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水舞集團,相信台中人肯定都不陌生,旗下品牌涉足了旅宿、餐飲與生活會館🌊水舞饌崇德店的環境大方寬敞,除了不收服務費、用餐不限時,甚至還有提供包廂與客製化桌菜的服務,加上營業至宵夜時段,半夜想吃港式茶餐廳也沒問題😚
🌸熊貓流沙包$120元
坦白說我們平常沒有特別喜歡吃包子類的麵點,不過這款超萌...
如果提到水舞集團,相信台中人肯定都不陌生,旗下品牌涉足了旅宿、餐飲與生活會館🌊水舞饌崇德店的環境大方寬敞,除了不收服務費、用餐不限時,甚至還有提供包廂與客製化桌菜的服務,加上營業至宵夜時段,半夜想吃港式茶餐廳也沒問題😚
🌸熊貓流沙包$120元
坦白說我們平常沒有特別喜歡吃包子類的麵點,不過這款超萌熊貓流沙包的外皮真的還蠻香軟的!趁熱剝開還能看到金黃流沙傾洩而出,滑順之中還帶點沙沙的口感,風味香濃卻又不會太甜膩 !
🌸廣式燒鴨$380元
廣式燒鴨的外皮厚實而潤口,口感不失脆度,不同於北京烤鴨薄脆的特色,鴨肉口感嫩口多汁,一點也不顯乾柴,吃起來油脂香氣醇厚,加上鴨皮濃厚的醬香與甜度,我們覺得特別下飯~
🌸剝皮辣椒雞湯$280元
蛤蜊的熟度掌握的很不錯,每顆都很飽滿多汁,雞肉、剝皮辣椒與蛤蜊也讓湯頭喝起來帶有些微的辣度與甜度,同時還有蛤蜊鮮美的海味,營造出爽口而細膩的風味,入口就能感受得到甘醇甜味與香氣,喉頭還帶有微微的刺激感,還挺特別的!
🌸老皮嫩肉$260元
雖然叫做老皮嫩肉,不過可別誤會,裡面沒有肉類食材啦!老皮嫩肉選用雞蛋豆腐煎到表皮金黃,再搭配與醬汁拌炒的草菇、豌豆、彩椒與紅蘿蔔,醬汁吃來起帶有蔬菜與蕈菇自然的甜味,雞蛋豆腐分切成適口大小,一口塞進嘴裡特別地滿足,外酥內嫩的口感更是涮嘴~
🌸避風塘排骨$280元
避風塘排骨以辣椒、蒜酥與粗麵包粉,再以花椒油與炸至金黃香酥的排骨一同拌炒;排骨外皮口感香酥,裡頭的肉質嚼勁紮實,吃起來有著花椒油的麻香鮮明,辣度還蠻親民的,而作為配角的蒜酥與粗麵包粉,也讓整體的香氣變得更加飽滿。
🌸蜜汁叉燒酥$80元
蜜汁叉燒酥有著金黃香酥的酥皮,口感層層分明,裡頭包著滿滿的蜜汁叉燒豬肉內餡,香甜又不膩,吃起來很有飽足感。
🌸魚翅鮮蝦餃$90元
原本看到魚翅鮮蝦餃嚇了一跳,差點以為是真的有加入魚翅,好在只是造型做得像魚翅的鮮蝦餃~內餡選用了豬肉、鮮蝦、荸薺與芹菜,口感紮實飽滿,除了豬肉與蝦肉的甜味之外,荸薺爽脆的口感也很加分!
🌸私房料理(限量供應,時價)
如果想要來點特別的,可以直接選擇菜單上的私房料理,不過每天供應的菜色不一定,價位為時價,有興趣的話在點餐時可以詢問一下店家~
像我們這天吃到的是川味水煮鱸魚,鱸魚在烹煮前會先稍微油炸過,吃起來肉質細緻有彈性,雖然整盤的大紅色看起來很嚇人,不過我們覺得吃起來花椒麻香鮮明,整體辣口而不辣喉,特別下飯又過癮~雖然私房料理是可遇不可求,但推薦敢吃辣的朋友一定要試試!
