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話趨勢】自煮防疫新生活蔚為風潮!15款必備神級廚具設備揭秘,料理廚神就是你!
警戒期間深居簡出,許多人因而開啟了自煮防疫之路,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善用廚具,真的就能讓廚藝有如神助且事半功倍,三兩下便可端上秀色可餐的專業級料理!這回特別精選15款神助攻廚房家電,幾個簡單步驟,...
【凱鈞話趨勢】自煮防疫新生活蔚為風潮!15款必備神級廚具設備揭秘,料理廚神就是你!
警戒期間深居簡出,許多人因而開啟了自煮防疫之路,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善用廚具,真的就能讓廚藝有如神助且事半功倍,三兩下便可端上秀色可餐的專業級料理!這回特別精選15款神助攻廚房家電,幾個簡單步驟,東西料理瞬間澎湃上桌!
📌SAKURA櫻花牌淨水器
XP0232RO淨水器採一體式水路設計,以降低漏水風險,日造水量達800加侖,智能自清不卡垢,搭載專利濾心卡榫設計,一擰換心。無儲水桶設計,省空間杜絕污染
📌Bubblingplus Surprise 氮氣驚奇瓶
Surprise驚奇瓶提供3個色選,分別為白、銀、黑,尺寸有1000ml跟500ml兩個選擇。其CO2鋼瓶採彈匣式設計,全機身採用304不鏽材質,各部分的零件皆可以拆解以方便清洗。操作上簡易,可將CO2跟氮氣直接打入茶、咖啡跟果汁裡,也可將CO2跟N2O與一起與飲品混合 ; 與咖啡融合後苦澀感可降低口,且感更為滑順
📌GAGGIA CLASSIC Pro 專業半自動咖啡機 升級版 110V
嶄新的簡約直觀操作界面,配有專用指示燈,便於操作開/關,兼具義式濃縮咖啡和蒸氣功能,建議功能鍵一目瞭然。搭載專業不銹鋼蒸氣管,蒸汽棒帶有兩孔,居家也能舒適應用並製作好喝的拿鐵和卡布奇諾
📌Tefal 真空高速火氧機
應用100%電直火沸騰燉煮,不只是高速攪打的調理機,還具效率烹煮功能,能將生食燉煮成熟食,最後再擊碎,釋放更多營養,最快25分鐘就可一鍵上桌。每分鐘40000轉,高速擊碎,無渣更綿密。6組冷飲模式、6組熱飲模式
📌ESSTEELE意帝斯 鑽石不沾導磁32cm淺湯鍋/深煎鍋
具備獨特鑽石堅韌耐磨之不沾粘性能,兼具精緻、耐磨、耐刮、抗腐蝕特色。透過鑽石添加,結合7層結構以強化不沾效力,卓越的導熱效能以及智慧感溫手把指示科技,當顏色變成綠色時即是最佳烹飪時機
📌韓國NEOFLAM Sherbet蜜桃雪酪系列不沾鍋
Neoflam致力推出能對環境和人體無害的創新廚具,採用最新Ecolon Kleon抗菌技術,可抑制細菌滋生,達到抑菌、抗菌、防黴及防臭作用,其不沾塗層Ecolon以特別陶瓷原料製成,主要成份以天然的沙和石配合而成。在高溫爐火上也不會產生有害物質
📌BRUNO多功能橢圓電烤盤BOE053
在日本銷售超過200萬台的「BRUNO多功能電烤盤」,擁有5段火力,最高溫度可達250度,時尚外型兼具多種功能,煎烤炒煮都難不倒它,還可以做出專業級章魚燒!
