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幼兒體能活動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幼兒體能活動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幼兒體能活動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幼兒體能活動例子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286的網紅蜜亞麻-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同理心與安全感,幫助孩子適應手足新成員的加入。 跟孩子一起迎接家裡即將到來的新成員,是很開心事情呢 大多數的家庭一開始都會引導孩子,有新成員要加入我們,是一件充滿祝福與值得期待的事情 但是,對於大寶來說,要面對新成員的加入,本來習慣的家庭組成即將改變,父母及家族的關注重心轉移.....等,他們...

  • 幼兒體能活動例子 在 蜜亞麻-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20 13:32:31
    有 25 人按讚

    同理心與安全感,幫助孩子適應手足新成員的加入。

    跟孩子一起迎接家裡即將到來的新成員,是很開心事情呢

    大多數的家庭一開始都會引導孩子,有新成員要加入我們,是一件充滿祝福與值得期待的事情

    但是,對於大寶來說,要面對新成員的加入,本來習慣的家庭組成即將改變,父母及家族的關注重心轉移.....等,他們的心理必定產生一些波動,家長一定要能夠細心、細膩的留意,幫助大寶適應

    我很常遇到家長跟我諮詢大寶的情緒及行為問題,這些情緒及行為問題,有一部分是源自於對弟弟妹妹的加入,使得他們產生不適應。最常見的就是「 #退化」行為,孩子會突然的愛哭鬧、耍脾氣、做一些惹惱父母的事情以求關注...等

    迎接弟弟妹妹的出生,孩子在心中最怕的就是「媽媽/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可能「被遺棄」的恐懼,會從知道有二寶或三寶之後開始在心中擴大。尤其當他們實際觀察到「媽媽/爸爸,因為忙於照顧二寶,而無法像以前那樣,一心一意的注意自己」時,他們心中的不安疑問,會自動地成為真實。對幼兒來說,這樣的情緒與信念,若沒有機會被接納安撫,他們通常會出現「類叛逆」或者「退化」,來引發來引發父母的關注。而退化行為與情緒失控的程度,則是因人而異。因此,家長需要深度的 #同理 和 #保證給孩子安全感,幫助大寶不會那麼害怕與恐懼,也能減少爭風吃醋的情況,或「希望弟弟妹妹消失」的負面念頭

    除此之外,爸爸媽媽也要注意,「孩子準備好當哥哥姊姊了嗎?」。切忌以「你已經是哥哥姊姊之名,要求禮讓弟妹」,或者不讓孩子有表達情緒的空間。也要留意,賦予大寶「你也要一起照顧弟弟妹妹,你好棒」的任務,必須是大寶發自內心想要這麼做,否則,強迫孩子承擔兄姐的責任,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不適應,並且壓抑內在真實的情緒,我就遇過一個例子,大寶會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欺負還是小嬰兒的弟弟妹妹,被發現之後,被大人修理的很慘,後續也產生更多退化行為,以求大人關注

    孩子在準備好成為哥哥姐姐之前,需要「先成為他自己」。而成為他自己的過程,爸爸媽媽一樣要關注與陪伴在他們身邊

    除了家長的態度要對之外,平常也不要忘了給予大寶他本來就有的「 #足夠的擁抱、#陪伴、 #關注與愛」,給孩子滿滿的愛,我們不一定是把時間全部都給他們,因為我們有太多的事情了。而是「陪伴孩子的時候,不管時間多久,父母當下都是專注和享受的」

    父母引導大寶,讓他們持續在「當爸爸媽媽的寶貝」中有足夠的安全感。在平衡照顧小寶及陪伴大寶上,我會建議家長,二寶出生之後,大寶相對的關注變少,他們反而更需要被「完整的關注」。在二寶不在時,被爸爸或媽媽,尤其是媽媽,「完完整整的陪伴」,讓他們可以「完全的擁有媽媽」。最好是可以固定安排陪伴時間,譬如一週2-3天一個時段2-3個小時,讓大寶能夠「完整」的擁有他在意的父母親。每一個陪伴的當下,要做什麼都可以,一起玩、上一堂課、一起吃一頓飯、看書、唱歌、或者看電影....等都可以。如此,讓大寶感覺到,好像回到過去被爸爸媽媽一心一意關注的狀態中,大寶心中會持續滿足安全感,讓大寶持續能了解「我不會失去/我不會被放棄」是一個不合理信念,也會減少「弟弟妹妹搶走媽媽爸爸」的失落與競爭感,退化及「類叛逆」行為也會減少。相對的,孩子也會朝向長大與獨立的路上走

