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師大圖傳分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師大圖傳分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師大圖傳分科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巫師地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臺灣教育 #地理教育 #108課綱 #111學測 🇹🇼 圖為台灣珍古德協會所屬高中跨校性環保社團,3月齊聚桃園市府前倡議保護藻礁生態。 歷史、地理、公民各開選修課 分科測驗會考 社會領域首度增列三門「探索與實作」的選修課,學生不再紙上談兵,要透過實地踏查、製圖、訪談等探究問題。大學招聯會統計...
師大圖傳分科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灣教育 #地理教育 #108課綱 #111學測 🇹🇼
圖為台灣珍古德協會所屬高中跨校性環保社團,3月齊聚桃園市府前倡議保護藻礁生態。
歷史、地理、公民各開選修課 分科測驗會考
社會領域首度增列三門「探索與實作」的選修課,學生不再紙上談兵,要透過實地踏查、製圖、訪談等探究問題。大學招聯會統計,一一一學年多達五一五個校系申請入學將參採社會探究課程活動成果,屆時分科測驗(即目前指考)也會考。
主要是傳統一類組的人文社會科系,例如台大相關科系幾乎都參採;以歷史系為例,台大、政大、台師大等校也都參採;台大、台師大等校地理系,更同時參採自然、社會科的探究課成果。
例如地理探究課除了教研究法,也要應用在環境生態、文史藝術、產業法規、觀光休閒等領域,要撰寫心得或小論文、製作海報、拍攝照片或影片、繪製地圖等實作成果;公民探究課可採「社會參與行動方案」,引導學生選擇環保等社會議題,成立社團或網站,投書或辦相關活動。
師大圖傳分科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紀初美國博多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繫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 雖然人們對於通識教育這個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對於通識教育的目標人們可以達成共識。詞語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識教育”一詞由臺灣學者根據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譯轉換而來。 翻譯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通”和“识”的解釋。 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譯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將liberal education譯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研究中心
發展歷史
通識教育本身源于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古代中國
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流長。 《易經》中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古人一貫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 《淮南子》中說“通智得而不勞”。 通識教育可產生通人,或者稱之為全人。 《論衡》中說:“博覽古今為通人”、“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揚雅言,審定文牘,以教授為師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 通識教育可產生通才,即博覽群書,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學多識,通權達變,通情達理,兼備多種才能的人。
古代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識教育思想同樣也很古老,亞里斯多德主張“自由人教育”,他的對話式、散步式、討論式多學科教育,被稱為呂克昂式逍遙學派。 伴隨工業革命,由紐曼宣導的博雅教育,主張培養博學多才、行為優雅的人。
現代教育
由馬修·阿諾德多方宣導的現代大學“通識教育”影響廣泛,備受關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學的認同。 例如,較早開展自由教育的耶魯大學宣導學生選修人文藝術課程;哈佛大學則在通識課中極力打造通識核心課程,在教育計畫中宣導文理交叉;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文庫”與芝加哥大學的“名著課程計畫”在通識教學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試圖把“全人類的文明經典”介紹給學生。 臺灣大學、臺灣輔仁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在通識教育中,也試圖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 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 因為,教育不是車間裡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 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 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概念論述
其一,從通識教育的性質角度加以闡述。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一種大學理念,即整個大學的辦學思想;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同義,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
