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釋・#三國志》用荒謬喜劇來翻轉歷史事實 (7.8/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在東漢末年與西晉之間的「三國時代」無疑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為人熟知的時期,從陳壽所著的斷代史《#三國志》、羅貫中的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到後續許多進一步衍伸的漫畫、遊戲...
《#新解釋・#三國志》用荒謬喜劇來翻轉歷史事實 (7.8/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在東漢末年與西晉之間的「三國時代」無疑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為人熟知的時期,從陳壽所著的斷代史《#三國志》、羅貫中的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到後續許多進一步衍伸的漫畫、遊戲和影視作品,我們早已對這段時期的歷史演變與幾位重要人物有相當深入的了解,因此這次《#新解釋三國志》這部電影的主要賣點,就是以獨特的觀點角度對目前已經有些過時老套的三國故事做出創新的詮釋。
⠀
一直以來,為綜藝節目撰寫劇本出身的導演導演福田雄一都以他企劃搞笑的功力與作品裡的濃厚日式笑點聞名,不僅非常符合日本一般觀眾的口味,在日本演員人人都精通外放浮誇的表演方式之下,福田雄一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喜劇風格也總是能夠吸引許多豪華卡司不計形象地跟他合作,無論是近年來漫畫改編的真人電影《銀魂》、《齊木楠雄的災難》、《我是大哥大劇場版》,或者這次的《新解釋・三國志》,都為整部電影創造出有如慶典般的熱鬧氛圍。
⠀
正是如此,《新解釋・三國志》延續導演於2014年拍攝的電視劇《新解釋・日本史》,找來眾多知名演員出演,不像是中國導演張藝謀入圍金馬獎的《影》,以改編《三國·荊州》的架空歷史背景與水墨風格來賦予三國故事另一個面貌,這次《新解釋・三國志》就好像是《東邪西毒》之於《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那樣,透過腦動大開的故事情節與演員時而逗趣、時而尷尬的表演,展現出專屬於日本喜劇片的惡搞與胡鬧。
⠀
打著超乎想像的異色《三國志》招牌,《新解釋・三國志》在跟中國有密切交流的演員西田敏行加盟演出的情況下,以他所飾演的日本歷史學家作為電影主述者,把故事聚焦在東漢末年黃巾之亂、董卓亂政到赤壁之戰這段期間,透過他以不同觀點來解析這段歷史的過程,顛覆我們對當時幾個重大戰役事件,以及知名武將的過往認知,把魏國曹操、吳國孫權、蜀國劉備之間的關係做出全新的解釋,為影迷與歷史迷帶來一次相當特別的體驗。
⠀
其中無論是膽小怕事的劉備、不斷強調臉部完美比例的黃巾賊、講話頓點怪異且卻帶光芒的第一美男趙雲 、歷史考證型美女貂蟬、善於自我推銷的孔明、對斬首情有獨鍾的周瑜、容易相信別人的孫權,或者壓力大到需要用愛愛來發洩的曹操,電影《新解釋・三國志》都在三國這個群雄割據的時代局勢之下,藉由這些我們原本熟悉角色那不為人知的另外一面,突破歷史在許多人眼中只是冰冷文獻資料的框架,引發我們進一步探索與思考的動機興趣。
⠀⠀
