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屏東原住民豐年祭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屏東原住民豐年祭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屏東原住民豐年祭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蕭詒徽,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久沒有為了寫專訪而讀論文了。呃好吧,是根本好久沒有讀論文了。 ⠀ ⠀ 去年夏天,我作為編輯,遭遇兩次打擊。一次是我在部內差一點點爭取到專訪珂拉琪的機會,當時他們尚未被任何媒體訪問過。沒想到才剛提完,兩週後我(作為讀者)超愛又(作為同業)超恨的吹音樂就刊出了珂拉琪專訪(OK 冠哼,愛冠哼)。速度輸人...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及火神祭」介紹 訪問作者: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內容簡介: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
「屏東原住民豐年祭」的推薦目錄
- 關於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陳萬萬 Kaohsiung,Taiwa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陳萬萬 Kaohsiung,Taiwa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陳萬萬 Kaohsiung,Taiwa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屏東新聞 PT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張麗善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陳萬萬 Kaohsiung,Taiwa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03 02:48:36
- 就算九十歲依然要盛裝出席 - - - - - - #taiwan #屏東 #原住民 #豐年祭 #古華 #portvisual #春日鄉 #kdpeoplegallery #古華部落 #peoplewhoadventure #wildportrait #artoftones #globe_trav...
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陳萬萬 Kaohsiung,Taiwa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9-07 19:25:33
- 台灣最美的服飾 - - - - - - - #taiwan #屏東 #原住民 #豐年祭 #古華 #portvisual #春日鄉 #kdpeoplegallery #古華部落 #peoplewhoadventure #wildportrait #artoftones #globe_travel ...
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陳萬萬 Kaohsiung,Taiwa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9-07 19:25:33
- 又到了祭典的季節 - 原本要連去三個週末 第一個禮拜記錯時間 第二個禮拜車子進廠 幸好最後一個禮拜沒發生什麼意外 連續去了好幾年 已經志在參與不在拍照了 - - - - - - #taiwan #屏東 #原住民 #豐年祭 #古華 #portvisual #春日鄉 #kdpeoplegallery...
-
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0-05 20:00:14本集主題:「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及火神祭」介紹
訪問作者: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內容簡介: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向,包括完整的故事分類,進一步看見撒奇萊雅族最深層的生命史。此外,對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等民族誌紀錄,以及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與族人而舉行的火神祭,皆有第一手的口傳採訪、踏查與記載,是了解撒奇萊雅族必備參考典籍。
本書特色:
1.台灣原住民十六族當中,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正名的第十三個原住民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的撒奇萊雅族,十九世紀末期因受漢人壓迫發生加禮宛反抗事件,事件後族人逃逸融入阿美族之中,因此在日人後來的舊慣調查中無法被明顯辨識。80年代後,族人開始重新建立撒奇萊雅族口傳相關歷史與文化,終於在2007年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其中一族。本書即正名後的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之實地口傳調查。