其二,從通識教育目的的角度進行闡述,如:“通識教育指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通識教育旨在給學生灌輸關於好公民的態度和理解”等等。 這類定義強調通識教育是關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
其三,從通識教育的內容角度進行論述。 如:“给20歲-25歲的青年一種關於人類興趣的所有學科的準確的、一般性的知識”;“通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熟悉知識主要領域內的事實的思想的教育類型”。 這類定義認為,通識教育是關於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範圍寬廣全面。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對“通識教育”闡述為:
1、近代關於教育目的和內容的一種教育思想以及據此實施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階段,指大學生均應接受的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 通常分屬若干學科領域,提供內容寬泛的教育,與專門教育有別。1829 年,美國帕卡德撰文為大學課程設置中的公共課部分(當時包括古典語文、文學和科學課)辯護,認為作為進行專業學習的前提,學生必須學習這些公共課,以得到應有的共同培養,並稱這部分教育為通識教育。 此後這一概念有所變化。1945 年,哈佛大學發表《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即哈佛“紅皮書”)提出:教育可分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部分。 前者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主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後者則給予學生某種職業能力訓練。 兩者有區別,但並非相互對立和割裂。 報告所建議的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文學名著、西方思想與制度、物理科學或生物科學導論課,以及屬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其他課程各一。 後哈佛大學歷年均對本科生提出學習此類課程(稱“核心課程”)的具體要求。1992年的要求是:在外國文化、歷史、文學與藝術、道德修養、自然科學、社會分析6 個領域各修若干課程,其總量應達畢業要求的學習總量的1/4。 還要求學生通過自學考試或選修某些課程達到規定的“數量化推理要求”的標準。 美國其他高等學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方式約有三種:(1)與哈佛大學相同,在全體學生均須學習的若干領域內開設一系列內容廣泛的課程,並規定學習此類課程須達到的總量。 (2)分佈必修式。 學生須在規定的不同學科領域(一般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至少各修習一定門數或學分的課程。 (3)自由選修式。 學校對通識教育要求學習的課程不作具體規定,由學生自行選擇有關課程組成。 通識教育的思想已被廣泛接受,這種教育亦已在許多國家實施。
2、見“自由教育”。
意義價值
1、通識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學普遍接受的國際化議題,因而應當引起中國教育界的充分重視。 如果對通識教育沒有國際化的認同,就會在相當程度上失去話語權,失去國際共識,從而也就失去國際交流的一些前提。 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使通識教育溶入中國高等教育的基礎概念中,從而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 在通識教育中,貫徹“博學與精專相統一的個人化素質教育”,把通識教育分解成哲學社會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美學藝術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五大模組。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博學多識;鼓勵學生從難、從嚴、從自己實際出發自主選課,從而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素質。
3、通識教育也是“大學精神”的課程實現方式。 現代大學,大多數都貫徹和踐行著“民主、科學、真理、正義、自由、寬容”的大學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需要大學體制保證來實現,同樣需要課程體系來實現。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力圖把學生培養成崇尚科學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義,尊重他人善於溝通並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4、通識教育是現代教育理念中國化的實踐過程。 無論是國外與通識教育相關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訓練等教育方式;還是中國貫徹多年的素質教育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還有培養一專多能、德才兼備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蓋在通識教育的範疇之中。 這種包容體現了中國通識教育即有中國特色,又全面改革開放面向世界。 用通識教育的理念可在相當程度上,整合多樣性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賦予通識教育以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既體現時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現代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的文化典籍結合起來,把現代資訊文明與中華優秀文化歷史統一起來。
