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差餉物業估價署實用面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差餉物業估價署實用面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差餉物業估價署實用面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差餉物業估價署實用面積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8萬的網紅PassionTimes 熱血時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私人住宅售價升0.8% 連升3個月】 差餉物業估價署今日(4月28日)公布,3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88.3,按月上升0.8%,連升3個月,按年上升2.61%;今年以來樓價累計升約2.21%。 期內實用面積431平方呎以下的私人住宅售價,按月上升逾0.95%,面積1076平方呎以上的大型單位...

差餉物業估價署實用面積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10 11:10:00

【@businessfocus.io】失業移民潮租金料再跌5至10% 專家教你4招以防買樓收租時中伏 . 反條例運動後大量外籍人士搬離香港加上疫情引發失業潮,令本港今年首季二手私人住宅呎租僅33.6元,按季及按年分別跌1.2%及0.3%,創2016年底以來新低,加上香港人口減少以及各國封關影響,彭博...

  • 差餉物業估價署實用面積 在 PassionTimes 熱血時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28 11:32:36
    有 29 人按讚

    【私人住宅售價升0.8% 連升3個月】

    差餉物業估價署今日(4月28日)公布,3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88.3,按月上升0.8%,連升3個月,按年上升2.61%;今年以來樓價累計升約2.21%。

    期內實用面積431平方呎以下的私人住宅售價,按月上升逾0.95%,面積1076平方呎以上的大型單位售價按月上升近0.93%。

    全文︰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4-28-2021/72396

    #私人住宅售價 #差餉物業估價署 #樓價

    請支持PassionPrime:
    http://passiontimes.hk/prime/

    請支持熱血時報印刷版︰
    http://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請支持熱血文青課金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2

    請支持熱血主持育成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

    《熱血時報》 iOS,Android 同步抗共,歡迎下載:

    iPhone
    https://apple.co/2IfgPoP

    Android
    https://bit.ly/2HqB4Q4
    --------------------
    成功之前,我們絕對不要放棄夢想!
    Till our dreams come true, we'll fight on.

  • 差餉物業估價署實用面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22 07:28:00
    有 20 人按讚

    香港住宅地產的看空者,忽略了什麼關鍵數據?- 夏春 + 鄭梅玫

    香港高地價與基本法下需保持自由港地位和低稅制密切相關,除非香港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政府收入來源,矛盾仍然難以化解。

    作為進化的產物,人類天性悲觀,更樂於傳播「壞消息」。4月8日,一篇題為「寸土寸金的香港,住宅空置率激升17%」的文章(作者為博士與資深投資專家)在微信群廣泛傳播,給人留下作者強烈看空香港房價的印象。

    香港住宅市場迎來交易熱潮

    但4月9日公布的代表香港二手房價整體表現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不僅超越了2020年初新冠疫情開始時的房價水平,而且也是2020年8月以來的最高點位,儘管這離2019年7月的歷史高點尚有5.5%的差距。

    香港住宅地產的熱潮更集中體現在交易量上。2020年下半年,一手及二手市場的總成交量較2019年下半年增長了29%。今年一季度的成交量繼續回升,尤其是2、3月的成交量更是打破了自2010年底,香港政府推出「三辣招」以來的同月新高,其中3月二手房的成交金額已經突破政府出手前的2010年8月的高位,這樣的數據無疑令看空者非常意外。

    所謂「三辣招」,是自2010年底到2013年初,香港政府為了控制樓市過熱而陸續徵收的三種特别印花稅。這導致市場交易活動大幅下降,從2009、2010年的每年十萬宗以上的成交量,一路下降到2013年起至今每年成交量只有大約五六萬。

    市場普遍認為,如果住宅市場面臨明顯回調壓力,政府會陸續取消「三辣招」。2020年,香港商業地產受到疫情嚴重衝擊,政府就取消了針對商業地產的部分印花稅。

    香港房價回暖與全球房價普漲的原因一致,也與近期各大銀行放寬貸款限制的措施有關。最令看空者意外的是,去年8月至今的房價上漲,與移民英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數明顯增加同步發生。有分析認為這與移民整體較為年輕,擁有住宅的比例不高有關。而有賣必有買,港區國安法與選舉制度改革都有利於香港社會穩定前行,樓市向上正是留港發展的人,對社會局勢和經濟前景樂觀的合理反應。

    經濟專家為何長期誤判房地產走勢?

