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市場主流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市場主流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市場主流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市場主流英文產品中有29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珍珠奶茶已經不只是臺灣各地手搖店必備品項,而成為國際知名、儼然是代表臺灣文化的飲品。我們也不難注意到,在其他國家,珍珠奶茶成為日常消費文化一部分的在地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反應當地社會文化特色的創意料理方式。珍珠奶茶全球化現象的視角,也提供我們從中進一步看見物與文化認同動態交織過程。讓我們藉由 端傳媒...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萬的網紅蔡英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近這段時間,謝謝大家關心能源轉型和環境議題,今天小英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上,完整說明了執政黨的立場。 說明的內容有點多,但請大家幫忙多多將影片分享出去,能源轉型與環境議題是攸關台灣未來的大事,我們都需要理性思考,然後共同面對。 00:00 ▌福島核災後反核四成為主流民意 2011年福島核災的...

市場主流英文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17:19:29

《疫情下的最大贏家--串流媒體》 投稿人|林宏廷 校正|沈子晴 ❙串流媒體是什麼? 串流媒體英文翻譯為stream media,是配合現代人們網路播送收看的需求而設計。顧名思義此技術是將多媒體資料壓縮後,透過網際網路使資料分組如水流一般,分批傳送至用戶端。有別於傳統的傳輸方式,不須在使用前下載整...

市場主流英文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5:40:32

#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3/27-4/2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 52台由華視遞補 引發國民黨批評  根據中央社報導,中天新聞台去年因為製造假新聞等事由被NCC不予換照,52台也因此空窗好幾個月。  而NCC於本週三通過了華視遞補52台的申請,引發國民黨立委的批評。  立委費...

  • 市場主流英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3 16:20:57
    有 105 人按讚

    珍珠奶茶已經不只是臺灣各地手搖店必備品項,而成為國際知名、儼然是代表臺灣文化的飲品。我們也不難注意到,在其他國家,珍珠奶茶成為日常消費文化一部分的在地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反應當地社會文化特色的創意料理方式。珍珠奶茶全球化現象的視角,也提供我們從中進一步看見物與文化認同動態交織過程。讓我們藉由 端傳媒 記者 張妍 的這篇報導,了解珍珠奶茶在美國興起與普及的過程,以及這項飲品對於亞裔美國人思考認同的不同意涵。

    --------
    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珍珠奶茶全球化的學者張馨瑋對端傳媒說,珍珠奶茶在世界上遍地開花與台灣的資本和移民密不可分。「有一批台灣移民,最初跟著資本的走向,走到了香港和大陸,用加盟等形式開奶茶店,教育出第一批消費者,並為大陸後來誕生本土奶茶品牌提供靈感。這些消費者出國之後,依然將奶茶當作他們的日常消費選項,帶動了全球市場的興旺。」

    「另外一批台灣移民,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移民政策更開放之後來到美國,從事餐飲謀生。珍珠奶茶曾經是台菜小吃店裏的『隱藏菜單』,只有熟客才會點——就是台灣移民二代小時候喝奶茶的樣子。」張馨瑋補充,「台二代介紹了自己的同學、朋友喝,越傳越廣。他們也開始借奶茶思考自己的身份,創造關於奶茶的歌、MV。這和2000年左右亞裔文化向北美流動一樣,包括Kpop、壽司、日本拉麵,都成為潮流文化。」

    美國西海岸的珍珠奶茶被叫做「Boba Tea」,諧音台灣俗語「波霸」,因加州是台灣移民最初聚居的地方,恰印證了張馨瑋指出的路徑之一。在東海岸紐約、波士頓等地,由連鎖品牌做起來的珍珠奶茶叫做「Bubble Tea」,「bubble」源自手搖杯產生的泡沫。
    ...
    珍珠奶茶沒有亞裔移民的苦痛形象,而是時髦的、中產式的消費品,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亞裔移民向它靠攏。「所謂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包括55個國家移民過來的人,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族群都有。有錢人家的華人小孩,和過來打工的紐約非法移民的小孩,他們的共鳴,變成珍珠奶茶,變成在臉書裏大家都按讚的東西。不牽扯任何政治,不牽扯社會階層。」周成蔭說。
    ...
    張馨瑋在歐洲做調研時發現,歐洲消費者潛意識裏已將珍珠奶茶看作是「北美的」,「人們雖隱約知道這是亞裔飲料,但他們覺得這是美國的流行產品」。一方面因珍奶的形象通過Instagram、TikTok等社交軟件在英文世界傳播,被全球受眾看到;另一方面,它確實沒有在強調「東方吸引力」。