5、通識教育是防止學生偏科的重要方式。 中國教育由於歷史的原因,偏科、專業過窄的情況比較嚴重,在中學打基礎時就分文科、理科,進入大學又產生較嚴重的文理分家。 而通識教育則規定學生必須跨專業、跨學科選課,禁止選那些與本專業相重複或相關相近的課程,這就從制度上保證了學生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從而也就能使學生知識結構趨於合理。
6、通識教育還能防止因應試教育出現“高分低能”學生。 因為通識教育特別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以北師大為例,他們把能力素養課作為通識教育五大模組之一,強調讓學生必選和通選,同時與國家人事系統的專業資格證書自願培訓相結合,從而可以全面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必要性
通識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通識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而現今教育制度的漠視通識教育及其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愈發表明了通識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2]
1、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多元文化之間的衝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學的通識教育。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整個世界日趨一體化。 在此一體化的過程中,首先即會碰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便是不同文化之間衝突碰撞的問題。 在這種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我們必須要相互尊重各種不同的文化,必須要學會欣賞其他文化的長處,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當然,同時不能去閉著眼睛一味盲目崇拜。 當代教育的日趨專業化,不僅使人變成了單向度的,而且知識也變成單向度的。 知識與人的基本情感、道德倫理開始劃清“楚河漢界”,使整個社會日趨冷漠、無情甚至是殘暴。 面對這種問題,我們不能不承認,正是我們大學對於通識教育的不夠重視,才引發了這一系列問題。[2]
2、我國高校長期實行的專業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喚大學通識教育的出現。
專業化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背景中的選擇。 這個選擇儘管在當時有合理性,對我國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缺陷也是明顯的。 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知識領域,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社會生產的發展日新月異,舊工作崗位不斷消失,新工作崗位不斷出現。 而高等教育中專業的變化,已經無法跟上社會職業的變化。 過去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專業對口”已經不再是一個目標了。 高等教育的專業化做得越好,學生就越難適應變換了的工作,情況可能越糟糕。 應對工作崗位的變化,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專業化更為有效。 而當前的產業升級和建立創新型和諧社會要求高等教育培養深入瞭解人性、市場和社會的人才。[2]
內涵外延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種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學的辦學理念,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學習。
最大困境
通識教育所需要的“通識”有待研討,正如清華大學劉東教授指出:要想深入打破通識教育的困境,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在當今這個亂糟糟的全球化時代,究竟什麼才算得上名符其實的“通識”? 事實上,在這個各種文明規則不斷衝撞磨合的緊要關頭,究竟作為一個地球人至少需要知道些什麼,還根本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通識教育缺通識”是通識教育的最大困境。
基礎教育
詞語定義
基礎通識教育是在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的通識教育,由素質教育專家裡京創立。
創立背景
由於中國基礎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學科為主導的教育模式,以及應試教育的長期導向作用,使基礎教育在單一學科教育上越來越深入,學科分化加劇,基礎教育功利性越來越明顯,而在人文、心靈和智慧等會通教育方面卻越來越弱化。 基礎教育已經走向思想單一、思維狹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創造性思維的模式,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培養非常不利。
為改變這種基礎教育態勢,裡京先生毅然辭去省政府等公職,全身投入到基礎素質教育研究實踐中。 經過多年調查研究,裡京將全人教育劃分為“靈性與情感教育」「技能教育”和“創造教育”三個層次,認為從少年兒童的學習心理和思想發育來看,基礎教育正是“靈性與情感教育”的主要建構階段,包括情感、藝術、語言、思維與思辨思想基礎,也可以說基礎教育就是靈性的教育。 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更需要給少年兒童提供一種普適的靈性教育,在這種普適的靈性教育中去發現天賦,而不是培養預定的天賦。 裡京認為,我們當前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是一種學科單一模式化的定型教育,是一種首先賦予了成年人強烈功利性的設定“天賦”培養的教育,大大擠壓了靈性教育的空間,不利於思辨和創造性思維培養。
裡京認為,適合基礎教育的普適的靈性教育最基本的知識體系應由本民族的文史、全人類的文史和基礎科學人文思想構成,這是一個未來人才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思想底蘊。 所以,在未來的基礎教育中,應該加強不分學科的具有基礎教育特性的會通教育或通識教育,即加強基礎通識教育。[4]
