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工業管理系排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工業管理系排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工業管理系排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工業管理系排名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地方能源治理正起步 ,前瞻計畫第二階段:納入地方能源治理才是真前瞻!(07/23/2020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台灣夏季用電高峰到來,近期尖峰用電連續創下歷史新高。在希望增加發電端的可用資源時,地方卻出現火力電廠污染與再生能源開發等相關爭議。要解決這類能源與環境問題,根本之道必須要在用電端進行更積...

  • 工業管理系排名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23 14:03:45
    有 36 人按讚

    地方能源治理正起步 ,前瞻計畫第二階段:納入地方能源治理才是真前瞻!(07/23/2020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台灣夏季用電高峰到來,近期尖峰用電連續創下歷史新高。在希望增加發電端的可用資源時,地方卻出現火力電廠污染與再生能源開發等相關爭議。要解決這類能源與環境問題,根本之道必須要在用電端進行更積極的管理與效率提升。從近年國際成功經驗來看,要能有效提升用電效率與節電,關鍵在於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責分工與互助協力,才能掌握各地用電特性,量身打造節電策略。

    因此,數十個環團共同組成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於今日(7/23)召開記者會,督促中央政府當務之急必須提出地方節電的長期計畫,提升各縣市在節電政策的權責與資源,避免台灣因高用電量造成電力調度困境,也才有助於打造能源轉型所需的基礎工程。

    前瞻計畫第二階段:納入地方能源治理才是真前瞻

    中央政府自2015年起推動地方節電,並於2018年首次進行長達三年期共73億經費的縣市共推節電計畫,提供縣市政府進行「節電基礎工作」、「設備汰換與智慧用電」、「因地制宜措施」等節電措施,根據能源局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各縣市老舊用電設備汰換共節電 10.73 億度,合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55.5 萬公噸。但此計畫即將在今年到期,至今政府仍未公布任何後續規劃,造成許多縣市政府才剛開始累積節電的經驗與相關知識,卻無法預期中央未來是否還會繼續提供資源支持。

    於2017年公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旨在打造未來30年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建設,因此攸關未來台灣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氣候變遷因應、促進環境永續都被放入計畫主軸中。但是在前瞻第一階段,卻缺乏解決氣候變遷的能源基礎工程規劃。七月初立院同意行政院辦理前瞻計畫第二階段的4年4200億元預算籌編,聯盟呼籲,前瞻第二階段應納入攸關台灣能源轉型成敗的地方能源治理工作,從這筆預算支持地方政府持續推動節電。除了「校園裝冷氣」外,制定更上位與全面的能源治理與用電管理計畫,打造能源轉型所需的基礎公共建設與治理架構,才符合前瞻的真正意義。

    針對前瞻納入校園裝冷氣政策議題,主婦聯盟基金會主任吳心萍也表示:「日前全國中小學全面裝設冷氣的政策宣示,雖可保護學童免於熱傷害,但針對校園的環境也應該有更前瞻的策略,學校還可結合屋頂及108課綱推動能源教育,透過裝設光電等措施建築物降溫、有發電收益,還能間接減少冷氣需求。除此之外,聯盟也觀察到,許多縣市在推動電器汰換時都有針對中低收入戶的設計,我們肯定此作法並建議進一步延續」

    地方節電初見成效 中央規劃不可停擺

    自2015年起,中央政府開始補助縣市政府進行住商部門節能,因此聯盟整理分析全國在過去五年的用電趨勢與各地能源政策上的進展,檢視近年地方能源治理與節電的成效為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員魏陽強調:「在2015年到2019年間,全國住商部門的總售電量呈現成長趨勢,五年間約成長23億度。但若考慮各縣市可能有人口與用電戶數增長等因素,聯盟以「用戶每月平均用電」計算各縣市節電成效。2015年到2019年間,全國住商部門每戶每月平均用電的節電率為3.68%,顯著優於尚未執行地方能源治理計畫的2012到2014年(0.79%)。如果只看用電高峰的7月到9月,則2019年住商部門每戶每月平均用電與2015年相比,更是有高達5.71%的節電率,顯見住商用電管理近年已逐漸進步,未來若能有持續性的經費與規劃,將對緩解夏季尖峰有更多貢獻。

    魏揚並補充如果看服務業分為800kw以上、以下跟表燈營業。這三用戶節電率,800kw以下跟表燈用戶在2015-2019年用電量是下降的,但800kw以上的這些用電大戶,用電是增加的,增加了2.73%。因此未來的用電管理上,800kw以上用戶,應該負起更多節電責任。

