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年代幣值換算台灣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年代幣值換算台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年代幣值換算台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年代幣值換算台灣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蕪菁雜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高雄連日暴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等人,似乎見到機不可失,又發動了一波臉書攻勢。 ​ 但在地事終究要問在地人。而從我爸媽、親戚、朋友乃至於同學,問過一輪,在地人似乎對江啟臣的攻擊反應十分冷淡;反倒是我一些北部的柯韓粉朋友,還比較熱衷對高雄發表意見。 ​ 其實道理也不難,外地人是跟著媒體和網路操作在跑,而...

年代幣值換算台灣 在 廖郁賢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23:45:22

『台灣好豬・亞洲唯二』⁣ ⁣⁣ ⁣當那些政客整天用空口白話來念力發財時,卻沒有人告訴農民,歷經22年努力 ,台灣已經從「打針的非疫區」正式邁向「不用打針的非疫區」,拔針成功!⁣ ⁣這絕對這比蓋摩天輪、辦造勢活動還務實!⁣ ⁣⁣ ⁣⚠️台灣豬從2018年7月停止施打口蹄疫苗至今,已經整整1年沒有傳出任...

  • 年代幣值換算台灣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9 09:00:37
    有 4,497 人按讚

    高雄連日暴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等人,似乎見到機不可失,又發動了一波臉書攻勢。

    但在地事終究要問在地人。而從我爸媽、親戚、朋友乃至於同學,問過一輪,在地人似乎對江啟臣的攻擊反應十分冷淡;反倒是我一些北部的柯韓粉朋友,還比較熱衷對高雄發表意見。

    其實道理也不難,外地人是跟著媒體和網路操作在跑,而在地人則是從自己的體驗與生活史裡找結論。

    在高雄生活了二、三十年以上的人,他們的生活史,其實就是一部與夏季暴雨互相博弈的歷史。從現在倒數回去,還有2018連續一個月的豪雨、2010 #凡那比風災、2009 #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2001 #七一一水災(潭美颱風)和1994的 #八一二水災(道格颱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一二水災,那時候我還在唸國小,大概是吳敦義市長任期的中段。那次是慘到什麼程度呢?我老家住後驛,陳其邁的蕃薯園隔壁那邊,整個地下室被灌到全滿。害我還要跟我老爸到他上班的工廠搬抽水機來抽。

    八一二那次受災最慘的,就是岡山嘉興里,地名叫「五甲尾」。不誇張,那次嘉興里水淹超過一層樓高,淹到連中山高都路面浸水、雙向道路中斷。好里加在我爸的工廠在燕巢,比嘉興里早一個交流道下去,不然可能真的要上演中山高驚魂記了。

    因為國小唸升學班的關係,班上同學來自三民區各角落,甚至有跨行政區就讀的。打電話跟同學喇賽都可以聽到(舊)高雄市各區的災情。三民區最慘的大概就三個區塊:高醫後面孝順街,寶珠溝匯流進愛河的區塊,滿滿淹一層樓。澄清路靠近交流道那邊,還有本館近殯儀館那邊也是災情慘重。再來就是鼓山靠近火車站(對,當時還有鼓山火車站,相當於今天的鐵路地下化/輕軌鼓山站)也是慘兮兮。
    ​​
    嚴格來說,後驛絕對不是高雄市區最會淹水的地方,如果我家的地下室都被灌滿,那地勢更低窪的,像澄清路、本館、寶珠溝、中都這些地方,慘到什麼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這,就是將近三十年前的高雄。大家都知道高雄有一句俗話叫「不做不錯是我敦義」,而且老實說余政憲也不是多高明的縣長。1994水災過後,吳敦義還是順利連任再做四年市長,而高雄的治水建設也就繼續空轉四年。

    到了謝長廷任內,2001的七一一水災,我老家的地下室又被灌滿了。高雄縣市整體的受災程度,與七年前的八一二水災不相上下。怎一個慘字了得。

    但(舊)高雄市的治水政策,也是從謝長廷開始引進新思維和新的執行力。一個關鍵詞,就是柯文哲也很愛唸叨的「#海綿城市」。事實上海綿城市在台灣的祖師爺,就是謝長廷,還有他的手下大將、後來當過柯文哲的副市長(據說被柯糟蹋得很慘),現在又回高雄幫忙陳其邁的林欽榮。