為實踐基礎通識教育,裡京汲取人類發展史中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科學、人文精華,借鑒傳統啟蒙韻文編寫形式,創作出一套主體為四字一句,雙句成韻,通篇押韻,為學習者提供一套易於上口、博導聯想的通向古今會通、中西會通、文理會通 、科哲會通、思想大成的基礎學習典籍,名為《英才通識·四字經》,並創立基礎通識教育模式,使孩子在無壓力的韻文誦讀中,在琅琅上口、鏗鏘悅耳的文學美感中,潛移默化地承悟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精髓,為孩子們打開思想之門,在遼闊的思維空間中播種思辨、創造性的種子, 開拓一條少年精英思想基礎教育之路。
明末大科學家、中西會通第一人徐光啟說:“欲求超勝,必先會通”。 我們處於資訊化時代,資訊的過濾與基礎“會通”越來越重要,因此基礎通識教育必將成為未來基礎教育成功的關鍵。
80年代中期,臺灣學者翻譯得來。
general education
曾譯
一般教育
普通教育
通才教育
拉丁語(stadium generale)詞源含義
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general
不是“普通”“一般”“平常”,是“for all”,为所有人而设。
牛津英语字典“general”解释
解释:非专门的、一般的、普遍的;普遍的、全面的、整体的。
揭示通识教育特点。
对整体产生影响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与专门教育相对应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基本理念
1.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
2. 大学的办学理念。
各国及各地现状
美国
美國通識教育運動代表人物、事件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1899-1977)
1. 宣導通識教育。
2.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3. 不管他是否進大學繼續深造,它對每個人都是有用的。
4. 「沒有通識教育,就沒有大學。”
1945年,哈佛紅皮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包括大學和中學
1947年,杜魯門總統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報告《美國民主社會中的高等教育》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這場通識教育運動產生的影響。
1. 所有美國高校都捲入其中。
2. 社會及各種學術團體都表現濃厚興趣。
3. 呼籲“教育中在民主社會中的作用是確保不同個人和群體的平等自由和平等機會。 教育要起這樣的作用,就必須改變其手段和方法以適應多樣化的學生群體。 通識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價值、態度、知識和技能,從而使他能夠在自由社會中正確地、很好地生活。”
目標:培養富有責任感的公民、有教養的人具備的能力。
1. 有效思考的能力。
2. 邏輯推理。
3. 關係理解。
4. 想像力。
5. 清晰溝通的能力。
6. 適切判斷的能力。
7. 對多種價值觀的識別選擇能力。
能力培養需要三大知識領域整合的學習。
1. 人文。
2. 社會。
3. 自然科學。
課程設置通識課程。
1. 英文寫作。
2. 核心課程。
3. 自由任選。
4. 主修專業課程。
5. 自由選修課程。
6. 想像力。
中國臺灣
目標:培養完整的人、通達有識見之人
時間:1984年開始
大學教育的目的
1. 培養有能力的工作者、生產者通識教育是當今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它由中世紀博雅教育發展而來,旨在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 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對大學課程進行設計,以建立能夠適應通識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 作為一門課程,科學史能夠滿足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要求,是通識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課程。 科學史融入通識...
...
節錄網上
師大圖傳分科 在 黃培閎 HUANG Pei-Hu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黃仲德,我們都叫他阿德,是我師大的學弟,他在高中時期的運動表現,我想是被公認備受期待的選手。我一直記得他攻擊時,那種球的質量,大概跟他現在釘模版、鎚子打在釘子上的感覺一樣沉,有一次練習防守時,我還被他打傷了手腕。
阿德在大學時期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每天跟著球隊訓練,幫忙撿球的小球員,練習有點閑散,比賽也沒什麼上場的機會。或許有人會說,「你都說他練習有點懶散了,沒機會上場也很正常」。沒錯,當時的我也是這樣覺得!
後來長大了,我不再這樣制式思考,這幾年仔細多想了一些才發覺,我們是不是也該從他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到底繼續認真努力練球,能帶給他什麼?更遑論我們的協會、體制、教育文化,出了什麼問題?又給了他什麼協助和支持?
在台灣當運動選手,看不到太多的希望。以阿德的例子,他雖然在高中是個優秀的明星選手,但是,在眾星雲集的師大排球隊,20多個選手,位置重疊性高,加上教練的一些考量,真正要出頭本來就不容易。而在校外,也沒有容他表現的舞台讓他有追求成長的動力,加上他也沒有成為教師的意願,那他練再多、再認真,又有什麼意義呢?
大學的運動專長課對阿德這樣的選手來說,或許只是社團時間的性質吧。說穿了,對於大部分的球員來說,即使有機會站上國家隊,經過一番追求夢想的淬鍊與自我成就之後,真正要面臨的,還是要去尋找那塊麵包。
回想起有一天,用一貫開玩笑著的語氣問他,「阿德、假日是不是又跑去哪裡玩啦」,他說,「我已經在工地幫忙一陣子了」,我很驚訝,但同時佩服他,也為他高興,因為他比我們都還更早學會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我們也應該檢討,為什麼總留不住這些優秀的選手⋯
祝福你,阿德!哪天再一起打球,就只是打球,就像你說的,排球最好玩了!
