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巴洛克時代背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巴洛克時代背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巴洛克時代背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巴洛克時代背景產品中有3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安妮女王簡約風茶具】 1598年4月13日,法國波旁王朝首位君主亨利四世(Henri IV,1553-1610)簽署頒布「南特詔令」(Édit de Nantes),又名「南特敕令」。 從此,法國境內信奉喀爾文主張的新教「胡格諾教派」(Huguenot)享有與天主教徒同等的公民權利,無需再被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和風老屋旅行散策:尋訪日式建築,走入老台灣的時代記憶、懷舊聚落、生活情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明麗 內容簡介: 探訪台灣在地日式老建築,時空背景回溯百年前, 一磚一瓦,一片牆一根柱,都有歷史和典故…… 上個世紀,小小的台灣島在日本殖民下, 一座座日式屋舍、鐵道車站...

巴洛克時代背景 在 蔡亞恩 TSAI YA-EN AKB48 Team TP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6-22 11:42:50

🌹 千本櫻溶入夜中 你唱著歌而我隨之翩翩起舞 在這西式大廳中 此刻你的聲音能傳達到了嗎? #大正浪漫 #千本桜 #麵條馬鈴薯泥日記🥔 Day26 我花了一整個下午認真找了找大正浪漫到底是什麼..... 熟悉的寶塚歌劇院、嚮往的二尺袖配袴、 頸上一串串的珍珠鍊、蒸汽機車上是意氣風發的軍人、身旁的...

巴洛克時代背景 在 ⠀⠀⠀⠀⠀⠀⠀⠀⠀ Toshi TanTei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10:38:56

1950年代的台灣,一種風格鮮明的街屋型態,出現在台北與基隆舊城區以及零星的高雄市角落。由於至今對此建築類型沒有明確的定義,或是學術上的討論鑽研,暫且以「戰後歷史式樣街屋」來稱呼它。 以時空背景而論,自1935年台灣博覽會後風靡一時的裝飾藝術 (Art Déco)、摩登流線型 (Streamli...

巴洛克時代背景 在 jOjO撩珠寶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2-22 08:31:42

💎 《 #香奈兒珠寶#對我而言最有魅力之處,正是它在穿搭上的高自由度 》💎 每天要出門時,一直是先從決定要戴哪一件主飾品,接著去選擇穿哪件衣服好?最後再想次要飾品怎麼搭配。尤其難忍受兩耳空空,即使只是去健身房根本沒人會注意,也一定至少戴上米粒般大小的鑽石,才覺得沒了那股裸體一般渾身光溜溜的扭捏感...

  • 巴洛克時代背景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7:19:12
    有 821 人按讚

    【安妮女王簡約風茶具】

    1598年4月13日,法國波旁王朝首位君主亨利四世(Henri IV,1553-1610)簽署頒布「南特詔令」(Édit de Nantes),又名「南特敕令」。

    從此,法國境內信奉喀爾文主張的新教「胡格諾教派」(Huguenot)享有與天主教徒同等的公民權利,無需再被欺壓或歧視,這也是歷史上少見的宗教寬容法令。回顧西方歷史,以宗教為名的大小戰爭不計其數,亨利四世在那個年代就有此遠見,無論是否考量到自身政治利益或者信仰屬性,都可說是難得之舉。

    可惜好景不常,到了亨利四世的不肖孫子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年-1715)在位時,為了徹底實踐君權神授和中央集權,建立絕對唯一權威,再也無法容忍國土之內新舊教並存,於是1685年頒布「楓丹白露敕令」(Édit de Fontainebleau),否定南特詔令,開始迫害並驅逐新教徒。

    -----------

    路易十四以宗教唯一策略加強君主集權,博取法國人民認同,雖然有其效益,然而卻使得至少數十萬胡格諾教徒因迫害行動出逃至歐洲其他國家,甚至遠赴北美。

    這些被迫離開法國的胡格諾教徒其實人才濟濟,他們之中有許多傑出的工匠,包含造紙業、絲織業、羊毛產業、長襪和手套製造等行業,不但掌握技藝同時控制法國大量出口貿易額。另外還有為數眾多的銀匠。隨著逃亡遷徙,他們將專業技術和知識帶到新的國度,不僅振興當地相關產業,也提高生產力,為他國創造大量財富。