    去年疫情衝擊,經濟封鎖,和超級寬鬆政策組合拳下,全球主要國家房價大漲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事後諸葛亮」式的總結分析比較容易,但事前預測到這一結果的專家卻是鳳毛麟角。

    房地產市場最戲劇之處在於,多年來,非地產行業的經濟專家和主流媒體通常是看空派。香港投資銀行這些年發表的房地產趨勢報告,通常充滿悲觀的預測;連續看錯十幾年的「末日博士」不但沒有失去聽眾,粉絲反而更多。相反,地產界長期預判準確的專家,往往被污名化。

    即使積極買房,收穫甚豐的家庭,同樣最關注「房價泡沫什麼時候破滅」之類的話題。例如,人們在谷歌上搜索「房地產市場什麼時候會崩盤?」的次數,在過去的一個月里上漲了2450%。除了人性悲觀,歷史上的房價泡沫和崩盤的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先入為主」和「訊息的詛咒」,非地產行業的經濟專家,更容易發出錯誤的預判。

    專家看不準更深層的原因是,在貧富差距擴大的環境下,許多宏觀數據與房價走勢逐漸脫節。在2019年的社會暴亂和新冠疫情的連續衝擊下,香港整體的經濟、零售和就業率等都還沒有完全恢復,但住宅房價的走勢卻非常穩健。儘管香港失業率已經上升到7.2%(2003年SARS之後的最高值),但集中在低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反而成為疫情的受益者,因此住宅地產幾乎不受失業率影響。

    此外,專家通常依賴公開的宏觀數據例如收入平均值或者中位數,習慣從估值和需求角度預判房價走勢,但往往不掌握對房價影響更大的財富和供應數據。相反,地產界對財富分布理解更深刻,並以此調整供應變化,更能準確匹配市場需求。

    當然,不看數據,拍腦袋做預判的專家比比皆是,但這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香港住宅空置嚴重嗎?

    以開篇提到的文章為例,儘管「住宅空置率激升17%」符合政府公布的數據(實際上政府只強調了空置數量增加了7480套,並未突出17%這一比例),該文作者卻刻意淡化了香港住宅空置率仍然維持在與2018年同為4.3%的低水平。

    空置量是差餉物業估價署在年底普查實際使用情況統計出來的,去年空置率的上升,原因之一是留港工作和學習的外地僱員和學生的大幅減少,這也直接反映在去年的租金價格回落上。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 2020年私人住宅的落成量由2019年的一萬三千多,大幅增加至去年的兩萬多套,增幅高達53%。不僅如此,去年落成單位中有約一半未取得政府同意,而無法進行銷售,但同樣被計入了空置率,這佔到了全部空置單位的20%。看空者完全忽略了這些底層關鍵數據。

    上表顯示,類似的現象在2017-2018年同樣出現過。可見,香港的住宅市場遠遠沒有「空置率激升17%」顯示的那樣不健康。

    當住宅空置率上升,很多人憑直覺認為豪宅遇到的衝擊更大。但出人意料的是,去年大型單位(實用面積在1076平方英尺/100平方米或以上)的空置率已經跌至二十年最低,中小型住宅的空置率反而明顯上升。這同樣和落成量有很大關係。去年大型單位的落成創六年最低,僅1140套,連跌兩年。而這與地產商針對房價上漲,改變供應結構,傾向多建中小型單位有關,而這些關鍵數據往往是看空者忽視的。

    實際上,香港回歸以來,每年超過100平米的新住宅供應量最多2579套,最少僅738套,年平均僅1613套。對於香港這個人口超過750萬,非常富裕的城市來說,大型單位的供應量實在是太少(即使算上中小型單位,也總是供不應求的),價格節節攀升有著深刻的原因。與經濟專家習慣從平均購買力角度思考需求,習慣看空不同的是,地產商更懂得財富的分布不均,並調整供應結構以維持價格溫和上漲。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更預測,今明兩年大型單位的落成量將進一步下降至每年一千套以下,香港「豪宅」市場恐怕供需關係更為緊俏。

    私人住宅空置率

    香港住宅嚴重依賴外地買家嗎?

    上面提到的供需失衡,還僅僅是計算來源於本地的需求,假如算上來自外地的需求,失衡可能更加嚴重。許多看空者認為在社會暴亂和新冠疫情的連續衝擊下,來自外地的買家大幅減少,會對香港住宅市場造成重大衝擊。但關鍵數據顯示這樣的想法同樣不切實際。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來自外地個人買家的交易僅有116宗,這的確比2018年的611宗大幅減少了81%。但出人意料的是,本地買家的數量卻從2018年的60909宗上升到了2020年的64446宗。可見,本地買家才是推動住宅市場重新活躍、量價齊升的主要動力。更讓人意外的是,即使沒有社會暴亂和疫情影響下的2018年,外地買家也僅占本地買家的1%。

    當然,劃分本地人與外地人的標準為是否持有香港居民身分证,因此,被歸為本地人的買家的確有較高比例(約20-30%)來自於國內,但他們中的許多人或親屬的確在香港工作和居住,並非投機炒作的主力。從2012年起,政府對非香港永久居民買家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辣招」以來,外地買家在個人買家中的佔比,就從2012年的4.3%明顯下降到2013年的約2%,再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約1%。