2.2006年部落舉辦首次火神祭(Palamal),此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古穆夫婦,古穆頭目被後人尊為「火神」。除了一年四季的農漁祭儀──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之外,火神祭已成為撒奇萊雅族近代非常重要的祖靈祭典之一,也是造訪其部落不可錯失的原鄉深度旅遊,本書有極為詳盡的口傳與民族誌紀錄。
3.神人與巨人(阿里嘎該)傳說是花蓮地區非常重要的妖怪傳說,除了阿美族有相關傳說,撒奇萊雅族也廣為流傳族內的版本,神話與傳說反映的是一族原始心理與文化內涵的重要資產,本書採實地田野調查口傳文學,與文獻紀錄互相參照,是閱讀撒奇萊雅族文化不可缺的用典。
作者介紹: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南投縣信義鄉人,省立屏東師專史地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族籍:布農族巒社群卡豆諾蘭人,族名:達西烏拉彎.畢馬。曾任南投縣政府國語指導員、常民文化通訊輪值主編、原舞者布農樂舞顧問、南投縣史館諮詢委員、南投縣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現任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團長、南投縣布農文化學會顧問、《台灣源流》雜誌編輯、理事。學術研究包括台灣原住民文化、中國民俗學、中國民間宗教及其神話與傳說、中國佛寺歷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等。出版有【台灣原住民傳說】《布農族神話與傳說》(晨星文化)等十冊、《眾裡尋她:南投縣鄒族口傳文學與歷史》(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灣書房)、《圖解台灣十二生肖誌》(晨星)等。2015年獲南投玉山文學貢獻獎。 -
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張麗善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4-10-20 09:28:56在輕快的音樂聲當中,原住民朋友做伙跳著舞蹈,快快樂樂慶祝屬於原住民特有的豐年祭活動。
雲林縣並不是傳統的原住民縣市,目前縣內原住民只有二千多人,大部分都是來自外縣市,離家背景來到雲林縣工作,為著要讓各族的原住民朋友可以有機會互相交流,也讓年青人了解自己族的文化,雲林縣娜魯灣原愛協會特別舉辦聯合這場豐年祭活動。
在雲林縣很難得可看到豐年祭活動,來自各鄉鎮的原住民朋友,也都專程前來參與,會中並且安排各族的頭目為原住民祈福,希望透過這項神聖隆重的儀式,可以讓民住民的心裡得到安慰,也祈求所有原住民朋友,在未來的一年都可以平安順利。
這次聯合豐年祭活動,雲林縣娜魯灣原愛協會也特別以傳統方式製作小米酒,做為祭典和提供參與的原住民品嚐,希望原住民的文化可以傳承下去,讓年青人可以了解祖先的生活,不要忘記自己部落的文化。
原住民是很樂天的民族,他們來到雲林縣落地生根,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也希望可以延續他們的傳統文化,做一個快樂的原住民。
《歡迎來坐》
國會研究室: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1段3-1號2103室、
青埔服務處:雲林縣虎尾鎮平和里青埔2-23號。
《張麗善 雲林ㄟ日頭花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unlin.lishan/
《張麗善 Youtube頻道 日頭花行腳》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LH...
《張麗善 Instagram官方帳號》
https://www.instagram.com/lishan6970/#
《張麗善 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me/R/ti/p/%40yunlin.lish...
《財團法人雲林縣青埔教育基金會》
http://hanreporter.blogspot.tw/2012/0...
《懇請支持國民黨提名縣市長參選人》(依徵召提名順序排列)
苗栗縣長徐耀昌、南投縣長林明溱、連江縣長劉增應、彰化縣王惠美、臺東縣饒慶鈴、新竹市許明財、宜蘭縣林姿妙、雲林縣張麗善、花蓮縣徐榛蔚、基隆市謝立功、臺中市盧秀燕、嘉義市黃敏惠、澎湖縣賴峰偉、新北市侯友宜、桃園市陳學聖、嘉義縣吳育仁、屏東縣蘇清泉、臺北市丁守中,金門縣楊鎮浯。
《敬請關注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委員群》
蔣萬安、李彥秀、蔣乃辛、費鴻泰、賴士葆、林德福、羅明才、陳學聖、呂玉玲、顏寬恆、
盧秀燕、江啟臣、林為洲、陳超明、徐志榮、王惠美、馬文君、許淑華、楊鎮浯、陳雪生、鄭天財、廖國棟、孔文吉、簡東明、王金平、柯志恩、陳宜民、林麗嬋、許毓仁、曾銘宗、黃昭順、吳志揚、張麗善、徐榛蔚、王育敏。
《雲林鄉鎮市》
斗六市、虎尾鎮、斗南鎮、四湖鄉、土庫鎮、 臺西鄉、崙背鄉、水林鄉、二崙鄉、麥寮鄉、口湖鄉、褒忠鄉、大埤、虎尾。
《雲林景點》
劍湖山世界, 北港朝天宮, 蜜蜂故事館, 雲林故事館。 -
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1-09-07 16:06:32《排灣金曲豐收演唱會-屏東場》LIVE 全紀錄
S.E樂團(Sun Eagle)-祖先的叮嚀
樂團簡介:
來自排灣族文樂部落拳擊選手出生的SE樂團﹗
再國內拳擊比賽各各拿過優良成績結合在音樂上ㄉ風格..
