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房小鎮9 水井的故事(中)
前面那篇簡單介紹了一下瑞士的水井和民生有不可分離的關係。這篇來介紹羊房小鎮的水井景點之一, Wilhelm Tell 的水井。
Wilhelm Tell, 翻成中文音似 “威爾漢泰爾”, 是一個十四世紀初的人物, 也是瑞士的國家英雄。國家英雄耶!! 他到底做了什麼偉...
羊房小鎮9 水井的故事(中)
前面那篇簡單介紹了一下瑞士的水井和民生有不可分離的關係。這篇來介紹羊房小鎮的水井景點之一, Wilhelm Tell 的水井。
Wilhelm Tell, 翻成中文音似 “威爾漢泰爾”, 是一個十四世紀初的人物, 也是瑞士的國家英雄。國家英雄耶!! 他到底做了什麼偉大的事情?
泰爾的雕像不論在哪裡都是拿著一個十字弓, 胸前掛著一顆蘋果的模樣。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愛吃的我一直覺得這個人好厲害, 用十字弓射蘋果耶! 這樣再高的蘋果樹也沒問題!! 說不定他就是一個獵人, 出外除了用十字弓打獵還可以射水果來果腹。超聰明! 只是我當然也想不透為什麼這樣一個人物需要為他製造雕像甚至成了國家英雄, 默默還小看了一下瑞士人, 啊難道都沒有更厲害更偉大的人物嗎? 之後再看故事終於發現事情不是愛吃鬼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表情漸漸母湯)。
據維基百科的中文介紹, 事情是這樣的:
威廉·泰爾是烏里州的一個農民,哈布斯堡王朝在當地實行暴政,新任總督葛斯勒在中央廣場豎立柱子,在柱頂掛著奧地利皇家帽子,並規定居民經過時必須向帽子敬禮,違者將遭到重罰。當時泰爾因沒有向帽子敬禮而被捕,葛斯勒要泰爾一箭射中放在泰爾兒子頭上的蘋果才釋放他們,否則兩人都會被罰,結果泰爾成功射中蘋果。第二箭瞄準葛斯勒總督,但泰爾並沒有射出箭。當時泰爾回答:「如果我射中了我兒子,那麼第二箭會射向總督心臟。」(另一說為"如果沒射中蘋果,那麼第二箭會射向總督心臟"),總督大怒,將泰爾父子囚禁起來。暴政仍然持續,於是人民發動起義,泰爾在混亂中逃出來,最後泰爾在一次行動中用十字弓殺死葛斯勒。由於人民反抗,奧地利出兵鎮壓,不過最終被反抗者擊敗。
當中逃走的這段還有傳說是運送泰爾父子到總督城堡的船隻在盧森湖上遇到風暴, 為了掌控船隻, 泰爾掌舵並成功將船隻開到岸邊, 一到湖邊立馬跳上岸邊和兒子一起逃走。現在在盧森湖也能夠參觀泰爾跳上岸的地方, 稱作 Tellsplatte。
為了自由不畏暴行, 且最後成功推翻暴君的事蹟啟發了後面幾百年的人, 不只德國的Schiller 寫了舞台劇, 和泰爾相關的畫作, 書籍以及歌詠到現代也還有人創作。泰爾在十九世紀末正式成為瑞士的國家英雄。
雖然說泰爾是個國家英雄, 但是和他相關的雕像卻不多。 羊房則是擁有唯一一個水井中的泰爾雕像。這個水井是在十六世紀建立的, 一開始只是一個木頭水井, 整修時正式改成石頭水井。不是常見的六角或者八角井, 而是十角造型。中央的泰爾雕像為求完整保存, 已經被送小鎮的萬聖博物館, 目前這個是復刻的版本。雖說這是泰爾的雕像, 在水井旁是沒有任何標誌解釋的。你只能從那個十字弓和蘋果猜到這是誰 (答案就在影片中)(誤)。
瑞士有國家英雄, 那德國有沒有呢? 其實是沒有的。請不要問為什麼, 我個人推理只有因為他們希望去除任何英雄主義和國家主義的相關崇拜。特別受德國人喜歡的都不會是什麼為了自由奮鬥或者推翻政府的人物, 而是作曲家和作家, 例如巴哈, 貝多芬, 歌德, 席勒。國家主義讓德國受了很多苦, 不知是否因為這樣所以不只政治不推崇, 文化表演也不喜歡擁有國家主義的藝術家。當時那個很有名且受人喜愛的華格納, 因為自己的國家主義而讓現代的德國人很感冒, 今天如果有人提議要來演奏華格納的歌劇或者其他作品, 最後都只會在其他國家上演。小學音樂課堂上學到德國國歌是海頓的音樂, 霍夫曼.馮.法樂斯雷本的詞, 但其中一段太富有國家主義所以不被採用, 而小學生們也必須知道為什麼這段歌詞不被採用 (考試有考哩!) 。
