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平行線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平行線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平行線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平行線例子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5萬的網紅親子天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生活中的平行線?】 #小四數學 #平行線 #相交 #領練習題 👁‍🗨找一找,生活當中有哪些平行線的例子, 除了圖片上可能出現的,你還能想到其他嗎? 💬圖片中的電視、遙控器、斑馬線、捷運車頂的扶手桿… 咦~那帳棚算不算呢~聰明的你留言告訴小編! 🔥文章中也提出更多有趣的問題 你準備好要挑戰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凱莉出張嘴的單元我們想來討論防疫與隱私權,到底是不是無法相交的平行線呢? 現在世界上的疫情越來越嚴重,全球確診人數已經超過百萬人了,許多國家都在檢討跟修正自己的防疫措施。但是這種人傳人的傳染病防治,要追蹤確診病患過去跟未來的接觸對象,都會牽涉到隱私權的問題。尤其是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紀錄人跟...

平行線例子 在 Xuan 劉軒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02 17:28:44

這次訪談的來賓, #褚士瑩。我總稱他為我人生平行線上的一位朋友。​ ​ 為什麼這麼說?當他在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念公共關係時,我正在哈佛教育學校念人類發展心理學。當我暑假回台灣辦演講時,他也往往同期在做新書宣傳。我們好像都在差不多的時間做類似的事情,卻很少碰到面。​ ​ 還記得當年我回台灣出書時,...

平行線例子 在 黃靖芸律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00:57:31

工作或是和朋友聊天吃飯的時候,常常會有人問我,你工作壓力那麼大又那麼忙碌,都不會想要有個人陪伴嗎? 其實不是我不需要有人陪伴,而是我不強求身邊的陪伴一定要從感情當中獲得,我覺得這樣的渴求是很危險的。 我看過身邊太多的例子了,有太多人為了愛一個人拋棄了自己,拋棄了整個世界,可是他們並不曉得有一天夢...

  • 平行線例子 在 親子天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2 13:30:20
    有 5 人按讚

    【生活中的平行線?】
    #小四數學 #平行線 #相交 #領練習題

    👁‍🗨找一找,生活當中有哪些平行線的例子,
    除了圖片上可能出現的,你還能想到其他嗎?

    💬圖片中的電視、遙控器、斑馬線、捷運車頂的扶手桿…
    咦~那帳棚算不算呢~聰明的你留言告訴小編!

    🔥文章中也提出更多有趣的問題
    你準備好要挑戰了嗎?那就快快點開文章吧
    https://cplink.co/zmDQF2cx

    ❤️ 加入洋蔥LINE,免費看教學影片,還能領學習單! >>https://cplink.co/s4Y3JLhF
    【暑期特惠開跑】戰勝暑期滑坡,打好學習基礎!
    📣【溫故知新】數學課任選兩件75折,現省900元 >> https://cplink.co/9hLuZoNu
    📣【國小國中一次罩】數+物大全套現打7折!>> https://cplink.co/vsUPQOds

  • 平行線例子 在 XUAN 劉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02 19:35:00
    有 1,416 人按讚