    從個別縣市的數據進一步分析,近期中火事件爭議不斷,爭好氣聯盟發言人石毓菁強調「雖然2018-2019年,台中市住商節電率成績為第一名,但若考量工業用電成長,則排名為倒數第三。近日台商回流投資,台中市招商為六都第一,中市府應積極控制工業節能,訂立強制性能源效率規範,並強制規定回流台商設置光電系統。而工業用電亦屬中央經濟部管轄範圍,應從前瞻計畫中編列地方能源轉型經費,對焦協助台中市工業節能治理,並補助汰換耗能設備,導入能源管理系統。」

    聯盟將影響各縣市能源治理重要的指標性政策進行盤點與整理,列出五項重要能源項目(如下表),為地方政府能否推動能源政策的重要基礎,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指出:2015年前,只有極少數的縣市政府對能源治理概念有所了解,在經過五年嘗試後,可看出在「公民參與能源委員會」與「能源主責單位」上,都有一半的縣市已經設立,其他項目也有約三分之一的縣市開始執行。除此之外,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楊順美秘書長也表示:「各縣市也在既有政策的基礎上,推動符合在地特性、能深入社區、或與公益結合的能源與節電相關政策與福利,值得鼓勵。」

    蔡卉荀更補充:「前瞻基礎建設不只是硬體設施,更是未來能看到實際成效的治理模式,這五年來,已經有蠻多縣市有相關制度建立,這些重要的能源基礎建設,不是立竿見影的基礎,但是會成為地方能源治理是否得以成功的關鍵。希望中央給地方持續經費推動,不要讓節電計畫停住或退回。」

    楊順美秘書長進一步指出:「從2018-2020因為有中央經費編列,有工研院專業團隊協助,未來若能持續有專業團隊協助、中央政府經費編列,地方能源治理一定可以持續提升。因此前瞻第二階段一定要把地方能源治理推動下去,讓有成果的縣市能要延續,沒有起步的縣市能萌芽。」

    但在過去幾屆評比中,聯盟也發現部分縣市的能源政策推動成效不足、縣市政府內溝通不順暢、或能源主管單位權責不足等問題。因此這些指標性政策,是否運作得當、實際成效為何,都還需要中央長期的計畫進行監督與協助、

    地方能源治理關鍵:電力資料公開、持續性經費、能源人才培育

    過去地方政府並無能源業務執掌的義務及權責,也長期缺乏制度性的支持與穩定的經費挹注。2015年後,中央與地方在節電計畫上開始協力,以下為聯盟整理未來仍亟需中央持續改善與協助的三項關鍵:

    1.修訂能源管理法規,明確要求台電公司提供用戶用電資料:因地制宜、對症下藥的地方能源政策,需要有不同區域、產業、需求結構等詳盡的用電歷史數據資料,然而過去地方政府在擬定能源相關政策時,經常碰到地方性的用電資料難以取得、無法進一步做需求分析的困境,未來中央若能在不影響個資權益的前提下,修訂能源管理法規,明確要求台電公司以公開透明的原則,提供完善的用電資料,將能為後續地方政府的能源計畫制定,打下重要的基礎。

    2.應提供持續性節電與治理經費:在2015年「智慧節電計畫」30億與過去三年「新節電運動」 75億的計畫經費推動下,地方政府在國家整體能源轉型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更逐漸成為能源政策的關鍵協作者。來自中央長期穩定的經費挹注,建構能整合各項資源的機制,將是未來地方能源治理能持續強化的關鍵。

    3.地方能源專業人才培養與教育:2015年中央開始推動縣市節電計畫後,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如萍呼籲:「能源局與工研院為各地承辦人員舉辦電力知識系列培訓,教導各縣市進行地方電力盤點與分析,都是打造能源治理能力的基礎工作。未來必須持續有穩定的計畫協助各縣市建構人才、培養公務體系具備相關知識,才能讓各地的節能政策真正到位,希望經費可以支持能源轉型知識推廣,創造由下而上推動能源轉型的環境。」

    而針對能源轉型的推動,野薑花協會理事長陳雪梨表示:「目前有些太陽光電案場有爭議或推動不順,希望未來我們可以跟地方政府多做一些交流,希望綠能的規劃是由下到上,作為地方創生的主流。」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林學淵也提醒:「過去在2015前,台灣能源管理都是中央經濟部的統一管理,在這之後有地方能源治理計畫,中央應針對2018年起的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計畫進行檢討缺失。」

