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山岳建設都更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山岳建設都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山岳建設都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山岳建設都更產品中有3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旅程第六日,高度適應天。相對於昨日的陰晴交替,這天在稀薄冰冷的空氣中醒來時,看到窗戶結滿了霜,白花花的一片;掙扎著下床走近窗戶一看,原來不只是窗戶結霜的白,而是整個Khare村都變成白色的了,看來昨晚是個雪片紛飛的寒夜呢! 幸好用完早餐後看雪勢還行,雖然烏雲濃重了點但沒什麼危險性,我們就跟著領隊到...

山岳建設都更 在 ? ? ? ? ✱ 海 外 代 購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29 18:40:48

我終於重新回到我愛的高海拔地區爬山了! 妳可知道這復健需要多少時間、心理建設、心力折磨 每天我的膝蓋會重新卡緊,每天我都要強迫它熱開,每天我給自己新的強度,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等到終於可以跑步練肺活量的那天,我躍躍欲試 這三到四個多月以來我想,如果有多的時間運動我會好好珍惜 接著日復一日,揹水...

山岳建設都更 在 CHENG CHENG 鄭臣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10:01:30

|擁抱山的知識:給登山者的十堂必修課| . 大家第一次踏入山做了什麼準備呢?前幾天收到秘密基地的普魯圖來信,他在 hahow 好學校開了一堂適合初階、中階的登山新星的課程,比較有系統性的把登山知識和經驗談整合,從規劃行程、裝備挑選與使用、野外炊事、營地建設、風險管理、野外傷病預防與處置、導航技巧、無...

山岳建設都更 在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3 23:18:17

//我真的好想上百岳呀!登山的第一堂課!必修!// - ⚠️十大基本登山就該要有的注意事項⚠️ 這十大注意事項會在接下來的文章分支出來特別細細分享,但是這十項你必須先知道! / 1)上山一定要知道:申請入山、入園和山屋 - 申請資訊 📱💻 台灣雖然島小,但是超過三千公尺的山非常多,想要進階上高山,...

  • 山岳建設都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6 22:42:02
    有 1,009 人按讚

    旅程第六日,高度適應天。相對於昨日的陰晴交替,這天在稀薄冰冷的空氣中醒來時,看到窗戶結滿了霜,白花花的一片;掙扎著下床走近窗戶一看,原來不只是窗戶結霜的白,而是整個Khare村都變成白色的了,看來昨晚是個雪片紛飛的寒夜呢!

    幸好用完早餐後看雪勢還行,雖然烏雲濃重了點但沒什麼危險性,我們就跟著領隊到村落旁的小山丘走走,抵達綁滿五色旗的山頂後因風雪轉大而折返;回到山莊時還不到中午,大夥又偷得了半日悠閒,能好好習慣這爬一層樓都會很喘的氧氣濃度。

    REFUGE MERA是Khare村眾多山莊中,規模算大,也最靠近村落入口的一間。他們最讓我開眼界的特色,是一走進大門時,映入眼簾的豪華吧台。一排吊燈慵懶的掛著、櫥櫃上滿滿的烈酒還有超大瓶8848威士忌(「高海拔喝酒不好」是對不習慣的人而言,看看這牆壁就知道了)、滿架子的烤麵包、還有七橫八豎隨意堆放的品客洋芋片正對著每一個進門的客人笑著。到了夜幕低垂時,村裡水力發電機會提供不穩定的電力,讓嵌在天花板的吸頂燈打著五彩光芒,超有夜店風的,因為隨時都有可能突然變一片全黑,十分有趣。

    當然,那是因為我要再半年後才有機會去聖母峰基地營EBC,所以對那時的我來說,在海拔5000公尺看到這種規格的山屋大廳是非常震撼的事,和台灣「克苦克難」的山屋相比,差異實在太過鮮明。「人家海拔5000公尺有這個?然後台灣居然還在吵『排雲山莊食物是協作背上來很辛苦,不可以嫌人家做得不好吃。』這種完全沒有邏輯可言的詭辯?到底誰才是開發中國家?」

    當時是2019年初,行政院尚未宣示「向山致敬」,各地自治條例正遍地開花嚴重侵害登山人的權益;直到年底「象山致敬」的記者會,才正式告別那樣的時代,一個值得我們謹記在心的時代。

    確實,在科技、收入、GDP等面向上,台灣是海放尼泊爾大概50年的水準沒錯。然而,台灣大眾對自然的認識、對山的認識,卻因為政府承襲清、日以來的封閉式管制,加上日本人的集團移住讓台灣真正的「山村」,那些原住民原本的部落徹底消滅,而一直維持著陌生、遙遠的狀態。一直要等到2001年,21世紀的第一年,廢除高山嚮導證後,台灣的登山才正式成為全民的運動,不再局限於特定的社團與協會組織之中,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探索、熟悉的「家的一部分」。