    「如果珍珠奶茶沒有進入美國,沒有成為許多美國年輕人的記憶,我不覺得它能夠全球化的這麼快。」張馨瑋補充。

    與此同時,人們製造了一個關於珍珠奶茶的新詞:波霸自由主義(Boba Liberalism)。這個詞是負面的,是對某一種喝著珍奶長大的亞裔年輕人的貶低。這些年輕人會用潮流文化符號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但在其他地方又尋求白人主流文化的接納,對於真正的亞裔議題,缺乏清晰的政治立場。
    (引用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922-international-us-taiwan-milk-tea/)

  • 市場主流英文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0 22:48:49
    有 129 人按讚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 市場主流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9:24:06
    有 122 人按讚

    [身痕文學]係喎,王家衞vs 金基德,比較文學。

    TLDR:玻璃杯as a metaphor。借來的空間,借來的時間。

    1. 實情睇過好多次,最初戲院上唔肯定有冇睇過,但VCD呀TVB呀有線呀睇咗N次。然後有年電影節都睇過,仲要係在旺角(朗豪)!

    2. 當然又係嗰句,唔同年紀睇有唔同體會。細個睇可能只係當黑社會片。大個少少,就梗係睇劉華同張曼玉在個電話亭打茄輪。

    3. 再大個啲,睇萬子同張學友雀館。或者係梅窩巴士,大角嘴麗華戲院等等嘅風情。(又,「今日我喺呢度賣魚蛋,聽日我喺中東賣飛彈!」,完全反映返當年中東局勢兩伊戰爭,結果到而家仲係阿富汗)

    4. 再大少少。扮文青睇咗2046 花樣年華 等等後,又睇返 《旺角卡門》,的確見到好多嘢已經有雛型。亦證明王家衞玩「商業」一樣係得。

    ===============================
    5. 唔係話「商業 vs 藝術」完全冇界線,但我嘅unpopular opinion係:好多人只係用「藝術」去掩飾自己嘅嘢唔掂。你寫得掂垃圾文識寫標題黨,先有資格講我不屑玩呢種遊戲。

    6. 早排連睇9套金基德,佢當然從來都冇玩到「商業」嘅遊戲,但我有理由相信佢一樣識玩。因為佢嘅電影就係好鍾意刻意誤導你,你以為會咁咁咁,就唔係。呢個亦表明佢知道一般「商業」電影嘅玩法,佢就特登唔玩,吹咩

    7. 你話王家衞唔計算咩?我覺得佢一樣好計算,正如我覺得金基德一樣充滿計算。只係人地計算嘅玩法唔同。佢地知道鬼佬想要乜。
    ==================================
    8. 正如最簡單最入門級嘅「xx as a metaphor」,我都寫過,金基德《慾海慈航/援交天使》嘅石頭(代表審判),或者係《漂流慾室/島》嘅魚鈎(代表控制),《情慾穿心箭/情弓》嘅弓箭(代表父權傳統),甚至係《感官樂園/空屋情人》嘅哥爾夫球棍(片名就係3-Iron,投閒置散嘅嘢)

    9. 《旺角卡門》呢?就係「玻璃杯」,玻璃杯代表嘅係「從良」,正常人嘅生活,心中嘅安寧,亦即係《吳清源》嘅棋局,《英雄》寫書法。劉華成日打爛晒啲杯(呢個象徵佢追求寧靜但偏偏人在江湖柏木由紀),張曼玉(表妹!)話唔想佢冇杯用,所以自己收起咗一隻,如果需要嘅可以去搵佢。意思已經講到好明。