    當我們遇到孩子出現情緒,或者與我們期待不同的行為時,要先了解孩子的情緒在說什麼、這些行為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大多數的「不聽話行為」,都是為了得到關注,這個情形跟青少年很像。我們要先相信孩子絕對不是故意的,而是某些情緒、需求沒能被滿足。此時,好好瞭解孩子,和孩子在一起,與他們連結,賦予足夠的安全感,對孩子來說,才能幫助他們面對調整不適切行為到適當行為

    我非常鼓勵大家,當遇到大寶適應二寶問題的時候,大家可以跟大寶(尤其是表達能力已經很好的大寶)連結,好好理解他們,專心地聆聽他們。我們面對大寶的情緒及「退化行為」,一定要能夠先同理孩子,並接納他們的感受與行為,了解孩子們的內心感受與想法,與他們討論及溝通,如何一起合作解決,滿足內心的需求

    我曾經遇到一個例子,一位媽媽找我諮詢,因為比較多的時間需要照顧二寶,家中大寶出現了一些情緒問題,表現出退化行為,本來事情可以用說的,卻常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我評估這個大寶的年紀是可以表達自己的狀況,因此建議媽媽,在跟孩子單獨相處的狀況之下,專心、溫和地聆聽孩子的需求,引導孩子說出內在的情緒,以及孩子希望媽媽怎麼做,他的心情會好點。於是媽媽依我的建議,了解到孩子對於媽媽要花較多時間照顧二寶,他覺得有些難過,而這個孩子的一個期待,僅僅只是希望媽媽專心的陪他玩他喜歡的遊戲。媽媽除了發現原來是可以跟孩子這樣互動,了解孩子之外,也在了解到孩子的感受與期待之後,對孩子有更多的好奇,問到孩子最後還很害羞的說,媽媽別再問了拉~

    在聆聽當中,大寶感受到,家長是在乎、關注他們的,往往大寶也很願意把心情告訴我們,並跟我們討論他需要大人怎麼做,幫助他們在面對「爸媽還愛我嗎?我的愛被搶走、我會不會被遺棄...」等焦慮、不安、恐懼、害怕等情緒與想法中,感受到正面的情感經驗,而慢慢學會自我安撫,和了解自己的恐懼是正常的

    在我聽到媽媽給我的回饋之後,覺得很感動。後來,這個孩子的退化行為有改善。我相信是因為媽媽有調整了陪伴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孩子被關注到,感受到被在乎、被愛。當我們願意了解孩子時,孩子也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內在的聲音,我們就能產生連結,就能夠一起解決與面對問題

    一般來說,家裡有新成員加入時,大寶的年紀多數是可以對話和溝通的。我們不強迫大寶說得好,但可以就他們當前的發展,讓他們練習將心裡面的感受說出來

    另外,其實不一定是因為有了二寶,大寶才會退化。3-4歲的孩子本身就有一個發展特徵:「退化」行為,我女兒蜜亞醬3歲之後,也出現了退化行為和分離焦慮,她有時候可以成熟、穩重的像個小大人,有時候又像個小寶寶一樣,前額葉失去功能,會任性、哭鬧、做一些讓媽媽生氣的事情。我後來做了一個調整,就是我把一些時間挪出來陪伴蜜亞醬,跟她在一起的時候,專注專心,非必要不使用手機。當我們需要調整的時候,我也會專注認真的聆聽她、同理她,並與她討論事情,溝通無法立刻滿足的慾望如何解決。我發現,蜜亞醬的退化行為在很短的時間內漸漸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也開始能夠同理我、關心我,幫忙我,與我一起合作許多事情

    從新新保母人初千日的期刊中可知, #寶寶手語、#寶寶瑜珈、 #寶寶按摩(我稱為寶寶0歲鐵三角),都可以幫助大寶度過這一個退化的時期,為什麼呢?