    這次訪談的來賓, 旅行‧公益‧夢想 - 褚士瑩 。我總稱他為我人生平行線上的一位朋友。​
     ​
    為什麼這麼說?當他在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念公共關係時,我正在哈佛教育學校念人類發展心理學。當我暑假回台灣辦演講時,他也往往同期在做新書宣傳。我們好像都在差不多的時間做類似的事情,卻很少碰到面。​
     ​
    還記得當年我回台灣出書時,我和幾位出版社的前輩們在喝下午茶時,她們很興奮的說等一下要去看帥哥,一問之下發現這位帥哥就是褚士瑩,而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
     ​
    開始透過著作認識他,發現他真的很令人佩服。不僅20幾歲就自己打工賺旅費去了80幾個國家,在埃及念學位,還去緬甸的非政府組織服務,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一直保有他的步調和態度,不斷的跨越舒適圈挑戰著自己。​
     ​
    去年他也推出了最新著作《野蠻生長》,用野放茶和茶園樹作比喻,剖析了「成為自己喜歡的自己」的心路歷程。我們如何度過一個個人生關卡,問心無愧地選擇成為自己真正喜歡的樣子。在這本書裡面,我想信你會得到很棒的啟發。此外你也會從這本書更認識他,他就是野蠻生長的最好例子!​
     ​
    近年來我也看到他在哲學諮商和公益上面的付出,實踐了很完整又有意義的人生,真的很值得你們一起來認識他。​
     ​
    在這集節目中,他會與我們分享自己如何找到所喜歡的事,成為自己所喜歡的自己,也為我們示範了哲學諮商的進行過程,甚至解釋了「貼標籤」的思考方式,非常的有意思,現在就去收聽吧!​
     ​
    🔻歡迎收聽🔻​
    Apple Podcast ➡ https://lihi1.com/nBR9X
    Spotify ➡ https://lihi1.com/PGR2i
    KKBOX ➡ https://lihi1.com/TZj60
    SoundOn ➡ https://lihi1.com/Nqe3b
    Firstory ➡ https://lihi1.com/MlUCI
    Google Podcast ➡ https://lihi1.com/4VCQT​
     ​
     ​
    節目製作團隊: 劉軒x 軒言文創 SoundShine
     ​
     ​
    ※照片來源: 旅行‧公益‧夢想 - 褚士瑩 粉絲專頁

  • 平行線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09 20:00:02
    有 1,454 人按讚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比任何人都要親近,所以自然會對彼此抱持更多期待,也希望能獲得更多理解。一旦這種欲求碰到挫折,傷害自然也比其他關係更深。

    當子女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時,父母經常會刻意引起孩子的罪惡感與撤回對子女的關愛。心理學認為,這是父母企圖控制子女的一種代表性策略。

    把子女當成小孩子,或者自己都是為子女好的心態越是強烈,就越容易想控制子女,如此一來,子女反倒會與期望背道而馳,與父母的關係漸行疏遠。

    取自《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

    *********************************

    各位朋友,晚安:

    「有必要以愛為由,為自己的價值觀辯駁,導致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造成彼此一再受傷嗎?」

    很多人回答這個問題,會很快使用對錯、黑白的二元對立邏輯。中性來說,就是一直要說明對方的價值觀是錯的、是不合適的;聽在對方耳中,則可能被視為否定、批評,甚至是侮辱了。

    在這種互動中,其實常常沒有「愛」的感覺—即使不少人口頭上會宣稱自己是為了「愛」。通常這種互動大部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價值感,或者期待自己被認同。

    「你必須正視父母不會輕易改變的事實。」

    父母不一定不會改變,但是機率不高。所以延續之前的文章,「期望」是「失望」的根源,看清自己的期望如何讓自己痛苦,這是我們要為自己負責的部分。

    然後看見我們自己想要被父母接納、被父母認同的需要,這如何幻化成「期望」,又如何走向「失望」。試著發展一種可能性,在父母之外,找到其他讓我們能投入的關係,滿足自己的需要,或是內在能強大到,進入自我肯定、自我慈悲,那便是一種長大的過程。

    祝願您,跨越期望,在渴望之處連結!

    *********************************

    【文/ 李東龜】

    保守vs.開放,如同父母vs.孩子

    我和父母的關係很不好,我覺得父母過度保守,而且每件事的做法都很不合理。每次碰到選舉時,父母支持的候選人沒有一次是讓我滿意的,但我退讓了一百步,認為父母中意哪位候選人是他們的自由。

    但是,當他們無條件地批評我支持的候選人時,我就會氣到受不了。我認為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人身上是不對的,父母也應該認同這點,所以偶爾會向父母說明他們不理性的行為,但總會莫名演變成激烈爭論,大家越講越大聲,最後不歡而散。

    對話從政治話題開始,最後演變成我和父母互相指責平時對彼此的不滿,之後則是進入一段互不對看的冷戰期。我後悔自己是不是不該提敏感的政治話題,也為自己對父母大小聲感到自責,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我又沒做錯什麼,為什麼要由我來道歉?最後不僅冷戰無法輕易結束,內心也感到無比煎熬。