    目前台灣的登山硬體與制度,事實上因為改革才不到兩年,可以說是落後尼泊爾50年也不為過。從二十世紀中葉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絡繹不絕的高峰攀登隊伍,以及往後日漸蓬勃的健行活動,提供了尼泊爾山村可觀的經濟來源,進而刺激了登山服務行業的發展,嚮導、協作、餐飲、住宿等,全都與台灣搶破頭的國有山屋有天與地的差別。

    對目前的登山亂象,我們當然可以怪政府,但也回過頭來想,制度的改革並非一蹴可幾,而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就我目前的了解,各登山管理單位兩年來也十分積極的進行橫向溝通、內部改革,不足之處像打怪一樣一個一個的變少;只是法制上的改革,如讓國家公園得以收費、聘請專任山屋管理員管理熱門山屋而不再倚賴志工、登山商業行為的管理、在登山口設置管理站進行總量管制等,都需要更長遠的關注與更多的上層溝通才有可能推動。

    這是辦得到的事,尤其在這個社群媒體的時代,只要你我持續關注,並且讓更多登山的人願意思考台灣山岳的管理與未來,花10年追上人家50年,也不是辦不到的事呢!

    而我們更有責任監督一直偏好大興土木的中華民國政府,讓他們把完善的山屋硬體建設蓋在「對的地方」,而不是遍地開花。否則,小小的台灣高山,將再也找不到遠離人類建物的荒嶺野境,將會是我們、以及後代子孫無可挽回的傷痛。

    #梅樂峰的六千米旅途・REFUGE MERA山莊的招牌吧台

  • 山岳建設都更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20 19:33:00
    有 795 人按讚

    【山屋兩三事】
    雖然我知道山屋建設是「山林解禁」政策的一環,上頭說了要做,就是沒有轉圜餘地,但心裡還是忍不住擔心山屋蓋好之後的情況。以前寫過數篇文章投稿討論此事,只是時間過久了就不會有人在意了吧。

    我相信大部分山友見到山屋建設的新聞,就真如媒體標題所言,「一片叫好」。確實山屋的存在可以增加安全性,但山屋的存在也會導致別的問題 ── 吸引更多人到訪、更高的使用頻率與密度、協作服務團隊進駐、垃圾、廢水問題等等。

    換言之,我們看待山屋的角度不該只是「安全」,還必須包括「環境」面向。說句現實的話,起步早的別國在上個世紀就在處理這些問題了,我們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是堅信勇敢的台灣人定可以從零殺出一條血路?就算如此,那代價又是什麼?

    .

    我的一貫立場是:蓋山屋可以,但少了妥善規劃和配套措施,那不要也罷。

    照片裡面是瑞士的服務型山屋「Terri Hut」,看看人家是怎麼費心處理廢水的問題!有直升機吊掛沉重的淨水設備和建材到現場,還有挖土機這類重機具協助開挖,事後景觀復原也不會草草了事。無怪乎瑞士一直是山屋設計和觀光品質的典範。

    台灣的問題在於:山屋一開始的設計皆是避難山屋,基本上沒什麼講究,就只是給人遮風避雨的所在。早期由於使用者以登山社團為主,密度與頻率不高,還算是有道理,但千禧年後商業登山產業(嚮導業 & 協作業)日益興旺,登山資訊的流通程度更是越來越高,民眾自行前往者有之,讓業者幫自己打點好大小事者有之,大體上登山的門檻大幅降低。

    如此的情況之下,熱門路線上所謂的「避難」山屋,根本不像歐洲的避難山屋一樣,僅供真正有需求的人使用,而是變成了廉價旅館。大家想想看,只要天氣還OK,先不計偷跑的傢伙,這類山屋在周末連假時期鐵定是人滿為患,周圍甚至還有營地可以搭帳棚,如此高密度的使用怎麼可能不產生負面的環境影響?

    你也可以說都是人的問題,但人民素質問題又豈止是山上?痛定思痛,從教育下手才是正軌。短期內若要祭出複雜的管制措施,寄望於萬能政府大顯神威,成效肯定不彰。

    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開始著手改造少許避難山屋為服務型山屋,只是天知道要拖多少年、追加多少預算才能完工?在瑞士出動直升機吊掛建材是司空見慣,但台灣現在連一台可用的直升機都沒有,只能有勞協作員人力搬運,自然是快不了。

    以下就整理一些我的見解。

    ■ 瑞士用高成本的模式來處理山屋的問題,但是什麼在支撐這個高成本模式?是他們完善的服務型山屋系統和豐厚的觀光收入 (針對經濟條件好的國內外旅客)。簡言之,人家是做口碑的,自然要以高標準要求自己。