    我們的肌膚底層佈滿了神經,按摩本身就是透過大量的肌膚接觸,達到孩子被愛及安全感的滿足,及心理情緒的安撫。大人在按摩的時候會感到放鬆、舒服,嬰幼兒也是。家長也可以讓大寶來幫二寶按摩,肌膚跟肌膚接觸,會產生連結,加上大寶能夠控制自己的手部力道,不只可以促進手部的大動作及精細動作,還能夠因為照顧到二寶,而產生責任感與幸福感。即使蜜亞醬已經3歲半了,我跟她也會在睡覺前為彼此按摩

    按摩跟手語一樣,0歲-99歲都可以接觸

    寶寶手語,則是可以跟大寶看繪本、玩手指搖、唱歌,讓大寶感受到跟大人的互動不變之外,也是幫助大寶找回跟大人一起學手語的快樂記憶,同時幫助大寶傳承與複製到跟二寶之間的互動,當二寶因為大寶比手語兒更快學習到手語,大寶內心也會產生無法比的成就感。同時,大小寶的語言能力也能夠透過寶寶手語,有更多的促進與活化

    寶寶瑜伽,更是可以給正值活動量大的大寶更多耗能,以及幫助大寶促進心理安全感與自我控制能力。肌肉及肢體的訓練是內外相通的,由內而外的控制,讓大寶對自己的衝動有更多的覺察,若家長也常跟孩子練習將內心話、情緒說出來,孩子行為上的衝動控制及自我控制能力,與語言能力會相輔相成

    有時候來上我寶寶瑜珈課的大寶,大多3歲-5歲,我會跟他們互動,也會給他們練習瑜珈,當他們發現他們也可以做到一些高難度瑜珈(譬如,倒立),他們當下會很有成就感和滿足感,找回「長大」的感覺,減少退化的機會,回家也會想要跟爸爸媽媽玩瑜伽

    關於其他運動、游泳、球類技能,玩水、塗鴉、繪畫,這些體能及sensory play,都持續可以陪伴大寶玩樂。讓大寶持續發展,也有情緒抒發的功效。當然了,重點在於家長願意專注陪伴孩子,一起度過這個需要適應的時期

    雖然我沒有二寶,我還是有陪蜜亞醬一起看相關的繪本。我的教養重點不在於有沒有二寶,而是想要引導蜜亞醬對別人有同理心、關懷心,而我也發現,當一群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她通常是會照顧比她小的幼兒寶寶,並展現願意與之分享的能力,以下三本是我們一起共讀的繪本

    安東尼布朗的「小凱的家不一樣了」-孩子的無現想像力,自我安撫,處理迎接新成員的焦慮
    「弟弟,那是我的毯子」-安全感與同理心
    「妹妹生病了(日文版」)-同理心,身為姊姊長大了

    這篇未來Family刊登的文章,不是我寫的,也可以參考看看喔
    手足爭寵,要靠父母合作來解套
    https://www.facebook.com/1601614166748301/posts/2254411961468515/?d=n

    文章連結
    同理心與安全感,幫助孩子適應手足新成員的加入。寧寧老師。諮商心理師的隨手筆記
    https://circlecle.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9.html

    #寧寧老師
    #同理心教養
    #手足之情
    #手足之爭

  • 幼兒體能活動例子 在 葉明修&葉家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09-15 08:28:49
    有 29 人按讚


    孩子小時候多一些觀察
    就會少一些擔心和煩惱
    現在回想孩子小時候
    若有些不一樣的狀況
    要多花心思孩子身上
    別以為沒關係
    長大就會好喔

    【寶貝0至3歲身心發展】

    「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對嬰幼兒來說,腦部發育也和語言、肢體等能力發展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當我們談到0至3歲的嬰幼兒身心發展歷程,主要會同時從「腦部和心智發育」以及「肢體發展」這兩大面向來看。