我喜歡《新解釋・三國志》整部電影以不同觀點講述三國歷史的同時,也讓演員打破第四道牆或講出一些不符合當時背景台詞的設計,不僅透過導演福田雄一超乎常人的創意與荒謬喜劇的呈現方式,把許多根據史料紀載的真實事件做出我們從未設想過的荒謬解釋,發揮日本喜劇電影那種獨樹一格的魅力,同時也在作為一部商業電影能帶給我們的高規格娛樂之外,藉由片中史學家來跟觀眾講故事的敘事方式,傳達出我們每個人在接收資訊或者看待歷史應該抱持的態度。
⠀
或許我們看著櫻花樹下的桃園三結義,黃巾之亂、董卓呂布之間的關係,赤壁之戰時曹軍染上瘟疫變得不堪一擊,以及孔明如何以寡敵眾,在絕對劣勢之下靠著結盟與謀略來擊敗曹軍的整體呈現,都不會否認《新解釋・三國志》是一部相當生動有趣的作品,但即便如此,不管是孔明草船借箭、呼喚東南風、火燒連環船的絕頂妙計,或者蜀軍後續的追擊,《新解釋・三國志》也如片名那樣給出了一個孔明其實是求助於黃夫人的猜想解釋。
⠀
常聽人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的。」在沒有當事人的情況下,我們又如何百分百確定史書紀載的事件前因後果的真實性?照理來說,冬天赤壁應該不會吹起南風,但曹操卻因為遭受聯軍的火攻而戰敗,並被蜀軍給阻斷退路,因此《新解釋・三國志》把這些歷史事實以看似誇張荒謬,但卻不是沒有道理的解讀來互相串連,透過翻轉諸葛孔明的傳奇事蹟,讓《新解釋・三國志》不光只跟親朋好友在戲院裡笑笑就忘,而是展現出歷史類型電影的迷人之處。
⠀
就如同《新解釋・三國志》透過這位歷史學家腦海中的觀點來解構《三國志》,使得同一起關鍵事件因為以不同角度與態度來重新解釋,最終碰撞出跟原先截然不同的色彩,如果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想像力,在合理條件下根據歷史事實創作出自己的故事版本,我想歷史就不會只是課本上那些為了考試而背誦的繁瑣文字,而是能夠像《新解釋・三國志》這樣帶來樂趣,甚至是反映當代社會,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也說不定。
⠀
整體而言,觀賞《新解釋・三國志》絕對是個特別的體驗,不僅以生對時代的渡邊直美與投錯胎的廣瀨鈴等翻轉歷史人物的形象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全片對於笑料的掌握,像是小喬曹操的愛恨糾葛、周瑜孔明那「既生瑜何生亮」的鬥智關係,周瑜被人叫做是「醬油」的反應,也不禁讓我佩服導演福田雄一撰寫劇本與演員臨場發揮的能力,相信所有想進戲院紓壓的觀眾都能對《新解釋・三國志》這部電影感到滿足。
⠀
#新解釈三國志 #三國志 #TheNewInterpretationoftheThreeKingdomSaga #福田雄一 #大泉洋 #室剛 #佐藤二朗 #城田優 #山田孝之 #賀來賢人 #矢本悠馬 #橋本環奈 #山本美月 #岩田剛典 #渡邊直美 #西田敏行 #小栗旬 #電影 #影評 #日本電影 #如履影評 @garageplay.tw
岩田剛典電影與電視節目 在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請大家都把手牽起來,眼睛閉上感受到右手被握緊後,就用另一隻手傳遞下,等所有人都傳遞完後,大家一起喊出乃木坂46!」
特別喜歡《不知不覺,已在此處》紀錄片片名,不知不覺いつのまにか、已在此處ここにいる。所謂的「這裡」是指乃木坂46這個團體、是二連霸唱片大賞的頂端、是後台圍圓陣的成員、是在舞台上唱歌跳舞的偶像...ここ,一個有人能對你說歡迎回來了、等你喔的歸屬,一個,可能總有一天必須離開的心之歸屬。