    對於接納這些宗教難民的國家來說,手藝精湛的胡格諾工匠大師簡直是法國拱手送給他們的寶藏。

    與法國領土僅隔一道海峽,英國自然也成為胡格諾教徒選擇新家園的理想地點。

    -----------

    其實「楓丹白露敕令」頒布之前,路易十四便已經展開一連串行動驅逐新教徒,導致早有胡格諾工匠陸續移往英國。相較於英國當地工藝水準,胡格諾工匠超出水平許多的手藝自然受到矚目。儘管落腳之初難免引來英國同行嫉妒,幸虧隨著敕令頒布,迫害愈甚,皆屬新教的英國人民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才讓遠來的胡格諾眾人覓得一處安身立命之地。

    這組銀製《茶壺、酒精燈和茶几》(Teakettle, lamp, and table)就是英國胡格諾銀匠大師賽門・
    潘坦一世(Simon Pantin I,c.1672-1728)約1724至1725年間的作品。

    -----------

    潘坦是18世紀初期在倫敦相當受到敬重的銀匠大師,他的客戶非富即貴,也都是當代時尚人士,其中最具影響力者就是英國君主。依據古代流行準則,在上位者個人喜好往往都會引來一群馬屁精群起效尤,進而形成潮流,潘坦的時代也是如此。

    《茶壺、酒精燈和茶几》就是約克郡一對顯貴夫妻跟潘坦大師下單訂製而成,形制簡潔優雅,茶壺和酒精燈可分別拿開,只留一座精巧茶几。這般超前時代的純粹凝鍊,即使置放於現代居家空間,看來仍舊雅致時髦舒心悅目,正有「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般的清麗明媚之態。

    300年前設計竟然如此前衛新穎,正是典型的〝安妮女王風格〞(The Queen Anne style)。

    -----------

    安妮女王(Anne,1665-1714)是司圖亞特王朝(The House of Stuart)最後一任君主,在胞姊瑪麗二世(Mary II,1662-1694)和姐夫威廉三世(Willem III van Oranje,1650-1702)因1688年光榮革命夫妻共同繼位,卻未留下子嗣後登基上任。

    不同於姐姐瑪麗二世喜歡繁複華麗巴洛克裝飾,安妮女王反而偏愛樸實無華、簡單乾淨的格調,而精煉美感和絕佳品質,也成為安妮女王時代銀器的特色。

    要在節制的設計中創造視覺效果,卻不仰賴複雜雕刻工藝,更是考驗銀匠的能耐。正好已在英國落地生根的胡格諾工匠具備出色手藝,得以運用線條和鑲版,利用因光線照射在不同角度所形成的反光和偏轉效應,構成各種紋理,增添精緻美感。

    才能卓越的胡格諾工匠如潘坦,就像許多優秀的藝術家一樣,都善於吸收外來文化再轉為己用。例如茶几的桌腳和八角形桌面,以及八角形水壺造型都於源自倫敦家具市場可見的中國瓷器和漆器,另外茶几的三角架中心柱軸靈感則由當代木製家具而來。

    因此這組銀製茶具不僅象徵安妮女王個人品味特質,更是結合英法兩國錯綜複雜的宗教發展背景,以及航海時代之後形成全球化貿易網絡,東西文化交流之後的成果。

    -----------

    其實胡格諾教徒出走法國,宗教迫害只是原因之一,實際影響因素尚且包含路易十四為了籌措長期對外戰爭的軍費,持續大舉徵稅,同時還下令徵收金銀餐具和家具,用來鑄鍊成錢幣收歸國庫。波旁王朝至此盛極而衰,敗象已露。

    你可以說國王自己所擁有的鑽石數量絕對更值錢啊~捐幾顆鴿子蛋出來肯定勝過老百姓家裡那一疊又一疊的鍋碗瓢盆。但這都只是我們不懂事老百姓的天真想像。愛鑽石愛到恨不得吞進肚子裡的路易十四怎麼可能割愛?結果不但老百姓家裡的金銀器具和錢包被扒光,就連凡爾賽宮內的黃金器物也遭殃,通通進了鑄幣廠。

    這麼一來,連帶使得胡格諾工匠的訂單大量減少,即使好不容易來張訂單,也因為缺乏製造原料,根本很難做出成品交差。如果再加上宗教迫害帶來的公民權益受損、財產沒收、行動限制和殘酷刑罰等因素,五窮六絕的情況下,不走人另謀生路才奇怪吧?

    -----------

    路易十四當年這項措施無疑造成法國極大損失,也被他國給撿了現成又好大的便宜。然而歷史無法重來,錯誤難以彌補。

    站在王權的十字路口,如果你是路易十四,你會怎麼辦?

