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幢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幢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幢定義產品中有5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整改時代?】歷年政府十大縱容地產商壟斷行為 現時北京指需要整改香港發展商的「壟斷行為」,但「壟斷行為」的出現,與香港政府過往的房屋土地政策息息相關。那麼房屋土地政策會否來一場有意義的大改革?恐怕言之尚早。 現時政府放風的數個最新措施,非但不是劍指,甚至是鼓勵壟斷行為。這個弔詭之處,暫時被主流公...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剛成交: 第2624成交(應幾堅),成交約3600萬,感覺5.5分位。佐敦上海街104號地下,建築面積約800呎,租客彭壽堂中醫(自用),樓齡57年,成交約3600萬。闊14呎,深45呎。 原業主於2003年3月以432萬買入。 簽約日期大約是2021年6月20日。 旁邊上海街102號全幢註冊...
「幢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幢定義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幢定義 在 PHANTACi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幢定義 在 Charles Mo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幢定義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幢定義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幢定義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幢定義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幢定義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幢定義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幢定義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6-21 12:17:40
【@girlstyle.mag】吳佩慈為富商5年生4胎冇名冇份! . 台灣「九頭身美少女」吳佩慈因出演《獨家試愛》而為港人認識,自 2014 年未婚懷孕富商男友紀曉波的孩子後,從此就退隱娛樂圈,現時育有 4 名兒女,卻未與男友結婚,多年來被不少網民嘲生四胎卻冇名冇份,上年雖宣佈封肚不再生B,但仍被網...
幢定義 在 PHANTACi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7-09 18:06:24
PHANTACi 於4.4(六)推出「PHANTA FORM SHIRT」你想像中的型態是什麼模樣?PHANTACi 以抽象的方式詮釋出形態如同細胞般,每個人都由相同的細胞組成但卻成為不同的模樣,只有自己能定義所扮演的存在。#THEFORM #PHANTACi #PHC #PHANTACLUB #P...
幢定義 在 Charles Mo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8 01:27:07
【在星巴克約會工業專家】 除非在香港,星巴客還是不錯的約會地方。在矽谷灣區Milpitas一個溫暖的三月早上,約了老朋友S,向他請教一下對香港「再工業化」的看法。S廿多年前已經參與香港官方機構在工業支援發展的工作,離開香港移居美國後,仍然保持香港聯繫,年年都會回港,有時有些顧問工作,有時舉行講座,...
-
幢定義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6-23 13:45:26剛成交: 第2624成交(應幾堅),成交約3600萬,感覺5.5分位。佐敦上海街104號地下,建築面積約800呎,租客彭壽堂中醫(自用),樓齡57年,成交約3600萬。闊14呎,深45呎。
原業主於2003年3月以432萬買入。
簽約日期大約是2021年6月20日。
旁邊上海街102號全幢註冊成交5300萬。2021年4月。
Note: 評分基準,5分市值,10分超平,一分騙案(超貴?)
。。。。。。
盛滙商舖基金2016年成立以來,已成功買入56間街舖,賣出當中33間。目標每年派息6/7/8厘,每年基金目標回報10%,每季集資港幣6000萬,我另再加碼保持佔基金約25%。長遠基金目標買入1000間香港街舖。李根興 (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
加入《盛滙商舖增值基金》Waitlist 可致電(+852) 2830 1111 或 whatsapp 李根興 (+852) 90361143