「如果將自己的人生年表比做一條線,最重要的就是這段,只有這段時間是閃閃發光、無比珍貴的時光。」いつのまにか,成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來得喜愛乃木坂46的乃木坂46,這個團體的成員之一。
還記得,在真夏の全国ツアー2018演唱會,西野七瀨於觀眾席的花車尾端,剛好在我的座位附近。看著娜醬揮完手後,轉身跑向後頭的表情,那一瞬間臉上已沒有偶像的微笑,只剩略帶疲累的表情與滿身大汗,那是距離西野七瀨最近的一次。
那種感覺,和之後有幸抽到MS室外乃木坂舞台現場的心情不一樣,同樣的兩公尺距離,偶像的人前與人後,是就算天氣再冷仍必須「笑顏」以對,再多的不安與痛苦,也不能輕易地展露。因此,唯有透過紀錄片才能看到,後台的喜怒哀樂,對於成員、對於這個團體、對於自己。
不同於《忘記悲傷的方法》是以個人為出發點,透過母親的視角看待女兒之成長,最後再回歸乃木坂46的角度。《不知不覺,已在此處》則是紀錄2018到2019的一年間,以乃木坂46為中心,拍下成員的心路歷程與互動,透過導演岩下力的視角,分為10個章節,是一部粉絲向的紀錄片。
大量的慢動作、凝視遠方、耀光,是偶像紀錄片必備的拍攝要素。《不知不覺,已在此處》一如導演所說,他在尚未決定好主題時進入拍攝,而鏡頭中的成員們,依舊在後台有說有笑,隨後走進的是唱片大賞的後台、Live現場,最終以「西野七瀨的畢業」以及「接班人齋藤飛鳥、与田祐希」為紀錄片主軸。
前半段的剪接,著實感人。從18到19年,獲得大賞後的大合照,同樣的笑容卻是不同的成員與衣著;四期生首次Live與前輩們海外Live的對照,是哭著無法忍受自己的犯錯,再到表演完開心笑容,的偶像雙面刃。正因為導演沒有預前做出設想,才能在這些東拍西拍的素材中,意外尋找到共同點與對照組,這也是乃木坂之所以能被粉絲所喜愛的原因。
紀錄片三分之一多圍繞於西野七瀨的訪談,以及畢業前的感想,而那些說著「被留下的人往往是最寂寞的」「為什麼我要堅強地面對無法相見這件事?」的成員們,都像是在說這種近似「失戀」的感覺,關於畢業二字。在唱片大賞演出前,成員們在狹宰的走廊上練習,即便是跳過數百次的舞蹈,她們的「同步巧合」仍是必須要靠想像力才能達成,回想過往的景色、人們的臉龐、成員的表情,心意相通後舞蹈就能同步、與之共鳴。乃木坂的成員很可能就因為換了一批人,氣氛就變得不一樣,但是「這個團隊令我留戀的,只有美好的回憶。」
「なんか、乃木坂悪くないだと思う」
雖然這是一部粉絲向的紀錄片,本片在第7章跟拍齋藤飛鳥的過程中,卻有如轉到another sky和情熱大陸的錯覺。不擅長人群與老家的飛鳥,在成人式當天努力尋找著認識的臉孔,登上東京巨蛋的國民偶像,卻懼怕走進同學會會場,「一直有討厭自己過去的傾向,覺得一定會討厭在老家的自己,所以才一直沒有回來。把這一切當成是老家、別人的錯,逃進了都市裡。」
鏡頭一轉,來到同時尬演兩部舞台劇、連續四天演唱會的生田絵梨花上,在別的綜藝節目跟拍中,是在6小時音樂劇彩排後趕場去大阪、彩排到兩點,在不到三小時的睡眠後進行總彩的地獄行程。但就算再累再辛苦,乃木坂對於花花來說反而是努力下去的動力,「我在等你喔、歡迎回來,這句話就是現在支撐我的全部。所以無論是團內還是個人活動,我都會竭盡所能的努力。」
最後,很明顯地感受到紀錄片後半素材的不足,只剩下畢業演唱會與次世代Ace的鏡頭。而前半段說著,不願讓任何人瞭解真正的自己,只因害怕他人無法接受真實的自己,害怕不再被喜歡的齋藤飛鳥,電影最後說著:
「我嘴上一直說著不期待,卻又開始覺得自己說了謊話,說不期待是騙人的吧,逐漸感覺到自己是有所期待的,對於他人的期待。如果是我,我是不會想去跟我這種人扯上關係的,但是在現實中還是有人願意,我就會期待說不定這個人,即使看到我真實的種種,也不會幻滅會一直在我身邊吧。」
