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平均繼承印花稅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平均繼承印花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平均繼承印花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平均繼承印花稅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400的網紅陳美梅 議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地方稅務局工作報告質詢反映問題如下: (一)110年2月土地增值稅稅收大幅下滑4成,恐將影響歲入及重大建設,地稅局工作報告第6頁:本市109年土地增值稅實徵淨額1 5 4億8,657 萬元,與10 8年114億7,312萬元比較,增加34.98 %%;申報移轉件數 1 29,376件,較10 8年1...

  • 平均繼承印花稅 在 陳美梅 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30 20:31:46
    有 33 人按讚

    地方稅務局工作報告質詢反映問題如下:
    (一)110年2月土地增值稅稅收大幅下滑4成,恐將影響歲入及重大建設,地稅局工作報告第6頁:本市109年土地增值稅實徵淨額1 5 4億8,657 萬元,與10 8年114億7,312萬元比較,增加34.98 %%;申報移轉件數 1 29,376件,較10 8年106,789件增加21.15 %%,其中應稅案件增加25 61%。

    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截至110年2月底為止,六都總稅收相較去年二月全部衰退,桃園市-34.1%衰退幅度為六都第二高,僅次於台南市-35.4%,其餘台中市-25.7%、台北市-24.8%、新北市-13.9%、高雄市-4.,4%。

    仔細檢視桃園市的各項稅收,發現其實桃園市的地方稅,如地價稅、房屋稅、使用牌照稅、契稅、印花稅等稅收均有成長,唯二衰退的稅收為土地增值稅及娛樂稅。

    桃園市的土地增值稅110年2月為8.02億元,較109年2月下滑5.49億元,降幅高達-40.6%,低於全國總平均-22.8%,在六都名列第5高,僅次於台南的-41.9%,反觀新北市不但土地增值稅不但沒有下滑,反而稅收上升21.7%,其餘台中降-28.6%、台北市降-28.5%、高雄則微幅下降1.8%。

    我們都知道,土地增值稅是針對土地所有權人之土地,於移轉時因自然漲價所課徵的稅,請問姚局長,桃園市今年2月土地增值稅較去年同期稅收大幅下滑4成,桃園市土地增值稅稅收如果持續下滑,是否會影響桃園市全年的稅收,甚至歲入都受到影響,桃園市公共負債已經高達550億元,如果連稅收都沒有達到預算的目標,不但桃園市將「債台高築」,連帶的目前正在進行中的重大建設可能都會受到影響。
    (二) 為了鼓勵地主參與重劃,不論是公辦重劃或是自辦重劃土地,土地在重劃後第一次移轉時,可以享有土地增值稅方面也有減免措施。這幾年我們桃園有些相關土地重劃再進行,對於一些相關的稅務問題要清楚告知民眾。
    不過最近看到別縣市的案例,原地主已經在過世,土地理論上分別由原地主三個子女所繼承,但由於三個子女遲遲未辦繼承登記,土地重劃時,三個子女還拿原地主的地契去參與,導致地政單位所發的重劃費用證明書,也是登載原地主的名字。

    這個案子的問題發生在後續,官員表示,三個子女近年才辦完繼承登記,把土地過戶到自己名下,但是今年三個子女又想把這片地賣掉,申報土增稅時發現,重劃費用證明書跟土地謄本的所有權人不符。

    官員表示,原地主是在土地重劃前已經過世,所以這個案子還是符合節稅要件,因此三個子女後來是先跑程序更正重劃費用證明書後,才順利報完土增稅,並完成整筆土地交易。

    另一種更常見的情況,是地主先參與土地重劃,之後過世、由家人繼承土地,官員指出,此時家人想要賣地時,就不算是重劃後第一次移轉,所以不能適用減徵規定。

    https://youtu.be/o98KUweP8Z0

  • 平均繼承印花稅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0-19 04:54:36
    有 459 人按讚

    「建國」之四

    華盛頓身高六英呎(約183公分),比當時美國人平均身高多了半個頭(4英吋),面容白晰,相貌堂堂。1732年出生於維吉尼亞,華盛頓的家庭背景一如其它維吉尼亞的士紳家族,擁有大片農莊,蓄養黑奴,出售由黑奴農作來的農產品過活,華盛頓從小生活無虞,但他的父親在他十二歲時即過逝,保守、冷酷的寡母沒有給華盛頓特別的關愛,即便身為她的長子,也感受不到她的愛。華盛頓從小仰慕同父異母的大哥,嚮往大哥一樣的軍旅生涯,因此除了管理繼承來的農莊外,華盛頓最想做的事,就是從軍取得軍功,而且因為十五歲時,家中財務出現問題,因此他沒有像其他維吉尼亞世家子弟一樣,出外唸大學,接受殖民地的菁英教育。