「當扣球的手拿起釘版模的槌,我不知道是否該高興。」是誰讓他離開球場、放棄排球?
|《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訪問工地裡的退役排球選手黃仲德
林立青,既是書寫者、也是工地監工,他的著作《做工的人》寫實紀錄做工者的生命故事,引起社會廣泛迴響,也被金石堂票選為「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前陣子,林立青訪問退役排球選手、目前在工地擔任板模師傅的黃仲德。他的文章中提出疑問,優秀的排球員,為何最終選擇離開排球?林立青寫到:「我不知道,現在我要開心工地裡多了一個優秀師傅,還是感嘆台灣的體育環境容不下最優秀的國手?」
目前25歲的黃仲德,過去在99學年度排球甲級聯賽中奪冠(華僑高中),黃仲德當時單人獨攬三獎項:最佳發球員、最佳攻擊球員與最有價值球員(MVP)。這樣優秀的球員,未來的發展應該指日可待,但是黃仲德在大學的黃金歲月,竟選擇放棄排球,進入工地工作。
「其實高中就不太想打了,我覺得這樣下去很沒希望。但是如果被禁賽,那就完蛋了。」黃仲德在訪問中提到排球員禁賽(球監)的處分,禁賽對於台灣任何一個排球員而言,就像是宣告死刑,一旦被判禁賽,運動生涯很可能就此斷送。
說到禁賽處分,一般來說,選手沒有犯重大錯誤,是不應該遭遇「禁賽」等級的處分,各項運動協會也不會輕易判球員禁賽。但是,在台灣排球圈,卻有蠻多球員、甚至整隊球隊被禁賽的例子,一直到現在,對選手禁賽處分的威脅還是時有所聞。
2011年,排球傳統名校中山工商全隊遭排協下令禁賽3年;1998曼谷亞運銅牌好手「光頭王」邱得全、吳智民等好幾位國家隊選手,當時也因為個人學業、生涯考慮,希望向國家隊訓練請假,也遭到協會給予禁賽2年的處分;其他,還有許多學生球員,因為家庭或課業因素,需要退出企業聯賽,只專心高中聯賽或大專聯賽,同時顧及課業發展,但這些球員、或是球員家長,試著跟協會溝通,卻總是換來協會的一句:「不想打就全部比賽都不要打。」,用禁賽來威脅球員,讓選手、家長不得不噤聲。
協會與選手極度不對等的結構,協會擁有無限大的權利,動輒濫用禁賽的結果,使很多原本潛力無窮的排球員,因此放棄排球、提早跟排球說再見。
-
「菜市場盃」 文 / 林立青
我眼前的這位師傅是一位國手,或者說「曾經」是一位國手,而今他中指的指甲間一小塊瘀青,那是模板師傅常有的印記,他坐在我的右手邊,身材結實壯碩,喝著桌上唯一一杯的冰美式咖啡,談吐間帶著輕微的內斂、自信與從容。
他是一名專業的模板工,每日擁有兩千三的日薪收入,在勞動人口逐漸減少的這個時代,擁有精壯體格和經過鍛鍊的意志,都會是第一流的現場領班。而吸引我前來認識他,則是因為他的另一個身分 - 他同時是過去高中排球聯賽的超級巨星,同時擁有當年度最佳發球員、最佳攻擊手、最有價值球員(MVP),黃仲德這個名字,至今在網路上依舊和榮耀連結,那些曾有的勝利經驗和報導文章,證實了他的價值,排球也活在他的回憶中,從國小、國中到了高中一直以來他都是排球先發,那是獲勝的保證,也帶領他成為體保生。
但到了大學以後,他幾乎沒有上場,也從大學二年級開始,他開始向父親學拿鎚,扣球殺球的手舉起了版模槌,朝一片一片的模板釘下去,我問他為什麼,他先說不好講,接著說了一段不清楚的選拔。球場上的他以靈活制霸,在場上高配合度,穩定扣球殺球,但即使像他這樣的優秀選手,依舊不知道為什麼當年他沒有入選,只是台灣的體育向來如此,選拔的過程和入選的原因常令人摸不著頭緒,黃仲德等不到體制給他答案,所以扣球的手舉起了板模鎚。
這和我的想法不同,運動員畢竟還有鎂光燈以及榮耀,自王建民以後,所有的運動員都渴望成為「台灣之光」,每每有人在奧運上獲勝,也聽聞國家給予高額獎金,既然已經是體保生,那又為什麼捨棄多年苦練的體育光榮而前來工地重新學起?
