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差一點梗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差一點梗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差一點梗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差一點梗圖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385的網紅蘇浩 Anthony So,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近期香港一個有趣現象,就是大家忽然對左膠敏感起來,驚覺一些媒體原來有很多膠人膠文,梗有一篇在左近。 其實,膠這回事是不非上下左右BA的,只是左膠在主流媒體地盤較多,而且勤於寫作、下筆千言,所以令大家有逢膠必左的錯覺而已。 以膠論膠,我想起以下一篇2014年的超超超舊文。(還記得因為在文中用...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鳳梨妹 Vickyp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mongUs #UZRA #鳳梨妹精華 汪鳳戀差一點點就要贏了 Σ(°ロ°) 為什麼阿汪努力了一整場卻慘變雞腿??? 只能說人生總是充滿各種意外... 幫上香 \|/ 本集是06/30的直播精華 歡迎大家追隨鳳梨Twitch台看直播哦!! 🚀本集重點職業說明: ►戀人(Lovers)-好...

差一點梗圖 在 Jing Yo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02 19:00:50

去年第一次開印花設計會議,我說:「水彩會很難印吧,不然還是我設計一款圖案你們再轉成單色向量,做起來比較方便。」  當時坐我左手邊的大力 @egg204 說:「沒關係,就以Jing喜歡的樣子來做就好,其他交給我們。」  雖然他的眼神超堅定,但我內心充滿焦慮。  直到提交完稿時仍在擔心顏色該...

差一點梗圖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7-02 16:46:13

【 自私選十大港劇(2010-2019)】 _ 好像沒有人刻意撰文,提及過去10年的港劇變化。2010年至2019年間,香港電視業界翻天覆地 ── 早在亞洲電視停播前的幾年,該台已停止製作自家劇集,變相令無綫電視成為港劇獨家供應商,沒有競爭,沒有進步,令港劇陷於創立半世紀以來最深的低谷,中間雖有HK...

差一點梗圖 在 厭世咪子流×塔羅占卜×魔法藥草 | Miko Blossom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2-16 14:49:02

雖然說西洋新年是從元旦的1月1日算起,但洋溢著濃濃新年氣息的農曆春節才是我心目中的「過年」;再加上年假閒來無事,就順手寫個簡單版的2020塔羅年運。 老樣子還是不想寫到12星座這麼多,所以仍是以生命靈數1-9為主,而且不見得會寫全9個數字,發文狀態也不會按照順序。此外,這次寫的是「#2020 流年...

  • 差一點梗圖 在 蘇浩 Anthony S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30 05:29:50
    有 13 人按讚


    近期香港一個有趣現象,就是大家忽然對左膠敏感起來,驚覺一些媒體原來有很多膠人膠文,梗有一篇在左近。

    其實,膠這回事是不非上下左右BA的,只是左膠在主流媒體地盤較多,而且勤於寫作、下筆千言,所以令大家有逢膠必左的錯覺而已。

    以膠論膠,我想起以下一篇2014年的超超超舊文。(還記得因為在文中用了很多「膠」字,有評論界前輩在專欄批評,說我堂堂學者這樣有失斯文。當時編輯容許我這個「新晉作家」的「前衛」之舉,實在難得。)

    重讀舊文,見文筆純情又笨拙,我真的很想從頭到尾改一次 ... 但又沒有稿費收,改來把鬼咩!

    更重要的,是我的看法大致沒變。

    Let's say no to 膠。

    (從蘋果日報借來一幅圖)

    **********

    2014年2月14日 信報

    曾國平 經濟3.0

    左右之爭與不膠之論

    從兩位經濟學者曼昆(N. Gregory Mankiw)和梭羅(Robert M. Solow)一場有關收入不均的論爭(見昨文),我聯想到香港近數年流行的「左膠」和「右膠」等稱號。

    曼昆和梭羅辯論的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牽涉的是經濟政策上的所謂左右之爭:收入不均從何而來?高收入是來自高生產力(即社會貢獻)還是尋租技巧(即塘水滾塘魚)?收入不均會否跨代遺傳,造成富二代和窮二代?政府能否以稅制和福利改變收入的分布?政府的行為會否影響工作動機並且造成浪費?兩位學者雖然詞鋒銳利,但始終以說理為主,輔以數據和研究成果,是第一流的學術交鋒,絕無半點「膠」味。

    「膠」也者,其本義不便直言,籠統一點說,指的是低水平言論。至於「左膠」和「右膠」等稱呼,指的是持不同立場的低水平言論生產者。

    綜觀近年香港報上網上的言論,「左膠」似乎佔大多數,其原因不難理解:科技進步帶動的收入不均愈來愈明顯,貧富懸殊加劇,增加了對左傾言論的需求,加上互聯網提供了方便發表言論的平台,降低了生產「膠論」的成本,「左膠」於是得以繁衍,進而成黨成派。相反,「右膠」受意識形態影響,傾向自己顧自己,關注的是私利而不是什麼社會公義,主動發言的動機較低,其「膠」不顯也。與此同時,中港關係愈來愈緊密兼緊張,造就了跟「左膠」和「右膠」有點重疊的「大中華膠」和「本土膠」。