    聯盟再次強調,地方政府是台灣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重要夥伴,中央政府應盡快公布地方能源治理的長期目標,並納入前瞻第二階段計畫,讓地方政府在能源轉型路上發揮助力,透過積極的用電管理,讓台灣能源轉型更加順利。而民間能源轉型推動聯盟自2015年起已舉辦兩屆地方縣市能源政策評比,是台灣由民間主辦且定期公布的指標性能源評比。聯盟也預計於今年底啟動第三屆評比,持續監督台灣能源轉型進程。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介紹:全台各縣市關切能源轉型的民間團體,於 2015 年 7 月聯合組成,定期舉辦各縣市政府能源政策評比,並發表能源政策觀察與分析,聯盟成員如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臺北、花東辦公室)、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新北市蘆荻社區大學、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荒野保護協會、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總會、台中分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翻轉嘉義工作隊、台南市社區大學、台南新芽協會、台東廢核反核廢聯盟、宜蘭月見學習農園、環境保護聯盟屏東分會、看守台灣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社團法人野薑花公民協會、350.org、綠色和平、爭好氣聯盟、社團法人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

    主辦單位: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發言團體: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任 吳心萍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員 魏揚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蔡卉荀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 楊順美
    爭好氣聯盟發言人 石毓菁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 高茹萍
    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長 陳雪梨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林學淵

  • 工業管理系排名 在 無限期支持陳水扁總統,台灣加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19 02:17:12
    有 29 人按讚

    載自:加拿大媒體《ipolitics》

    備戰17年 防疫亮眼 -陳時中投書外媒:籲WHO勿將台灣排除在外

    新型傳染病對全球健康,經濟,貿易和旅遊業的威脅從未減弱。由於國際運輸的便捷性,大流行病可以在世界範圍內迅速傳播。最突出的例子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爆發和2009年的H1N1流感。間歇性地,嚴重的區域性流行病,例如2012年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埃博拉病毒2014年在西非的非洲和2016年在中南美洲的寨卡病毒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如今,新型肺炎於2019年底在中國武漢首次出現,此後被歸類為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已引起全球大流行。截至2020年4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已確認有135萬人患有這種疾病,在211個國家,地區和地區有79,235人死亡。台灣尚未倖免。

    閱讀更多: COVID-19將如何重塑全球政治

    自從受到非典疫情的嚴重打擊以來的17年中,台灣一直處於隨時準備應對新發傳染病威脅的狀態。結果,當2019年12月31日首次確認有關新型肺炎暴發的信息時,台灣於當日開始實施從武漢出發的機上直飛檢疫。2020年1月2日,台灣成立了針對該疾病的應對小組,並於1月20日啟動了中央傳染病指揮中心(CECC),將其作為3級政府實體,並於1月23日昇級為2級和1級。和2月27日。

    CECC能夠有效整合各部委的資源,並全力投資於控制該流行病。截至4月9日,台灣共對42,315人進行了檢測,顯示380例確診病例,其中54例為國內病例,326例為進口病例。測試為陰性後,有5名患者死亡,有80人被出院。儘管台灣與中國毗鄰,但以每百萬人確診病例數計,它在183個國家中排名第123。這表明台灣為控制流行病所作的積極努力正在奏效。
    疾病無國界。為了應對COVID-19疫情的威脅,台灣已實施有關邊境檢疫措施的動態計劃,包括機上檢疫,發燒檢查,健康申報以及為來自其列為第3級以下國家的乘客的14天家庭隔離警告。此外,台灣建立了一個電子系統,允許回程旅客通過當地手機號碼填寫健康信息。然後,將通過短信將健康聲明通行證發送給他們。這與社區護理支持管理系統相連,該系統使政府機構能夠提供護理服務和醫療援助。現在,個人的旅行歷史記錄存儲在國民健康保險(NHI)卡中,以提醒醫生可能出現的情況並防止社區傳播。對於正在進行家庭隔離或隔離的人員,政府正在與電信運營商合作,以允許GPS跟踪其位置。檢疫人員將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處以罰款或強制安置,以防止傳播。

