采浩便將韓民族起點拉前,拉到箕子之前。韓國傳說相信佛教中帝釋天兒子桓雄動心下凡,桓雄住在山洞,有一頭鄰居熊。熊表示想變成人,請求桓雄幫手。經過一番試煉,熊得以成為女人,但另一隻老虎無法通過考驗,沒能變成男人,桓雄就自己上陣變成男人,跟女人生下了檀君王儉。
檀君王儉統治了朝鮮約1500年。直到箕子來到朝鮮,便隱居聖山阿斯達,最後以約兩千歲之壽死亡。根據此神話,朝鮮人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並證明在中國勢力來到之前,自己已有純潔民族主體。韓民族神王世系以佛/印度教神明帝釋天為起源,可見有關說法應起源於深受佛教影響之中世朝鮮。
90年代,北韓聲稱挖出檀君陵,稱檀君為真實人物。檀君不只為北韓「主體史學」接受,在2000年代也開始將檀君朝鮮寫入教科書,作韓民族起源。2005年,「漢城」改名為拼音名字「首爾」,亦大致與檀君崇拜興起時間接近。
申采浩不只重置韓民族起源,亦大力歌頌歷史上勇武抵抗外侮之人。申采浩自己就在報紙上連載人物傳記《水軍第一偉人李舜臣》,歌頌水師將軍李舜臣。他有效抵抗豐臣秀吉水軍,挽狂瀾於既倒,強調東國幸存並非明朝之恩,而是本土軍民奮鬥戰鬥所致;
其他民族英雄包括高句麗亂臣賊子淵蓋蘇文,他先誅殺高句麗之王,自封攝政,又希望攻打韓半島另一國家新羅,引來唐太宗軍事干預,但淵蓋蘇文最後力擋唐軍,成為抵抗中國第一強人,即便弒君,亦被後世歌頌為愛國軍人;申采浩亦有描寫唐太宗親征但落荒而逃,繼而被淵蓋蘇文追擊,上演了一幕抵抗天朝的大戲;北宋時期姜邯贊擊退遼朝侵略,同理而受歌頌;成功刺殺伊藤博文之安重根,更是勇武民族主義者典範。
少年啊變成神話吧
韓國重新獨立至今不過一世紀,仍急欲撇清他國陰影,不管日本或中國。所以在網上經常聽到韓國聲稱孔子端午「起源於韓國」,或學者將韓國起源推前一萬年,聲稱東亞文明是古朝鮮創造之類……中、韓、港、日、台人或覺得好笑甚至厭惡,但考慮韓國在中日陰影下渡過一兩千年,作為初發民族,言行尤如少年過激,仍值得體諒。若說申采浩在進行歷史創作「不盡不實」,其實《朝鮮上古史》與錢穆《國史大綱》性質實在無異,笑甚麼?
不管是清末漢人發明「中國」,還是香港最初有本土主義者,亦言必上追古史,以示自己「自有堂堂體統」,其實我們都像少年裝成熟,此種例如強調「粵語比普通話更接近古漢語」,反證明香港充滿少年意識。
八旗出版總編富察說,民族有三個成長階段:「從我是你,到我不是你,再到我是我」,韓國仍在「我不是你」和「我是我」之間,同樣年輕。隨著民族自信逐步建立,「起源論」終有一日趨於平復。
香港是少年,成長卻極快。只用約十多年,就從「我是你」——愛國民主運動、08年狂愛京奧;走到「我不是你」——重構六四、公民民族主義、Hong Kong is not China;來到「我是我」—— Stand with Hong Kong、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和勇不分,重新建立國際聯結,以香港人自居而撇清中國人身份,不再做俄羅斯娃娃。
以前西人進步過港人,現在香港之國際遊說者要去教育他們:政治現場不是家家酒,很多東西皆自然出現,不值得大驚小怪。
多數人無法接受創造性地運用歷史,他們認為史觀更新,會導致偏離史實;其實史觀即歷史。人們以為歷史產生史觀,其實於傳播角度,往往是史觀產生歷史,是人注解歷史。人根據自己的形象創造神,何況歷史。略嫌激進的歷史形上學反題,即「沒有歷史,只有史觀」。
人以為歷史可以離開意識形態、認為歷史是客觀,其實歷史是 virtual reality。歷史本體,沒人接觸得到,只能看到真實之投影,最終我們還得接受歷史是人之意志。歷史貌似客觀,詮釋傳播後卻不能無念。貌似客觀之表象之下,滿佈慾望和傾向。
觀看 virtual reality 的原始碼,可以反向挖掘書寫者、群體和時代的心理慾求。隱題才是真相,顯題則是包裝和花紙。知識反映人,唯獨反映不到知識本身。
世界將再一次出現華夷變態論
《李屍朝鮮》之空想屍疫源發自「生死草」,內藏粉末可以羽化成寄生蟲;蟲控制人體,因而產生喪屍。喪屍方法具體為:搗碎生死草,用針將汁液刺入死者額頭即成。
第二季開始穿插倒敘,講回三年前豐臣秀吉軍隊與朝鮮守隊大戰,朝鮮軍不敵,權臣趙學柱即斬殺人民,將人民變成喪屍得以打贏日軍,但回憶中並無明軍出現,只有朝鮮人獨自向黑暗尋求力量,求勝不計後果,之後終於償還代價。這段詮釋固然極為自我中心,貫徹「古為今用」。外戚趙氏家族以生死草將駕崩國王喪屍化,為王后爭取時間誕下龍種,以取得大位並排斥庶世子李蒼。人物如黑白臉譜奸邪分明雖然略為公式,不過屍疫變成政治鬥爭、貴族反對燒死喪屍化親人、權臣用「封關」打擊政敵,今日看來亦自然令人共鳴。
第二季末,主角發現生死草有可能來自中國,以一群喪屍腳繫金鈴襲來告終,一切伏筆要留待第三季發展。經過 2020 年中國將武漢肺炎輸出並禍害全球,固然我們亦期待《李屍朝鮮》能將格局寫得更大,直寫生死草 (病毒)來自中國,將喪屍政治格局全球化,寫後金和明朝打仗,雙方都用喪屍。朝鮮在史實中亦目睹中國改朝換代,由持續支持明朝,到最後被迫向滿清朝貢屈服。朝鮮在兩強對決之中如何介入,便充滿戲劇和想像空間。何況全智賢角色最後登場,便是一副女真人模樣。若寫女真人靠喪屍以少勝多,才得以建國,不知有多好玩。
當然這就考驗劇組的勇氣和腰骨,因為寫中國,怎樣都很容易陷入「辱華」指控。日韓兩國這次都被中國病毒害慘,中國形象在疫情之後肯定大受影響,我們即將目擊一場思想轉變盛宴,一次力度堪比《華夷變態》的「中國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