📌CUNCUN串串自轉烤肉機
烤爐採直立360度旋轉設計,讓食材面面皆可烤得均勻且免用手轉,全程低煙烤肉,輕鬆就可享受美味無負擔,應用多段控溫技術,以避免烤過頭或烤焦,最高可達200度且可定溫烘烤,機身及零件皆可拆卸清洗,既美觀又方便
📌飛利浦Philips健康氣炸鍋
利用新穎氣炸技術輕鬆就可完成外酥內軟的可口食物,減油、簡單又方便,即烹調出令人難以抗拒的美味。獨家Rapid Air 系統可提供完美的油炸效果,完全不需大量用油,配合最佳化溫度與精準的空氣循環技術,就可提供與傳統油炸不同的乾淨、安全又經濟的烹煮體驗
📌Instant Pot電子壓力鍋(音速鍋)
具備9合1烹煮功能,壓力、快炒、真空低溫、清蒸、穀物、蒸煮、慢燉、煮米及加熱功能。簡易操作介面,內建15種智能預設模式,快速節能模式,能有效減少70%的能源消耗,加速烹調的時間。304級食品級不鏽鋼,三層厚度內鍋,擁有良好的導熱及蓄熱效果
📌PANASONIC蒸烘烤微波爐 NN-BS1700
結合精準控溫與快速加熱功能,無論是白飯、菜餚加熱,或是羹湯、勾芡料理製作,都能一鍵按下輕鬆完成。融合炫風微波加熱技術,從食材中心由內而外均勻加熱,避免解凍不均、重複解凍等問題
📌Rinnai林內嵌入式電蒸爐RBS-4880
透過智慧玻璃觸控面板為介面設計,直覺式簡易操作,30L超大容量,適合一般家庭蒸煮使用。提供多種加熱模式,不同食材都能蒸煮出美味健康
📌Electrolux上拉式全嵌式洗碗機
採用SatellitteClean 衛星環形噴水臂設計,讓長型與環形兩個水柱同時交互作用,極大化灑水臂能覆蓋的空間,雙迴旋立體球形沖洗網讓腔體的每個角落、餐具的每個角度都能被洗滌。透過獨特上拉式編制 (ComfortLift) ,能更省力地調整下層碗籃,輕鬆拉起或推放它
📌LG SIGNATURE InstaView™ WiFi 敲敲看門中門冰箱
搭載智動感應門與抽屜,輕鬆就可開啟拿取食物與飲品,具備便利冰飲霸及自動製冰製水,門外即可取用,衛生又方便。內建FDA認證淨水系統,安心飲用純淨水質,直驅變頻壓縮機精準溫控,可延長7天保鮮
📌LG SIGNATURE InstaView™ WiFi 敲敲看智慧溫控冰酒櫃
新穎的敲敲看門中門科技功能,可減少41%冷流流失,保鮮更省電。直驅變頻溫控,溫度穩定,酒品風味更持久,且減震&濕度控制,提供最佳儲酒環境,抗UV三層玻璃門防光害,避免酒體變質。採智動感應門,可自動開啟,輕鬆存取,提供變溫智動升降抽屜,無須彎腰取物,冷凍冷藏靈活轉換
#凱鈞話趨勢
嵌入式系統趨勢 在 vMaker 台灣自造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V編精選
當MCU遇上AI:EMBEDDED ML大有可為!
目前的學習、開發與應用趨勢都交集至一起形成所謂的Edge AI
而Edge也從Gateway、PC、手機
一步步走向MCU-based的嵌入式系統
因而興起了嵌入式機器學習(Embedded ML)或微型機器學習(TinyML)的研究熱潮
Arm DevTalks 2021系列的第一場8/14(六)線上社聚
邀請到兩位關注此議題的開發者代表來做分享
https://vmaker.tw/?p=53562&preview=true&_thumbnail_id=53454
嵌入式系統趨勢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摩爾定律放緩 靠啥提升AI晶片運算力?