    ***

    愛得越深,干涉就越多:干涉得越多,距離就越疏遠

    前面我提到,嘗試改變年過三十者的行為都註定會失敗,比我們多活數十年頭的父母就更是如此了。儘管如此,你曾試著說服政治立場不同的父母走向你認為合理、理性的世界觀,但你的努力走向失敗,而你也深受後悔與自責感折磨。

    你必須正視父母不會輕易改變的事實。儘管父母與子女之間越是珍惜、深愛彼此,就越會干涉對方,但希望你能好好想一下,有必要以愛為由,為自己的價值觀辯駁,導致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造成彼此一再受傷嗎?

    父母與子女發生意見衝突的例子不勝枚舉。無論哪個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日常對話都不相上下,他們說話的內容大致是如此:
    「找男朋友一定要找有信仰的人。媽媽活了這麼久,發現沒有宗教的人一定會背叛他人。我無法看到我女兒傷心流淚,這都是為了妳好才說的話!」
    「去讀找不到工作的文科做什麼?去重考,讀醫學院才有前途!」
    「你最好別肖想去唸什麼研究所。去工作至少一年可以賺三千萬(約台幣八十四萬多),要是你去唸兩年研究所,知道那機會成本有多少嗎?兩年年薪六千萬,再加上兩年生活費兩千萬,至少就有八千萬飛走了。拜託你動點腦筋生活,你以為我們是希望你這樣,才幫你付昂貴的大學學費嗎?」
    「媽媽朋友的兒子去當軍官回來後,在大企業找到了工作。你學生時代的功課要比他好,但看看你現在在做什麼?看你連個實習機會都找不到,過得這麼辛苦,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唉,真傷媽媽的心!」
    「你有交往的人嗎?你已經三十五歲了!現在結婚都嫌晚了,還挑什麼挑!」
    「是啊,我們是沒為你做什麼,但也不能這樣無視父母吧?不是你長大成人就可以這樣對待父母!」

    接下來是子女對父母說的話,你一定會覺得很耳熟:
    「別管我好不好!媽又不會替我過我的人生,我有叫你生下我嗎?」
    「我一定要去唸研究所,最近研究所學歷是必備條件。比起我,爸覺得錢更重要嗎?」
    「我並不想成為法官,雖然依爸媽的期望考進了法學院,但這個領域並不適合我。這是我的人生,請讓我去做想做的事!」
    「(媽媽已經準備好早餐,但孩子只是胡亂吃個幾口就跑出去。)我不是說沒時間吃飯嗎?還有,我到底要說幾次,我在減肥!」
    「我不是叫您不要坐著擦地板嗎?您腰也不好,為什麼一直不肯聽話?上次我不是花了大錢,買了一台掃地機器人給您嗎?」
    「媽,你就忍耐一下,爸這樣子又不是一兩天的事了。拜託請別再吵架了,要是真的這麼合不來就乾脆離婚吧。」
    「哥要求什麼就答應他,為什麼我就不行?還有,媽別再講朋友兒子的事了,他是他,我是我,我也很痛苦!」

    聽完之後,你是否先嘆了一口氣?雖然深愛彼此,卻對彼此感到失望;在盛怒下大吵之後,很快又感到後悔萬分;某一天彼此相安無事,隔天卻又再次出現裂痕。這種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就像在兩條平行線上奔跑似的。

    因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比任何人都要親近,所以自然會對彼此抱持更多期待,也希望能獲得更多理解。一旦這種欲求碰到挫折,傷害自然也比其他關係更深。

    ***

    名為控制與說服的努力陷阱

    假如你此時正好與父母或子女產生衝突,就有必要注意接下來要說的事。首先,是和父母產生衝突時需要銘記在心的部分:

    第一,父母絕對不會改變。以合理性為名義,要說服、改變父母數十年來猶如蜜蠟般牢固的思考方式,無疑是一種企圖引發衝突的行為。你必須接受「父母絕對不會改變」這命題,接著去思考「那麼我應該怎麼做?」反正改變不了,又何必引起紛爭,讓彼此感到不快呢?父母不是需要說服或改變的對象,而是需要理解的對象。