🌸熱桂花酸梅湯$160元
最近天氣也慢慢變得有點涼了,來壺熱桂花酸梅湯也不錯,喝起來的酸梅味非常醇厚,裡面的桂花也給得完全不手軟,清香格外飽滿~雖然對我們來說有點真的太濃郁了,不過愛喝酸梅湯的朋友不妨可以試試喲~
✨水舞饌崇德店✨
營業時間:10:00–00:30
電話:04 2236 8989
地址:台中市北屯區崇德路二段50號
#台灣 #台中 #水舞饌 #水舞饌崇德店 #台中美食 #北屯美食 #台中宵夜 #台中港點 #崇德路美食 #taiwan #taichung #delicious #hongkong #hongkongfood #soup #special #bun #panda #eggs #custard #cream
店家加入熊貓費用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artech
前言
以反追蹤為名的廣告大仗
98%, 80%, 1% 。
這是數位廣告營收在臉書、谷歌、蘋果三家公司的全年營收占比。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數位隱私權戰爭中,蘋果公司看似站在消費者的這邊,臉書站了個代表『中小企業』的位置,而號稱不作惡的谷歌立場卻有點搖擺,一會兒跟在蘋果後面阻斷追蹤工具(Chrome停用Cookie, Android系統的AAID追蹤也即將可選擇退出), 一會兒延後發生時間。
喔,還有三個配角你可能也會想知道 5% & GDPR
前者是Amazon & Microsoft 的廣告占總收入比(其實是Amazon 5.57% 與Microsoft 6.60% ,而且Amazon 還在急起直追中。但我們饒了自己的小腦袋,先記得數量級就好)
後者GDPR 則是歐盟的隱私權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精神就是你收集消費者什麼東西都需要經過消費者同意,而且要讓消費者有隨時反悔餘地。
一切都是為了更多錢啊:鞏固現有利益、球員當裁判、入侵他人領地。
用技術、商業聯盟、輿論、法院,用盡一切方法擴充領土,打擊對手。
圍繞著數位廣告的Adtech 發展脫離不了這場反追蹤大戲;Martech 在大池旁邊不免老是收到波折影響。
本週的重要新聞仍是大巨頭間的反追蹤作戰。
/科普時間:Cookie、IDFA與AAID
跨網頁時的追蹤會使用第三方Cookie。蘋果陣營的Safari早先已阻斷其使用。Google 陣營的Chrome原定在2022年停止接受第三方 Cookie,但2021年七月初聲明將會延後到2023年才實施。
跨App的追蹤,在蘋果陣營是IDFA(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iOS14後使用者可以選擇不被追蹤。在Android陣營是AAID (Android Advertising Identifer)/
#AppleiOS14後廣告費用流入android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Apple iOS14 可以選擇退出追蹤後,只剩下不到33% 的Apple 用戶選擇接受追蹤。五月下旬以來,持續有報導顯示Android 裝置的廣告收入上漲幅度高過Apple 裝置。
評:看起來令人費解,可追蹤的蘋果用戶變少了,蘋果用戶廣告單價不是應該上漲嗎?為什麼結果相反?我的推論是,國外廣告主大量採用的是指定使用者樣貌購買方式,當一邊(安卓)仍可以指定使用者樣貌(我要買住在灣區喜歡衝浪的人)另一邊則否(總之就是一個不知道性別年齡使用偏好的Apple用戶)的狀況下,前者的廣告單價變高,後者則會讓既有的廣告投放者無從買起。
這狀況還會持續一陣子,直到廣告界找出新投放方式,或是善用Apple的SKADNetwork(由蘋果推出,可以在iOS追蹤轉換率的方法。詳情等我這週了解下再說明)
廣告商不愛蘋果用戶的高消費力了嗎?當然不是,只是暫時還沒找到方法愛。
#Apple阻止中國廣告協會支持的CAID相關App上架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蘋果阻止搭載中國廣告協會推出的CAID (CAA Advertising ID; CAA 是中國廣告協會China Advertising Association )的app 更新到應用商店。被阻止的字節跳動、百度、騰訊等公司沒有回應,或者拒絕評論此事。