回到威爾漢泰爾, 瑞士人常常提到他嗎? 老實說也沒有, 我們和朋友見面從來沒有一次提到這個國家英雄, 我也是在眾多故事書當中閱讀到他的故事才理解這個人物的歷史。這位英雄最偉大的在於他的精神, 也所以這種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徵被廣泛用在不同的書報畫像中, 和民生有關嗎? 我想, 堅持不參戰, 追求人民自由, 有決定必須全民先討論過的瑞士人心中都有一個威爾漢泰爾。說不說? 提不提? 有沒有一個雕像在市中心提醒大家? 應該都不是必要的吧。
#羊房小鎮的故事 #水井的故事 #威漢泰爾 #威爾漢泰爾 #小鎮風光 #瑞士 #瑞士旅行#wilhelmtellbrunnen #wilhelmtell #schaffhausen #schweiz #switzerland
席勒歌德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中歌劇院貝多芬250週年紀念活動》
*如果貝多芬還活著,你想對他說什麼?一些參與活動的孩子,一個個在台中歌劇院牆上對著樂聖貼上了他們的短信。
* 如果貝多芬還活著……當代的他,仍會耳聾後,持續創作嗎?
* 貝多芬的童年,不像前輩莫扎特享有家庭的溫情;早早開始練琴、加入室內樂,他尚未成年即失去母親的愛。26歲時聽覺開始下降,當創作出《第九交響曲》的時候,他已經完全失聰。加上各種病痛纏身,以及失去經濟支持。朋友漸漸離去,人生對他來說已如一座孤島。
音樂,是他惟一的伴侶。
*貝多芬在最沮喪的時候曾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屈服!」
*除了音樂,貝多芬喜歡閱讀文學,歌德、席勒、莎士比亞都是他的最愛。尤其喜歡研究神學、哲學和航海科學。1789年,他進入波昂大學哲學系就讀,儘管目前尚不確定他參加什麼課程。此外,他還熱衷與同學交流,並不斷接觸新思潮,閱讀相關的書籍。他的老師Christian Gottlob Neefe是波昂最有影響力的啓蒙運動擁護者之一。貝多芬還參加了波昂一個致力於啓蒙運動思想的「閱讀與娛樂」組織。
* 當他讀到席勒的這首詩歌《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時,就已經暗下決心,此生一定要為這首詩譜上曲子。光看其中的幾句歌詞,我們就能明白貝多芬想表達什麼。在貝多芬的意念中,歡樂是神明在人間的化身,它的使命是把習俗和刀劍分隔的人群,重行聚合。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
來到你的聖殿裡!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四海之內皆兄弟。
*人們時常因他命運多舛,以為他是憤怒、悲傷的。但他的音樂卻渴望歡樂、和平與熱情。
貝多芬熱情奏鳴曲:
https://m.youtube.com/watch?v=0Ak_7tTxZrk
第九號交響曲
https://m.youtube.com/watch?v=5TEAJy2cWrM
*台中國家歌劇院正在舉辦貝多芬250週年紀念活動,由韓國鋼琴家連續九天詮釋貝多芬:焦元溥解説。
以下為焦元溥臉書:
* 以下的話其實不該由我來說。
這次白建宇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音樂會,票房原本很普通。這兩天周末場雖然早早賣完,周間場都不很理想,12/22原本更是只賣五成多,12/15開記者會那天,還剩300多張票。
線上導聆做了,曲目介紹做了,音樂家介紹做了,作曲家介紹做了,相關活動做了,那還能做什麼呢?「難道大家對貝多芬這些作品,這麼沒有興趣嗎?」
即使如此,NTT還是不放棄,還是不斷構思這幾天的宣傳,加上對白建宇的信心:「只要他彈了第一場,大家就會買票了。」
千真萬確。
12/15開記者會那天,總票房七成;到第五場即將開始的今天,不但多了數場完售,總票房更已衝到九成五,四天賣了超過1400張票!12/22昨天一天就賣出超過100張。
偉大的演奏,本身就是最好的行銷。雖然對白建宇有信心,但他這幾天的演奏,完全超乎想像。
很開心有那麼多愛樂者,珍惜這可遇不可求的演出。
* 如果鋼琴會做夢,那個夢應該會是今天下午白建宇的演奏。
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 【2020, December 19th--A Day to Remember】