Note: 只限專業投資者參與 (依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定義,持有不少於港元800萬或等值的流動資產人士或公司)
www.bwfund.com (證監會持牌法團 BBL 650)
。。。。。。。。。。
業主有舖放售,記住聯絡我。馬上出價買入你間舖? whatsapp 我 (+852) 9036 1143 或致電 (+852) 2830 1111 李根興
www.edwinlee.com.hk
想收到最即時的商舖「八八卦卦」資訊,可 whatsapp 我 (+852) 90361143, 好多事唔方便公開講。
購買李根興的【李根興的生意哲學】(最新2020年6月出版 - 定價$198),或【買舖 要買得 PRO】(定價$198),連親筆簽名,可 whatsapp Suki (+852) 5566 1335。
聯絡李根興 Edwin whatsapp (+852) 90361143
#商舖基金 #買舖要買得PRO #官涌街舖 -
幢定義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17 11:25:05第2601成交(應幾堅): 成交1.838億,唔識俾分。 「鋪王」鄧成波家族持有的油麻地上海街339至345號全幢,以約1.838億易手,總樓面約13592方呎,呎價約13523元。月租共約59.1萬,料回報約3.8厘。 地舖租客是廚具用品店。
星島報導: 鄧成波家族沽油麻地商住樓
「鋪王」鄧成波家族連環沽貨,消息指,由該家族持有的油麻地上海街全幢商住物業,作價逾1.8億易手,持貨5年帳面蝕讓逾千萬,幅度約6%,該家族於過去一個月內連環沽出約19項物業,套現近18億。
市場消息透露,「鋪王」鄧成波家族持有的油麻地上海街339至345號全幢,以約1.838億易手,總樓面約13592方呎,呎價約13523元,本報就上述消息向陞域集團作出查詢,該集團發言人表示不作評論。
作價逾1.8億 五年貶值6%
資料顯示,上址為1幢9層高商住大廈,地盤面積約2443方呎,早前曾透過代理行以意向價約2.38億放售,該廈地下設有4個商鋪,總面積約2040方呎,1至8樓為住宅,合共提供32伙,總樓面約13592方呎,現由經營服務式公寓公司承租,月租共約59.1萬,料回報約3.8厘。
月內沽19物業套現近18億
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原業主於2016年以1.95億購入,以個人名義葉李秀麟個人名義持有,為鄧成波家族相關人士,持貨5年帳面蝕讓約1120萬,物業期間貶值約6%。
陞域︰不作評論
近期鄧成波家族連沽19項物業,共套現逾17.8億,直至目前為止,最大宗的為屯門藍地地皮,作價2.28億;旗下的九龍城衙前塱道3至13號一籃子舊樓,獲準買家出價約5億洽購,以內房遠洋集團呼聲最高,若落實成交,將成為最大宗的個案。
簽約日期大約是2021年6月15日。
Note: 評分基準,5分市值,10分超平,一分騙案(超貴?)
。。。。。。
盛滙商舖基金2016年成立以來,已成功買入54間街舖,賣出33間。長遠目標向買入1000間賺錢的街舖邁進?。李根興 (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
。。。。。。。
今季商舖基金對外集資額,港幣6000萬(連續四季)已滿額,多謝支持,我另再加碼2000萬!
加入基金 waitlist 可致電(+852) 2830 1111?? www.bwfund.com
今季合共6場基金介紹會名額也一早已滿,唔加場啦! 想專注買舖?。
https://edwinlee.com.hk/%e8%ac%9b%e5%ba%a7/
Note: 只限專業投資者參與 (依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定義,持有不少於港元800萬或等值的流動資產人士)
李根興 Edwin (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
www.bwfund.com (證監會持牌法團 BBL 650)
#商舖基金 #買舖要買得PRO -
幢定義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1-20 15:47:24《先選擇戰場,再選擇戰術!》做生意如打仗, 如何「名成利就」?
前幾日,有個朋友,佢家族做開地產發展, 即係收購重建,工商舖投資, 買樓收租咁啦!
我同佢傾計嘅時候,佢就問我: 「Edwin....?」佢想地產界出名啲,點做得到? 費事開佢名,Let's him David.
我同佢講: 「我覺得你講嘢好虛喎! 出名啲? 你由 IFC 100樓跌落街都出名啦。」 你出名目的係為乜嘢先?
佢回答: 「為知名度,為搵到更多錢。 希望日後喺業界都更加舉足輕重。 升官發財咁囉好。」
我同佢講 "If you can define your battlefield, you can win any battle. " 但首先,you have to define your battlefield.
如果你可以選擇戰場,你再用啱嘅戰術,你能夠打勝任何一場仗。 但首先,你要選擇戰場!
