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剎#Atmoment_tw
《微雷》
昨天和c小姐一起看完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當初看到劇名以為是中國的肥皂喜劇,卻在電影落幕後留下哽咽的淚,但或許裡面還是參雜了讓人輕鬆的成分吧,在一點一絲鋪陳的絕望中間,還能摸到了一絲逃生的線,也或許把它當作喜劇看待也是可以的,畢竟我們也只是陪哭與陪...
#一剎#Atmoment_tw
《微雷》
昨天和c小姐一起看完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當初看到劇名以為是中國的肥皂喜劇,卻在電影落幕後留下哽咽的淚,但或許裡面還是參雜了讓人輕鬆的成分吧,在一點一絲鋪陳的絕望中間,還能摸到了一絲逃生的線,也或許把它當作喜劇看待也是可以的,畢竟我們也只是陪哭與陪笑的觀眾,只有身在箇中才能理解其中經歷的血淚和痛苦,就像卓別林說:「人生近看是一齣悲劇,遠看則是一齣喜劇。」是否是喜劇,可能只是端看我們是否身在其中而已。
medicine(藥)這個字的起源來自於印歐語的字根-med,有「思考、測量、治癒」的意思,但在藥學系裡,許多人會用Rx來當藥的縮寫,而後才發展為英文的「recipe」,而古代的醫學理論家蓋侖,他模仿古代埃及神話中的荷魯斯之眼,創造了R符號後,又在R上面加上一撇“/ ”,也就成了宙斯的縮寫,而後被拿來作為開立處方的用字,而蓋侖創的Rx的意思則為:神保佑你,服用這藥物,必定早日康復。
救人是偉大的吧,即使當初程勇只是為了自己父親的活命和金錢利益,而踏上了走私藥品這條路,但看到原本可能奄奄一息的病人能夠痊癒,自己也難免動了真情,在把藥轉移所有權的時候,有掙扎,但也還是想要保住自己與家人,在劇的前半段,程勇不過是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商人,不是所謂宙斯,更不是大家心裡仰望的藥神。
要說心酸在哪,可能得從程勇當初一起賣藥的夥伴一一倒下開始,呂受益的自我了結,讓程勇真正理解到生命總是輕如鴻毛,明明大半的人生為了求生,最後依然無法抵禦病魔,只能倉皇地在無人發現的時候離開人世,明明世界對他如此的殘酷,它還是選擇了溫柔作為報答,而這樣的溫柔,也感染到了程勇身上。
「有病沒有藥是天災,有藥買不起是人禍。」這次的程勇不做商人,而是將藥以成本價賣出,這讓白血病患者再次有了一線生機,或許程勇想做的,不是觀望眾生而享盡清福的上帝,而是印度神話裡的迦梨與濕婆,迦梨為了拯救蒼生而選擇殺掉惡魔,反而讓自己陷入混沌之中,不斷地用雙腳踩踏地面,而濕婆則是捨身地躲到了迦梨腳下,讓地表的人民能夠安身。在災難來臨時,誰都可以選擇保持原狀,雙手一攤,但犧牲與奉獻,可能看起來很愚蠢,但沒有了他們一時的衝動,那些痛苦的人民會繼續陷入苦難之中。
最讓人淚腺潰堤的,還是老婆婆的那句「這個藥假不假,我們能不知道嗎?」被批判是假藥的印度仿製藥,怎麼也沒想到,能救活上千條老百姓的人命,一旦斷了藥源,民眾只能選擇天價的正版藥。許多人吃垮了家庭,被親戚看不起、踢皮球,可是他們也只是想保有生存的權利,難道這樣真的有罪嗎?我們總是客觀地去看待「犯罪」這件事,但許多人別無選擇,只能游走於法律邊緣或觸法,最後顏面也失去了,難道法律的低位還是不可撼動嗎?一面罵著窮苦人民對社會的危害,一面享有優渥家庭帶來的福利,在別人好不容易有一絲找回尊嚴的機會時,卻還要硬生生將那份機會偷走,我想,令人絕望的不是社會的現實,還有每個人只關注自己的處境與悲劇,卻對別人面臨的災難,採取了理性與功利的態度。
保護藥的專利與產權自然重要,但過於高昂的藥價畢竟會遭到市場的挑戰與反彈,社會一直作為殘酷的代名詞,但對待人命絕對不能殘酷,儘管臺灣的健保在財務方面一直遭到詬病,但也是有了它,我才能在體弱多病的童年存活至今,藥神的出現,本質上也是對於過於嚴峻的現實,最真實的反抗。
這部片最厲害的地方,還是在於「觀眾若站在每個角色的觀點思考,會發現沒有人是錯誤的。」也許這就是社會議題電影所滿溢的現實感與衝突感吧,明明每個人都沒有錯 ,卻又是一地雞毛,在每個人都能主張自己權力的社會,很少有人會願意退一步說話,需要的,也許只有同情與關心,以及傾聽每個異溫層最心底的聲音。
在疫情動盪的現今,也許看這部片也足以讓人反思與珍惜,不奢求世界走入烏托邦,但希望各地的人都健康地活著,沒有病痛、沒有戰亂,沒有天災也沒有歧視,每個人都能活下去、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藥神」的存在,是來自於身陷無助的呼喊,一種無奈的悲催裡,急迫的濟世。只希望,在日漸成熟的社會裡,不會再有「藥神」的存在。
天佑臺灣、天佑世界。
#我不是藥神
#電影
#疫情
#散文
#天佑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