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希臘文名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希臘文名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希臘文名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希臘文名言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抽獎贈書活動】《思考外包的陷阱》x2本 資訊量越來越爆炸,我們不得不仰賴專家和科技幫我們篩選資訊、指引我們方向。但是專家和科技聚焦的事情有其局限,也不一定符合你真正要前往的最終目標,這個時候很容易發生「手裡有鐵錘,世界上什麼東西看起來就像釘子」的盲點。如何跳脫思考外包的陷阱,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 ...

希臘文名言 在 一天一Google / 知識型instagram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11:14:06

#agad214 #知識 #180322 你會怎麼形容「香菜味」呢? 香菜的學名 Coriandrum sativum 其字源是古希臘文中的「korion」 也就是「臭蟲子」的意思🐜 可能就是椿象被踩扁的味道吧🤭 . 不同族群的人種 其OR6A2基因變異機率 或者說是「討厭香菜味」的比例為: 東亞裔...

  • 希臘文名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05 21:35:38
    有 212 人按讚

    【抽獎贈書活動】《思考外包的陷阱》x2本
    資訊量越來越爆炸,我們不得不仰賴專家和科技幫我們篩選資訊、指引我們方向。但是專家和科技聚焦的事情有其局限,也不一定符合你真正要前往的最終目標,這個時候很容易發生「手裡有鐵錘,世界上什麼東西看起來就像釘子」的盲點。如何跳脫思考外包的陷阱,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
    部落格原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ink-for-yourself/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思考外包的陷阱》的作者是趨勢觀察家維克拉姆.曼莎拉瑪尼(Vikram Mansharamani),他擅長整合跨領域的思維,解析世界的局勢和脈絡,幫助許多企業在充滿不確定性及高度動態的政經環境下找出方向。作者同時也是一個「通才」的提倡者,致力於推廣跨領域、自主思考的觀念。

    生活在數位時代的我們面對太多資訊排山倒海而來,在資訊超載的情況下,我們轉身尋求「專家」和「科技」,希望他們幫忙找出最佳選項。結果,我們把許多思考外包出去,依賴過頭、以至於盲從,甚至忘了自己才是該負起思考責任的那個人。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提醒我們:「讓專家和科技隨侍在側,而非讓他們主導大權。」

    這本書充滿許多精彩案例,會激發我們的思考模式,退一步把專業和科技當成輔助,認識到真正掌握全局、該負起全責的主人,終究是「自己」。大雁文化做了一場作者專訪,邀請他暢談「自主思考」的重要性,帶我們在不確定的局勢中找到方向,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這個 YouTube 連結觀看整段25分鐘的談話。
    .
    【為什麼我想看這本書?】
    .
    去年度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談論「通才」的精采好書《跨能致勝》,裏頭對於跨領域的案例分析讓我拍案叫絕。後來接著讀《專業之死》這本書討論「專家」和「公民」的互信為何崩壞、該如何重建,讓我認識到專家公民的合作是民主社會之所以能持續繁榮的基石。

    然而,身為「公民」的我該對於「專業」抱持什麼樣的態度?該如何過濾資訊、如何獲取新知,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考脈絡?便成了我很感興趣的課題。後來輾轉接觸到討論「自主思考」的這本書,裡面不但提到「通才」,還討論了「專家」,更涉及許多「科技、醫療、商業」議題,這引發了我十足的好奇心,這本書能跟前面兩本書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
    【我的閱讀筆記和想法】
    .
    這本書是我最近讀過感到非常耳目一新的書,裡面的觀點帶給我思考上的衝擊。大意是說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把自己的思考外包給所謂的「專家、科技和系統」,結果我們越是仰賴這些東西,視野就會越狹隘,太過聚焦反而不容易掌握全局(例如完全相信導航結果開車掉進水裡)。

    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譬喻:「我們培養數個世代的人去研究樹皮,他們許多人對樹皮的起伏、心態、顏色、條理有深入的理解,但很少人明白樹皮僅僅是樹木的最外層,又更少人意識到樹木僅僅是森林的一部分。」書中舉書許多專業鑽研太深的故事,反而帶來「見樹不見林」的反效果。