感性層面而言,《不知不覺,已在此處》是一部是一部能滿足多數粉絲的紀錄片,尤以西野七瀨、齋藤飛鳥、与田祐希的飯,能感受到畫面被佔據的滿足感。然而理性層面,導演以「個人」從完全不懂偶像、只聽過乃木坂名字的視角切入,從中加入自身對於偶像的解讀,前半段影像處理與剪接的確非常優秀。但也一如前面所說,在素材不夠用後,其深度只能倚靠成員的訪談與空拍填補。最終也僅成為順著時序、事件,而逐漸推進、粉絲向的紀錄。
好的紀錄片導演,是即便在沒有任何設想下,仍能夠在跟拍的過程中,以「外人」的方式重組一個好的敘事,最終目的是能抓住圈內的精髓,同時有機會抓住圈外的外人入圈。可惜,導演功力不足拍出類似《NMB48女神養成之路》,檢視偶像工作的特殊性,之於粉絲而言也因為導演本身對於乃木坂的不熟悉,而失去更好的切入點。
例如,以「西野七瀨畢業」為拍攝重點,卻又僅以与田祐希的視角(一小段高山一實),反倒是曾經關係不好的秋元與白石,雖然放了14年演唱會的和好畫面,與畢業演唱會的白七擁抱,卻又不加以深入?除了可惜還是可惜。
曾拍過多部寶礦力水得等精彩廣告的導演岩下力,雖然也曾執導「 BEHIND THE STAGE IN 4TH YEAR BIRTHDAY LIVE 」中篇紀錄片,以同樣漂亮的畫面與古典樂伴奏,抓拍數幕演唱會後台,淚水汗水雨水交織的每個奔跑與嬉鬧。然而,《不知不覺,已在此處》作為一部大銀幕長篇紀錄片,因為過於聚焦部分成員,而少了全面性的客觀,多少難以媲美《忘記悲傷的方法》以成員為本的成長感。
或許,這不是一部難以推廣至粉絲外的紀錄片,但片中每一滴眼淚與笑容,紀錄的都是之於粉絲與成員的「不知不覺」,以及點燃粉絲們的回憶。剛好紀錄片的時間軸,正是CharMing前往日本的時間,能朝聖雙場地7th BD Live、乃木坂46 Artworks,無時差地在電影院與電視前,迎來唱片大賞二連霸、紅白與畢業演唱會。是不知不覺,又陪著乃木坂度過一年。
時代は変わる。ステージは続く,一切都是偶然也是必然,是命運的安排。
最後也祝12 月 29 日生日的生駒里奈生日快樂!並預祝日本唱片大賞三連霸!
岩田剛典電影與電視節目 在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請大家都把手牽起來,眼睛閉上感受到右手被握緊後,就用另一隻手傳遞下,等所有人都傳遞完後,大家一起喊出乃木坂46!」
特別喜歡《不知不覺,已在此處》紀錄片片名,不知不覺いつのまにか、已在此處ここにいる。所謂的「這裡」是指乃木坂46這個團體、是二連霸唱片大賞的頂端、是後台圍圓陣的成員、是在舞台上唱歌跳舞的偶像...ここ,一個有人能對你說歡迎回來了、等你喔的歸屬,一個,可能總有一天必須離開的心之歸屬。
「如果將自己的人生年表比做一條線,最重要的就是這段,只有這段時間是閃閃發光、無比珍貴的時光。」いつのまにか,成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來得喜愛乃木坂46的乃木坂46,這個團體的成員之一。
還記得,在真夏の全国ツアー2018演唱會,西野七瀨於觀眾席的花車尾端,剛好在我的座位附近。看著娜醬揮完手後,轉身跑向後頭的表情,那一瞬間臉上已沒有偶像的微笑,只剩略帶疲累的表情與滿身大汗,那是距離西野七瀨最近的一次。
那種感覺,和之後有幸抽到MS室外乃木坂舞台現場的心情不一樣,同樣的兩公尺距離,偶像的人前與人後,是就算天氣再冷仍必須「笑顏」以對,再多的不安與痛苦,也不能輕易地展露。因此,唯有透過紀錄片才能看到,後台的喜怒哀樂,對於成員、對於這個團體、對於自己。