    閱讀更多: 有關處理台灣COVID-19爆發的經驗教訓

    台灣還提高了實驗室測試的能力,根據COVID-19流行趨勢擴大了其監視和檢查的範圍,並重新測試了已經測試為陰性的高風險人群,包括患有嚴重流感症狀的患者,已經被監測的呼吸道感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聚集在一起,以發現可疑病例並在 隔離病房。同時,台灣已指定50家地區醫院和醫療中心以及167家社區醫院和診所,以創建分層的測試系統。這些醫院和診所必須設立專門病房或區域;原則上,隔離COVID-19的患者並在這些病房和區域中進行單獨治療,以防止院內感染。

    此外,台灣自1月24日起禁止出口外科口罩,要求購買口罩,並擴大國內口罩生產以更有效地分配口罩。2月6日,台灣針對與NHI簽約的藥店和當地公共衛生機構購買口罩推出了基於名稱的配給系統。它在3月12日增加了口罩訂購系統。這使人們可以在線訂購併在便利店購買口罩。這些措施幫助我們有效地分配了有限的資源,並滿足了醫療保健,防疫,家庭和工業的需求。
    各地的危機很容易成為各地的問題。全球衛生安全需要每個人的努力,以確保對公共衛生威脅和挑戰做出最佳反應。台灣雖然不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但不能孤軍奮戰,必須將其納入應對此類威脅和挑戰的鬥爭中。台灣已履行其作為全球公民的責任,並在向WHO通報已確認的COVID-19病例時遵守了《 2005年國際衛生條例》。此外,台灣還與日本,大韓民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法國,瑞士,德國,英國,比利時和荷蘭以及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用於分享已確診病例的信息,患者的旅行和接觸史,以及邊境管制措施。台灣已將COVID-19的基因序列上傳至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數據倡議。台灣已與全球合作夥伴合作應對COVID-19的威脅,以確保全球健康不會因缺乏溝通和透明度而受到損害。

    如果確實是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最高健康標準的世界衛生組織的使命,那麼世界衛生組織就需要台灣,就像台灣需要世界衛生組織一樣。然而,出於政治考慮,台灣長期以來一直被世界衛生組織排除在外。令人遺憾的是,得益於其著名的公共衛生經驗,衛生體系,NHI,以及進行快速測試以及研究和生產針對COVID-19的疫苗和藥物的能力,台灣可以與世界分享所有這些。我們還可以分享我們用於分析病毒的方法。我們希望,在這種大流行減輕後,世衛組織將真正了解傳染病無國界,不應將任何國家排除在外,以免它成為全球衛生安全方面的主要空白。世衛組織不應忽視任何國家對全球衛生安全的貢獻。

    閱讀更多:為什麼沒有“計劃B”?計劃最壞情況的危險

    我們敦促世衛組織和有關各方感謝台灣在公共衛生,疾病預防和健康權領域對國際社會的長期貢獻,並將台灣納入世衛組織及其會議,機制和活動。 台灣將繼續與世界其他地區合作,以確保所有人都享有《世界衛生組織章程》規定的基本健康權。呼應聯合國“ 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口號,任何人都不應落伍。

  • 工業管理系排名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19 02:15:36
    有 16 人按讚

    載自:加拿大媒體《ipolitics》

    備戰17年 防疫亮眼 -陳時中投書外媒:籲WHO勿將台灣排除在外

    新型傳染病對全球健康,經濟,貿易和旅遊業的威脅從未減弱。由於國際運輸的便捷性,大流行病可以在世界範圍內迅速傳播。最突出的例子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爆發和2009年的H1N1流感。間歇性地,嚴重的區域性流行病,例如2012年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埃博拉病毒2014年在西非的非洲和2016年在中南美洲的寨卡病毒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如今,新型肺炎於2019年底在中國武漢首次出現,此後被歸類為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已引起全球大流行。截至2020年4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已確認有135萬人患有這種疾病,在211個國家,地區和地區有79,235人死亡。台灣尚未倖免。

    閱讀更多: COVID-19將如何重塑全球政治

    自從受到非典疫情的嚴重打擊以來的17年中,台灣一直處於隨時準備應對新發傳染病威脅的狀態。結果,當2019年12月31日首次確認有關新型肺炎暴發的信息時,台灣於當日開始實施從武漢出發的機上直飛檢疫。2020年1月2日,台灣成立了針對該疾病的應對小組,並於1月20日啟動了中央傳染病指揮中心(CECC),將其作為3級政府實體,並於1月23日昇級為2級和1級。和2月27日。