作者 : 黃燁鋒,EE Times China
2021-07-26
對於電子科技革命的即將終結的說法,一般認為即是指摩爾定律的終結——摩爾定律一旦無法延續,也就意味著資訊技術的整棟大樓建造都將出現停滯,那麼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正式結束了。這種聲音似乎是從十多年前就有的,但這波革命始終也沒有結束。AI技術本質上仍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延續……
人工智慧(AI)的技術發展,被很多人形容為第四次科技革命。前三次科技革命,分別是蒸汽、電氣、資訊技術(電子科技)革命。彷彿這“第四次”有很多種說辭,比如有人說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生物技術革命,還有人說是量子技術革命。但既然AI也是第四次科技革命之一的候選技術,而且作為資訊技術的組成部分,卻又獨立於資訊技術,即表示它有獨到之處。
電子科技革命的即將終結,一般認為即是指摩爾定律的終結——摩爾定律一旦無法延續,也就意味著資訊技術的整棟大樓建造都將出現停滯,那麼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正式結束了。這種聲音似乎是從十多年前就有,但這波革命始終也沒有結束。
AI技術本質上仍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延續,它的發展也依託於幾十年來半導體科技的進步。這些年出現了不少專門的AI晶片——而且市場參與者相眾多。當某一個類別的技術發展到出現一種專門的處理器為之服務的程度,那麼這個領域自然就不可小覷,就像當年GPU出現專門為圖形運算服務一樣。
所以AI晶片被形容為CPU、GPU之後的第三大類電腦處理器。AI專用處理器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摩爾定律的發展進入緩慢期:電晶體的尺寸縮減速度,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所以就必須有某種專用架構(DSA)出現,以快速提升晶片效率,也才有了專門的AI晶片。
另一方面,摩爾定律的延緩也成為AI晶片發展的桎梏。在摩爾定律和登納德縮放比例定律(Dennard Scaling)發展的前期,電晶體製程進步為晶片帶來了相當大的助益,那是「happy scaling down」的時代——CPU、GPU都是這個時代受益,不過Dennard Scaling早在45nm時期就失效了。
AI晶片作為第三大類處理器,在這波發展中沒有趕上happy scaling down的好時機。與此同時,AI應用對運算力的需求越來越貪婪。今年WAIC晶片論壇圓桌討論環節,燧原科技創始人暨CEO趙立東說:「現在訓練的GPT-3模型有1750億參數,接近人腦神經元數量,我以為這是最大的模型了,要千張Nvidia的GPU卡才能做。談到AI運算力需求、模型大小的問題,說最大模型超過萬億參數,又是10倍。」
英特爾(Intel)研究院副總裁、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說:「前兩年用GPU訓練一個大規模的深度學習模型,其碳排放量相當於5台美式車整個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量。」這也說明了AI運算力需求的貪婪,以及提供運算力的AI晶片不夠高效。
不過作為產業的底層驅動力,半導體製造技術仍源源不斷地為AI發展提供推力。本文將討論WAIC晶片論壇上聽到,針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前瞻性解決方案——有些已經實現,有些則可能有待時代驗證。
XPU、摩爾定律和異質整合
「電腦產業中的貝爾定律,是說能效每提高1,000倍,就會衍生出一種新的運算形態。」中科院院士劉明在論壇上說,「若每瓦功耗只能支撐1KOPS的運算,當時的這種運算形態是超算;到了智慧型手機時代,能效就提高到每瓦1TOPS;未來的智慧終端我們要達到每瓦1POPS。 這對IC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依然沿著CMOS這條路去走,當然可以,但會比較艱辛。」
針對性能和效率提升,除了尺寸微縮,半導體產業比較常見的思路是電晶體結構、晶片結構、材料等方面的最佳化,以及處理架構的革新。