不同於《忘記悲傷的方法》是以個人為出發點,透過母親的視角看待女兒之成長,最後再回歸乃木坂46的角度。《不知不覺,已在此處》則是紀錄2018到2019的一年間,以乃木坂46為中心,拍下成員的心路歷程與互動,透過導演岩下力的視角,分為10個章節,是一部粉絲向的紀錄片。
大量的慢動作、凝視遠方、耀光,是偶像紀錄片必備的拍攝要素。《不知不覺,已在此處》一如導演所說,他在尚未決定好主題時進入拍攝,而鏡頭中的成員們,依舊在後台有說有笑,隨後走進的是唱片大賞的後台、Live現場,最終以「西野七瀨的畢業」以及「接班人齋藤飛鳥、与田祐希」為紀錄片主軸。
前半段的剪接,著實感人。從18到19年,獲得大賞後的大合照,同樣的笑容卻是不同的成員與衣著;四期生首次Live與前輩們海外Live的對照,是哭著無法忍受自己的犯錯,再到表演完開心笑容,的偶像雙面刃。正因為導演沒有預前做出設想,才能在這些東拍西拍的素材中,意外尋找到共同點與對照組,這也是乃木坂之所以能被粉絲所喜愛的原因。
紀錄片三分之一多圍繞於西野七瀨的訪談,以及畢業前的感想,而那些說著「被留下的人往往是最寂寞的」「為什麼我要堅強地面對無法相見這件事?」的成員們,都像是在說這種近似「失戀」的感覺,關於畢業二字。在唱片大賞演出前,成員們在狹宰的走廊上練習,即便是跳過數百次的舞蹈,她們的「同步巧合」仍是必須要靠想像力才能達成,回想過往的景色、人們的臉龐、成員的表情,心意相通後舞蹈就能同步、與之共鳴。乃木坂的成員很可能就因為換了一批人,氣氛就變得不一樣,但是「這個團隊令我留戀的,只有美好的回憶。」
「なんか、乃木坂悪くないだと思う」
雖然這是一部粉絲向的紀錄片,本片在第7章跟拍齋藤飛鳥的過程中,卻有如轉到another sky和情熱大陸的錯覺。不擅長人群與老家的飛鳥,在成人式當天努力尋找著認識的臉孔,登上東京巨蛋的國民偶像,卻懼怕走進同學會會場,「一直有討厭自己過去的傾向,覺得一定會討厭在老家的自己,所以才一直沒有回來。把這一切當成是老家、別人的錯,逃進了都市裡。」
鏡頭一轉,來到同時尬演兩部舞台劇、連續四天演唱會的生田絵梨花上,在別的綜藝節目跟拍中,是在6小時音樂劇彩排後趕場去大阪、彩排到兩點,在不到三小時的睡眠後進行總彩的地獄行程。但就算再累再辛苦,乃木坂對於花花來說反而是努力下去的動力,「我在等你喔、歡迎回來,這句話就是現在支撐我的全部。所以無論是團內還是個人活動,我都會竭盡所能的努力。」
最後,很明顯地感受到紀錄片後半素材的不足,只剩下畢業演唱會與次世代Ace的鏡頭。而前半段說著,不願讓任何人瞭解真正的自己,只因害怕他人無法接受真實的自己,害怕不再被喜歡的齋藤飛鳥,電影最後說著:
「我嘴上一直說著不期待,卻又開始覺得自己說了謊話,說不期待是騙人的吧,逐漸感覺到自己是有所期待的,對於他人的期待。如果是我,我是不會想去跟我這種人扯上關係的,但是在現實中還是有人願意,我就會期待說不定這個人,即使看到我真實的種種,也不會幻滅會一直在我身邊吧。」
感性層面而言,《不知不覺,已在此處》是一部是一部能滿足多數粉絲的紀錄片,尤以西野七瀨、齋藤飛鳥、与田祐希的飯,能感受到畫面被佔據的滿足感。然而理性層面,導演以「個人」從完全不懂偶像、只聽過乃木坂名字的視角切入,從中加入自身對於偶像的解讀,前半段影像處理與剪接的確非常優秀。但也一如前面所說,在素材不夠用後,其深度只能倚靠成員的訪談與空拍填補。最終也僅成為順著時序、事件,而逐漸推進、粉絲向的紀錄。
好的紀錄片導演,是即便在沒有任何設想下,仍能夠在跟拍的過程中,以「外人」的方式重組一個好的敘事,最終目的是能抓住圈內的精髓,同時有機會抓住圈外的外人入圈。可惜,導演功力不足拍出類似《NMB48女神養成之路》,檢視偶像工作的特殊性,之於粉絲而言也因為導演本身對於乃木坂的不熟悉,而失去更好的切入點。