    當然謝長廷的努力很難一下子看到成效,所以七一一照淹不誤。一直要到謝長廷任期的後半段的2005年,他都已經升任行政院長以後,高雄的第一個滯洪池(本館的本和里滯洪池)才完工告竣。

    萬事起頭難,有了示範案例,後續的海綿城市政策就比較上軌道了。陳菊大致上是延續謝長廷的做法,很快地,最嚴苛的考驗-2009的八八水災就降臨到大高雄頭上。

    當時高雄縣市尚未合併。這樣講可能會有點傷害到(舊)高雄縣的朋友們,八八風災的時候,縣區受災非常慘重,但市區的狀況就明顯比1994、2001要好上許多。

    那時候我家已經從後驛搬到凹仔底的大樓社區,靠近高雄巨蛋那邊。「凹仔底」顧名思義就是個地勢很低窪的地方;我很小的時候都還是一片稻田和埤塘(大概也是因此後來演變成「農」十六重劃區),必然的淹水重災區。

    而來到2009八八水災的時候,凹仔底已經不太淹水了,連瞬間暴雨積水的狀況都有限。我記得那時候我在(舊)龍華國小當義工搬運物資,地上都是乾的。時間回到1994、2001絕對不會是這樣狀況。當然八八水災(舊)高雄市也不是完全倖免於難,市區邊陲的前鎮河、後勁溪流域還是有零星災情。但已足以證明,在謝長廷到陳菊這段期間,高雄市區的治水已經有相當的成效。

    2010高雄縣市合併,帶來的是更嚴苛的治水考驗。縣市合併升格以後,高雄成為六都裡面面積最大者,也是全台第四大的縣市(前三名是花蓮、南投和台東)。

    縣市合併了,正是必須花錢去彌補舊縣市之間的建設落差的時候。尤其治水這件事,河流又不分縣市,一旦合併升格,就沒有理由說我管好市區就好,縣區不關我的事這樣。

    但是在馬英九政府苛扣之下,財政資源不增反減。其實都說海綿城市,海綿城市這四個字底下的潛台詞,是 #窮人治水。台北的那種資源無限的優勢,治水政策是這樣的: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堤防蓋到恨天高,基隆河截彎取直,外加亞洲最大級的玉成抽水站,以人為的方式硬把市區的水抽到基隆河去。還不夠?二重疏洪道跟員山子分洪道,經費給它開下去…

    但是台北市是從蔣介石時代就一路暴力砸錢治水,三五十年才有現在的規模。所花的錢,換算到今天的幣值,少說上兆起跳。而高雄升格以後能拿到的治水經費有多少?大概不超過五百億。

    但窮有窮的搞法。說白了,任何人為的硬體建設,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硬體建設搞得愈多,就愈要用更多的人為手段、花更多的錢,去防禦天災。台北就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高雄沒有台北的資源,但有比台北更多的空間,去重新思考都市與自然的平衡。

    所以也就有以滯洪池為主體的海綿城市政策。從財政上講,挖滯洪池比蓋堤防、截彎取直和開鑿引水隧道,要便宜至少一個數量級。從人文和水文講,其實高雄在1970~1980年代的大規模市區擴張,填掉了很多天然埤塘;開挖滯洪池,也不過就是把原本就是埤塘湖泊的地方,還給自然界的水而已。
    ​​
    海綿城市雖然便宜,但是有效。

    但任何的硬體建設都是要花時間的,尤其在經費拮据、資源排擠之下,花的時間更久。2010縣市合併,縣市交界區的治水政策,不可能三、五年就收功。

    2018韓流崛起的那年,就是建設差一點點還沒到位,而又遇上諸多不幸因素和惡意操作,所造成的悲劇。其實2018~2019之間,是高雄剛好要進入基礎建設完工大爆發的轉折點,偏偏這年遇上了連續下一個月暴雨的不幸天氣。

    要知道任何的人為治水手段,都是在阻擋一時的洪峰,但很難阻擋得了持續幾天、一個禮拜甚至整個月的強降雨。憑良心講,2018即便在如此長時間暴雨侵襲之下,高雄市區的狀態,並不比2009八八風災的時候差。而舊縣區的重災區,像岡山靠近典寶溪的白米、劉厝(網路名人四叉貓的家鄉),還有上面提到水淹中山高的嘉興,鳳山溪上游大東、鳳西一帶,仁武市區乃至獅龍溪上游一帶,都有顯著的改善。

