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山上區歷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山上區歷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山上區歷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山上區歷史產品中有85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0萬的網紅上下游 News&Marke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不到陽明山上竟然種過茶!我們爬山走的古道,就是以前採茶姑娘走的路!新書《草山紅》由歷史學者陳志豪結合史料和田野調查,蒐集種茶的阿公阿嬤說往事,帶你重返草山兩百年茶金時光。 原來陽明山雲霧繚繞適合種茶,又距離淡水港近有地利之便,連外國人都聞香而來,現在苗圃裡還保有茶樹,「草山紅」的甘醇滋味即將重現...

 同時也有9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Jordan到處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汐止五東山慈聖宮 #金針花景點 #新北景點 #汐止景點 🔑【副頻道「Jordan日常」】https://bit.ly/3hhOQDg 🔑【「Jordan到處走」粉絲頁】 https://bit.ly/2XaazF9 🔑【「Jordan到處走」】Instagram https://bit.ly/3l...

山上區歷史 在 ?????台灣旅遊、美食資訊的女子?❀????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2:06:39

 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  於2019年10月10日正式開幕,前身是台南水道,此處是縣定古蹟也是國定古蹟✨  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有分淨水池區和博物館區,博物館區內還分別有花園區、博物館區、密林區,在這裡可以看到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現代化的歷程🇯🇵 (Joanna到此處的每個館內都可以看到...

  • 山上區歷史 在 上下游 News&Marke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9 20:32:29
    有 564 人按讚

    想不到陽明山上竟然種過茶!我們爬山走的古道,就是以前採茶姑娘走的路!新書《草山紅》由歷史學者陳志豪結合史料和田野調查,蒐集種茶的阿公阿嬤說往事,帶你重返草山兩百年茶金時光。

    原來陽明山雲霧繚繞適合種茶,又距離淡水港近有地利之便,連外國人都聞香而來,現在苗圃裡還保有茶樹,「草山紅」的甘醇滋味即將重現!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59548/

  • 山上區歷史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11:16:23
    有 38 人按讚

    [ 雀仔橋 ]

    分享專欄全文。

    回到學生年代,下午常常走堂往雀仔橋附近的山貨店尋寶,找到made in Hong Kong或日本製的杯碟就非常興奮。
    那時候只覺得每次必須上斜落斜有點麻煩,還未知道其背景,甚至名字。

    教科書不會提及的地區歷史,雖然這條步道一直見證香港醫療與衛生發展,包括公立醫院與地下公廁。

    原文刊 AndthenHK

    —————————
    沒有雀仔的雀仔橋
    未獲評級的古蹟

    有些地標,節日限定。比如元朗大橋街市的燈籠街,近日把人們召喚到社區,一年一會,因而珍貴。
    城市另一邊,另一條燈籠街更早出現,位於皇后大道西,上環與西營盤交界。

    每年中秋,經營香燭紥作的商店紛紛掛起燈籠,碩大的楊桃金魚兔子,佔據半條街道的天空,無聲又大聲地提醒節日臨近,路過心頭一陣暖。
    這是社區地標的感染力,儘管近年好些紥作舖結業,畫面難免褪色。

    那兒還有一個地標,每天都在,由180年前開始——跟燈籠街幾步距離,有一面石牆,突兀地拱起,路上的一條脊骨,人們叫它「雀仔橋」。
    這並非官方地名,老一輩街坊才唸得出的名字,親切但有點陌生。想像這種口耳相傳,本身已是非常活潑的人文歷史。

    而石橋也不真的是橋,建於平地,早於1840年代已經存在;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曾在Flickr公開一批香港早年珍貴舊照,其中一張攝於1870年代,可見雀仔橋當初的模樣。

    那時皇后大道西一帶還未大幅填海,仍屬海濱,需要一道防波堤,以麻石興建,按地勢築成帶弧度的拱形,大概因此被稱呼作「橋」。
    而它有另一實際用途:通往山上的海員醫院,1843年成立,替海員醫治性病,後來是香港進行第一宗外科手術的醫院。