例如,以「西野七瀨畢業」為拍攝重點,卻又僅以与田祐希的視角(一小段高山一實),反倒是曾經關係不好的秋元與白石,雖然放了14年演唱會的和好畫面,與畢業演唱會的白七擁抱,卻又不加以深入?除了可惜還是可惜。
曾拍過多部寶礦力水得等精彩廣告的導演岩下力,雖然也曾執導「 BEHIND THE STAGE IN 4TH YEAR BIRTHDAY LIVE 」中篇紀錄片,以同樣漂亮的畫面與古典樂伴奏,抓拍數幕演唱會後台,淚水汗水雨水交織的每個奔跑與嬉鬧。然而,《不知不覺,已在此處》作為一部大銀幕長篇紀錄片,因為過於聚焦部分成員,而少了全面性的客觀,多少難以媲美《忘記悲傷的方法》以成員為本的成長感。
或許,這不是一部難以推廣至粉絲外的紀錄片,但片中每一滴眼淚與笑容,紀錄的都是之於粉絲與成員的「不知不覺」,以及點燃粉絲們的回憶。剛好紀錄片的時間軸,正是CharMing前往日本的時間,能朝聖雙場地7th BD Live、乃木坂46 Artworks,無時差地在電影院與電視前,迎來唱片大賞二連霸、紅白與畢業演唱會。是不知不覺,又陪著乃木坂度過一年。
時代は変わる。ステージは続く,一切都是偶然也是必然,是命運的安排。
最後也祝12 月 29 日生日的生駒里奈生日快樂!並預祝日本唱片大賞三連霸!
岩田剛典電影與電視節目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名家系列
天才早夭 - 女大提琴家 (文稍長請耐心看完).
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e;(1945-1987),英籍大提琴家。
賈桂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於1945年1月26日出生在英國一個充滿音樂的家庭。
賈姬出生的前一夜,是五十年來最冷的一天。當初媽媽怎麼也懷不上她,弗雷澤醫生給她開了一種雌激素之類的血清。注射的時候,醫生打趣道:“這孩子會成為賽馬冠軍!” 打我記事起,媽媽就用音樂同我們姐妹倆嬉戲。一天,無線電裡正在播一檔介紹管弦樂器的節目。媽媽隨著音樂的節奏將熨斗移來移去,賈姬也隨著媽媽的動作來回搖擺著。長笛,雙簧管,單簧管逐一上場,緊跟著的是小提琴。隨著大提琴聲飄滿房間,賈姬開始安靜下來,她聽得出神了,跳了起來,抱住媽媽的希拉蕊.杜普雷 的腿說道,“媽媽,我要發出那種聲音。”媽媽一陣激動。
於是,在賈姬五歲生日(1950年1月)的前一晚,她悄悄在賈姬床頭放了一把小一號的大提琴。第二天一早,驚喜若狂的傑姬把一家人都鬧醒了,“媽媽,屋裡有個龐然大物!” 學琴後不久,媽媽帶她上倫敦第一次參加音樂節。媽媽用鋼琴為她伴奏。她別提有多興奮了。最後一小段結束時,媽媽正要站起來,可賈姬又開始拉了。媽媽趕快坐回去,再給她伴奏一遍。重複一次對賈姬來說還不夠,她再一次拐回去從頭拉,好在媽媽這回已有準備。顯然,賈姬覺得演奏三遍剛剛好。觀眾席上爆發出一陣掌聲和笑聲。 賈姬對音樂的早慧令所有人吃驚。
她幾乎從不練琴,記譜子也不費事,再難的曲子聽一遍就能憑記憶流暢地拉出來。老師比爾認定她具有一種令人費解而又永無止境的天賦。有一次在BBC電視臺錄節目,我們榮幸地被引見給演播室的嘉賓 查理斯王子 和 安妮公主。查理斯王子,當時才八歲,想玩玩賈姬的琴,說罷一下子就騎了上去,死死地抓住琴,手指在弦上上上下下地滑動著。“別這樣動我的大提琴,”十二歲的賈姬說著,毫不客氣地就將琴奪了回來。“它又不是一匹馬!”
