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表演藝術
昨晚,非常興高采烈地,完成了第二次屬於自己的專場。各路好友聚首一堂,坐無虛席,實在感激。與其說這是一個演出,倒不如稱之為一個派對。一個派對,就是 Just For Fun!
曲終人散,卻也收到很多祝賀的訊息,很欣慰地知道大家也得到了一個興高采烈的晚上,而當中也有不少非常有深度的評價。...
談表演藝術
昨晚,非常興高采烈地,完成了第二次屬於自己的專場。各路好友聚首一堂,坐無虛席,實在感激。與其說這是一個演出,倒不如稱之為一個派對。一個派對,就是 Just For Fun!
曲終人散,卻也收到很多祝賀的訊息,很欣慰地知道大家也得到了一個興高采烈的晚上,而當中也有不少非常有深度的評價。 ' 假如天才不是生於這個人人都能成名15分鐘的時代,他也許不需要搔首弄姿地加插moon walk、popping等誇張的肢體表演,來滿足大眾對「娛樂」的預期。天才的生命是輕盈的,他的使命應該是專注做好音樂,世界冠軍的名譽不應成為宣揚口琴樂器的責任。' - Bart Wong
在音樂路上,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 的身分雖給予自身極大的自由度,卻要經常孤身一人,為自己訂立方向。從古典(Classical music),走過流行音樂 (Pop)、節奏布魯斯 (R&B)、藍調 (Blues)、探戈 (Tango)、放克 (Funk)、爵士 (Jazz),再回到古典。目標貫徹始終,就要把口琴藝術帶到另一個層次,跳出小眾,跳出幕後,獨當一面。
這數月來,我擔當起一個娛樂者 (Entertainer) 的角色,以一把口琴,一支麥克風,想盡辦法拉攏觀眾們一小時的集中力。我的演出不再只是清一色的古典;自我陶醉的爵士。一場演出,加入所有可能的曲風,互動的台詞,更加入肢體表演的元素,為的,只是要不斷給予觀眾無間的感觀刺激。同一首Spain,在不同的表演哲學背後,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兩首曲目。
在這個時代,我不得不否認,這種重娛樂性大於藝術層次的演出,對於推廣,是更直接有效的。在研究表演藝術之際,亦發現很多偉大的娛樂者如Micheal Jackson、James Brown、梅艷芳等等在台風上驚人的造藝,為我在音樂以外開啟了一扇大門。
不錯,我承認,這層面的表演藝術和音樂是沒有瓜葛的。反之,這更可以說成一種間接地壓抑音樂性的元素。所以,這一直是我最重大的思考課題。
昨天晚上,是我首次把這一種表演模式,帶到香港的舞台上,希望小試牛刀,尋求一個答案。相信,無論對於是否熟悉口琴藝術的朋友,昨晚都是一個小炸彈,或是驚喜;或是疑惑;或是滿足。
答案,尚未揭曉。而當下,先要把音樂性、表演性同時推到自己的極限。相信假以時日,自有分曉。
布魯斯口琴 在 臺灣國樂團 NC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簧的世界-口琴也有滄桑浪人以外的故事】
口琴(Harmonica),是演奏者用嘴吹氣或吸氣,使金屬簧片振動發聲的多簧片樂器;在樂器分類上也屬於自由簧的吹奏樂器。
口琴的起源眾說紛紜,文獻紀錄顯示可能是中國的笙於18世紀傳入歐洲之後,提供了自由簧吹奏樂器的理論基礎,因此最早為1821年柏林的腓得烈•布希曼(Friedrich Buschmann)製作了現今口琴的原型。
目前口琴的種類,隨著吹奏功能的不同,可以分成全音口琴、十孔口琴(或稱布魯斯口琴)、半音階口琴、複音口琴和合奏用口琴等數種形制。
在台灣口琴的普及化,可以追溯到日本治台期間的引入,台灣光復初期口琴幾乎是全民人手一把的隨身樂器,連原住民的不少長老們,也用口琴來吹奏傳統古調自娛。
(以上由「簧的世界」音樂會導聆 吳榮順教授 撰文)
-----------------------------------------------------------------------------------
以「笙簧類」樂器為主軸,匯集知名笙演奏家、口簧琴演奏家、管風琴演奏家等,將這古老的「笙簧類」靈魂,散發戲劇性的多彩張力,賦予讓人耳目一新的當代生機。
指揮/閻惠昌
音樂學者、導聆/吳榮順
笙/翁鎮發、楊心瑜(2014絕世好笙音優勝者)、李俐錦
口琴/張筑婷 管風琴/王乙聿
口簧琴/鄭光博、江明清、江維靈
臺中達觀國小口簧琴隊
臺灣國樂團
2015/1/9(五)19:30 國家音樂廳
「簧的世界」
趕快購票去--!!
http://ppt.cc/aSR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