    #國王很難
    #老百姓更難
    #自由多可貴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 巴洛克時代背景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8 09:28:58
    有 370 人按讚

    《身為高雄人的你知道這歷史嗎?》
    很難過我不知道QQ

    這樣的建築
    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也有類似的
    他們把它完整保存、變成博物館

    「恐怖之屋 House of Terror Museum」紀錄了匈牙利史上最血腥的兩個時代,一是成為納粹德國的傀儡、二是蘇聯所謂的「解放」。」
    https://rainieis.tw/house-of-terror/

    裡頭展覽著極具美感的藝術品
    但卻充滿悲傷的真實

    「黑色水面上的戰車,背景滿是受難者照片」
    「白色軟橡皮塊堆成牆的迷宮,象徵當時用人油製造的販售肥皂之多」
    「只有一根立柱的地下石磚刑求房」
    「為躲避秘密警察而躲在牆內夾層的私立教堂」

    整體是極美的巴洛克建築
    極具藝術震撼的展廳設計讓人讚嘆
    英文翻譯知道其背後涵義時更是感慨低迴


    「納粹德國對於鄰近國家造成的傷害,讓後來的德國付出巨大的代價並積極彌補;但對於匈牙利人來說,真正慘痛的不是納粹德國的可惡,而是當自家人受逼迫選擇的不是光榮、而是邪惡!!
    自己的國家竟成為慘忍幫兇,是大時代下的受害者還是加害者,匈牙利人也會迷惘到底該怎麼自處?!

    很多人會說,匈牙利在兩次世界大戰都選錯邊了所以特別悲慘,但至少在抵抗蘇聯這部分匈牙利人展現了勇敢。」

    難怪後來會有挺身反抗蘇俄戰車的
    「匈牙利的1956:坦克入城,一身血腥的十月事件」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2119181
    匈牙利人挖掉鑲在國旗中的共產標誌
    三千武裝抵抗蘇聯十萬大軍二十天
    「這場鬥爭比後來的布拉格之春早了12年,人民的胸腔溢滿怒火。」
    #悲劇告終
    #接著是數十年漫長而無情的高壓治理
    #變相成為了東歐鐵幕下最為溫馴的成員


    如今這說明了
    為何繼東歐各國紛紛挺身支持台灣、反共下
    匈牙利總理依舊挺中
    當地深受巨大利益繼續影響啊

    而布達佩斯市長會超有種的跳出來:撐香港、支持台灣、抵制中國當地設立大學、路名改為各種(對中國而言)禁忌詞

    #錯亂的原因在於世代核心價值觀差異
    #跟台灣好像


    正視歷史
    面對核心
    選擇自己的價值
    真實的教育並警惕、而非洗腦蒙蔽
    何時我們也能如此?
    #現在台灣在鬧說塔律班還是什麼恐怖執政的真的可笑

    當年我在歐洲進修時
    參訪完
    深深有感

  • 巴洛克時代背景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9 09:00:59
    有 137 人按讚

    疫情期間,防疫自是第一目標。但很多人也因此空出了許多時間。這段時間與其看著新聞瞎操心,不如拿起書本充實自己。

    齋主前些日子推薦了由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所出版的《藝術七鑰》。該書介紹了解讀現代藝術截然不同的七種方式,並以一張張現代名作,引領讀者思考這些作品背後的種種概念、歷史意義及價值。不過對藝術稍有熟悉的齋友都知道,藝術發展自照相術的發明以及印象派的出現後,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往繪畫的一大功能,便是紀錄與重現,但在照相術發明後,紀錄的功能逐漸被取代,因而從印象派開始,畫家開始將圖像平面化、色塊化、幾何化等,這個轉變逐漸孕育出現代主義,也就是廣為人知的畢卡索、馬諦斯等人的時代。在現代繪畫出現以前的繪畫,不管是文藝復興、卡拉瓦喬流派、荷蘭黃金時期、巴洛克、洛可可甚至是新古典主義,都能被稱作「廣義」的古典主義作品。如果《藝術七鑰》是以解讀現代藝術為主,那典藏這次的新書《藝術,原來要這樣看》,就是以解讀廣義古典藝術作為主軸。

