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座談會司儀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座談會司儀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座談會司儀稿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169的網紅陳凱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歡迎來賓蔡青樺先生,陳凱倫小姐?》 昨天3/4最有趣的畫面~ 談完前一個要事,臨時決定趕去最美麗的藝術家~白嘉莉小姐,在台北八德路,台北市藝文推廣處(原社教館)舉辦的,《白嘉莉另一個春天》~40年藝術創作個展。 當座談會結束時,司儀臨時補上貴賓唱名(應該是主辦人Nacy姐的好意吧!) 歡迎貴賓~...
座談會司儀稿 在 陳凱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歡迎來賓蔡青樺先生,陳凱倫小姐?》
昨天3/4最有趣的畫面~
談完前一個要事,臨時決定趕去最美麗的藝術家~白嘉莉小姐,在台北八德路,台北市藝文推廣處(原社教館)舉辦的,《白嘉莉另一個春天》~40年藝術創作個展。
當座談會結束時,司儀臨時補上貴賓唱名(應該是主辦人Nacy姐的好意吧!)
歡迎貴賓~蔡青樺先生,(怎麼這麼熟悉的大名?)
陳凱倫小姐~的蒞臨!
我突然回神,與坐在身旁的亞洲影帝柯俊雄大哥的夫人;時尚藝術家蔡青樺姐,我們一起起立向在場來賓揮手致意!
早在40年前,民歌西餐廳櫃檯,當按下"尋找來賓" 的叮叮噹鈴聲完,即出現:『來賓陳凱倫小姐,櫃檯有您的電話~』
連報兩次,我都羞得不敢去接(知名度不夠怪不了別人);40年後,竟然舊戲重來,已身經百戰的『陳凱倫』沒得怕的?(不認識你的人大有人在)
畢竟掌握《麥克風》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聽說司儀長年旅居海外…。
意外的與童星時代,台視的主持一姐「最美麗的主持人」~白嘉莉小姐同框合影,還擁有她的新書簽名,值得了!
若不是與柯大嫂青樺姐下午有約,我也不會立馬趕來座談會現場,見到了兒時的偶像白嘉莉姐姐;
其實,我正打算這幾天自行前往,去欣賞她的畫作,簽個名 ,代表到場支持的心意就夠了!
這才是真實的陳凱倫;至今演藝圈50年,我的個性依舊……還是習慣雪中送碳!
為何又是凌晨4,5點寫稿子?最不喜歡熬夜的我,除了之前的廣播,
今半夜醒來,陪伴92歲的老媽~白天在家,腿軟摔了一跤,邊照顧她,邊趕一份未來新工作的報告~~。
#小有成就感,我用手機抓到童星時代心目中的女神,最美麗的藝術家~白嘉莉,優雅出衆的氣質樣貌!
至於自己被拍的照片?顧不到了~
防疫期間, 另類省思啊!
座談會司儀稿 在 台灣人在巴西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聞稿~ 安養老人,巴西客家之家召開籌建説明暨座談 ―鄧幸光―
巴西客家活動中心於九月十日(星期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在該中心地面樓(T)的集賢廳召開客家之家(RESIDENCIAL HAKKA)籌建説明暨座談會,近一百五十人參加。會議由陳美說女士司儀,張永西主任委員主持。
張永西致詞時,首先回憶客家大樓的發起、籌建…等過程,感念劉學德、葉富坤、宋岳三、童崇鎮等大老的奉獻,才能團結一致的築夢和圓夢;接著解說選擇的莫倫比(Morumbi)用地、設計草圖、營建構想以及募股集資方式,配合電腦投影,條理分明;他希望能夠合法有效的使用地形空間,配置120個具有現代設備的房間,圓滿實現老人之養生樂活及照護服務。
宋三宜鄉親的母親入住巴西人開設的養老院生活,除了語言溝通的困難外,其他都適應良好;他認為只要老人家和子孫的觀念改變,住養老院仍然可以接受。
