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工程師晉升報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工程師晉升報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工程師晉升報告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2萬的網紅大人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在探討為何矽谷冒出很多印度裔的主管。 大部分人的直覺,是覺得印度是IT大國,加上印度人口多,所以有些厲害的神人並不奇怪。但我對這狀況其實有另一層的解讀。印度當然有技術神人,但我不相信其他國家沒有。台灣也有很多技術能力很強的工程師或是管理者。可是這些人進了外商、到了海外,卻常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跟貝佐斯學創業:我在Amazon 12年學到再多錢都買不到的創業課」介紹 訪問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第一本實踐amazon創業精神的書 在平均工作年資僅為1年的amazon, 由年資12年的創始員工,所領悟出的高效職場&生存法則 本書作者...
-
工程師晉升報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2-08 21:00:12本集主題:「跟貝佐斯學創業:我在Amazon 12年學到再多錢都買不到的創業課」介紹
訪問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第一本實踐amazon創業精神的書
在平均工作年資僅為1年的amazon,
由年資12年的創始員工,所領悟出的高效職場&生存法則
本書作者朴鼎浚,從2004年到2015年一共在亞馬遜工作了長達十二年的時間,年資位居全公司前2%,也是在亞馬遜工作最久的韓國人。
大學剛畢業的他,在眾所皆知困難重重的亞馬遜口試與面試過程中,有如神助般的被錄取,並在最核心的部門擔任開發者的工作。然而,在這個惡名昭彰、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他還得忍受語言與文化的隔閡,讓他不得不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還能撐多久。
後來某一天他突然領悟,進入一間公司工作並不是人生的目標,而是人生的過程。因而開始退一步思考,不再一味的做「別人要我做的事」,而是開始尋找「非我不可的事」;不再把自己侷限成「公司的員工」,而以作為「學徒」的心態逐步朝「匠人」之路邁進。於是,他的亞馬遜生活也開始有了180度大轉變。
他不再逼自己一定要晉升到金字塔的頂端,而是在亞馬遜的各大部門挑戰各種職位,學到了非常多寶貴的經驗。他把亞馬遜「堅守原則、探討事情的本質、懂得運用寶貴的每分每秒、不害怕失敗、不浪費、不躊躇不前、持續不斷的創新」等成長公式,當成自己在生活與工作上的原則並加以實踐。十二年來,不僅見證了亞馬遜從初創小企業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企業的成長過程,更運用所學所見,在亞馬遜平台創業成功,真正實踐了亞馬遜的創業精神。
學習貝佐斯的DAY1信念──我們生活在網路時代的第一天
「從二十多歲一心想成功就業,到十多年後離開亞馬遜獨立創業,亞馬遜真的教了我很多東西。隨著時間流逝,留下來的並不是我寫過的幾萬行程式碼、數不清的專案、最前端的技術、就業祕訣、職場生存法或是經營哲學,而是各種能讓我活出豐富人生的亞馬遜的原理與方式。當這些原理與方式被套用在每個人的人生當中,就能散發最璀璨的光芒。」──朴鼎浚
■這裡有:你或許已經知道的Amazon
▶ 為什麼開會不用PPT
▶ 兩張Pizza小組與6-pager 會議
▶ 亞馬遜十四大領導力原則
▶ 商品下訂後兩天到貨的祕密
▶ 徹底執行「以客為尊」的公司
▶ 亞馬遜無限成長的祕密—飛輪
▶ 不需要指派工作也能使團隊效率最大化的原因
