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希波克拉底理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希波克拉底理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希波克拉底理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希波克拉底理論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篇來自NY Times上針對英國學者埃莉諾·克萊格霍恩(Elinor Cleghorn)新書《不健康的女人》所做的書評,帶我們重新檢驗在現代醫學的發展過程之中對於「正常」的標準是如何建立?這當中如何忽視了女性的基礎生理差異?以及這樣的偏見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而透過這篇書評,我們也應警惕自己對...

  • 希波克拉底理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19 16:20:07
    有 94 人按讚

    這篇來自NY Times上針對英國學者埃莉諾·克萊格霍恩(Elinor Cleghorn)新書《不健康的女人》所做的書評,帶我們重新檢驗在現代醫學的發展過程之中對於「正常」的標準是如何建立?這當中如何忽視了女性的基礎生理差異?以及這樣的偏見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而透過這篇書評,我們也應警惕自己對於知識或是常識應抱有批判與檢驗的能力,特別應該要抱有最基本從性別批判的角度,不要什麼都習以為常、理所當然。

    ----------------------------------
    為了識別疾病,你必須知道健康是什麼樣子——什麼是正常的,什麼是不正常的。直到最近,醫學研究還普遍將「正常」偏向以白人男性作為校準。這樣的病人,像電影裡那樣——也是像教科書裡那樣——捂著胸口來到急診室,醫生會立即評估是否是心臟病發。但是,女性患心臟疾病並不總是直觀地伴隨著胸痛。一名在同一個急診室自述頭暈、噁心和心跳加速的呼吸困難的女性可能會被送回家,並被告知要放鬆,她的痛苦被認為是情緒導致的,不是心臟的問題。

    心臟病有明確的指徵和經驗證有效的診斷工具。當女性的癥狀不太清晰或難以量化時——疲勞、眩暈、慢性疼痛——排除心臟病的傾向就會增加。在《不健康的女人》中,英國學者埃莉諾·克萊格霍恩(Elinor Cleghorn)直言不諱地指出了性別偏見對女性健康的潛在影響:「醫學一直堅持將『女性特點』——以及廣義來講所有成年女性——病態化。」

    克萊格霍恩從西方醫學的角度闡述了她的論點,從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開始,他將醫學重新聚焦在身體的失衡上,而不是神的意志上。希波克拉底明白女性的身體與男性的身體不同,但在他看來,以及後來的幾千年裡,這些差異可以歸結為一個器官:子宮。女人的作用是生育;如果她不舒服,那可能是她的子宮惹的禍。一位羅馬作家將子宮描述為「動物體內的動物」,它有自己的胃口和在身體中遊盪以尋求滿足的能力。大多數女性的痛苦都可以歸結為「歇斯底里」(hysteria),該詞源自希臘語中的子宮。克萊格霍恩指出:「未在使用中的子宮使女性發火和難過的理論與醫學本身一樣古老。」結婚和做母親是標準的治療方法。由於人們以基督教的眼光看待希波克拉底醫學,女性的生理結構也額外背上了原罪的重擔。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210611/unwell-women-elinor-cleghorn/zh-hant/?fbclid=IwAR0eicgWtz6BQ0yZmgKg4Iut6RDkzkpt2cNZmQer8Q3D2PFRWDIyZi4pgdE

  • 希波克拉底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27 15:08:46
    有 66 人按讚

    #閱讀筆記
    #正午惡魔

    英國詩人愛德華楊形容憂鬱症是「內心的陌生人」,《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也曾經把憂鬱症具象化地寫進她的書裡,它變成一種魔界生物,叫做「催狂魔」;本書作者安德魯所羅門則形容憂鬱症是「正午惡魔」,即使在陽光燦爛的正午,始終如影隨行的憂鬱魔影也不會消失。