    比較有歷史感的老高雄人,在2018那個時間點,應該都知道市政府已經盡力了。我不會矢口否認說2018高雄完全沒有災情,像上面提到的嘉興還是淹了一下,茄萣彌陀永安等沿海地區也都有狀況。但,​至少大家討論的焦點,已經從「哪裡哪裡淹了一層樓」演變成「路上多了幾個天坑」。這樣講雖然很消極很沒面子,但絕對看得到進步,而且進步不是一點點。

    我倒是不怎麼建議檢討韓國瑜。因為韓國瑜在任也就那麼短短的一年半,而市府官僚憑著長年的經驗撐著,市政品質雖然明顯看得到下滑,但還談不上斷崖式的大崩壞。韓國瑜之所以被罷免,與其說是高雄市政崩壞,更多是因為他「吃碗內看碗外」,急著跑去選總統,以及選總統期間的各種誇張言行來的。

    但這不代表韓國瑜被罷得冤枉。因為我們知道,韓國瑜是一個既無紀律性,也無責任心的人,是更不折不扣的政治無產階級流氓;他這一年半裡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擺爛和玩無本的政治博弈。短時間內,市政還可以靠著市府官僚體系的慣性撐持著,再給韓國瑜多做半年一年,「斷崖式崩壞」必然會到來。

    時間來到現在,高雄又像2018一樣,遇到長時間的豪大雨侵襲,雨勢比起當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高雄的整體災情,比起當時似乎又輕微了一些。
    ​​​
    說高雄完全沒有災情,未免也太粉飾太平,像鳳山區忠義里(算是整個鳳山最市中心的一塊,靠近鳳山高中、舊縣府和聖王公廟那邊)就有淹水一個車胎高的狀況。這邊的狀況比較複雜,畢竟地段太核心,對外排水只有已經水泥化且無任何行水緩衝區的窄窄的曹公圳。而要設置滯洪池的空地更是一大難題。只能盡力去找答案了。

    至於山區的部份,我只能說,人定勝天這一套思想是靠不住的。還是一句老話,任何人類的硬體建設,其實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人為手段或許可以緩解平地都市區的水患問題,但是面對到高山大川,我們所能做的只有避災、救災,部落建設盡量避開高風險區域,而災前撤離疏散要及時。要完全扼止山區災害的發生,老實說,以人類的力量是不太可能的。

    講了這麼多古,我只是想表達一個概念,就是不可能完美,講完美太臭美;進步的空間總是有的,但進步看得到,市府過去的努力看得到,市府對未來的規劃也看得到。再無限上綱式地苛責,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而無限放大現在的狀況,然後帶「#懷念韓國瑜」的風向,這就大可不必了,只會貽笑大方而已。

  • 年代幣值換算台灣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21 08:21:40
    有 2,501 人按讚