■這裡也有:你可能不知道的Amazon
▶ 如何透過「節儉」帶動「創新」
▶ 最講究「老實度」的企業
▶ 亞馬遜一天能收到幾張履歷
▶ 亞馬遜菜鳥擁有的四大生存工具
▶ 亞馬遜的便利貼魔法
▶ 人事考核的生存遊戲
▶ 鼓勵員工內部轉職的公司
▶ 亞馬遜人深植於血液的工作DNA
■亞馬遜教我的7個 職場&生活 的成功原則:
執著於「創造價值」而非創造成功;執著於事物的「本質」而非表面。
把時間變成自己的,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想創新,得先營造允許失敗的環境。
若非一出手就定生死,請立刻決定並付諸行動。
成長並非偶然,而是良性循環帶來的結果。
別只知道去做「別人要我做的事」,要懂得找到「非我不可的事」。
透過時代的創新帶來的持續簡化與自動化,能賦予人們(去實現更重要價值的)自由。
作者介紹:朴鼎浚
在平均工作年資僅為一年左右的亞馬遜,朴鼎浚從2004年到2015年,一共在亞馬遜工作了長達12年的時間。工作年資位居全公司前2%,也是在亞馬遜工作最久的韓國人,因此,也見證了亞馬遜從一間小規模公司躍升為世界第一大企業的成長過程。
在這個聚集全球頂尖人才的環境中與同事競爭,他開始懷抱亞馬遜的企業精神──在「Discovery QA」「內容開發」「網頁App平台」「kindle&數位平台」「亞馬遜在地消費者網頁」「亞馬遜在地手機App」「亞馬遜在地行銷」「亞馬遜在地經營分析」等八個部門獨當一面,曾負責開發者、行銷經營分析師、經營智慧工程師等五大職位,掌握了只有員工才知道的亞馬遜成功與成長祕訣。此外,在職期間他還曾在以全公司員工為對象進行的雲端運算初創募集大賽中得到評審委員的青睞,並獲得最終優勝。後來運用在亞馬遜所學所見的經營哲學與亞馬遜提供的平台,在2015年選擇離開公司獨立創業,在30代開始享受經濟與時間上的自由。
現任EZION GLOBAL, INC.的代表,該公司曾在KOTRA(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的北美網路市場相關報告中獲選為優秀企業。
朴鼎浚的父親曾在美國俄亥俄州留學,1981年在美國生下了朴鼎浚,一家人在美國待到他2歲後回韓國。朴鼎浚在韓國度過了幼年和學生時期直到19歲。此後他進入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主修電腦工程,大學時期曾經擔任韓國人學生會會長。目前與三名子女定居於西雅圖近郊。
出版社粉絲頁: 遠流粉絲團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工程師晉升報告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在探討為何矽谷冒出很多印度裔的主管。
大部分人的直覺,是覺得印度是IT大國,加上印度人口多,所以有些厲害的神人並不奇怪。但我對這狀況其實有另一層的解讀。印度當然有技術神人,但我不相信其他國家沒有。台灣也有很多技術能力很強的工程師或是管理者。可是這些人進了外商、到了海外,卻常常會碰到晉升的天花板。這天花板的原因不在於技術、非關種族,而在於社交。
我自己以前也曾經跟印度的工程師合作過大約兩年的時間。他們幾個人從印度來到台灣,人生地不熟。可是到了公司,沒事就會來找大家聊天與社交(台灣的工程師則是堅守在位子上)。而印度畢竟英文是母語,雖然人人有口音,但他們英文可是一開口就能一直講。加上膽子大,可不管你聽不聽得懂,沒事的時候無論是碰到平輩的工程師或是上層的主管,都能哇啦哇啦的聊天。也因此,老闆都還滿喜歡他們的。
但反觀台灣的工程師跟主管,就呈現我們典型台灣人害羞的面貌。雖然你真要他們上台報告,可以好好把事情講好。要找他們用英文談技術議題,也能充分表達。但每次面臨部門聚餐、或是會議中場、或是外國長官來訪的接待,大家就都低頭沉默不知道要講甚麼。所以老闆常常不記得誰是誰。
追根究柢,這實在是 #社交能力的不足。
但社交能力不足,老闆或是客戶很可能就會對你沒印象,或是跟你沒有深刻的「個人情感連結」。當下次有甚麼好職位釋出時,也往往不會想到你。(客戶也一樣。當他對你沒印象,下次要交易時,可能不會想到你)換言之,技術很重要,把工作做好很重要,但跟別人產生連結也很重要!!人生要獲得機會,有很高的要素還是跟建立「私交」有很大的關聯!!
