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師大校園地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師大校園地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師大校園地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師大校園地圖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防範疫情 本校自 #5月15日起管制校門】(#5月14日更新) . 為防範COVID-19疫情於校園內散布,本校校總區自5月15日起進行校園出入口門禁管制,請隨身配戴有效證件以供查驗。 . 管制方式說明如下: 一、 校總區 (即新生南路、辛亥路、基隆路及羅斯福路之校園範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

師大校園地圖 在 小白吃(´≖◞౪◟≖)|台北·中壢·超商美食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08:35:35

📍指有雞飯CHICKEN RICE ONLY 🥄新加坡雞腿飯$120 🥄打拋雞飯$120 這次收到 @ntueater 邀請 來跟大家分享台大附近必吃の口袋名單啦🥳 只要在4/26~5/5按照投票規則至 @ntueater 完成投票 就有機會享有👉🏻一整個月喝飲料➕吃甜點都免費唷 #指有雞飯 隱...

  • 師大校園地圖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3 17:51:51
    有 462 人按讚

    【為防範疫情 本校自 #5月15日起管制校門】(#5月14日更新)

    .
    為防範COVID-19疫情於校園內散布,本校校總區自5月15日起進行校園出入口門禁管制,請隨身配戴有效證件以供查驗。

    .
    管制方式說明如下:

    一、 校總區 (即新生南路、辛亥路、基隆路及羅斯福路之校園範圍) 保留三處進出口,分別是 #大門、 #辛亥門、 #長興門,車輛及人員可通行。

    公館停車場(含汽、機車)仍維持開放,人員若需進入校園,請由大門憑證進入。

    二、 各進出口設置管制站,每日(含例假日)管制時間為7時30分至19時30分。

    三、 管制期間本校、臺科大、臺師大教職員工生及中研院等駐本校區人員、校友及退休人員憑證入校,#洽公者需出示身分及相關證明文件(如開會通知、邀請函、電郵、訪客證、工作證或其他證明等文件,得採紙本或影像檔方式。) ,#無證明文件者由受訪單位派員至進出口確認身分後始得進入。

    四、各單位應對進入館舍人員查驗身分、量測體溫、進行實名制登錄。

    五、駐警隊不定時於校園內巡邏協助勸離逗留遊客。

    六、校總區外圍設有獨立出入口的館舍,由各館舍自行負責控管。

    感謝您的支持與體諒。

    .
    ■ 防疫期間校園各出入口地圖:
    https://ga.ntu.edu.tw/upload/cont_att/33d3b75a-47a8-4e53-bb12-c69df2510439.jpg

    ■ 防疫期間訪客及工作證格式:
    http://bit.ly/2021_NTUVISITOR

    ■防疫期間臺大校總區門禁管制問答集:
    https://ga.ntu.edu.tw/main_ch/docDetail/55/55/26155/1090327qa

  • 師大校園地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20 22:44:33
    有 475 人按讚

    【週末散策|「以樹為名」從藝術對社區的再發現!】

    一群阿姨們從教會走出來,圍住了門前佇立的大型雕塑作品《眾心擁抱》(蔡潔莘,2018)且議論紛紛,中斷了在一旁原本準備按下快門的我。我也恰好偷聽這些阿姨們在討論什麼,結果各自有著對作品的創作者、色彩、姿態與之所以在此等種種解釋與看法,遲遲沒有散去。我聽得有趣,因為一件作品串起了彼此非日常的話題與時光。

    臺灣師範大學周邊的麗水街、金華街圍繞成的區域,其實是介於我的住家與工作室往返間的中間區塊,每天總是匆匆經過。這回「以樹為名藝術散策計畫」邀我實地走訪這個以為熟悉實際卻陌生的生活圈區塊,就像是在城市裡的小旅行般,以藝術為介質、用不同的眼光探尋社區裡的再發現。

    「以樹為名」我想是因為這個區塊裡有許多動輒超過半世紀以上的老樹,可以算是這裡的原住民,它們見證了台北的歷史與發展,相較下,臺師大美術館可以算是到此的新住民,它新穎的外觀、有不規則的多面體與金屬感的外牆,在這裡顯得鶴立雞群。而透過這個計畫,彼此之間的串連是「藝術」,尤其在策展上提出了源於法國「生態博物館」的概念,並非只獨善美術館自身的空間與週邊,而是擴及社區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相對於傳統博物館聚焦在珍貴文物上,生態美術館更在意與在地社區的關係並關心地方的風土民情。

    如果隨著這次展出的公共裝置藝術,可以從臺師大美術館出發,有呼應環境議題的大帽子《距 – 1.5》係由藝術家、帽飾設計師林君孟所創作,也有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運用紅外線肢體感測技術,呈現出高度互動的投影作品《上海,我能跟你跳支舞嗎?》;館外則有日本設計師長友大輔的《T(h)ree tree》,是裝置藝術也是家具,呼應樹木的作品上頭有用各國語言表達的文字是待你發現的細節。此外,沿路可以抬頭發現青田街校舍裡黃玉梅的《青田 · 樹》作品,增添建築的趣味;錦安市場的《森森》,是設計師林書豪表現出錯落木作與可食植栽間相互對話的創作。走到金華公園裡,《躍動樹影》是藝術家蔡芷芬用回收紗線與扶疏花木交織出綿延的色彩光影。

    在這次的散策地圖裡,還可以發現原本就錯落在校園各處的公共藝術,有豪華朗機工為2017年台北世大運創作的「聖火台」、圖書館校區的「師大 · 大獅」等,除了沿途的大樹老樹展現的自然之美外,路燈旗上精選了九幅臺師大藝術典藏的繪畫創作,呈現人文創作之美。

    而引我探訪的還有區域裡的合作店家,像是〈徠卡之家〉、〈青田七六〉、〈TOBE COOKING STUDIO〉與〈登陸土星土耳其咖啡〉,以及新開的〈TZULAÏ café & green〉等,都讓這條散策路線變得更具美感生活的況味與趣味。

    ◎〈以樹為名藝術散策計畫——啟動一座21世紀城市生態美術館〉
    展出至11.30,師大美術館一至週日10:00-17:00,龍安里、錦安里藝術裝置24小時。www.artmuseum.ntnu.edu.tw。

    師大美術館 NTNU Art Museum 以樹為名藝術散策計畫

  • 師大校園地圖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01 21:25:32
    有 26 人按讚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 師大校園地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01 22:41:31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