    民眾黨顯然還沒有弄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在高雄輸到只剩下4%。
    ​​
    前一天民眾黨發了篇文宣,標題是「嚴守財政紀律,不用舉債也可以建設」,大力吹噓柯文哲很會還錢;言下之意是中央政府和其他縣市都執政無能,只有阿伯很會做事。
    ​​
    ​這個文宣我真的看得很堵藍。打個比方說,就好像一個拿爸媽的錢全現金買房的少爺,跑去酸中產階級「為什麼你要貸款買房,真是廢柴一條」。這種吃米不知米價的話,您聽得下去嗎?
    ​​
    姑且不論柯文哲是不是很會建設(事實上柯六年來所做的重大公共建設案少得可憐),關於各縣市的財政問題,如果不去瞭解前因後果的話,很容易陷入像民眾黨這樣的思考誤區,變成一個討厭的 #天龍人。
    ​​
    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是,台北的富裕,是掠奪地方的結果。台北市上繳的稅收裡面,有多少是生產活動完全在中南部,只因為掛了個總部辦公室在台北市,稅收數字就整碗被台北市端走的?拿掉地方上的生產活動,請問孤零零一個台北市,還剩下什麼?
    ​​
    再者,各縣市的立地條件根本不一樣。台北市只要管好盆地裡的一小塊地方就好。而其他縣市,例如高雄,幅員廣闊,上到玉山,下至台灣海峽。既要衝刺繁榮市區的高端建設,也要滿足郊區偏鄉的基本需求。這些都是鉅額成本啊!當初2010六都升格的時候,光是與台北縣合併,台北市就喊不要不要,嫌台北縣太窮會拖累。比起來陳菊真是有guts太多了,高雄縣的負擔說扛就扛,也沒聽過她嫌棄窮兄弟。
    ​​
    更不要說,幾十年來,中央政府對台北與台北以外,態度真是天差地遠。先不提其他,就拿北高兩直轄市來講就好:
    ​​
    😡 #鐵路地下化,台北市的部份就是中央政府全額出資,高雄就得要分段提出 #自籌款 25%-55%。光這部份就是兩、三百億的差距。
    ​​
    😡 #捷運路網,台北市的一期路網是政府蓋好,「#一元起租」給北捷公司營運,北捷不用負擔硬體折舊與利息。高雄就要弄一個四不像的BOT案,高捷公司要負擔硬體(至少是機電設備的部份)折舊與利息,然後天天被媒體酸說高雄捷運虧錢要倒。最後陳菊市府跟銀行團債務協商,市府作價買回機電設備,高捷公司馬上就打平了。說起來,這也不過就是回到跟北捷一樣的基準點而已。
    ​​​
    😡 #治水預算,台北是從民國五十年代就開始做,民國七、八十年代,為期十五年的《台北地區防洪計劃》,就花掉了一千一百多億。要知道這是三、四十年前的千億新台幣,換算成今天的幣值恐怕都要翻倍。而高雄了不起就是近一、二十年來,拿了差不多三百億的治水預算。所以台北可以淡水河、新店溪沿岸堤防蓋好蓋滿,再加上亞洲最大的抽水站(南港玉成)、基隆河截彎取直、二重疏洪道再加員山子分洪隧道。而高雄則是省錢有省錢的做法,以廣設滯洪池、還地於水為主。可笑的是,柯文哲當初吹噓的「#海綿城市」的做法,還是咱們林副市長帶過去的know-how。
    ​​
    😡 軍方的態度也差很多。信義計劃區過去是 #聯勤206廠(舊稱四四兵工廠),1980年代台北要搞信義計劃區,聯勤二話不說就搬去了三峽。高雄亞洲新灣區旁邊有一個 #聯勤205廠,高市府協商他們搬去大樹,(馬英九時期的)國防部獅子大開口,說要高市府全額出資在大樹幫他們蓋好新廠,並負擔所有搬遷費用,數字大概三百億,否則免談。
    ​​
    隨便加一加算一算就是千億以上的差別待遇。以下種種暫且不表。而且同樣的基礎建設,台北至少比高雄先跑二三十年,高雄好一點,比其他縣市早個十年左右。要知道三、四十年前搞重大建設,難度和成本比現在低太多了,土地取得和環評的問題都可忽略不計。
    ​​
    而重大基礎建設是有先發優勢的。股神巴菲特的成功心法是「複利的力量」,而台北,就是靠著這個先發優勢,利上滾利,才能有現在的繁榮的。

    #話若欲講透支,#目屎就撥未離 啊!

    錢不是唯一的問題。來到高雄,問題還多一層,就是 #舊工業時代的包袱。
    ​​
    其他縣市要搞開發,很簡單,土地都是農地,地籍喬好、馬路開好、基礎建設弄好,就可以進行開發了。高雄就不是;重工業撤出,污染會留下。高雄現在重點開發的亞洲新灣區,很多土地都是以前的重化工廠,要開發以前還得土壤整治,這是曠日廢時又花錢的大工程。亞灣很多地塊整治了十年以上,最近才驗收通過可以開發。而2015年停工的中油楠梓廠,更是號稱要花17年,到2032才能土壤整治完成。在那之前,土地只能拋荒在那邊,有錢也開發不了。