    三條「防膠」原則

    本來,不論左右,不論本土普世,其言論都不一定要「膠」,但何以傳統或網上傳媒「膠」字滿天飛?這現象或許來自不同立場論者之間的攻訐和取笑,更有可能的是,這些言論的質素的確低劣。不知道「經濟3.0」算不算「膠欄」,但我從曼昆和梭羅的辯論中歸納出以下三條「防膠」原則,希望各門各派的評論員參考一下,合力降低香港輿論的含「膠」水平:

    一、言論清晰不含糊

    讀者找來兩位經濟學者的文章一讀,就算全無經濟學的訓練,也能大概明白雙方的觀點;文章於學術期刊刊登,術語難免,但作者以人人讀懂為目標,絕不打算嚇怕讀者。相反,香港傳媒有不少難以讀懂的文章,句子冗長通篇術語,水平差一點的讀者都會看得一頭霧水。清楚的文章對錯分明,但含糊其辭的文章連論點都搞不清,談不上對錯。

    二、以數字說理

    香港的統計數字從來不易找,政府各部門的網頁亦一向難用,但討論起香港的政經議題,不妨花點工夫查閱有關的統計數字。雖則數字可以騙人,統計亦有不少誤導的伎倆,但以數據示人,最少是客觀討論的一個開始。討論政策下的輸家和贏家,與其「估估吓」空泛討論,何不從數字入手,令讀者對影響的大小輕仲有點概念?

    三、不隨便因人廢言

    老實講,曼昆寫的經濟教科書一紙風行世界,頻頻再版,其每年的版稅收入加上哈佛教授的薪水,不難令他躋身美國的最富有的1%之列。低手的辯論,必從此一事實落手,質疑曼昆的文章有保護自己友之嫌。梭羅貴為諾獎得主名重士林,當然不會出此下策,堅持以事論事,不因人廢言。此原則有兩個例外:若果作者可從論點得到政治或金錢上的好處(如受薪支持某類政策),又或作者從來立場飄忽甚至自相矛盾,因人廢言便情有可原。

    長「膠」長有之謎

    以上三個觀點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為何「膠論」依然層出不窮?輿論市場若果運作有效率,何以有質素的評論不把「膠論」逐出市場?從供應方面看,「膠論」的成本較低,有一定的寫作套路可依循,可以大量生產,寫一篇的時間心力耗費有限,加上網絡平台漸多,發表評論的門檻愈來愈低,「膠論」的供應增長強勁不難理解。

    需求方面,香港市民生活繁忙,政經評論不外乎在地鐵或廁所匆匆一看,或靠社交網絡轉載驚鴻一瞥,少有逐字逐句細心推敲的。細心臚列數字、層層推理,沒有幾多個讀者會欣賞。相反,明刀明槍罵人但求痛快或語焉不詳但求啱FEEL的「膠論」,既能印證讀者既有的政治立場,亦能帶來即時的快感,一「膠」兩得,對「膠論」的需求由是大增。

    話雖如此,部分有要求的讀者何以未能發揮市場力量,減低香港輿論的「含膠量」?電視節目質素低劣跟市場壟斷有關,但評論文章「膠」味十足又跟輿論市場的結構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一點也不「膠」,讀者不妨想一想。

  • 差一點梗圖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16 18:14:03
    有 271 人按讚

    #時事與微冷 這則是壓箱很久沒機會聊的冷知識。遇到時事,終於可以扯開來聊惹。說的時事是本週在美國紐約州刑事法庭的正對面樹立了一尊塑像。在媒體敘事中它被暱稱為【MeToo 美杜莎】,討論度很高。
     
    塑像的作者是 Luciano Garbati。他意在顛覆希臘傳說中英仙柏修斯(Perseus)征討女妖的故事。這個迷因被藝術再創造,變成惹「美杜莎反殺英雄」,是為反映女性長久以來遭受的不平與無意義暴力。
     
    其實雕塑的原件藝術家早在 2008 年就完成了。但最近又在網路上爆紅,加上紐約州刑事法庭近期有好幾起非常高調的性騷擾 & 性侵害審判案,因此經他授意立馬翻模,做為一具公共雕塑在該場合宣傳立場。
     
    *花絮:被斬下的英仙的頭,其實是以 Garbati 自己的五官面貌為模。不曉得是惡趣味/在謝罪/還是真的剛好臨時沒有模特兒。順帶一提,英仙柏修斯就是星座英仙座的英仙他本人。
     
    該雕塑直接致敬/顛覆的對象,是非常經典知名的,於文藝復興全盛時期豎立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領主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上,由藝術家 歡迎光臨.切里尼(Benvenuto Cellini, 1500-1571)完成的作品......他的本名 Benvenuto 真的是歡迎光臨的意思。以下話題切到古典那尊塑像的冷梗。
     
    切里尼是手法高超的雕刻家和金匠。被歸類為風格主義派(Mannerism,或譯矯飾主義),這個詞的意思大約是指藝術家毫不含蓄,不受畫面應優美均衡的既有侷限,就是要把作品最生動、張揚、戲劇性、動感.....總之 最 驚 世 駭 俗 的一面,使用高超的技藝一次全部展現出來。這很有「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的精神齁。
     