排灣母語加上嘻哈曲風,不論任何比賽或各項活動,表現優異﹗
四位成員熱愛音樂與體育活動,除上班外利用休息時間,練習彼此默契﹗
並造就了他們對音樂的執著與瘋狂,就像搖滾中像老鷹一樣自由翱翔﹗
黝黑深邃的雙眼,彼此練習的默契,曲風創新的排灣風﹗
一瞬間,你會立即感覺到原住民熱情和奔放的動力。
團員介紹
團長:黃克雄(葛西瓦)
副主唱 : 黃克強(好樂迪)
吉他:阿六(杜王雄) .柯曉明(曉明)
貝斯:杜凱文(吐派斯)
鼓手:柯曉龍(曉龍)
99全國原BAND流行音樂大賽 亞軍
99年行政院原創音樂大賽 首獎 及 現場表演獎
100年春浪音樂大賽亞軍
多次邀唱於 台東鐵花村 河岸留言 MATZKA演唱會特別來賓
獲得2011年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 音樂大賞
樂團網站
http://www.facebook.com/pages/Sun-Eagles-SE-樂團/198500080193429
活動網頁:http://www.abohome.org.tw/
主辦:台灣原住民多族群文化交流協會
原住民族網路電視台 www.youtube.com/abohome
屏東場:8月21日(日)19:30 來義高中操場(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中正路147號)
台東場:9月17日(六)19:30 鐵花村音樂聚落(台東市新生路135巷26號)
主持人:高金素梅
主場演出:MATZKA樂團 百年排灣林廣财
來賓演出:SunEagle樂團(屏東場) 保卜&荒井壯一郎(台東場)
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久沒有為了寫專訪而讀論文了。呃好吧,是根本好久沒有讀論文了。
⠀
⠀
去年夏天,我作為編輯,遭遇兩次打擊。一次是我在部內差一點點爭取到專訪珂拉琪的機會,當時他們尚未被任何媒體訪問過。沒想到才剛提完,兩週後我(作為讀者)超愛又(作為同業)超恨的吹音樂就刊出了珂拉琪專訪(OK 冠哼,愛冠哼)。速度輸人,也沒什麼好說,但彆扭如我爾後將近一年時間再也沒在編務會議上提起珂拉琪(到底),心底一種「現在做不就只是跟屁蟲嗎」的乖戾(到底??)
⠀
⠀
另一次,是另一場會議。我向同事們訴說我自己對阿爆《母親的舌頭》這張專輯還沒有想通的地方。也許因為那陣子在聽的另一張作品,正好是黃宇寒的《有時有日》,也是一張非華語的作品(客語),我心中一道存在很久的過不去的坎再次裂開:宇寒的作品聽起來對我來說,就像非常悅耳的 R&B,甚至讓我聯想到 K-Pop ——
⠀
⠀
問題來了:如果它們本身就是悅耳的音樂,或者至少是多數人聽了會覺得「這曲風我聽得慣」的聲響,那麼為什麼許多人先將它們放進「族語」或是「客語」的框架中討論,然後說「終於聽到好聽的XX語作品了」?
⠀
⠀
這種論調,總讓我不自覺想到它的反面:所以,同樣的音樂,如果配的是華語歌詞,大家就會覺得「沒有那麼好」了嗎?
⠀
⠀
(所以大家原本就非常熟悉所有XX語作品,並且覺得所有在此之前的XX語作品全都不好聽嗎?否則,這個判斷是怎麼來的?)
⠀
⠀
作為一位浸淫在華語這個強勢語言的人,我非常擔憂自己落入終將把這些作品放入語言中討論的框架。這些作品為「XX語歌曲環境」所帶來的能量是確實的,但同時也總讓我想到人類學課堂上張君玫老師說:「殖民者看待他者的一個習慣是,和自己越像的地位越高」。
⠀
⠀
如果要好好談阿爆或宇寒的作品,我期待自己有能力把它們放在該語言相關文化的音樂脈絡下去談。然後,我知道自己做不到我的這個理想。
⠀
⠀
幾個月後,阿爆拿了金曲獎,全島讚揚。然而,我始終沒有找到解決我疑惑的答案。
⠀
⠀
(畢竟平常都在上班)
⠀
⠀
我沒有跟到 A Bao & Brandy 的時代,但在 2017 年,我就因為 LEO37 + SOSS 的《Be Well World》專輯對阿爆印象深刻。她在其中參與的〈357〉這首歌,一直是我心中的祕寶,恰好她在其中也用族語演唱。或許更因為如此,我心中的另一道坎是,我心中的阿爆完全有能力演繹更為前衛、非量產曲風的音樂,無須放在所謂「文化復興」的前提下品味,而我們這些漢人卻只嚷嚷著她的藝術動人之處在「傳承母語」「把母語歌曲變『好聽』」。
⠀
⠀