    第二,請集中在父母想要傳達的真正意思上,並對此做出反應。父母與子女之間之所以產生衝突,原因之一就在於不是針對彼此話語中真正的意圖做出反應,而是立即對表面措辭產生反應。

    正如同前面舉例的對話內容,「(媽媽已經準備好早餐,但孩子只是胡亂吃個幾口就跑出去。)我不是說我沒時間吃飯嗎?還有,我到底要說幾次,我在減肥!」這樣的說話方式並不是對媽媽真正的本意—不忍心看到子女生活這麼忙碌,想多少照顧一下孩子的心理—做出反應,而是對媽媽不理解自己沒時間、必須減肥的情況感到失望所做出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大可選擇其他回應方式,好比「媽,謝謝你一大早就替我準備早餐,可是我現在有點遲到了,所以必須趕緊出門。還有,我最近在減肥,所以可能沒辦法吃,對不起!」這種說法就是針對媽媽想照顧子女的真正意圖做出反應,所以幾乎不會像前面那樣互相造成傷害。

    接下來是與子女產生衝突時必須銘記在心的部分:

    第一,當你想對子女說出「你現在還小!說這些都是為你好!」時,請立刻停下來。子女如離弦之箭,箭要朝哪個方向去,必須由子女自己來決定。

    請別只記得孩子小時候在自己懷中笑得很開心、接受照顧的模樣,把自己困在「有哪個父母希望子女沒出息呢?都是帶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才這樣做」的想法裡。把子女當成小孩子,或者自己都是為子女好的心態越是強烈,就越容易想控制子女,如此一來,子女反倒會與期望背道而馳,與父母的關係漸行疏遠。

    第二,試圖控制子女的行為終究會失敗。當子女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時,父母經常會刻意引起孩子的罪惡感與撤回對子女的關愛。心理學認為,這是父母企圖控制子女的一種代表性策略。

    如果你是會說「我們是怎麼拉拔你長大的?你怎麼可以這樣做?(引發罪惡感)」、「好啊,那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吧,不管你變成什麼樣,我們都不會管你(撤回關愛)」的父母,就代表想控制子女的欲求非常強烈,但正如同許多父母無數次的碰壁經驗,想控制子女的努力往往只能以失敗收場。

    假如你正好面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這可能會導致不穩定的依附關係,演變成一個懸而未決的課題。心理學在說明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時,經常會使用代表父母—子女情緒連結的「依附」概念。孩子對父母,尤其是對媽媽這位主要撫養者的照顧需求、擔心與主要撫養者分開的分離焦慮或害怕被遺棄的不安,要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屹立不搖。

    從兒時親子關係形成的依戀,可分成安全型和不安全型。若是形成安全型依附,子女就會認定父母猶如一座隨時都能回去的安全基地,所以會克服分離焦慮,自然而然地學習到自律性與獨立性。相反的,如果形成不安全型的依附,即便長大成人之後,也會在人際關係中產生分離焦慮與害怕被遺棄的不安。

    年幼的孩子想獲得父母的關愛與認可,是與自身生存直接相關也是很自然的欲求。無論基於何種理由,只要無法滿足這種欲求,它就會演變成懸而未決的課題。即便長大成人,也會試圖想從與父母的關係中去滿足它,或者出現透過他人來尋求替代性滿足的傾向。經歷不穩定型依附的人,在長大之後,有時也會出現必須摟著柔軟毯子或兒時的玩偶等物品才能入睡的特徵。

    假如你此時正好和父母或子女產生了衝突,就必須去瞭解,這是從兒時累積到現在的未解課題所致,才導致同樣的衝突持續發生。只要多了這份理解,即便是現在,也能一起找到解決課題的具體方法。

    .

    以上文字取自
    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放下對他人的期待,活出內在價值,與不完美的世界和解
    博客來:https://bit.ly/2Tmx3ks
    誠 品:https://bit.ly/3g6yWeU
    金石堂:https://bit.ly/2WO2y9d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https://www.facebook.com/ecusbook

    .