    一般人都會有的憂鬱情緒並不等於憂鬱症。憂鬱症究竟是怎樣的感覺?本書作者身兼重度憂鬱症患者與臨床心理學教授,他把這種病定義為生命力的喪失,「憂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是生命。」無論如何,憂鬱症可能是人類歷史迄今最複雜的一種疾病,它是來自於生理或心理,後天或遺傳?目前都無法下定論,而且每個憂鬱症患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也都不一樣,就像雪花一般,都是獨一無二的。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之後,憂鬱症的最新科學發展呼應了西元前五世紀希波克拉底的主張:憂鬱症是大腦的疾病,可用口服藥來治療;只是在兩千五百年前還沒有百憂解,所以希波克拉底開的藥方是曼陀羅和藜蘆,病因也從當時的「黑膽汁過盛」進化到如今的神經傳導物質缺乏。但另一方面,關於憂鬱症的社會理論也依然呼應同樣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的看法,認為這是靈魂的疾病。兩派觀點一直以來就吵吵嚷嚷,直到今日仍然爭論不休。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對於憂鬱症的認識,就像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一樣仍在啟蒙皆段,在21世紀的今天,對憂鬱症的治癒就像對太空的開發一樣,或許並沒有進展多少。

    安德魯所羅門同時也是獲獎無數的《背離親緣》作者,他因為身為同志而想去了解所有異常的孩子在成長中的傷害而寫了這本書,同樣的,他也因為自身的憂鬱症太過痛苦而不得不對這種病症進行各種研究而寫了《正午惡魔》,此書從文化、歷史、政治、經濟、演化、醫學、心理、族群、性別……..各種不同的領域來探討憂鬱症,兼談因抑鬱帶來的上癮症與自殺,以及各種治療方法與另類療法,甚至包括巫術;厚厚數十萬言,是作者寫給自己的安魂曲。他花了五年的時間,從他自己崩潰的經驗談起,同時進行種種調查採訪,觸及其他憂鬱症患者的故事,寫成了這部鉅作。他形容這種病是「世上最寂寞的戰役」,而他給所有憂鬱症患者的建言是:「無論感覺多糟,你必須盡你所能活下去,即使你當下能做的只有呼吸。」至於我們可以為罹患憂鬱症的親朋好友做什麼?他的回答很簡單:「減輕他們的孤獨。」

    對許多人來說,罹患憂鬱症彷彿是被上帝放逐,無比荒涼,甚至有人形容這種病像是「覺得自己已經死了,只是屍體還沒有被別人發現」,這樣的感覺太令人心痛。我們的身旁總有朋友正與憂鬱症進行長期的對抗,或是原本開朗的人正在墜入黑暗的深淵,而誰也不敢說自己可以永遠與這種病症絕緣,或許它一直潛伏於我們的大腦或心靈某處,像催狂魔一樣等著有一天現身,成為最燦爛的正午陽光也無從消解的惡魔。

    因此,對於憂鬱症若能有更多的了解,也就有助於我們可以更知道如何與得到這種病症的朋友相處,甚至與日後可能也需要被了解的自己相處。而這本書對於憂鬱症有全面的解析,能夠幫助我們一探迷霧。安德魯所羅門也說,他寫作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提供有用的資訊,讓大家理解這種疾病,同時也要讓所有正與憂鬱魔影博鬥的人們知道,自己其實並不孤獨。

    .
    🌱本文刊於聯合副刊‧周末書房 / 110.03.27(六)

    出處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5345957

    標題:世上最寂寞的戰役
    作者:#彭樹君

    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
    .

  • 希波克拉底理論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26 08:04:45
    有 356 人按讚

    譚新強:科興疫苗新春抵港洗塵宴

    香港疫情雖仍未清零,但似已受控,壓至每日約平均20宗確診以下,所以限聚令可稍有放寬。周三晚我約了一些朋友到陸羽茶室吃頓春茗,12人分為3枱,有點不方便,但保持社交距離仍是必須的。今次聚會請了盧毓琳教授,他是科興的獨立非執董,所以我就把今次宴會稱之為「科興疫苗新春抵港洗塵宴」。

    盧教授在今次成功把科興疫苗帶到香港出了很多力,的確勞苦功高,值得表揚。盧教授解釋說在過去香港極少引進內地疫苗,所以今次要做的教育和解釋測試數據工作很多,才可令到香港政府和專家們放心,且整個出入口的法律和物流程序非常複雜,第一批疫苗能在上周抵港已幾乎是奇蹟!

    席上好幾名朋友已搶先為年長家人預約下周接種疫苗,他們也會順道接種。他們都說科興疫苗非常受歡迎,只數小時內,預約已經爆滿。我不夠資格預約,仍在大費周章找個可帶挈我陪伴接種的年長親戚朋友!