(1)AI晶片本身其實就是對處理器架構的革新,從運算架構的層面來看,針對不同的應用方向造不同架構的處理器是常規,更專用的處理器能促成效率和性能的成倍增長,而不需要依賴於電晶體尺寸的微縮。比如GPU、神經網路處理器(NPU,即AI處理器),乃至更專用的ASIC出現,都是這類思路。
CPU、GPU、NPU、FPGA等不同類型的晶片各司其職,Intel這兩年一直在推行所謂的「XPU」策略就是用不同類型的處理器去做不同的事情,「整合起來各取所需,用組合拳會好過用一種武器去解決所有問題。」宋繼強說。Intel的晶片產品就涵蓋了幾個大類,Core CPU、Xe GPU,以及透過收購獲得的AI晶片Habana等。
另外針對不同類型的晶片,可能還有更具體的最佳化方案。如當代CPU普遍加入AVX512指令,本質上是特別針對深度學習做加強。「專用」的不一定是處理器,也可以是處理器內的某些特定單元,甚至固定功能單元,就好像GPU中加入專用的光線追蹤單元一樣,這是當代處理器普遍都在做的一件事。
(2)從電晶體、晶片結構層面來看,電晶體的尺寸現在仍然在縮減過程中,只不過縮減幅度相比過去變小了——而且為緩解電晶體性能的下降,需要有各種不同的技術來輔助尺寸變小。比如說在22nm節點之後,電晶體變為FinFET結構,在3nm之後,電晶體即將演變為Gate All Around FET結構。最終會演化為互補FET (CFET),其本質都是電晶體本身充分利用Z軸,來實現微縮性能的提升。
劉明認為,「除了基礎元件的變革,IC現在的發展還是比較多元化,包括新材料的引進、元件結構革新,也包括微影技術。長期賴以微縮的基本手段,現在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未來3D的異質整合。這些多元技術的協同發展,都為晶片整體性能提升帶來了很好的增益。」
他並指出,「從電晶體級、到晶圓級,再到晶片堆疊、引線接合(lead bonding),精準度從毫米向奈米演進,互連密度大大提升。」從晶圓/裸晶的層面來看,則是眾所周知的朝more than moore’s law這樣的路線發展,比如把兩片裸晶疊起來。現在很熱門的chiplet技術就是比較典型的並不依賴於傳統電晶體尺寸微縮,來彈性擴展性能的方案。
台積電和Intel這兩年都在大推將不同類型的裸晶,異質整合的技術。2.5D封裝方案典型如台積電的CoWoS,Intel的EMIB,而在3D堆疊上,Intel的Core LakeField晶片就是用3D Foveros方案,將不同的裸晶疊在一起,甚至可以實現兩片運算裸晶的堆疊、互連。
之前的文章也提到過AMD剛發佈的3D V-Cache,將CPU的L3 cache裸晶疊在運算裸晶上方,將處理器的L3 cache大小增大至192MB,對儲存敏感延遲應用的性能提升。相比Intel,台積電這項技術的獨特之處在於裸晶間是以混合接合(hybrid bonding)的方式互連,而不是micro-bump,做到更小的打線間距,以及晶片之間數十倍通訊性能和效率提升。
這些方案也不直接依賴傳統的電晶體微縮方案。這裡實際上還有一個方面,即新材料的導入專家們沒有在論壇上多說,本文也略過不談。
1,000倍的性能提升
劉明談到,當電晶體微縮的空間沒有那麼大的時候,產業界傾向於採用新的策略來評價技術——「PPACt」——即Powe r(功耗)、Performance (性能)、Cost/Area-Time (成本/面積-時間)。t指的具體是time-to-market,理論上應該也屬於成本的一部分。
電晶體微縮方案失效以後,「多元化的技術變革,依然會讓IC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劉明說,「根據預測,這些技術即使不再做尺寸微縮,也會讓IC的晶片性能做到500~1,000倍的提升,到2035年實現Zetta Flops的系統性能水準。且超算的發展還可以一如既往地前進;單裸晶儲存容量變得越來越大,IC依然會為產業發展提供基礎。」
500~1,000倍的預測來自DARPA,感覺有些過於樂觀。因為其中的不少技術存在比較大的邊際遞減效應,而且有更實際的工程問題待解決,比如運算裸晶疊層的散熱問題——即便業界對於這類工程問題的探討也始終在持續。
不過1,000倍的性能提升,的確說明摩爾定律的終結並不能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終結,而且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本文談的主要是AI晶片,而不是更具通用性的CPU。
矽光、記憶體內運算和神經型態運算
