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工研院二次面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工研院二次面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工研院二次面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工研院二次面試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205的網紅Y道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書寫台灣科技產業 / . 這篇文章先不討論「能力」,我覺得能寫台灣科技產業的人不算少。問題是誰來寫?他/她的誘因是什麼? . 以我所知,台灣能夠以「科技產業」為研究領域的人,主要是(1)站在政府立場的研究人員們。說穿了,就是資策會及工研院。其他,不論是券商研究人員、學校,或者媒體,還...

  • 工研院二次面試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2-27 15:21:06
    有 11 人按讚


    / 書寫台灣科技產業 /
    .
    這篇文章先不討論「能力」,我覺得能寫台灣科技產業的人不算少。問題是誰來寫?他/她的誘因是什麼?
    .
    以我所知,台灣能夠以「科技產業」為研究領域的人,主要是(1)站在政府立場的研究人員們。說穿了,就是資策會及工研院。其他,不論是券商研究人員、學校,或者媒體,還真的不太容易持續、專注、保持深度,且把這當成「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
    .
    但不管是資策會跟工研院,雖然他們的職業環境讓他們擁有這樣的能力,但很可惜,他們的工作目標主要在服務政府。所以多數的研究員不會把研究的重點或時間,放在與「企業」溝通,或者寫些產業的科普文。
    .
    那麼,退而求其次,就是(2)商業或科技媒體了。照理來說,這兩類媒體應該能夠養活科技作家。
    .
    有一個相當大的問題,是當下台灣媒體產業的生態,無法單純仰賴顧客的支持(付費訂閱)活者。這些主流媒體最後必需要向特定議題、特定業務,或者特定類的廠商靠攏。做這些事情才能養活這些媒體。
    .
    養一群講趨勢、有批判性,產出太慢的科技作家,這些媒體做不來也不想做。退而求其次,這些媒體會去找一些想要有曝光度的網路賣家、部落客上電視 ... 這也不是不行,easy solution ,反正媒體養不起,有就好。
    .
    .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過渡型的媒體,像(3) techorange、technews。分類上是網路科技媒體,但為了賺流量,在必需保持稿量、優質稿源的態度下,立場往農場式經營靠攏。不能說不對,大家都是為了活著。
    .
    有另一種過渡型態像電獺少女 ... ,姑且不談,我很難直指著說她不是科技類專業雜誌。但也不想點頭說是。
    .
    最後我們談到 (4) 科技島讀。科技島讀其實已經是這一系列的脈絡下最可能接近「在台灣」「合理的科技媒體」形式。問題是科技島讀的問題也很明確:企圖跟理念很大,但規模過小。文章裡面試著建立起討論以及邏輯,但很明顯的研究方法及文章深度不足 ...
    .
    我很難想像「現在的」「科技島讀」能夠花大錢去固定的向名家徵稿。但這是一種規模上的原罪,我期待隨著時間,能夠順利的擴大規模、收到更深更廣的原創文章。雖然我的理性傾向,認為這件事發生的機會不高。
    .
    好,前面都是鋪陳。我試著回答 吳威廷 (Weiting Wu) 的問題。以現在要讀到產業的科普文來說,我沒注意到台灣有誰目前「有系統的」累積相關文章。
    .
    偶爾會有大神針對特定議題在討論或針砭時事,例如說 Ben Jai 或者 杜奕瑾 (Ethan Tu) (...以及其他)。但是大神們的發言有兩個限制,第一是讀者們要對產業有相當的理解,才比較能夠進入他們的討論脈絡裡。第二是對大神來說,有時候在拋出議題、針砭時事時,可能是帶著批判性的立場或角度。
    .
    讀完大神發文,對一般讀者來說,還是無法有架構的理解台灣產業整體狀況。會覺得「神仙打架,凡人看戲」,覺得很有距離 。
    .
    如果真的要累積相關知識 ... 這點我還真的要想想要怎麼達成。但有一點能建議,但我還真不知如何組織:「先從找一大群人,定期的形成討論科技產業議題 & 時事開始吧!」
    .
    #結尾還真的弱
    #我努力想想如果是我我要怎麼做

  • 工研院二次面試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3-06-29 11:50:01
    有 211 人按讚

    一位台灣工程師的人生故事:矽谷,真的是意外!


    身為父母,我們該不該鼓勵我們的子女當工程師呢?或許,該這麼問我們的孩子:你想當愛迪生嗎?你想當萊特兄弟嗎?你喜歡發明什麼嗎?最重要的是,你想做什麼?