唔好講人,講我自己。 工廈我唔掂,office我唔掂,住宅我唔掂,菲律賓/非洲/車位/骨灰龕,即使劏場(無陰公),我全部唔掂。 基本上,我乜都唔掂,除咗喺條街,五千萬以下嘅街舖。
但我夠膽同你講, 幾千萬以下嘅街舖,喺香港冇人夠我嚟。 過去幾年能夠係市場道,買入一間舖,轉手賣返出去,即使個市唔升,甚至乎有社運加肺炎,個市大跌咗,都能夠賺到錢嘅, 全香港只得49單,我李根興一間公司就佔咗26單,市佔率5成以上。 我夠膽同李嘉誠、李兆基、鄧成波、黎永滔、梁紹鴻等大孖沙講,佢哋喺市場上買一舖再轉手賣出賺錢嘅宗數嘅總和,唔夠我一個多。 再加上我日睇舖,夜睇舖,日研究,夜研究,又出書,又拍片, 持續地,風風雨雨,社運肺炎不改地重覆地做,拍足二三千條片,自然係舖界就出名。
當然一涉足全幢嘅工廈、商廈、成個地盤,我同以上嘅大孖沙就冇得比,佢哋身家多我幾百幾千倍。 喺佢眼中,我可能只係喺道玩緊泥沙。
It's OK。起碼我玩泥沙,都要專注玩到第一。 玩玩下,持續地玩,玩十年,玩幾十年,分分鐘就會累積成沙丘,山谷,成座山,成個城,you will see。
我同David佢講: 「你依家收購重建全香港可能排第24,炒樓可能排第67,舖位可能排第38,工廈Office 就排第17,身家你排第167。老實說,咁人哋點記得你呢? 排第六第七都唔記得啦,何況排第67? 如果你真係想實實在在,想出名嘅話,唔係博出位喎, 係實實在在咁有料到,你一定要打好根基,define your battlefield, 重新定義你嘅戰場,咁你就有機會戰勝每一場仗 win any battle。 總之你要揀好一範,你係全港第一, 全香港最專,日日做,持續做,咁就實實在在,唔係吹水哋,出名啦。
信我啦,短線你可能會賺少啲。但長遠,「名成」就「利就」, 畀多五年十年廿年時間你會賺返嚟。
奈何,絕大部分香港地產界投資者,都係呢樣買,嗰樣買,呢樣做,嗰樣做。 但試問,咁又點長遠打低新鴻基/長江/恒基呢啲大型老牌發展商呢?
我同佢講,街舖只係我第一步, 專注做好之後,幾年幾十年後,好自然會伸展至其他工商/酒店/住宅類別。
但我同同事們講... Whatever we do, we need to be No. 1 in whatever we go into. "Define the battlefield, before we fight any battle."
即使廿年後嘅今日,我有機會起樓, 咁點打低新鴻基呢? 我可唔可以成為全香港起樓最多比年青人 co-living 嘅發展商? 或者,可唔可以成為全港起最多太空艙/納米樓比新來港人仕嘅發展商? 或者全港起樓最多俾愛狗愛貓人士住嘅發展商? 提供特別多寵物 friendly 嘅設施吸引買家? I don't know,whatever。
總之,whatever we do, we need to be number 1, otherwise we don't do it at all.
當然要 make sure 個 battlefield 唔好太窄、太淺,市場要咁深,賺到大錢才去打。 如果唔係,贏咗,你始終都仲係一個乞衣,無用!
記住,You can win any battle if you can define the battlefield.
你呢? 你盤生意? Where is your battlefield?
。。。。。。。。。
星期六我經常會搞下 Brainstorning-for-4 早餐/午餐會,大家交個朋友???? 互相俾下意見睇下盤生意有乜可以做好啲。
地點是中環。約3小時。
對象: 管理層/生意經營者/創業者
有興趣參加的話,請 whatsapp 你的名片給 Suki (我助手) 5566 1335。她會再聯絡你。
免費 (我不是靠這行搵食?)。我請食飯 ? Be friends ..... 多謝! 李根興 Edwin
www.edwinlee.com.hk
#李根興的生意哲學
購買李根興的四本書:
(1) 【李根興的生意哲學】(最新2020年6月出版 - 定價$198)
(2) 【買舖 要買得 PRO】(定價$198)
(3) 【買起金磚頭 - 商舖投資煉金術】(定價$128)
(4) 【買起金蛋鵝 - 生意營商之道】(定價$128)
每本+$30 本地順豐快遞。
想有李根興親筆簽名及 personal message,可跟以下指示付款,whatsapp 付款紀錄給Suki (+852) 5566 1335。.