惠右玲、黃政修、廖仁煌、溫政仁、劉秀珠…等先後發言補充,無非強調養老是全世界高齡社會的需求、是凝聚客家情誼的再度團結合作、是減少子女負擔和樂家庭的福利建設。鄧幸光應邀總結說明:1.是追蹤執行客家活動中心兩年來股東大會的決議;2.宗旨是落實老人之「養生、樂活、照護、服務」;3.必須集思廣益、眾志成城,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就可完成,但也不能缺少在座每一個人的力量;4.說一丈不如行一尺,萬丈高樓平地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從今天的說明會開始,腳踏實地的步步走下去,一定會成功。
討論階段,鄧幸光自告奮勇的主持RESIDENCIAL HAKKA中文譯名及命名,經過熱烈討論後,決議選擇「客家村、客家之家、客家養生村、客家長春園」等四個名稱,交由客家活動中心管理委員會複議決定。其他關於募股集資方式、建築設計、建物規劃內容、組織結構形態…等的討論,仍由張永西主持;大家熱烈發言,特別是募股集資的財務問題最被關切,現場還做了投資意願的調查,保守估計就有相當兩百萬美元的承諾。
下午四點五十分散會茶敘,管理委員則上樓繼續召開例會,並進一步研議上述座談交付的事項。
座談會司儀稿 在 港.故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除了本土,世界其實很大
//黃霑的事,有何新意?再講黃霑,關我何事?關今天風雨飄搖的香港何事?我知道,這些結,不易解,想解,恐怕要拋開成見,重頭再來 ...細心再看,霑叔的書架同時十分「集體」。他八歲時跟家人由廣州來港定居,背後是內戰的烽煙,前面是殖民地的攤子,一代人正在摸黑重建。霑叔屬猴,最愛在黑夜摸索,糊塗地摸到書本,碰到知識,萌生感覺,再對時代大膽提問。黃霑一生愛書,他在書本劃下的問號,由青蔥開始,至蔚藍不息,如年輪橫跨幾代,見證了本地讀書人由三毫子小說經存在主義到達後現代的路...我曾經花了不少氣力,構思一份「黃霑書單」,將書房的藏書,分門別類,餽贈親友。但我又想,霑叔堅持做人和讀書要兼容越界,不要分門別類,要享受,不要負擔,要兼愛,不要偏食,要知道好書不是天下無敵,壞書也不一定一無是處。作者少一些指點規劃,讀者多一些觸類旁通,世界會變得更加好。//
#香港 #世界的香港 #本土 #書寫香港 #黃霑 #黃霑書房 #梁款
【黃霑書房八年記】與黃霑亦師亦友的梁款,整理霑叔的書房八年。他看見甚麼?得到甚麼?
黃霑書房網址:http://www.hkmemory.org/jameswong/wjs/web/index.php
(預告:《ReadIt悅閱》將與梁款舉辦座談會,詳情即將公布,敬請密切留意!)
------------------------------------------------------------------------------
八年記
text/梁款
2005年開始,我進出黃霑書房,整理遺物,閱讀手稿。這八年間,不少朋友問:黃霑書房,有幾多書? 黃霑的事,有何新意?黃霑已經過去,今時今日,再講黃霑,關我何事?每一次,我都笑而不語,心想,這倒是要執子之手,談到天亮的事情啊。
今天,讓我先講兩點我本人在書房 的得著。
一、我增進了知識。我讀社會學,學科教人尋根究柢,分辨因由。黃霑是香港 流行文化的大師,黃霑書房是這創作的發源地,行入書房,閱讀私房文案,目的就是要打開黑盒,暸解創作流行文化的奧妙。我翻 閱黃霑筆記,讀到《滄海一聲笑》歌詞五次 修正的原稿,親眼目睹甚麼叫做高手過招,大樂必易。然後,我讀到更多:《家變》的手稿,顧嘉煇的深夜傳真、林子祥的獨門英語注音歌詞……我搞研究,這種經驗,有如聖誕節的拆盒日提早降臨。
二、我重新認識了一位朋友。慢慢我發覺,黃霑書房其中一個最大的黑盒,是黃霑。
對於我,黃霑是一個結。他是名人,但生性親民。他愛文,但出名不文。他是大師,但竟然變成我的學生。他是鬼才,但其實最討厭人叫他做鬼才。文化人說黃霑是香港的傳奇,但他一直堅持,所有傳奇,皆由眾多平民手造,誰要突出某些人(例如黃霑之流)的「偉大」貢獻,最終只會言不及義,誤己誤人。因為黃霑的規勸,過去八年,我經常問自己,黃霑是否偉大?平民怎成傳奇?黃霑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黃霑的事,有何新意?再講黃霑,關我何事?關今天風雨飄搖的香港何事?我知道,這些結,不易解,想解,恐怕要拋開成見,重頭再來。