    ■ 台灣的山屋走的是低成本模式,好處是經濟門檻低,壞處是難以提升品質和處理各式衍生的問題;若無法提升品質,就會排斥消費能力強的族群和回頭客 ── 除非政府願意不斷撥預算進行維護跟管理。長遠來看,針對熱門路線來說,我們還是需要一套能兼顧服務和環境保護的經營模式,代價則是更高的收費。

    ■ 台灣的健行登山活動,應該做口碑嗎?應該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嗎?說句難聽的話,雖然大家都很樂意讓世界看到台灣的山岳之美,但要吸引能創造經濟效益的國際觀光客,現在的基礎軟硬體建設還遠遠不足。Yes,最後走到南湖圈谷一帶是美好的經驗,但雲稜跟圈谷的廁所就足夠嚇跑他們了。良好的體驗講究的是整體,不是天真的認為看到終點的美景就能忘記過程。

    ■ 另一個選項是不蓋。沒錯,就是不蓋,why not?政府高層覺得蓋山屋就是德政,但真的是如此嗎?就我來看,如果政府在設計規劃階段,沒有先做好調查與研究,提出足以說服人的環境衝擊處理方案,那還不如不要蓋新的山屋,讓自然門檻降低訪客的數量和累積衝擊的速率 ── 起碼如此還能爭取時間,仔細計畫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 最後一點,還是要講公民參與的部分。一個民主國家,應該要有好的民主程序,公有地就是全民的土地,全民的土地上要發生甚麼事,對於我們來說都有利害關係。所以在民主體制發展久的國家,例如美國,國家公園署或林務署在任何先期計畫上都有義務公開資料、闡述基本理由,嘗試說服人民這樣做是對的,是權衡後取其優的結果,接受人民的公評。行政院有嘗試說服人民,蓋山屋是對的嗎?蓋山屋是好的嗎?蓋山屋之後的負面影響有什麼方案處理嗎?還是先蓋再說,專案跑完之後就不理?

    以前的我們求快、求效率、求數字跟結果(政績),犧牲了追求精細與品質的文化,我相信現在的台灣,可以開始想想如何走入下一階段了。先求有並沒有錯,錯的是不求好。

    這又豈止是戶外,任何領域都是如此。

    ---

    Photo credit: Keystone / Arno Balzarini

  • 山岳建設都更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31 18:28:04
    有 54 人按讚

    兩個星期前看到這個影片。其實比起直接的批評,我會更看重的是:

    這些人到底是為什麼會變成「英靈」的?

    針對基層官兵的觀點上我不會講什麼,畢竟人家也是奉命行事的,更直接的講法就是被上層過度膨脹的野心與連環的錯誤戰略逼得葬身異國的倒楣鬼。

    日本把自己逼到滅國,其實並不單純只是軍方本身的錯誤,而是先天不良(埋下了日後軍方干政的惡果)、後天惡搞(壓不住參謀本部少壯軍官的到處惹事),同時外交系統更是全力把自己送上絕路,找死怪不得別人。

    (昭和天皇之所以在A級戰犯合祀後再也不去靖國神社,其實並不是因為東條等軍方戰犯的問題,真正關鍵的是在外交上將日本擊沉的松岡洋右與白鳥敏夫。)
    ====================
    這影片的製作基礎是以熊本為背景,主角所屬的步兵第13聯隊也是創設以來就在熊本的老單位,只是1943年被派到布干維爾島之後,就只能跟盟軍與疾病、飢餓奮鬥到戰爭結束。

    說穿了,這些士兵也是被上面逼到病死或餓死的可憐人。

    該聯隊的上級單位是第六師團,而他們後來的日子大概是這樣的:

    1944年3月初,該師團對布干維爾島上的盟軍發起全力攻擊(第二次托羅基納作戰),意圖壓制美軍的機場,但是半個月後就以死傷病共一萬三千人(前線的步兵45聯隊死傷超過八成)的慘重傷亡而被迫停止。

    而為什麼是三月初發動攻擊呢?因為 #該師團的糧食只夠吃到三月中。

    該師團之所以還能活到戰爭結束沒被全殲,主要是美軍也不想自己幫自己找麻煩:
    布干維爾島幾乎全部都是原始叢林,並且還有一堆兩千公尺級的山岳,美軍登陸的目的也只是建設機場與壓制日軍,完全沒打算攻佔整個島。
    而日軍的兵力損失大半之後,光是種甘藷生產糧食維持生存就已經很辛苦了,完全沒有任何進攻的能力,基本上就只有跟另一邊的澳紐軍大眼瞪小眼、偶爾有武裝衝突的程度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