(1) PayMe:(付款鏈結) https://qr.payme.hsbc.com.hk/2/XnedEJjfaG6ipAmbSoYWP
(2) FPS轉數快 or Alipay:97453555
(3) Citibank花旗銀行戶口:
250-390 10935983 (Lee Edwin Kan Hing)
(4) Bank of China 中國銀行戶口:
012-878-2-0106664 (Lee Edwin Kan Hing)
(5) HSBC 滙豐銀行戶口:
828-594853-833 (Lee Edwin Kan Hing)
(6) Wing Lung永隆銀行戶口:
020-644-0000-3123 (Bridgeway Development Company Limited)
(7) Paypal to edwinlee@bwfund.com
?付款後,請將以下資料whatsapp至+852 5566 1335 (Suki):
(1) 入數紀錄
(2) 你希望Edwin在新書上寫什麼名字 或是 “BLANK”?
(3) 取書方法(書本寄出的順序會以收到入數資料的先後次序發出):
- 盛滙辦公室領取:中環皇后大道中16-18號新世界大廈一期1502至3室,辦工時間: 逢星期一至五, 早上9:00至下午6:00 (午飯時間: 中午1:00-2:00),電話 2830 1111。
- 順豐快遞:請提供收件人名稱及地址 (香港及澳門,每本需額外加HK$30運費)
- 海外郵件:郵局平郵寄出(每本需額外加HK$70運費),由於疫情關係郵遞需時1個月至3個月不等
幢定義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整改時代?】歷年政府十大縱容地產商壟斷行為
現時北京指需要整改香港發展商的「壟斷行為」,但「壟斷行為」的出現,與香港政府過往的房屋土地政策息息相關。那麼房屋土地政策會否來一場有意義的大改革?恐怕言之尚早。
現時政府放風的數個最新措施,非但不是劍指,甚至是鼓勵壟斷行為。這個弔詭之處,暫時被主流公共論述所忽略。以下十個香港政府助長發展商壟斷的行為,是否亦需要一併「整改」?
◾助長發展商加速圈地
多年來各種類型土地的發展管制,有維護城市景觀、保障生活質素與不同群體的權利,更有避免發展商全面壟斷土地資源的政策功能。但近日最新報導消息,傳出林鄭放風要大肆為發展商發展「起釘」,除放寬早已被發展商割據的濕地的發展地積比,亦打算向發展商視為「豬頭骨」的祖堂地開刀,鬆綁出售限制,預期發展商將能在新界加速囤地。
今次全方位的發展鬆綁,亦劍指市區土儲。自2010年起林鄭將強拍條件由9成收購門檻放寬到8成,十年後,今日有放風林鄭政府將舊樓強拍條件再降至7成。強拍底線似乎容許「無限後退」,在法例上不斷合理化發展商壟斷式收樓行為,相信「田牲式」收樓手法會更加放肆,而舊樓小業主及租戶的議價空間卻退無可退。
有趣的是,早前外投行的數據分析,在今次中央施壓下,估計恒基的地產謀財策略(農地王及私人市區收樓)將受最大影響。然而,今次放風的強拍放寬卻令市區舊樓最多土儲的恒基最受惠。政府跟發展商之間捆綁利益關係,在現時中央針對發展商壟斷行為下,更顯弔詭及複雜。
◾散播土地「荒」言
由2002年「孫九招」起,政府將香港房屋政策「定性」為集中土地供應,減少公營房屋供應,將私人房屋供應交由市場決定,是其後樓價飆升的重要因素。歷經20年,政府房屋大方針卻不見有大改變,繼續盲目催谷覓地,甚至不斷提倡天價人工島開,只為「做大個餅」,卻不全面收回棕地、發展商土儲及潛在違規丁地等其他土地選項。只講土地供應的政策論調背後,正配合著發展商動員打手發功,聯手在公眾輿論上背書式輸入「土地荒」的幻象,最後發展商圈地囤地等壟斷行為卻以「公共利益」之名變得合情合理。
林薪最近轉口風表示香港短期「搵夠地」,但劍指官僚「卡關」要加速審批,跟現時發展商指控回應香港房屋問題源自覓地到建屋速度「唔夠快」,明顯口徑一致,更顯政府貫徹親發展商的立場,不斷為發展商釋放土儲,助長由發展商主導香港土地供應。
◾「土地共享」度身訂做兼送基建
