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川流式水力發電台灣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川流式水力發電台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川流式水力發電台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川流式水力發電台灣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高市府「漁電共生專案辦公室」首場說明會彌陀區登場 「高雄市漁電共生專案辦公室」02/02掛牌成立後,規劃於本市7個養殖行政轄區舉辦巡迴說明暨媒合會,首場在彌陀區漁會登場!市府已組成跨局處綠能推動專責小組,以「高雄市漁電共生專案辦公室」專責窗口推動綠電政策在高雄深耕發展,繼高雄漁電共生首案落腳永安區...

  • 川流式水力發電台灣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9 18:57:36
    有 184 人按讚

    高市府「漁電共生專案辦公室」首場說明會彌陀區登場

    「高雄市漁電共生專案辦公室」02/02掛牌成立後,規劃於本市7個養殖行政轄區舉辦巡迴說明暨媒合會,首場在彌陀區漁會登場!市府已組成跨局處綠能推動專責小組,以「高雄市漁電共生專案辦公室」專責窗口推動綠電政策在高雄深耕發展,繼高雄漁電共生首案落腳永安區後,專案辦公室將深入各行政區,希望協助媒合地主、養殖戶及光電業者共同參與。今天很高興經濟部能源局翁素珍主任秘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趙守堯簡任技正、水產試驗所劉于溶助理研究員等中央部會代表到場參與說明會,給予支持,與高雄市府團隊協力推動漁電共生、期創造綠能產業榮景。

    高雄養殖漁業向來是重要產業,總養殖面積達3,881公頃,其中由經濟部及農委會會銜公告的621.76公頃【漁電共生先行區】,涵蓋本市彌陀區、湖內區、路竹區、岡山區、永安區、茄萣區和阿蓮區等7處養殖主要行政區,約占全市魚塭面積的16%。正因高雄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發展綠能產業即是市府加速傳統漁業轉型的最佳路徑,據此,市府籌組至今仍為全國唯一的漁電共生推動專案辦公室,研擬高雄市漁電推動方針,同時建立府內跨局處協調平台,希望透過單一窗口,提供民眾、養殖戶及光電業者一站式的投資諮詢與媒合服務,市府將目標設定在為來2年期間「漁電共生210MW設置量」及「投資金額新台幣105億元」,希望漁業與綠能在高雄共生共榮。

    行政院為使國內能源轉型發展能與國際同步接軌,已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建構再生能源憑證制度,確認綠電之來源及電力品質,發證領域包含風力、太陽能、生質能、川流式水 力與地熱發電等,未來提供企業使用再生能源證明提升企業之環保形象,促進低碳產品之國際競爭力,協助我國再生能源發展,這項認證制度,未來也將納入漁電共生推動工作,讓台灣的綠能產業走向國際。

    透過今日的說明暨媒合會,由專家介紹近年歐盟、美國、日本等推動再生能源憑證制度(綠電身分證),增進養殖漁民、光電業者對於漁電共生政策的瞭解,未來市府團隊會持續透過巡迴說明會,深入各潛力區加大力度說明政策推動方向,市府希望在兼顧養殖漁民權益的前提下,媒合光電業者、魚塭主的合作,不僅將能帶動漁業轉型、養殖產業升級,同時也能為高雄發展綠能產業超前部署、搶得先機。

    感謝高閔琳議員親自全程出席,以及陸淑美副議長、方信淵議員、宋立彬議員團隊亦到場關心。市府會持續致力於漁電共生各項資訊的公開透明,未來有任何關於綠電、漁電共生的最新資訊與政策方案,都將揭露於刻正規劃建置的漁電共生網頁平台,未來所有潛在業者及參與者,均能取得公開、透明資訊,以確保在市場機制運作下,養殖漁民、光電業者、魚塭主等三方參與者的權利義務均受完整保障,讓綠能產業新商機在高雄得以雨露均霑、創造三贏。

    #漁電共生
    #能源轉型
    #漁電為本 綠能加值

  • 川流式水力發電台灣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05 12:48:01
    有 46 人按讚

    2025不遠,台灣應盡速推動抽蓄水力發(02/04/2021 蘋果日報)

    “..... 台灣目前是可以有條件利用既有水庫,進行抽水蓄能之抽蓄水力發電開發。它一般的運作模式是不受天候影響,在用電離峰時(通常為夜間),將水抽回電廠上方水庫,而在用電尖峰時放水,利用重力能發電並即時納入電網供電。抽蓄水力發電就如同一個水電池,一個可以隨時供電的巨大水電池。

    抽蓄水力發電和風力發電或太陽能發電比較,後兩者雖利用可再生能源,但風力或太陽能之提供變化性大,具有間歇性和季節性之差異;抽蓄水力發電則利用水位之高低差位能發電,較具穩定性,亦即可確保電源之穩定。

    抽蓄水力發電設施使用壽命長、操作靈活性高,但開發的初設成本較高,所以恐受財政限制而未能開發,但後續的營運成本低,因為它不用購買燃油、燃氣化石燃料或煤炭來燃燒產生水蒸氣推動渦輪機發電,所以也不會產生大量之溫室氣體。由於抽蓄水力發電的多種優勢,有望在未來幾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電力來源,提供永續發展之巨大電力。....."