「其實高中就有點不想打了。」他嘆氣:「你知道阿浚(王明浚)嗎?」與我同行的排球少女聽到阿浚後眼睛發亮起來,那是屬於他們的排球戰神,但他們知道戰神之後的復健故事,這話題我無法介入,只知道仲德眼中的偶像級前輩,在盡一切努力後只留下滿身傷痕,最後勉力復健「那太慘了,我覺得再打下去很沒希望……」
我從他的口中逐漸知道,當年他在學校時的訓練幾乎逼他放棄所有課業,清晨開始訓練後,到下午依舊持續訓練直到夜間,他的生活簡單到了極點,在暑假或是寒假的集訓更是如此「我後來變老鳥就會找地方先躲起來睡覺,教練只會叫我們跑步而已,而且那裏又遠又無聊……」
他所說的內容早有耳聞,受限於學校場地以及設備,像是排球這樣的活動非常適合台灣學校,也因此台灣的排球人口不少,許多高中的排球活動在校內非常興盛,從較為專業分科的或者男女混打共樂的都有,這樣的運動本來應該要更多人投入參與,但說到如何運作時,運動協會始終扮演著詭異而奇特的「最終幕後大魔王」角色:你知道他存在但不知道該怎麼辦?
幾乎所有的協會也都一樣,畢竟體育選手的人生沒人在意,鎂光燈下的體育選手人生如同泡沫,在運動盛會後消逝於平淡,只留下泡沫破滅後負傷的身體,投入關注以及監督的力量向來不夠,少有人可以說出為什麼運動選手必須千里迢迢前往指定的場所集中訓練,又為什麼這個訓練的強度足以切斷他們的人際連結?
不只一個人提出我這樣的問題,今年報導者關於體育協會的報導不忍卒睹,因為都是現實中所發生的事,除了凸顯自己的無知後,看完更顯無力。我問起他國家或者是排球協會能對他們做什麼?他歪頭,將眼球往上看了一會兒說「大概就是威脅禁賽吧」(詳見文末補充)
「如果禁賽,那就完蛋了,所以即使不想練也要練下去。」
黃仲德的心聲並不獨特,他的外貌出眾,體格精壯而健美,他天生有著烏黑的頭髮以及機靈的眼神,照理來說這樣的運動明星是該有更好的出路和選擇,但似乎在他身上什麼都沒有,多年的排球運動訓練讓他看透體制,也讓他知道台灣的體育環境依舊不值得他投入而離開,他今年才26歲,正是排球選手開始走向巔峰的時刻,卻已經退役離開,他看的一清二楚:「最好的選手大概就是延畢再延畢,看看有沒有機會變成教練或是體育老師吧...」
於是他做出不同的選擇,至少他和其他運動員不一樣,選擇了成為工地現場的專業師傅,這是對他自己最妥當的安排,但看在我眼裡卻是哀傷的選擇,畢竟他並非對版模有興趣或熱衷,他的樣貌、體格和個性,到哪裡都有發展的空間,而他所喜愛的還是排球,只是環境無法支持,他也只能保護自己不會到最後全身受傷的離開。
說到底,這個國家的體育環境不配有這樣的選手。
我清楚知道工地勞工缺工,像他這樣的勞工進入工地是一件好事,畢竟仲德身體健美、相貌堂堂,他這樣的年輕人可以成為樣本,在不久的未來改善整體對於勞工的刻板印象。在這越來越少人願意前來工地的這個時候,我真的應該高興?
我不知道,帶著疑問告別離開,在離開的時候他說,現在的他依舊會在工地休息的時候前往河堤的運動公園,和三五好友打所謂的「菜市場盃」排球賽,輸贏隨意,他笑著說:「我上次就打輸學弟啊,笑死!」
他說到排球都會越來越開心。「你也可以一起來打啊,排球最好玩了!」
他依舊打著排球,只是不在為國爭光後的他,看透了體制無能的他,選擇離開,運用他的天賦能力和智慧持續打著排球。
我想了想報導者的報導,以及體育協會。我眼前的這個天才菁英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國手或師傅。我也聽他說國外的排球選手可以打到40歲,台灣的菁英選手卻沒有其他選擇。
我不知道,現在我要開心工地裡多了一個優秀師傅,還是感嘆台灣的體育環境容不下最優秀的國手?
-
💡加入協會:https://goo.gl/H5zwUv
💡《One More Game 贏回排球》:http://votionary.com/jumptotw/
💡「贏回排球」社團:https://goo.gl/xs5pfJ
(圖片取自 自由時報 ,右為高三時的黃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