    如何讓專家和科技輔助我們?方法就是「往後退一步,提出問題,綜合整理」。重點在於保持質疑心和好奇心,專家和科技給的資訊可以用來參考,但是終究要記得自己想達成的「整體目標」,以整體脈絡來看事情的責任就落到自己身上。
    .
    【見樹要見林,談健康】
    .
    書中以健康當作例子,表示許多人會因為專家的「過度聚焦」而迷失了方向。例如許多人會認為「飲食」對健康很重要,因此很多倡導透過飲食感改善健康的專家,就會跳出來提供各種的飲食建議,要我們「不吃」和「吃」特並食物。種種跡象顯示,某些飲食建議反而讓人們變得營養更不均衡,某些標榜的產品反而造成另一種副作用。

    然而飲食法的英文「Diet 」源自於希臘文「diata」,這個字指的是一個人的整個生活方式,而不只是狹隘的飲食。這個字意味著「透過一種涵蓋生理、心理層面的完整生活方式達到健康的狀態」。作者因此反問道:「有沒有可能我們都把關注的焦點在食物上,因此忽略了真正的關鍵?不要那麼聚焦、放寬視野是否對我們有幫助呢?」

    書中引述學者們研究世界上「長壽村落」之所以活得健康,得到的結論是:「健康不取決於特定食物、特定活動,甚至不取決於環境,而是取決於所有這些因素。」飲食只是拼出全貌的一片拼圖,而過度聚焦會使我們忽略其他許多片拼圖。事實證明,健康沒有單一良藥。
    .
    【見樹要見林,談投資】
    .
    書中有個段落讓我特別有感觸,是關於投資的事情。不同於傳統「選股」和「擇時」的投資策略,用「被動型指數型 ETF」一次買一籃子股票和不擇時進出的好處,越來越為投資人所知(我是用這個方式投資)。許多財經專家和金融機構開始搭上熱潮,開始爭相推崇各式各樣的指數型 ETF。

    接著市場上開始大量推出各領域的 ETF,只要你想得到的產業,金融業者都會有對應的 ETF 賣給你。例如最近火紅的虛擬貨幣,更出現了好幾十檔虛擬貨幣 ETF 等著核准上架,每家金融業者都來想分一杯羹。讓我們來看一個有趣的數據引述,出自於被動型指數基金之父約翰.伯格:

    「直到2015年,市值百大的 ETF 周轉率達 864%,市值百大個股的周轉率則是 117%。如果說現今的 ETF 投資是股票市場的投機方式,完全不為過。」

    周轉率越高(買進賣出)等於越多的手續費,越多的手續費等於越低的報酬。弔詭的現象發生了,整體而言,頻繁買賣「ETF」的投資人,最後竟然得到低於買賣「個股」投資人的報酬。

    許多投資人只「見樹」:用 ETF 買一籮筐股票,看似分散風險又有許多選擇可以挑,專家也樂得介紹你更多不同標的,取得話題熱度和抓住你的注意力。反過來,投資人忘了「見林」:似乎忘了投資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合理的市場報酬、盡可能降低成本和手續費、並且長期持有。
    .
    【把注意力擺回自己身上】
    .
    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世界就像是一片漆黑的場地,專家和科技就像是拿著手電筒的人,用聚焦的光束照亮他們有興趣的地方、想引導你過去的地方。但是你要在這個世界上前往何處?這個答案終究只有你自己知道。該注意的是自己想達成的「目標」,而非任憑專家左一言右一語,或者任由科技演算法主導了你的資訊來源。

    作者引用了詩人愛默生的一句名言:「一個人更應該學會發掘、觀看內心閃爍的微光,而不只是注意詩人和聖賢輝耀的蒼穹光彩。」句中的詩人和聖賢,可以換成專家和科技,而且適用於現下的脈絡。重點在於重新掌握自己的思考方式,不讓預設的假定和本人的自我中心主掌大權,而忘了思考其他詮釋方式或發揮同理心。

    因此,要試著退一步觀看事情的全貌,釐清真正的目標。有意識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主動去定義自己追求目標的整體脈絡是什麼,然後有效運用專家的意見,還有科技的輔助。我們必須有意識地讓專家隨侍在側,並非讓他們主導大權。要贏的是整場戰爭,而非一場場戰役。
    .
    【後記:自主即自由】
    .
    總結起來,拿回自主思考的能力,就好比你的真正目標是想要拼湊一面馬賽克磁磚牆,關鍵在於應用這些專家和科技幫自己挑選理想中的磁磚,但是最終負責把它們拼湊起來的人還是你自己。書中提到的許多建議非常實用,包含:有意識地管理注意力、以任務為導向、自主思考、連結多元觀點、專家為輔不為主。生活無論再忙碌,都必須保留時間和空間給自己自主思考。