所以啊,不能只偏重把工作做好就好;尤其當你面對的老闆或是客戶是外國人,就更是如此。因為對外國人而言,把專業工作做好是基本 - 無論是去參展、簡報、提案、開會、接待客戶來訪時,固然在台上的表現要很OK;但開場前的閒聊、結束後的吃飯、研討會之間的雞尾酒或是點心時間,其實反而是更要拚的關鍵。那種時刻建立的深刻認識,往往才是真正堆動事情前進的關鍵。
台灣人大部分真的都不擅長這部分,所以我們才找了Joy老師,開設了這堂【大人學英文:怦然心動的商務社交說話術】。目的就是希望讓「專業人士」能在這類活動中,不但能把專業顧好,還能理解外國人在這類社交場合上的進對應對。
課中特別設計了四種常見情境,包含「#專業場合面對陌生人」,「#休閒場合面對陌生人」,「#專業場合面對熟人」,以及「#休閒場合面對熟人」。把你在社交場上可能的狀況一次全包,該注意的做完整提醒,也把可以聊的議題、常用的英文句型、回應方式、尤其會探討一些文化面的知識,並讓你實際演練。讓你下次面對類似的狀況時,不會只是低頭害羞,也能勇敢加入閒聊的團體之中。
所以若你是工程師、是國外業務、是產品經理、是醫生、是創業者、是專業人士,常常有需要接觸外國的主管或客戶時,那很推薦你來參加這堂課,來提升你的英文商務社交力!!
【大人學英文:怦然心動的商務社交說話術】
>>https://bit.ly/32xFUnI
工程師晉升報告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破框能力》x2本
🎯你知道嗎?當你越擅長自己做的事情,就會一直去做。做得越多、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循環讓你獲得大量專業經驗,卻容易讓你受限於專業框架,落入能力陷阱。如何跳脫這種舒適的狀態,朝向擁有更大影響力的「領導者」邁進呢?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act-like-a-leader/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在我今年讀過的書裡面,我特別喜歡《跨能致勝》這本談論跨領域通才的書。尤其是書中的這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人是透過實際行動發覺可行性,例如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建立嶄新網絡、尋覓全新典範」我們是從實踐認識自我,而不是透過理論。
《跨能致勝》的作者在書中也提到全球Top50的管理思想家艾米妮亞.伊貝拉(Herminia Ibarra)的觀點:「與其打造好高騖遠的計畫,不如找出可以迅速實踐的實驗。」這種先行動、後思考的想法引起了我的興趣,我接著去尋找了她曾經寫過的書。
伊貝拉在前一本著作《職業身分》(暫譯)裡面談到,她認為「了解自己」這件事,雖然常被大家當作改善工作和生活的關鍵,但實際上,「了解自己」是旅程結束時的獎勵,而不是旅程開始時的曙光。我們卻常常把這個順序搞反了。
很巧的是,伊貝拉的最新作品《破框能力》在今年被翻譯成了中文版,我當然是第一時間就去找來讀。
【這本書在說什麼?】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突破自己既有的專業框架,《破框能力》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作者透過這本書說明「先行動、後思考」的做法,才是促成真正「改變」的關鍵。重點在於,你必須先改變自己的「外在行為」,然後才會改變自己的「內在認知」。
大多數的書,標榜著教你如何從起點(現在的自己)達到終點(未來的自己),但它們常常只是很簡單地,寫出了終點——理想中的優秀領導者——應該是什麼樣貌,然後教你一些很簡單的策略去計算差距,然後怎麼樣拉近距離。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作者認為最重要的,其實是這段轉變的「過程」。