    10. 《旺角卡門》仲有一個重點:「借來的時間」。呢個亦係《天若有情》(我知唔係王家衞)嘅主題,A Moment of Romance(英文戲名),歡情太暫,只求望一望,讓愛火永遠的高燒。正係劉華同吳倩蓮著咗草去澳門,先可以好似普通情侶咁安樂一陣,但好快已經有人拉返佢去現實。正如《旺角卡門》一樣,劉華同張曼玉去大嶼山依泣一陣,又係有江湖事拖返佢出嚟。只怨歡情何太暫,轉眼分離緣有限。

    11. 呢個亦係金基德《漂流慾室/島》嘅情節,正係大家朝不保夕先可以扑過不停愛恨纏綿,到真係齊齊幫間愛巢油油(代表安家生活)就冇戲唱了,男嘅孟浪女嘅控制慾,冇得玩的。

    12. 事實啲童話就係 自古美人如明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只講一句「從此快快樂樂生活落去」。因為冇「借來的時間」,冇外敵,就變咗為啲無聊嘢嘈了。結婚就係極唔浪漫嘅一回事,日日都係嘈塊廁所板放上定放低,或者阿仔讀邊間幼稚園。文藝作品中嘅男女係冇呢啲問題的,所以幾時都話,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冇乜嘢比生個B更加能摧毀一個女文青在你心中嘅印象。如果唔夠,生多個。你見到中學校花叫佢衰仔drink drink water,包你咩幻想都冇晒。
    =============================
    13. 係喎,其實夫子自道,當然我唔係自比王家衞。但你懂的,我亦唔使好多人睇,有2000個true fans撐Patreon已經好夠。我一樣識玩垃圾標題黨遊戲但我就真係 倦也悶 在某天已拒絶再玩。正如我唔會出嚟寫北京交易所,個撚個平時講到大陸嘢政策不能預計唔知佢想點,但忽然又中南海直線上身,又個個變身國師知晒之後幾百步棋想點。

    14. 正如我識玩考試遊戲,但襟芒四十幾歲人啦,仲去讀書咩。正如我都識玩辦公室白領遊戲corporate ladder,唔算好叻但叻過好多人啦,但一樣:

    15. 但我厭倦 倦也悶 在某天已拒絶再玩 (其實鍾意安全地帶版多啲,但唔識日文,而廣東話版填詞真係好)

    16. 當然啦,玩過而又唔太失敗,先可以講呢句。正如我入到港大,咪先可以話你知,「咪又係咁」「不外如是」。正如我出到本書,先可以話你知,「咪又係咁」「不外如是」。但就要試過先知嘛。

    17. 總之,《旺角卡門》好睇的!必睇!

    18. 都話,雅俗共賞,MK仔當黑幫片睇,少女睇劉華,男仔睇萬子,文青可以懷念舊香港。

    19. 我就憑弔我逝去嘅青春。
    ===============================
    20. 噢其實,《旺角卡門》講嘅亦都係「拒絶再玩」嘅故事。劉華早已厭倦呢啲仇殺生活,但正如上面講,人在江湖柏木由紀,明明佢想了無牽掛,但偏偏太多情。有個仲係想做大事想證明自己嘅馬仔烏蠅(張學友),有姑媽,有表妹。

    21. (劇透)最後劉華係搵到隻杯,但結局都係死咗。冇錯,就係死咗,先搵到心中嘅寧靜。呢個亦係金基德好多戲嘅主題:捨棄肉身然後得道。有時係死咗(《聖殤》,《春夏秋冬》嘅老憎),有時係魔幻化(《感官樂園/空屋情人》最後個磅變咗零)。

    22. 拿,都話比較文學!金基德vs王家衞。真係拎去寫論文都得。當然兩個導演其實唔太似,王家衞更加係一個「金句」導演,而且好多時都唔係拍現代。金基德粗糙好多,多數都拍現代,但始終都唔係好入到「主流」,你鬼佬都冇幾多個敢講自己好鍾意佢,特別呢幾年人人metoo.