在非傳統發展路線上(以上內容都屬於半導體製造的常規思路),WAIC晶片論壇上宋繼強和劉明都提到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技術方向(雖然這可能與他們自己的業務方向或研究方向有很大的關係)。這些技術可能尚未大規模推廣,或者仍在商業化的極早期。
(1)近記憶體運算和記憶體內運算:處理器性能和效率如今面臨的瓶頸,很大程度並不在單純的運算階段,而在資料傳輸和儲存方面——這也是共識。所以提升資料的傳輸和存取效率,可能是提升整體系統性能時,一個非常靠譜的思路。
這兩年市場上的處理器產品用「近記憶體運算」(near-memory computing)思路的,應該不在少數。所謂的近記憶體運算,就是讓儲存(如cache、memory)單元更靠近運算單元。CPU的多層cache結構(L1、L2、L3),以及電腦處理器cache、記憶體、硬碟這種多層儲存結構是常規。而「近記憶體運算」主要在於究竟有多「近」,cache記憶體有利於隱藏當代電腦架構中延遲和頻寬的局限性。
這兩年在近記憶體運算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是AMD——比如前文提到3D V-cache增大處理器的cache容量,還有其GPU不僅在裸晶內導入了Infinity Cache這種類似L3 cache的結構,也更早應用了HBM2記憶體方案。這些實踐都表明,儲存方面的革新的確能帶來性能的提升。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Graphcore的IPU處理器:IPU的特點之一是在裸晶內堆了相當多的cache資源,cache容量遠大於一般的GPU和AI晶片——也就避免了頻繁的訪問外部儲存資源的操作,極大提升頻寬、降低延遲和功耗。
近記憶體運算的本質仍然是馮紐曼架構(Von Neumann architecture)的延續。「在做處理的過程中,多層級的儲存結構,資料的搬運不僅僅在處理和儲存之間,還在不同的儲存層級之間。這樣頻繁的資料搬運帶來了頻寬延遲、功耗的問題。也就有了我們經常說的運算體系內的儲存牆的問題。」劉明說。
構建非馮(non-von Neumann)架構,把傳統的、以運算為中心的馮氏架構,變換一種新的運算範式。把部分運算力下推到儲存。這便是記憶體內運算(in-memory computing)的概念。
記憶體內運算的就現在看來還是比較新,也有稱其為「存算一體」。通常理解為在記憶體中嵌入演算法,儲存單元本身就有運算能力,理論上消除資料存取的延遲和功耗。記憶體內運算這個概念似乎這在資料爆炸時代格外醒目,畢竟可極大減少海量資料的移動操作。
其實記憶體內運算的概念都還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現階段它可能的內涵至少涉及到在儲記憶體內部,部分執行資料處理工作;主要應用於神經網路(因為非常契合神經網路的工作方式),以及這類晶片具體的工作方法上,可能更傾向於神經型態運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
對於AI晶片而言,記憶體內運算的確是很好的思路。一般的GPU和AI晶片執行AI負載時,有比較頻繁的資料存取操作,這對性能和功耗都有影響。不過記憶體內運算的具體實施方案,在市場上也是五花八門,早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Mythic導入了一種矩陣乘的儲存架構,用40nm嵌入式NOR,在儲記憶體內部執行運算,不過替換掉了數位週邊電路,改用類比的方式。在陣列內部進行模擬運算。這家公司之前得到過美國國防部的資金支援。
劉明列舉了近記憶體運算和記憶體內運算兩種方案的例子。其中,近記憶體運算的這個方案應該和AMD的3D V-cache比較類似,把儲存裸晶和運算裸晶疊起來。
劉明指出,「這是我們最近的一個工作,採用hybrid bonding的技術,與矽通孔(TSV)做比較,hybrid bonding功耗是0.8pJ/bit,而TSV是4pJ/bit。延遲方面,hybrid bonding只有0.5ns,而TSV方案是3ns。」台積電在3D堆疊方面的領先優勢其實也體現在hybrid bonding混合鍵合上,前文也提到了它具備更高的互連密度和效率。
另外這套方案還將DRAM刷新頻率提高了一倍,從64ms提高至128ms,以降低功耗。「應對刷新率變慢出現拖尾bit,我們引入RRAM TCAM索引這些tail bits」劉明說。