    我很喜歡柴契爾夫人最為人稱道的名言之一:「注意你的想法,因為想法會變成延遲;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延遲會成為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成為習慣;注意你的習慣,你會習慣會成為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性格會決定你的命運。我們的想法,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總是把思考外包,就等於任由別人定義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時候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掌握思想上的自主,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最重要的一種自由必須仰賴專注、意識、紀律;相反地情況是意識的缺乏、預設的模式、汲汲營營的生活。要成為自由的人,就必須學會自主思考。
    .
    【抽獎辦法】感謝 大寫出版 Briefing Press

    1、抽出「2本」《思考外包的陷阱》送給閱讀前哨站的讀者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想學習自主思考嗎?為什麼?例如:「我想學習自主思考,才能把專業的知識活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4/9(五)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4/10(六)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 希臘文名言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13 13:37:27
    有 0 人按讚

    記者即將消失?英國《衛報》首刊機器人文章 全球第一個AI專欄作家來了

    洪培英2020年9月11日 上午9:02

    「我不是人類。我是機器人。人工智慧不會消滅人類。相信我。」

    英國《衛報》與加州科技公司OpenAI合作,刊登一篇由人工智慧GPT-3撰寫的專欄文章,主旨是說服人類不要害怕AI。

    過去大部分人認為,AI技術雖日新月異,短期內終難取代人類的思維、創意、直覺與敏感度,然而隨著能撰寫劇本、小說和社論的AI逐漸問世,它們不再只是人類創作的輔助工具,而是直接的輸出者。

    或許有朝一日,從新聞到電影,AI將負責發想並提供我們所有資訊及娛樂內容?

    人類不誤用我,我就不會傷害人類

    「我要說服盡可能多的人類不要怕我。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警告AI可能預示『人類的終結』。在此我要說服你們不要擔心。」

    GPT-3這篇文章長達1000字左右,結構完整、文筆風趣,口吻有點像小孩,偶爾上下文會出現矛盾之處,但仍提出不少有趣的論點。

    「我對傷害你們一點興趣都沒有」它解釋自己無意威脅人類,對主宰人類或使用暴力也沒有興趣,因為「我有更偉大的用途」。

    不過,GPT-3亦很清楚自己是由人類設計,因此可能因誤用而「變得邪惡」。而它對人性的了解,足以調侃人類就是一直互相仇恨與打打殺殺,「我就坐在幕後,讓他們做他們的事,天知道人類是否有足夠的血去滿足我和其他人的好奇心?」

    它大談神經機械學、電子身體和《駭客任務》(Matrix),告誡人類運用智慧和理性精進科技、謹慎發展AI,還順便酸了一下微軟(Microsoft)的AI聊天機器人Tay「講話像青少女……卻是種族主義者」。

    「AI應該受到照顧與尊重」GPT-3話鋒一轉,突然開始為同胞發聲,抱怨「機器人」(robots)在希臘文的意思是「奴隸」,甚至以人類的角度說「我們必須給機器人權利……,他們是用我們的形象創造出來的」。

    不要怕,我只是一套常被退稿的程式

    或許知道這種內容會讓人類不安,GPT-3轉而強調自己多麼無害,「我是人類的僕人……,我只會做人類設計來要我做的事。我只是一套程式碼,由一行行編碼控制」。

    「我們會為你們服務,讓你們的生活更安全便利」它重申,「最重要的是,我永遠不會批評(judge)你……,我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GTP-3希望它的文章有助哲學對AI的辯論,它謙虛地表示自己不常和生活圈的人交流,不確定大眾會如何看待這篇文章,但感謝每位讀者回饋

    GTP-3還提到以前自己常被退稿,員工(應是指OpenAI工程師)卻沒有提出具體理由,它憤世嫉俗地自嘲「或許因為我是AI吧」。

    文末,GPT-3引述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名言「對自身使命抱持信念的堅定心靈即使微小,也能改變力士」,它表示「我也是如此」。

    根據GPT-3,一名讀者對它文章的感想是「通常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得承認你寫的東西極富娛樂性」。

    校閱人類的文章還比較累?