在成為更優秀的領導者之前,你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疑惑,甚至產生自我矛盾的心情。我們如何不被這些問題難倒?可以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克服?就是這本書在探討的主題。
【我的讀後心得整理】
我很認同作者說的,如果你光是待在原地思考,只是不停地反省自己為什麼沒辦法踏出舒適圈,你反而會永遠踏不出舒適圈。由於你現在能夠反省的,只是用自己「以前的經驗」在想事情,而且也只能用「現在的觀點」去思考未來的事情。所以,光是用舊的想法去思考,並不會造成任何改變。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出這本書的核心精神,那就是「弄假直到成真」(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作者在書中用「由外而內」的概念來說明,如果你想要像一個領導者一樣思考,唯一的辦法就是先讓自己像一個領導者一樣行動。
我試著用一張圖把作者要傳達的核心訊息整理出來:從「現在的你」到「未來的你」之間,會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轉變」。進行這個轉變,需要三種由外而內的具體行動。然後,你可以在過程中,應用五種方法度過這段轉變。最後,接受未來的你可能跟原本自己期待的不太一樣。
【由外而內的具體行動】
當人們停留在原本的舒適圈的時候,會很難察覺哪些舊的習慣已經不再適用了。也很容易掉入一個陷阱,那就是自以為現在的所作所為,就是忠於自我的表現。在這個階段的你,無論怎麼思考,都很難跳出舊的框架。
因此,你必須直接採取行動,去體驗還有挑戰這個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新的想法才會被激發出來。然後你就能用這些新的想法,去修正自己的步調,思考未來的目標該如何調整。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三種具體的行動,可以促成自己開始轉變:(1) 重新定義工作內容、(2) 發展人際關係網路、(3) 探索各面向的自己。以下,我特別挑出每個行動裡面,對我自己最具有啟發的觀念。
【啟發1:重新定義工作內容】
過去的成功會造成能力陷阱,你喜歡你的工作內容,就會做很多這樣的工作,然後越來越擅長。當你越把時間分配在擅長的事情上,就會花越少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久而久之,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去學習原本自己不擅長的東西。
研究指出,效率高的領導者行事曆上有大量的閒置時間,還有未安排的行程。效率低的領導者,反而讓自己的行事曆擠滿各種會議、出差與報告。然而,真正的領導者該做這四件事情:(1) 與不同的仁和團隊建立橋樑、(2) 做有遠見的事、(3) 提升影響力、(4) 將想法和個人經歷結合。
這也讓我意識到最近忙碌的狀態,該如何讓自己從行事曆中釋放更多的時間出來,重新聚焦在團隊策略性的事務上面。
【啟發2:發展人際關係網路】
如果你認為發展人際網路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生,那你可能就落入了兩種盲點:(1) 「自戀的」:只喜歡與自己相似、意見相同的人相處;(2) 「懶惰的」:只想與同一部門和樓層的人相處,對於要花多一點心力才能接觸到的人們,顯得提不起勁。
另一種阻止你主動建立人際網路的障礙是來自內心。研究指出,越是成功的領導者,樂於主動建立人脈,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本身能「提供價值」給別人。相反的,處於低職位的人,比較容易懷疑自己能貢獻的價值,在互利互惠的交流中,它們感覺更像「乞求者」,而非平行地位。
我也曾經覺得那些主動建立人脈的動作,看起來很像在利用他人,而且感覺不太真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某些情境下,人脈的重要性遠大於專業能力。我後來調整自己心態,在出擊的時候秉持著一種「從我的觀點提供資訊」以及「真誠表達感謝」的態度,就不會這麼不自在了。