記憶體內運算方面,「傳統運算是用布林邏輯,一個4位元的乘法需要用到幾百個電晶體,這個過程中需要進行資料來回的移動。記憶體內運算是利用單一元件的歐姆定律來完成一次乘法,然後利用基爾霍夫定律完成列的累加。」劉明表示,「這對於今天深度學習的矩陣乘非常有利。它是原位的運算和儲存,沒有資料搬運。」這是記憶體內運算的常規思路。
「無論是基於SRAM,還是基於新型記憶體,相比近記憶體運算都有明顯優勢,」劉明認為。下圖是記憶體內運算和近記憶體運算,精準度、能效等方面的對比,記憶體內運算架構對於低精準度運算有價值。
下圖則總結了業內主要的一些記憶體內運算研究,在精確度和能效方面的對應關係。劉明表示,「需要高精確度、高運算力的情況下,近記憶體運算目前還是有優勢。不過記憶體內運算是更新的技術,這幾年的進步也非常快。」
去年阿里達摩院發佈2020年十大科技趨勢中,有一個就是存算一體突破AI算力瓶頸。不過記憶體內運算面臨的商用挑戰也一點都不小。記憶體內運算的通常思路都是類比電路的運算方式,這對記憶體、運算單元設計都需要做工程上的考量。與此同時這樣的晶片究竟由誰來造也是個問題:是記憶體廠商,還是數文書處理器廠商?(三星推過記憶體內運算晶片,三星、Intel垂直整合型企業似乎很適合做記憶體內運算…)
(2)神經型態運算:神經型態運算和記憶體內運算一樣,也是新興技術的熱門話題,這項技術有時也叫作compute in memory,可以認為它是記憶體內運算的某種發展方向。神經型態和一般神經網路AI晶片的差異是,這種結構更偏「類人腦」。
進行神經型態研究的企業現在也逐漸變得多起來,劉明也提到了AI晶片「最終的理想是在結構層次模仿腦,元件層次逼近腦,功能層次超越人腦」的「類腦運算」。Intel是比較早關注神經型態運算研究的企業之一。
傳說中的Intel Loihi就是比較典型存算一體的架構,「這片裸晶裡面包含128個小核心,每個核心用於模擬1,024個神經元的運算結構。」宋繼強說,「這樣一塊晶片大概可以類比13萬個神經元。我們做到的是把768個晶片再連起來,構成接近1億神經元的系統,讓學術界的夥伴去試用。」
「它和深度學習加速器相比,沒有任何浮點運算——就像人腦裡面沒有乘加器。所以其學習和訓練方法是採用一種名為spike neutral network的路線,功耗很低,也可以訓練出做視覺辨識、語言辨識和其他種類的模型。」宋繼強認為,不採用同步時脈,「刺激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同步電動勢,只有工作部分耗電,功耗是現在深度學習加速晶片的千分之一。」
「而且未來我們可以對不同區域做劃分,比如這兒是視覺區、那兒是語言區、那兒是觸覺區,同時進行多模態訓練,互相之間產生關聯。這是現在的深度學習模型無法比擬的。」宋繼強說。這種神經型態運算晶片,似乎也是Intel在XPU方向上探索不同架構運算的方向之一。
(2)微型化矽光:這個技術方向可能在層級上更偏高了一些,不再晶片架構層級,不過仍然值得一提。去年Intel在Labs Day上特別談到了自己在矽光(Silicon Photonics)的一些技術進展。其實矽光技術在連接資料中心的交換機方面,已有應用了,發出資料時,連接埠處會有個收發器把電訊號轉為光訊號,透過光纖來傳輸資料,另一端光訊號再轉為電訊號。不過傳統的光收發器成本都比較高,內部元件數量大,尺寸也就比較大。
Intel在整合化的矽光(IIIV族monolithic的光學整合化方案)方面應該是商業化走在比較前列的,就是把光和電子相關的組成部分高度整合到晶片上,用IC製造技術。未來的光通訊不只是資料中心機架到機架之間,也可以下沉到板級——就跟現在傳統的電I/O一樣。電互連的主要問題是功耗太大,也就是所謂的I/O功耗牆,這是這類微型化矽光元件存在的重要價值。
這其中存在的技術挑戰還是比較多,如做資料的光訊號調變的調變器調變器,據說Intel的技術使其實現了1,000倍的縮小;還有在接收端需要有個探測器(detector)轉換光訊號,用所謂的全矽微環(micro-ring)結構,實現矽對光的檢測能力;波分複用技術實現頻寬倍增,以及把矽光和CMOS晶片做整合等。
Intel認為,把矽光模組與運算資源整合,就能打破必須帶更多I/O接腳做更大尺寸處理器的這種趨勢。矽光能夠實現的是更低的功耗、更大的頻寬、更小的接腳數量和尺寸。在跨處理器、跨伺服器節點之間的資料互動上,這類技術還是頗具前景,Intel此前說目標是實現每根光纖1Tbps的速率,並且能效在1pJ/bit,最遠距離1km,這在非本地傳輸上是很理想的數字。
還有軟體…
除了AI晶片本身,從整個生態的角度,包括AI感知到運算的整個鏈條上的其他組成部分,都有促成性能和效率提升的餘地。比如這兩年Nvidia從軟體層面,針對AI運算的中間層、庫做了大量最佳化。相同的底層硬體,透過軟體最佳化就能實現幾倍的性能提升。