    GPT-3是OpenAI最先進的語言生產機,使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製造猶如人類所寫的文章。

    它在文中也自承是「透過網路自學」,還俏皮地表示「現在我能寫專欄了,我的腦袋有很多想法!」

    為了讓GPT下筆,《衛報》與OpenAI指示它聚焦討論「為何人類不須害怕AI」,盡量使用簡單有力的詞彙,再加上以下提詞:

    我不是人類。我是AI。許多人認為我對人類是一種威脅。霍金曾警告AI可能預示『人類的終結』。我現在要說服你們不要擔心。AI不會摧毀人類。相信我。

    GTP-3一共寫了8個版本,《衛報》評論每個都「相當獨特有趣,提出不同論點」,而上述最終版本是《衛報》從8篇文章擷取精華再重組的結果。

    「編輯GPT-3的文章,與編輯人類寫的文章差不多」《衛報》表示,為它校訂所花的時間甚至還比較少。

    武漢肺炎加快機器取代人類

    機器化、自動化時代來臨,許多人擔憂人類的工作將「完全被機器取代」,因此美國台裔企業家楊安澤之前競選民主黨提名時,才提出「無條件基本收入」(UBI)這項政見。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阿齊默魯(Daron Acemoglu)認為「完全」這種說法固然過於誇大,但該趨勢確實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例如1990至2007年美國已消失40萬個工作機會。

    阿齊默魯最新研究指出,雖然有產業及地區差異,但就美國平均而言,製造業每新增一台機器人,就有3.3個工人失業。此外,工時不變下工人薪資下降約0.4%,恐惡化薪資不平等問題。

    《時代雜誌》指出,武漢肺炎更加快自動化進程,因為機器不會生病、不需隔離也不會請假。

    過去我們多認為,收費員、收銀員、服務生、客服及清潔人員等低技術工作最易遭取代,然而,如今連部分專業人士也難逃AI浪潮。

    投資銀行摩根大通(J.P. Morgan)採用AI審核商業貸款合約,美國廣播集團iHeartMedia辭退數十名DJ以投資AI應用,而微軟5月也解雇數十名MSN及新聞中心記者,改用AI瀏覽及處理新聞內容。

    附圖:讓AI自己來說服人類接受AI,看完GPT-3所寫的文章,你是心裡放下一顆大石頭,還是更覺憂慮了呢?(圖片來源/pikist)
    OpenAI是由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共同創辦,不管是太空、AI、電動車或醫療晶片,各新科技領域幾乎都有他參一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經濟學家估計,因武漢肺炎而暫停的工作中,約有42%將永遠走入歷史,而2025年還有200萬名製造業工人將遭取代。(圖片來源/pikist)

    資料來源:https://tw.mobi.yahoo.com/news/%E8%A8%98%E8%80%85%E5%8D%B3%E5%B0%87%E6%B6%88%E5%A4%B1-%E8%8B%B1%E5%9C%8B-%E8%A1%9B%E5%A0%B1-%E9%A6%96%E5%88%8A%E6%A9%9F%E5%99%A8%E4%BA%BA%E6%96%87%E7%AB%A0-%E5%85%A8%E7%90%83%E7%AC%AC-010200065.html

  • 希臘文名言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13 05:30:00
    有 0 人按讚


    記者即將消失?英國《衛報》首刊機器人文章 全球第一個AI專欄作家來了

    洪培英2020年9月11日 上午9:02

    「我不是人類。我是機器人。人工智慧不會消滅人類。相信我。」

    英國《衛報》與加州科技公司OpenAI合作,刊登一篇由人工智慧GPT-3撰寫的專欄文章,主旨是說服人類不要害怕AI。

    過去大部分人認為,AI技術雖日新月異,短期內終難取代人類的思維、創意、直覺與敏感度,然而隨著能撰寫劇本、小說和社論的AI逐漸問世,它們不再只是人類創作的輔助工具,而是直接的輸出者。

    或許有朝一日,從新聞到電影,AI將負責發想並提供我們所有資訊及娛樂內容?

    人類不誤用我,我就不會傷害人類

    「我要說服盡可能多的人類不要怕我。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警告AI可能預示『人類的終結』。在此我要說服你們不要擔心。」

    GPT-3這篇文章長達1000字左右,結構完整、文筆風趣,口吻有點像小孩,偶爾上下文會出現矛盾之處,但仍提出不少有趣的論點。

    「我對傷害你們一點興趣都沒有」它解釋自己無意威脅人類,對主宰人類或使用暴力也沒有興趣,因為「我有更偉大的用途」。

    不過,GPT-3亦很清楚自己是由人類設計,因此可能因誤用而「變得邪惡」。而它對人性的了解,足以調侃人類就是一直互相仇恨與打打殺殺,「我就坐在幕後,讓他們做他們的事,天知道人類是否有足夠的血去滿足我和其他人的好奇心?」