【啟發3:探索各面向的自己】
作者給了我一個很棒的啟發,那就是我們時常自以為的「忠於自我」,往往只是「忠於以前的自己」。這也是讓許多人一直待在舒適圈,用這個理由安慰自己的原因。但是,真正的自我其實還包含了「未來的自己」,那個未來的模樣和可能性,是現在的你還無法預測到的。
也就是說,自以為忠於自我的陷阱,會阻礙你成為優秀的領導者。因為你覺得那個真實的「你」只是一個過去的自己。如果要拓展舒適圈、獲得進步,就必須擺脫這個過去的你。唯一的辦法,就是嘗試原本覺得不自然的新事情,在過程中,那個「真實」的自己才會嶄露出來。
我曾經在《安靜,就是力量》的書評分享過自己是個內向者,但我在結論裡寫到:「肯定且忠於自己的內向特質,但為了核心信念和志業,必須主動學習並運用舒適圈以外的技巧。」我仍不停嘗試著那些,讓內向的自己渾身不自在的事情:演講、主動攀談、分享故事。至於未來的自己會成為什麼模樣,以及還有哪些尚未發揮的潛力,就是最讓我著迷的事情。
你的身分——你是誰——不僅僅是有關於過去,而且還關乎未來的你會成為誰。
【轉變的循環階段】
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具體的行動和策略,也強調了這個拓展舒適圈邁向轉變的過程,並非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下去的過程,在過程中你會遭遇許多困難,碰到自我懷疑的複雜情緒,甚至會感覺整個生活陷入一團混亂。我們可以藉著認識這些轉變的階段,讓自己知道有沒有偏離軌道,該如何重新把焦點拉回來。
1.發現差異:「感受到你是誰、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間的差異,加強第一步行動的緊迫感。
2.只加不減:增加新的角色和行為,但保持舊的。察覺新舊之間的差異,獲得進步的成就感。
3.混亂迷茫:你可能會退步,甚至恢復原狀。身邊的人可能會覺得「原本的你」就夠好了。
4.修正方向:回頭檢視舊目標,用這段期間的經驗進行反思,提出新目標。
5.內在化:繼續堅持改變,這些外在的改變就你的新身分,也代表你已經轉變成你想成為的樣子。
這個循環可以一直套用在不同的轉變上面。而且,每一次的轉變,都讓你漸漸地從別人眼裡「原本的你應該是這樣」的看法中釋放出來,這就是改變的過程讓人最有成就感的部分。
【後記:出一張嘴】
讀完《破框能力》這本書之後,讓我回想起,以前還是工程師的我,也曾經有過一種疑惑:「在我還不是一個主管的時候,我該表現得像一個主管的樣子嗎?」原本做技術、學專業,過得挺舒適的,那些做主管的嘴砲技能,看起來不好學、也不是我的本性。
直到有一位前輩提點了我,公司在乎的是你能提供的價值,如果你能提供的是一整個團隊的能量,才是真的了不起。因此,如果想要往上晉升管理職,就必須用主管的角度想事情,去練習那些主管該做的工作內容,而不是成天只鑽研技術,除非你未來完全不想走管理路線。
他接著說道:「一個主管有多成功,就是看他能用一張嘴巴,完成多少事情。」當初我還只是似懂非懂的樣子,也很懷疑這種說法,不就像是大家都很討厭的「出一張嘴」嗎?但是,透過跟這本書的對話,我產生了新的體會。
優秀領導者的工作內容,在於建立外部資源與內部團隊的橋樑,挪出時間培養遠見和擬定策略。主動建立人際網路,聆聽來自各領域不同的聲音,也貢獻自己的觀點和價值。將想法和個人經驗結合,傳達給更多的利害關係人。這一切,都需要動「嘴」。
原來,這張嘴,指的就是「影響力」。一個領導者有多成功,就是他能發揮的影響力有多大。讓我們弄假直到成真,突破既有的專業框架,成為一個更好的領導者,一個更好的自己。
如何知道我在想什麼呢?只有在看到我做了什麼以後。
心理學與管理學家卡爾.維克(Karl Weick)
【抽獎辦法】感謝 今周刊
1、抽出「2本」《破框能力》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你最想嘗試哪一個舒適圈外的行動?」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10/20(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0/22(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工程師晉升報告 在 孫治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的課程往往都是在授課的過程中進步的,