    這次由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所出版的《藝術,原來要這樣看》一書的英文原名為《Look Again》。作者奧森沃德(Ossian Ward)曾有著作《注視的方式》(Ways of Looking),本書是與前作相呼應之著作。若齋友你曾涉獵過藝術、攝影或設計等領域,則必然曾經聽說過由約翰伯格(John Berger)於1972年所出版的經典名作《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換言之,本書書名其實有著某種意義的致敬,並且嘗試用另一種不同於約翰柏格的角度切入解讀藝術作品。see和look二字,在中文上雖然都譯作「看」,但於英文意義上卻不同。See更近似於被動的接受資訊,而look相較顯更更主動些。若以情境舉例,你走進美術館,無意間看(see)到一幅作品,你走上前聚精會神的注視(look)該幅作品。簡單來說,本書《藝術,原來要這樣看》,更像是教導觀者們,如何在美術館或藝廊,能有更「積極主動」的解讀方式,去注視該幅作品。

    然本書並不只是將主典名作放到讀者面前要求讀者再看一次。作者奧森沃德提出一套口訣「T.A.B.U.L.A.R.A.S.A.」,口訣中的每個字母,都代表了「注視」行為中的一部分。

    「T」時間(Time)
    注視作品需要多少時間? 作品花了多少時間創作? 作品中的時間又是如何?

    「A」聯想(Association)
    用直覺感受作品,共感作品帶給你的感受,聯想曾有過的相同經驗。

    「B」背景(Background)
    理解創作者的身分背景,同時也體會創作的大時代背景。

    「U」理解(Understand)
    從注視的過程中,體會第一眼無法理解的作品細節及感受。

    「L」再注視一次(Look Again)
    體會新的理解後,再重新注視一次。

    「A」評價(Assessment)
    從作品中的種種感受和新理解,重新思考作品的價值。

    「R」節奏(Rhythm)
    感受作品帶給觀者的韻律感,感受每幅作品特有的速度感。

    「A」寓言(Allegory)
    閱讀隱藏於作品中的隱喻、符號和意義。

    「S」結構(Structure)
    從構圖中的軸線分布、色彩重量,體解不同作品的結構差異。

    「A」氛圍(Atmosphere)
    當一件作品感動了我們,其感受和餘韻是久久不去,而這就是該作品特有的氛圍。

    這套方法聽起來玄之又玄,但其實作者將大部分的篇幅,用於將這套方法實際應用於古典名作上。本書提及的古典名作相當多,包含了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拉裴爾《雅典學院》、波堤切利《維納斯的誕生》、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波希《人間樂園》、卡拉瓦喬《耶穌被捕》、哥雅《農神吞噬其子》、馬薩喬《逐出伊甸園》、傑利柯《梅杜莎之筏》、安格爾《浴女》等名作。

    作者不只是將名作呈現於讀者眼前,更是詳述陳述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名作,它們彼此的差異和社會氛圍。並將整本書分作不同大類,講述不同主題的藝術,諸如誠實、美、驚恐、戲劇、矛盾等子題,讀者能針對不同課題下的省思,進而增加對藝術作品的了解及體會。

    本書對於單純對藝術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相當適合入門,本書提及的作品,大多數台灣讀者都應有曾在課本、戲劇或媒體上接觸過的經驗,本書正好補足這些背景知識。對於藝術稍有涉獵的讀者來說,本書也提供了讀者們「再注視一次」的好機會。

    本書已經全台上市,有興趣的齋友們歡迎於各大通路購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021

    當然,本次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也替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兩本贈書,只要齋友你滿足以下條件,就有機會得到活動贈書唷。

    只要你在5/23 (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 巴洛克時代背景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12-11 18:16:25

    本集主題:「和風老屋旅行散策:尋訪日式建築,走入老台灣的時代記憶、懷舊聚落、生活情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明麗
       
    內容簡介:
    探訪台灣在地日式老建築,時空背景回溯百年前,
    一磚一瓦,一片牆一根柱,都有歷史和典故……
      
    上個世紀,小小的台灣島在日本殖民下,
    一座座日式屋舍、鐵道車站、糖廠、神社,如雨後春筍般,遍地生根。
    金瓜石採礦風華,留下許多日式老宅和礦業文物;
    嘉義林場帶動木業興盛,築起可觀的日式民居;
    日本子民大量移居花蓮豐田,移民村藏有東洋生活樣貌,
    甚至,因製菸業而築起鳳林一帶綠意環繞的菸樓聚落;
    加上一條縱貫線鐵道開通,串起全台北中南七大經典日式風格車站……
    這種種,成就了今日島嶼上、街巷間一簇簇溫婉細緻的建築風情。
      