早前金融時報亦曾報導,P&G 或將支持CAID 在蘋果用戶的追蹤,藉以投放廣告。
評:中國是蘋果的存量市場,廣告是蘋果的潛在增量市場。若蘋果此舉遭遇最糟結果(在中國被下架;但我認為是不至於啦),會不會影響它對iOS阻止追蹤的決定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由臉書贊助的研究顯示Apple應用商店的排行前四名程式均由Apple開發,Android亦同
Comscore 發表從去年底開始針對4000個手機用戶的追蹤調查,顯示App store 上面排名前四的App 均為原生開發。Apple 手機上的前四都是Apple 開發,Android 的也是。Apple 佔了排行前二十名的七成,Google 的也有六成。此報導暗示兩家業者在app store 上面進行不公平戰爭,對其他競爭業者不利。
Apple 反擊指出,同一家機構在今年四月的報導顯示狀況並非如此(註:其顯示Android 手機前四名app 的開發商,除了Google 之外還有臉書。完全是種二哥別笑大哥的反擊方式)
評:上週提到臉書面臨的反壟斷大戰,用反壟斷大招阻止對手也是種手法;至少你得浪費時間打官司或者回覆記者。
#Google表示將在Android12(2021年下半)後讓消費者選擇不被追蹤廣告ID
根據金融時報以及谷歌Play Store 管理中心資訊,谷歌也將在今年下半年後讓消費者選擇不被追蹤其廣告ID(AAID)
『谷歌補充說,在大修之後,試圖訪問那些選擇退出的人的廣告 ID 的開發人員“將收到一串零而不是標識符”』
評:“000000000 ”,不知道你覺得怎樣,我是覺得挺幽默的縫補措施。一來Android 用戶的更新幅度一直沒有蘋果那麼全面(現在去查,有多高比例的Android 使用者已經使用最新版OS,一定遠低於蘋果使用者。不但因為Android 裝置的向下支援做得比較保守,手機商不會主動推送也是另一個原因),就算Android 12採取跟iOS 14 一樣策略影響幅度也比較小。二來因為顯示為000000000 對廣告平台來說,仍不是空值(但代表什麼意思我就得查查了,至少可以解讀為『這是買得起新手機,換得起最新版OS使用者』,跟前面提到的iOS狀況不太一樣)
#Cyberbiz與Foodpanda合作提供企業級用戶半小時送達服務
台灣開店平台三巨頭之一的Cyberbiz 上週開始大舉推廣其與Foodpanda 合作的新服務,使用Cyberbiz 的商家可以搭載熊貓送貨服務,讓店家半徑五公里內的消費者選擇立即到貨,還可以進行低溫配送。
評:相較於國外的反追蹤大仗,我認為台灣未來兩年會發生的是物流大仗。除了上週提到的iKala與本週的Cyberbiz 加入戰局外,另一個新聞是韓國電商龍頭Coupang 也在上週來台,首波上市的就是生鮮雜貨外送。
*****
別擔心,我只是慢,沒有不寫。
就像王永福老師週末寫的:『不求連續,但求持續。』我好不容易在這場商業大戰中看出一點方向與端倪,可以的話,會盡量寫下去(但也得拜託大家幫我留言按讚分享等等,有人看才會有寫的動力啊)
一樣立下志願在這邊,可以連續寫十期後,再來推出訂閱服務。
好了,我繼續去把內文寫完了。光前言就寫了一千字... 內文不能再超過一千字啊。
果然又超過2500字...
店家加入熊貓費用 在 創業圓夢 Start-up Hub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餐飲業者是否要投入外送平台的考量?】by一個資深餐飲業者的思考與觀察
摘錄:
1.產能利用率還未達高點的可以考慮合作。
2.原地點不好,但產品好的商家可以找到新機會。
3.離峰時段也可利用外送平台提升產能利用率。
4.重體驗是的高檔餐飲較不受影響。
5.平價市場會做版圖變動與轉移。
另一個觀點🧐
【#美食外送服務將帶來什麼樣的餐飲變革?】by一個關注移動應用、跨界整合、電子商務、CRM的發展趨勢的資深電子商務及品牌管理顧問
將消費方式,由到餐廳就餐,轉變成外送外賣為主的模式,不僅,餐廳的使用坪效變高了,接單能力也突破了餐廳有限座位的限制,他有可能會搖身一變,變成餐飲的新巨星,甚至可以跨出台灣,在不同國家生根。
全文傳送門➡️ https://pse.is/K2CRZ
分享一下我對於外送平台的看法,僅個人觀察與觀點。
最近在我的生活圈與商圈開始出現了許多熊貓,目前我自己的觀察是熊貓的出現率比Uber eats多許多,或許是識別較明顯,在台中整個市佔率感覺是大幅的提升。
這在這兩個月裡特別有感。
有朋友也問我是否要加入使用?
