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平面設計研究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平面設計研究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平面設計研究所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9萬的網紅數位時代,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或許你玩過「魔漫相機」這款 App,但可能還不知道一手打造出爆紅產品的女性創業家任曉倩一路走來的歷程。 任曉倩 3 歲學油畫,大學讀平面設計,研究所卻轉而進修軟體。因為她認為自己就算成為頂尖畫家,也只是給小眾欣賞。但是「如果能結合藝術和技術,讓藝術被更多人接受,也許能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 ...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3500公里的相遇:一個女孩的朝聖之路」介紹 訪問作者:鴨寶 內容簡介: 1個女孩、4個月、5個國家, 每天出發朝地圖上那一點走去, 就像即將拜訪一位陌生的朋友。 移動只為了相遇,Buen Camino ! 「這條橫跨5個國家/地區的長途路線,行程超過4000公里...
「平面設計研究所」的推薦目錄
- 關於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AKIHIRO NISHINO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不務正業的超能力 | 職業訪談 | 斜槓經營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panyucho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數位時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AKIHIRO NISHINO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6-16 13:12:51
日曜日の今日は、オンラインサロン『西野亮廣エンタメ研究所』に届いた御質問(御相談)にお答え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御質問は3つありましたが、長くなるので、ここでは抜粋して1つだけご紹介します。 ▼全編はVoicyで(※のこり二つの質問にも答えています) ━━━━━━━━━━━━━━━━━━━━ 【...
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不務正業的超能力 | 職業訪談 | 斜槓經營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9 01:05:52
⠀ 最近因為Yahoo奇摩知識+要關閉,很多人開始回顧以前在上面問過的中二問題,前幾天也好奇打開自己以前問過什麼屁,除了國高中時問過一些很屁的電動問題之外,意外發現這段⠀ ⠀ -⠀ 請問電機系未來多元化出路方向?⠀ 小弟是目前就讀於中山大學電機系的學生,⠀ 在電機系念的沒有說很差也沒有...
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panyucho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23 09:46:58
🙏 2018年7月,我加入Nike GC brand design team,第一個案子就是Nike全新的旗艦店House innovation Shanghai 001店舖設計。老實說,那時候的我只能慌的叫媽媽,因為在這之前我從來沒做過任何的店鋪設計,我的專長只有平面設計,我只知道如何做出一個漂亮...
-
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1-14 21:37:50本集主題:「3500公里的相遇:一個女孩的朝聖之路」介紹
訪問作者:鴨寶
內容簡介:
1個女孩、4個月、5個國家,
每天出發朝地圖上那一點走去,
就像即將拜訪一位陌生的朋友。
移動只為了相遇,Buen Camino !
「這條橫跨5個國家/地區的長途路線,行程超過4000公里,觸及15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址,黃色箭頭是聖雅各之路象徵性的貝殼符號,朝聖者可從我們這裡獲得GPS路徑,確保自身的安全,我們同時還提供了住宿清單。第一個完成整個旅程獨自行走的是來自台灣的女孩Hazel Chang,我們堅信因為這些國家的多樣性,這將會是一個美妙的經歷。」(引自〈4100公里的歷史漫步─從布達佩斯到菲斯特雷角〉 WALKING THE HISTORY:4100 KM FROM BUDAPEST TO FINISTERRE. )
「2020年三月我在西班牙,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課程改線上,且哪裡都去不了。回想還是去年(2019)四月至八月的長途移動,簡直不可思議,也彷彿上個世紀的故事了。移動,原來這麼珍貴。想念我3500公里的相遇,想好好問候他們一聲:你好嗎?」
一個女孩、4個月、5個國家、3500公里,與其說朝聖,更真實的是「想要用雙腳實際走上這麼長一段距離,了解會是什麼樣的感受」;與其說勇敢,不如說是「為了好奇與陌生的相遇」。
雙腳猶如縫紉機的車針,慢慢的、縝密的在陌生的土地上,縫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細細品味沿途風景;每天出發朝地圖上那一點走去,就像即將拜訪一位陌生的朋友;夜晚投宿一處無法預期的住所,或者以天地為廬⋯⋯未知、未知,未知就是所有全部,也因此開啟各式各樣的驚豔與驚險,足以圖文記錄,傳達給你當時的心情。
作者簡介:鴨寶 Hazel
平面設計師。出生於嘉義。學生時期專注於繪畫、錄像藝術等創作,作品曾於2008年入圍台北美術獎,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研究所畢業後,曾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設計公司等就職研究助理、平面設計師。因熱愛自然風景,有台灣百岳、日本富士山的登山經驗,並於2018年、2019年間前往匈牙利打工度假,朝著斜很多槓的人生邁進。
作者粉絲頁: 鴨寶 Where's Hazel?