    CECC能夠有效整合各部委的資源,並全力投資於控制該流行病。截至4月9日,台灣共對42,315人進行了檢測,顯示380例確診病例,其中54例為國內病例,326例為進口病例。測試為陰性後,有5名患者死亡,有80人被出院。儘管台灣與中國毗鄰,但以每百萬人確診病例數計,它在183個國家中排名第123。這表明台灣為控制流行病所作的積極努力正在奏效。
    疾病無國界。為了應對COVID-19疫情的威脅,台灣已實施有關邊境檢疫措施的動態計劃,包括機上檢疫,發燒檢查,健康申報以及為來自其列為第3級以下國家的乘客的14天家庭隔離警告。此外,台灣建立了一個電子系統,允許回程旅客通過當地手機號碼填寫健康信息。然後,將通過短信將健康聲明通行證發送給他們。這與社區護理支持管理系統相連,該系統使政府機構能夠提供護理服務和醫療援助。現在,個人的旅行歷史記錄存儲在國民健康保險(NHI)卡中,以提醒醫生可能出現的情況並防止社區傳播。對於正在進行家庭隔離或隔離的人員,政府正在與電信運營商合作,以允許GPS跟踪其位置。檢疫人員將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處以罰款或強制安置,以防止傳播。

    閱讀更多: 有關處理台灣COVID-19爆發的經驗教訓

    台灣還提高了實驗室測試的能力,根據COVID-19流行趨勢擴大了其監視和檢查的範圍,並重新測試了已經測試為陰性的高風險人群,包括患有嚴重流感症狀的患者,已經被監測的呼吸道感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聚集在一起,以發現可疑病例並在 隔離病房。同時,台灣已指定50家地區醫院和醫療中心以及167家社區醫院和診所,以創建分層的測試系統。這些醫院和診所必須設立專門病房或區域;原則上,隔離COVID-19的患者並在這些病房和區域中進行單獨治療,以防止院內感染。

    此外,台灣自1月24日起禁止出口外科口罩,要求購買口罩,並擴大國內口罩生產以更有效地分配口罩。2月6日,台灣針對與NHI簽約的藥店和當地公共衛生機構購買口罩推出了基於名稱的配給系統。它在3月12日增加了口罩訂購系統。這使人們可以在線訂購併在便利店購買口罩。這些措施幫助我們有效地分配了有限的資源,並滿足了醫療保健,防疫,家庭和工業的需求。
    各地的危機很容易成為各地的問題。全球衛生安全需要每個人的努力,以確保對公共衛生威脅和挑戰做出最佳反應。台灣雖然不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但不能孤軍奮戰,必須將其納入應對此類威脅和挑戰的鬥爭中。台灣已履行其作為全球公民的責任,並在向WHO通報已確認的COVID-19病例時遵守了《 2005年國際衛生條例》。此外,台灣還與日本,大韓民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法國,瑞士,德國,英國,比利時和荷蘭以及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用於分享已確診病例的信息,患者的旅行和接觸史,以及邊境管制措施。台灣已將COVID-19的基因序列上傳至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數據倡議。台灣已與全球合作夥伴合作應對COVID-19的威脅,以確保全球健康不會因缺乏溝通和透明度而受到損害。

    如果確實是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最高健康標準的世界衛生組織的使命,那麼世界衛生組織就需要台灣,就像台灣需要世界衛生組織一樣。然而,出於政治考慮,台灣長期以來一直被世界衛生組織排除在外。令人遺憾的是,得益於其著名的公共衛生經驗,衛生體系,NHI,以及進行快速測試以及研究和生產針對COVID-19的疫苗和藥物的能力,台灣可以與世界分享所有這些。我們還可以分享我們用於分析病毒的方法。我們希望,在這種大流行減輕後,世衛組織將真正了解傳染病無國界,不應將任何國家排除在外,以免它成為全球衛生安全方面的主要空白。世衛組織不應忽視任何國家對全球衛生安全的貢獻。

    閱讀更多:為什麼沒有“計劃B”?計劃最壞情況的危險

    我們敦促世衛組織和有關各方感謝台灣在公共衛生,疾病預防和健康權領域對國際社會的長期貢獻,並將台灣納入世衛組織及其會議,機制和活動。 台灣將繼續與世界其他地區合作,以確保所有人都享有《世界衛生組織章程》規定的基本健康權。呼應聯合國“ 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口號,任何人都不應落伍。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