    華盛頓一心想從軍,但寡母不讓他參加英國海軍,華盛頓只好找了份地籍調查員的工作,這工作讓華盛頓對土地買賣著迷,日後他一有機會就投資地產。地籍調查員在十八世紀中的美洲殖民地,很多時候像是探險家一樣,華盛頓得和同伴一起前往未開墾的原始地裡進行調查,有大自然未知的風險,更有印第安人的突襲挑戰,非常困難。但這些地籍調查的旅程,為華盛頓日後的艱苦軍旅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他的參軍機會,終於在1753年時來到。

    英國和法國兩大歐洲帝國,在美洲的殖民地,於十八世紀中,終於碰撞在一起。英國的領地在大西洋沿岸,而法國領地則從墨西哥灣岸的紐奧爾良,沿著密西西比河北上,一路到五大湖,再到加拿大的羅倫斯河谷。英國在美洲往西擴張,而法國往東發展,兩強在現在俄亥俄和印第安那附近相遇,雙方的殖民拓荒者,都要佔領這肥美的俄亥俄河谷平地。彼時的華盛頓,廣受維吉尼亞殖民地統治階層的喜愛,儀表出眾,又懂人情事故,謹言慎行的華盛頓一直有年長的權貴人士照顧,當時的總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派任二十一歲的華盛頓,領軍維吉尼亞民兵前往俄亥俄河谷,建立堡壘,保護英國領地,並且和印第安人交換訊息並通商。

    這兩大帝國的衝突,最後變成全面戰爭。英國雖然在法國-印第安戰爭裡取得了勝利,但華盛頓其實在戰爭開始時吃了敗仗,曾經灰頭土臉地向法軍投降。然而面對地形不熟的劣勢,加上帶領的民兵毫無經驗,華盛頓雖然打敗仗,但他的表現,其實極為英勇,回到州府後,反而受到英雄式的歡迎,而變成美洲殖民地少數擁有軍事經驗的領袖。在成為維吉尼亞的大陸會議代表後,一表人才,有軍事經驗,又有領袖氣息,華盛頓幾乎是無異議地被選為革命軍統帥,而被派往波士頓領導麻薩諸賽民兵對抗英軍。

    維吉尼亞的農莊紳士,是一個歷史上罕見的族群,他們可以說是殖民地的貴族,靠著龐大的土地和無窮的黑奴人力,過著歐洲貴族般的生活。絕大多數的農莊子弟,因為衣食無虞,所以最後常沉淪於酒色與賭博之中,敗盡家產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少數上進的青年,因為生下來就被期許掌管一大家子,甚至被要求參與殖民地的公共事務,所以接受的教育和教養,均為世界一流。天高皇帝遠,又加上身為一族之長,所以維吉尼亞的農莊紳士,都像是獨立的領主,「對他們的自由,充滿了狂熱」,美洲殖民地從1765年的印花稅事件以來,反抗英國國會,到最後主張獨立的聲音,很多都來自這些維吉尼亞的士紳貴族。

    華盛頓更是維吉尼亞貴族裡的佼佼者。父親和他敬愛的大哥接連過世之後,他繼承了龐大的家產,娶了寡婦瑪莎.卡斯提斯(Martha Custis)後,家產更是暴增。有財產,有責任的華盛頓對自己的未來相當有信心,隨時注意自己儀表,坐行都講究英挺,愛漂亮的他,從倫敦花大錢治裝,買奢侈品打扮自己和莊園。而隨著革命戰爭的演進,華盛頓越來越了解美國這個新國家在世界歷史的定位,也越來越在意他死後的聲名。因此雖然脾氣火爆,但他從年輕時,就用驚人的意志力,控制脾氣,寡言慎行。也因為他對美國共和體制的深刻認知,他在戰爭前後,有著無數的機會成為新國家的君主,他不但不追求,反而對這樣的念頭,敬而遠之。