我是這樣回他:如果你有空閒的產能利用率是可以合作,因為沒有單時人員也是空閒,雖然抽成高但先把產能開大人員比較不會有閒置,也能增加曝光效果。
另一個思維是當你的競爭對手用,用戶開始習慣這樣的消費模式,原本你的用戶會不會因為使用了平台,找不到你而轉移到競爭對手那,這也是要考量的。
如果是沒有生意問題,每天都爆滿,那當然沒有這些問題,毛利爽爽賺就好不用靠別的平台來拉抬,這些是評估點。
另外我想聊聊的是觀察的未來生態轉變。
餐飲O2O其實算是許多網路業者的兵家必爭之地,從早期的團購卷,到現在有聯盟行銷與外送平台的切入,大家都想搶食。
過去的O2O大部分都是利用促銷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使用平台,吸引流量,但對於業者比較大的問題都是這些利用大量促銷吸引來的客人對於店家沒有忠誠度,素質也未必好,因為都是要便宜的客人,久了之好當大家都嘗過苦頭後,這樣的模式就萎縮了。
外送平台比較不是這樣的O2O模式,是改變消費習性,針對不想外出的人提供新的服務可能性,對於店家來說可以擴大商圈服務範圍,雖然抽成高,但對於難以提升的業績算是帶來新機會與新可能性,大部分店家卡著的都是抽成高的問題,如我上面所提,與其放著閒置產能不如加以利用,找新活路,這也是許多店家加入的原因。
這個O2O型態我覺得開始在改變餐飲生態,意味著什麼?
1.商圈與地點:
當這塊餅被做大,未必要開在最好的商圈與位置,即便在地點比較不好的地方,只要把產品做的更好,是有機會利用這項服務來做新的應用的。
在有人口但地點比較不好的地方,利用外送平台的合作就會成為一種戰略應用。
2.商圈轉移:
如果1.的可能性產生,是否會影響到店面租金與二級商圈的出租與使用率?這是可能帶來的影響與轉變。
3.原有版圖轉移?
本來地點但產品力強的業者是否有可能絕地逢生,影響餐飲業者的版圖轉移?
4.外送市場比的就是外送餐點放置過後的品質問題,相較於現在的店面一家一家都在比裝潢,比舒適來說,許多原本硬體設備沒有優勢的店家也能找到機會點。
但這不意味著原本的店面就不需要氛圍,餐飲還是重實體體驗與服務的場域,有時到餐廳吃飯不會只是吃東西,可能還會聊天,會需要場域的硬體,這一塊不會消失。
總結幾個部分:
1.產能利用率還未達高點的可以考慮合作。
2.原地點不好,但產品好的商家可以找到新機會。
3.離峰時段也可利用外送平台提升產能利用率。
4.重體驗是的高檔餐飲較不受影響。
5.平價市場會做版圖變動與轉移。
以上是一些觀察與想法。
另,高抽成的應變:
我個人覺得還是需要反應在售價上,外送平台的售價必須要比較高,因為消費者本身享受了不用出門與車程與時間成本,這部分不應該是轉嫁到店家身上。
如果售價毛利-外送平台抽成=請一個外送人員的人事成本那就可以做。
外送平台是產生營收才有費用的產生,可以算做變動成本,請一個員工沒有單還是要工資,所以在這樣的基礎下利用外送平台還是相對划算。
另二,餐飲平台大神補充分享
Uber eats與熊貓的經營策略是不同的
Uber eats的策略是區域效益最佳化,讓每一個外送員的效益達到最高。
熊貓的策略是市佔率與量,找大量的店家上平台來提升平台的使用率。
以這樣的策略分別觀察,Uber eats比較針對區域名店做招募,所以通常找的客單相對都會比較高一點的店家。
熊貓就是以量為主,所以也可以觀察到有許多的小店家加入平台。
雙方的策略是不太同的。
#危險提醒
因為外送平台的崛起,是否表示可以找完全爛點,單純利用外送平台來做?
這樣的風險性是很高的,就像把所有命脈都放在外送平台上,這樣平台政策只要有所改變就會造成營業風險,並不一定是好的方式。
最好還是把平台當成輔助角色,不能以平台為主,最後平台養套「殺」時會完全沒有生存能力。
店家加入熊貓費用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分享一下我對於外送平台的看法,僅個人觀察與觀點。
最近在我的生活圈與商圈開始出現了許多熊貓,目前我自己的觀察是熊貓的出現率比Uber eats多許多,或許是識別較明顯,在台中整個市佔率感覺是大幅的提升。
這在這兩個月裡特別有感。
有朋友也問我是否要加入使用?