    0至1歲前
    腦部&心智發育
    這個階段孩子正在發展「單獨的感官」,當寶寶出生後,腦部各區域的神經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刺激,運作也愈來愈活躍,無論是眼睛看、耳朵聽、嘴巴嚐、鼻子聞,收到訊息後會傳回大腦,再開始進行神經連結的工作。

    雖然此時大腦尚未發揮良好的協調性,但照顧者倘若從小給予孩子各式的刺激,能夠幫助孩子的左右半腦順利連結,在還未學會說話前,最明顯的進步會表現在愈來愈多的肢體動作上,到6~7個月大的時候,寶寶開始會發出「ㄅㄚ」、「ㄇㄚ」的語音,偶爾也會冒出一些單音節的字彙。

    肢體發展
    1歲以下的孩子,在肢體發展上最顯著的進步是擁有「轉位」能力,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說明,寶寶從4個月大脖子開始變得硬挺,之後漸漸可以抬頭張望,接下來7個月大學會坐、8個月大很愛爬,寶寶從只能躺著逐漸進步到能在平面上位移,也發展出愈來愈多肢體動作。

    然而「七坐八爬」一直是家長特別關注的焦點,有時我們也會耳聞跳過爬行直接學站的例子,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外在刺激很重要,即便孩子已經懂得站立,仍限制他要繼續爬行,反而會讓自然的發育進程變得遲緩。

    張旭鎧老師提醒:「爬行是平面位移活動,肢體的確能得到許多刺激,但站立是三度空間,不同高度會帶來更寬闊的視野,獲取的刺激是截然不同的全新體驗。與其刻意限制孩子,家長倒不如放寬心,順應他自然的發展步調。」

    嬰兒床邊的黑白圖卡
    近來有許多新手爸媽,聽聞在嬰兒床邊貼黑白圖卡對寶寶發育有幫助,便紛紛仿效這個作法。對此,張旭鎧老師說明:「剛出生時,人類的視覺神經細胞尚未發育完全,卻可以從明暗對比強烈的圖像得到刺激,所以黑白圖卡的確有其效用。但寶寶滿月後,視神經已經能接收顏色,就可以改用懸吊式的音樂鈴,藉由色彩和聲音促進神經細胞發育。」

    1至2歲前
    腦部&心智發育
    開始發展溝通的重要關鍵「語言能力」,約1歲半能有意義的喊出「爸爸」、「媽媽」,甚至會說少數名詞「車車」、「球球」等。

    張旭鎧老師提及臨床上常觀察到的現象──不少孩子有語言發展愈來愈慢的趨勢,進一步了解會發現,現代人孩子生的少所以格外呵護,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一個小動作大人就能猜出他的想法,不常表達因而造成語言發展緩慢。

    對此,張旭鎧老師建議家長提供孩子更多練習機會,當孩子提出要求時,不要立刻猜測他的需求,讓他自己練習如何用語言表達心中想法,累積了成功的經驗,孩子會明白開口說話的表達效率更高。

    肢體發展
    寶寶已經開始學習走路,全身協調性比1歲前進步許多,大肢體能力發展已經從「轉位」進步到「移位」,此階段首要的協調重點是雙腳,從走得穩到開始小跑步、雙腳跳躍,也有比以前更佳的平衡能力,家長更應著重提供孩子充足的探索空間、更多接觸不同環境刺激的機會。

    雖然兒童健康手冊上註明各年齡的發展量表,讓家長了解孩子何時會發展哪些身心能力,但有時家長卻誤以為「時候到了能力就自然會出現」,真正的事實卻不然,每個發展階段都是連續而動態的,孩子需要從小擁有練習的機會,肢體協調性才會有更好的呈現。

    2至3歲前
    腦部&心智發育
    學者們認為:「3歲定終生。」從科學的角度解釋,此時是另一個神經連結加強期,也可說是神經發展的黃金期,腦部神經元正大量且密切的溝通連結,充分刺激會讓腦神經網絡更加繁茂,並非指3歲就能夠看出孩子未來的成就。