作為政府近年重點推銷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本身已被詬病為發展商「度身訂做」。政府以提供基建為由,幫助發展商釋放其偏遠、或有客觀條件限制(如位於濕地旁)而不適合發展的土儲,而公眾因而額外獲得的單位,往往只佔整個發展小部分(*額外*樓面面積的六成作公營房屋用途),發展商甚至能申請將官地納入發展範圍,將計劃稱為「共享」,實在是一個搵笨的公關表演,最後只會助長發展商繼續壟斷香港規劃主導權。
由發展商決定土地共享的選址,會否出現規劃錯配的社區?單從最新一宗共享申請中,恒基建議在林村杜山村鄉郊地區興建近40層高「公屋」,足見其潛在規劃災難。
可能發展商政府觀望政府會否進一步放寬發展限制,亦正與政府討價還價中,過去兩年土地「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只接到三宗申請,就土地供應速度而言,又是另一種「搵笨」。而昨天有發展商接受文匯報專訪就表示,在土地供應方面發展商可扮演更積極角色,表示可以提供多個「公營房屋單位」,參與「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可能是發展商心目中應酬北京施壓的其中一個成績表,能否真的解決房屋問題或壟斷問題只是一個大問號。
◾傾向避開發展商土儲收地
若政府真的動真格應付發展商壟斷及囤積行為,運用過去數十年在法院未嘗一敗的《收回土地條例》(土收)就最適合,將高度集中的業權復歸公有作公共用途,亦能夠增加租住公營房屋供應,舒緩基層居住困境。
政府亦會在收地政策上處處配合發展商。近數年有無數案例顯示,政府會選擇性利用土收針對一般農民、非原居民村甚至小地主,如橫洲、馬屎埔等,而巧妙地被避開發展商土儲,例如屏山北的棕地發展選址,以維護發展商的「私人業權」。「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亦容許政府利用土收收回選址內小業主的業權,為大業主的土地共享申請開路,位於林村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正屬此例,申請文件建議政府利用土收收回申請範圍內某些道路的業權,為發展項目興建接駁道路。
單單看林鄭於2019年提出收回十組私人地興建公屋,兩年後現時只能夠收回三組地塊,另外有三組地塊因屬發展商而放棄收回。而宣布收回的三組地塊中,其中一組更是新鴻基地產無法獲得當中位置關鍵的「祖堂地」業權而未能發展,屬「豬頭骨」地,政府收地屬收拾殘局。而發展商和政府亦能分別在收取「壯士斷臂」及「果斷收地」的公關之效,但諸如此類選擇性收地的做法只是在助長發展商壟斷市場的行為。
◾助長囤地自肥兼送發展權
過往新市鎮發展模式,主要是政府收回土地並重新規劃,部分土地再行公開拍賣,沙田新市鎮便是一例。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卻開始加入「原址換地」等概念,(「加強版」的新市鎮發展模式),逐漸將規劃主導權拱手相讓予發展商-發展商可以保留土地的發展權,早年聞風而一湧囤地的發展商大有斬獲,亦能夠決定能在那個位置起樓。
在新界東北發展公佈前,現任財政司陳茂波被涉嫌利益衝突,搶閘新界東北囤地,最後更逃過廉署起訴。連政府官員亦「其身不正」參與囤地等壟斷操作,怎能期望政府會大力遏止囤積堆奇?「加強版」新市鎮發展模式為發展商度身訂造,「獎勵」囤地行為,誰囤地囤得最多,誰就更能有能力壟斷市場。
◾批准無底線開則
回歸早年的發水樓、屏風樓,到近年納米樓,卻是一直導致香港房屋「貴、細、擠、焗」的一大推手。往往政府給予發展商樓面面積的優惠豁免,放寬這些建築物法規時,卻縱容發展商鑽政策空子,可以「無底線」開則,賺盡每一呎,而政府一向少有適時作出管制,卻稱將問題交予市場決定及解決,造就一個個三尖八角的「怪則」單位。除了樓價貴生活成本高,連市民的居住空間也被收縮及改造。今日,上有夏寶龍聲稱要解決劏房問題,下有繼續造就恒基成為「納米地產王」,更顯政府無心解決香港房屋問題。
◾放任樓市縱火
面對發展商囤樓囤地以及熱錢流入炒賣樓市,政府只講土地供應,將需求管理置於不顧,更故意忽視壓抑樓市炒賣的房稅政策改革,才是香港房屋問題「貴、細、擠」多年來一直未能妥善改善的關鍵。