她開始在Herbert Walenn’s 倫敦學校學琴。1956年,十一歲時,贏得the Suggia Award,成為全英國最受矚目的演奏家,當年的評審還包括了巴比羅利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
1965年,由杜普蕾擔任大提琴,巴畢羅利(Sir John Barbirolli)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演出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 Elgar)的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這張錄音對杜普蕾非常重要,因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臺上的地位。鋼琴家顧爾德曾經說過,杜普蕾的艾爾加協奏曲,呈現了無限的悸動與熱情。後來她第一次聽到那張與巴畢羅裡合作的錄音時,曾令人吃驚的說道:「這並不是我想表達的!」只可惜,她無法再錄下更好的艾爾嘉Elgar,到底她想表達什麼?我們永遠無法得知。
杜普蕾演奏的艾爾嘉Elgar沒有人會錯過,很多人都喜歡聽她的協奏曲錄音。在管弦樂襯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滿朝氣,又不失女性的細膩,也不是完全沒有節制的放縱自己的情感演出,從她手指尖的傳遞出來的琴音,讓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熱情與音樂詮釋所感染。杜普蕾詮釋艾爾加的E小調協奏曲無人能出其右。直到現在,據說只有馬友友的演出稍許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據說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車,聽見廣播裡正播放大提琴曲,便問旁人是誰演奏的。旁人說是杜普蕾。史塔克說:“像這樣演奏,她肯定活不長久。”好厲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語成讖啊!也許只有頂尖的藝術家才能理解自己頂尖同行的水準,史塔克聽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為了琴藝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許多古典音樂樂迷心中的一個歎息。
一九六七年,她在耶路撒冷和阿根廷籍鋼琴家巴倫波英(Daniel Barenboim)結婚(巴倫波英在一九七五年時,擔任Orchestre of Paris巴黎交響樂團的指揮)。杜普蕾和巴倫波英共譜戀曲,為古典樂壇留下佳話。他們不論在生活或是音樂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侶。
他們合作演出,很多樂評人說是奇妙的一對。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倫波英也多次合作過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他們合作過的版本,是一九七〇年,由巴倫博伊姆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出的錄音。這份她與夫婿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錄音是兩人合作灌錄的許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聽與談論的。主要原因是兩人在浪漫派音樂上所採取的風格和手法,與布拉姆斯的嚴謹有很大的差別,杜普蕾在音樂中發揮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掙脫出布拉姆斯音樂裡給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樂曲中鋼琴的地位較高),她捉住所有的機會展現她的魅力,而巴倫波英則體貼而充滿愛意地予以扶襯。
可惜她的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斷演出活動,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並完成她最後的錄音作品:蕭邦與法朗克大提琴奏鳴曲。一九七三年,廿八歲時,在倫敦最後一次公開登臺,在祖賓.梅塔的指揮下,演奏的曲目就是與她淵緣最深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從此因病告別音樂舞臺。杜普蕾一生中擁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現代製作師的作品,兩把則是斯特拉迪瓦裡古琴,其中”大衛朵夫琴”如今則為馬友友所有。馬友友曾經說過: “這把大衛朵夫(1712 Davidoff Stradivari )對我而言,他是我演奏過最好的樂器,我真的相信這把琴是有靈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1987年10月15日,家庭護士通知我們,傑姬的病情突然加重了。我和皮爾斯立刻開車到倫敦去看她。她得了肺炎,不能說話、吞咽,眼睛也看不見。