    科宅是在 YouTube「聰明歷史」Smarthistory 的頻道上學到這段有搞笑到的故事。這頻道超讚,有優質歷史古蹟與藝術品名畫名塑像的導讀解說喔。
    [傳送門由此去 → youtu. be /Q1j-gPKAcDA]
     
    說來是這樣,佛羅倫斯出身的切里尼,先是離鄉背井在羅馬等地打拼,待到建立了一定的名聲,他便大膽的拿著一具黏土的精細模型,親自找托斯卡尼大公:科西莫.德.梅蒂奇一世提案:
     
    // 以下皆為設計台詞 //
     
    切里尼:讓你的錢變成這個形狀,好嗎?
     
    大公:屌喔。但我對於青銅鑄像也有一點知識的,看你這專案難度很高呢。我4可以出錢辣,但我覺得你不可能完成那具塑像耶。你要不要考慮清楚再下海賭身家?
     
    請參考右圖,大公指的是切里尼的「尪仔」設計上實在太過於細節豐富了,柏修斯頭戴雙翅冠、腳踩有翼涼鞋(天神 Hermes 送他的裝備禮包,敏捷 +11),一手握寶劍(宙斯給的,材質是不壞之亞德曼金屬),另一手提截斷的美杜莎首級上還連著蛇髮一坨。換言之,有那~~麼多的細節,要讓青銅能一次灌滿模具中那些狹窄的地方是難上加難。一個不慎就有可能東缺一塊西缺一塊。
     
    切里尼:我的技術就是那麼好,沒問題!
     
    之後的發展,切里尼真的只差一點點就要被大公說中,栽在自己的自滿上。因為不管怎麼試作,青銅的流動性都差一點。傳說道,他不惜把自家的家具丟進爐裡,只求火更熱個十度八度,讓青銅能更流動。
     
    傳說,這時走投無路的切里尼急中生智,把家裡的銀器和白鑞(鉛錫合金)器皿都混進青銅裡。正因為那些添加的雜質發揮了助熔劑(flux)的效果,進一步降低了合金的熔點。流動性終於足以完成超級複雜的灌鑄過程。完成了一生的成名之作。
     
    但我是覺得以上都是增添娛樂性的傳說,身為金匠,切里尼搞不好早就計畫好了一切惹 XD 文藝復興時期藝匠們最愛的獨門炫技之類的。但即使如此,這也是個非常有優良物理化學梗的傳說,所以值得一聊。
     
    根據 Smarthistory 的兩位主持人,之後的故事還有戲劇性之處。在希臘傳說中,柏修斯把美杜莎截斷的首級裝在袋子裡,不時拿出來對付他的敵人:「攜帶式石化光線」,弄得好像哆啦A夢的道具 XD。
     
    當時,在領主廣場上早已豎立數十年,另一尊無敵著名的大理石雕像——正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切里尼讓人把柏修斯像放在大衛對面,使得大衛的視線直直看向了美杜莎的頭,好像一齣默劇,暗示說大衛/米開朗基羅是被柏修斯/切里尼擊敗的手下敗將之一,被變成了石頭的樣子。
     
    真是一點都不謙虛呀哈哈哈。
     
    值得一提,這故事中登場的科西莫大公,和上個世紀他經營銀行的祖先「國父」科西莫是差了N代的不同人物。這時梅迪奇家族的老本業銀行已經不存在(倒閉惹),商人共和國佛羅倫斯早已衰弱,被義大利戰爭摧殘,從自治獨立的共和國變成各方勢力的棋子,最重要的是轉為實質的專制政權。而大衛像是共和時代的傑作。切里尼提案,托斯卡尼大公委託的這尊新的英仙青銅像,在此也有聲明他的功業將超過先祖的政治性象徵。
     
    (by 科宅編)

  • 差一點梗圖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05 15:27:04
    有 131 人按讚

    《二○三○ 健保大限》
    2020保費若沒加倍
    2030健保自動崩潰
    文:張鴻仁
    「退休潮:
    我生於1956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1955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60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65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
    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1965年出生者,2030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
    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
    2020年全民健保大漲
    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2030年滿65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2030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
    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
    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
    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
    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2020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
    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
    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
    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
    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
    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
    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
    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2020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2030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
    漲多少才叫做大漲?
    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請詳見原書)是美國1999年到2018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1999年大約六千美元,2018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2018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70%,受雇者負擔30%,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
    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2020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2030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或是健保「勞保化」。
    公立醫院崩解
    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1980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
    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
    兩級化
    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勞保化」。
    勞保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次級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
    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就是大鍋飯,菜不要太好,餓不死就好,想吃好的自己加菜。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麻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就是未來如果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1980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勞保化,這個名詞是形容如同1980年代勞保時期,許多私人醫院都會對病患說:「勞保的用藥比較不好,你要不要自費?」
    侯署長愛說笑
    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

    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
    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勞保化,台灣未來變成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次級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
    戰爭尚未結束
    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
    (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
    本文摘錄自《二○三○ 健保大限》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