    1848年海員醫院遷至灣仔(變成現在的律敦治醫院),原建築改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當時的公立醫院;之後建築群陸續重建,60年代正式成為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

    雀仔橋見證香港初年醫療發展,可是問題來了:那跟雀仔有什麼關係?
    有說橋後山坡為樹林,每到黃昏便出現鳥群棲息的場面,因而得名,頗為浪漫。
    另一說法較有根據:當旺角雀仔街還未出現,戰前第一代雀仔街原在中環閣麟街,及後曾遷至上環永吉街,之後再移至現在雀仔橋位置,石橋自此有了暱稱。

    翻看歷史,雀仔橋對面曾有非常著名的高陞戲院(建於1890年,看粵劇的地方),附近亦有武昌茶樓及得男茶樓;但凡飲茶撚雀的場所,少不了吸引雀販聚落,也許就是雀仔橋得名的理由。

    可以肯定的是,雀仔橋是香港衛生發展的重要成份:1911年,橋底曾經建設地下公廁,直到1990年停用。
    公廁入口設於行人路面,已用水泥封平;而石牆上五個耐人尋味的方格,屬於當年公廁的窗口,同樣已被填平,留下是不該封存的地區歷史。 

    雀仔橋作為古建築的份量,不用多說,然而跟許多地標一樣,它一直未獲列為古蹟,甚至從未被政府評級。
    今年三月,經中西區區議會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將雀仔橋列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結果未可預料。

    在同一地點180年,雀仔橋見證西營盤,以及整個海岸線的巨大變化。
    高高低低,上上落落,人們魚貫步過。
    有天即使名字失傳,它一直站住,頑固地維持著那弧度曲線。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 山上區歷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0 14:36:21
    有 21 人按讚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老屋再造計畫,例如先前去過的台北機廠、鐵道部園區都是好棒的重生景點。所以當我發現陽明山上也有個廢棄的房舍再造計畫之後,就立刻上網預約了參觀。
    -
    先說結論,陽明山的廢棄房舍確實重生了,從原本閒置廢棄的狀態變成可以參觀、還能喝杯咖啡,不過重生的方式有點可惜,雖然說位處陽明山,不過少了「陽明山味」,變得很像一般市區的咖啡店兼山野裝備展示中心的感覺。
    ▶ 看全文:https://immian.com/yangming-mt-lab/
    -
    在查資料之前,我一直以為陽明實驗山屋會是我想像中的「山屋」,就是座落在群山之間,一間木造或是磚造的老房,因為某種原因荒廢之後現在重新整理重建,然後重新開放。

    不過實際上不是木造也不是磚造,而是水泥建築。陽明實驗山屋的前身是「小觀音房舍」,外觀長得和現在陽明山上常見到的遊客中心差不多,前身是建於 1970 年代的警察駐在所,應該就是現在的派出所的感覺。

    在文化部主辦、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合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然後由「格式設計展策」總策劃下,原為警察駐在所的「小觀音房舍」,現在搖身一變成為「陽明實驗山屋」。

    按照進駐團隊的說法,他們會將陽明實驗山屋打造為結合大眾休閒、生態教育和品牌設計的山中小屋,目前剛開放的第一展覽主題為「實驗山屋 X 火山咖啡 X 森系選書 X 微型展」。
    -
    #陽明山上的火山咖啡

    陽明實驗山屋的內裝和原本的水泥外型是截然不同的調性,內裝採用深色的木頭搭配黑色鐵件,很有近期在市區流行的咖啡廳的感覺。

    內裝設計是好看的,不過大老遠開著車從市區跑來陽明山,以我這樣的遊客來說我更想體驗的是陽明山的在地感,而不是只是把市區咖啡廳裝潢搬到山上來呀~

    現階段實驗山屋有一部分規劃為火山咖啡(Volcanicafe),以陽明山的火山群為概念,挑選出了三款咖啡風味「霧氣」、「熔岩」、「火山礫」,分別對應到淺焙、中焙、深焙的咖啡豆,乍聽之下,「耶!好像跟陽明山很有連結耶!」