    23. 睇就一定睇,有機會睇完寫多篇。但好多時呢啲「有機會寫」都最後冇寫。邊得閒?始終仲係未去到搵夠上岸唔使做啲錢多到用唔晒(否則使乜搞Patreon?)

    24. 最後大煞風景講多句,麥芽糖餅as a metaphor.張學友在大角嘴賣嘅魚蛋,一蚊串,1988年。你睇下而家一串魚蛋幾錢?呢啲就係尼克遜廢除金本位制嘅後果啦。

    ==============
    月頭訂最抵!一週年!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100,已經19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20/40年費VIP 送本人著作一本。
    ==============

  • 市場主流英文 在 蔡英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3-10 19:22:05

    最近這段時間,謝謝大家關心能源轉型和環境議題,今天小英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上,完整說明了執政黨的立場。

    說明的內容有點多,但請大家幫忙多多將影片分享出去,能源轉型與環境議題是攸關台灣未來的大事,我們都需要理性思考,然後共同面對。

    00:00 ▌福島核災後反核四成為主流民意

    2011年福島核災的震撼,不僅衝擊了日本,也衝擊了台灣,福島事件的畫面和傷痛,讓台灣人感受到「核災」如此可怕。

    也在那一年的8月,民進黨在「十年政綱」當中,正式把非核家園的主張,落實到現實政策的規劃當中,歷經數十年的努力,終於爭取到主流民意的支持,把核四工程擋了下來。

    02:26 ▌民進黨執政啟動能源轉型,推動三接也會保育藻礁

    2016年開始,我們啟動了能源轉型,讓綠電急起直追,全世界再生能源的廠商,都感受到台灣推動綠電的決心,也帶來大規模的投資。

    最近受到矚目的第三接收站,我們大幅修改前政府的232公頃開發面積,現在只剩下原規劃的十分之一,接下來,我們更規劃要成立基金,針對全台多處藻礁,推動系統性的保育工作。

    03:10 ▌能源轉型是共同目標,保護家園是我們的共同使命

    能源轉型是我們共同的目標,這不是路線之爭。天然氣和藻礁,是減煤、減空污和保育之間的權衡,是環保與環保之間的選擇。

    我們會要求行政部門和黨公職,持續和關心的團體、朋友溝通。保護家園是我們的共同使命,我們目標一致,只是選擇的實現方法或許有些不同。

    因此,請大家不要相互攻擊、不要相互傷害。抱持理性,努力溝通,我們一定可以共同尋求出解決之道,一起度過能源轉型這一關。

    04:50 ▌重啟核四並不可行

    另外,我們也注意到,最近重啟核四的聲音又出現了。我必須明確地告訴大家,核四絕對不是選項。

    第一,安全不可行。

    福島核災之後,核電廠耐震標準,已經變得更嚴格;核四過時的設計,早就不符合新的標準。且台灣位於地震帶,潛在風險不斷增加,工程上的風險,也令人憂慮。尤其是鄰近的台北市和新北市,都是人口稠密區,萬一發生事故,後果不堪設想。

    第二,耗資費時不可行。

    因為廠商已經解散、設備也停產了,不僅要跟總顧問重啟新約談判,過期設備也要汰舊換新。再加上地質調查的重新評估,以及立院預算審查,耗資巨大、曠日費時。更不要說,核廢料的處理和存放,到今天,都還是很難解的問題。

    06:31 ▌核四發電占比僅6.5%,然而太陽能發電占比已能超過6%

    即使排除萬難,讓核四兩台機組都發電,發電占比也只有大約在6.5%左右。然而,在目前的中午尖峰時段,太陽光電的占比已經超過6%;另外,風電也全力在追趕進度。

    透過全力推動能源轉型,光電、風電的比重逐步增加,大約五到六年的時間內,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可達到20%,再加上燃氣取代燃煤,也可以同步達到減碳、減少空污的目標。