出版社粉絲頁: 大塊文化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6-08 15:36:08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廖偉淇專訪
實習主持人: 吳政頡
(世新大學-公共關系暨廣告學系)
拙納自在,心空無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金工創作過程中,鍛敲工藝技法的運用,常會使用到許多專業的工具及設備,當中還需對於材料科學、物理及化學,彼此間產生的原理變化有相當的理解,這也包涵在創作時,對金屬材料造形構成的重要因素。
金工創作者—廖偉淇把鍛敲當作修鍊手與心的工具,金屬從全平面到立體蜿蜒,他將創作時律動的肢體與心意合而為一,透過形而下—身體勞動的創作過程完成作品,再經由作品的呈現,傳達出形而上精神層次的心靈感受,達成身心合一的融合境界,也提升工藝創作的精神層次。總是全心地投入創作,廖偉淇在謙虛中學習並體驗,就像是一位虔心修習的僧侶,在藝術的世界之中修練,探究真善美的境界。
浸心在萬物與自然之間
週末的休閒時光,廖偉淇經常與家人出遊,往返臺北文山區附近的山林中,他特別喜愛在散步時,享受在大自然中放鬆的愉快感受,他試著去感受那空氣裡,因各種花草植物、土壤、山石,伴隨著風所帶來的豐富生機。每當靜心在自然之中,由山林間所帶來的各種感官經驗,不僅使廖偉淇的心境產生變化,對於萬物的空間讓他更覺親近,不禁忘卻時間的步伐。如此的存在感受,就像專注投入創作時的心境,專注體察週遭環境帶來的感官體驗,成為廖偉淇閱讀大自然詩歌的線索,閱讀這些詩歌的感動,也體現於他的想像力當中,成為日後作品造形的基礎。
這些藉由大自然空間誕生的感官詩歌,將廖偉淇的想像加以轉化,再運用鍛敲工藝來敲塑作品,在千錘百鍊的金屬鍛造工法裡,虔心來表達他得之於大自然的感受。經過金工敲塑創作的完成及自述,廖偉淇也希望從作品的造形來映照觀者,去反映人們內在的美感精神。
萬物之於廖偉淇—是生命共同體,對一草、一花、一木及一切的眾生,都生起同理心,需以真心對待,對於萬物都能夠感同身受的話,內在的慈悲之門就悄悄的開啟了。我們也從此可見,他以「感恩惜福」的生命哲學,來領受空間中更親近萬物的存在。
談到創作中使用的鍛敲造形技法,廖偉淇必需不斷反覆將金屬材料運用高溫來退火,使得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特性,接著再操作許多的鎚塑工具,反覆敲鎚材料來塑形,使敲鎚受力之處延展,變長變薄或收縮變厚緊密,其中反覆的鍛造工藝過程,考驗著創作者對於技術原理的科學理解,以及協調肌肉的肢體運動經驗。
從原生藝術到禪藝美學
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拋開了傳統的美學標準,他認為繪畫、雕塑及工藝等創作,皆來自創作者對於事物的強烈感受,過程完全始於創作者自己內在的動力,盡可能地不模仿,依賴古典、傳統藝術,及減少受流行與文化的訓練與薰陶。多顯現自我的心靈的創作特徵與自發性、神秘性及非商業性,形式上並非於描寫外在世界的敘述性,而多是著重於創作者的內心一面。因此尚•杜布菲提倡出著名的藝術運動Art Brut「原生藝術」。
日本學者鈴木大拙提出「禪」是一種神秘主義,認為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超越者,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具有超越性的普遍理性。無論藝術家作品所選擇媒材、形式與表現,這都是創作者一種觀念的延伸,脫離神秘主義的曖昧差異之後,東西方文化對於禪的藝術詮釋,仍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創作的精神關照。
當下即是的禪藝
的內心態度決定其對應之關係,常受到爭議的是禪思維過於抽象,如同以「空」來解釋虛實之間的對應關係,無法以科學的依據衡量而辯證定論。
「即使一切皆空,但也不等於虛無。」廖偉淇表示:這是其所形成的觀念真實存於人們腦海之中,創作者藉由生活行動、創作過程、作品的產出呈現等等.....任何形式所呈現的都是禪思語彙所傳達「當下即是」的美學精神與體驗。對於他來說,這種「空」本身並非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的情況,而是代表另一種精神層次的參悟本質。
廖偉淇簡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藝術學士畢
個展紀錄:
2016 「拙納自在」廖偉淇工藝創作個展,新北市板橋,致理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2015 「恩喆洁金工木印」廖偉淇金工個展,臺北市,亞典藝術空間 -
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5-28 14:24:04本集主題: #童夢幻境陶藝展 #藝術家呂蕙如專訪
在童年回憶中找尋最初的自己 陶藝家呂蕙如帶領你我一同進入童夢幻境
幼時回憶的觸動
透過雙手的重新捏塑
試圖敲醒妳我內心中的童夢記憶
來自大自然的孩子 喚醒童稚的同時也提醒環境議題的重要性