1. 今天下午白建宇的演奏會,堪稱神秘體驗,特別是最後的《熱情》。遺憾的是如果你不在現場,你無法真正體會聽眾究竟見證了什麼。只能說它予人的後勁太強又烙印太深:散場見到好多人淚眼對望而默然無語,而我如果哪天走在街上突然失聲痛哭,大概就是腦海閃出這場演出。
無論我這一生還會聽多少音樂會,今天這場,永誌不忘。
2. 只要參加過目前四場的任何一場,應該都會傾倒於白建宇魔法般的整合手法。周一是這八場中,除首場外唯一排了五首奏鳴曲的音樂會,更能欣賞他獨到的詮釋。貝多芬是怎樣的人呢?聽這場你就知道了。他可以在作品7,第四號鋼琴奏鳴曲,就寫出長達半小時的篇幅(這是其32首鋼琴奏鳴曲中演奏時間第二長的作品),也能在好多年之後的作品79,第二十五號鋼琴奏鳴曲,刻意寫出易學的小品。前者有青年貝多芬獨有的音樂風暴,後者的第二樂章極其簡單又極其感人,是我最愛的音樂之一。音樂會的開頭與結尾也是絕妙對應:開頭的第二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有朦朧詩意的光暈,結尾的第二十一號《華德斯坦》則如曙光、如朝陽般輝煌燦爛。以白建宇剔透澄澈的音色來表現這首經典,再適合也不過了。
—圖片來自焦元溥
席勒歌德 在 畫說有一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畫說特輯 #WWII第二彈-之六
▍戰爭結束了,然後呢?
.
時間來到1944-45,已屆強弩之末的納粹即便再怎麼抗戰,也難以抵擋踏碎帝國夢的軍靴腳步。然而這個遺毒,卻長年都是後世的包袱。
接下來的兩本書然不是小說了,但透過理論及報導檢視,能注意到德國在往後致力於打破刻板印象與偏見造成的敵對社會,並不斷接納各式民族之人視為一個整體。
「你們這些德意志人啊,想組成一個民族,實枉然矣。不過,你們能把自己教育成自由人。」
———歌德&席勒
.
#歐洲的心臟 #林育立
德國不僅經歷兩次大戰挫敗,卻也二度崛起,成為這顆歐洲的心臟強國。
台灣記者林育立用六年駐德記者的身分,寫出一篇篇深度的理性報導。除了探討今日德國是如何從過去歷史發展而來、現在又面對什麼樣的危機?轉型正義後的未來德國期許?(這部分非常值得台灣借鏡)身為十多年來見證轉變的「外來者」,可能最能體會到德國的更迭與目標。
.
#漢娜鄂蘭 #hannaarendt
「在政治中,服從就等於支持。」
在上回分享過由聯經出版 #李建漳所著的《漢娜.鄂蘭》就是一本相當適合入門鄂蘭學說的輕理論書籍。她講述了真正的自由與邪惡本質,探討納粹的誕生不只是一代政治狂人,實則為群眾視為美德的盲從,是最根本的「平庸之惡」。
.
我們或許都想像過自由的各種模樣,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自由並非獨角戲,而是群體為了極其罕有的美好事物而一同奮鬥。
-
#納粹集中營 #wwii #德國 #轉型正義 #reading #閱讀心得 #storytellercollection #畫說有一天
席勒歌德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到那時屋裡將無人 ◎帕斯捷爾納克(蕭宇翔譯)
到那時屋裡將無人
留守黃昏。全然的孤寂
已掀開冬日
這遲未拉展的窗幕
只有一簇簇潮濕、雪白的
閃光,由疾風推送而來
只有屋頂和雪以及──此外
屋頂和雪──再無其他
而霜,再次,將陰刻這窗
並再一次,它們將復刻
過往冬季的焦慮
一整年的憂傷
而罪惡感,由於未被諒解
將帶來永凍的刺寒
而木頭將引起火的飢餓
於窗格豎映十字架
突然間,苦惱和不安間
簾幕開始了顫抖
我掂量著腳步中的寂靜
你──如未來,走進屋裡
出現在門口,你身邊
白雪正撲動無瑕
這漫天的棉花
正片片織就你的衣裳
--
◎作者簡介
帕斯捷爾納克,生於1890年,卒於1960年,是俄羅斯重要詩人、作家、翻譯家,於195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肯定,但因各種外在壓力,最終拒領文學獎。代表作有詩集《雲中的雙子星座》、《越過壁壘》、《第二次誕生》等,最有名的則是小說《齊瓦哥醫生》,也翻譯有莎士比亞、歌德、和席勒的經典作品。
--
◎譯者簡介
蕭宇翔,生於1999,東華華文。喜歡坂本龍一、楊牧、布羅茨基。
曾獲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
--
◎投書讀者賞析
在絕對孤獨的時刻,是否能夠以幾乎不可能的,想像的視野,看盡生命餘下的一點時光,直見自己的死亡?