    (★ 編按:雖然包括水力發電,無論是慣常式大型水力發電,或者是川流是小水力、為水力發電,都被認定為再生能源發電的項目,但是同樣利用水力高低位差動能來發電的抽蓄式水力發電本身所發的電力並沒有特定屬性,端看用來抽取發電蓄能用水的電力來源,若是採用再生能源電力來源作為抽水蓄能用電,那麼這樣的抽蓄式水力發電所發出的電力,就符合再生能源電力的定義。)

    本文作者:周金柱/退休人員、中央大學博士

    世界上之水力發電自1880年代開發利用已超過140年,1905年台北近郊的新店溪上游也建造了一座發電容量為500千瓦的水力發電站。歷經將近一個半世紀的歲月遞嬗,水力發電設施設計的創新和變化,並在全球各地的普及,實已非白頭宮女話當年可以一語道盡。

    水力發電有數種類型,如利用河道、潮汐、抽水蓄能等方式。台灣目前是可以有條件利用既有水庫,進行抽水蓄能之抽蓄水力發電開發。它一般的運作模式是不受天候影響,在用電離峰時(通常為夜間),將水抽回電廠上方水庫,而在用電尖峰時放水,利用重力能發電並即時納入電網供電。抽蓄水力發電就如同一個水電池,一個可以隨時供電的巨大水電池。

    抽蓄水力發電和風力發電或太陽能發電比較,後兩者雖利用可再生能源,但風力或太陽能之提供變化性大,具有間歇性和季節性之差異;抽蓄水力發電則利用水位之高低差位能發電,較具穩定性,亦即可確保電源之穩定。

    抽蓄水力發電設施使用壽命長、操作靈活性高,但開發的初設成本較高,所以恐受財政限制而未能開發,但後續的營運成本低,因為它不用購買燃油、燃氣化石燃料或煤炭來燃燒產生水蒸氣推動渦輪機發電,所以也不會產生大量之溫室氣體。由於抽蓄水力發電的多種優勢,有望在未來幾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電力來源,提供永續發展之巨大電力。

    抽蓄水力發電之開發屬於重大開發,除必須受現有相關法規之管理管制外,不免會讓相關民眾或團體對環境和社會之影響表示關切。目前要進行水力發電開發,必須先通過文化部水下文化資產審查,以及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而審查前的現地資料調查及審查的過程是相當耗費時日的。

    台灣對於抽蓄水力發電的開發,近20多年是停頓的,為了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新興經濟產業對能源的需求、能源應用的轉型、清潔能源的採用、環境污染的防治,以及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達20%的國家政策目標,台灣當前應盡快開始進行抽蓄水力發電的規劃,並且通過相關管制法規主管機關的審核,以及取得民意的支持,迅速進行開發。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204/QBZR2QQ42VHUHOPVNJ4C75K5PM

  • 川流式水力發電台灣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10 13:39:28
    有 32 人按讚

    朋友們,你知道嗎?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所公布的最新一期能源月報顯示:

    「累計至2020年7月份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及預估年發電量」

    截至2020年7月底,我國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已達8,424 MW,其中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分別達4,769 MW及852 MW(陸域724MW,離岸128MW)。預估光電與風電年發電量合計82.51億度,約可供應208.36萬戶家庭年用電量。

    太陽光電裝置容量成長逾4倍:2016年5月裝置容量為0.94GW(942 MW),在2020年7月已成長至4.8 GW(4,769 MW),預估年發電量59.61億度,可供給相當150.54萬戶家庭年用電量。

    風力發電裝置容量為852 MW(陸域724MW,離岸128MW),預估年發電量22.90億度,可供應57.83萬戶家庭年用電量。

    註1:上述年發電量依據108年度第5次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審定會預估之滿發時數計算

    註2:平均每月家庭用戶用電量以330度計算

    編按:台灣的太陽能光電以及風力發電設備的裝置容量,在今年七月份之後,仍然持續增加之中,尤其是太陽能光電發電設備在今年下半年的增長速度會比上半年度來的快速,因此,若再加上2020下半年度的實際新增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裝置容量之後,2020年全年度的再生能源發電總量,還會比這份截至今年7月份為止的統計數據要來得高。

    在這份能源月報的統計資料當中,另一個值得特別注意的部分是,從2015年開始,台灣再生能源發電的裝置容量開始有了明顯的提升,而且增加的幅度呈現先蹲後跳,越來越多的趨勢,特別是太陽能光電以及目前正在積極開發中的離岸風電。

    舉例來說,在2019年度,台灣只有一座128MW規模的離岸風場,而從2020年第二季開始,目前台灣就同時有三座離岸風場正在進行海上施工作業,預計在2021年夏季用電高峰期之前,就可以完工併聯商轉發電,這這三座離岸風場的總裝置容量,一口氣就可以幫台灣增加高達848MW的規模,幾乎是讓目前台灣已經完工商轉的所有陸域風力和離岸諷力發電設備總裝置容量852MW翻倍增加!

    此外,從2018年之後,台灣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的項目種類也開始更加的多元化,近兩年來,新增加的再生能源種類包括:離岸風電、地熱能發電、燃料電池等項目,目前還有正在開始進入示範推廣階段,尚未進入這份統計資料所包含統計數據當中的再生能源新項目,諸如小型川流式水力發電等新興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日後也會陸續出現在官方的統計資料當中。

    資料來源:綠能科技產業推動中心網站
    https://www.geipc.tw/Default.aspx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