作為創作者,我篤信王爾德的箴言:「所謂道德抑或不道德的作品是不存在的。作品就只有分成寫得好、寫得差,兩種而已。」雖然語境並不相同,但面對音樂,去年的我不斷在想這些問題:我並不想把這些音樂放在文化復興的脈絡上討論,那對我而言是傲慢。可是,我這樣,是不是又是真正的傲慢?我正在用一種華語脈絡為主的固化、一致性標準在審視出發條件並不相同的作品嗎?(然後就會再想,預設它們條件並不相同,難道不是又一層傲慢嗎?)(無限 LOOP)
⠀
⠀
一年後,我終於放下自己無謂的幼稚,和不可能有盡頭的內心辯論,支持同事訪問珂拉琪的提議(真的很感謝同事ㄉ容忍)。訪問時,我和夏子與家權說起這件事,他們卻對看了一眼。
⠀
⠀
「怎麼了?」我問。
⠀
⠀
「沒事。只是如果你是去年那時候來的話,我們應該不會答應受訪。」
⠀
⠀
「為什麼?」
⠀
⠀
「我們本來就覺得作為創作者不需要接受太多訪問。」家權說,「而且,我非常喜歡你寫的庫洛魔法使那篇,那是我們答應受訪的其中一個理由。」
⠀
⠀
好ㄉ,去年夏天,庫洛魔法使確實還沒寫出來。也許,我在這時訪到他們更好吧?我問夏子,能不能拜讀那篇在吹音樂專訪裡她提到的論文,她說好。如果吹音樂沒有先訪,我也許不會知道這篇論文的存在吧(OK 冠哼,愛冠哼)
⠀
⠀
更想不到的是,讀完短短三十頁夏子的論文,竟然解決了我的疑惑。
⠀
⠀
撰稿時,我盡己所有,試著將與珂拉琪的對話和論文中對我的啟發傳達出來。同時,也為了一年前的自己。
⠀
⠀
希望你們收到。同時也希望,有一天我選題能快過吹音樂(好了)
⠀
⠀
⠀
⠀
//////////////////////
⠀
⠀
「殖民者忽略的是:⼯藝品是族⼈⽣活的⼀部份,殖民者在破壞族⼈傳統⽣活習慣時,卻將傳統⼯藝從中抽離作為『藝術品』,變成可買賣收藏的物件,殖民者欲保護『原始藝術』的⾏為同時改寫了傳統⼯藝之於族⼈的意義,預⽰了接下來台灣原住民⾯對全球化來臨的景象。」
⠀
──夏子.拉里又斯《當代服裝設計中的原住民文化再製與文化論述的建立》
⠀
⠀
夏子的學士畢業論文中,一個重複回溯的時間點,是 1935 年日治時期台灣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
⠀
⠀
在這場為期五十天、台灣史上首度以全島規模對世界展示帝國治下之風土的博覽會上,被日本政府描述為「教化有成」的部份原住民部落,第一次公開演出本該不能有外族參與的儀式和舞蹈。
⠀
⠀
在殖民者以觀光為最終目的的安排下,原住民生活樣貌作為一種奇觀,被擺放在原始主義所想像之帶有自然、人性原初本質的「高貴野蠻人」位置。從那之後,在台灣這座島,原住民將自身日常作為一種展演的命運似乎從不間斷。有時,那所謂的日常甚至是他者的發明。
⠀
⠀
訪問前我找到夏子 Facebook 相簿裡一張照片,她穿著亮洋紅色的部落服飾參與豐年祭。漢人們不會知道那顏色的來歷是五〇年代國民政府為了花東觀光政策,「輔導」阿美族將服裝改為適合歌舞的紅色、粉紅色系;也不會知道她上半身的霞帔,是六〇年代瑞士籍修女魏克蘭引進中國侗族服飾融合阿美族十字繡而成,配上日本製的銀珠、塑膠亮片,為的是替部落找到不需昂貴材料也能製作族服的方法。
⠀
⠀
原先與部落生活經驗與階級體制緊扣的工藝,服膺殖民者的教化與觀看目光後產生質變,爾後殖民者卻反而意欲「保留」原住民的「藝術」,甚而質疑原住民不夠像原住民 ── 這只是夏子三十頁論文裡種種批判其中之一。
⠀
⠀
然而平日裡,夏子戴著口罩,只露眼角眼影,輕聲細語,自稱社障(社交障礙之簡語)。原以為這打扮和日本覆面系歌手脈絡相承,她卻告訴我遮臉示人僅僅因為她這樣比較自在。論文早就寫好,如今延畢只因體育課沒修完,「就混而已啦,沒什麼特別原因。就混。」
⠀
⠀
高中考上桃園第一志願武陵,母親眼裡的夏子卻「突然不讀書了」,老泡在社團,開始聽金屬、學吼腔。
⠀
⠀
「我媽本來不太喜歡我這樣,就覺得一個乖小孩,成績怎麼變吊車尾。」夏子沒想到爆紅之後,家人倒成了鐵粉,父親每天必刷一次珂拉琪 YouTube,隨時回報最新留言,身兼科普(珂普?)大使。「他會跑過來說:妹妹,有人留言說你們那句歌詞是在講什麼什麼,真的嗎?」
⠀
⠀
夏子為珂拉琪歌曲繪製插畫封面的技能,是因工程師母親認識一位電繪版代理商客戶、隨時能取得免費高級繪圖設備而練就;長夏子兩歲的哥哥讀心輔專業,兄妹倆平常會聊心理學中注重個體差異的論述,與後殖民理論下個人面對族群群體的矛盾 ── 全家人寶愛的妹妹,今年哥哥入伍當兵,一回家就問:我可以跟其他役男說我妹是珂拉琪主唱嗎?