    已額滿 6/14已額滿_免費台南新希望健康講座_您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83251235180580/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平行線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4-13 13:34:44

    這次凱莉出張嘴的單元我們想來討論防疫與隱私權,到底是不是無法相交的平行線呢?
     
    現在世界上的疫情越來越嚴重,全球確診人數已經超過百萬人了,許多國家都在檢討跟修正自己的防疫措施。但是這種人傳人的傳染病防治,要追蹤確診病患過去跟未來的接觸對象,都會牽涉到隱私權的問題。尤其是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紀錄人跟人之間的往來歷史越來越容易,而現在對於國民監控最嚴密的就是中國了
     
    姑且先不論好壞的話,對人民的監控本來就是中國政府的老本行,追蹤跟記錄人民行動的軟硬體設施本身就很完善。它們在二月中的時候配合微信跟支付寶推出的「健康碼」,系統會追蹤記錄你到過哪些地方,有沒有跟高風險的人長時間待在一起,然後系統會自動把你分類到健康或是有傳染風險的類別裡。
     
    這個系統會產生一組只屬於你的 QR Code,然後用不同顏色來代表你是屬於哪個類別,比如說綠色就是安全的好棒棒,黃色是需要隔離7天,紅色就是得需要隔離14天。你不管是去公共場所、搭大眾運輸或是去巷口便利商店買東西,都要出示這個 QR Code,如果你的顏色顯示是紅色,你就是哪裡都去不了,只能乖乖待在家隔離。
     
    第二名大概就是南韓了吧。韓國也一樣是用手機。確診病患的手機GPS會被記錄下來,再加上監視攝影機跟信用卡的交易紀錄會畫出你整個活動的足跡,就像是一個病毒地圖。大家一看就知道哪裡是比較危險的地方。確診地圖上只會有一個代號標明你的性別和年齡範圍。不過的確就是只要確診就有可能被知道你在哪裡活動過。
     
    還有就是新加坡。但是新加坡的就不是強制的了。新加坡是有一家公司也是推出了一個防疫用的app,這個app就是你只要下載到手機裡,系統就會自動用藍芽幫你跟附近的其他手機配對,就一直配對一直配對,然後把配對的加密紀錄上傳到後台,如果你確診了,政府就可以去跟公司的後台撈你的配對紀錄,就會知道有誰曾經跟你接觸過。
     
    雖然說這不是強制的,不過它們公司的官網說,在新加坡它們已經有超過一百萬的使用者,已經是將近所有國民的五分之一了,而且當然數量越多追蹤的工作就越輕鬆。
     
    剛剛講的例子有中國、韓國、新加坡。這都是最近西方媒體不斷在呼籲要學習的對象。但西方國家嘴上這樣說,如果真的照著做就會出現很多爭議,畢竟有政府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義大利已經有類似的系統會追蹤國民移動的距離了,光是這個也是引起一些爭議。何況是像英國、美國、德國這些國家就沒辦法說做就做。
     
    而且西方國家的人對隱私權本來就比較敏感,美國911之後通過的愛國者法案,就是為了防範恐怖分子,擴張了美國政府種種搜索人民個人資料及活動紀錄的權利。結果2013年時就有一位叫愛德華·史諾登跳出來爆料說,美國政府根本就在無上限全面蒐集跟監控所有人民幾乎全部的電子訊息資料,很多跟反恐完全無關,只是被拿來維護美國政府自己的利益。弄到現在大家都對「政府可以蒐集人民資料」這件事情很感冒。
     
    雖然追蹤民眾對政府來說可以更直接的調查到接觸史,之後要檢測要隔離要治療都可以第一時間就有動作。但這就是隱私權跟生命安全的取捨啊。也是要看到底嚴格是嚴格到什麼程度。而到底在嚴重的傳染病防治上,政府應該可以掌握多少權力,人民又應該保護自己的權益到什麼程度,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拿出理性與智慧來判斷。
     
    東西方世界在個人與群體之間,優先權的程度上有著根本的差異,相同的做法也不見得能夠直接搬來使用。世界各國能不能盡快打破現在的困境,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