上年年頭大肆宣揚的一手樓空置稅,林鄭已經不敢再提,資產增值稅亦再不考慮。而早幾年政府為「應對」熱錢炒賣物業投資樓價飆升而推出的買家及特別印花稅(「辣招」),原來可以透過公司股權轉讓業權形式避開, 所以公眾不時驚訝某高官、富商或明星竟能夠「首置」買樓,才猛然醒覺這些「辣招」實質上只係用來「做下樣」,向公眾顯示已經「做咗嘢」,實質上繼續「馬照跑、舞照跳、樓照炒」。
◾卸膊公營房屋予私人參建
除了政府每年公營房屋供應長期不足外,現時林鄭自稱「重建置業階梯」一大措施首置樓,更是政府將公營房屋供應責任交予私人參建的「卸膊」發展模式。在首置樓的官方定義上卻一直彈出彈入,一時形容為「公」,一時又「私」,變相可以「捽數」,成為林鄭公私營「七三比例」達標的最大「公因數」,根本地影響原作公營房屋(公屋/居屋)的潛在土地供應數目。
當政府推銷土地共享計劃的前身「以公私合營釋放發展商農地土儲」時,強調需要在地皮提供公營房屋,但沒有明言是是哪一種(公屋/居屋),時至今日,公營房屋部分成為了「公營房屋/首置樓」。首置樓「名公實私」,作為私人發展商作出「社會貢獻」的一大賣點,讓夾心階層可以首置「可負擔」的單位,但定價上所價不菲,舉例說最新由長實發展的安達臣首置樓,定價已不考慮申請者負擔能力,而是重新與市價掛鈎,往往比居屋更加昂貴,這正是政府卸膊公營房屋的必然後果。
從「公營房屋」定義的變樣,明顯見到政府房屋供應政策放軟手腳,鬆章於發展商。如日後首置樓恆常化為公營房屋供應的話,將延續香港房屋供應由私人發展商主導的命運。
◾讓地產利益滲入城規會
董建華時期,首次委任過半數有發展商背景的人進入城規會,將城規會審批土地發展的把關角色,慢慢被日益摻雜的發展商利益弱化。現時單靠城規會本身利益申報機制以及避席做法,已經未足夠釋取公眾對於官商勾結的質疑,例如現時城規會 「鄉郊及新市鎮規劃小組委員會會議」,已有五個委員有發展商背景,公眾對於城規會能否發揮公正審議發展申請的觀感已經大打折扣。
◾增加發展商土儲的「活化」政策
除了慣常賣地強拍舊樓,近年的活化工廈政策亦給予發展商增加土儲的機會。由初時2010年的整幢工廠改建優惠、2018年第二輪工廈重建免補地價,再到近日的工廠改契標準補地價,除了很有可能為發展商日後農地改契補地價標準化試水溫外,一連串加快重建工廠措施,據傳媒報導亦助長發展商過往十年囤積甚至炒賣工廠單位,直接導致工廠區的呎價急升。
所謂「活化」,不止助長發展商的壟斷行為由土地房屋重建,延伸至平民工廠區,在加快重建同時,卻少有安置及補償小租戶的措施,租戶愈搬愈遠/細。單是靠虛有其表的劏房租管,根本不足以解決香港中低層生活工作空間日漸收縮的問題。
◾小結
回顧過往十多年政府縱容史,縱使近日中央點名發展商壟斷行為,然而,最新一份施政報告,香港政府很有可能進行土地發展鬆綁大手術,短期內繼續甚至加劇這場壟斷遊戲。而未來這個利益纏繞的聯盟究竟會不會被清算/替代?或是中央施壓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長遠仍需繼續觀望香港土地利益版圖變動、未來中央施政方針以及下一任政府班底之間如何互動。
-
研究有價 月捐撐起土地研究工作: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幢定義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被冷待的香港粗獷 ]
分享原文,稍作補充:
一直覺得東海工業大廈讓街道轉角變得不可思議,以前不知怎樣形容它的美,現在再看會有另一種角度。
展覽於 openground 進行中,有趣在於許多的陌生,即使有時眼熟,但從來沒有細細去看的一些香港建築。
場內會有策展團隊複製的建築物料,可以觸摸,幻想當時人的需要及心境,怎樣是剛剛好,甚麼是知足,由一幢建築物無聲去說。
Kevin Mak的照片不用多說了,靚到令人覺得不用客氣。
原文刊Andthen.hk
————————————
誇而不浮
被冷待的香港粗獷
想像一個中年人,五十歲上下,沒有足夠年資去接受敬禮,擠不進殿堂,卡在時間線上的某點,遭冷落一旁,尷尬地一臉蒼白——而他曾經踏實和誠實地,為社會交出貢獻,可是始終沒有換來掌聲。