    07:27 ▌加速推動能源轉型,讓台灣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模範生

    第一,要跟上淨零碳排的趨勢。今年元旦行政部門已加快腳步,歸納整理其他國家的減排路徑、方案和做法,並且啟動跟民間部門的溝通討論。

    第二,要更新綠能發展目標。國家能源轉型的總目標,不會停在2025年。我們因應環境變化,設定新目標,檢視並投入新的技術,幫助我們推動減碳成果。

    台灣正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團隊不僅要跨部會一起努力,更要結合政府、市場和民間的力量,爭取更多支持,讓再生能源發展能夠更順利。

    小英總統有信心,也有能力帶領國家,讓台灣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模範生,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 市場主流英文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1-16 21:30:12

    |移民理想國?新加坡:十步一監控? 移民港媽星洲建連儂牆險犯法「為下一代安穩值得放棄部份自由」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報告,在全球 180 個國家中,香港近年新聞自由大幅倒退,由 2002年時排名第18位,跌至2019年的第73位。不過新加坡則一直在下游位置,2019年排 151名,在東南亞多國中,甚至比俄羅斯和緬甸的排名還要低。反修例運動中,記者第四權角色在大眾眼中,再度被關注。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是港人所關注而珍惜的核心價值,倘若移民新加坡,我們要抱怎樣的心理準備?
    2006年的獨立媒體網站《網絡公民》(The Online Citizen)是新加坡少數的獨立傳媒。因為新加坡的主流媒體大部份由政府、或與政府有關連的公司控制,如新加坡最大報業集團、新加坡報業控股(Singapore Press Holdings)目前擁有11份報紙、16家雜誌社,幾乎壟斷當地報章出版與發行,包括英文《海峽時報》、華文《聯合早報》;另一控制電子廣播市場的Media Corp的股東,是新加坡主權投資基金淡馬錫控股。所以,在新加坡做「平權、反對派」議題的獨立媒體就更見困難。

    果籽 :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告別街舖】有人鬧$100紅豆沙搵笨 有人排足個半鐘 車仔麵店老闆娘:「終於輪到我揀客!」(果籽)(https://youtu.be/ZRxuvymM7j4)
    【臭豆腐烈女】喪母後拜師成全港唯一女師傅 獨門醃法不授徒:如果佢反骨我點交代 (https://youtu.be/nOnn7uQCxIw)
    【流浮山蠔民】養香港蠔50年收成等三年半 良叔獨撐蠔田捱到殘:阿仔唔接手冇人做 (https://youtu.be/zb-rYILQZms)
    【筲箕灣東大街】魚蛋河名店對決!名廚食評人實試 王林記魚蛋有水準 安利切腩似湯渣(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vYjGxQtbgxU)
    【九龍城老粥店】廣東撞粥賣足71年 結業再重開 第三代傳人:有信心保持招牌 (https://youtu.be/NA460vTgiq4)
    【借貸逾10億】葉玉卿以愛共闖「面子關」承認老公申請破產 (蘋果日報 ) (https://youtu.be/3Gle3Uo0WzI)

    #移民理想國 #籽想旅行 #移民 #新加坡 #監控 #連儂牆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 市場主流英文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8-25 12:00:00

    【贊助王炳忠自媒體 呼群保義撥亂反正】
    💰ECPAY贊助網址:https://p.ecpay.com.tw/91636 (網上轉帳、ATM、超商付款皆可,懇請多多支持)
    💰支付寶打賞帳號:13581883245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湾」
    🔥王炳忠官方微博:https://www.weibo.com/puchenwang
    ♦♦♦
    「21青」連線發起人王炳忠、蘇恆、林明正今(24)日上午與網路政論YouTuber寒國人共同召開記者會,力挺馬英九近日直指兩岸「首戰即終戰,美國不會來」的真相,並呼籲人民應與蔡英文「台獨暴衝」的路線切割。「21青」更要求,蔡英文應向人民坦承,自己在何種情境(scenario)下,會開啟上任以來已多次演練的逃亡計畫;馬先生也應站上歷史高度,告訴大家追求兩岸和平發展、累積互信,爭取和平統一的最後希望。