    高雄也想要台積電啊。但是長久以來高雄的城市定位,就是要幫全國扛起3K的基礎重工業。水電資源都已經被石化與鋼鐵產業卡住了,很難騰出新的資源來給半導體。都說台積電是台灣的命脈,中鋼和中油又何嘗不是國人一日不可或缺的基礎工業?問題是前者就被當護國神山,後者還會被一些進步派嫌棄說,這種耗能耗水的產業活該被淘汰。我幹你陳老師,太糟蹋人了。
    ​​
    柯文哲的支持者都很愛吹噓阿北很會做事,順便踩一下別的縣市長。但我必須講,每個縣市的發展都在不同的階段,面對不同的問題;柯文哲是不是很會做事我不予置評,但其他縣市長絕對不是閒閒沒事幹。
    ​​
    台北市是經過李黃扁馬郝,幾十年建設到現在,差不多也告個段落了。柯文哲能做的,就是個後人乘涼的市長,做一些錦上添花的事情。嚴格說起來柯六年並沒有什麼大型公共建設,當然也沒什麼大錢要花。這點我不怪他,但真的不用把自己吹噓得超厲害,別人都是笨蛋。
    ​​​
    要講難度,高雄市長的難度大太多了。高雄現在的階段,是初期基礎建設告一段落,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下一階段,往台南與屏東方向擴張。除此之外,還要盡可能「#高高平」,縫合原市區與縣區的發展落差。而過去幾十年遺留下的工業包袱,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去解套;例如中油楠梓廠原址整治開發,例如 #大林蒲遷村,以利仁武大社的石化業者往西南邊集中管理,一舉解決石化管線與市區空污的問題。而趁著美中交惡、全球產業鏈重組的時機,高雄更要加緊建設橋頭科學園區,好趕上這波數十年不遇的經濟大洗牌。

    這些都是台北不曾,也不需要面對的困境與機會。而不管要克服困境,還是抓住機會,都必須要投資大筆金錢。在國家財政結構還沒有大幅改革以前,舉債建設是台北以外縣市的宿命。而你柯文哲硬要給人套上一個「#財政紀律」的緊箍咒,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最後,我必須忠告民眾黨與其支持者:「沒有歷史感」的偏狹台北本位主義,無益於國計民生。台北市是近幾年人口外流最嚴重的縣市,但這一點我不會怪柯文哲,而是台北市幾十年來過度發展,已經到頂了。繼續砸錢下去,也很難取得可觀的效益。
    ​​
    我甚至認為,不應該再把人往新竹以北塞了。人類社會,適度的人口集中是正常,但過度集中,只會適得其反-在北部的人天天抱怨 #高房價高擁擠,而在中南部的人天天煩惱 #低薪資低發展。結果就是全體國民都過得不開心。
    ​​
    中央政府帶頭建設中南部,不但是給中南部出身的人一個機會,同時也是在給身在北部的人一個機會,讓大家能夠在經濟機會與生活品質之間取得一個更好的平衡。我看到很多在台北一邊幫柯文哲敲鑼打鼓,一邊轉貼「打房圓夢家」之類憤青文宣的年輕朋友們,我都很為他們感到悲哀。

    他們沒看到的是,柯文哲與民眾黨那種偏狹的「#台北本位主義」論述,與他們的人生幸福,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之處。

    (圖片來源:Toby Morris,『一盤之間的貧富差距(On a Plate)』,Inga W.中譯)

  • 年代幣值換算台灣 在 廚師漢克 - Hank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10 00:28:24
    有 552 人按讚

    「豬肉該熟不該熟?!」

    ——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豬肉

    豬肉到底可不可以吃半生熟呢(七分熟)?

    按照慣例,上網查了下資料

    中文能找到的資料,普遍都在說生食豬肉相當危險,因為生豬肉裡頭常含在「豬旋毛蟲」這種寄生蟲,主要寄生在豬隻、老鼠與人類等哺乳類體內

    在幼蟲時期,這些蟲會待在你的腸子裡,在感染初期,你會有腹瀉等腸胃不適的併發症狀產生

    約一週後等蟲蟲長大了,便會爬啊爬的跑到你的肌肉組織裡,所以這時,宿主通常會感到肌肉痠痛與無力,發燒與頭痛也是其病發症狀

    而少數嚴重者會有併發心肌炎、腦炎的情況,極少數導致死亡

    看到以上那麼嚴重的症狀,說實在的,要是我肯定也很害怕不敢吃沒熟的豬肉啊!

    往下繼續查資料後,發現台灣食安中心給的關於生食豬肉的建議

    __

    食安中心:進食豬肉安全守則
    1. 豬肉必須徹底煮熟才可食用,中心部分須在攝氏75度或以上持續烹煮至少15秒。
    2. 如豬肉在烹煮後仍有粉紅色肉汁流出或豬肉中心部分呈紅色,便應再行烹煮,直至熟透。

    基本上咧,就是告訴你煮豬肉的方式就是把豬肉丟進去煮,然後忘了他,熟了,才是正解,能活著是比好不好吃重要的!