〈到那時屋裡將無人〉像是獨自臨窗進行的,一場安靜、透徹的死亡想像。詩的前部已經營造出預見的離去,以及其所帶來的,種種孤寂的景象。如第一段所寫「到那時屋裡將無人/留守黃昏」。此後才終於從「一個人的孤寂」,成為了「沒有人的孤寂」。那或許,才是詩中所說的全然的孤寂。至第二段,除了徹底揭開冬季的冷,也透過不斷重複的意象(屋頂與雪)強調場景的單調。
第三段由霜刻上窗口的畫面開始,暗示了幾不可見的傷感。也在後二句,給出此詩的另一條線索:冬季並不平穩,而是帶著悲傷與焦慮的季節。於第四段,詩中以「罪惡感」及「永凍」,及象徵贖罪的「十字架」意象,對冬季的哀傷基調給出提示:冬季同時也隱含了一些懸置著、干擾著,卻已經無法彌補的過錯。
這些罣礙之事,在在使得近在眼前的死亡,無可避免地,成為一件無法安穩的事(第五段)。而在幾乎要被不安給吞噬時,有誰極其靜謐地走進,這由孤寂與苦悶的意象所打造出的房中。
走進屋裡的「你」彷彿未來。事實上,未來僅剩的也不過是死亡,然而「你」出現時所帶來的明亮基調,似乎暗示著未來還有更多的,尚看不見盡頭的時間存在。同時,也為這置身於昏暗色調中的屋舍,帶來等待已久的冬季(扣回第一段末尾「已掀開冬日/這遲未拉展的窗幕」)至於撲動的雪如棉花,織就「你」的衣裳,也使得「你」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近於天使的形象。那或許不僅是死亡的迎接,也代表了一切終於被放下的、安穩的告終。
而在整首詩完成之際,死亡的景象也得以完整,也就抵達了題目,以及全詩的首句「到時候屋裡將無人」的意象。除了詩意的精巧營造之外,也帶來一種沒有終點的永生感。也許這樣沒有止盡的時間,正也是這首詩使讀者們見證的,名為死亡的永恆。
--
◎投書讀者介紹
鄭守志。二○○一年生於新竹,現就讀臺中教育大學。曾獲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在網路上以筆名「霧迴」經營粉絲專頁。半個詩人,半個小說家。喜歡在寫作時,看著時光成群飛遠。
--
◎小編夏宴久賞析
這篇賞析精準地抓住了這首詩壓抑的氛圍,以死亡為角度詮釋了詩作,我尤其喜歡對「孤寂」與「無止盡」兩點的掌握,密合了這首精巧的詩帶給讀者的感覺。
本詩收錄於詩集《第二次誕生》,寫於1931年,是一首能容納許多解釋想像的作品,如投書讀者從中看見了對死亡的想像,也有人在其中感受到情詩的韻味,而我則聯想到隨後俄國1930年代的「大清洗」。這首詩的苦惱與沉悶感、未被諒解的罪惡感,以及未曾散去的不安感,都讓我想到過去俄國政治的恐怖時代,那威脅著許多作家的巨大身影。
因此,我也被賞析中解析離去、看不見盡頭等想法所觸動,談到詩在完成也呈現了「到時屋裡將無人」的圖景,以及詩中的不安、投書讀者從中看見的死亡想像,都讓我彷彿更深的感覺到詩人敏感的心靈,這是我對這首詩的另一種想像,而我想,雋永的詩就像寶石,用如何的光照,都能煥發美麗的神采。
--
美編: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社區的水泥牆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讀者賞析 #讀者 #帕斯捷爾納克 #孤寂 #死亡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8/20200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