我是這樣回他:如果你有空閒的產能利用率是可以合作,因為沒有單時人員也是空閒,雖然抽成高但先把產能開大人員比較不會有閒置,也能增加曝光效果。
另一個思維是當你的競爭對手用,用戶開始習慣這樣的消費模式,原本你的用戶會不會因為使用了平台,找不到你而轉移到競爭對手那,這也是要考量的。
如果是沒有生意問題,每天都爆滿,那當然沒有這些問題,毛利爽爽賺就好不用靠別的平台來拉抬,這些是評估點。
另外我想聊聊的是觀察的未來生態轉變。
餐飲O2O其實算是許多網路業者的兵家必爭之地,從早期的團購卷,到現在有聯盟行銷與外送平台的切入,大家都想搶食。
過去的O2O大部分都是利用促銷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使用平台,吸引流量,但對於業者比較大的問題都是這些利用大量促銷吸引來的客人對於店家沒有忠誠度,素質也未必好,因為都是要便宜的客人,久了之好當大家都嘗過苦頭後,這樣的模式就萎縮了。
外送平台比較不是這樣的O2O模式,是改變消費習性,針對不想外出的人提供新的服務可能性,對於店家來說可以擴大商圈服務範圍,雖然抽成高,但對於難以提升的業績算是帶來新機會與新可能性,大部分店家卡著的都是抽成高的問題,如我上面所提,與其放著閒置產能不如加以利用,找新活路,這也是許多店家加入的原因。
這個O2O型態我覺得開始在改變餐飲生態,意味著什麼?
1.商圈與地點:
當這塊餅被做大,未必要開在最好的商圈與位置,即便在地點比較不好的地方,只要把產品做的更好,是有機會利用這項服務來做新的應用的。
在有人口但地點比較不好的地方,利用外送平台的合作就會成為一種戰略應用。
2.商圈轉移:
如果1.的可能性產生,是否會影響到店面租金與二級商圈的出租與使用率?這是可能帶來的影響與轉變。
3.原有版圖轉移?
本來地點但產品力強的業者是否有可能絕地逢生,影響餐飲業者的版圖轉移?
4.外送市場比的就是外送餐點放置過後的品質問題,相較於現在的店面一家一家都在比裝潢,比舒適來說,許多原本硬體設備沒有優勢的店家也能找到機會點。
但這不意味著原本的店面就不需要氛圍,餐飲還是重實體體驗與服務的場域,有時到餐廳吃飯不會只是吃東西,可能還會聊天,會需要場域的硬體,這一塊不會消失。
總結幾個部分:
1.產能利用率還未達高點的可以考慮合作。
2.原地點不好,但產品好的商家可以找到新機會。
3.離峰時段也可利用外送平台提升產能利用率。
4.重體驗是的高檔餐飲較不受影響。
5.平價市場會做版圖變動與轉移。
以上是一些觀察與想法。
另,高抽成的應變:
我個人覺得還是需要反應在售價上,外送平台的售價必須要比較高,因為消費者本身享受了不用出門與車程與時間成本,這部分不應該是轉嫁到店家身上。
如果售價毛利-外送平台抽成=請一個外送人員的人事成本那就可以做。
外送平台是產生營收才有費用的產生,可以算做變動成本,請一個員工沒有單還是要工資,所以在這樣的基礎下利用外送平台還是相對划算。
另二,餐飲平台大神補充分享
Uber eats與熊貓的經營策略是不同的
Uber eats的策略是區域效益最佳化,讓每一個外送員的效益達到最高。
熊貓的策略是市佔率與量,找大量的店家上平台來提升平台的使用率。
以這樣的策略分別觀察,Uber eats比較針對區域名店做招募,所以通常找的客單相對都會比較高一點的店家。
熊貓就是以量為主,所以也可以觀察到有許多的小店家加入平台。
雙方的策略是不太同的。
#危險提醒
因為外送平台的崛起,是否表示可以找完全爛點,單純利用外送平台來做?
這樣的風險性是很高的,就像把所有命脈都放在外送平台上,這樣平台政策只要有所改變就會造成營業風險,並不一定是好的方式。
最好還是把平台當成輔助角色,不能以平台為主,最後平台養套「殺」時會完全沒有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