「透過手捏塑出喜歡的東西,我認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從小在樹林長大的
呂蕙如,在阿嬤家度過童年的生活,在她的記憶中—那兒有一大片綠意與花草,每天赤腳在自然中奔跑,感受泥土的濕軟與花草的香氣,小小瓢蟲在手掌走動,蝴蝶停在手背上的感動,對於一個喜歡大自然的小女孩來說;至今仍記憶猶新。
幼時就發現自己喜歡塗塗抹抹、動手做美勞、翻翻童話故事繪本等等,呂蕙如
也表示,在這樣的時光中特別地快樂。雖然到大學前並沒有受過術科教育的訓練,但是她對於藝術的濃厚興趣,卻從來沒有間斷過。在就讀大學的期間,累積了不少平面類與立體類的作品,而其中所表現的元素與脈絡,和兒時的記憶是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性;因此,呂蕙如的創作也多與童年有關,創作主題經常圍繞在她喜愛的花朵、蝴蝶、家屋、城堡等。
開啟學習手作的契機 沉浸在創作的喜悅裡
學習藝術的過程中,在平面繪畫之外,呂蕙如更發現自己對於手作的喜愛;當開始動手捏塑時常忘記時間的流逝,這樣的作陶過程中,彷彿讓她處於另一個時空,處在一個只屬於自己、不被外在打擾的世界。提到對於陶的熱愛,呂蕙如笑著說:「陶土的質樸,還有各種不同釉色的表現,深深令我著迷。」特別是手感給人的溫暖,那份溫暖的堅持,她相信是所有手作人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由於自小熱愛自然,她選擇自然中富含記憶性、可手塑性的土作為媒材,以陶藝創作的方式來詮釋個人的情感。
談起創作中最關切的事情,呂蕙如回想起的是童年與自然相處的幸福時光。那樣的回憶與經驗,已深深刻印在她的腦海之中;那是無可抹滅的印記。揉合了童年的經歷與夢境,觸動了她心靈中的鑰匙,不只透過夢境,也想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重溫兒時的幸福感,同時也期許在陶藝創作中,能自由的悠遊其中,試圖在腦海浮現或勾勒出自己的童年意象。蕙如更想著帶領大眾們,一同進入她的童話想像世界後,從封閉已久的內心中整合過往,找回最初的自己。
美麗的創作語彙 象徵著藝術家內心的世界
在蕙如的作品當中,你會發現:小時候筆下常畫的家屋、夢裡的雲朵、繽紛的城堡、祕密花園中的花朵與蝴蝶們等夢幻元素,都是她創作裡時常出現的語彙符號,在驚艷童時的美好之際,不妨也放鬆倘佯;在這一片呂式所精心營造的童夢幻境裡。如此美麗的符彙,也擁有著許多心靈上的意象喔!例如顏色繽紛的花朵是兒時感動的重要元素,也是心靈完整的象徵。而花形意象中的蝶,則有尋求心靈深處「轉變」力量的意涵。堅強的城堡與家屋是固守心靈的象徵,用它來守護著兒時的永恆又美好的回憶。以雲有機造型為載體、述說著夢境中既真實又虛幻的存在。
打造夢幻的城堡 回歸童年的初心
採訪的當時,我們也相當好奇;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會經歷甚麼樣的心境變化,呂蕙如是這樣描述的:因為童年在自然環境下成長,深深體會到自然的美好,可使我們有回歸母性般的懷抱;使我們心靈獲得沉澱與祥和。「我很幸運能無拘無束在自然的環境下成長,度過幸福的童年歲月。」,童年裡的房屋並不單純只是棟建築物,也是承載她記憶的容器,是情感的儲藏所。想試著捏塑出可愛、溫暖、穩固家屋與城堡形象,給予人們溫馨與幸福的感受。而在形塑泥土的過程中,她的心境彷彿回到幼年一般那樣放鬆與快樂,讓童年的回憶融入作品之中,進而回歸到自身,尋回最初的童心。
陶藝創作時的滿足感使心靈沉澱
「我想用土揉和我的童年經驗、童年意識、夢境與幻想,進而表現在我的陶藝作品裡。」,藝術家呂蕙如也表達:陶瓷創作就如同用陶土在捏塑與形構出她的內心世界。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能回到如童年般的赤子之心,自由自在的捏塑,沉浸在創作時的幸福感中。就像是藝術治療般;幫助她抵抗現實牢籠的束縛,而在心靈留下一塊寧靜、祥和的淨土。關於此次展覽的作品,期望觀者看著呂蕙如所創作的微型童話世界中,也能依稀喚起彼此的童年意識,傳達出放鬆且療癒、心靈沉靜的感覺,同時也隱約透露出夢境般的氛圍與靜謐安詳的氣氛。更對自己也期勉著,作品能帶給人溫暖的親和力、愉悅的心情與童話般浪漫幸福的氛圍。(文:金車文藝中心)
呂蕙如學經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研究所 畢業
平面設計研究所 在 數位時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或許你玩過「魔漫相機」這款 App,但可能還不知道一手打造出爆紅產品的女性創業家任曉倩一路走來的歷程。
任曉倩 3 歲學油畫,大學讀平面設計,研究所卻轉而進修軟體。因為她認為自己就算成為頂尖畫家,也只是給小眾欣賞。但是「如果能結合藝術和技術,讓藝術被更多人接受,也許能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
任曉倩說:「在這一行,女性創業者不太多。這個時候最好忘掉你的性別,把自己當成一個透明的、追求夢想的人。超越性別的內心力量可以影響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