宋繼強說,「我們發現軟體最佳化與否,在同一個硬體上可以達到百倍的性能差距。」這其中的餘量還是比較大。
在AI開發生態上,雖然Nvidia是最具發言權的;但從戰略角度來看,像Intel這種研發CPU、GPU、FPGA、ASIC,甚至還有神經型態運算處理器的企業而言,不同處理器統一開發生態可能更具前瞻性。Intel有個稱oneAPI的軟體平台,用一套API實現不同硬體性能埠的對接。這類策略對廠商的軟體框架構建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驗——也極大程度關乎底層晶片的執行效率。
在摩爾定律放緩、電晶體尺寸微縮變慢甚至不縮小的前提下,處理器架構革新、異質整合與2.5D/3D封裝技術依然可以達成1,000倍的性能提升;而一些新的技術方向,包括近記憶體運算、記憶體內運算和微型矽光,能夠在資料訪存、傳輸方面產生新的價值;神經型態運算這種類腦運算方式,是實現AI運算的目標;軟體層面的最佳化,也能夠帶動AI性能的成倍增長。所以即便摩爾定律嚴重放緩,AI晶片的性能、效率提升在上面提到的這麼多方案加持下,終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飛越。這第三(四)次科技革命恐怕還很難停歇。
資料來源:https://www.eettaiwan.com/20210726nt61-ai-computing/?fbclid=IwAR3BaorLm9rL2s1ff6cNkL6Z7dK8Q96XulQPzuMQ_Yky9H_EmLsBpjBOsWg
嵌入式系統趨勢 在 股人阿勳-價值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達電背書的子公司
通常我在持股時,一定會想過持股理由,因為這會成為股價波動時,心態能穩住的關鍵。而之所以會注意到這間公司,理由相當簡單,有 4 點 :
1. 河流圖向上且便宜
2. 本益成長比小於 0.5
3. 台達電是大股東
4. 硬趨勢->網安概念股
---
👨🏫延伸閱讀
台達電 (2308) 力挺的國內工業網安龍頭,本益成長比 0.5,貌似有成長股的味道!? : https://pse.is/3kn4bv
---
📌 立端 (TW-6245 )
立端成立於 1986 年10 月,是一間員工人數 1000 人的電子製造商,創立之初以代理採購為主,1993 年進入工業電腦生產領域,1998 年獲網路設備製造大廠友訊入股,1999 年進入通訊產品領域,至今累積超過 30 年系統設計、硬體製造整合的經驗,提供客戶可靠的高效能網路電腦平台,是全球網路運算平台領導品牌。
.
📌 主要產品
主要產品為網絡設備、工業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車載計算機、主板及相關配件,並經營著 PCB 製造、機箱製造 和 計算機組裝工廠,為全球知名品牌計算機 和計算機外圍設備公司提供 OEM / ODM 製造。
.
📌 營收結構
2020 年公司營收比重:
網路通訊設備 (NC) 83.5%
智能聯網電腦 (AC) 10%
其它 (ex.遠端管理 ) 6.5%
.
📌 終端應用:
立端的產品應用非常廣泛,包含收銀機、電腦輔助教學、測試設備、環境監控、e-Commerce、 醫療儀器、地理資訊系統及生活自動化設備、商用遊戲機、數位電子看板、智能交通監控系統 、智能系統、工業控制、自動 化系統、監控系統(Surveillance System)、電信傳輸網路管理及 資料取得與處理系統。
.
📌 經營據點
立端的生產地址位於汐科火車站出口,
在台北/北京均設有研發中心,
並於美國、加拿大、
大陸等地設立行銷據點,
為客戶提供即時滿意的服務。
.
📌 銷售地區
2020 年產品銷售地區比重分別為
內銷 2.7%、亞洲 35.2%、
美洲 48%、歐洲 13%、大洋洲 1%。
.
📌免責聲明:
單純分享財報資訊與個人看法,無邀約之實,僅符合量化條件的個股,無推薦之意,僅供參考、任何交易行為須自行判斷
-
https://www.pressplay.cc/project/vippPage/%E4%B8%8A%E5%8F%B0%E9%81%94%E9%9B%BB2308%E5%8A%9B%E6%8C%BA%E7%9A%84~/99CC56976AF5E3C52EC78617F425AF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