之後有一小段時間,我和賈姬獨處。她在打顫,胳膊在床上亂捶,眼珠咕嚕嚕亂轉,耳朵不停抽搐。她的腳跟和肘部都有合宜的墊套保護著防止不斷的摩擦引起疼痛。她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在顫動,成了一個劇烈波動著的龐然大物。我只好跟她講話,讓她想起澤西島的氣味,田園詩一樣的天氣,還有溫潤的粉紅色花崗岩。才說了一小會兒,她就漸漸地完全沉靜下來;她睜大眼睛,整個人鬆弛下來,胳膊和手指停止了顫動。驟然間,我和妹妹重又團聚在一起。這是我們之間最扣人心弦的一刻。我只能不停地說話。我不敢停下來。
第二天早上8:30,賈姬告別人世。那天晚上,回家的路是那樣漫長,我們的情感已疲憊枯竭,眼裡盈滿淚水。9:15左右,我總算捱到家,掙扎著從車裡出來,一頭栽進起居室,跌坐到一張扶手椅上。
電視新聞已近尾聲,我依稀聽到氣象預報,緊接著便是一段特別安排的致敬專輯。轉瞬之間,螢幕上出現了平切斯.祖克曼,若澤;路易;加西亞以及祖賓.梅塔,都在為賈姬唱讚歌。我努力集中思想,終於看到了她,我的賈姬,我剛剛永別過的賈姬,此刻卻在我面前的螢幕上栩栩如生。她就在那兒,嬉戲玩鬧,與往常一樣精力充沛,同她的音樂家朋友們一起談笑風生。我覺得自己仿佛當頭挨了一槌。
我不記得那天夜裡是如何上床的,可我記得第二天早上醒來,只覺得仿佛已到了世界末日了。
在電影Jackie and Hilary(《她比煙花寂寞》)中,杜普蕾和巴倫波英有一段對話。
“如果我從此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
“不會拉琴,那就不會是你了。”她老公說。
杜普蕾的生活中,最後就只剩下醫師、護士和幾個老朋友。巴倫波英開始是每隔一段時間來探望她,這樣一直持續到他在巴黎另組一個家庭之後,有了新家,回來的機會就更少了,最後只留下她一個人慢慢孤獨的死去。
有文章說,巴倫波英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國人也沒有原諒他。如果巴倫波英不是一個天才,沒有理想和抱負,也許他就能專心地守在生病的妻子旁邊,一直到妻子離開人世為止吧!
世事總是不盡如人意,上天給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樂天賦,又只給她在舞臺上十年的風光歲月,如彗星般的短暫。幸好她成熟得快,這十年間她所留下的音樂記錄,所達成的音樂成就,已經足夠令她不朽,所有跟他合作過的音樂大師都對她讚譽有加。杜普蕾的音樂有一種令人無法抗拒的魔力,充滿內涵,而且還會激發出同台演出者的潛力。Stephen Kovacevich甚至表示,自從杜普蕾退出舞臺後,他再也沒有與任何一位大提琴家合作過,因為「再也無法感受到那種超乎尋常的舞臺魔力,自己也無法奏出與當時一樣充滿活力的音樂。」
建議喜愛杜普蕾的朋友看看她姐姐和弟弟寫的書和根據此書拍的電影. 一位元被音樂扭曲了生活的天才,一位元離不開音樂的天才。儘管書與電影頗遭非議,一些音樂家紛紛駁斥,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羅斯特羅波維奇、梅紐因、帕爾曼、祖克曼等音樂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間公開在英國《泰晤士報》發表聲明指出:“影片中的傑基(杜普蕾的昵稱)決不是我們所瞭解的那個杜普蕾。”而後導演努培(Christopher Nupen)製作了紀錄片《Who Was Jacquline du Pre?》,再次描繪了她的一生。
傅聰談大提琴家杜普蕾:
“杜普蕾16歲時我就認識她了!我與杜普蕾及巴倫博波英都是好友,杜普蕾還是在我家經我介紹而認識巴倫波英的!而我非常喜愛杜普蕾的演奏,她真是最棒的!她的演奏個性太強了,無論誰都能很輕易辨認出她的琴聲。
她用的那把提琴”大衛杜夫”非常好。馬友友拉的那把琴就是杜普蕾身後留下的,但杜普蕾拉琴與馬友友拉琴完全是兩碼事!馬友友又怎能與當年的杜普蕾相比呢!
我在英國看過那部所謂傳記電影"Hilary And Jackie",感覺太假了,看了讓人憤怒!至少我所認識的杜普蕾一點都不像片中那樣子!在英國同樣講杜普蕾的還有另一部片子,那就好多了,基本合乎事實。”
原始連結
https://youtu.be/bdN55_o8LLU
歡迎加入古典好好聽官方IG
https://www.instagram.com/yuchih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