    不少人對各種不同疫苗的安全性和效率數據都感覺混亂,當然不會錯過今次難得機會,向盧教授請教一下。他解釋,選擇疫苗的首要考慮因素必定是安全性,其次才是效率。我絕對同意,這亦符合所有醫生宣誓跟從的希波克拉底誓辭(Hippocratic Oath):「First do no harm(首先不要製造傷害)!」

    科興疫苗採滅活技術 嚴重過敏概率低

    科興用的是最傳統、超過百年歷史的滅活技術,理論上對所有可出現的副作用較了解,測試結果亦顯示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概率非常低,只約一百萬分之一,接種後的各種反應,包括發燒、疲倦和疼痛等,一般都比較輕微。當然大家最關注的是科興疫苗在巴西臨牀測試的結果似乎稍欠人意,總有效率只約50.4%。對比BioNTech疫苗超過90%的有效率,的確低很多;但BioNTech疫苗採用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是全新技術,長期副作用實在尚未清楚,接種後反應一般較嚴重,過敏反應出現頻率亦稍為高一點,但仍然非常安全。

    盧教授指出,每個地方測試的方法和樣本選擇都有不同,未必可直接比較,且今次緊急疫苗研發和測試實在太急,所以科興仍在梳理和分析數據,仍未能發布綜合所有地方測試的整體結果。參加這次巴西科興疫苗測試的主要是前線醫護人員,他們接觸到的病毒量肯定比一般人高很多,所以即使接種了疫苗,受感染的機會仍必然較高。這解釋也頗合理,在土耳其的另一測試(較小型),參加的應非全為醫護人員,有效率就高達91%。最重要一點是防止死亡有效率近100%,防止重症都有75%,只是防止所謂輕症狀和無症狀效率則較低。

    不同地方測試方式不同 未必可直接比較

    除此之外,盧教授沒有說,但我實在有點懷疑巴西的測試和數據報告,都有可能有點被政治化,大家要記得巴西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是一個特朗普鐵粉,亦是一個不懂科學,只懂玩弄民粹的狂人政客。他自欺欺人的治疫政策跟特朗普一模一樣,也是徹底失敗,總確診和死亡人數都是全球第三,高於人口比例好幾倍,這亦是科興選擇到巴西進行測試的原因之一,因為中國治疫太成功,已不夠個案進行測試。在過去,博索納羅一直對中國有敵意,批評中國企圖侵佔巴西多個主要行業。他更在多月前,測試仍未完成時,已公開表示對中國疫苗有懷疑,且表明將不會訂購。博索納羅當然想奉承美國,訂購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等疫苗,但無奈美國非常自私,未必會允許供應大量疫苗給巴西,所以最後巴西仍需採購中國疫苗,中國不記仇仍願意供應,已算大方。

    當然中國研發的COVID疫苗其實不止一種,在不同測試階段的應超過十種。只滅活技術的最少都有科興和國藥兩種,康希諾更同時研發使用mRNA和Viral Vector(病毒載體)技術的疫苗。我不是專家,但從所見數據,國藥疫苗有效率似乎比科興略高,有72.5%。

    未能早日與內地通關 港經濟續衰退

    我當然問盧教授,為何香港不加訂國藥疫苗?盧教授表示中國疫苗出口是有限制的,由外交部決定,一般做法是每個地區只供應一種疫苗,以防浪費資源和減少混亂。我明白這道理,但我仍希望中央體諒香港的艱苦處境,如有需要,可以破例容許國藥疫苗來港。中國內地疫情控制得好,內循環經濟規模龐大,所以或許通關旅遊的迫切性較小,但香港是一個開放型小經濟體,對旅遊和各方貿易的倚賴非常高,如疫情再拖延半年或更長,未能早日通關,那麼香港經濟將繼續衰退,失業率亦將不能快速下降。

    據聞內地通關標準為每日確診10宗以下。第四輪lockdown(封城)已歷時兩個月,仍未能達標,所以我更相信香港必須加速接種疫苗才有機會成功。宏觀一點,我甚至相信昔日很多國家的visa-free無限額旅遊政策,已一去不復返。不少人已在討論利用數碼技術的「疫苗護照」(vaccine passport),記載着每個旅客的病毒測試結果和接種疫苗記錄等健康資料。我預測即使廣泛接種疫苗後,國際通關前仍將有不少有關疫苗接種互認的爭議。中國較大方和科學化,會較易接受外國疫苗的有效性,但西方充滿歧視,會否接受中國疫苗則是另一回事。