    ——

    接連看了不少中文資料後發現,很多文章都很雷同,且都很明顯地互相抄來抄去的,缺乏更進一步的科學驗證

    看多了大多都在說豬肉超危險的啦,最好多吃蔬菜什麼的

    挺有趣的,感覺都是擔心兒子受感染的媽媽會寫出來的文章

    BUT

    好加在我求學時期混歸混,英文倒是學得嚇嚇叫

    於是改用英文查了以下這句

    Is it safe to eat medium pork?

    跳出來的資料就很有趣了

    一些美國的網站文章提到,所謂的豬肉寄生蟲感染的問題,是在約1930-1950年代被政府重視的議題,那時美國每年平均約發生400起人類感染旋毛蟲病的案例

    而到了20世紀的現在,這數字已降低到每年約10起

    英文顯示的資料大部分都會跟你提到生食豬肉的危險,大概佔1/10的篇章

    之後就會開始提到現在為何豬肉可以吃半生熟(七分熟)的原因以及相關機構做的實驗研究與認證

    很少提到吃生豬肉會死啊什麼的(笑

    不信你去google搜尋打「旋毛蟲病 死亡案例 人數」

    你幾乎找不到確切的資料或新聞,有提到關於因為旋毛蟲病而死亡的

    妙吧?!

    但這種刻板印象,的確難以改變

    某大一部分的台灣人們還是認為,豬肉一定要吃全熟的吧!!?

    ——

    我們從另外一個面向來看這件事

    這世界上,不吃豬肉出名的人是誰?

    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們,我們稱做「穆斯林」

    但你知道或了解,他們為何不吃豬肉嗎?

    穆斯林們心中聖書「可蘭經」裡明文禁止他們吃豬肉

    其實,不吃豬肉也不只是可蘭的專利,其實綜觀過去五千年來,豬肉的名聲一直都不是很好,各大宗教與文化其實都不喜歡豬且要大家不要吃豬肉

    整理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1. 樣貌醜陋、懶散、愚笨且性貪婪,看我們罵人就知道了,「豬」是常常當作罵一個人的代名詞

    2. 骯髒,且生活環境欠佳,各種泥濘與蚊蟲相伴,吃相難看且什麼都吃

    3. 亂倫交配,豬在發情期時,是會對生出他的母親進行交配的,光這一點就可以讓各大宗教撻伐死豬這傢伙了

    4. 再來我們明代的醫聖,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也曾在他書中提到

    『豬,吃不擇食,臥不擇埠,目不觀天,行如病夫。 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醜陋,一切動物莫劣於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

    又說:「南豬味厚,其毒尤甚。」意思就是說南方的豬超毒的啦!所以,這自然會使人們聯想到在其它地方的豬也是有毒的!

    從以上幾點來看,我們來想想,200多年前,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下的中國南方地區,他們在殺了豬之後,會是怎麼樣的狀況

    蚊蟲蒼蠅到處飛,攝氏30幾度的酷暑下,豬肉不知道在這樣情況擺了幾個小時

    且豬隻來源也搞不清楚,豬隻吃什麼,有沒有生病,是如何被屠宰的,屠宰後的狀況如何,這些細節,其實我們一概不知

    再加上很重要的一件事!

    「冰箱的發明」

    冰箱,是在1834年由一個叫做雅可比·帕金斯的美國人,他發現了冷卻效應對於食物的保存是有幫助的,所以間接導致了之後一個蘇格蘭人在1862年做出了第一台冰箱

    但你想想,就好比萊特兄弟做出的第一台飛機,如果你當時被邀請去試乘,你會去嗎?(笑

    當然會很客氣地回答說

    「哦 it’s ok 林杯先look一下就好!你們慢走啊!」

    「記得回home吃dinner喔!」之類的幹話(笑

    你不難想像當時第一台冰箱的樣子,肯定是又大又怪又不適合家庭使用的吧!

    爾後呢,在1879年一個厲害的德國工程師做出了第一台「家用型」冰箱

    同理,好比台灣進口的第一批汽車一樣,你覺得會是一台好開且一般家庭負擔的起的車嗎?

    當然不可能

    所以,一直到約1920年代,冰箱才開始在美國「普及化」

    普及化這過程,我猜,少說也得個十年吧?!

    而且這是美國啊,強大的美國啊!

    你能想像第三世界國家的冰箱「普及化」時間嗎?

    ——

    到現在2020年,冰箱不過普及100年而已

    但冰箱的確是個偉大的發明啊,冰箱所衍生出的一系列科技與發明

    直接的影響現在餐飲業的催生以及發展!