以人喻物,城內也有好些這樣的建築。
建於戰後六、七十年代,屬於現代主義建築的分支,龐大至近乎霸道,常被形容為怪獸(近年民間比喻更有趣,Marvel宇宙裡的變形俠醫Hulk),敢於不加粉飾,客觀事實裸露人前,統稱為「粗獷主義」(Brutalism):1950年代由瑞典建築師Hans Asplund首先提出,及後經英國建築師夫婦Alison 與 Peter Smithson,以及建築評論權威Reyner Banham大力推廣,影響力在七十年代尤其重大,香港也沒有例外。
粗獷主義有幾個特點,強調不經修飾的外觀,幾何結構直截了當,鋼筋混凝土外露,樑柱和核心筒等一目了然,外觀上著重表達力量,並且刻意不施油漆粉刷或批盪,看上去灰頭土臉地粗糙。
這些建築常用於建設學校、政府大樓,圖書館和體育館等公共樓宇,本身帶有強烈的實際功能性——甚至可以這樣說,它本來就不要求華麗,不為點綴市容而來,是實實在在應付民生的工具,不矯情,不說多餘廢話。
粗獷主義的實驗味道,讓它素來不為主流美學擁抱,然而有建築師不表認同。
深水埗openground的最新展覽《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罕有地給這類建築一支射燈,以照片,研究資料及建築圖則,展示15組粗獷建築,站在香港某角落,在看見與不被看見之間。
譬如每次經過葵涌都嘆為觀止,「點解工廠可以咁靚」的東海工業大廈,1975年落成,大部分牆壁用上麻石飾面,樸拙,卻有沉實的帥氣。每個建築組件都設有凹槽,可以像積木似的曡起砌成,極具快靚正的香港精神。
策展團隊甚至認為,大廈結構的精密程度,可以跟1970年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膠囊相提並論。
展覽中亦有鮮被提及,異常科幻的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建於1972年,位處山上,當時為避過大規模挖掘工程,禮堂一方坐落山坡,另一方由懸臂式支柱支撐,結果構成飛碟狀,懸浮半空,極具前瞻,超越學校建築的想像。
而粗獷至世界聞名的代表,要說到聖士提反書院的科藝樓,大膽地設計成梯形,外牆傾斜,能夠反射陽光,避免體育館受日照長期曝曬,非常聰明。
兩個大型懸臂樑的邊陲,刻有類似葉紋的V字紋道,下雨時出水管的水沿樑柱流到地面,硬漢內藏浪漫巧思。
值得留意的是,展覽名字在建築前加上「未知」:一來粗獷主義不算廣為人知,同時因為英殖香港華洋共處的背景,增加建築的複雜性,讓某些疑似粗獷主義建築的定義,還需繼續討論。
另一個未知,涉及建築的生死存亡——粗獷主義向來備受爭議,不獲廣泛重視及欣賞,加上漸因失修而破落,本來就已碩果僅存的粗獷建築,近年面臨消失,比如荒廢好些年的清水灣邵氏片場,現正開始拆卸重建。
留下來的倖存者,亦不代表可以安全。部分業主因了解不多,以保養的名義,替建築抹上油漆或批盪,外表亮麗了,但跟粗獷主義的原有精神背道而馳。
例如展覽中的幾幢中大建築,除了牟路思怡圖書館,其餘巳被翻新,不復最初落成的模樣。
這現象非香港獨有。2017年,德國建築博物館(Deutsches Architekturmuseum)策展人及建築評論家Oliver Elser啟動SOS Brutalism計劃,建立網上數據庫,列出世界各地相關建築,以作監察和保育,至今載有超過二千座建築,其中約二百座標為瀕危紅色,代表面臨清拆或錯誤改建。
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的科藝樓建築群,一直是SOS Brutalism檔案中唯一的香港建築;今日再檢索,裡面已加進新的項目:中大科學館、眾志堂學生活動中心,並包括已通過撥款,將會拆卸的中環郵政總局(註:策展團隊認為郵政總局更接近典型現代主義,有待商榷)。
撇開主觀的美醜定斷,粗獷主義建築,記錄了戰後的社會面貌,捱過了最窮苦,未正式邁向富裕,平凡實用便是最大安樂,那是樂得簡單的年代。
曾經在當時,人們需要快捷,低成本,坦蕩蕩地真實的建築物;然後許多年後的今天,誠實直白的建築,或事,或人,會不會得到嘉許?