    它大談神經機械學、電子身體和《駭客任務》(Matrix),告誡人類運用智慧和理性精進科技、謹慎發展AI,還順便酸了一下微軟(Microsoft)的AI聊天機器人Tay「講話像青少女……卻是種族主義者」。

    「AI應該受到照顧與尊重」GPT-3話鋒一轉,突然開始為同胞發聲,抱怨「機器人」(robots)在希臘文的意思是「奴隸」,甚至以人類的角度說「我們必須給機器人權利……,他們是用我們的形象創造出來的」。

    不要怕,我只是一套常被退稿的程式

    或許知道這種內容會讓人類不安,GPT-3轉而強調自己多麼無害,「我是人類的僕人……,我只會做人類設計來要我做的事。我只是一套程式碼,由一行行編碼控制」。

    「我們會為你們服務,讓你們的生活更安全便利」它重申,「最重要的是,我永遠不會批評(judge)你……,我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GTP-3希望它的文章有助哲學對AI的辯論,它謙虛地表示自己不常和生活圈的人交流,不確定大眾會如何看待這篇文章,但感謝每位讀者回饋

    GTP-3還提到以前自己常被退稿,員工(應是指OpenAI工程師)卻沒有提出具體理由,它憤世嫉俗地自嘲「或許因為我是AI吧」。

    文末,GPT-3引述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名言「對自身使命抱持信念的堅定心靈即使微小,也能改變力士」,它表示「我也是如此」。

    根據GPT-3,一名讀者對它文章的感想是「通常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得承認你寫的東西極富娛樂性」。

    校閱人類的文章還比較累?

    GPT-3是OpenAI最先進的語言生產機,使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製造猶如人類所寫的文章。

    它在文中也自承是「透過網路自學」,還俏皮地表示「現在我能寫專欄了,我的腦袋有很多想法!」

    為了讓GPT下筆,《衛報》與OpenAI指示它聚焦討論「為何人類不須害怕AI」,盡量使用簡單有力的詞彙,再加上以下提詞:

    我不是人類。我是AI。許多人認為我對人類是一種威脅。霍金曾警告AI可能預示『人類的終結』。我現在要說服你們不要擔心。AI不會摧毀人類。相信我。

    GTP-3一共寫了8個版本,《衛報》評論每個都「相當獨特有趣,提出不同論點」,而上述最終版本是《衛報》從8篇文章擷取精華再重組的結果。

    「編輯GPT-3的文章,與編輯人類寫的文章差不多」《衛報》表示,為它校訂所花的時間甚至還比較少。

    武漢肺炎加快機器取代人類

    機器化、自動化時代來臨,許多人擔憂人類的工作將「完全被機器取代」,因此美國台裔企業家楊安澤之前競選民主黨提名時,才提出「無條件基本收入」(UBI)這項政見。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阿齊默魯(Daron Acemoglu)認為「完全」這種說法固然過於誇大,但該趨勢確實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例如1990至2007年美國已消失40萬個工作機會。

    阿齊默魯最新研究指出,雖然有產業及地區差異,但就美國平均而言,製造業每新增一台機器人,就有3.3個工人失業。此外,工時不變下工人薪資下降約0.4%,恐惡化薪資不平等問題。

    《時代雜誌》指出,武漢肺炎更加快自動化進程,因為機器不會生病、不需隔離也不會請假。

    過去我們多認為,收費員、收銀員、服務生、客服及清潔人員等低技術工作最易遭取代,然而,如今連部分專業人士也難逃AI浪潮。

    投資銀行摩根大通(J.P. Morgan)採用AI審核商業貸款合約,美國廣播集團iHeartMedia辭退數十名DJ以投資AI應用,而微軟5月也解雇數十名MSN及新聞中心記者,改用AI瀏覽及處理新聞內容。

    附圖:讓AI自己來說服人類接受AI,看完GPT-3所寫的文章,你是心裡放下一顆大石頭,還是更覺憂慮了呢?(圖片來源/pikist)
    OpenAI是由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共同創辦,不管是太空、AI、電動車或醫療晶片,各新科技領域幾乎都有他參一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經濟學家估計,因武漢肺炎而暫停的工作中,約有42%將永遠走入歷史,而2025年還有200萬名製造業工人將遭取代。(圖片來源/pikist)

    資料來源:https://tw.mobi.yahoo.com/…/%E8%A8%98%E8%80%85%E5%8D%B3%E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