    但實際上陽明山跟咖啡沒什麼關係呀,這裡又不是咖啡的主要產區,反倒是大屯山在以前還有產茶,如果是改用「茶」作為主題,會更有和在地連結的感覺。

    如果說真的要用咖啡也不是不行,畢竟陽明山現在還是有少量的咖啡種植,但這裡選的咖啡豆也和陽明山沒什麼關係,即使陽明山種植的咖啡不足以提供多樣性的選擇,那至少也選用阿里山咖啡、南投咖啡、雲林古坑咖啡、花蓮或台東的咖啡,這也比較有台灣的感覺吧。

    -
    #是山屋還是山野裝備展示中心?

    火山咖啡的區域參觀完後,背面有一面牆掛著山野裝備,乍看之下我還以為我來到墾趣還是什麼山野裝備展示中心。

    陽明實驗山屋對這塊規劃的說法是,是希望將豐沛的設計能量帶到國家公園裡,所以打造出以戶外為主題的陽明山品牌商品,包含戶外機能服、登山揹包、保溫瓶等等,概念感覺滿好的,確實陽明山很適合成為一個 icon 打造出相關產品,但目前的展示看不太出來真正是「陽明山」的感覺,有點可惜。

    -
    #森系選書x微型展
    #不是你想像的那個微型展

    接著走上二樓的小閣樓之後,目前規劃為「森系選書」空間,以及「微型展」空間,所謂森系選書指的是找來了山界專家挑出了和「山」有關的一系列書籍,希望大家可以停留在這裡閱讀或是能成為一個讓參觀者想找「山」相關的書的契子。

    如果未來沒有限時開放的話,這個概念還滿不錯的,只不過在目前限時開放的狀態下,實在是滿難在 80 分鐘內讀完書,而且二樓還沒有冷氣,夏天來又悶又熱(加上還要脫鞋子...)。

    而所謂的「微型展」,我本來還以為是微縮模型展咧,結果不是,只是比小型展更小的展覽所以自創了名詞叫「微型展」,真心希望不要這樣使用新名詞,很讓人誤會呀。

    展覽目前展示了陽明山特有的一些植物照片、昆蟲標本、以及陽明山的測量員會用到的一些量測工具,可以讓大家更認識陽明山一些,不過展覽提供的說明太少,看過去有時候不見得能知道那是什麼,如果可以附上個 QRcode 讓大家掃描聽一下說明,或是附上內容多一些的說明字卡會更好(目前只有少部分展示品有字卡)。

    -
    #覺得好可惜想要真正是陽明山的實驗山屋

    現階段或許是因為防疫的關係,每個場次只開放 80 分鐘參觀,而且一週只開放三天、四個時段共 12 場,如果想要來參觀的話,記得每週一下午五點要上陽明實驗山屋的官方粉絲團搶著報名。

    至於值不值得來參觀呢?嗯~就像我文章裡說的,確實看得到承辦團隊對這裡做了一些改變,但就是改變不到位我覺得很可惜。

    如果說是把這裡定義為「陽明實驗山屋」,那麼,應該要展示的更多的是讓來訪的人更了解「陽明山」這的地方,或是更知道「山屋」這個地點的前身和歷史變化,但這兩點在目前的展覽中雖然有,不過卻規劃的很淺。

    搬進了咖啡、搬進了山野設備,佔去山屋大部分的空間這點我覺得好可惜,如果這個概念出現在市區的展覽空間裡,或許還很不錯,畢竟很適合網美打卡,很適合 IG 貼文,但在陽明山上,就是沒有想要再看跟市區一樣的東西,再體驗跟市區一樣的體驗呀(要體驗這些我留在市區裡就好了,來山上做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