    在語言表達上,2至3歲的孩子喜歡節奏明快、歌詞簡短易懂的歌曲,有時也會跟著哼唱幾句。孩子的敘述方式就像解讀圖卡,可以片段說出簡單的短句,但串聯的組織能力仍在建構。能理解生活中多數的情境,開始學習發問、會使用否定句拒絕、有簡單的因果概念,比方說:「因為糖果掉到地上好髒,所以不能吃了!」。

    肢體發展
    孩子在2至3歲時,肢體發展進步到精細動作,手指的操控與協調有明顯的進步,對體積小的物品能抓握得更穩。

    張旭鎧老師表示,此時家長可利用「騎三輪車」觀察大動作發展,因為孩子腿部伸直的肌肉張力較強,剛開始會學著踢腿讓車向後退,接下來會發現,曲膝踩小碎步能讓車子前進,最後才踩上踏板,由大人從後面推車讓孩子感受踏板帶動雙腳的律動,多練習幾次就能學會騎三輪車。

    也因為此一階段的孩子是精力旺盛的好奇寶寶,家長要主動營造讓孩子學習的動機,閒暇時常到公園、餐廳、書店、展覽等體驗不同的情境刺激,孩子也從中會發現學習的樂趣。

    3至4歲前
    腦部&心智發育
    大腦進入認知強化期,懂得創作不一樣的語彙,腦部在接收學習刺激之餘能同時整合,懂得將短句連結成長句,口語表達完整度增加、說話流暢度增進,還能理解複雜的指令句。

    除此,孩子對生活周遭的大小事都覺得有趣,喜歡主動描述經驗,能理解形狀、數字、數量、早晚等抽象概念,對每件事都展現十足的好奇心,總有接二連三的疑惑要爸媽解答。

    肢體發展
    此時發展重點在於手部精細動作的操作,應提供孩子玩具車、積木等可組裝的玩具,一來有助練習精細動作,再者,自由組裝讓創意有更多發揮空間。

    即便孩子對玩具的使用方式超乎常理,只要沒有安全顧慮不妨順著他的想法,就連畫畫也一樣,誰說香蕉一定是黃色、蘋果一定是紅色呢?

    其實從小在各方面擁有許多空間發揮創造力的孩子,進入小學後,無論從美術作品、科學展覽等方面來看創意發揮,都會比一般人有更好的表現,偶爾陪孩子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也很不賴呢!

    網路轉載

  • 幼兒體能活動例子 在 V媽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06-18 12:32:17
    有 204 人按讚

    【 V媽碎碎唸 】

    大學時曾經教過幼兒美語,出社會以後的英文教學工作雖然一直圍繞在中小學,但手邊的一些教材編輯工作也和幼兒園息息相關,不過老實說我很少真正看過一般幼兒園孩子們的書包裡都裝些什麼,我以為『和十幾年前工作的幼兒園孩子一樣,書包裡只裝換洗衣物、聯絡本和一些簡單的勞作作品』,或者『和十年前工作的幼兒園一樣,書包裡裝著幾本故事小書、一本聯絡本、換洗衣物』,也有可能『和正男妮妮一樣,塞一大堆換洗衣服、水果便當盒、水壺』......結果有次回南投娘家,看到我們家可愛小姪女(3.5歲,幼稚園小班)的大書包,我的用詞是正確的喔,『小』姪女的『大』書包!小可愛拿著她的大書包跟我獻寶,說要唱英文兒歌給大阿姨聽,一把抓起她沈重的書包,從裡面翻出大大小小共七本的『書』,有圖書館的繪本、兩本聯絡本(一般班、英文才藝班)、一個檔案夾....還有其他,我實在太好奇檔案夾裡面都裝些什麼,小可愛大方出借,結果才翻開第一個檔案夾就讓我大開眼界!