    王炳忠說,很多人認為馬英九卸任後才說真話是「馬後炮」,其一手栽培的市議員及青年團對他也不支持或甚至隨民進黨批馬,也只能算是他「自作自受」,但不論如何,還是應該支持他說出多數人「不願面對的真相」。

    王炳忠批評,蔡英文說「和平不能靠卑躬屈膝」,但和平更不能靠挑釁暴衝,遵循憲法也絕非「卑躬屈膝」,何況事實是蔡英文走急獨,搞出「中華民國台灣」對抗「中國」的違憲「兩國論」,更與外交部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暗指「中華民國」是贅字,推動法理台獨昭然若揭。如今民進黨批馬英九「賣『芒果乾』(亡國感)」,正說明民進黨自打嘴巴,選前不斷渲染大陸威脅,選後又極端看扁大陸。既然民進黨認為「芒果乾」是他們的專利,那就請民進黨自作自受、自取滅亡,不要牽拖台灣人民。

    王炳忠表示,蔡英文稱「台灣自己承受第一波攻擊,之後希望全世界站出來」,證明「首戰」時美國不會來,後面如何她也不知道。歷屆國防部長說台灣能撐多久版本不一,但撐的目的都是等美國救,但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卻直言「美國對防衛台灣的暗示性承諾從來不是絕對」(the implied commi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come to Taiwan's defense HAS NEVER BEEN ABSOLUTE),馬英九的說法非無中所有。

    蘇恆說,蔡英文多次接見外賓唯唯諾諾,被美國衛生部長喊錯姓氏也不敢吱聲,更別提「歡迎」美國將太平島定位為「礁」而非「島」的南海聲明,放任「駐日代表」淪為「助日代表」為日本欺我漁民、蹂躪「慰安婦」阿嬤罪責開脫,那才叫作「卑躬屈膝」,丟台灣人的臉,讓中華民族蒙羞。過去民進黨靠大陸威脅論騙選票,現在台海真被他們搞到戰雲密布,蔡英文批馬英九離「主流民意」很遠,難道蔡英文沒看到已有網友在廣傳「不參戰聲明」,害怕男朋友準備要被抓去上戰場當掩護蔡英文逃亡的炮灰嗎?

    寒國人表示,今天如果要升官發財,要演「台獨」大家都很會演,但事實是台灣依靠大陸的市場創新高,台灣不可能一邊選擇「抗中」一邊又要兩岸紅利,如果要說馬英九講真話就是「卑躬屈膝」,那蔡英文靠「抗中保台」的所謂「主流民意」勝選,卻連兩岸關係條例的「國家統一前」都不敢修掉,是不是也算「卑躬屈膝」?寒國人質疑,蔡英文說馬英九「離主流民意很遠」,但「主流民意」並不能看到國防機密,也無法了解台海緊張的真實情況,領導人應該要告訴人民兩岸全面對抗下戰爭的危機、必需的代價,而不是對提醒危機的人發動罷凌。

    林明正表示,馬英九說蔡英文 「才是動用國家機器在內部找敵人」,這句完全正確。綜觀蔡政府執政以來,任何稍有不同意見者均遭整肅,如武陵高中校長因替學生寫推薦信,被調查局「拜訪」;彰縣衛生局因主動積極篩檢,被政風調查;被假共諜冤枉的向心夫婦,被軟禁至今;還有許多只因網路發言,就被警察查水表的普通百姓。林明正批評,現在民進黨政府的作為已與納粹無異,凡是不同意見者就等同當年德國的猶太人一般,被民進黨以國家機器當作敵人對待,所以才會只准自己賣「芒果乾」操弄仇中奪權,如今搞得兩岸真的劍拔弩張,又對擔憂戰爭的「吹哨者」發動批鬥。

    #馬英九 #蔡英文 #首戰即終戰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