    眼前這位優秀的台灣工程師,穿著T-shirt、牛仔褲,上班時間,還能和我坐在十七度C的加州陽光下,喝咖啡閒談人生。

    他三十五歲,台北市光復國小、建中、台大電機系畢業。因為家庭經濟並不優渥,從沒想過出國念書,但他對學歷有種奇怪的使命感,覺得知識上一定要追求到巔峰極限,一定得讀博士。他原本計畫在台灣讀博士。

    「誰說出國唸書要花錢?準備機票錢就好,去申請獎學金,」他的台大電機所指導老師馮世邁反問他。

    「喔,可是,可是我英文不好,」他答。

    「就是英文不好才要出國念書,」馮老師還真是當頭棒喝。

    就這樣,在台北市光復南路長大的陳俊仰,開始了留學路,順利拿到全美排名前五的加州理工學院博士。

    他畢業那年,二○○九年,正值大蕭條。與他博士專攻的信號處理相關的工作幾乎全部停止招聘。但,軟體相關工作較不受景氣影響。他只好開始面試軟體業的職位。由硬體轉軟體,並不簡單。經過幾次面試失敗,他開始自學演算法、大量練習程式,之後他面試上了幾家公司,包括微軟,他最後選擇加入剛成立五年的臉書。

    和台灣的兩百萬工程師相比,陳俊仰留在矽谷,真是明智的決定。

    首先,他工作生活平衡。他每天工作從早上十點到晚上七點。「這樣在美國算是很長的工時了」,他笑著對我說。我一位好朋友在科技業八年了,每天都十一、二點才到家。而且臉書待遇優渥,根據網站glassdoor.com的統計資料,臉書資深工程師的平均年薪是14萬美元。

    更令我羨慕的是,他滿懷熱情。

    他告訴我,他剛到臉書第一年,就加入資料基礎建設(data infrastructure)小組,負責臉書後端資料的儲存與計算。臉書資料儲存量超過100PB,等於是美國郵局二十年來遞送的信件總和。資料大到必須用平行計算:要從幾百個硬碟裡讀資料出來,在幾百台電腦上計算後,再寫到幾百個硬碟裡。他進臉書後第一年,用了他在博士期間學到的錯誤更正碼技術,改進了儲存的效率,讓資料儲存減去幾乎一半,還提高資料的容錯能力。他現在則負責Graph Search的搜尋結果最佳化。

    你寫的程式,馬上有幾億人用!」他快樂之情溢於言表。

    我想,他重新找到了心之所向。

    我想到了和陳俊仰同期的台灣華碩、宏達電、聯發科的工程師們,失去了員工分紅配股制,錯過了成長的黃金年代,聯發科千萬分紅變百萬,華碩、和碩的績效獎金常被員工戲稱「激怒獎金」。金錢之外,日夜打拼,台灣兩百萬工程師到底為何而戰?

    其實,陳俊仰念博士時,還是想回台灣工作。畢竟,家人都在這。但想到台灣工程師的「爆肝文化」,台灣老闆們「一人當兩人用」的成本思維,想要做軟體、想要創新、想要樂在工作的陳俊仰就猶豫再三。

    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兩歲、一個四個月大,周末總是全家去加州的動物園、博物館,幸福點點滴滴累積。但這並不代表他沒生產力。他每天寫的搜尋最佳化程式,可能比我工程師好友每天debug到三更半夜、孜孜矻矻研究如何讓手機更省電一點的經濟效益還高。

    為什麼?

    我想,「熱情」可能是一個老掉牙、卻最真切的答案。

    坐上時光機。

    香港難民窟出身的林百里,二十三歲時,第一份工作在三愛電子設計電子計算機,親手焊接計算機。他和溫世仁在台大電機所設計第一台電腦時,一定沒想過日後的廣達將是筆電之王。

    彰化鹿港公務員之子施崇棠,二十七歲時,第一份工作在宏碁小公寓的二樓用電風扇紙箱當桌子,寫微處理器宣傳單。沒人料到,當初第一次去美國就是去拉斯維加斯CES展的施崇棠,會率領華碩在主機板擊退英特爾,帶著華碩進入全球筆電前三強。

    屏東農家之子蔡明介,二十三歲時,第一份工作在高雄加工出口區通用電子擔任測試工程師。盯著示波器,看著產品是否包裝好,裝配好的產品是否壞掉。他二十七歲,考取工研院計畫,赴美國紐約RCA學習IC設計。誰想的到,三十多年後,聯發科技把德儀、英飛凌殺得片甲不留,挑戰高通的龍頭地位。

    林百里、施崇棠、蔡明介,採訪談話間,都以工程師自豪。三十年多前的一介工程師,今日的科技企業家。他們仍追尋心之所向。

    最近台灣科技業士氣低迷。身邊工程師朋友都說,不要自己孩子長大做工程師,太辛苦。

    林百里說過一段話,我記憶猶新。「我覺得I made something for the world,每天都很高興,那獲利有高有低沒有關係,反正都會成長。成長,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新東西,engineer還是做新東西。人家很欣賞我做的新東西,這就好了,」他說。

    身為父母,我們該不該鼓勵我們的子女當工程師呢?或許,該這麼問我們的孩子:你想當愛迪生嗎?你想當萊特兄弟嗎?你喜歡發明什麼嗎?最重要的是,你想做什麼?

    我不曉得,未來台灣科技業是否仍是年輕學子的工作首選。但我很確定,未來的台灣科技面貌,將由這一代年輕工程師心底的渴望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