    這檔案夾裡裝著『幼稚園小班小孩的成績單』!成績單裡樣樣周到,語文發展、音樂律動、小肌肉發展、體能、數學概念....等等,大分類下還細分很多小項目,每一項目有三等第,還有教師及家長評語,不過,前面這還不足以讓我驚呼連連,我發現後面還有疑似『評量單』的東西,小班的認字評量、唱出所有教的歌曲唸謠評量、用小圓貼紙貼對應數量的評量,還有神奇的積木立體圖,請小朋友數一數幾個立體積木,然後圈出數量,小班孩子小手能準確畫小圓,已經太厲害了,但竟然還要數積木立體圖,並且邏輯判斷藏在立面後的隱藏積木....還有一題神奇的題目叫『請將下列是橫花樣的畫O』(見照片,在立體積木圖的下面)我連題目都看不懂,小班的小可愛竟然可以答對!實在是太令我吃驚了!.....其他『科目』的評量方式與其他小班孩子書包裡的每一本『課本』,我在此就不細述了,據家人所說,這已是這個鄉鎮裡『最溫和』的幼兒園評量呈現了!

    大家可以試想嗎?要呈現出這樣的評量結果,不管是靜態評量或是動態演出,需要耗費多少時間與精力去與孩子做事前『訓練』,我很難想像小班的小小手撕貼好小的小圓貼紙,這不僅僅是小肌肉細微測試,還加上對應數量的數數!好玩的是,還有批改!紅筆打勾、圈出錯誤;也經很難想像一個三歲孩子要乖乖的坐在椅子上多久,才能完成這一張又一張的卷子,這當中若是孩子耐不住本性、耐不住無聊、不會寫、小圓貼紙貼不準...都有可能站起來走動,那麼這樣的孩子又會被怎麼提醒呢?是不是該家長又會被建議要去做過動的評估呢?啊~~本是一個在大自然快樂遊戲、開心的笑、快樂的跑跳的年紀啊!撿小石頭時,他會發現大自然裡的形狀和顏色千奇百怪,小胖手指頭撿起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果實時,所用到的細微小肌肉群,難道會不及貼小圓貼紙嗎?快樂的哼唱『五隻猴子樹上跳』的念謠,難道不及『請圈出此排列中最小的數字:3 2 4 』嗎?...啊,眾多感慨,對象是小班的幼兒園孩子啊~心疼!

    當然,我舉的這個例子或許是比較特別的吧,我自己當時也驚嚇於不同地區的幼兒園竟也有完全不同的課程安排,我雖然住宜蘭鄉下,但大多遇見的是城市媽媽,在我比較常接觸的大城市裡的幼兒園,活動安排得很精彩、智能部分也不惶多讓,但倒是沒見到過如此正式的評量卷,我所知的幼兒園也大多是透過生活常規與自理、平時課程上的表現來幫助孩子成長,是的,評量的目的是『幫助孩子一點一滴成長』,評量的目的絕對不“只”是『讓家長知道孩子學了多少、我們教了多少』啊!!

    我深深感受到每一個為人父母者對孩子的深深期待,出生前我們期待孩子是健康的,一歲前我們期待孩子是好餵養、平安健康的,上幼稚園以後,我們的期待漸漸加了很多料,有人期待孩子是健康平安、有人期待孩子是多才多藝、有人期待孩子是聽話乖寶寶、有人期待孩子很聰明、有人期待孩子變天才....這樣的期待會非常直接的影響到幼兒園的授課方式、課程內容,天才也要有好的體力,才能夠穩定心智來思考及學習,在幼兒園時期打好意志力、體力的硬底子,在小學時期敞開心胸好好學習,在中學時期好好思考、練習做評斷,一個階梯一個階梯慢慢走,每個階梯都有自己適合的年紀與當下的任務,何苦把所有的階梯都套上智力的唯一框架呢?....不過,我深信,只要我們爸媽能夠改變一下智力至上的想法,我們的幼兒園生態一定可以慢慢轉變,一起為我們的下一代,努力!努力跳脫自己的框架!好嗎?

    ----------------------
    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因為有裂縫,光才能走進來~
    歡迎分享、留言互動喔!
    ----------------------
    如果您想每天看到V媽的新Po文,請在我們的專頁右上角
    按下 "讚" 並選擇 "接收通知",感謝!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