因為我專注在 #學員真實中面臨的問題。
那一些問題是不可能出現在任何一本商業簡報書籍中
#有時候想想我們對於知識的獲取真是可怕
#因為太多的知識與原理是無法應用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而學員遇到的問題往往比書上的現實、嚴峻得多
那一天我看到學員的報告內容
學員:
「老師這樣的報告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老闆不接受」
「就這樣簡單的事情為什麼要報告?還能說什麼?」
對,真實的世界中簡報的問題往往單純的
讓人摸不著頭緒,有時候我們連一點線索都沒有
因為可能對方也不知道要我們給出什麼
#我們要學習著就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在不完整的條件下完成任務的能力
我就請那位學員提供他的簡報給我看
果不其然,就是一份看起來安安穩穩的簡報
說要有什麼大錯,沒
說要簡報不好看,沒
但是以一位主管來說這份簡報也就是食之無味
以一個營運思維來看這份簡報也是平淡無奇
那一本書教過我們處理這樣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職涯上的絆腳石
時間久了簡報還是過關了
但同樣的問題還是三不五時出現
簡報的句點不明:無法分辨積極目標與消極目標
大部分這種情況下的問題都是『#簡報的句點』沒畫好
我以前曾經看過一位做幕僚的學員的簡報
清晰地分析了之後公司未來的三個國家的市場
沒什麼錯,邏輯也算是清晰
但是卻被他的副總唸得很慘
『#因為他只有分析』
我曾經看過看過一位工程師的簡報
他說明了他之後想要自動化那一段的人工流程
提升他的工作效率
沒什麼錯,邏輯也算是清晰
但是卻被他的主管說沒有什麼意義
『#因為他只做好了自己的事情』
這些簡報的目標都是消極目標
你要知道終究是有些主管他要看到的是『積極目標』
但是主管卻也不知道怎麼指導
我請那位分析幕僚在簡報中增加
『#公司年度策略』『市場趨勢』與『#三個市場的切入與營運策略』
我們重劃了簡報的句點
他不能只分析,他必須說出自己的看法
我請那位工程師在簡報中增加
『為何優化這段流程的理由:就是優先順序與權重』
『#盤點部門中還有可能需要自動化的部分』
與『如何讓這自動化程式變成「#自動化系統」的規劃』
他不能只處裡個人的事情,
他可以把自己的優化成為部門的優化
聽說後來他們都順利的改變了他們在主管中的印象與定位
都擁有了很意外的新機會與新嘗試
其中一位後來和主管一起去大陸闖市場了
我習慣在課程中
直接用板書分析了這些問題給學員看
#我喜歡板書勝過講義
因為板書是承接學員的需求
講義是展示講師的專業
一年多前,我收到一個來至於大陸的簡訊
『老師,從那一份的簡報調整中,我好像醒了』
『看看自己過去做的簡報好像都是一份做到一半的簡報』
『謝謝老師』
說真的,我已經不知道那訊息的主人是誰了
所以我只回訊
「還好我回應了你的問題
而你的問題讓我成長了」
假如你的職涯中簡報三不五時地成為了你的絆腳石
那就來聽聽我的線上簡報課
《#28堂晉升主管的必備簡報術》
https://bit.ly/2EvqIyv
你們可以參考
第07課
【階層關係 - 最關鍵的換位思考,改變你的格局視野】
思考層級,讓自己的思維升級
第20課
【價值傳遞 - 說明「研發價值」讓基層到高層都聽得懂】
換位思考,讓自己可以綜觀大局
第21課
【因果關係 - 解決分析問題必備!
一張流程圖讓你有系統化思考的解題力】
用流程驗證組成,讓你說出價值力
你的簡報常常莫名其妙的被回絕嗎?
或是努力後只獲得了一個平平淡淡地回應?
思考一下你的報告目標吧
#誠實地去思考這是積極目標還是消極目標
#或是看看這篇直播
#了解營運思維與執行思維的差異
https://reurl.cc/k05RNG
來跟我聊聊你所遇到的簡報事
#線上課程有臉書社團可以提供討論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