    人類上次的共和政體,已經是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共和。君王統治在彼時是正常,沒有君王的體制,才是異數。所以英國打輸了獨立戰爭,承認了美國的獨立之後,很多美國人,甚至是世界上的其它國家,都認定掌握軍權的華盛頓,擁兵稱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但華盛頓沒有這麼做,隨著革命軍的解散,他也解甲歸田,回到他的維吉尼亞莊園,繼續經營他的農場。英王喬治聽到華盛頓打算恢復平民身份時,忍不住說「如果他真的這麼做,他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放下權力,在世界上其它地方,都是一件困難的事,但對維吉尼亞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革命世代貴族來說,放下權力與利益,回到故土過上恬靜的莊園生活,卻是他們共同的夢想,華盛頓、傑佛遜,還有麥迪遜,都在總統下任後,頭也不回地,往維吉尼亞奔去,參與公共事務,無私地奉獻自己的心力,是那個絕無僅有世代對自己的要求,是他們對紳士階級的想像。華盛頓在戰爭結束後立下的無私典範,對後世影響極大。也因為如此,在1787年立憲後,華盛頓獲得全民擁戴,兩次選舉,都以選舉人團的全票當選並連任美國首任總統。這種紀錄,華盛頓之前沒有,因為他是第一個美國總統,之後也沒有,因為在他之後,再沒有人擁有他的地位,而政黨政治的常態化,更讓全票當選,變成絕響。

    此文未完。欲閱讀全文及接續連載,請點選留言區的連結,加入會員。

  • 平均繼承印花稅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5-21 19:23:43
    有 248 人按讚


    【外地人+投資客狂炒樓的幕後原因】

    政府提交立法會關於買家印花稅的數據顯示,上個財政年度截至2019年2月尾,非本地及公司買家一共買了494億元的住宅物業(註1)。

    但近500億的非本地和公司買家,單以金額衡量,就佔同期的全港房屋買賣總額的9.9%。這個數字近五年維持在大約250億 - 550億之間,上年算處於近年較高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近年經常聲稱合共樓價30%的「辣招」(註2),已經成功壓止樓市的投資需求,而樓價高是因為市民住屋需要的剛性需求,那為甚麼每年仍有數以百億的非本地及公司買家的投資資金流入香港的房屋市場呢?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回答這問題,假設一個外國人,今年決定到以下六個城市:香港、新加坡、悉尼、倫敦、紐約和東京等,假設他在各地投資買入一個港幣700萬元的單位,每月租金淨收入為15000元,收租十年後,樓價增值至1400萬後賣出,他賣出單位同時死去,現金成為了他的遺產;面對各地不同的針對外國買家投資本國房地產的政策,在「買入單位」、「持有單位和收租」、「賣出單位」、「繼承單位」等四個環節的稅務成本分別是怎樣?

    因為印花稅的關係,令香港在「買入單位」時的成本最高,而最低為紐約,沒有針對外地人買入單位的稅項;然後到「持有單位和收租」的成本,倫敦稅項成本最低,香港排第二低,紐約收取樓價的0.8%和租金收入的30%成本最高;第三環節,套現時「賣出單位」的成本,香港和新加坡成本都為零(毋須徵稅)並列最低,其餘成市都有資產增值稅的政策,以東京和紐約的稅率最高;最後死後「繼承」環節,六個城市中香港、新加坡和悉尼都沒有遺產稅,而有遺產稅的城市中東京最高。

    從以上的四個環節分析而言,就會發現外國人在香港炒樓,政府口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在香港離岸炒樓的稅務負擔在六個城市排第二名低,負擔更低的只有大部分市民都住在不受外資影響的組屋的新加坡。針對全球化造成的投資房屋需求的政策,香港整體的稅務政策,與其他城市比較明顯不足。

    另外一個有趣的觀察是,香港針對投資房屋的稅制頭重腳輕,除了政府經常掛在口邊、宣傳政策效果的印花稅,其他環節的稅率都非常低,相比其他城市在不同環節平均地收取相應稅項,安排比香港合理得多。

    以針對投資需求為例,現在的印花稅,只影響每年希望買入單位的新買家,佔整體投資者的少數,如果在「持有單位和收租」和「賣出單位」的稅務政策著墨,就可以較全面地處理投資需求導致樓市過熱的問題。

    如果大家再次聽到政府說印花稅已經有效壓制樓市的投資需求,香港剛性需求太多,相信大家都會發現,政府沒有掛在口邊的其他稅項如:影響持產成本的「差餉」稅率、租金收入的「物業稅」稅率、賣出單位的「資產增值稅」、繼承單位時的「遺產稅」,才是政府繼續放水托市的真正暗招。

    註1:2018/19年度,立法會財委會問題回覆 FSTB(Tsy) 035。
    註2:非首置的15%從價印花稅稅率和針對非本地人及公司買家的15%買家印花稅

    ⚔️ 不再亂用公帑 請支持民間土地研究
    https://liber-research.com/research-category/land-supply/
    💪 了解更多: http://liber-research.com/about-us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