    數據顯示,無論是細分一手或二手市場,還是細分個人與公司買家,香港住宅市場對外地需求的依賴,都沒有一般人想象的那麼大。隨著疫情逐步受控和下半年逐步恢復通關有望,內地買家的迴流對於香港房地產市場,更像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影響香港房價未來走勢的獨特因素

    作為開放自由的經濟體,影響香港房價走勢的通常是全球與本地因素的結合,除了常見的宏觀微觀指標,值得特别關注的有兩點。

    第一,根據稅務局數據,香港僅有165萬人擁有一個物業,佔總人口約22%,另有45萬人擁有超過一個物業,合計也不過佔總人口的不到三成。而以家庭為單位,香港的住房自有率雖已從2017年的低位49.2%升至今年初的51.6%,但仍然低於2004年的高位54.3%,也遠低於全球其他發達地區的水平。隨著未來經濟逐步改善、失業率有機會回落,如果家庭住房自有率繼續維持近幾年溫和的升勢,將有利於香港住宅地產保持穩定上升的趨勢。

    第二,選舉制度改革後,中央明確要求香港政府著手處理好香港的房屋問題。最新的政府施政綱要提出將在未來10年滿足約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但這也只是較上一個十年期增加3到4萬個單位供應,顯然是杯水車薪,遠水難解近渴,短期私人住宅市場的供需關係仍然緊張。

    即使政府通過填海,或者回收私人土地,來增加土地供應並解決高地價的問題,仍然需要兼顧政府財政收入來源和保持居民家庭財富的穩定。追根溯源,香港的高地價與基本法下需要保持的自由港地位和低稅制密切相關。除非香港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政府收入來源,否則矛盾仍然難以化解。歸根結底,國內高地價的形成,同樣是獨有經濟發展模式下的自然產物。

    原文:金融時報

    #社會 #經濟 #民生 #投資

  • 差餉物業估價署實用面積 在 林一鳴的投資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16 09:07:45
    有 177 人按讚

    差餉物業估價署近日發布了《香港物業報告2020》的初步統計數字,對香港樓市有很多重要資訊,可以與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是去年私人住宅的落成量,只有13,640個單位,較2018年減少35%,算是近年的新低。在新建成的樓宇中,以港島的供應量最少,只佔全部的18%,其餘24%位於九龍,58%位於新界;估計未來港島新盤供應缺乏的情況,將會維持下去,繼續讓港島的樓較為保值。

    報告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數據,就是「單位入住量」,即是年度內入住單位數目的淨增長額(年初空置量 + 落成量 - 拆卸量 - 年底空置量),2018年的數字為11,620個單位,2019年為19,280個,增長率高達66%,將去年底空置率推低至3.7%。由於在44,890個空置單位中,7,340個單位於佔用許可證發出後,尚未獲發滿意紙或轉讓同意書,若扣除這些仍未住得的樓宇,實際數字將會變成3.1%,是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不過低空置率並非平均分佈。在實用面積少於100平方米的中小型單位,空置率只有3.3%,但100平方米或以上的大型單位,空置率卻是8.1%,是中小單位的兩倍以上!所以大單位的租金回報率,長期一直跑輸中小型單位;參考報告中的租金指數,同樣以1999年為100的基準,目前中小單位的租金指數是195.3,大單位是152.6,跑輸幾十條街。

    理論上樓價與租金的走勢應該是同步的,但去年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情況,就是租金與樓價的方向相反!去年住宅樓價升幅為5.4%,但租金卻下跌1.9%;更有趣是寫字樓去年第四季價格下跌10.4%,租金升了1.1%,分層工廈價格跌6.8%,租金升1.6%,比較住宅樓是相反再相反。唯一保持相同方向的是零售業樓宇,價格與租金都出現跌幅,價格跌15.0%,租金跌3.7%。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2019年上半年的升勢,與下半年跌勢的力度不同。去年初住宅樓市爆升,在首五個月內飆升10.4%,雖然下半年發生社會事件而出現跌勢,但跌唔晒年頭的升幅,結果全年重有得升;而住宅租賃市場在三月起才逐步復甦,幾個月就玩完,結果全年都要跌。至於寫字樓方面,由於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壓抑了上半年的市況,全年計埋都要跌;至於租金方面,通常租約期都在三年或以上,故此租金跌幅在下半年仍未反映,但2020年就肯定跌到趴低。

    去年私人寫字樓的落成量激增49%至26.7萬平方米,是2008年以來的歷史高位,但整體使用量卻縮減至14.7萬平方米,空置率上升至9.0%。當中「出事」的原因,是去年有大量甲級寫字樓落成,總面積為24.2萬平方米,當中54%位於觀塘,23%在沙田區,但真係咁多人願意付高昂的租金,租用這些區域的甲廈嗎?所以要投資的話,我非常不建議用萬多元一呎的價格,買入這些回報率偏低的所謂甲廈。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9543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