⠀
⠀
相形之下,最初邀請夏子一起做歌、催生珂拉琪的王家權,反而沒有這麼幸運。⠀⋯⋯
⠀
⠀
⋯⋯
⋯⋯
⋯⋯
⠀
⠀
⠀
⠀
⠀
⠀
只是用和阿嬤交談的方式寫歌 —— 專訪珂拉琪
https://bit.ly/3b3HDWv
⠀
⠀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攝影_ 蔡詩凡/IG @tsai.shifan
責任編輯_ 李姿穎 Abby Lee
⠀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漢人的新年在冬季,#魯凱族 人的新年在夏季,就是小米豐年祭。上週末我很幸運的來到 #屏東霧台部落,參加魯凱族人的豐年祭。一路上吃到當地加了小米的 神山愛玉 ,還有小米包著假酸漿葉做成的吉拿富(排灣族粽子)、小米酒等,⋯許多原民部落的美味,都跟小米有關。
不過,現在很多原住民已經不種小米了,像是料理用酒的小米酒被米酒頭取代;原住民改種植高經濟價值的水果而不是傳統主食;以漢人為主的飲食市場小米需求低⋯小米種植的面積減少,也讓依賴小米的山麻雀頻臨消失的危機。
這不但牽涉到食物殖民,也有飲食霸權的問題,這不只是生態保育,也是文化、經濟的議題。
在收復流域的 臺灣藍鵲茶 Taiwan BlueMagpie Tea、保護石虎棲地的生態米之後, 黃柏鈞跟團隊,準備搶救快要消失的山麻雀。因此我們一起來到 #屏東霧台 交流。
我們這次拜會了部落頭目的兄長,他講的很直接:「除非族人想種小米,他們才會種。」「我們討厭山麻雀,幹麻種小米給山麻雀吃」。曾經小米釀成的酒叫做生命水,可見其在原民文化上的重要性,但如今種小米的動機已經逐漸消失⋯⋯
我們跟著部落族人學習小米豐年祭的文化,從豐年祭的前一天,看著男生餓著肚皮接受鍛鍊,女生學習傳統月桃葉的編織技藝,霧台部落的魯凱族,很嚴肅與認真的在保存著自己的文化,讓我很感動。
而他們飽受挑戰的飲食文化,其實我們都可以盡點心力來幫忙守護,期待 #臺灣藍鵲茶 團隊的新作,也祝福 #山麻雀小米 順利上路。
#霧台部落很美
屏東原住民豐年祭 在 屏東新聞 PT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屏東縣原住民鄉豐年祭也就是收穫節,每年於7、8月起陸續登場,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有些部落祭儀時間延後,例如三地門鄉今年就延至9月底舉行,不過也有許多鄉鎮如期舉行,瑪家鄉聯合豐年祭就即將在8月14日、15日登場,鄉長梁明輝邀請各地民眾踴躍參與,感受原鄉文化與風情!
Youtube:免費訂閱→https://www.youtube.com/ptnews2012
IG :踴躍追蹤→https://instagram.com/ksptnews
#一起來eye台灣 Youtube→:https://lihi1.cc/JasJi/Ksg
#屏東新聞PTNews #掌握屏東地方脈動