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幾分之幾算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幾分之幾算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幾分之幾算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幾分之幾算法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倒立先生Mr. Candl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發現:中文語境中的「科技」一詞,是英文的科學=Science與技術=Technology(或簡寫為Tech)併用的結果,我們習焉不察,其實二者大不同,引起很多混淆。 拙文,2500字!太長了,感謝「上報」不嫌棄願意刊出,以下節錄重點,有興趣的臉友請至上報點選原文,指教、並點讚,謝謝。 美...

  • 幾分之幾算法 在 倒立先生Mr. Candl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22 01:01:16
    有 1 人按讚


    我發現:中文語境中的「科技」一詞,是英文的科學=Science與技術=Technology(或簡寫為Tech)併用的結果,我們習焉不察,其實二者大不同,引起很多混淆。

    拙文,2500字!太長了,感謝「上報」不嫌棄願意刊出,以下節錄重點,有興趣的臉友請至上報點選原文,指教、並點讚,謝謝。

    美國對中國打科技戰的遠慮近憂為何?若把「科技」拆成「科學」+「技術」來分析,可能就容易看出端倪了。

    諾貝爾獎項,這是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至高榮譽,它從1901年成立,初設五個獎項: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1968年加入了經濟學獎。其中物理、化學、生醫屬於本文討論的自然科學。

    到今年為止,這三個獎項,美國籍獲獎的約有260人-因為國籍會變動,所以各方算法不同。中國呢,按中共的「大中國」視角,就算把中華民國時代的李政道與楊振寧、日據時代台灣出生的李遠哲-也有把他歸為日本獲獎者的,再加上美國出生的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中國出生後來歸化美籍的高錕、崔琦,最後是土生土長、本地培養出、2015年獲生醫獎的屠呦呦都算上,也不過只有9位「華人」。

    諾貝爾獎的獲獎數,可以視為一國科學實力的「存量」=過往科研成果的累積。

    在這項純粹代表一國科學實力的指標上,美國完勝中國。

    相對於「存量」,要如何看出一國的科學發現與成果的「增量」呢?隨時都可以發表的學術論文,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指標。

    世界最早發行、也是最具權威性的學術期刊之一:《自然》(Nature)在2014年提出了「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用來計算各國或各科研機構的科學期刊論文產出,為了保證品質,只統計82家頂級學術期刊上的論文。

    自然指數統計的領域有:化學(Chemistry)、物理科學(Physical Sciences),與諾貝爾生醫獎類似的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及以諾貝爾獎所沒有的地球與環境科學(Earth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Nature網站上公佈了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號的統計結果,排名前十的國家分別是:1美國、2中國、3德國、4英國、5日本、6法國、7加拿大、8瑞士、9南韓、10澳洲,與2018年的排名相同。台灣也榜上有名:第20,恭喜!

    「自然指數」2014年推出以來,前三名一直是美、中、德三國;英、日總在爭奪第四。既然是「增量」,就會好奇這幾年來的「增速」如何呢?自然雜誌網站上存有2015~2019年以來的資料,筆者把中國論文的Share數除以美國論文的 Share數算出,意義是中國論文產量是美國的幾分之幾,以及此一差距的變化,如下:0.37、0.44、0.46、0.56、0.67

    這一項衡量一國科學水準的指標,美國也是一直領先,對於中國,自然雜誌評論為「China is closing the gap with remarkable speed」(中國正以顯著的速度拉近差距」)。

    科學,寄身於校園與學術機構,主角是科學家,重心在基礎研究。技術則孕育於產業界,重應用,主角是工程師,以增加獲利為目標,所以追求降低成本與提升良率,大量生產則是必經之路,而且總是盯著市場的變化。也有兩個指標可以做為依據,一是專利數,二是製造業的門類與產出量。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網頁上有一個長達36秒的動畫,依申請「世界國際專利」(PCT)數量,排出全球前十名國家,從2005年開始,一直到變化到2019年。

    2005年,美國排第1,專利數46,879,中國排第10,專利數2,503;然後美國一直獨佔據鰲頭,每年的專利數也略微增加,2014年達到約61,488的高峰後,穩定在58,000附近;中國則逐年趕超瑞典、瑞士、荷蘭、南韓、法、英、德、日等國家,2017年晉升到第二的位置,然後,去年又以58,990 些微領先美國的57,840,暫登王座。

    從專利這項指標來看,中國在技術領域,可能已經跟美國不分軒輊。

    用馬拉松長跑來比喻吧:在科學與技術的賽道上,美國如果一人保持遙遙領先的局面,在最前方儘管跑即可,反之,如果頻頻回頭伸手阻攔競爭者,是不是有競爭者已經逼進到觸手可及的距離了?至於什麼是「彎道」呢?則是另一個科技演化的議題。

    當然,不必急著判斷中、美科技戰誰會勝出,還早,而且科技只是國家權力的要素之一,也會受到其它要素的牽動。我們得繼續觀察。

    #中美貿易戰
    #科技戰
    #國家權力
    #彎道超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