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席曼寧父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席曼寧父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席曼寧父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席曼寧父母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前一篇留言區跑出來幾個很可愛的人類,覺得當義工、志工都要有錢。然後其實啊,席曼寧那篇我沒寫完(大概才寫一半)。我寫著寫著就睡著了,不小心按了發表 XD。 將錯就錯,談一下志工文化好了。美國社會是全面鼓勵志工 + 社福,許多家庭小孩從 6 歲起便帶著他們一起義賣、淨灘。我的人生第一次志工經驗,發生在...

  • 席曼寧父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01 09:56:56
    有 2,005 人按讚

    前一篇留言區跑出來幾個很可愛的人類,覺得當義工、志工都要有錢。然後其實啊,席曼寧那篇我沒寫完(大概才寫一半)。我寫著寫著就睡著了,不小心按了發表 XD。

    將錯就錯,談一下志工文化好了。美國社會是全面鼓勵志工 + 社福,許多家庭小孩從 6 歲起便帶著他們一起義賣、淨灘。我的人生第一次志工經驗,發生在 15 歲。以美國標準來說,算很晚的。

    當時我為了接近我的高中 counselor,想要盧她不要給我安排那麼多數理課,課後跟著她跑教會,但我自己明明是無神論者。她很清楚我的用意,並不在乎,有天問我要不要加入教會週末的募捐活動幫助弱勢。我立即點頭說好,心裡只想著:「耶,可以名正言順週末不待在家受我娘監控。」

    我完全不知道怎麼街頭募捐或義賣,看著教會同齡的美國孩子不分族裔都彷彿很有經驗的樣子。他們告訴我,他們從小學開始就做義賣,學校和父母都有教。

    教會這些孩子是有錢有閒才會犧牲週末做志工嗎?當然不是。有一位還是身障者。他們有心,就去做。反過來說,沒有當志工就代表沒有心嗎?自然不是。看看班長,他沒空做志工,那他就捐錢。

    不捐錢也不當志工的人又是怎麼一回事?只能說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志工通常是無償(頂多補助餐飲費、交通費),誰樂意誰做,不樂意不能強迫。

    我最煩用恐嚇手法強迫捐款、招募志工、或宣傳理念。呼籲和鼓勵,遠好過強迫。

    早年我有意加入某大型環保組織,有次受不了他們用道德勒索給民眾發恐嚇信。當時有封 EDM 使用的標題是「你的不環保,後果是我在承擔」,我提出建議使用更中性的字眼避開譴責。後來觀念不合就分道揚鑣了。

    公益活動應該是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志工不拿錢辦事,圖的就是一個開心。強迫來的志工,做得不會快樂。

    真別覺得志工都有錢有閒才能做,沒錢的一堆。我前年年底拜訪了一家紐約在地機構,專做監獄改革。從創辦人到志工團隊,那天剛好全員到齊,共 22 人。幾乎每一位都是貧困家庭出生的孩子,非裔、住貧民區、家人有前科或自己服過刑,想要做點改變。

    志工都不拿錢了,還要被仇富,很慘欸。

  • 席曼寧父母 在 林嘉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12-06 11:13:07
    有 320 人按讚


    還記得去年此時的努力嗎?
    感恩各位的愛,讓敍利亞孩子有機會回到學校,重拾笑容。

    上上個月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師兄帶回了一封満納海學校教職員的感恩信,十分動容,也與您分享!

    ----------
    敘利亞人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困苦的時期,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人們失去他所愛的,父親失去了孩子們,母親失去他的嬰兒,孩子失去他們的笑容,甚至可以說偷走了他們的夢想,男女老少通通面對著生活上的困難,這些困難讓他們連生活上的基本需求也達不到,穿不暖,吃不飽,孩子婦女都必須工作,因為物質的缺乏,很多的男人與太太離婚,很多的父母把孩子趕出家庭,所有可以想像到的悲慘的事情都發生在敘利亞人的身上

    這種情況一直到我們碰到了慈濟,你們到了土耳其解除人們的痛苦,聽到他們的心聲,回答他們的需求,人們開始有了希望,他們開始希望自己的未來可以成為什麼樣子,開始為他們的孩子計劃什麼時候可以上學,開始可以像別人的家長一樣去計劃孩子的課業,你們伸出手去幫助孩子們可以得到教育,你們開始做義診中心,你們在這裡成了敘利亞人的慈父慈母,只要他們一有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到慈濟去請求協助,誰心中有了痛苦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慈濟,你們可以幫敘利亞人解決所有的問題,

    一直到在這一個地區所有孩子都可以讀書,所有病人都可以醫治,你們撫平人心中的怨恨,人們開始不會有嫌隙或者是怨恨彼此,反而人們開始會散播愛的種子,他們心裡面有了希望,孩子們臉上有了笑容

    非常感謝你們,從心裡面感謝你們,對我們所做的以及站在我們這一邊,為我們著想,並傳播愛給我們,痛我們所痛,苦我們所苦,不管我們謝謝再多也無法回報我們對各位的恩情,我們只能夠祈求阿拉在後世給予各位吉慶

    求求你們再求求你們不要放棄我們,不要丟棄我們,因為你們的善讓我們知道世界還有善的存在,在蘇丹加濟市的敘利亞人從你們身上看到了希望,以孩子的名義,我想告訴你們,重回他們臉上的笑容,是你們給他們的,請你們不要把這希望的大門關上,以學校工作人員以及老師的名義,我們感恩您們的慷慨以及人道,你們不會把我們丟下,從你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道愛以及兄弟之情,這在我們之前在別人身上是很少看得到的這種情誼請你們讓我們保留下來,請你們不要丟棄我們,請你們把我們的心聲,告訴所有的慈濟人,謝謝你們的人道援助,謝謝你們的愛謝謝你們和我們在一起,謝謝你們為敘利亞的難民所做的一切

    滿納海三校行政人員及所有教職人員敬禮

    -----------
    我們仍在努力,希望能為流落他鄉的敍利亞難民提供更多的醫療、生活與助學資源。
    更需要並感恩您的布施與祝福!