過去八年,我在黃霑書房重頭再來。我偷偷複製了他所有的童年玉照,我勤讀 他的生平事蹟,我讀了很多好書,老老實實重新認識了一位朋友。託這位朋友的福,我行近了一個年代, 並且抓到一種我以為大家已經失去的心情。以下所記,少講創作,多講書房,和那位曾經在這個書房以他喜歡的方法認真地生活過的朋友。
初到黃霑書房
初訪黃霑的舊居,我見到很多霑叔的手稿和物件。樂譜、筆記、相片、書信、似曾相識的眼鏡、長期放在廚房跟老火湯為伴因此從未曝光的電影配樂原始錄音帶。回家,我對媽說,我發現寶藏。
黃霑書房簾外樹影婆娑,室內裝修簡約。偌大的書桌上有放大鏡、間尺、七色水筆、《漢英字典》和私房原稿紙。坐椅前面,是饒宗頤大師相贈的墨寶,後面是他寫博士論文時硬啃的西洋典籍。離開書房,步入大廳,沙發和飯桌之外,是書,一本一本,佈滿牆壁,層層疊疊,書後有書。我發覺,霑叔整個舊居,其實是一間書房。慢慢我也發覺,黃霑才跨影視,到處留情,最愛的,原來是書。
我老實翻揭霑叔的書:大的、小的、洋的、土的、硬皮精裝的、甩皮線裝的、民國初版的《嶺南即事》、新世紀再版的《等待果陀》。在摸書與聞書之間,我問:黃霑因何愛書?如何愛書?怎樣讀書?讀甚麼樣的書?我不肯定這些問題對研究香港流行文化有何貢獻,但我知道,書的背後,有人,有事,和一個會發光的世界。
書的背後,有人,有事 和一個會發光的世界
我見到許多印鑑。其中一個,散見封面內頁,上刻霑叔心願,願自己能夠睡前讀書,睡醒讀書,從此以後,「年年歲歲一床書」。
黃霑惜書,每遇精句,喜歡用間尺點畫,左畫右畫,橫畫豎畫,第一次讀用藍,第二次用綠。他的舊裝古籍,書頁日久變黃,但眉批點畫,全部五彩繽紛,不少(相信因為過度興奮而)力透紙背。
霑叔眉批,老老實實,由眉心開始,該批就批。霑叔說自己盛年時正職做廣告,兼職填詞寫稿當司儀,沒試過同一段時間做少過三份工。我看他漏報了一份他不分寒暑流汗實幹的兼職:為書本做校對、加註釋、查金句的出處、考史事的因由,並定期在頁面留言,長嗟短歎,跟作者吵嘴,吵的題材由天文地理(上海灘究竟會否浪奔浪流?),到哲學思潮(存在主義是否仍然存在?),到色情小說的鹽份和成色。
我也見到藏書。「文學頑童」張大春說書架是很「個人」的東西,我有同感。書房所見,是如假包換的霑叔藏書,見書如見其人:孔子與耶穌並肩,馬克思跟花花公子貼面,初看天南地北,細看亂中有序。喜愛的書,他會死心塌地,初版再版一一收藏。喜愛的作者,他會鍥而不捨,通論全集大小通吃(在圖書館以外,我未見過如此齊全的羅素專集)。
細心再看,霑叔的書架同時十分「集體」。他八歲時跟家人由廣州來港定居,背後是內戰的烽煙,前 面是殖民地的攤子,一代人正在摸黑重建。霑叔屬猴,最愛在黑夜摸索,糊塗地摸到書本,碰到知識,萌生感覺,再對時代大膽提問。黃霑一生愛書,他在書本劃下的問號,由青蔥開始,至蔚藍不息,如年輪橫跨幾代,見證了本地讀書人由三毫子小說經存在主義到達後現代的路。
遇到一套有體溫的百科全書
我是全職讀書人,在西環一帶頂著知識分子的招牌行走多年。行入黃霑書房,我見識到甚麼叫做地大物博,學海無涯。霑叔的書,坦白說,許多我聞所未聞。它們大部分不是甚麼駭人鉅著,(雖然確實有鉅著)但處處散發霑式(同時是港式)的魅力:古今交匯,唐番不拘,通情達理,各見精彩。行入黃霑書房,我好像遇到一套有體溫的百科全書,讀著,見人,見識,也見時代。這八年間,摸著他的書,感覺有像跟霑叔握手交談。以前我有許多疑 問,關於流行文化的、香港的、人生的,沒能向他好好提出,今天我彷彿抱著霑叔送贈的一籃子滿的答案。我開眼,也窩心。
我很想跟大家分享我在黃霑書房的遭遇。我曾經花了不少氣力,構思一份「黃霑書單」,將書房的藏書,分門別類,餽贈親友。但我又想,霑叔堅持做人和讀書要兼容越界,不要分門別類,要享受,不要負擔,要兼愛,不要偏食,要知道好書不是天下無敵,壞書也不一定一無是處。作者少一些指點規劃,讀者多一些觸類旁通,世界會變得更加好。
比起指點,我寧願講心願。假設明天黃霑書房(跟「雲門舞集」的排練場一樣)不幸失火,我身在現場,我會率先拼命搶救那幾種書?如果嫌這個假設不吉利,不如試想假若明天開始我要長住荒島,我會由黃霑書房拿走甚麼書本,伴我浮生,記住塵世的一點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