    各國放水難救窮人 反益富人

    本來BioNTech的疫苗也應昨天抵港,但突然宣布將延期,暫未有詳細解釋,亦未有最新時間表。這當然是個壞消息,但其實我也不覺太意外,我早已多次指出西方國家在今次疫情的表現非常差和自私。由錯誤地容許反科學、反人道民粹主義領導政策,因而疫情失控,導致嚴重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唯一對策竟然是狂印鈔票,谷起股票,命就救不了,對失業工人幫助也不大,但對富人就反而非常好!非常贊同大摩資產管理總策略師Ruchir Sharma的精準觀察,現今美國經濟政策是「Capitalism for the poor, Socialism for the rich」,死未!

    科學昌明,無論哪一種技術,疫苗發展速度突飛猛進,不到一年已有多種疫苗面世,在多國獲得緊急使用的批准。但由於西方治疫失敗,加上近年民粹主義、國家主義、本土優先等等新勢力堀起,其實都只不過是醜陋種族主義的化身,所以就出現西方各國爭相囤積遠超過人口需求數倍以上疫苗的超難看食相。最離譜是加拿大,竟然「乞兒兜拿飯食」,把本已捐進聯合國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疫苗庫COVAX,用高價買回來使用。至今,90%以上疫苗接種都是在發達國家,最窮的70個國家,基本上完全未獲配合任何疫苗。

    最自私和霸道的仍是美國,連歐洲盟國都收不到足夠美國疫苗,出現嚴重短缺情况。現在不少東歐國家如匈牙利、塞爾維亞和捷克等,已開始使用中國疫苗,連歐盟都被迫開始考慮使用中國和俄羅斯疫苗。

    香港已算聰明,寧願從原先發明COVID mRNA疫苗的BioNTech直接訂貨,企圖繞過輝瑞,以為這樣做法就可逃避美國魔掌。首先雖然此技術應該確是BioNTech主要發明出來的,但他是小公司,所以必須倚靠輝瑞的大量資源來完成R&D和尤其大規模測試,BioNTech亦不可能有大量工廠產能。在中國確找到復星為合作方,但估計IP仍主要屬於BioNTech和輝瑞。今次交貨到香港的延誤,我不知道是何原因,德國那邊出問題,歐洲缺貨,還是美國干預,都有可能。

    阿斯利康疫苗測試不足 港府應撻訂

    香港訂了第三種阿斯利康(AstraZeneca)跟牛津共同研發,運用同樣較新病毒載體技術的疫苗。香港人崇拜英國,聽到牛津,當然馬上肅然起敬。但不幸今次似乎所託非人,阿斯利康疫苗的有效率雖然不錯,但因測試做得不好和不夠,在美國和瑞士仍未獲批准,更差的是在歐洲多國都有年齡上限的建議,在意大利和比利時,上限只是55歲!WHO勉強批准任何年齡人士使用,解釋是很多發展中國家沒有選擇的「奢侈」。COVID當然對長者影響較大,65歲都用不到的疫苗,真的要粗口一點講句「有Q用」!我建議香港政府應考慮撻訂,改訂似乎較新和較好,同樣病毒載體技術,一針過的強生(Johnson & Johnson)疫苗。

    西方自私囤積疫苗 損人不利己

    西方實不應自私囤積疫苗,損人不利己。估計幫助全球發展中國家接種疫苗只需350億美元,對比西方已花掉I7萬億美元刺激經濟,微不足道,况且幫助他人也是幫助自己,如發展中國家控疫失敗,亦代表全球將不能杜絕疫情,變種病毒可隨時急速蔓延,全球經濟亦將受影響。

    在最近一次《金融時報》訪問中,連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提醒西方應趕急捐贈疫苗到發展中國家,以防中國和俄羅斯以不明有效性的疫苗外交政策得逞!這個說法當然是惡意詆毀中國,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這種無理抹黑亦會令西方加速失去道德高地。

    (中環資產持有康希諾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https://m.mingpao.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14279835120&issue=2021022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