    12/11(日)下午1400-1700
    「慈濟三重園區」感恩音樂會見❤️🙏🏻

    #黃添明 #殷正洋 #琇琴 #孫淑媚
    #楊貴媚 #林乃華 #席曼寧 #林嘉俐

    郵政劃撥帳號:06887791
    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
    註明:「國際救援」基金

  • 席曼寧父母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3-07-06 11:00:01
    有 717 人按讚

    【她的中年沒有危機 只有歡喜】

    ﹝席曼寧﹞過去曾三度入圍金鐘獎。每次她在準備得獎感言時,形式上雖條列 大串感謝者名單,但她心中真正的OS只有一句:「感謝我自己。」

    出道以來,她秉持著南部人「肯作不怕無田犁」的衝勁,在演藝圈闖出一片天,「我很努力,不喝酒不打牌,吃了很多苦,這是我應得的。」三十五歲以前的她如是想。

    三十七歲那年,她遭遇人生重大挫折,投資失利,無論事業、生活都面臨巨大轉變。同一年,她開始親近佛法學習生命法則。

    九年後的今天,她不再覺得自己是隻志得意滿的孔雀,只是芸芸眾生裡「什麼都不是」的凡人。她深深感受到生命修正後的喜悅,現在的她說:「我要感恩的人太多。」

    ● 洋娃娃面孔、曼妙的身材、精湛的演技

    席曼寧以洋娃娃面孔、曼妙的身材、精湛的演技,在台灣電視圈打下高知名度,累積許多作品。她是第六代台南人,因為祖上有荷蘭基因,賜予她天 生深目高鼻,美貌成為她進演藝界的利器。

    而她性格中的機敏和自我要求,也讓她的事業層層進展。她賺錢置產、孝養父母,也安頓自己的現實生活,自己覺得很滿足。

    只是十多年來日夜拍戲、異於常人的藝人生涯,讓她的健康付出代價,也讓她遲遲不想踏入婚姻之路。

    ﹝席曼寧﹞交過三個男朋友,但她自覺不是好情人,很少遷就男友的生活型態。她也不想生小孩,對婚姻完全不期待。她一心只掛念父母,曾誇言:「男友可以換五百個,但父母只有兩個。」

    二OO一年投資失利時,她極為不平地向父親訴苦:「為什麼?」學佛多年的爸爸只淡淡地說:「累世不布施,轉身不見貴人影。」

    她是聽話的女兒,為了改變命運,開始認養世界展望會的十三個孤兒。在大陸時,她也有機會為孤兒院募款,而日後真的召來意想不到的各種善緣。

    ● 學習不要「好奇」

    她說:「演藝圈是個大染缸,守住身口意不容易。學習不要『好奇』,因為一切『不關我的事』。」

    這不是自私,而是要遠離八卦是非。『不關我的事』讓她的身心靈更安穩。

    ● 她的中年沒有危機 只有歡喜

    回到她的家,她卸下藝人光鮮亮麗外在,回到最清淨簡單本我。她珍惜資源,平常在家也不開冷氣,不再用大浴缸泡澡, 只沖澡並把水留在浴缸裡拿來沖馬桶和洗腳

    她很感謝網路世界的通達,讓她不必上街,也能在半夜下了戲後,能從管理員那裡拎回一箱新鮮水果。她的臉書和博客經營得不錯,和粉絲團互動良好。

    她不再在意廣大但虛無的聲名和讚譽,而願仔細聆聽每一個真誠聲音。

    這些年來,她的演藝事業仍然暢旺,但她內在的驅力卻不在挑戰新角色或更多片酬,而想多修行。

    「我不喝酒也不愛打牌,不聊天也不喝茶,在應酬的場合留不下來,所以機會都給了『留得下來的人』。

    女明星的「中年危機」比一般女性嚴重,敏銳而熟諳命理學的席曼寧早就把 自己可能面臨的「中年後」處境分析得很透徹,但她選一條自己非常歡喜而自在的路。

    她不認為宗教能直接賜予一個人有形的東西:「宗教只是導引我們進入另一種宏觀人生的媒介,讓我們對生命有選擇權,而不是聽任宿命的安排。對生命,我們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所以要把握每個能學習的當下!」

    演藝圈絢麗多采、五欲六塵的工作背後,她因為宗教而擁有不同以往的恬靜人生。

    有一位多年的「粉絲」看了她的連續劇近作《姊妹》後,在她的臉書上留言:「曼寧姊,妳比以前更漂亮了!而且眼神的掌握更加精細了!」

    以前,導演常常要提醒她「眼神太兇了」,因為心高氣傲的個性,很難掩飾。她說:「以前的我,看人的標準很窄,所以朋友很少,寧願獨善其身。」而現在的她,卻願意為了募集善款,向任何有可能的人開口,並且每個月親自去收取一次善款,一點都不覺煩。

    以前的她,覺得自己「任何東西都買得起」;現在的她,買東西以前先想一下是 「需要」還是「想要」。若一時不能判別,那就以一個禮拜為限,七天之後若還在想那個東西,那就買吧;但常常是七天之後,她就忘了那個東西了。

    偶爾想虛榮一下,買個幾萬塊的東西,這時,腦中就會出現一個聲音:「七萬?可以捐給世展會的孤兒七十個月哩!」於是,就算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