—————————
丨認真做無聊事 x knowhere 丨
日期:8月21日-9月12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1-7pm
地點:中環PMQ B座 H205 knowhere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幢定義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走讀大稻埕📚 #選片指南 #講座推推 /
#用閱讀理解你所不知道的大稻埕
↠ 大稻埕碼頭:一座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
📣 《#台北老街》
◼︎ 選片關鍵字: #理解台灣史必讀
台灣人文民俗專家,莊永明老師代表著作。
台北老街擁有暢銷書與長銷書的雙重美譽!
歷史的軟跡,能留痕之處並不多見,而「台北老街」保住了一老建築,雖然這些當代的建築已經都是在風燭殘年中,畢竟幢幢都是歷史見證物,它能夠矗立便是我們的幸運,這種「歷史教材」是獨一無二,不能再求,誰忍心讓其消毀呢?
#莊永明老師 在本書中對於「台北」的定義為,以艋舺、大稻埕與城內為主的範疇;從三市街開始,便是台北身世的起源,也是莊永明老師在本書中特別彰顯的所在。請看莊永明老師娓娓道來,這座城市最美的故事、最動人的歷史。
◼︎ 作者介紹 ◼︎
莊永明(1942-2020年),台北市大稻埕人。1980年,應詹宏志先生之邀,在中國時報開闢一個「台灣第一」的專欄,每週一次、有系統地撰寫出台灣的人文、歷史等文化性的文章,前後長達一整年。在這個專欄中,陸續介紹過「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台灣第一個畫家──黃土水」等。這個專欄推出後,讀者反應非常熱烈。很多人甚至主動提供更多的相關資料。
莊永明首開先例地整理出「台灣第一」的文稿,著名的文學家柏楊就說過:「莊永明是台灣第一個寫出『台灣第一』的人。」著作有《台灣第一》、《台灣記事》上下冊、《台灣諺語淺釋》10冊、《台灣風情》、《台北老街》、《台灣歌謠追想曲》、《台灣名人小札》、《台灣先聖先賢傳──韓石泉》、《傳唱台灣》、《島國顯影》、《呂泉生的音樂世界》、主講《台灣歌謠尋根》CD、2020年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合作的《臺灣歌謠傳鄉情—食百二,唱一二○》(臺語篇)CD專輯、《立言傳曲──莊永明口述影音紀實暨文稿紀念專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等。
#莊永明 一輩子撰文並親身導覽,或在 #迪化街 或在許多台北老街,為 #台北文史 留下難以忘懷的身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走讀大稻埕】系列講座
✨✨ 8 / 28 一起在線上理解大稻埕 ✨✨
📣 【走讀大稻埕】台灣六O年代的集體記憶,再續大稻埕
你知道五十年前的大稻埕長什麼樣子嗎?
聽兒童文學界的常青樹——曹俊彥老師暢談五十幾年前大稻埕日常街區,分享說故事時必備的“紙芝居”,讓我們透過線上講座回到「台灣60年代的大稻埕風景」,亦談與兒童文學界點子王 #劉興欽 漫畫家,相遇的起點。
大稻埕是一座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繪本作家曹俊彥,不僅是寫故事的人、更是以圖像說故事的人,《曹俊彥回OOO》系列,不僅是以文字記錄了大稻埕的歷史的點滴,更刻畫了台灣六零年代中期到七零年代末期的社會氛圍與精神。
出版社| 玉山社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走讀臺灣
#講座詳見粉專活動 #大稻埕走讀 #走讀台灣 #走讀大稻埕線上書單 #台灣與世界接軌的碼頭 #青鳥選讀 #歷史 #書單 #選讀 #線上講座 #曹俊彥 #莊永明 #走讀 #大稻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