    ◎28幢和風老屋──承載時代記憶與人文土地的故事
      台灣這片土地,歷經1895~1945日本殖民五十年,從鐵道車站、州廳官舍、醫療院所,到糖廠、酒廠、菸廠、林場、茶廠,甚至連監獄、穀倉、碾米廠都有東洋氣息,處處可見日式建築的蹤影。
      
      歷經時代演變,老屋修復或翻新,如今成了旅人懷舊尋幽的去處。本書精選全台28個日式特色建築,包含純日式屋舍,以及融入西方巴洛克、文藝復興建築語彙的和洋折衷式樣。
      
      走進一幢幢日式老房子,看日治時期小販市場的景況、百年製茶廠的歷史珍寶;教職員的宿舍裡,重現教育家昔時的生活情境;走進日治時期監獄,一窺木造、磚造、鬼瓦融合,並開有「貓道」的監獄建築文化;紅磚搭配灰白泥牆裝飾的洋樓官邸,不分古今,持續散發古典與優雅氣息;旗山車站八角形尖塔散發的哥德風情,教人目光一亮;到碾米廠去看三層樓高的木造碾米機,在老建築裡來一趟稻米文化旅行……
      
      建築是城市的風景,老建築更有著訴說不盡的故事。循著時光線索,在洋溢和風的屋宇中,一邊欣賞匠人的巧思,了解建築技法和美學價值,一邊聽舊時代的故事,還可學習茶道、劍道,穿上和服飲茶、賞日式庭園,了解日治時期礦業、林業、製糖、菸草產業的興衰景況,重溫百年前的生活情境。
      
    ◎16項必賞日式建築元素──看熱鬧也懂門道
      欣賞日式老屋之美,認識東洋建築名詞是入門的功課。本書精選16項必賞日式建築元素,帶你認識懸魚、鳥居、破風、鬼瓦各有何作用?屋頂、門廊、天井、雨淋板藏著哪些建築意涵?從而了解日式老屋經典的造型式樣、建材工法、裝飾擺設及生活空間運用等,見識早年的生活智慧,來一趟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旅行。
      
    ◎10個老屋特輯──散步懷舊街廓,新與舊演繹風華
      一座日式建築,就是一個時代與土地的故事,串起豐厚的人文地貌。本書延伸10個老屋特輯,以「老屋改建新風貌,走入空間活用」的概念,帶你穿街走巷,在日式氛圍濃厚的屋舍、街廓間,來一趟和風小旅行。台灣從北到南皆有日式建築遺蹟可賞:
      
    ✽保有日治時期蓬勃商業街廓風貌的迪化街──早年台北城繁華的縮影,從南北貨、中藥材鋪,乃至轉型經營的藝文空間或餐館,融合新舊建築之美。

    ✽有背山環水地理優勢的大溪──日治時期陸續興建公會堂、武德殿與四連棟警察宿舍,百年來,老屋老樹相依相襯,保有濃厚的舊城風光。
      
    ✽自成一股文風的雲林斗六、虎尾街市──早年因虎尾糖廠設立,帶動運輸鐵道興建,讓雙城同時沾光,留下官邸、郡役所及日式宿舍群遺蹟,如今文創小店進駐,翻轉新意,飄揚著書香與咖啡香。
      
    ✽水陸運輸發達的哈瑪星──日治時期高雄港邊通往魚市場的一條鐵道,早年企業會社與行政機構紛紛進駐,日式傳統屋宇、和洋折衷樓房、老車站、日式茶亭與文史工作站,都是古蹟散步的亮點。
      
      喜歡老舊事物的你,跟著這本書在島嶼上遊逛,悠閒尋訪日式老屋串起的街巷風情與人文故事。這些舊時代建築歷經整修或重建,改以咖啡館、民宿、食堂、書店、茶樓、文創空間面貌展現,洋溢嶄新的東洋風情,持續在島嶼上熠熠發光閃亮。
      
    作者簡介:江明麗
      曾任職於多家旅遊媒體記者,因職務跑遍世界,包括日本、荷蘭、德國、泰國、美加、中國、俄羅斯、埃及等,其中以中國、日本最為密集,目前專攻台灣旅遊、美食之報導。個人著作有《量身訂作住民宿》、《百年好店》、《嚴選正港台灣味小吃南部篇、東部篇》、《宜蘭美好小旅行》、《花蓮美好小旅行》、《嘉義美好小旅行》、《高雄美好小旅行》、《苗栗美好小旅行》等超過10本著作,現為自由撰稿者及HERE雜誌固定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