    也可以說是你現在能吃到很多不同食物的最大原因呢!

    拿鮪魚來舉例,在江戶時代時期,當時鮪魚的呈現方式是吃所謂的赤肉,且用醬油重重地醃製,為了去除且掩蓋鮪魚濃厚的魚腥味

    日本的《古今料理集》記載,「鮪魚,賤魚也,不供品嘗。」

    鮪魚,洄游魚類,跟一般魚一樣,得從鰓過濾海水獲得氧氣,但悲哀的是,鮪魚跟鯊魚一樣,無法自動控制他們的鰓

    所以他們從出生到死亡,都不能停下來的一直游動,尤其是鮪魚,他們游動的速度相當快,平均時速達60-80公里之快

    搞清楚這原由後,你就能想像當時日本漁夫捕到鮪魚後的窘境,高速游動下的鮪魚體溫是極高的,且魚肉含血量極高的鮪魚,在死亡後,如果無法迅速降溫,其肉體內富含的大量氨基酸將加速魚肉的快速腐化與酸化

    所以也導致鮪魚在當時是種沒人愛吃的魚種,更別說現在大家愛死的鮪魚肚,根本是最容易腐敗的部位

    根據小川顯道的著作《塵塚談》記載,享保19年間(1734年)的大條鮪魚半條帶頭附骨,224文,根據當時的米價與貨幣值換算,約莫是現在的5000日圓

    5000日圓,買半條大鮪魚啊⋯⋯300年前的日本隨便補都是幾百公斤的鮪魚吧(笑

    到現在2020年,東京豐洲市場舉辦的第一場鮪魚開標會,第一隻鮪魚(276公斤)以1.9億日圓(約新台幣5400萬)的價格標出⋯(一公斤約20萬新台幣)

    這一切的一切,都歸功於冰箱以及相關冷藏與冷鏈系統的產生啊!

    #真是太謝謝冰箱了

    ——

    欸耨,回到豬肉

    講了那麼多,豬肉到底能不能吃七分熟呢?

    我的答案是可以,也不可以,端看你豬肉取得的來源而定

    如果你現在是在環境較艱困的第三世界國家,那當然,吃七分熟豬肉是絕對很危險的一件事,不要做!!!

    但國內現在自產豬品牌逐漸做了起來,各家大廠都很願意公開且透明化他們的養豬流程,且提供完整的生產履歷與各種機構的認證,加上台灣現在冷鏈系統與屠宰規章與條例逐漸完整化,其實很多豬待的環境都不如你想像的那邊骯髒

    某些豬,如品牌豬,其實都養在每天會有人幫他洗澡,幫他洗地,餵食的飼料也都會挑選過,經過高溫處理,以免有任何寄生蟲的感染,且在屠宰時全程保持在無菌且低溫的狀態

    那麼這些豬肉,我個人是很願意拿來做七分熟食用的

    (養在乾淨的環境,所以幾乎不會出現寄生蟲,且吃的飼料也乾淨,屠宰的時候低溫且無菌,怎麼想都很尊榮啊!)

    像是柔軟卻低脂的豬腰內肉,煮至全熟其實就會乾澀且難以咀嚼

    經過簡單的鹽糖水醃製半天後,去除多餘且不必要的血水後,不管是拿來煎拿來烤還是拿來炸,我都是會將這塊豬肉的中心溫度烹調到約攝氏62度的狀態(也就是七分熟)

    之後靜置1-3分鐘,讓中心溫度達到攝氏65度

    這樣狀態下的豬肉一切開,肉色粉嫩,且流出透明略帶粉色的肉汁,一口咬下,柔軟多汁,絕對是吃豬肉的一大體驗!

    講了那麼多,現在國內慢慢開始有能體驗到七分熟豬排的店家,一些日本來的炸豬排品牌店,提供伊比利豬的店家與餐廳

    對於豬肉口感與肉汁體驗有興趣的你,不訪找時間做點資料後,挑戰自己一下

    (特別強調,本粉絲團沒有在打廣告,或是慫恿你們去吃生食豬肉,若吃了之後有問題不要來怪我嘿!自己做的決定要自己承擔喔!)

    以上,是我關於豬肉是否可吃七分熟的⋯簡短分享(顆顆

    感謝你們花時間觀看,我們下次再見 <3

    #廚師漢克
    #七分熟豬肉
    #豬肉的安全性

    ——

    發摟我的IG看更多廚師故事

    rockhankrol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